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本课有3首古诗组成,前两首描写的是春景、第三首描写的是夏景,都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朗的画面。《绝句》一句一景,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景象。《惠崇春江晚景》诗人由眼前之实景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三衢道中》“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为三衢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关注写作背景: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惠崇能诗善画,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们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切磋。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苏轼便在身后悄悄地观看,只见聊聊数笔就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竹笋,还有几只水中嬉戏的鸭子。苏轼不由得大声称赞。惠崇邀请苏轼题诗一首,苏轼稍加思索便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下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关注汉字文化:中国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合体字。如“蜘蛛、蜻蜓、蚯蚓”是左形右声的字,虫子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露、霜、雪”是上形下声,雨字头的字大多与水或者天气方面有关。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共有12个,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或字理识字等方法识记字形。注意“鸳鸯”的“鸯”读yāng其中“融”“鸳鸯”“溪”“燕”等字容易写错,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绝句》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绝句》。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兴趣
1.教师导入:春天百花开,百鸟唱,泉水叮咚响,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好春光。播放《春天来了》视频。
出示课件1.2.集体交流:
出示课件2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万物复苏、春风拂面之类的词语。
教师过渡:春天,自古以来就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今天我们就一起追随诗人杜甫的脚步,去感受美丽如画的春光。
3.教师板书课题:(绝句)
4.走进古诗和作者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的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一生写诗14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出示课件3.4.5
(设计意图:通过春光烂漫的视频短片,既能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吸引学生兴趣,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感受古诗意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初读感知,识诗文
1.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提醒学生初读时应注意的事项。
出示课件6:
2.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1)我会认
①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重点强调鸳鸯(yuān yāng)读音
②识字方法: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进行归类识记(如:芦和芽、鸳和鸯),字理识字(燕)。
③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小妙招。
预设:加一加:木+每=梅 氵+乏=泛。
预设:换一换:喊——减。
出示课件7.8.9:
④组词语:开火车组一组。
出示课件10:
⑤解词语:理解“迟日、泥融、鸳鸯”的词义。
出示课件11:
(2)我会写
① 出示生字表,重点指导“融、溪”,强调易错处。
出示课件12.13.14:
② 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品味诗句做好准备,扫清阅读理解障碍。)
三、读想结合,明诗意
1.听范读,想画面。
(1)先老师范读,再学生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诗中给我们展现了哪些景物呢?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相机板书(迟日 江山 春风 花草 燕子 鸳鸯)
出示课件 15.16:
2.朗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3.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同学说说。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同学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4.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
5.学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学生汇报。老师解惑。(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丽:秀丽)
(2)“迟日”是什么意思呢?迟日的含义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缓慢的样子。迟日,就是指春季太阳落山渐晚,白天变得长了。“迟日江山丽”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看见的或者视觉。教师点拨:用眼睛看到的是视觉。
(3)“春风花草香”是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闻到的 教师点拨:用鼻子闻到的是嗅觉。
(4)结合课件插图,谁来说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春天的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春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阳春三月,日光柔和,微风徐徐。站在在春光中,我们感受着暖暖的阳光,沐浴着柔柔的春风,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花草的淡淡芳香。青山绿水,柳绿花红,到处生机勃勃,真是一派好春光,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让我们感受着春风,伴着花香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17:
教师过渡:这美丽如画的春景,把小动物们也呼唤出来了。
6.学习第三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春暖花开,小燕子也在飞来飞去的忙着,它在忙什么呢?
预设:筑巢。
你知道小燕子用什么来筑巢吗?理解“泥融”。
预设: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2)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预设:泥土湿软,小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
(3)瞧,这是谁来了?出示鸳鸯的图片。它们在哪做什么呢?
预设: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
(4)看着慵懒的鸳鸯睡在被阳光照的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啊!
全班齐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忙着筑巢的小燕子和熟睡在沙滩上的鸳鸯,这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一忙一闲,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
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其中的趣味吧。相机板书:(动 静)
出示课件18.19: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7.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①自己说、指名说。
预设:春天来了,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吹来的风里都有花草的香味。燕子在筑巢,一对鸳鸯正在岸边睡觉。
②老师总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指名生回答 相机板书:(对春天的热爱)
8.指导朗读,练习朗读
过渡语:这么多的景物融会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那我们在朗读时,如何读准诗句的节奏和语调呢?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老师指导。
预设:我觉得读前两句诗时,语速可以稍微缓慢一点,读出春天的气息。
预设:第三句可以语调上扬,读出小燕子飞来的欢快。
师:对,还要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读“沙暖睡鸳鸯”时,你眼前浮现了一幅什么画面呢?
预设:一对鸳鸯在非常安静的睡觉,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师:那我们就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出那份悠然闲适吧!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来临的那份欣喜,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
9.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关键词,聚焦“飞”“睡”两个动词,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10.指导默写古诗,提醒注意“融、燕、暖、睡”等难写的字,不要增减笔画。
出示课件20.21.2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乐朗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达到背诵和正确默写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赏诗境
1.大诗人杜甫因为喜欢春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美春天:
出示课件23:
当然,诗人杜甫还有很多歌咏春天的佳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一下,拿到班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在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呢?
预设:借助拼音首先把古诗读熟,读得有节奏感、韵律美就更好了。
预设: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也可以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教师总结
1.读通诗句,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景物,想象画面。
4.走进诗中,感悟情感。
六、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春天是万物复苏,勃发生机的季节,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让我们去感受身边的美丽,去寻找春天的气息,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吧。
1.请大家熟练背诵并默写《绝句》。
2.把生字认真书写两遍。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并能背诵。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说出《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大自然界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觉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不断增强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请大家回想一下,杜甫的《绝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
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学习《绝句》的方法,来学习《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这两首古诗。
出示课件24:
(设计意图:“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下面两首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机板书(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二、你绘我赋,绘春景。
1.学生自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纠错读音,读出节奏。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25:
2.走进作者。
出示课件26:
3.大家在朗读古诗时,发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了吗?
预设: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出示课件27: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件28:
3.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相机板书:(竹 桃花 江水鸭 蒌蒿 芦芽 河豚)
出示课件29:
(2)我们把描写的景物再说的具体一点,如:翠绿的竹子
预设:一片竹林,两三枝桃花,成群的鸭子,茂盛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预设:粉红色的桃花,微波荡漾的春水,戏水的鸭子,满地的蒌蒿,逆流而上的河豚。
教师总结: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逼真地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勃勃的生机。
出示课件30:
(设计意图:设置的探究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通过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饰词,将诗句描绘的画面具体化、形象化,为说出诗里描写的景象打下基础。)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①蒌蒿和芦芽是什么?
②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
③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鸭先知”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预设:“蒌蒿和芦芽”我猜想他们是一种植物。
预设:桃花“三两枝”说明桃花开得不多,春天刚刚来临。
教师点拨、补充。(内容见课件)
相机板书:(实景 联想)
出示课件31.32:
出示课件33.34:
(4)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春天来了,竹林外的桃花已经绽开了两三枝,一群鸭子在江中嬉戏,它们感受到了江水也已经开始变暖。岸边长满了蒌蒿和芦芽,这也是河豚逆江而上产卵的时候。
教师总结: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色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过渡:春天,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全诗灵动鲜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指导。
师:如何有感情地读出这美丽的画面呢?
预设:读“三两枝”速度放慢。第二句“春江水暖”可以舒缓拖长一点。读出江水温暖的感觉。
预设:读第三句时语速可以加快。
师:对,读出大地一片生机的感觉。朗读第四句时可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6)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背诵。
出示课件35.36:
4.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出示课件37:
四、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领略了美丽的春景,现在我们跟随曾几的脚步到三衢山中去看一看。观看课文朗读视频和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8.39:
1.初读古诗,小试牛刀。
(1)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2)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3)齐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40:
2.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41: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3.汇报交流,老师点拨
(1)出游的季节和天气。
①作者是什么季节游三衢山的?从哪儿能看出来?
②“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
出示课件42:
初夏 相机板书:(梅子黄)
可是,曾几游三衢山正好碰上了怎样的天气呢?
预设:日日晴。日日就是天天,因此诗人的心情也为之一爽,诗人要出门游玩了。相机板书:(日日晴)
(2)出游路线。
①谁能说一说诗人的行程路线?结合图片和注释
预设:我从“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我们可以得知诗人游玩的路线是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相机板书:(溪——泛 却 山——行)
出示课件43:
(设计意图:读诗句找出游时间、说出游路线图,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品诗句,寻找“三衢”之情
1.研读前两句。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表明的仅仅是作者出行的路线吗?
再读古诗,整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游三衢山时的心情如何?
(1)梅子黄时日日睛。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
预设: “睛” 心情是高兴的。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4:
(2)穿越时空,假如你和诗人乘船去游山,“泛”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看到了一条幽静的山路,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却”)
“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学生说一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感受。
预设:在天气晴朗的一天,我乘船游三衢山在小溪的尽头,改走山路继续游玩。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5:
(3)那我们怎么读这首诗的这两句,来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呢?
预设:重点读好“日日晴”,用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表达的出游的高兴。
(指名读,齐读)
教师过渡:诗人舍舟登岸,山路步行,这一路的景色如何呢?
2.借助插图联想
(1)图文结合联想:边读古诗,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听到了什么?
(2)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意思。
预设:
①看到了浓郁的绿荫,听到了几声黄鹂的鸣叫。
②山路上绿树成荫,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声。
教师点拨:诗的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添得”和“四五声”以动衬静,衬托出深山的幽静。相机板书:(绿阴 黄鹂 四五声)
(3)黄莺清脆的叫声给山林增添了生机,绿阴、黄莺使诗人出游的兴致更浓。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预设:用轻松的语调朗读,重读“绿阴”“黄鹂”。
师指导:三四句可以语速稍快一点,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
(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46:
3.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1)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在梅子黄时,每天都是晴朗的天气,在小溪的尽头我步行上山,回来的路上绿树成荫,还能听到黄鹂的叫声。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
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了一幅清新的画面。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抓住“梅子”“小溪”“绿阴”“黄鹂”关键景物展开背诵。
出示课件47.48: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主题探究,体会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初夏宁静的景色)
出示课件49:
六、拓展延伸
人生自有诗意在,春城无处不飞花。《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对决环节深受观众喜爱,在这立春伊始、万物初生的季节,让我们也来玩一玩“飞花令”,说说带有“春”的诗句,一起感受诗词的美好吧!
预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出示课件50:
七、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
2.自己说说这两首诗描绘的美景。
八、板书设计
梅子黄 日日晴
溪——泛 却 山——行 初夏宁静的景色
绿阴 黄鹂 四五声
【课后反思】
《绝句》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一句一景,近景、远景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用白描的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特征的景物,如身临其境。诗中既依托画面所描绘,又融入作者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三衢道中》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描写了作者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为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我采用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创设情境,带入诗境。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视频、背景资料等创设情境。《绝句》的教学中,借助《春天来了》的视频,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每张幻灯片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让学生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惠崇春江晚景》从背景资料入手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三衢道中》以“三衢寻美之旅”为主线,把学生带入清新明丽的诗境中。课前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第二步: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节课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的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绝句》中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激发学生想象的潜能,《惠崇春江晚景》设置把景物说具体的环节,让立体而丰满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学会表达,在想象中感知语言的韵味,为表达运用打下基础。在诗中景物的梳理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生活经验理解诗句的方法。“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帮助理解。《三衢道中》教师及时补充“梅雨黄时”的课外资料,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首描写夏景的诗。这种方法切实有效,不仅减缓了知识的难度,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步: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变化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诗句和画面做重点指导。教学中对节奏快慢的把握,对语调的上扬延长的处理技巧,对重音轻音的变化都作了具体的讲解。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赛读、配乐诵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句节奏、韵味和语调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进而感受到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并在课堂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授之以渔,让古诗朗读落到实处。
“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引导不够,学生浮现的画面不够具体形象,加之语言表现力欠缺,致使学生描述的语句不够生动、流畅。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生活体验,借助朗读,将头脑中的画面转化为具体的图象,合理组织语言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
第二篇: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学生读。
(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
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查字典理解。
(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可以发挥想像)
(4)提出疑难。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
(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
(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解,引导学生查字典选字义。)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布置自学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试讲,教师精讲点拨,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写有诗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指导订正。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相机出示投影图片,或用电脑显示诗所描绘的情境。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像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像: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八、板书设计
九、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奉安县)。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他写的诗清淡秀美,以清幽平易见长,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
第三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前准备:
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 7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 7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 7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⑴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⑵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 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 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 “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 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 7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 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 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 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 7
⑶ “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 7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异:
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 7
第四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诗》,指导“昼”书写。2.正确、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积累。3.想象画面,领悟诗意,体会诗情。
4.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之处,初步感知田园诗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意,体会诗情。教学准备 课件、写字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
猜读古诗
导语:同学们,看屏幕,这首诗大家还记得吗? 这是一首诗,亦是一幅画; 这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看图猜诗:课件《望洞庭》
师:你能领悟到吗?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古人云:画是无形的诗,诗是有形的画,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古诗词三首,重点学习其中的两首富有画面感的诗。板书课题。板书: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古诗
指导书写
1.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首先要读正确。在这方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见学生要问学生书上注音)多音字变红,那这几个多音字呢?(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的意思)那你们就来亲身实践一下吧!(自己先读一读,边读边解决读正确的问题。)读好了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诗,(第一首?第二首呢?)师评价是否正确(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准确)2.出现的生字变颜色
5个
师:这是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桑和蚕指的是具体的事物,耘和绩书下有注释,昼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评价:
预设1:查字典,你很会使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预设2:你能联系上下文。
预设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预设4:昼:旦当早晨讲
评价:你关注了字的构造,理解了字义,这个方法也很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成语
你的词语积累太丰富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昼”字,它在古代字形是这样的,大家看,这是甲骨文的“昼”字。经过演变,变成了现在这个字形。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是有渊源的,有背景的,请同学们观察,单独写“尺”“旦”和整体写“昼”有什么区别:扁
宽 怎么才能写扁写宽呢?师范写:“尺”撇,(先竖随即左拐出撇出尖)?
旦 最后一笔稳稳拖住整个字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练习写这个字,(音乐起),写完的学生自己读读两首诗。
三、指导朗读
想象画面
师:诗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它是可以吟诵的,甚至是可以传唱的,因此诗词往往是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的。(老师吟诵或视屏播放)。师读一首,第二首学生跟着老师读。学生自己练习读出节奏感,每首叫两个人读。
师过渡: 诗词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它的韵律和节奏中,更美在它所描述的意境中
1.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贴出题目)
解诗题:乡村四月 师:这里的四月是指农历四月,正值初夏时节。师:诗是一种阐述人物心灵的文字体裁,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画面,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的一个方法,同桌相互说说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指名说。生说第一句:
师:什么是绿的?满山遍野全是绿的,有一个字准确表达出来了,在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字与它是异曲同工的,出图,你们看,这个时节人们已经在水田之中灌满水,已经准备要插秧了,稻田景色映着天空景色白花花的,这就叫做白满川。
总结:你们看,边画边说:绿原配上白川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谁能把美读出来? 你还想到了那些画面?
这句话又是从哪个角度来描绘四月的乡村的呢?生答:听
师:绿原 白川 子规 烟雨,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红色字此时板书)烟雨朦胧的乡村画卷!指名读前两句。
师:还想象到哪些画面?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体会到的?后两句没有正面说忙,是委婉表达,在忙碌中人们气定神闲,井然有序。生读后两句。板书:勤 引读整体。
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就看到了——(男生)女生再读
男女齐隐去一些字全白。
我们对勤劳忙碌的人们心生敬佩,就感受到了——(女生)让我们再次带着陶醉之情、敬佩之情齐读这首诗。(全班)让我们一起来深情的吟诵这首诗(全白 背)
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想象第二首诗?同样是描写四月乡村景象,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小组讨论。(见学生时说都通过了景表达作者感情。)再问不同点(优美朴素)
音乐起,发书写纸,可以默写可以工整地抄写两首选一首。师:像这样描绘自然风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流派——田园诗。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首诗是田园诗?今后我们还会学到。老师给你们提供两首。
第五篇: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学习暮江吟
1、解题导读。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生1:“吟“是有感情。生2: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学生静心自学)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自由练读。)(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四、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五、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六、板书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资料提供者: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