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陈
基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描述的是诗人黄昏时候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傍山而下、黄河汹涌澎湃向大海奔流的壮丽景象;《望庐山瀑布》则通过现实的描绘、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象。诗歌表现了诗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有利于激发想象画面说话的兴趣。但是,《望庐山瀑布》的配画可能为突出瀑布,缺了诗人形象,未能表现“遥看”;也未能显示“生紫烟”,故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以有利于学生学习。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4.教学目标“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学习心理过程才能达成,需要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联系生活经验表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该目标的任务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是确保目标达成的保障。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5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囿于认知和知识水平所限,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白日”“穷”“川”,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3.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定的诗句的画面,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正确认读“楼”等12个生字新词;认识同义构词法,读记“穷尽 山穷水尽”等四对词语。
4.能正确读写“楼”等10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定的诗句的画面,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准备:
教师:“楼”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楼”等10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写字、“读一读,记一记”词语的PPT。
学生:每人一套“楼”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一、板题导入,复习激趣,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板题、释题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到第四单元的学习了,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题目是什么呢?请看老师板题。
板书题目:⑧ 古诗二首 全班齐读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习多少首古诗呢?(预设:学习两首古诗。)你是从课题的两个词知道的?(预设:二首)对了,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二)复习激趣,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导语:还记得一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篇《古诗二首》的课文吗?是哪两首古诗呢?(预设:《池上》和《小池》)谁能背诵着两首古诗呢?(指名背诵)谁能记得《池上》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预设: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偷采白莲的事情。)谁能记得《小池》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小池塘呢?(预设:描述了初夏宁静的小荷花池塘。)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古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就能够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情况。(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2.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预设:三拼音的:川、穷;平舌音的:层;翘舌音的:川;边音的:楼、炉;后鼻韵母的:穷、层。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3)反馈指导。
①指名一人朗读一首评议一首的朗读。(一首指名两、三人)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③评价完一首,齐朗读一首。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三)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在它们的下面画上横线(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注: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这些单音节词不要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预设:鹳雀楼 依 尽 欲 穷 一层(一层楼)瀑布 香炉 紫烟 遥看 川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双音节词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首、首、首,二首的首”;单音节词直呼读词,方式如:“依,依、依、依”齐读,自由读。
3.“楼、依、尽、穷、层、布、炉、烟、遥、川”口头组词。
(1)(贴出要求口头组词的会认读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
一、两遍。
③如诗歌中的单音节词所组词语是诗歌中的本义的,则要告知学生,例如:尽(尽头),烟(烟雾)。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初步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
四、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两首诗歌。
(一)尝试质疑。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在诗歌里的意思,但是由于古诗是古时候写的,有些词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同学们可能读不懂。有不懂的不要紧,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有哪些词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的下面写个问号,待会儿提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2.反馈指导。预设:
白日:夕阳。依:依傍;在诗句里是向着的意思。尽:尽头,到头了;在诗句里是沉下看不见的意思。欲:想。穷:穷尽,到头了。
香炉:香炉峰。遥:远远地。川:河流;在诗句里指的是瀑布。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即天空最高处。落九天:是说瀑布从天空最高处落下落差极大的意思。
(二)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登鹳雀楼》。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同学们,阅读要思考,有不懂的、不理解的,要提出来想办法弄清楚、弄明白。善于思考,学会提问,你的阅读能力就会一天比一天强。让我们打开课本43页,开始学习第一首古诗吧。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是登上鹳雀楼的意思。简介鹳雀楼。)
导语:对了,诗歌的题目是登上鹳雀楼的意思。诗人在登上鹳雀楼时看到了什么,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王之涣。
(2)简介王之涣(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登鹳雀楼》的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那么,诗人在诗歌里描绘了在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什么景象和想法呢?让我们一起读诗歌了解了解吧。(PPT出示《登鹳雀楼》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登鹳雀楼》,观察课文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句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出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 诗句:第一、二行。猜的意思:夕阳依傍着西面的群山慢慢地落下去了,黄河滔滔不息,向着大海滚滚奔流。(注: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回答、说话要求相同,不再注明。)
②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你想穷尽自己的目光,看到更壮丽的景色,就要登上鹳雀楼的最高的那层楼了。
(3)说说想象到的诗句描绘的画面。①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中了解到的,读懂了《登鹳雀楼》的大意。(复述诗歌大意后)诗歌前两句是描绘了诗人登鹳雀楼时看到的壮丽景象,后两句写了诗人看到壮丽景象后的想法。那么你能根据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人看到的壮丽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用上课内外学到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② 反馈指导。
预设:一轮红彤彤的夕阳,依傍着西面连绵不断的群山,慢慢地、慢慢地落了下去。滔滔的黄河,波涛汹涌,朝着东海,一路奔流。
3.尝试背诵《登鹳雀楼》。
(1)导语:(小结想象说画面后)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把《登鹳雀楼》朗读了很多遍了,你能背诵下来吗?背诵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2)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出示图画)。
4.小结: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整首诗歌大意,是一个好方法。接着,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学习《望庐山瀑布》好吗?
(三)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望庐山瀑布》。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好的。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远远地看庐山瀑布的意思。)
导语:对了诗歌题目告诉我们诗人在远远地看庐山上的瀑布。诗人看到的是怎样的瀑布,能让他情不自禁写下这首诗歌呢?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读过李白的三首诗歌了,今天让我们了解一下他吧。
(2)简介李白(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望庐山瀑布》的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那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的瀑布呢?看到瀑布,他想到什么呢?(PPT出示《望庐山瀑布》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望庐山瀑布》,观察PPT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句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出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诗句:第一、二行。猜的意思: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的薄雾变成了紫色的烟霞。远远望去,悬崖上银白的瀑布飞泻而下。
②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这飞泻的瀑布上下好像有三千尺长,让我以为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我们人间。
(3)说说想象到的诗句描绘的画面。①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中了解到的,读懂了《望庐山瀑布》的大意。(复述诗歌大意后)诗歌前两句是描绘了诗人来到庐山看到的瀑布飞泻的壮丽景象,后两句写了诗人看到壮丽景象后的想法。那么你能根据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下诗人看到瀑布壮丽景象后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人看到瀑布壮丽景象后的想法,用上课内外学到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②反馈指导。
预设:银光闪闪瀑布从悬崖顶上飞泻直下,好像有三千尺多长啊,让我以为是夜空中的银河从高高的天上飞泻到我们人间。
3.尝试背诵。
①导语:(小结想象说画面后)在诗歌《望庐山瀑布》里,诗人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那么你们能把这首诗歌也背诵下了吗?同样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③ 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出示图画)。
(四)小结:(两首诗歌的学习方法,略)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课后“读一读,记一记”学习。
1.导语:学习完课文,但是我们还要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学习。(PPT出示“读一读,记一记”词语)
出示任务:读一读这四对词语,想一想,每对词语中的四字词语都有一个怎样的现象?
个体读一读,同桌说一说。2.反馈指导。
预设:每对词语中的四字词语都含有左边双音节词的字。(或者:每对词语中的四字词语都由左边双音节词的字组成。)
3.出示任务:你能把这四对词语都记下来吗?读一读,记一记。
4.同桌相互玩“我说你接”游戏,检查能否熟记。(打乱词语顺序,一人说双音节词,另一人接说对应的四字词语。如:穷尽——山穷水尽。)
5.师生一起玩“我说你接”游戏进行评价检测,要求能接上的同学站起说词语。(注意关注起立较慢的学生,让他单独再玩以检测。)
七、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说记法中说到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帮助区别字形细部,识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左右结构:楼、炉、挂、依、烟;上下结构:尽、黄、照;独体字:川;半包围结构:层。2.指导“川”的书写。(学生提笔写字前,提示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2)观察并说说“川”各笔画起止位置。(3)范写“川”,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3.指导“桥”“队”“铜”“旗”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楼”“炉”“挂”“依”“烟”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小结:都是左窄右宽。)分别提示:“楼”字右左等高;右边的“女”长横穿插靠木字旁的竖和点的下方。“炉”字左右等高;“户”字的撇穿到火字旁第4笔点的下方,与火字旁的长撇平衡。“挂”字右边第1个“土”的长横在提手旁的提收笔的下方起笔;第2个“土”的长横靠提手旁竖钩起笔。“依”字右左等高;右边“衣”字长横在单人旁撇的下方起笔,长撇靠单人旁竖的中下方收笔。“烟”左高右矮;右边“因”字竖压竖中线。范写“炉”“挂”“依”。
(3)学生在教科书上全部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4.指导 “尽”“黄”“照”的书写。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2)分别提示:“尽”字第1点收纳在撇捺里,竖中线收笔;第2点稍长,过竖中线收笔;两点距离平衡。“黄”字长横舒展;“由”字竖压竖中线;撇、点收笔在一个平面。“照”字的四点底,第2、3点稍小、短,第1、4点稍长,收笔于同一平面。范写“黄”字。
(3)学生在教科书上全部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5.指导“层”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层”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2)范写“层”,提示:“层”字的“云”第1横收笔与尸字部横折齐平;第2长横过横中线右边中部收笔。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八、会写字书写练习。(略)
九、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口头组词板书(略)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依山尽 生紫烟 入海流 挂前川 欲 穷 三千尺 一层楼 疑 是
第二篇:「统编版」二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三篇课文。《古诗二首》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雾在哪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雾的变化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使整个想象充满童趣。《雪孩子》则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激发学生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美好的心灵。语文园地七安排的写话练习,以猫和小老鼠为话题,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进一步落实“想象”要素。除此之外,本单元还第一次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作为起步阶段的默读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试着做到不出声地读。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夜宿山寺》
课时目标
1.认识“宿、寺”等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夜宿山寺》。
3.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齐诵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导入新课:课件中的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
3.理解诗题。
(1)指名读诗题,强调“宿、寺”为平舌音。全班齐读。
(2)猜测:通过题目,你知道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和地点吗?(时间:夜晚。地点:山中寺庙。)
(3)识字:出示生字“寺”,引导: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课件出示路牌、寺庙等图片)
①理解“宿”:住,过夜,夜里睡觉。
②用“宿”组词:住宿、留宿、宿舍、寄宿。
(4)教师介绍:李白在外游玩,晚上借宿在寺庙里。夜深人静,他登上山顶寺庙的高楼,写下了这首诗。
(5)再次指导读好诗题。
【设计意图】诗题往往藏着很多信息,本环节从理解诗题入手,不仅引发了学生们的阅读期待,而且对阅读中“抓题眼”的方法有了初步认知。
板块二 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自读要求。
(1)第一次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第二次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第三次读: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2个字,一人读后面3个字,试着读出节奏。
2.展示读,指名读,强调易错字音。
(1)辰:翘舌音、前鼻音。带有“辰”这个部件的字,大多都带有“en”的音,如“晨、震”。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惊:后鼻音,形声字。根据部首理解字义;扩词:吃惊、惊吓、惊慌。
3.教师范读,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与韵律。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读出恰当的停顿。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读、互读等,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识字环节,利用规律归类识字,强化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观察课文插图。
说一说:山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画面感受“楼之高,人之小,天之近”。
2.学习第1、2句。
(1)随文识记“危”。
①我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个字?(出示各种带有“危”字的标识牌、警示语等图片)
学生读一读,了解“危”现在大多指“危险”的意思。
②出示“危”的小篆字形:上面为“人”,中间是“山崖”,下面呈腿骨节形,整个字形代表着人站在山崖上,“危”本义表示“高”。“危楼”即“高楼”。
③借助小篆字形记忆“危”,并指导书写:危,斜刀头居上居中,“厂”横画在横中线上方,不要写成横钩,里边笔画横折钩的钩尖抵在竖中线上。
④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2)理解“高百尺”。(板书)朗读诗句,全班交流: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山中寺庙的楼之高?
①引发质疑:1米等于3尺,这座楼真的有33米、差不多11层楼那么高吗?
②讨论小结:“百尺”是虚指,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楼很高。
③诗句拓展:结合李白其他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来理解“高百尺”。
④指导朗读:请看着画面,读出寺庙高耸入云的感觉。(强调“危”和“高”)
(3)理解“摘星辰”。(板书)
①理解:“星辰”的“辰”是日、月、星的总称。(课件出示夜晚的天空)
②想象画面:假如此刻你也站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情境描述:诗人站在“危楼”之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李白的想象是多么奇妙。
④表演读:谁能带着动作读读这句?指名表演读,教师指导:强调读“高、可”时声音响亮些,突出楼的高耸入云和摘星辰的轻而易举。
3.学习第3、4句。
(1)继续体会“楼之高”。(出示不敢语、恐惊天人)
①提问: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看到美妙的景色,诗人本该诗兴大发,大声吟诵,为何却“不敢高声语”?从这两句诗中,你又体会出什么?
②随文识记“恐”“惊”。
引导发现:这两个字偏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课件出示“心”的篆体,加深理解心字底与竖心旁都跟人的心情有关。
③理解:恐惊——担心惊动。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小结:这句诗更加说明楼很高,似乎与天相连。(板书:不敢语、恐惊天人)
④比较诗中出现的两个“高”所表达的情感。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形象地描绘了寺庙高楼的高耸入云,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寺庙高楼的高度;“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进一步说明楼高与天近。
(2)指导朗读。模仿诗人此时的神态,抓住“不敢、恐惊”,轻声朗读,语调要轻、要低,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4.指导方法,背诵古诗。
(1)教师说诗意,学生读相应的诗句。
(2)借助板书背诵:“高百尺、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写出了山寺“危楼”的高,抓住这些词语,对照插图试着背一背整首诗。
(3)想象背诵: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身在山寺的高楼上,想象画面背诵。
(4)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5.小结:一个普通的夜晚,一座普通的高楼,在李白的笔下,变得那么巧妙而生动,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和文的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和字理落实“随文识字”。紧抓主题“楼之高”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感知夸张的手法和李白诗作浪漫的特色。
板块四 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多媒体播放“敢、惊”的书写动画,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引导交流。
敢:左右宽窄相当,左低右高,反文旁首笔的撇尖落在竖中线上,底部撇高捺低。注意与“取”的区别。
惊:左窄右宽,“口”在横中线部位,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4.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设计意图】写字要逐步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写前的观察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向,写后的对照要紧扣之前观察和提醒的要点,在“看”和“写”的实践中提高书写能力。
板块五 课外拓展,实践探究
1.背诵古诗。把《夜宿山寺》背给家人或朋友听。
2.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夜宿山寺》抄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
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楼高 高百尺 摘星辰
危楼 想象
夜静 不敢语 惊天人
第2课时
《敕勒歌》
课时目标
1.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会写“苍、茫”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敕勒歌》。
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高远辽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导入,走进意境
1.视频出示草原风光,配上背景音乐《天堂》。
2.引导交流:你能用一两句话描述看到的景色吗?(天真蓝,草原真辽阔,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3.教师介绍: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上有一个游牧民族叫敕勒族,他们以草原为家,以放牧为生。我们今天要学的《敕勒歌》是他们民族的一首民歌,也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给我们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4.板书诗题“敕勒歌”,齐读。
【设计意图】从草原风光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之阔、物产之丰,为后面学习诗歌奠定感情基础。同时作品的简要介绍,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说说听出了怎样的节奏。(出示课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和停顿)
①强调易错字音:“似、苍”读平舌音,“庐、笼”读边音。
②见:读“xiàn”,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简单了解古代没有“现”,“见”就是“现”,在这里是“出现、显露”的意思,不读“jiàn”。
③教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意读好停顿。
(5)齐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
2.知大意。
(1)再读诗文: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圆圈圈画出来。
(2)古诗填空,相机理解词语。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相机理解和识记字词。
①川:平地。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②阴山:山脉的名称,敕勒族牧民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阴”的反义词为“阳”。
③穹庐:圆圆的毡帐大屋顶。(出示图片)你能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庐”吗?
④“笼盖”的近义词是什么?(笼罩)这个词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识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记,如做手势等)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多形式的朗读,更便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同时,读中识字、释义,为诗歌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板块三 文图结合,感悟意境
1.学习第1、2行诗句。
(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让你来画“敕勒川”与“阴山”的位置,你会怎么画?(紧扣“下”一词)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想象理解,体会情感。
①你能给“似”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似:好像、像、如。天似穹庐,或天像穹庐、天如穹庐。
②“似”是个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为“shì”,组词:似的。
③结合“穹庐”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天空像牧民们居住的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④体会情感:敕勒族人用自己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天空,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3)指导朗读:让学生做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样子,带上动作读,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学习第3、4行诗。
(1)体会“天苍苍,野茫茫”。
①(课件出示草原图)提问:你会想到课本上的哪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
理解:天苍苍指天蓝蓝的,晴空万里。野茫茫指草原无边无际。
②识记“苍、茫”。
发现特点:2个字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
注意要点:“苍”下面是“仓”不是“仑”;“茫”要注意“氵”一定被“艹”覆盖住。
同音字的区分:“茫”与“忙”“芒”的辨析组词。
③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复现“苍、茫”,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的不同含义。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野茫茫——原野无边无际。
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
大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
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
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2)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和同桌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你从表示动作的词中感受到什么?(草很高,很茂盛,牛羊成群,草原很富饶)
③引导学生感受这句话的灵动之美。“吹、低、见”让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3.配乐,让学生闭眼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利用词语复现的方式强化生字字形的识记,并理解字义。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从而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到敕勒族牧民的自豪。
板块四 书写指导,升华意境
1.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分类书写“阴、似、野、苍、茫”。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野。
上下结构的字:苍、茫。
(2)多样书写。
①教师范写“苍、茫”,引导学生观察:“艹”窄、扁,两个字高度相同。“苍”的“人”宽、大,横折钩的钩在竖中线上,竖弯钩不出捺的范围。“茫”注意点的位置,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上。
②同桌交流“野”的书写。尤其注意“里”最后一笔横变为提。
③学生独立书写“阴、似”。
(3)集体点评: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个例,纠正;学生再次练写。
2.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对照板书,分男女生诵读古诗,进一步感受草原的美,体会敕勒族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设计意图】抓有联系的“苍、茫”两个字加以指导,放手让同桌交流“野”字的书写,独立书写“阴、似”两个字,根据“指导一扶一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的诵读,既是对诗文理解的一种检查,更升华了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
敕勒歌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而展开,凸显了以下三大亮点:
1.品读为基础。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中,既体现了朗读的多样化,如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又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第一次读,字音准确,意在正音;第二次读,轻重缓急,读出节奏;第三次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第四次读,展开想象,读出情感。紧紧围绕一个“读”字,不断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
2.想象为核心。
《夜宿山寺》这首五言绝句,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危楼”之高耸。在讲解“手可摘星辰”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此刻,你就是诗人,你站立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们把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画面,随后,我让他们做动作表演读,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巧妙的表达。《敕勒歌》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诗里描写了哪些景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沉潜于诗中,去想象画面,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字词为重点。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重点。在这一板块,我结合字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识字,如“危”,采用字源识字,让学生从字形中直观感受“危”的意思;对于“苍、茫”等字,则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既增强了趣味性,又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连一连。
kǒng
sì
lú
chén
lǒng
寺
辰
恐
笼
庐
二、看拼音,写词语。
tián
yě
cāng
máng
guāng
yīn
jīng
xià
bù
gǎn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
百尺:
恐惊:
草低:
四野: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夜宿山寺》的作者是唐朝(),这首诗用()的手法。把山寺的()和夜晚的()写得非常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敕勒川》哪两句交代的是敕勒川的位置(),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五、重点段落品析。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敕勒歌是一首
朝时的民歌。
3.穹庐是指
4.“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写一写。
最高的楼,用诗句表示:
答案
一、略
二、田野
苍茫
光阴
惊吓
不敢
三、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恐惊:唯恐惊动。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
辽阔无边的样子。
四、1.李白
夸张
高
静
2.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川
阴山
天
野
风
草
牛羊
五、1.笼盖四野
天苍苍
2.北
3.蒙古包
4.现
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第三篇:「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它们都描写了祖国的山水风光,《古诗二首》分别描写了登鹳雀楼所见和庐山瀑布的风光,《黄山奇石》抓住一个“奇”字介绍了黄山的四绝之一“怪石”,《日月潭》描写了我国宝岛台湾的著名景点日月潭,《葡萄沟》描写了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优美风光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风光秀丽,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1.认识67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7个字,会写32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3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4.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阅读: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2.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3.背诵风景名句,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表达: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2.能展开想象,用“像”说生活中的事物。
写作:
1.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2.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与格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8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1个生字,会写“楼、依”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登鹳雀楼》
课时目标
1.认识“依、尽”等6个生字,会写“依、尽”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激趣,揭示诗题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山西的永济市玩一玩。(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看,这里有座楼,好高啊,数一数,它有几层?这里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喜欢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
2.导入课题: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板书:登)
3.齐读诗题,读好节奏:“登/鹳雀楼”,指导读好停顿。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鹳雀楼图片,拉近与鹳雀楼的距离,交流图中之景,为后面想象诗歌画面作铺垫。通过画节奏斜线,读好题目,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感。
板块二 初读诗歌,感受节奏
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学习提示: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4.学生自主练读,教师指名读。
5.师生合作读。教师:(低声)白日——依山——尽,学生:(高声)黄河——入海——流。教师:(低声)欲穷——千里——目,学生:(高声)更上——一层——楼。
6.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让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感知,有节奏地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为后面品读诗句作铺垫。
板块三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1、2句。
(1)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再读古诗,圈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预设:白日、山、黄河)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交流: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4)借助插图理解古诗。(出示动画)你们看,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这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学生齐读)
(5)识记“依、尽”。
①识记“依”: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依)给“依”字组词,体会夕阳依傍着西山缓缓下沉。
②识记“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夕阳已经消失在天边了呢?(尽)结合插图理解、识记“尽”。
(6)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哪些词语能够描绘眼前的景象?
(7)教师引读。(出示课文插图)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远望去,夕阳紧紧依傍着西山落下,近处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学生接读)黄河入海流。
2.学习第3、4句。
(1)引导: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这么壮丽的景色,由此想到了什么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识记“欲、穷、层”。
①识记“欲”:我们在学过的哪首诗中见过“欲”?(《赠汪伦》)回忆“欲”的意思,给“欲”组词。
②识记“穷”: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题中“穷尽、山穷水尽”推测“穷”的意思,认读词语。
③识记“层”: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共有几层。
(4)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5)联系生活:请学生思考,除了看风景,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6)教师引读。
诗人说——(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我们懂得了,站得越高,看到的风景越多、越美。(教师引读)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3.小结:今天我们跟着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依山而落,黄河奔涌入海的壮美景象。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诗人所描绘画面的壮美。多次引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解。
板块四 巩固写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楼、依”。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这2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楼”字中,“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上,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依”字中,“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写“尽、层”。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层”字中,“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写“黄”。
(1)出示范字,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提示:中间是“由”,不能写成“田”;第四笔横要写得长一些。
(3)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始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环节通过教师指导,出示范字,学生书写,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每课都有重点字教学,使学生在书写上有所得。
板块五 背诵古诗,积累拓展
1.配乐背古诗。
2.在唐代,有许多诗人都到过鹳雀楼,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有一位叫畅当的诗人,他站在鹳雀楼上,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尘俗,所以他就挥笔写下了一首《登鹳雀楼》。大家感兴趣的话下课后也可以背一背。
课件出示
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配乐背古诗,让学生再次感受古诗的意境。引入畅当的《登鹳雀楼》,实现以诗带诗,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所见 所想
第2课时
《望庐山瀑布》
课时目标
1.认识
“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炉、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诗题,识记生字
1.揭示诗题。
(1)教师播放视频。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诗题。
(3)指名读诗题。根据学过的方法,学生自行划分朗读节奏,教师指导读好停顿。
2.随文识字。
(1)识记“瀑”:(出示“暴”字)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篇课文学过它?(回忆第2课《我是什么》中的“暴躁”)它和三点水交了朋友,变成了“瀑”。(出示加拼音的“瀑”字)学生认读,齐读。
(2)理解“瀑布”:水有时候很暴躁,会变成洪水淹没庄稼,“暴”的意思是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它加上三点水,“瀑”就是从高山上陡直地流下来的水。(出示瀑布图片)这就是瀑布。(学生认读“瀑布”,感受瀑布的壮观)
3.过渡: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庐山,去欣赏那里的瀑布。
【设计意图】通过所学“暴”字引出“瀑”,让学生了解瀑布的样子,感受瀑布的水势迅猛,为理解诗句作准备。
板块二 朗读古诗,感受节奏
1.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圈。
(2)指名读诗,相机纠错。引导学生读好翘舌音:照、川。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感受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4)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识字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多种方式朗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板块三 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过渡: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画就在诗里藏着,需要我们边读边想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感受香炉峰之美。
(1)自由读第1句。思考:李白看到了哪些景物?(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请画出来。
(2)识记“炉、烟”。
①识记“炉”。(出示香炉的图片)这就是香炉,需要点火,所以“炉”有火字旁。(认读“香炉”)
②识记“烟”。香炉点火后会冒烟。给“烟”组词,结合图片认读“烟火”“炊烟”“烟雾”。
(3)教师点拨:诗中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课件出示香炉和香炉峰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座山峰为什么叫香炉峰呢?(预设:形状、烟雾与香炉有相似之处)
(4)指名读第1句,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5)教师点拨: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雾弥漫,好像紫色的烟雾慢慢升起,环绕峰顶。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6)齐读第1句。
2.感受瀑布之美。
(1)学习第2句。
①教师读第2句。引导:除了美丽的香炉峰,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呢?(瀑布)请画出来。
②理解诗句。
ɑ.(出示瀑布图片)瀑布像什么?(白布、白丝带)
b.是谁把瀑布挂起来的?(是大自然用神奇的“手”把瀑布挂起来的)
③识记生字“遥、川”。
ɑ.识记“遥”。诗人李白站在哪里看瀑布?(远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遥看)给“遥”组词,认读“遥看”。
b.(课件出示“川”字的甲骨文)字理识记“川”。
④教师引读: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学生齐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2)学习第3句。
①(课件出示低矮的瀑布)挂着的瀑布是这样的吗?(不是)那诗中是什么样的瀑布?用诗中的句子说说。(学生齐读第3句)
②教师点拨:“尺”在古代是度量单位,三千尺相当于1000米,李白是拿着尺子去量的吗?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瀑布很壮观。
③指名读第3句,指导读好瀑布的壮观。
④这么壮观的瀑布是怎么流下来的?(飞)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瀑布的壮观、神奇等)
指名读,指导读出夸张的语气。
⑤齐读第2、3句。
3.感受想象之美。
(1)引导朗读: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诗人觉得自己好像身处梦境之中,他不禁怀疑眼前看到的是不是真的。于是,他想到了——(学生齐读第4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导想象:(出示银河的图片)这就是银河。九天是指极高的天空。瀑布从九天而落,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读第4句)
(3)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降低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启发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板块四 巩固汉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炉、烟、挂”。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炉、烟”的“火”末笔捺改点,“户”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烟”右边的“大”的末笔改点,“挂”右边的“圭”竖笔垂直对齐。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书写“照”。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写好“照”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照”上下结构,“日”窄“召”宽,“灬”上合下开。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书写“川”。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川”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三笔竖最长。
(4)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强调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中的两首诗,都用凝练、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鹳雀楼上眺望落日辉煌、长河奔腾的壮丽景象,香炉峰前遥望日照生烟、一瀑千里的瑰丽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景色的奇特,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在教学中,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学习《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描绘的景物,并进一步理解“依”字,想象画面。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让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
2.反复引读,理解诗意。
在了解古诗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我多次创设情境,将诗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朗诵。如学习《登鹳雀楼》中最后两句时,多次联系实际,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带学生引读。让诗中的道理与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ǒ
lú
shān
chuān
guà
zài
jìn
tó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字典,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照”用音序查字法,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还有()画。
三、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银河落九天
()
①不相信
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③猜忌
2.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我还知道《
》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著名诗人()。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一、火炉
山川
挂在尽头
二、1.y
火
2.z
灬
三、1.②
2.①
3.③
四、1.唐
李白
庐山瀑布
静夜思
2.唐
王之涣
景物
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古诗文本解读
第18课是二年级上册编排的第二次古诗文的学习,安排在第七单元——“想象”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古诗的创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其画面也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情况相差甚多,这其实不利于学生将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联结,但恰恰是因为如此,更利于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产生个性化的想象。
从古诗的内容上来看,《夜宿山寺》这首诗将大诗人李白的夸张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单从想象力这一点来说,值得学生好好学习一番了。李白深夜留宿山中庙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来到廊上欣赏山中夜景,夜色朦胧什么都看不到,但唯一能让李白感受深刻的就是,我现在站的地方真高呀!有多高呢,“危楼高百尺!”百尺有多高,还感受不到吗?就是我现在随随便便就能“手可摘星辰”了。你还不相信?我现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生怕惊扰到天上的神仙清修。整首诗看完,请允许我为李白的夸张想象顶礼膜拜。
作为成年人,看到这样的诗会拍手叫绝,但决不相信其真实性。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真的会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毕竟能摘到星星,能距离天上的神仙那么近在他们看来是极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便是孩子眼中天真无邪的世界。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时,不能一上来就告诉学生李白全诗用了夸张的手法,把不可能的事说的神乎其神,一下子幻灭了学生的想象小火苗。首先老师要做的就是借助插图和语言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李白眼中的世界,围绕着“高”这一显著的特点,想象自己也能手可摘星、恐惊天人,给学生充足地表达个人感受的机会,其实这首诗在内容理解上并不难,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中的画面即可,教师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相机指导识字与写字。
如果《夜宿山寺》能成功开打学生想象的阀门,《敕勒歌》的学习便变得容易得多。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敕勒歌》是学生假期背诵的很熟练的诗词,而且课文的插图非常形象,诗歌的内容也不难。因此《敕勒歌》的学习,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想象这一能力自学。再利用小组合作把自己的困惑交流解决,最后在全班分享。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宿、寺”等12个生字,读准字音;能规范书写“危、敢”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根据老师的范读读出停顿、节奏。
3.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的想象及感受,有情有趣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三、学习活动设计
(一)旧知导入 破题
1.背诵《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等古诗,发现这些古诗的作者都是李白。猜测今天又要学习一篇李白的诗作。
2.根据预习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夜宿山寺》,说一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通过这个题目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指导“宿”的意思是住宿,“寺”根据字形理解,一寸一寸的土盖起来的寺庙。
知道《夜宿山寺》的意思就是,李白今晚住在了山上的一个寺庙里。夜晚、山上是题目告诉我们的信息。
(二)初读古诗 读通读顺
过渡语:李白又出来旅行了,看看他在寺庙住的这一晚创作的大作吧!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一:把字读正确;要求二:读出自己的特点。
2.第一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认真听范读,听完觉得哪些地方同学们可能会读错。
【随文识记生字】
预设学生回答:①星辰:指导辰的字形,是清晨的晨去掉日,意思是天上的日月星星的总称。
②摘:读音要注意是 zhai 不是 zai。
③恐惊:都是形声字,都和心情有关。
第二遍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听老师的停顿和语速,进行模仿。
3.全班展示朗读。
(三)细读古诗 想象画面
过渡语:真想知道李白今晚都看到了什么呢?观察插图,先找一找李白在哪里。
1.思考:如果你是李白,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回答:很高(最佳回答)、很喜欢、怕黑、孤独……
2.围绕“高”这一特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李白眼前的画面。
别忘了,这是晚上住在山上,李白虽然看不到什么景色,但他一定能感受到自己在“很高很高”的地方。
①李白告诉你有多高了吗?
预设回答:有百尺那么高。
李白是古代人,请你用诗句回答我是——危楼高百尺。
(教师范读突出“高”字,学生练习)
②为什么是“危楼”,李白是住在一个危险的楼里吗?
预设回答:不是危险的楼,应该是太高了,所以显得很危险。
【穿插指导“危”字书写】
③可是,高百尺到底有多高呢?李白料定许老师肯定不知道,你能用他后面的诗句给我讲一讲有多高吗?
预设回答:手可摘星辰。(能伸手就摘到星星那么高)
带着动作读一读。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都不敢说话了,怕被神仙听到)
如果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要怎么读出这句诗。
(教师示范轻、慢地读,学生练习)
【穿插指导“惊”字书写】
(四)熟读成诵
1.看着插图,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朗读古诗。(可以加入动作、表情)
2.合上书,电脑出示插图、配乐,尝试熟读成诵。
(五)迁移应用 自学《敕勒歌》
过渡语:李白虽然爱旅行,但是从来没去过大草原。因为在古代,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汉人不在那里生活。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养牛羊、骑马,为此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敕勒歌》。
1.齐读古诗。
2.尝试自学《敕勒歌》
自学步骤:①对照插图,尝试说一说从古诗里自己看到了什么?
②小组交流。把自己看到的在小组内分享,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人,(说的最完整、最美的)代表小组在全班分享。
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较难理解的词。
3.预设讲解内容: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似”“笼盖”是生字,似就是好像,笼盖就是全部盖住。
“穹庐”就是蒙古包上面的顶,学生从插图中找到蒙古包,看一看它的样子。
“四野”就是辽阔的草原。
引导学生再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像蒙古包的顶,盖着辽阔的草原。
②苍苍、茫茫
苍苍表示天很蓝。拓展:白发苍苍
茫茫表示无边无际。拓展:大海茫茫、云海茫茫
引导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很蓝,草原无边无际。
【穿插指导“苍、茫”的书写】
4.熟读成诵
电脑出现画面、配乐,学生边想象边背诵。(可以闭着眼睛感受)
(六)剩余生字书写指导
1.观察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
①先看宽窄
②再看长短
③ 关注关键笔画、穿插笔画
2.指导似、野的笔顺。
3.练习描一写二,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古诗读写绘。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并把古诗中最能体现这一画面的诗句抄写在旁边。
细节成就课堂
没有天生会上课的老师,完美的课堂离不开深刻细致的文本解读、精磨的课前设计、包罗万象的教学资源准备,以及不断调整的课堂语言……
这已经是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第三个年头了,脱离了新老师的稚嫩与生疏,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也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了相对全面的认知与了解,都说三年就到了一个老师突破自己的瓶颈期,今天竹平老师在评课时便点出了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所在——细节。
拿备课这件事来说,半小时也能草草了事地准备一节课,无非就是读课文、写生字、课后练习题这几个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如果每节课都是如此敷衍、乏味、千篇一律,学生学的无趣,老师上的没劲。因此一个老师想要成长,在备课这件事上就要下足功夫。
从这次《古诗二首》的课堂教学来看,很多环节拖沓,接不住学生的回答,都是源于在备课时没有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想清楚,例如在“危楼高百尺”这一句时,“危”既是生字也是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字,学生其实能够说出“危”就是高的意思时,老师应该因势利导继续追问“为什么是高的意思,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便会联系具体的诗句来解释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在学生朗读古诗这一环节,作为老师就应该提前预设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或朗读的十分优秀时的引导语言,抓住学生自发生成的课堂资源,加以利用。
一直以来从竹平老师那里学到的,就要培养学生一种很关键的思维方式——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课堂上的每一个回答都要源于自己的思考,要从文本中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要反复打磨,这些问题抛出去能够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指向学生能力的训练。自己这次要好好反思的便是课堂语言的准确性十分欠缺,教师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让学生看到问题便明白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提问上“咬文嚼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这次上课的经历,发现自己在面对教学这件事产生了懈怠,要及时收起自己得过且过的心态,用心地面对每一堂课。
第五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4课 古诗二首
杜庄镇大道小学 房桂莹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9个生字,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件图片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2.了解作者、对课题质疑和理解,为学生理解诗文奠定基础。
3.借助查找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到基本理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升华情感,整首古诗的朗读——理解——体会——背诵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点拨——引导——提示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 课前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学生搜集阅读描写春天的古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游园不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随同现代作家领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呢?
(设计意图:教师的语言渲染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二)好!今天,我们再一同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去感受不同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交流叶绍翁的资料。
你了解关于叶绍翁的哪些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二)看课题,猜题意。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学生在发言中有不同观点,老师相机指导。不值: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题目:去园中游赏却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
三、听录音,读诗句。
(一)认真倾听示范朗读。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古诗。
(三)小组成员以各种形式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用示范朗读规范学生的朗读,小组内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读通诗句。)
四、抓字眼,晓诗意。
(一)小组合作:结合手中资料,抓字眼知晓诗意。(应:大概;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二)组内不能理解的诗句,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相互说说诗意。
五、入诗境,悟诗情。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思考:为什么诗人敲了半天门也没人开?体会“小”和“应”用得巧妙。
(二)假如你是诗人,兴致勃勃去游园,结果敲了半天门也无人来开,你心情会怎样?正在感到惋惜、扫兴,准备失望而归时,蓦然回首,发现一枝开得正艳的杏花由墙内伸出来,此时心情会怎样?***朗读,体会诗人心情的变化。
(三)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了呢?
(四)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六、作业(任选一道题完成)。
(一)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写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方式表现诗中的情境。
(设计意图:小练笔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是一种快乐的表达,也是一种写作习惯的培养。用绘画的方式来理解古诗,集趣味、知识为一体,让学生背得轻松有趣。)
第二课时:春日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一)多种形式背诵《游园不值》。
(二)不同诗人咏春的诗篇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现在我们再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宋朝诗人朱熹给我们带来的《春日》。
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师出示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一)自由读诗,读通诗句。小黑板展示字词解释、诗歌大意
(二)展示读诗,读出感情。
(三)示范读诗,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地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初步的印象。)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例如: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二)猜测终归是猜测,谁能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让我们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就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
四、展开想象,享受春景。
(一)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既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是锻炼学生口头作文的最佳时机,更能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一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明诗意,配乐读: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
师生配乐读,教师先读,学生再读。
五、课外拓展,激励求知。
(一)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但时光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二)诗词欣赏。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作业:语文课时作业本 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游园不值 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等闲识得东风面,一枝红杏出墙来。万紫千红总是春。享受春天,珍惜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