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0《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2020-12-13 03:4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0《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0《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

你会填吗?

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板书课题:马诗)

【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式导入,既紧扣诗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课件出示:

燕(yàn)

山(shān)

似(sì)

金(jīn)

络(luò)

脑(nǎo)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

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课件出示钩的图片)

4.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课件出示: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交流资料。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方法。

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石灰吟》《竹石》

▶课时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

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

石灰吟

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烧(fénshāo)/若等闲。

粉骨/碎(suì)身/浑(hún)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①学生交流。(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7)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三、学习《竹石》

1.自学,读懂《竹石》。

(1)回顾学习方法:板书“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l

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l

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自由读、品、悟,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

课件出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小组汇报,组员补充。

(1)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预设:

生1:“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生2:“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生3: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3)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4)指导朗读。师: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表达手法。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6)拓展延伸: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7)熟读成诵。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练习背诵。

3.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2)默写《竹石》。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感受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的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读为重。

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这三首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

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3.以情为魂。

托物言志的诗,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所以,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写作背景,再悟文本,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情感熏陶。

下载「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0《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统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0《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张品钰 段炳福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教学目标:1.认识"祭、乃、熏"等7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反思「精编」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包括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宿建德江》与《西江......

    10、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

    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

    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

    小学五年语文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语文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中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三首诗均为借景抒情诗,诗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