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则范文

时间:2020-04-26 23:4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第一篇: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速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要点。

2领会说明文中比喻句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把握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体味运用比喻的妙处,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先行:让学生课前了解说明文的一点知识。

二、图片导入

云的形态各异,云上的光彩现象也不同。那么云会是天气的预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看云识天气》。

三、解决生字词

四、学法推荐

看篇 看段 看句 看词

宏观看选材构篇 中观看析段写段 微观学嚼字炼词

五、看篇

1采用默读和速读相结合的方式看课文,并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从“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可以看出。

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好,他找到的是一个总领句。像一些总起句、总结句、承上启下的句子都是文章的关键句。关键句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文中的关键句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再找一找。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云,他们对应的天气又如何?请同学们边读边圈点勾划,并选一种云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做自我介绍。

要求:讲出云的特点、出现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

明确:请两位同学示范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

教师总结:文章抓住云的特点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插入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物某一特征或阐明道理,给人以科学的知识或科学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分类(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本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六、看段

1文章采用什么结构来写的?(延伸:文章常用的结构有哪些?)

明确:总分总

2明确各段落写什么?

小组分任务归纳,讨论完毕派代表回答。

(一)概述

(二)预兆

(三)薄云 天气晴朗

(四)低而厚密的云 阴雨风雪

(三)(四)~(五)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六)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四)(五)~(六):说明角度变了

(七)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局限性。

(1)课文先讲如何根据云彩的形态来判断天气,讲的很详细,后讲根据云上光彩现象来判断天气,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云的种类较多,所反映的天气变化比较复杂,所以详写;云彩更常见,而云上的许多光彩现象则不是经常可见的。

(2)看文章第一段:生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话最难理解的是什么?

明确:招牌。这句话是在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3)改句:把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改成“云和天气的关系太紧密,太紧密了!”好不好?

明确:不好,太直白,缺少了生动形象性。

*分类(语言):生动说明、平时说明(说明书)

(4)读文章第三段,作者是如何把文章介绍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明确:分类别。介绍完一类云彩的特点及反映的天气,再介绍另一种云彩,一类一类介绍。

(5)能否先把云彩介绍完再介绍天气呢?

明确:也可以。但条理就没有原文那么清晰。总结:除此之外,文章还采用了列数字、引谚语的方式增加了文章的准确性。

七、看句

作者在描写各种云彩的时候,灵活的运用比喻,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第一段找出你喜欢的比喻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以“我认为——句美,美在……”说一句赏析性的话。

示例:我认为“它们有的像羽毛……奔马”这句美,美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的万千姿态。

八、看词

1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词语不用行不行?为什么?

(1)“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哪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能否将“天气”换成“气候”?

九、总结全文

1抓住云的特点来写;

2运用摹状貌、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来写,语言生动,层次清楚;

3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第一要义)。

十、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云和天气的谚语?

明确:山戴帽,大雨到。

早上乌云盖,天雨也风来。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十一、布置作业:仿写

模仿第一段写:下课了,有的……有的……

要求:八个比喻句,四个详写,四个略写;

至少有一个总领句;

200字左右。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词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谚语说:东边轰隆,西边雨,说的是云和天气的变化。暴雨来临前,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课堂实录

一、作者档案

1.朱泳燚,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二、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2.积累字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绫纱(líng)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弥漫(mí)

3.词语理解: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说明文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A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B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C并列式。

(五)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四、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说明什么的文章?

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3.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云的谚语?

明确:棉花云,雨快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课后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

课后习题

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3

预习准备:

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云彩的种类及其预示的天气,完成课后第一题。(列出表格,分类介绍)

一、课堂导入

PPT展示积云图片,问题:如果在这种天气出门()

A.很快被淋成落汤鸡

B.可以享受美妙的阳光

C.最好带上雨伞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去解读这些神秘的语言。那姿态万千的云朵,在气象学家眼里,就是一块块天气的“招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介绍云彩的科普文章,去认识这些“招牌”。

二、默读感知,了解云彩

1.默读课文,认识云彩

PPT展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标注段落序号;勾画重点语句。

2.天气播报,了解云彩

(1)PPT展示卷云图片,举例说明如何依据课文内容介绍某种云的特点。

示例: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卷云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2)展示云彩图片,让学生以云的口吻介绍云彩并做天气预报。

三、默读交流,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感知语言特点

提示:这虽然是一篇科普文,但是语言不乏生动之处;同时,作为一篇科普文,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很有讲究,大家从这些角度找一找,品一品。

2.同桌合作,就各自找的特点交流交流,然后向同学们展示交流成果。

预设:

(1)语言生动形象。

A.精彩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B.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C.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注:学生说到比喻和引用时,可稍加提示“打比方”和“引资料”。)

(2)语言严谨。文章多处运用了“往往”“常常”“有时”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体现了科普文(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3)语言客观。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姿态万千的云彩,但并没有表示自己对云彩的好恶情感,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客观性。

(4)语言富有层次感。

四、分享交流,探秘自然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请同学们联系之前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暗示着一些不同寻常的奥秘。

五、布置作业

两人一组,观察一些特殊的自然或生活现象,探究其背后的秘密,完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科普文章。

补充说明

PPT展示卷云图片举例说明:大家好,我是卷云,我最轻盈,站得最高,而且我身材苗条,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我当然不舍得给大家带来雨雪啦,有我的地方就有晴天。

举例: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预示着阴雨天气。

板书

设计

22.看云识天气

朱泳燚

刘厚超《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生动形象

看云识天气——科普文语言 严谨客观

富有层次感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4

《看云识天气》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第17课,为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读物,介绍的知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全篇文章采用了生动说明的形式,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本案例试图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1、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课堂教学;

2、如何走出说明文阅读教学繁琐机械的旧有模式,寻求说明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3.探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看云识天气》一文,主要是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中一些经验总结。本文是介绍说明性文章,为了让读者有兴趣,写法生动,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很富有文采。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段段落实,只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必要按照说明文的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进行教学。

据此,这篇课文安排一个教学课时,知识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课时确定为:

知识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案例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以猜谜活动、拆字游戏引出课题,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学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生:有,cloud!

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把“云”字的繁体“雲”。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二: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第1段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段文字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好。

师: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

师:你能不能说说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2:“招牌”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形象的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选择“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喜欢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2:我选择“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我喜欢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三:课堂游戏

在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这后,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师:[示例]“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生1: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谁?

生:[齐声]高积云。

生2:我常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有时我成一种美丽的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风雨的征兆。人们也常常议论我说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你们可知道我是谁——

生:[齐声]晕

案例分析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命令性的任务去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教师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引导、点拨、调控,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次,本案例中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

旧有的说明文教学常是学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面面俱到,按部就班,机械繁杂,教者吃力,学者厌烦。本案例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力求删繁就简,避熟就新。首先,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再次,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模仿、加工、游戏、创造,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最后,但不足这处也是明显的:(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结课甚至有些仓促。(2)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得课堂不够流畅。(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2.提升学生用准确语言做生动说明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提升学生用准确语言做生动说明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云”的繁体字是“雲”,从“雲”的结构字形看出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对云与天气的关系有所认识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的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这是从说明对象的角度说的,如果从语言方面看,本文又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文生动的语言。

二、温故。(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考查旧知识)

(1)注音 棉絮()峰峦()霎时()丝缕()绫纱()鳞波()匀称()朦胧()崩塌()弥漫()月晕()谚语()

通过导学案自主作答,互换检查纠正,再请发音字正腔圆的同学带领大家朗读。

(2)通过四个问题针对个别与集体提问。

A.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B.说说本文的行文结构?

C.列举该文使用过的说明方法? D.按顺序排叫出八种云的名字。

三、知新。(板块活动)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之后播放《踏浪》歌曲片段,发现歌词特点,放松心情,回忆文中云的形态。

(1)探究表述之美。

多媒体出示:(第一个学习板块:演读,熟悉云。)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2.介绍要求: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是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的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探究语言之美。

多媒体展示:(第二个学习板块:说读,品味语言。)

请大家用“我认为______写得好,美在_______”的句式,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和你对它的评价,推荐给大家。

提示:语言之美来自于某种修辞、句式、词语、段落、表达方式等等。

幻灯片展示本文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形象性(文学性)准确严密-------知识性(科学性)

仿照第一段写几句话: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______

示例:(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脚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的打着盹;有的像巨蟒,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3)探究写法之美。

多媒体展示:(第三个学习板块:评读,讨论总结文章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小组讨论发现写法上的独特之处,最后多媒体展示:a美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b美在抓住了云的主要特征来说明;c美在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d 语言严密准确,作者准确的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

过渡: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4)交流积累之美。

多媒体展示:(第四个学习板块:寻读,课外拓展。)

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经形成谚语,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吗?

总结:通过赏读发现,本文句句犹如朵朵迎春花,散发着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的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

多媒体出示课尾感悟: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我们的心,不是缺少有心,而是缺少感知!

课后习题

开展活动: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里,每天抽出点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是班里的首席山寨版预报员。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喻的妙处。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3、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字谜--云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在生活中有许多谚语正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关系。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看来云是天气的“招牌”的确不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作者的解读吧。

2、文体介绍

3、生字词认识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划出本文的过渡句或中段落中心句并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2、云有哪些形态和光彩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以及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状况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类别特征天气情况

云的形态

晴: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

卷积云像鳞波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

阴: 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着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 雨层云布满天空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马上就会下暴雨

云的光彩

晕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自然拓展

过渡:云真是变化多端,很奇妙。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或听说过吗?它们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呢?

明确:燕子低飞,要下雨。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4、质疑设悬

通过刚才的学习,以及同学们对谚语和自然现象的收集,我们发现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细小的事物,都会发现它蕴藏着的独特的魅力。但当我们需要将它们描述出来,又怎样才能做到精彩、生动、有趣呢?那我们下节课再来品读。

三、品味语言

1、用一个词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优美

2、生动优美的语言主要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体现的呢?试在文中找出来并举例说明。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5)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四、解析方法

1、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将语言变得生动优美,那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还得讲究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例如:打比方、分类别等等。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说说其作用。

(1)打比方。

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

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2)分类别

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

(3)作比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同时,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非常生动形象。

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耐心思考。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细心思考,一样可以从小事情中发现大道理来。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通过课文分析,掌握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3.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课文分析,掌握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难点 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画面。你知道画面中的故事吗?(草船借箭、借东风)

小说及传说中诸葛亮神乎其神。其实,他通晓天文地理,会依据风云预知天气变化。古人云:“为将不知天文(主要指气象)、地理,乃匹夫之勇”。作为一个有才干的军事家,不仅要谙熟兵法,精通韬略,智勇双全;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地理知识,善于利用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只有如此,才能纵横驰聘,百战百胜。

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诸葛,学一学《看云识天气》。

二、出示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通过课文分析,掌握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3.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

三、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

峰峦 预兆 轻盈 均匀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四、整体感知

1.从说明对象上划分,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

明确:事理说明文。

2.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注意两个关键过渡段)

总-分-总

3.说一说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五、内容分析

1.结合图片判断是哪一种云,其特点及带来的天气状况是怎样的?

明确:(图片及表格)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最薄;晴朗。

卷积云: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xx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xx米左右;较薄;晴。

2.研读4、5两段,归纳整理这两段介绍了哪种云?其带来的天气状况怎样?

明确:(多媒体展示图片及表格)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六、写作方法

通过前面的分析,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分类别:

作用: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提高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关注自然、热爱科学。

4.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

5.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使用说明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段意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进而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3、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绫纱()绸幕()弥漫()峰峦()轻盈()鳞波()谚语()日晕()崩塌()()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奔 bēn()薄 báo()ban()bó()bò()

3、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sǒng juǎn 云 鱼lín sǒng 恿 证quàn 波光lín lín4、判断题

(1)虹是好天气的标志。()(2)云的形状可以影响天气。()(3)日华或月华只要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天气则会变好。()(4)看云识天气是生活常识,是有科学依据的。()(5)卷云和卷积云位置最接近。()

5、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现的云是()A.薄云 B.低而厚的云 C.卷云 D.高积云 E.积雨云(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A.变阴的 B.变晴 C.不变 D.都可能.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 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研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晴天云简表1表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9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1)、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1)鱼鳞()(2)峰峦()(3)一霎间()(4)冰雹()(5)弥漫()(6)圆弧()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2.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3.《看云识天气》课件

4.《看云识天气》的课件

5.看云识天气教案

6.看云识天气教案

7.《看云识天气》教案

8.看云识天气课件

9.《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就是课文的标题看云识天气,具体地说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针对“云”这一说明对象,按照逻辑说明顺序,采用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运用寓准确严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的科学经验。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说明文在表述说明对象时所运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在情感上,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猎奇心理,他们对自然奥秘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2)能阐述本文的说明方法和效果。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2)能体会看云识天气中蕴含的科学精神。4.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5.教学难点

能阐述本文的说明方法和效果。6.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大自然的晴雨天气

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一概括说明对象——聚“云”

1.课文的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作者是具体通过看云的什么来识别 天气变化的?(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

2.文中描写的云各有什么姿态、光彩?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 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 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三)二概括说明顺序——展“云”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以及它们的姿态、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采用哪种说明顺序的呢?说明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其中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说明,空间顺序是按照由表及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对照以上说明顺序,学生会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而选出逻辑顺序。但具体是什么逻辑顺序学生存疑。教师先让学生标出序号,再速读课文,概括出各段之间的关系。读完后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5写云的“姿态”与天气的关系第6段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四)三概括说明方法——描“云”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非常细致形象。

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每人独立完成后,说给同桌听,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引用。“打比方”集中出现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产生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效果。“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类说明,取得了条理清晰;全方位、多角度说明事物的表达效果。“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了以上内容,师生还可深入一步展开学习。本文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说明方法当属比喻,课文的第1段:“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我们也仿造写出一个排比形式的比喻句,题目是:“远处的霓红灯亮了,远远望去„„”“月光照在地上,像„„”任选其一,也可都写。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评判;然后推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内的优秀仿句,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如:第一个句子的词语形式: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短句形式: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五)四概括说明语言——话“云”

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我们初步品味了本文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修饰性的词语的运用,补充性句子的添加的角度展开思考。学生先独立完成,说给同桌听,相互交流和完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第4段中有“渐渐”、“慢慢地”、“往往”,第6段中有“大多”、“可能”、“常”,第7段中有“重要”、“反复”。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还有,句子方面,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删去,就片面地夸大看云识天气的作用了,难以让人信服。

由此可见,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和严密的特点。

(六)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字词过关后,再聚集好句好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熟读成诵。

(七)学习总结

先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课的学习,小组内交流。后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

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八)拓展延伸

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意大利科学家、音乐家、画家达·芬奇写的《水》(选自艾玛·阿里斯特《莱奥纳多·达·芬奇笔记》郑福洁译)。

五、板书设计

第三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根据云的变化,较为准确的判断天气状况,掌握一些地理知识;能准确分析比喻句,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体会其形象生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天气变化,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浏览课文,能准确搜集到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在引导学生“看云识天气”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又能上出语文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在朱自清的笔下,感受到了春天旺盛的活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尝到了果实的甜香;我们还跟随老舍的脚步,到了山清水秀的济南城逛了逛,看到了济南秀美的山水。今天我们再到大自然中走走,抬头看看千姿百态的云,了解云的形态色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介绍云和天气变化关系的说明文──《看云识天气》。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学习新课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 结构的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章。

(1)教师先明确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总分总的、总分的结构、分总的结构。(2)组织学生活动,提问后媒体显示结构层次图。

(3)让学生按照老师总结的三种结构,分析段与段之间、段的内部结构思路。思考:

①第2~6段从哪两个大的方面介绍看云可以识天气?层次上有何特点? 明确:根据云的形态来识天气。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情况。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②第2段和第3、4、5段之间是什么结构?

明确:总分结构。第2段先总述,第3~5段分别从象征晴天的云和象征雨雪天的云两个方面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之间的关系。

③第3段是怎样的结构?

明确:分总结构。先分述四种象征晴天的云,最后一句总结。2、合作探究:怎样看云识天气?

(1)跳读课文3~6段,找出象征晴天的四种云,象征雨雪冰雹天的四种云,四种光彩。学生回答,师归纳:

晴天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雨雪冰雹天的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四种光彩:晕、华、虹、霞。

(2)采用不同的形式学习这三大种类型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猜、填表)。分组: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坐在南面的同学为南排组,坐在北面的同学为北排组。分配学习任务:

南排组主要负责完成白云识蓝天的(第3段),北排组主要负责完成光彩识天气的(第6段)。每组的同学在完成本组学习任务的同时,要兼顾另一组的学习。

具体要求:南排组学生把自己模拟成云,以自我介绍的方式说给大家听。要求从云名、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五个方面说,要尽量说的生动形象。北排组同学要求以竞猜的形式学习,一部分同学说出光彩的颜色、分布后,其他同学猜出光彩名、天气征兆。

雨雪冰雹天的云(第4、5段),要求以图表的形式,全班同学共同完成。①学习第3段──晴天的云(说)。

学生读第3段后,媒体显示四幅晴天云图,让学生猜出云的名称。教师示范说其中一种云后,让学生说(一定要说出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教师示范说(由学生任选一种)。如说积云:我叫积云,像棉花团似的游荡在两千米左右的高空,成朵成朵的飘着,映着灿烂的阳光,四周散发出金色的光芒。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时消散。我出现时,不仅不会下雨,而且成为天空美丽的风景。可以想象,碧蓝的天空下,我朵朵漂浮着,那是多么美的景致啊!你们喜欢我吗?

学生说其他三种,师生点评。

②学习第6段──光彩识别天气(竞猜)

教师先示范(由学生任选一种):如我是太阳和月亮周围美丽的七彩光圈,我穿着紫色的外套,红色的内衬衣,可漂亮了。当我出现的时候,太阳和月亮就成了害羞的新娘,披着朦胧的沙衣,非常好看。你们猜猜我是谁?我出现时会有什么天气变化?

学生竞猜,师点评、鼓励。

学生说剩下的三种云,其他学生竞猜,教师点评总结。

竞猜结束,学生集体轻读,想象四种光彩画面和出现的具体天气。教师媒体显示四种光彩图,让学生识别。

③学习第4、5段乌云识雨雪冰雹天气的(以表格的形式完成)。

讨论探究:列出表格,从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五个方面填表。

四、检查反馈 1、谚语的搜集情况:

检查后,教师多媒体显示一些谚语供学生们参考。2、检测:

师读第1段,学生闭眼听,在头脑中映现出千姿百态的云和天气变化的画面。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这一段中总领全文的中心句。(2)说出这段的结构。

(3)用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描写你见到的云天变化的图景。

第四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设计】

1、知识目标:

⑴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⑵ 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2、能力目标:

⑴ 理清本文写作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⑵ 复习巩固比喻修辞,并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创新目标

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确定五点】

1、重点:理解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理解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2、难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创新点: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身的知识,写一篇看(观察)XX识天气。

4、素养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5、空白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理解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班级气象员报告昨天当天气象观察情况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草船借箭》

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们说说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示天气变化?

刘剑:观察日记《泥鳅与天气》

四、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

鱼粼 丝丝缕缕 lǔ 迷漫 日晕 yǖn

点辍 一霎 sà 间 轻盈 yín

五、知识大比拼

六、填写三张表格(竞赛结束后再把表格发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快最准)

七、同学们互相质疑、释疑

项目:今日我当小老师(每小组一天一位)

接着请小老师提问,可指名哪位同学来回答,最后将请同学们评出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最佳?哪位同学回答最有创新?

要求:同学们可就文章的语言如词语的运用,修辞、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提问。

这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以攻破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八、学生小结

九、研究性作业

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班级小气象员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学习目标。

2、说明文: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图表说明、事例说明。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峰峦 一霎那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峰峦)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预兆)

轻巧优美。 (轻盈)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弥漫)

即将出现的迹象。 (征兆)

崩裂而倒塌。 (崩塌)

3、默读课文,思考:

⑴ 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打比方。

⑵ 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

明确: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做练习册P59第二题。

形态变化天气征兆产生分布情况及色彩天气征兆

4、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再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清楚,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语言训练。

2、初步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语言训练,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研讨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齐读第一段,完成练习册P59第3题。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比喻说明,简称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二、语言训练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2、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三、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拓展延伸

1、《三级讲练》课外阅读。

2、积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3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1)、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和特点;

(2)能阐述本文说明的方法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情感的过程当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内容的特点及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初次“看云”,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自然现象,人们经常会通过观察它们,了解天气情况。云就是其中一种,万里无云,我们会知道天气晴朗;阴云密布,我们会知道即将下雨。如果再仔细一点,我们会收获更多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关于云的现象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入新课。)

二、再次“看云”,初读对象。

安排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自主概括文章的说明对象,概括要经历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两句话概括,最后用多句话概括。要求尽量借助文章的原话或关键字词,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云识天气;用两句话概括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用多句话概括时,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把课文中“云的名称”和“天气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写。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三次“看云”,再读顺序。

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并判定其所属的类别,在开始之前,教师先介绍说明顺序的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本文是逻辑顺序。课文一至五段写云的姿态,第六段写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提高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整体把握。)

四、四次“看云”,精读方法。

教师先介绍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援引用等。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概括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举一些句子具体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援引用。“打比方”集中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援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运用:本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说明方法是比喻,我们也仿造着造一个。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时间:3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

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设计意图:运用归纳法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五次看云,细读语言。

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味赏析课文语言,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饰性的词语和补充性的句子,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等。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如果删去这两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对文本语言进行提炼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感受力。)

六、六次“看云”,回顾总结。

下课前,每人想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互相评判,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之后,随机自主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看云识天气,具体来说是看云的姿态和光彩识天气。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边阅读边概括,先概括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希望大家多多观察,尝试用说明文的方式,书写喜欢的一种现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体现归纳法学习。)

七、推荐阅读。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学生介绍一篇介绍天气的科普文章和意大利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达芬奇的《水》,读完之后写下自己的一两句感想或评论,与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学生写“云”字的繁体“雲”。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有“雨”字。和天气有关。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我们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看云识天气》,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播放视频:看云识天气

(二)初读,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三)精读,议论探究:

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其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教师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学生回答,幻灯片同时展示云图)

其他示例:(1)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2)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3)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云,而且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

(四)品味欣赏: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品味语言:

本文文字优美,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

例句:(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3)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4)“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5)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6)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五)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小组讨论并交流。

(七)作业布置:

1、设计一个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他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喻的妙处。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3、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字谜--云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在生活中有许多谚语正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关系。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看来云是天气的“招牌”的确不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作者的解读吧。

2、文体介绍

3、生字词认识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划出本文的过渡句或中段落中心句并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2、云有哪些形态和光彩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以及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状况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类别特征天气情况

云的形态

晴: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

卷积云像鳞波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

阴: 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着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 雨层云布满天空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马上就会下暴雨

云的光彩

晕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自然拓展

过渡:云真是变化多端,很奇妙。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或听说过吗?它们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呢?

明确:燕子低飞,要下雨。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4、质疑设悬

通过刚才的学习,以及同学们对谚语和自然现象的收集,我们发现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细小的事物,都会发现它蕴藏着的独特的魅力。但当我们需要将它们描述出来,又怎样才能做到精彩、生动、有趣呢?那我们下节课再来品读。

三、品味语言

1、用一个词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优美

2、生动优美的语言主要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体现的呢?试在文中找出来并举例说明。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5)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四、解析方法

1、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将语言变得生动优美,那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还得讲究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例如:打比方、分类别等等。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说说其作用。

(1)打比方。

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

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2)分类别

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

(3)作比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同时,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非常生动形象。

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耐心思考。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细心思考,一样可以从小事情中发现大道理来。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7 看云识天气。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7 看云识天气》。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8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目标解读(1分钟)

学习目标:

1、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并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二、夯实基础 (课堂5分钟,课前预习15分钟)

精读第一段

1、要给第一段划分层次的话,应该怎样划分?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2、第一段中“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在文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3、品味一个词

这一段中有一个词语特别有意思,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三、能力提升(35分钟)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比比谁找得最多!

在文中找出最少两处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知道吗?

这种说明方法跟我们以前在散文、记叙文中学过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比谁找得最快!

在文章当中找一找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吧!

3、比比谁找得准!

《看云识天气》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四、总结梳理

五、过关检测

《课时优化》

说明文的常用结构模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

3、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4、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

5、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知识小解: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常见的八中)等等。

说明文语言特点:

科 学、 、周 密、等特点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查预习的情况,疏通文章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概括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3、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课文中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以及运用。

2、教学重点: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边讲边放音乐—下雨、打雷时的声音)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一起来走进云的世界……(或者即兴用生活中观察到的云出发导入,关键在于激趣)

二、学习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找人读课文,标段)

鱼鳞(lìn) 峰峦(lùan) 一霎(shà)间 弥(mí)漫 匀(yún)称 绫(líng)纱 顷(qǐng) 崩(bēng)塌(tā) 朝(zhāo)霞

2、整体感知按逻辑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文章结构:总分总)

第一部分(1段):云是天气的“招牌”。

第二部分(2~6段):介绍云的形态、光彩与天气的关系,从而导出如何看云识天气。--(2~5段)云态与天气的关系(6段) 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段)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1)通过列图表的方式,把课文中提到的云的类别以及暗示的天气作一个分类。图表如下:

按照云的形状来分:

名称

特征

预示天气的情况

卷云

轻盈 站的最高 很薄

一般都不会带来雨雪

卷积云

成群成行地排列 象鳞波

一般都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象棉花团似地 常在两千米的天空 一朵朵分散 云块四周散发金黄的光辉 一般在上午出现

不会带来雨雪

高积云

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 排列匀称 象羊群

不会带来雨雪

卷层云

象白色的绸幕

天气转阴

高积云

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 象毛玻璃

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 暗灰色得云块密密麻麻

连绵不断的雨雪就降临

积雨云

越长越高 云底变黑 云峰渐渐模糊

马上就会下起暴雨,有时竟然带来冰雹或龙卷风

按照云的色彩来分:

名称

特征

预示天气的情况

外紫里红

大风雨的征兆

里紫外红

由小变大,天气好,由大变小,天气坏

彩色的圆弧

在东方有雷无雨在西方有大雨

红色的云层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在东,天气晴朗,在西,有阴雨

(2)出示关于云的图片,以抢答或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云。

(3)自己扮演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作自我介绍。

4、 说明方法

为了将事物说得更加清楚、明白,作者用了不少的说明方法。(画龙点睛)

(1)解释何为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2)打比方“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有相似点,“招牌”是商店的标志,而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一个“站”字,就把卷云人格化了。副词“最”的准确运用,突出了卷云的轻和高;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出了洁白和轻盈。

(3)分类别根据云的不同特点,将云分成不同种类,条理清晰。

(4)作比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成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看云识天气》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而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文章的描写。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

(1)请大家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共有几种修辞方法,分别是什么,请说出他们的作用。

(2)请大家再从其他自然段里找出别的修辞手法。

(3)请问这些修辞手法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吗?突出云与天气的关系。

三、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

1、语言的准确性

(1)“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能不能不用“往往”和“常常”?

答:不能。“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同样,“常常”也是表示概述,不是完全肯定,说明低而厚的云经常与阴雨风雪有关系,但不排除例外,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为什么一定要用“一定”呢?答:表示“一定”还有特殊性,“毕竟”这个词也体现出了天气变化复杂,所以人无法判断得极其准确。因此,“一定”表示人们在观察天气时不能单方面根据云的变化来观察。

2、语言的生动性

(1)在第一部分(1段),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云的万千姿态。

(2)文中引用了大量谚语,有何益处?这些谚语简洁、生动,既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又加强了文章说服力。

(3)布置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关于天气的谚语,然后通过互联网等方式积累更多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四、总结

《看云识天气》通过总概括“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然后分类从云的形状以及色彩两个方面说明不同的云对天气有着不同的影响,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

五、巩固练习

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海面,便会翻江倒海卷起巨澜;当它触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有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两千多人伤亡。)

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飞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极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引起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其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

1.文中括号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补充了文章最后的几句话,请根据文段内容排列合理的顺序_______。

①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大。

②台风中心和它的外围空气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

③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好几倍了。

④而龙卷风中心与其外围空气只有20米,气压差就达20毫巴。

3.文中加粗的词语“像开玩笑似的”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luán)

(shà)间

(zhuì)

纱(líng)

漫(mí)

(yūn)头转向

(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4)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平坦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平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反动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本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云的形态、光彩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其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生活中,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呢!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高压气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深化课文所学知识。

二、课文赏析

将“生动”进行到底

——《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

(2)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点拟人手法,会使文章寓亲切于平实。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写出了卷云“轻柔”“高远”的特点。又如“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即使人觉得亲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层变低变厚的趋势。再如“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3)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文中分别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②东虹轰隆西虹雨。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①句突出“晕”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时间性。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总之,在这篇说明文中,无论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拟人句,还是精当的引用句,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头的迎春花,散发出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了。

(《语文周报》20xx.2有删节,作者:袁丹锐)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圈点勾画法

作用:一是可以经常提醒你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二是可以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疑问随时标记下来。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由此有所发现、创造。

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划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划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圈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要点;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要语病;△待摘的重要资料。当然这只是一种划法,圈点批划,不必强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脚”“中缝”“页边”、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灵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处的文字要力求简练、明白。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根据云的变化,较为准确的判断天气状况,掌握一些地理知识;能准确分析比喻句,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体会其形象生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天气变化,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浏览课文,能准确搜集到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在引导学生“看云识天气”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又能上出语文味。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入题

师:闲暇的时候,你们会做哪些事来自娱自乐呢?

(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体育运动;玩电脑游戏;逛街;看电视,等等。)

师: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也少有玩具,很多时候,是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抬头看天上的云,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千变万化啊!有时像人,有时像动物,有时候还像是一棵棵的树。就这么坐着看云的变化,能看上好半天,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们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生可能答有,也可能答没有,后者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引:小时候,并不知道这变化多端的云与自然界的阴晴、风雨、电闪雷鸣休戚相关。(面向回答有时也看云的同学,你们也可能跟我一样,只是纯粹的欣赏吧?)那么,今天,让我们抬起头来,去观察天上的云,做一个气象预报者,如何?(此处,可先打出几幅云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快速浏览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几种云?请按先后顺序在文中划出来

参考答案: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根据云的光彩)晕、华、虹、霞。

三、锁定细读范围(3~6段)

设计一张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他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参考答案: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00米左右较薄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四、出示图片,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分析课本前的插图)

例:第一幅图片表明是积云,标志是:云的形状像团团棉花,预示天气晴好。

第二幅图片表明是高积云,标志是:扁球状的,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像羊群,预示天气晴好。

第三幅图片表明是卷云,标志是: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预示天气晴好。

第四幅图片表明是晚霞,标志是:从黑黑的云幕上可知(判断晚霞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是根据观察的时间便知道是朝霞还是晚霞。)预示最近几天天气晴朗(晚霞行千里。)

五、探究交流

课文开头,就点出了天上的云的特点: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为了突出云的这一特点,作者用了很多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加以比喻,请你把这些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并用你喜欢的形式展示各种云的形态特点。(自读建议:可以背一背,把你读到的感兴趣的句子储存在你的记忆库中;可以画一画,把你读到的感兴趣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可以说一说,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等等。)

(设计这道题目的目的:“新课标”第二部分的阶段性目标中讲到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的时候,第5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第8点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看云识天气》虽然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篇科普读物,但这篇文章中却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而这一修辞手法也是文学作品常常运用的。所以这一问题的设计,既是通过这样个性化的阅读,加深对说明对象的印象,又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让这篇极像是普及地理知识的课文回归到语文课堂上来。)

(对这道题目,因为学生有多种形式的解读,所以教师的应变应随学生的反应而相机行事。有一点必须明确,教师热情洋溢的表扬,由衷的赞美,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他们的回答将会绽现出智慧的光芒和鲜明的个性。)

六、从网上下载有关“云”的精美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比喻句的形式,描述云的形状及色彩

七、作业

课外搜集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比一比,看谁积累得多。)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德育点: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知识点: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能力点: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

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教具学具】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1、解题:

⑴ 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⑵ 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

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三、导读课文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⑴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总。

⑵ 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⑶ 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分组讨论制表:

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4、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5、速读课文,指出下列各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⑴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分类别。

⑵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再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⑴ 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⑵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⑶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⑷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⑸ 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⑹ 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7、拟题训练: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要点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过程

一、巩固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燚 yí 霎 shà 刹 chà(那) 晕 yùn(圈) 盈 y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弥漫:布满。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3、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分类别。

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

6、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轻、高、薄;低、厚、密。

7、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二、感悟语言

(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生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结合描写。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⑴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⑵ 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⑶ 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⑷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3、本文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⑴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⑵ 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⑶ 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⑷ 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三、课堂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四、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授课过程中重点落实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 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3、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环节:

听写词语。完成《导》P61二1-3题。

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讲解说明文的有关考点和答题技巧。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有的像一张大棉絮,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第二课时

预习环节: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找出云的特征及其预兆。

3、完成《导学导练》P61 二 4——6

课堂展示: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二、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三、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第五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2.完成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九、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和积累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下载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教学 《看云识天气》 【教材分析】: 设计 授课人:钱贵祥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泸县五中 罗玉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观察自然现......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的】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2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云。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习惯。学习重点: 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云。学习过程:一、导入 通过分......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2、识别几种常见的云,根据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科学平实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沽源县第四中学姚华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识记关于天气的谚语 2、了解关于说明文的知识。......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