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玩中学,在学中做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学具、磁铁、小棒
学具: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听数抱团的游戏吧!你们还记得游戏规则吗?
活动:
①、教师重述游戏规则:当同学们听到数字几就几个几个的抱成一团。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你所看到的?(多指几名学生说)
④、教师:从刚刚几位同学的回答中老师听到了一个共同的词语叫平均分,哪平均分又是什么?
⑤、请学生说。
⑥、教师:那我们继续来看,这次还是平均分吗?(是)谁来用平均分的语言描述一下?我们继续看,这次是不是平均分?(不是)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的。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它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你们猜猜他是谁啊?(大熊猫)瞧,它来了!
(2)、观看动画
教师问:看来大熊猫遇到了问题,你们想不想和大熊猫交朋友啊?(想)那你愿意帮助大熊猫解决问题吗?那有谁听清楚大熊猫的问题了?(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四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学生多说,把问题说准确)
(3)、分竹笋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拿出12个小棒代替竹笋,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多少?分完之后小组中说说你分的过程。
(4)、讨论结束:每盘放几个?(3个)老师也准备了十二个竹笋和四个盘子,谁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一下你分的过程。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他来分,我们来数好不好?1'2'3'
1'2'3'
1'2'3'
1'2'3
(6)、教师归纳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你们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写到作业纸上。
(7)、投影展示算式:12÷4=3(个)教师提问:这里有一个新的符号,这位同学告诉大家这个符号叫做(除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除号,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归纳:中间的一横将上下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
这个算式就是(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除法。[板书课题]
那这个除法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
(8)、如果老师去掉1个盘子,还剩(3个),那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动手分一分(4个),除法算式怎么写?投影展示12÷3=4(个)
如果老师去掉3个竹笋,还剩(9个),那把9个竹笋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动手分一分(3个),除法算式怎么写?投影展示9÷3=3(个)
(9)、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谁可以根据这三个除法算式编题,比如:我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好朋友,每人4个?(多指学生说,让大家好好感受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12写在除号的前面,叫做(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4写在除号的后面,叫做(除数)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3个,3写在等号的后面,叫做(商)。(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12÷3=4
9÷3=3”进行巩固。
<三>、巩固练习
(1)、读算式,说出各部分名称
开火车进行,集体重复。
(2)、看图列算式
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只小熊,每只小熊分得几个苹果?该如何列式?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3)、拔高练习
一根绳子长16米,将其对折后再对折,每段绳子长几米?
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①、学生讨论后回答,对折后再对折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对折2次)那对折两次后分成了几段?(4段)也就是说把1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几米?
②、写出算式,集体订正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思考:除法和乘法有什么联系?
<六>、板书设计
除
法
÷
=
3(个)
除号
被除数
除数
商
读作:12除以4等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