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时间:2019-12-11 16:2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篇:《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第二篇: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

(第一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要实现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作用,恰当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几何画板的动画和计算功能,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直观、形象地展现“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1 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引导

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归纳: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精确到0.01公顷).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

(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15、0.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问题3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问题4 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会权的“掌控”能力.)

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

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第三篇: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3.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知识

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2.队平均数有了初步的理解

教学难点:1.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多媒体出示两个笔筒),我家有两个笔筒,装满了笔。1号笔筒装了7枝,2号笔筒装了5枝笔,我想请小朋友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个笔筒的笔一样多。2.感知,学生思考并口答,移动笔的过程

3.师操作引导:现在每个笔筒都有6枝笔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

4.像这样的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5.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好朋友,好吗?(板书: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1.故事引入:猴妈妈在森林中摘了15个桃子,回到家把桃子分给了三只小猴子。猴大6个,猴二7个,猴三2个。

2.对猴妈妈分桃子这件事,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分得不一样,不公平)

3.是啊,很不公平!猴大、猴三哭着闹起来了。这时候猴妈妈着急了,小朋友,猴妈妈应该怎么办?

4.对,求平均数!那我们试一试!三只小猴子分得的桃子的平均数是多少?(提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学具按老师的要求摆放:第一排放6个,第二排放7个,第三排放2个。注意放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放整齐!)

5.怎样求得平均数呢?,你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三只小猴分得的桃子一样多!6.交流汇报

(1)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让三只猴子的桃数一样多。

小结:像这样把多的拿给少的,使每只小猴子一样多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每只猴子分得5个桃子。这个5就是6、7、2的平均数。

(2)师问:在刚才的移动过程中,小朋友看到了吗: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3)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数?

(4)学生回答,:(6+7+2)÷3=5个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7.小结:是的,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来求平均数。

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明确平均数的算法

1.刚才的学习,我想一定可以帮我们解决难题。前不久,学校开展了回收废旧物品的活动,第一小队小朋友回收矿泉水瓶的个数统计如下(出示书示意图)2.这幅统计图能看懂吗?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马上提,马上解决)

4.老师也来提一个: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5.你想怎样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呢?能想到几种方法?知道的赶快把你的方法传播开去,让不知道的同桌也能明白。

6.谁可以勇敢地告诉我们你是怎样想的?(找出第一种方法:移多补少)7.还有吗?你怎么想的?

8.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4=13(个)

追问:(14+12+11+15)计算的是什么?(板书:总数)继续追问:为什么要用总数除以4?你怎样想的?(板书:÷份数)9.小结:这样先求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份数,求得平均数,也是一个好方法。10.第一小队的每个同学都是收集到的13个矿泉水瓶吗?那13是个什么数? 11.观察我们的统计图,这个平均数13和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数有什么关系? 12.小结:也就是,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是在最大数与最小数的中间。

四、延伸课堂,走向生活

1.小朋友知道吗?在平时的生活中,平均数非常有用,我们的气象台也常常有它的身影。我们一起看一看:气象站预测本周一到周四的最高温度是20度,16度,13度,15度,这四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请列出算式并计算。

2.平均数不仅在气象台中有作用,在我们小朋友的考试中也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呢!上学期期末考试,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分别是94分、98分、93分,那么他三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请列出算式并计算。

3.小朋友们真棒!我们的小马也想向你们学习,可是现在它遇到了一个难题。小马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小河边有个警示牌写着平均水深120厘米,请注意安全!。小马身高140厘米,心想,我的身高比平均水深高,一定能安全过河,同学们,你们说小马能够安全过河吗?

小结:看来,小马能否安全过河是不能确定的,小马听了你们的分析,认识到了平均数的厉害,一定会小心谨慎的。谢谢你们!

4.平均数不仅作用大,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老师找到了这样几个:(1)重庆月平均降雨量大约是62毫米。(2)磁器口古镇日平均客流量大约1370余人次。5.你还知道有哪些平均数吗?(学生举例)

是啊,生活中的平均数太多太多了。小朋友们,只要你们用心去发现,随时都可以看见它。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一句话来说说。

第四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唐县第四小学

马金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重点 :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例1和例2导学案,两道题 教 学 过 程 :

一、故事导入

小猴分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一天,猴妈妈摘了些桃子回来,调皮的猴宝宝们抢过篮子就地分了起来。分完桃子后,有的小猴高兴地手舞足蹈,有的小猴哭丧着脸,觉得自己分的少,直喊:“不公平!不公平!”,要求重新分。猴妈妈慈爱地看着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自己想想办法,怎样分就公平了。”不一会功夫,猴宝宝们就重新分完了桃子,都满意地笑了。

师:你们知不知道猴宝宝们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的。

师:对,每只小猴子平均分得的桃子数就叫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过渡语:尤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环保小组收集了好多矿泉水瓶呢!(1)(课件出示水瓶图)

师:请看大屏幕。从这幅图片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红收集了14个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水瓶。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利用这个统计图,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计算,可以动笔圈一圈,画一画。

每个人手中导学案,第一题就是这道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两种方法。)

方法一:

谁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14+12+11+15)÷4

=52÷4

=13(个)

提示:括号内的连加是同一级运算,可以一步算出总数,这样计算又快又准。指名说思路。

教师引导:括号内求的是什么?(4个同学收集的水瓶总数)板书:总数

为什么除以4?(4个人)相当于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4份)平均分成几份,我们叫它份数。板书:份数

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就是平均数。这里我们求出的13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这样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13个)

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知平均数和份数,怎样求总数?

已知总数和平均数,怎样求份数呢?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聪明,没有计算,也得出了13个。老师把他的做法展示给大家。

师:(投影出示学生 移多补少 的方法)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吗?

(把小红的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给小亮2个)

为什么把小红的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给小亮2个?(为了让4个同学收集的同样多)这样平均每人收集的也是13个。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学生会想到取长补短)。在数学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我们通过课件的演示再来感受一下。

(边演示边说)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一匀,把不同的数量变成了同样的数量——13个。方法三:化难为易

11+(3+1+4)÷4=13

等我们升入六年级,随着知识的丰富,这种方法会更加优化。(2)认识平均数的范围

平均数13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但13却与实际的四个数有关系。比较一下,看看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平均数比最多的数15少,平均数比最少的11多)

师:平均数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也就是比最大的数小,4

比最小的数大。

板书:最小<平均数<最大

换句说法,就是实际的数,可能比平均数小,也可能比平均数大,还可能正好是平均数。

如果你计算的平均数没有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说明求出的平均数不对。

过渡语:刚才的知识大家都学会了吗?学数学还要用数学,会用才叫真正的学会了。老师来考考你: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2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说明理由。有危险为什么?没危险为什么?

师:分析的非常正确。你看,学数学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关键时刻还能保护自己,学平均数多么有用呀!

2、学习例2 导语:学累了吧?放松一下。你看,那边男生和女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几轮比赛下来,到底哪个队赢了呢?老师请你来当裁判,利用我们学的平均数的知识,希望你能公平公正的裁决。

来看看他们的成绩。

请各位小裁判员在小组内思考,讨论:

①男生队派谢明明,女生队派曾诗涵,他们两个能代表本队的成绩吗?

用男女生踢毽的总数比可以确定两队的输赢吗?为什么?

③你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出两队的输赢?写出你的方案。

(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对照讨论问题,逐一提问。

什么时候可以比总数?(当人数相同的时候)师:人数相同时,可以比总数。小裁判员说方案。

师:老师刚才看到有的裁判员非常巧妙的求出了女生队的成绩。自己观察女生队的成绩,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用我们学过的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为什么女生队适合用移多补少法? 生:数少,数相差不大,容易看出来。师:为什么男生队不适合用移多补少法?

生:因为数较多,数差得远。

这些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平均数17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19代表什么?(平均数可以代表女生队的整体水平)(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课件出示)

三、小结

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在刚才的比赛中,小裁判员们当得很合格。给自己一个鼓励的掌声吧

四、实践应用

1、平均数=()÷()2、7、5、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是(),用()法得出平均

数简单。

3、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5,这四个数的和是()。

4、算算我的体重。

5、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你能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吗?

(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读下面的话:

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我校三(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kg(选择两个解释:平均身高一定是120厘米吗?

西部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kg,水这么宝贵,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总结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等等)(学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探索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还知道了在生活中平均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因此希望同学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以后的生活会更便捷、高效。这就是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

五、布置作业

期中测试结果出来了,请同学们统计一下我们班数学期中测试的成绩。也可以结合班主任,了解四年级其他班级的成绩,比比哪个班级成绩更好。老师也期待着你们考出好成绩。

这是我们的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

÷ 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学生板演

=52÷4

=13(个)

第五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

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教学过程

【铺垫引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

(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探究建模】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 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

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第1课时平均数(1)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14+12+11+15)÷4 =52÷4=13(个)

下载《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的第一个信息窗。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

    《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执教:戚勤莲 教学内容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案 上街区新建小学 孙孟玲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42、43页内容。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分析: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执教人:李文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P90-91,例1,例2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平均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