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
3、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感受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查阅有关阿炳、二泉映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还是一处风景。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发现一道风景。
欣赏二泉美景,感悟文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句子
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件展示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4、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
5、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6、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任务二、体验一段人生。
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阿炳经历了哪些坎坷呢?
1、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2、展开想象,走进阿炳当时的生活。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师引读:听着淙淙的流水声,想起师父的话,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让阿炳从中听到了别的声音
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积分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他为什么叹息?为什么伤心?倾诉什么?有事再呐喊什么?
省略号表示什么?
你能想象还包括哪些吗?(无尽的忧伤,绝望的彷徨,莫名的失落,凄惨的遭遇)
任务三:理解一首曲子。
找出地5段中描写琴声的句子,用~~~~~~标注,找出描写阿炳心声的句子,用———标注,体会琴声中所包含的感情。
师小结: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
2、走近阿炳,感受其精神(课文最后一段):
(1)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2)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泽征尔的故事
想一想:他要跪拜阿炳的什么精神?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淙淙的泉水声,引发阿炳的琴声,阿炳的琴声倾诉着他的心声。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
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MP3
学生发表感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对家人讲讲二泉映月的故事,和家人一同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一处美景 泉声
一段经历 心声
一首名曲 琴声
第二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教学课题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然后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经过及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学习他的精神。
教材分析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2.资料搜集法。3.品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赏《二泉映月》二胡曲。
今天,我们欣赏一下《二泉映月》二胡曲,你知道是谁创作的吗?
二、了解阿炳及《二泉映月》地位
1.介绍阿炳资料。阿炳,本名华彥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幼年跟随师父学音乐,能演奏多种民间乐器。4岁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疾,35岁双目失明后,以沿街卖唱和演奏乐器为生。师承和发展了江南民间音乐,创作出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曲。
2.这首二胡曲在国内外乐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指生读。
(过渡:一位盲人创作了一首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不朽的乐曲,让我们再到文中去,一起走进他生活的环境和他的人生。)
三、走近阿炳生活环境——二泉美景
师:阿炳的家乡江苏无锡二泉是一道著名的风景,文章字里行间描绘出了二泉的景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词或语句。
生:画出并汇报。(板书:美景)相机出示: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指导朗读:轻柔地、舒缓地读,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仿佛置身于其中。小结:真是一幅“二泉映月”美景图啊!
(过渡:年纪小的阿炳感受不到二泉的美和泉水声的奇妙,成熟后的他又双目失明,他的世界里只有黑暗,已欣赏不到二泉的美景了。)
四、走进阿炳——体会苦难人生
师:同学们,阿炳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呀?在书中画一画,读一读。
生:画、读。
师:师父离阿炳而去了,他双目失明了,买艺度日,他经历了无数的痛苦、穷困和折磨,这是怎样的人生呀?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生:坎坷
饱经风霜
苦难等。(板书:人生)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朗读:抓住主要词:十多年
早已
整天
小结:主要是让学生感受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为下一小节做铺垫。
(过渡:阿炳饱经风霜、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情感共鸣——感受名曲内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又一次来到二泉边,阿炳双眼虽看不到二泉美景,但他听到了二泉流水声,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他似乎听到了
生:汇报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从中你体会了什么?
生:这是阿炳的心声
再读: 渐渐地,渐渐地…… 生:这是对命运的抗争
再读: 渐渐地,渐渐地…… 生: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再读: 渐渐地,渐渐地……
拓展练习:结合阿炳的人生经历,他还会听到
,……
可以结合第五段乐曲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来回答。师:指导朗读、背诵第四自然段。
听着,听着,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拉起琴弦,积淀已久的情怀就这样倾渲出来,一首不朽的名曲就诞生了。
2、二赏《二泉映月》二胡曲。师: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同学们,你们再次听了《二泉映月》,你们有什么感受?指生说。
生:曲子美
阿炳热爱音乐
阿炳爱家乡
阿炳对师父的怀念
阿炳对光明的向往……
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一部分是描写琴声的变化,一部是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它们交替出现。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描写《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语句。
生:汇报。
出示:A、起初……
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所表达的内涵。师:引导用徐缓的语调朗读
出示:B、随着……
感受乐曲的“升腾跌宕”“势不可当”,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师:引导用激昂、语速快、语调高来朗读,读出“势不可当”的气势。出示:C、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指导朗读、背诵:阿炳演奏动作表现——琴声变化——琴声所表现丰富内涵 小结:此时学生与阿炳情感产生共鸣,能深刻领悟二胡曲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3、三赏名曲《二泉映月》
师: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这一次你又从名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畅所欲言。
(板书:尽曲中)
4、师:通过学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敢于同命运抗争
热爱音乐
热爱生活
永不放弃追求……
总结:是呀,阿炳有着苦难的人生经历,但他却不放弃,他将一切都融入到他所热爱的音乐中——“美景人生尽曲中”。我们应该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六、作业
学完本文,听完《二泉映月》二胡曲,你一定有许多感想,此时你想对阿炳说些什么?赶快写下来吧!
七、板书:
二泉映月
美景 人生 尽曲中
教学反思:由于文本及作者与学生生活的背景、时间等差距大,在感悟阿炳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过程时花的精力要大些,让学生在音乐渲染中品读感悟,与阿炳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不难突破本课重难点,收到了很好的预设效果。
第三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9课,齐读课题。二、一处美景
1、每到中秋之夜,二泉池水倒映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这样的美景用一个词就叫——(二泉映月)文中有好几个描写月光的词语,请同学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来。
2、学生圈画词语并交流。
教师出示: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3、指导朗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板书:一处美景
三、走近阿炳
1、其实在十多年阿炳就在师傅的带领下来过二泉,看到过这如水的月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第一、二小节)
2、来到二泉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听到:泉水声)
3、十多年后在一个中秋夜阿炳第二次来到二泉,出示第四小节。指名读,请同学们默读二四小节,看看阿炳两次来到二泉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共同点:不同点:)
4、泉水还是原来的泉水,可是阿炳却在同样的泉声中听到了原来听不到的奇妙声音。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之间相隔的十多年时间里阿炳都经历了什么?
5、指生回答。(出示第三小节第一句)
6、想象场景
7、阿炳这样的经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经历坎坷,饱经风霜)
8、在这样的苦难、贫穷,坎坷中阿炳被压垮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出示句子)
9、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就这样经历了种种苦难,饱经风霜的阿炳第二次来到了二泉,(出示第四小节)在泉边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师傅跟阿炳说过什么话? 想到的坎坷经历时怎样的经历?齐读。第三小节第一句。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在泉声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10、阿炳在泉声中听到的声音是泉水发出来的吗? 其实就是——(阿炳的心声)
11、是阿炳在哭泣,在呐喊,在。。那阿炳为什么哭泣?在呐喊什么?
12、淙淙的流水声依旧在他的耳畔萦绕,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它情不自禁地把这些从未倾诉从未被人倾听的心声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流泻出来。我们一起读(配乐朗读)(出示起初。。)
14、起初乐曲是委婉连绵。。缓缓流淌,你觉得阿炳在弹奏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恩重如山的师傅,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美丽的家乡,照耀清泉的月色。。。)接着,乐曲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你觉得阿炳此时弹奏的时候又会想到什么?
(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命运对阿炳是不公平的,让他双目失明,孤苦无依,饱经风霜,可是在她的音乐中却没有抱怨,没有恨意,而是要告诉人们他爱。。。
18、省略号中还包括什么呢?(爱音乐,爱唯一陪伴他的胡琴,爱她的师傅)这音乐声中融合了这么多情感。让我们再次伴着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配乐朗诵)
19、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引读 20、(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跪下来听《二泉映月》
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
(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二泉映月 阿炳
对命运的抗争
对光明的向往
第四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课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准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二泉映月》PPT
2、学生搜集的有关阿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视频:阿炳简介及生活背景
3、课件: 了解阿炳及作品
4、了解曲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课件: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1)指名认读、齐读。
(2)让学生总结词语规律,还可以怎样读?(竖着读)指名读。你有什么发现?(三组词分别描写的各不相同,每一组都包含一种事物)(3)给三组词语概括出分别写的是什么?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月光)(阿炳生世)《二泉映月》的旋律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找生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体会内涵
(一)精读1—4自然段,了解创作背景。
1、阿炳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1)出示课件: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指名朗读,感受阿炳家乡二泉的美。
(2)欣赏惠山景色图片
2、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至4自然段,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4、分节指名朗读。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5、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6、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7、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8、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自然段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9、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1)指名读,评价。(2)集体朗读。小结: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二)学习第5自然段 感受《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1)学生自读自练(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第6自然段 感受《二泉映月》的影响力
1、默读课文,思考:《二泉映月》这个曲子有什么影响?指生说。
2、出示:乐曲评价
A、法国音乐家听到此曲后,曾赞叹这是东方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了。B、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播放视频
四、拓展延伸
出示: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请写出来。让学生说一说,集体交流。
五、小结: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动人的《二泉映月》,让每一个音符都渗入到我们的心中吧!
板书设计:
10.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第五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小学苏教版语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瞎子阿炳创作名曲《二泉映月》的背景,这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伟大音乐家,在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要走进阿炳的内心,体会它受尽磨难的坎坷人生,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生词的掌握
→第一课时
情感分析
→第二课时
3、重点难点:体味阿炳坎坷的人生,感受阿炳内心的情感和他对生命的信念。
4、教学辅助手段:ppt展示音形义,阿炳的形象,及《二泉映月》的音像。
4、板书设计:
课文题目
二泉映月
重点词句:(同学事先预习整理好,他们说,我写,以具体实际为主)摇曳 一泓 泯灭 萦绕 淙淙 升腾跌宕 静影沉壁 第一自然段:惠山的美
第二自然段:师傅让阿炳听泉水的声音
第三自然段:阿炳穷困潦倒,渴望过幸福安定的生活 第四自然段:阿炳听到流水声想起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第五自然段:阿炳创作二泉映月 第六自然段: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 命运坎坷,追求理想,热爱音乐。
这板书只是预想,实际板书会因上课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反应而稍作调整。
5教学反思:因为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缺乏对比,对学生认识不够,所以本教学设计缺乏操作性。因教学设计与后面说课内容有相重复的地方所以此教学设计较为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