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6、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
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青山相对出,(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
望天门山
山行
(唐)李白
(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寒山 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
白云 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
霜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吟“是有感情。生2: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第二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经济技术开发区课堂教学设计
学
校
**市**小学
任课教师
周影影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教学课时
共
课时
第3
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
宋代
雷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8】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出示课件13】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牛背、信口”这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作业设计
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第三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经济技术开发区课堂教学设计
学
校
**市**小学
任课教师
周影影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教学课时
共
课时
第2
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8】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4)【出示课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交流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对学生叙述能力的训练,贴合本单元的语文元素。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作业设计
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第四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本课有3首古诗组成,前两首描写的是春景、第三首描写的是夏景,都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朗的画面。《绝句》一句一景,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景象。《惠崇春江晚景》诗人由眼前之实景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三衢道中》“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为三衢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关注写作背景: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惠崇能诗善画,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们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切磋。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苏轼便在身后悄悄地观看,只见聊聊数笔就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竹笋,还有几只水中嬉戏的鸭子。苏轼不由得大声称赞。惠崇邀请苏轼题诗一首,苏轼稍加思索便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下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关注汉字文化:中国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合体字。如“蜘蛛、蜻蜓、蚯蚓”是左形右声的字,虫子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露、霜、雪”是上形下声,雨字头的字大多与水或者天气方面有关。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共有12个,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或字理识字等方法识记字形。注意“鸳鸯”的“鸯”读yāng其中“融”“鸳鸯”“溪”“燕”等字容易写错,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绝句》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绝句》。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兴趣
1.教师导入:春天百花开,百鸟唱,泉水叮咚响,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好春光。播放《春天来了》视频。
出示课件1.2.集体交流:
出示课件2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万物复苏、春风拂面之类的词语。
教师过渡:春天,自古以来就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今天我们就一起追随诗人杜甫的脚步,去感受美丽如画的春光。
3.教师板书课题:(绝句)
4.走进古诗和作者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的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一生写诗14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出示课件3.4.5
(设计意图:通过春光烂漫的视频短片,既能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吸引学生兴趣,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感受古诗意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初读感知,识诗文
1.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提醒学生初读时应注意的事项。
出示课件6:
2.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1)我会认
①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重点强调鸳鸯(yuān yāng)读音
②识字方法: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进行归类识记(如:芦和芽、鸳和鸯),字理识字(燕)。
③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小妙招。
预设:加一加:木+每=梅 氵+乏=泛。
预设:换一换:喊——减。
出示课件7.8.9:
④组词语:开火车组一组。
出示课件10:
⑤解词语:理解“迟日、泥融、鸳鸯”的词义。
出示课件11:
(2)我会写
① 出示生字表,重点指导“融、溪”,强调易错处。
出示课件12.13.14:
② 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品味诗句做好准备,扫清阅读理解障碍。)
三、读想结合,明诗意
1.听范读,想画面。
(1)先老师范读,再学生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诗中给我们展现了哪些景物呢?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相机板书(迟日 江山 春风 花草 燕子 鸳鸯)
出示课件 15.16:
2.朗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3.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同学说说。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同学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4.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
5.学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学生汇报。老师解惑。(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丽:秀丽)
(2)“迟日”是什么意思呢?迟日的含义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缓慢的样子。迟日,就是指春季太阳落山渐晚,白天变得长了。“迟日江山丽”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看见的或者视觉。教师点拨:用眼睛看到的是视觉。
(3)“春风花草香”是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闻到的 教师点拨:用鼻子闻到的是嗅觉。
(4)结合课件插图,谁来说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春天的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春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阳春三月,日光柔和,微风徐徐。站在在春光中,我们感受着暖暖的阳光,沐浴着柔柔的春风,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花草的淡淡芳香。青山绿水,柳绿花红,到处生机勃勃,真是一派好春光,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让我们感受着春风,伴着花香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17:
教师过渡:这美丽如画的春景,把小动物们也呼唤出来了。
6.学习第三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春暖花开,小燕子也在飞来飞去的忙着,它在忙什么呢?
预设:筑巢。
你知道小燕子用什么来筑巢吗?理解“泥融”。
预设: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2)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预设:泥土湿软,小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
(3)瞧,这是谁来了?出示鸳鸯的图片。它们在哪做什么呢?
预设: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
(4)看着慵懒的鸳鸯睡在被阳光照的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啊!
全班齐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忙着筑巢的小燕子和熟睡在沙滩上的鸳鸯,这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一忙一闲,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
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其中的趣味吧。相机板书:(动 静)
出示课件18.19: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7.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①自己说、指名说。
预设:春天来了,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吹来的风里都有花草的香味。燕子在筑巢,一对鸳鸯正在岸边睡觉。
②老师总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指名生回答 相机板书:(对春天的热爱)
8.指导朗读,练习朗读
过渡语:这么多的景物融会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那我们在朗读时,如何读准诗句的节奏和语调呢?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老师指导。
预设:我觉得读前两句诗时,语速可以稍微缓慢一点,读出春天的气息。
预设:第三句可以语调上扬,读出小燕子飞来的欢快。
师:对,还要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读“沙暖睡鸳鸯”时,你眼前浮现了一幅什么画面呢?
预设:一对鸳鸯在非常安静的睡觉,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师:那我们就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出那份悠然闲适吧!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来临的那份欣喜,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
9.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关键词,聚焦“飞”“睡”两个动词,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10.指导默写古诗,提醒注意“融、燕、暖、睡”等难写的字,不要增减笔画。
出示课件20.21.2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乐朗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达到背诵和正确默写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赏诗境
1.大诗人杜甫因为喜欢春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美春天:
出示课件23:
当然,诗人杜甫还有很多歌咏春天的佳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一下,拿到班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在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呢?
预设:借助拼音首先把古诗读熟,读得有节奏感、韵律美就更好了。
预设: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也可以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教师总结
1.读通诗句,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景物,想象画面。
4.走进诗中,感悟情感。
六、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春天是万物复苏,勃发生机的季节,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让我们去感受身边的美丽,去寻找春天的气息,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吧。
1.请大家熟练背诵并默写《绝句》。
2.把生字认真书写两遍。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并能背诵。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说出《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大自然界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觉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不断增强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请大家回想一下,杜甫的《绝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
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学习《绝句》的方法,来学习《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这两首古诗。
出示课件24:
(设计意图:“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下面两首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机板书(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二、你绘我赋,绘春景。
1.学生自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纠错读音,读出节奏。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25:
2.走进作者。
出示课件26:
3.大家在朗读古诗时,发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了吗?
预设: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出示课件27: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件28:
3.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相机板书:(竹 桃花 江水鸭 蒌蒿 芦芽 河豚)
出示课件29:
(2)我们把描写的景物再说的具体一点,如:翠绿的竹子
预设:一片竹林,两三枝桃花,成群的鸭子,茂盛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预设:粉红色的桃花,微波荡漾的春水,戏水的鸭子,满地的蒌蒿,逆流而上的河豚。
教师总结: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逼真地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勃勃的生机。
出示课件30:
(设计意图:设置的探究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通过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饰词,将诗句描绘的画面具体化、形象化,为说出诗里描写的景象打下基础。)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①蒌蒿和芦芽是什么?
②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
③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鸭先知”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预设:“蒌蒿和芦芽”我猜想他们是一种植物。
预设:桃花“三两枝”说明桃花开得不多,春天刚刚来临。
教师点拨、补充。(内容见课件)
相机板书:(实景 联想)
出示课件31.32:
出示课件33.34:
(4)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春天来了,竹林外的桃花已经绽开了两三枝,一群鸭子在江中嬉戏,它们感受到了江水也已经开始变暖。岸边长满了蒌蒿和芦芽,这也是河豚逆江而上产卵的时候。
教师总结: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色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过渡:春天,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全诗灵动鲜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指导。
师:如何有感情地读出这美丽的画面呢?
预设:读“三两枝”速度放慢。第二句“春江水暖”可以舒缓拖长一点。读出江水温暖的感觉。
预设:读第三句时语速可以加快。
师:对,读出大地一片生机的感觉。朗读第四句时可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6)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背诵。
出示课件35.36:
4.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出示课件37:
四、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领略了美丽的春景,现在我们跟随曾几的脚步到三衢山中去看一看。观看课文朗读视频和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8.39:
1.初读古诗,小试牛刀。
(1)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2)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3)齐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40:
2.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41: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3.汇报交流,老师点拨
(1)出游的季节和天气。
①作者是什么季节游三衢山的?从哪儿能看出来?
②“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
出示课件42:
初夏 相机板书:(梅子黄)
可是,曾几游三衢山正好碰上了怎样的天气呢?
预设:日日晴。日日就是天天,因此诗人的心情也为之一爽,诗人要出门游玩了。相机板书:(日日晴)
(2)出游路线。
①谁能说一说诗人的行程路线?结合图片和注释
预设:我从“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我们可以得知诗人游玩的路线是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相机板书:(溪——泛 却 山——行)
出示课件43:
(设计意图:读诗句找出游时间、说出游路线图,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品诗句,寻找“三衢”之情
1.研读前两句。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表明的仅仅是作者出行的路线吗?
再读古诗,整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游三衢山时的心情如何?
(1)梅子黄时日日睛。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
预设: “睛” 心情是高兴的。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4:
(2)穿越时空,假如你和诗人乘船去游山,“泛”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看到了一条幽静的山路,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却”)
“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学生说一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感受。
预设:在天气晴朗的一天,我乘船游三衢山在小溪的尽头,改走山路继续游玩。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5:
(3)那我们怎么读这首诗的这两句,来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呢?
预设:重点读好“日日晴”,用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表达的出游的高兴。
(指名读,齐读)
教师过渡:诗人舍舟登岸,山路步行,这一路的景色如何呢?
2.借助插图联想
(1)图文结合联想:边读古诗,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听到了什么?
(2)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意思。
预设:
①看到了浓郁的绿荫,听到了几声黄鹂的鸣叫。
②山路上绿树成荫,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声。
教师点拨:诗的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添得”和“四五声”以动衬静,衬托出深山的幽静。相机板书:(绿阴 黄鹂 四五声)
(3)黄莺清脆的叫声给山林增添了生机,绿阴、黄莺使诗人出游的兴致更浓。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预设:用轻松的语调朗读,重读“绿阴”“黄鹂”。
师指导:三四句可以语速稍快一点,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
(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46:
3.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1)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在梅子黄时,每天都是晴朗的天气,在小溪的尽头我步行上山,回来的路上绿树成荫,还能听到黄鹂的叫声。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
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了一幅清新的画面。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抓住“梅子”“小溪”“绿阴”“黄鹂”关键景物展开背诵。
出示课件47.48: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主题探究,体会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初夏宁静的景色)
出示课件49:
六、拓展延伸
人生自有诗意在,春城无处不飞花。《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对决环节深受观众喜爱,在这立春伊始、万物初生的季节,让我们也来玩一玩“飞花令”,说说带有“春”的诗句,一起感受诗词的美好吧!
预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出示课件50:
七、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
2.自己说说这两首诗描绘的美景。
八、板书设计
梅子黄 日日晴
溪——泛 却 山——行 初夏宁静的景色
绿阴 黄鹂 四五声
【课后反思】
《绝句》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一句一景,近景、远景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用白描的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特征的景物,如身临其境。诗中既依托画面所描绘,又融入作者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三衢道中》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描写了作者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为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我采用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创设情境,带入诗境。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视频、背景资料等创设情境。《绝句》的教学中,借助《春天来了》的视频,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每张幻灯片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让学生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惠崇春江晚景》从背景资料入手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三衢道中》以“三衢寻美之旅”为主线,把学生带入清新明丽的诗境中。课前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第二步: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节课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的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绝句》中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激发学生想象的潜能,《惠崇春江晚景》设置把景物说具体的环节,让立体而丰满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学会表达,在想象中感知语言的韵味,为表达运用打下基础。在诗中景物的梳理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生活经验理解诗句的方法。“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帮助理解。《三衢道中》教师及时补充“梅雨黄时”的课外资料,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首描写夏景的诗。这种方法切实有效,不仅减缓了知识的难度,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步: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变化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诗句和画面做重点指导。教学中对节奏快慢的把握,对语调的上扬延长的处理技巧,对重音轻音的变化都作了具体的讲解。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赛读、配乐诵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句节奏、韵味和语调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进而感受到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并在课堂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授之以渔,让古诗朗读落到实处。
“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引导不够,学生浮现的画面不够具体形象,加之语言表现力欠缺,致使学生描述的语句不够生动、流畅。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生活体验,借助朗读,将头脑中的画面转化为具体的图象,合理组织语言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
第五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背景: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旧派反对改革,制造谣言诬蔑他,设计陷害他,王安石被逼辞去宰相之职。一年后宋神宗深感变法少不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又被恢复了相位,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黑暗,前途的迷茫,让王安石很不情愿去复职,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但宋神宗都不准。1075年春,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所以,作者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难免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我们也更能理解作者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的深深眷恋之意了。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并不遥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时令已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出自己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
《秋思》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出了诗书成封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太过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惶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长相思》赏析: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是山海关,“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激动,甚至有些豪迈的。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风雪中,蓝得发黑的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地感觉到风雪异乡的羁旅情怀。
《秋思》教学设计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除了《泊船瓜洲》,你自己读了过哪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哪些是写景抒情,哪些是写事抒情。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
2、背诵《秋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
“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秋天、秋风、秋霜、秋月、……)
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
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
4、朗读指导。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因为这份情感太深沉,所以我们变得敏感,春花秋月,草长莺飞,都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远在他乡的游子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乡愁。哪怕只是一枚落叶,几缕秋风,都勾起游子的乡愁。张籍乡愁就是被洛阳的秋风引起的。我们把自己当作客居在洛阳的张籍,想一想他的心情,我们用张籍的感情和语言来朗读这首《秋思》。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Δ见: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2、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出来。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街上、院子里、大树下)看到_____听到_____感到_____(课件)(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想到了______想到了_______(课件)(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写信,告诉她 _____张籍想给父母 写信,告诉他们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
3、品味 “复恐”、“又开封”。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这时,他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课件)
5、美读《秋思》。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课件)
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 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
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
(二)时交流展示。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张籍眼中,乡愁是那拆了装、装了拆的家书;在王维眼中,乡愁是那一抹倚窗的寒梅。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4、《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纳兰性德,走进《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
(一)自读《长相思》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多媒体展示)
(二)初读《长相思》,读准字词(多媒体展示带拼音的古诗)
(三)再读《长相思》,注意停顿(多媒体展示节奏划分)
三、读懂《长相思》
(一)释意
1、读,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停顿有序,那么再让我们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从中提出多音字“更”,并解释其意思)
2、你讲到了纳兰性德远在门外,为什么他会在出远门呢?看了他的生平简介,你应该有所明白。(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二)细细体会:
1.了解了纳兰性德,明白了大致意思,那么老师想问: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 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那么作者到底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2.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三)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可以体会出此时的纳兰性德心情如何?
(四)小结:是啊,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四、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看来同学们也初识那愁滋味了。那如果此刻,你便是那远征的纳兰性德,你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二)想象故园的情景
是呀,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在马不停蹄的前行中,在翻山越岭的艰辛中,在只有远望方能廖解相思之苦的愁绪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风景,才让他如此留恋故园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师: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全词)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全词)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男生朗读词)
(四)小结
1、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学生自由发言)
2、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这份孤独、伤感,想象与作者一同身在征途,告别了家园的美好,告别了父母亲朋,带着这一份浓到化不开的乡愁,读——(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延伸,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二)拓展延伸
1、师: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多媒体展示课件)师:你觉得谁会这样问诗人?(妻子、孩子、兄长……)
2、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女生齐读词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男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第一、二小组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三、四小组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全班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是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学生回答)
(四)小结升华
是啊,他哪里是轻离别,他明明是重离别!他睡不着,他早已思之如狂,于是,纳兰性德趁夜提笔写下这首装满思念的《长相思》。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五)让我们把乡愁漾在心间,想象着翻山越岭的艰辛,思念着家乡和乐融融的美景,让这聒碎乡心的风雪声,带去我们的思、带去我们的念——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