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以事实、数据为出发点逐步认识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时计划: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两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
第一阶段:利用突变频率对群体中突变个体数量进行计算,促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所形成的新性状在群体中出现的原因和过程。这些不定向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阶段里由教师讲授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并做相应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怎样选择保留了具有有利性状的群体,而不是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复习前一节课学习的两个基本观点:
1.“变异是不定向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2.“环境选择保留了具有有利性状的群体”。
第二阶段:设问:“环境是怎样选择保留那些具有有利性状的群体的呢?”利用桦尺蛾黑化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过程。认识到:“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种群的基因频率之所以会经过选择而改变,是因为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总和,它有一个范围,不是无限扩展的。也就是说,其他地区的桦尺蛾因为地域遥远,不能与这一地区的桦尺蛾交尾,因而不能影响这一地区桦尺蛾的基因频率。长此以往,原来两个相同种的生物就会逐渐演变成为两个在形态、结构合生理功能上不同种的生物。这样新物种就形成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探讨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激烈斗争。今天,“生物是进化来的”这一基本思想已被许多人接受。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现代生物学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已经获得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方式仍处在不断探索和认识之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节课文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之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现代生物学对于生物进化的研究、认识结果。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确立生物进化的思想,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受到辩证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难点1:基因频率的统计、计算。
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从纯粹计算的角度上看应该没有问题,使它成为本节难点的原因是学生不熟悉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方法。“这些数据是怎样采集到的?”,“为什么这样采集数据?”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问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弄懂弄清这些问题,才能给学生讲明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难点2:“群体中突变基因数的计算”是一个看似不难的难点。这是因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明确每个数字的单位和含义,不点明计算结果的含义,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计算的确切含义,因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又一个难点。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上想一想,对这个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会提出什么问题,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解决的问题。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或设问与学生对话交流的形式复习有关进化的基础知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有又了什么新进展?”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介绍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不断设深入的,科学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所有的结论都应建立在事实证据和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例如:
在第一课时中:
对难点的破解:
难点1: 基因频率的统计、计算。
通过交待基因库的概念,引出基因频率的调查、计算。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但是不可能逐一去测定这个种群每个个体的基因。因此,只能抽取种群中一小部分个体进行测定和计算。这一小部分个体的抽取应该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随机抽取。只有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小样本才能反应大群体的情况。
例如:在一个有50名学生的班级里,有7名姓王的同学。我们可以说:这个班级中姓王的同学占14%。因为在编班时姓氏不是分在哪一个班的条件,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全年级、以至于全校姓王的同学大约占14%。当然,当你具体去调查第二个班时可能会发现姓王同学的人数高于这个数值;而第三个班又可能低于这个数值。可能当你调查了全年级的人数时,所得到的数值才会比较接近全校的数值。这就是说,在做抽样调查时,要注意抽取的小样本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不利于测查、太小不能反应大群体的特征。
种群基因频率的调查与此相似。在抽样调查时,随机抽取种群中的若干个体,形成小样本。然后逐一测查样本中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计算出基因频率。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每个个体都会含有与调查有关的两个基因,在计算时要考虑到二倍数的关系。”
为了配合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教师应在备课时准备好两个相似的题目,一个作例题,另一个留给学生做巩固练习。
难点2:“群体中突变基因数的计算”是一个看似不难的难点。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明确一些基本情况、明确每个数字的单位和含义,不能只要速度,不要效果。
首先,对课文中“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这句话要讲透。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每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但是只有能够进行分裂的细胞才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并不是一个生物体的全部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有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会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基因突变才会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如果每一个基因发
4-5生突变的可能性是十万分之一的话,在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是:2×10×10=20%。
8如果一个个体只产生一个配子,对一个约有10个个体的中等大小的种群来说,假设雌雄比是1:1,假设全部配子都结合成合子,假设全部合子都能顺利发育为成体,这个种群在一个繁殖季节中可能产生带有突变87基因的后代是:20%×10÷2=10。
因为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所以这些后代的变异基因并不一定能表现出来。突变的隐性基因还需要经过若干代才会表现出来。
只有明确计算的过程和假设的条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计算的确切含义,从而真正理解基因突变如何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在第二课时中:
科学态度的教育:科学地认识科学的发展过程。
“达尔文在19世纪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并且在与神创论的论战中取得了胜利。因此,我们说达尔文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生物学家。但是,达尔文并没有完全解决生物进化中的全部问题。达尔文曾经试图建立一个综合遗传变异的进化理论体系,但囿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未能如愿。更不要说揭示遗传变异的本质了。不仅如此,他对地层中发掘出的化石材料也未能全部提出满意的解释。达尔文明智地预见道:我的理论„„有可能因此受到攻击。(没有看过光盘的班级,教师可以不讲后两句。)这表明科学的发展有它的历史过程,它不可能不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总结提高: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进化的方式不仅有渐变的方式——如达尔文所提出的,也有以爆发产生的方式出现的生物。板书设计: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现代生物进化论: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第二篇: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辅导: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进化理论——阐述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系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2)“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的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展;
(3)“相对分散”时期:进入后工业初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人口的逆城市化现象显著增加;
(5)世界处于多元化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期的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第三篇: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教学设计)
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
一、教学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尝试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学会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综合起来考虑有关的生物进化问题。4 在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物种、生殖隔离等概念的理解。从不同层次说明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难点:“共同由来”学说来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相关图片资料。人类关于生物进化认识发展的相关文字。
五、教学方法:情境创设、讲授、讨论等。
六、教学进程:
整个生物界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今天我们重新来认识这些现象。通过阅读课本和浏览图片,让学生从身体结构上的相似性,细胞结构上的相似性,分子水平的统一性方面来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差异性),从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来理解。
物种: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动物和植物;马和驴;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不是同一个物种。
生殖隔离:两者不能互相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2 生物的统一性
元素水平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大量元素:C、H、O、N、P、S
化合物水平
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
蛋白质 核酸 基本组成单位(单体)氨基酸 核糖核酸 单体连接方式 肽键 3’-5’ 磷酸二脂键 其他 有遗传密码 2.3 细胞水平
细胞膜——基本骨架,细胞是生命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核,真核生物都有细胞核,原核生物只有核区(拟核)。2.4 代谢水平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2.5 器官水平
结合课本图5-2P91 同源器官:起源相同,结构相似,形态和功能不同。在以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多关注多样性,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多样性中还存在高度的统一性。同学们应该听说过《圣经》,特创论是他里面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创立进化论的重量级人物——达尔文。先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达尔文的认识,然后教师讲述达尔文生平。
点评:看了达尔文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知道,并不是每个人的事业都是一帆风顺的,科学研究更是如此。只有具备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学风才能达到成功的殿堂。布置课后习题
作业本P51。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生物的多样性(差异性)
物种: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生殖隔离:两者不能互相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二、生物的统一性
1元素水平: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大量元素 2化合物水平:(蛋白质和核酸)单体;单体连接方式;遗传密码3细胞水平:细胞膜——基本骨架;细胞器;细胞核 4代谢水平:同化、异化
5器官水平:同源器官:起源相同,结构相似,形态和功能不同。
丁正中2009-5-23
第四篇: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冷琴花
教学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2)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3)例举生物进化的证据。教学重、难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1、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预习书本资料回答)
2、资料分析:(总结采用的方法与科学的发现)
(1)比较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分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在不同地层中埋藏的顺序,由此推测它们的进化顺序?
(2)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推出这些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
(3)观察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及其复原图,与鸟类和爬行类进行比较后试推测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
(郑氏始孔子鸟既像爬行动物又像鸟。推测:鸟是由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由上述资料分析提出比较的概念。
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终极问题!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运用已学方法,横向或纵向比较呈现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自主完成p59的进化树,通过进化树总结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小结与当堂训练:
第五篇:教学设计相关理论探析
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探析
摘要: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对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进行系统预设,以期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标导向性活动。教学设计有其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现实基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评价设计是其基本要素,理想的教学设计就是寻求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协调一致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 基本要素
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被引人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 教学设计还只停留在仅仅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上。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与全面发展,因此,全面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发展现状和基本要素是新课程理念影响下的教学设计的应有之意。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发展
教学设计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演进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模式,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主导—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吴军其,刘玉梅 2009)。教学设计的类型包括宏观的教学系统设计(如培训或学习系统设计)、微观的针对课程或单元的教学过程设计和基于媒体的教学产品设计(如幻灯片、录音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其目的在于提出最优化的教学活动计划方案(Andrews & Goodson1980)。西方代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有: Dick & Carey(1996)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SystematicDesign of Instruction)、Merrill(1983)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和 Reigeluth(1983)的精制理论(Elaboration Theory)等。这些理论具有相对稳定的设计模式结构和程序,为专业人员提供了一整套的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指导。
随着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经历了体现科学理性的规定性教学设计到体现价值理性的人本主义教学设计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康淑敏 2009)。教学设计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应用,呈现出由处方式、去情景化(decontextualized)的教学设计向基于资源的开放学习环境设计和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设计转变的发展态势(Jonassen 1996;Roblyer 2003;Siemens2007)。
二、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被引人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真正能被教师接受,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比较缺乏,存在解释力不够、只提供教学设计的流程、难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等多种缺陷。所以,教学设计还只停留在仅仅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方面。(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在大学英语教学媒体使用方面,陈坚林(2006)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以创建教学环境为切入点的媒体整合建议;刘晓玲(2009)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提出了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的原则;贾巍(2011)对生态化外语教学媒体环境建设进行了探讨。在基础教育方面,陆锡钦(2004)提出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任务设计理念;鲁子问、康淑敏(2008)主编了教师教育精品教材《英语教学设计》,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英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案例;李玉梅、段文涛(2009)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探讨了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
总的来说,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学设计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基本体现在过多依靠外国设计理论,并且理论的应用缺少本土性迁移,导致影响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实施,最终影响教学成效。但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教学设计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内容也日渐丰富,研究的领域也逐渐拓宽。在实践层面教学设计的实施也落实到了具体的学科当中,发展状况较为乐观。但是仍然需要加强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探究与开发,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意。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许多教学设计专家都强调,教学设计的奥秘就在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要素之间的一致性,这也被称为“课程协同一致原理”当然,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仅有这三个要素还是不够的,需要根据教学的情况对模式的要素加以扩展。(盛群力 马 兰 褚献华《论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
从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来看,教学设计就是要处理好学习结果与过程、学习内部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基本确立并逐渐完善的教学设计核心思想。(盛群力 马 兰 褚献华《论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预期结果的定向,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对于教学活动实施方法的确认,教学评价的设计是对于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评定。目标、方法、测验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设计框架。正如有学者所言:教学设计要解决的也是类似“旅行”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回答“要到哪里去”是一个确立目标的过程,“怎样到那里去”则是一个导向目标的过程,而“是否到了那里”却是一个评估目标的过程。(盛群力 马 兰 褚献华《论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设计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研读前人文献的基础之上,我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之间要秉承如下关系:
(一)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学目标设计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了什么而教学,教学需要达到那些目标。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影响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目的地不同,途径就会不同,对于结果的评价方式也会不同。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必须首先保证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否则,之后的一系列设计都是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的,因为方向错了,一切努力针对与预期结果来说都是徒劳。
(二)教学策略选择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选择教学策略就是选择何种方式何种途径进行教学,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就如同一座山,上山的方法有很多,有直行的有迂回的,有平缓的有陡峭的。选择合适的“上山”的路才会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风险和最低的消耗达到预期目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策略设计的好,在实际教学之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策略选择会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推进速度、资源消耗和教学安全。
(三)教学评价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和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教学评价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成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果和归宿,只有对教学成效进行合理、客观、科学地评价才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才能使教学活动不断完善。总之,教学评价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评价设计不好就等于整个教学设计功亏一篑。
(四)“协调一致”是教学设计基本要素的理想状态
虽然教学目标设计是前提,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关键,教学评价的选择是重点,但是并不是说三个要素在教学设计之中各司其责、分庭抗礼,而是说需要相互协调与联系。只有目标、策略和评价一致,才能共同构成完整而又合理的教学设计。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又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