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6:3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张品钰 段炳福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教学目标:

1.认识“祭、乃、熏”等7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祭、乃”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示儿》,并能背诵、默写。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

2.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板书诗题,齐读。

3.你知道诗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吗?(渗透学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过渡:陆游告诉儿子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分行读古诗,相机正音。

3.指名读整首诗。

4.全班齐读整首诗。

三、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1.陆游告诉儿子什么?请你再读古诗,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2.交流,相机指导关键字词,读出古诗的节奏。

引导:你是从哪里读出的?读一读整行诗(整句诗)。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祭、乃”的意思。相机学习生字“祭、乃”.3.小结:(指名学生说)死后无牵无挂,但是就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全班有节奏地齐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空,还要叮嘱儿子们家祭无忘告统一?请同学们再读诗句:(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悲从何来?(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在南宋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河山,称为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而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无意于祖国的统一。)

(2)引读第一句诗: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中原就沦陷了。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爱国志士,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早年就立下了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的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奔走呐喊。如今,阖棺的时候真的到了,但是失地却未收复,国家还未统一,85岁的诗人陆游是何等悲痛啊!(齐读第一句)

板书:悲——国破家亡

2.感悟第二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过渡:让我们在陆游的诗句中,寻找他八十五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吧。

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病体初愈时,他写下了——(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7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是——(出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引读:1210年的寒冬,这位老人85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面对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一再叮嘱——(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板书:告——北定中原

3.弥留之际,陆游悲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谁能给我们读读整首诗?

4.配乐齐读《示儿》。

五、课堂小结

1.尝试背诵《示儿》。

2.抄写《示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熏、亥”等字,会写“熏、杭”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题临安邸》《已亥杂诗》,并能背诵。

3.合作自学古诗,感知诗文大意,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陆游临终前仍牵挂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背一背《示儿》。

二、合作学习《题临安邸》

过渡:陆游在临终之前,仍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爱国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会告诉我们答案。

1.板书诗题,齐读。

2.借助注释,弄懂诗题的意思。

3.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1)同桌合作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检查古诗朗读,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

4.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1)出示写作背景,教师简述。

写作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同桌合作学习:根据写作背景及课后注释,看看林升在临安旅店墙壁上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交流:(相机指导读出节奏)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的头脑如醉如迷,忘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5.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国破家亡,而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1)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2)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乐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统治者,谁和诗人林升一样问问他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引导:为什么这样读?(全班齐读第一句。)

板书:几时休?

2.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可怜这些权贵却浑然不知,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读到这儿,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这首诗写在临安旅店的墙壁上的?(全班齐读)

三、自学《己亥杂诗》

1.板书诗题,指导写“亥”.2.出示自学提示(分步自学)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首诗写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古诗。

(2)交流诗意:这首诗写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板书:重抖擞 降人才

(3)交流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诵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

1.齐读本课三首古诗。板书:忧国忧民

2.出示阅读材料:古诗词《春望》(杜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过零丁洋》(文天祥)

师小结:不论处于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陆游、林升、龚自珍、杜甫、文天祥,他们都是国家的脊梁。屈原、曹植、李商隐、辛弃疾、苏轼、林则徐这些诗人的爱国诗词也堪称经典之作,请同学们课后找来读一读。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古诗词三首》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生要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认字200个,会写150个;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2.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3.学情分析

⑴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⑵孩子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这份思念之情他们也常常有过,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学习本单元按照“诵文──悟情──赏文──积累与表达”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丰富情感,丰富语言表达,做到读与写的结合,这样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⑶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借助字帖及字典,学生会写“洛、榆、畔、账”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千帐”等词语。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学生能够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反复诵读,交流诗歌诵读节奏。

评价任务二:通过看注释,查找资料,互相交流的方式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教学活动预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

⑵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⑶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2.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⑵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实现目标1] ⑴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⑶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4.紧扣“还”字,披文入情[实现目标2和3]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⑴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⑵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靠家近──很想还)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读诗句,想象画面。◆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⑶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5.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⑴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⑵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⑶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地震撼了我们。)

⑷同桌互说诗意。⑸分男女生读古诗。6.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⑴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⑵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⑶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⑷指导朗读,感悟情感。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春绿江南 见月思归 赞春美,思乡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⑵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⑶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⑷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⑴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⑵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⑶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⑷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3.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⑴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⑵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4.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⑴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⑵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5.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⑴背诵全词。

⑵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 “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

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

无论,不管,即使,我也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周敦颐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

一段话。

1、会认生字:破磨击尔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1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写过“难得糊涂”

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官

2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板书:竹石

1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全班集体正音。

3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

5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1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2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3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

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要求默写《竹石》,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一、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二、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三、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1、板书“英雄”,哪些人称得上“英雄”?现代汉语词典上作了三种概括: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

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

第四篇: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学生读。

(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

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查字典理解。

(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可以发挥想像)

(4)提出疑难。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

(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

(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解,引导学生查字典选字义。)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布置自学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试讲,教师精讲点拨,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写有诗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指导订正。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相机出示投影图片,或用电脑显示诗所描绘的情境。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像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像: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八、板书设计

九、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奉安县)。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他写的诗清淡秀美,以清幽平易见长,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

第五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前准备:

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 7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 7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 7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⑴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⑵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 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 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 “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 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 7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 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 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 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 7

⑶ “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 7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异:

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 7

下载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诗》,指导“昼”书写。 2.正确、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积累。 3.想象画面,领悟诗意,体会诗情。 4.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 读懂诗句,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 了解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对偶等) 过程与......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茱”“萸”2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泊船瓜洲》 一、导放:我们一定从小就能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古往今来,游子思乡,叶落归......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