第一篇:《显微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上节课,学生刚刚使用过的显微镜,观察动植物表皮,初步建构了细胞的概念。学生对显微镜所带来的新奇一定意犹未尽。本课,教师要继续引领学生正确操作显微镜,并观察酵母菌装片。并由此,揭示出微生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家庭的其他类生物,如病毒、细菌、霉菌。
以酵母菌为突破口,打开通往微生物世界的门,更容易使学生接受。首先,较之霉菌,学生可能更熟悉后者,但从安全卫生角度出发,还是酵母菌的培养与观察更易实施。第二,学生生活中对酵母菌、对发酵也常常听说,常有接触。很多同学家中会遇到做面食、积酸菜等情况,或多或少,耳闻目睹过发酵的过程。第三,相对与小学配备的显微镜精密程度而言,大多数学校的显微镜还不具备清晰观察病毒、细菌装片的条件。自制酵母菌溶液进行观察,既增强了可信度,同时也和一般学校显微镜精密条件相符。
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制作酵母菌的准备工作,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干酵母粉,加入水中,置于温暖处培养二十分钟即可。制作酵母菌的装片时,先用滴管吸取一滴酵母溶液,滴在载玻片上,之后的步骤与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大致相同,不再赘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身边生活着肉眼不易看到的微生物,经常是形态各异的;利用显微镜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往往具有特殊的结构,能运动,以适应周围环境。
2、过程与方法:正确使用显微镜,并作观察记录;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意识到微生物是复杂多样的。
教学重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由上节课静态的观察对象变成动态观察对象。
教学难点:
准确记录、如实描述。
教学准备:
a.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酵母菌装片,有关微生物的图文资料。
b.教师演示材料:多种微生物的图文资料或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小生物世界。1675年,他观察到雨水中的不断运动的微小生物,倍感惊奇。随着显微镜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察到了更多的微小生物,酵母菌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先来观察酵母菌。
(二)制作酵母菌装片(略,此步骤也可以换用直接观察事先备好的酵母装片)
(三)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注意初步引导学生辨认是否观察到了酵母菌(可以运动、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2.要求学生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在观察记录进行的中期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汇报交流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指导,提高记录的真实客观性。
(四)提供补充阅读资料。
1.如果本课观察与课外有不符的情况,鼓励学生课后接着去进行相关的调查。
2.提供微生物的整体介绍,着重展示病毒图片、细菌图片、霉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学生初步感知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揭示微生物的概念: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像酵母菌一样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科学家将这类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例如:病毒、细菌、霉菌等。
3.继续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微生物的知识。
(五)布置延伸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微生物和自然界、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哪些事例可以说明?
第二篇:《显微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显微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背景分析:
上节课,学生刚刚使用过的显微镜,观察动植物表皮,初步建构了细胞的概念。学生对显微镜所带来的新奇一定意犹未尽。本课,教师要继续引领学生正确操作显微镜,并观察酵母菌装片。并由此,揭示出微生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家庭的其他类生物,如病毒、细菌、霉菌。
以酵母菌为突破口,打开通往微生物世界的门,更容易使学生接受。首先,较之霉菌,学生可能更熟悉后者,但从安全卫生角度出发,还是酵母菌的培养与观察更易实施。第二,学生生活中对酵母菌、对发酵也常常听说,常有接触。很多同学家中会遇到做面食、积酸菜等情况,或多或少,耳闻目睹过发酵的过程。第三,相对与小学配备的显微镜精密程度而言,大多数学校的显微镜还不具备清晰观察病毒、细菌装片的条件。自制酵母菌溶液进行观察,既增强了可信度,同时也和一般学校显微镜精密条件相符。
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制作酵母菌的准备工作,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干酵母粉,加入水中,置于温暖处培养二十分钟即可。制作酵母菌的装片时,先用滴管吸取一滴酵母溶液,滴在载玻片上,之后的步骤与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大致相同,不再赘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身边生活着肉眼不易看到的微生物,经常是形态各异的;利用显微镜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往往具有特殊的结构,能运动,以适应周围环境。
2、过程与方法:正确使用显微镜,并作观察记录;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意识到微生物是复杂多样的。
教学重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由上节课静态的观察对象变成动态观察对象。
教学难点:
准确记录、如实描述。
教学准备:
a.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酵母菌装片,有关微生物的图文资料。
b.教师演示材料:多种微生物的图文资料或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小生物世界。1675年,他观察到雨水中的不断运动的微小生物,倍感惊奇。随着显微镜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察到了更多的微小生物,酵母菌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先来观察酵母菌。
(二)制作酵母菌装片(略,此步骤也可以换用直接观察事先备好的酵母装片)
(三)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注意初步引导学生辨认是否观察到了酵母菌(可以运动、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2.要求学生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在观察记录进行的中期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汇报交流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指导,提高记录的真实客观性。
(四)提供补充阅读资料。
1.如果本课观察与课外有不符的情况,鼓励学生课后接着去进行相关的调查。
2.提供微生物的整体介绍,着重展示病毒图片、细菌图片、霉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学生初步感知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揭示微生物的概念: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像酵母菌一样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科学家将这类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例如:病毒、细菌、霉菌等。
3.继续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微生物的知识。
(五)布置延伸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微生物和自然界、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哪些事例可以说明?。
第三篇:显微镜下的世界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 1课时
2、做酸奶 1课时
3、馒头发霉了 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课时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教学反思: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教学反思:
第四篇:生物:-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教材分析
1.1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3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 走进新单元
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4.3 新课过程
认识材料和用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三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练习反馈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第五篇:显微镜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显微镜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奇章中学 伏毅
【摘要】高中教材必修一提到:
1、练习使用显微镜.2、观察植物细胞。
3、观察动物细胞。显微镜是必备实验装备,若不使用,不管怎么讲、怎么形容,学生学起来也是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结果往往是学生本来是很感兴趣的知识点却任以失败告终。
本文通过把显微镜、教材、学生课后做题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做到以下三点:
1、是学会并娴熟使用显微镜;
2、是能观察和做临时装片,达到学会做一些临时装片的技能技巧;
3、是通过对显微镜成像的特点认识获得做题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玩”的心态下轻松地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对微观世界充满无限的向往。充分体现显微镜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显微镜;细胞;解题方法
【正文】在罗伯特﹒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认识到细胞以前,人类是不知道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更谈不上人类对细胞的研究,之后产生了的细胞学说。尽管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把细胞的结构立体地展示在人们眼里,但给学生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呆滞的图像罢了。但是通过在显微镜下真实的看到构成生物体的肉眼看不见的细 胞,如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幼嫩茎横切面等,如果有条件还能让学生观看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及细胞器,同学们肯定会对细胞的神奇、生命体的奇妙产生无限的探知欲望。也将会对翟中和院士的话(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有更深刻的认识。
1.学会使用显微镜
激发兴趣,使学生自觉参加到学习当中,就会事半功倍。要认知细胞,必先学会使用显微镜,这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教学中学生能每人使用一台显微镜,最好不过了。可惜我校条件有限,只能老师上课演示、讲解。从显微镜拿出镜箱到看到清晰的物像,最后再放回原处。这些过程只能先演示,然后在老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分组实验,学生取镜安放,对光,老师检查每台显微镜是否对好光,然后观察永久装片。在显微镜下找到细胞的,高兴得笑脸如花,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这样一来,少了老师无数空洞地说教,于是老师因势利导:像的放大总倍数是物镜倍数乘目镜倍数,像是倒立的。并让学生操作并思考:“玻片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一致吗?”实践后得知:相反的,玻片向左移动,像向右移动,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像向左下方移动。并发现放大倍数小,看到的细胞就小些,但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多些,视野亮度大些;如果放大倍数大,看到的细胞就大些,但观察到的 细胞数目少,视野亮度暗些。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如果离了显微镜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通过操作感知并掌握知识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老师还是必须作好充分准备,课前检查每台显微镜,给学生使用容易找到物像的永久装片等。
2.观察动、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已让学生体验了许多新奇,这一节课观察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植物细胞。老师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用镊子撕下来,再放到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展开,这样很费事,因为撕下的一大片表皮会卷裹起来,用镊子展开后边角又卷叠了。其实这样做又快又省事:先将洋葱鳞片叶肉表皮部分,用刀片划出许多小方格来,用镊子夹取一小片表皮,是不会卷的,正好用来观察。用碘液染色后让学生看了,学生说跟书上的图像是一样的。待学生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又让他们洗净了玻片重新来做一次临时装片,观察到细胞即可。
然后再观察幼嫩的茎,先做徒手切片。徒手切片一定要切得越薄越好,不然不透光,就难以观察到幼嫩茎的细胞了。培养皿里飘着许多圆圈的茎的横切片,学生们都挑最薄的拿去观察了,见了无数密密麻麻的细胞,反倒不惊奇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生物体是由无数的细胞构成的。这节课不仅巩固了显微镜的使用,更加能熟练操作了,又感觉大开了眼界, 而且学会了制作临时装片,怎么染色,怎样做徒手切片。只要组织得好,操作得法,细心周到,这一节课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当然,课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巩固知识外,还要自学一些东西,补充相关知识。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首先让学生看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片,再让学生将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看完。然后要求各组做临时装片。我也做了一个示范镜,让学生来观看,然后下去又接着做,不一会就陆续有人报告说做出来了。我一组一组的去看,有些是口腔上皮细胞,有的是气泡,有些是模糊的。看到如此结果是很正常的,然后我开始讲解制作临时玻片时怎样防止气泡的产生,如何区别气泡和细胞的方法。为什么口腔上皮细胞要放在生理盐水中观察。使大家明白会使用显微镜已不成问题,而显微镜下的知识还很多。如不同器官部位的细胞其形态不同,像导管和筛管,作用也不同;神经组织的细胞,有细胞体和突起,等等。显微镜是工具,利用它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才是根本目的,这正是我需要的效果。
3.根据显微镜成像特点获得做题技巧
生物科学的特点,知识内容多是描述性的,抽象又难以理解,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平铺直叙,自认为语言直观,确难生动。如讲遗传和变异,染色体和基因。学生直摇头,老师很无奈,只能拜托学生的努力与天分了。但不是说无规律可循,无 方法可讲。接下来归纳总结一下有关显微镜的试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例如: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在视野中发现叶绿体随细胞基质顺时针缓缓流动,问:细胞中叶绿体随细胞基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根据显微镜成像特点是反向、倒立的。所以可以在白纸上画出细胞中叶绿体随细胞基质流动的示意图,然后把白纸上下颠倒、左右交换,发现:实际细胞中叶绿体随细胞基质的流动方向任然是顺时针。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发现如果视野中是个“P”,而实际则是个“d”。
再如视野中物像的位置问题,原则是偏哪儿往哪儿移。如果细胞在视野的左上角,则应该把装片往左上角移动,而实际上细胞在装片的右下角。有一只草履虫在视野中往右上角移动,若要继续观察,那么装片应该往右上角移动,而实际草履虫则在往左下角移动。诸如此类,原则移动不能忘,是解题的万能钥匙。
总之:显微镜在生物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激发兴趣,还是解题方法,都离不开显微镜。学生学会显微镜的使用可以说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于我国生物科研事业来说却是在铺垫奠基石。
参考书目„„„„„„„„„.高中生物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