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赠”等11个字,会写“寒、径、斜”等1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山行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解读课题

1.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 “山行”是什么意思呢?(在山中行走。)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3.结合注释,明了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三、品读诗句,体会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观察生字,练习书写

1.出示“寒、径、斜、霜”4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刘、残、君”等6个字,会写“赠、刘”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解读课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读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读诗句,体会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_______的季节!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5.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四、观察生字,练习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2.教师示范,学生练习。3.小组展示,欣赏评价。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会认“橙、橘、挑”3个字,会写“橙、送、挑”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2.(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3.齐读题目,解题。

二、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2.同桌互读,指名读。

3.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这是什么季节,诗人在这样的夜里见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3.在这样凄凉的秋夜里,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会想到什么? 4.结合诗中写到的景物理解这个“情”。

(1)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发出萧萧的声音,如果是你面对这种情景,你会有什么感受?(2)这阵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吹动了什么?(3)诗人看到挑促织,又会想到什么?

(4)离开家乡,孤单一人,此时诗人最想念谁? 5.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古诗。

四、观察生字,练习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板书设计

第二篇: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行”,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意,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诗意。

2.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秋天的美好之处。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课后习题及《预习单》自主了解诗歌。2.教师准备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第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有关校园生活的,第二单元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秋季,生提前预习)2.从哪里看出第二单元的主题呢?(课本主题和插图)3.解读插图景象、色彩,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了解文意。4.通过第一单元学习认识了很多有新鲜感的词句,我们一起了解第二单元学习目标。(生齐读目标)。

二、导入新课

1.今天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并板书,生齐读课题。2.PPT展示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与4《古诗三首》对比,生找区别。(相同点,不同点:注释、四会字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说说这三首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指名说(霜叶、寒山、橙黄橘绿、梧叶、秋风)2.出示课件《山行》,学习第一首古诗。指名读、师范读(正音)、分小组读,齐读。

3.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4人小组交流并准备提问。

4.检查生自学情况。(师引导,生提问答。前面回答正确的学生有权利提问下一个生回答。)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读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六、作业

诵读并默写古诗《山行》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PPT出示生字,指名读,师正音并范读。开火车读,齐读。2.自由读,标出易读错的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3.师生交流,归纳总结识字方法。

4.指导易读错字:“斜”;“径、赠、橙”是后鼻音,也都是形声字,可借助形声字规律认读;“挑、行”是多音字,结合注释及诗意理解。5.出示会写字,指名归类。

(1)左右结构:7个。“径、赠、橙、挑”是左窄右宽,“斜、残”左右等宽。强调“橙”右边“登”上半部分书写不能多点、少撇,生观察并书空。“刘、斜”左边部分的捺变点,右边部分要写的长一些。

(2)上下结构:4个。“寒、盖、菊”要写的紧凑。“残”右边的斜钩要写得舒展,不要忘写右上角的点。

(3)指出难写字,说笔画,师范写并再次强调难写易错笔画。寒、霜、菊、橙、残、送

(4)练习书写以上5字,每字一遍(1号本),师巡查,并注意纠正书写姿势。

(5)点评1~2个。(巡查过程拍照,并上传到电脑展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出示荷、菊两种景物不同季节的图片,生判断诗中描 绘的图片,欣赏残菊的美。

4.出示ppt橙黄橘绿图,感受秋天的美,想象秋天丰收的景象。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诵读。

1.教师描述诗意,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指导朗读:

1、2句稍微低缓,3、4句高亢,橙黄橘绿读的地稍慢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故事导入。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通、读正确。2.指名读,师点评并正音。3.出示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 特点。

4.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幻灯片出示问题)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3.(出示幻灯片:参考答案)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触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四、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季的诗?(出示幻灯片生自由诵读)。《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教学反思 优点:

1.紧扣教学目标,重点引导生借助插图等方法注释理解诗意。2.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体现出来。3.课堂诵读时间长、形式多样化。缺点: 1.字词教学花费时间过长,超过20分钟,尤其书写指导过程,师范写的字过多,应控制在5个以内。

2.教学思路不够清晰,课堂不连贯,过度不自然。

3.教学过程与板书书写不协调,该写板书的时候没及时书写。4.教学设计过于复杂,按照此教学设计,3课时讲不完。

5.古诗教学尽可能简单化,除了体现教学目标,还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一是感受用词的美好,而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象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喜欢诵读诗歌。

第三篇: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山行 教学反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虽然是七律诗,但我们班的学生依然能做到熟读成诵,有一定的语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规的停顿。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逐词逐句解释,而是抓住本诗画面感很浓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到。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赠刘景文 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对于上古诗这类课文,确实心中没底,毕竟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且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该如何传达给学生。但是没办法,作为教师,只有去适应教材,而不能让教材适应我们,我也只好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没想到他们一下就说出来了,让我欣喜不已。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夜书所见 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中抽象的意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经济技术开发区课堂教学设计

**市**小学

任课教师

周影影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教学课时

课时

第3

课时

新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

宋代

雷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8】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出示课件13】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牛背、信口”这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作业设计

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第五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经济技术开发区课堂教学设计

**市**小学

任课教师

周影影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教学课时

课时

第2

课时

新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8】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4)【出示课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交流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对学生叙述能力的训练,贴合本单元的语文元素。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作业设计

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下载《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有3首古诗组成,前两首描写的是春景、第三首描写的是夏景,都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朗的画面。《绝句》一句一景,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背景: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旧派反对改革,制造谣言诬蔑他,设计陷害他,王安石被逼辞去宰相之职。一年后宋......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十二册] (第一课时《赠汪伦》)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茱”“萸”2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 读懂诗句,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 了解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对偶等) 过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