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汇总27篇)

2023-03-14 08:3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汇总27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汇总27篇)》。

篇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介绍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埋下伏笔。)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 出示)

即飞雪(jí) 散入珠帘(sàn) 锦衾(qīn)薄(bó) 冷难着(zhuó) 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篇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介绍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埋下伏笔。)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出示)

即飞雪(jí)散入珠帘(sàn)锦衾(qīn)薄(bó)冷难着(zhuó)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篇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具:

录音、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2. 思考、讨论: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C.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互文 (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篇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4] [5] [6]

篇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

(2)了解如何去欣赏诗歌的特点。

①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②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人、景、物。

④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的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

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

文中写军帐中钱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话答: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略)

四、总结、扩展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篇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篇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最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此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情味。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此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情味。

【教学方法】

情境感染法、诵读品味法、合作交流法、层次背诵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雪景(大屏显示),学生谈谈感受。导出岑参的咏雪之作,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大屏显示)。

二、朗读感知

1、听配乐朗诵。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根据自己情况在书上标注。

2、学生自读诗,读准字音与节奏。(有问题可向他人求教,合作解决。)

3、强调字音(大屏显示),学生齐读。

4、学生集体朗诵全诗,检查掌握情况。

5、思考:本诗写了哪两方面内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咏雪,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雪景的`赞叹之情;送别,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和惆怅之情。(大屏显示:咏雪

送别)

三、品味欣赏

1、分别指名(推荐)学生朗诵“咏雪”和“送别”两部分内容,要求读出感情。(诵读──自评──他评──再读)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字词或诗句,说说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着重体会以下几处: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风掣红旗冻不翻。

3、听录音跟读,进一步体会感情和语言妙处。

四、背诵积累

1、背诵名句。

2、把握层次,竞背全诗。(大屏显示全诗层次图)

3、(可放课下)搜集积累有关“咏雪”和“送别”的诗文,继续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五、结束语

篇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介绍诗人及解题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朗读

1、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2、一生试读

3、全班齐读。(边塞诗,温柔?霸气?)

四、分析

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 。他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雪景 送别) 板书 漫天大雪图 雪中送别图

所以将全诗分为两层 将写景和送别的过渡句找出来

分两组 学习两层 要求:1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 分析诗句

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漫天大雪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五、对比阅读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 说说背背

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元》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元》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元》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元》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元》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元》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元》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元》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篇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篇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赏析技巧,抓关键词法

2、反复诵读,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3、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诗歌审美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意境

三、教学时间:15分钟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梳理岑参:著名的边塞诗人,这一首是边塞诗。

解题(白雪歌、送-咏雪送别之作)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咏雪,后八句写送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由咏雪过渡到送别重在送别,以雪的变化为线贯穿送别一事,按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四个时间点: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呈现了一幅风雪送客图。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幅画卷中,进一步感受和体会,看看诗人笔下是如何勾勒的。

(二)三分诗,七分读

听一遍范读,注意节奏情感韵律,再让学生朗读诗歌。

今天重点品读咏雪部分,也就是前面十句。现在我们来一一品析,先看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中“卷”、“折”、“即”“飞”四字有何表达效果?

北风卷地百草折(风狂),胡天八月即飞雪。(雪早)

引导:师:这两句诗里有四个动词,是哪四个动词?

生:“卷”“折”“即”“飞”

师:这四个字,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同学们想一下,先来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百草折”写了什么?

地上的风沙被卷起来,就连草木都被折断了,说明了什么?

风势强劲,威力大。“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势,而“折”和“卷”之间是什么关系?

“折”应该是“卷”的什么?结果。“折”字说明了风力的强劲。

好,接着往下读,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应该是什么时候?秋天,金秋时节,不过这是北方已经在下雪,一个“即”字透露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惊奇。后面的“飞雪”为什么是“飞雪”而不是“下雪”或“落雪”,雪“飞:说明有风的存在,所以在这里”飞“应当是照应前文的”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所以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解析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过渡:这首诗中有一句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对,既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必是有其精妙之处,那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品读赏析,看看这两句诗究竟妙在何处。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画面,忽然好像一夜春风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都开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美。梨花是什么季节才有的?春天。前面说八月即飞雪说明已到冬天,如何有梨花开,同学们再想想梨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跟什么的颜色很像?雪。也就是说这两句其实是写雪对吧。请同学们再在脑海里勾勒这幅画面,描述一下画面。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思考一下,请同学回答。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壮丽雪景。

B、找出诗中你觉得用得好的字,并说明好在哪里?

答:“忽如”二字用得好,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

C、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了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

鉴赏

①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美丽雪景。(画面)

②“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关键词,表达效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极富艺术感染力。(总说)

过渡:找出诗中描写戍边将士生活的句子,现在让同学们一步步来进行分析。

3、“散”和“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候?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答:“散入珠帘湿罗幕”一句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空间的转换运用得十分巧妙。

“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借由“飞雪”湿罗幕“,”狐裘“”锦衣“尚不能御寒点明居住环境的湿冷,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表现了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苦。

4、七、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现了什么?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胡天天气奇寒让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侧面突出大雪的寒威)

修辞手法:互文

进一步表现天气的奇寒,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内容上:这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气势磅礴,画面开阔;云之愁,用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

(紧扣词语,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及对诗意的表达和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同时,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字眼,紧扣词语

(意象、动作、色彩、数量、情绪等)

2、画面+表达效果(手法)+情感

3、内容上+结构上

(三)小结

鉴赏诗歌时,可以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赏析。

通过对前半部分咏雪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对于诗歌的体会重在品读,如何读如何品,品什么读什么呢?老师总结了两句:字斟字酌品诗意,诗中有画画中诗。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技巧,在品读中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咏雪的诗句,要求:(1)不少于10句;(2)在其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试赏析。

2、试分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特色,它与哪一诗句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板书设计

篇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教学反思】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交流中,我见缝插针地把自己的讲课习惯、要求告诉学生。当然,这次讲课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的任务——用不同方式“读”诗。我告诉他们:从人数上来说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合作读;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读,也可以是演读、唱读。当我解释演读、唱读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摇头。见此情形,我的心里有点没底了,想让学生自主创造的念头随之开始动摇了……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篇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也从课题出发:

1、“归”......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什么叫“饮归客”?

什么叫“归客”?

点拨......

“客”从何来?“归”往何方?

这个归处,于诗人意味着什么?

(长安的方向,对于客来说是一种归,

那么对于诗人呢,是否也是心之所归)

不归之人,对于归客会有怎样的托付?

(点点滴滴,从上下文找到依据;

比如“愁、惨”的“凝”而不散;

比如“八月飞雪”的生机的短暂;

比如“不得控”、“冷难着”的呆不住;

比如文末几句话。似乎都意味着什么)

2、“送”......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什么叫作“送君去”?(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为何称“君”?这是种怎样的关系?

怎样送“君”?再读诗歌最后两句。

(酒送、乐送、诗送、目送、雪送,都是人送)

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分别的情景。

这是一次“目送”......

雪满天山路,彼此不能分辨,背影也渐渐依稀模糊;

但我尚能看见。可是,当你走远、山路回转的时候,

我却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了……

上路上、雪地里,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的印迹。

“空”留马行处......

什么叫“空”?(不止“只”那么简单)

“空”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空闹闹)

点拨......

吊诡的一段文字,一些词语两次出现:

君君......去去......雪雪......山山......路路

(反复读;连词成话;体会情思)

小结:

对友的不舍,对家的惦念,对于朝廷的殷切期待,

以及身居边塞的孤寂之感,都让诗的内涵超越了送别本身。

3、“白雪”......

八月的飞雪是什么,

仅仅是自然风光么?

(再读全诗感受)

小结:

是边塞的风光,

是送别的背景,

更是始终相伴的复杂心绪。

这些心绪......

在营帐里润湿,

在乐音里温热,

在铠衣下冷却,

在天空中凝结,

在荒漠里纵横,

在烈风中狂舞,

在山路上弥散。

篇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篇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

2、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理解诗歌的内容。

4、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听读、译读、品读、比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引标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二、展标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目标

三、达标

1、了解作者:教师投影作者资料

2、听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3、译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⑴教师解题。

⑵学生朗读诗歌,并根据题解划分层次。

⑶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的两部分,并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难懂的诗句。

4、品读──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佳句

⑴教师抽生朗读全诗。

⑵学生小组内讨论自己认为诗歌中写的最好的句子,在班上发言它的好处。

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中两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会诗歌的意境,上句体现了边塞诗的豪放风格,下句体现了送别的惆怅心情。

5、比读──体会边塞诗

⑴教师出示边塞诗的有关资料,学生朗读。

⑵再出示两首有代表性的.边塞诗。

⑶学生讨论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四、测标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几道本课的练习,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师生小结

1、说说有关边塞诗的知识。

2、总结如何鉴赏诗歌佳句。

【板书设计】

篇1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按照“读――译――品――背――悟――迁移”的顺序精讲多读,读品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雪,洁白、纯洁、美丽。冬天雪花飘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如: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让学生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引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学生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二、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播放语音资料,聆听感受。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咏雪、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预设: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10句着重咏雪,后8句着重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1. 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预设: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盖上锦衾也觉得单薄。将军和都护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

2. 赏析诗句。(从诗的内容、意境、抒发的情感、用词的精妙、句子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来赏析。)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合作探究。(预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词精妙:一个 “忽”字,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特点,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心情。千树万树,突出雪景的壮观,写出雪铺天盖地。比喻新颖: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同时体现了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诗的首句写了什么?(预设:写了风猛雪早。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下雪的时间早。)

(3)“飞”字可不可以换成“下”或“飘”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飞”字不但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还暗指风猛。)

(4)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雪天奇寒?(预设:“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5)有人评论这几句,认为只写军中的上层人物,没有写到普通士兵。你怎样看待?(“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冰封。描绘了万里雪飘,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点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艰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对离别作了暗示,为后面朋友“行路难”的无比艰辛而忧愁。)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寒北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预设: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4.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预设: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具体略。)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情形?

(预设: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住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京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武判官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2.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预设:依依不舍。)

3.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预设: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④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学过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空”字把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10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8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揣摩,领悟

1.一般的送别诗大多写有对朋友劝慰、关爱的话语,设想一下作者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预设:对朋友归京,他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依依惜别之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

2.这首诗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将送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别的心情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预设: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会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谊是永恒的等。)

五、对比阅读,迁移生成

1.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一别多年无法相见。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教师出示4幅图,具体情境是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让学生根据写景的特点和送别的场面咏出诗句?(展示图画。具体略。)

2.让学生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以上4首诗从送别环境、送别的心情、诗歌的风格3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讨论、归纳。)

篇1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篇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分享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cén shēn散入sàn

狐裘qiú锦衾薄qīn báo

瀚海hàn阑干lán

羌笛qiāng风掣红旗chè

3、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篇1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按照“读――译――品――背――悟――迁移”的顺序精讲多读,读品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雪,洁白、纯洁、美丽。冬天雪花飘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如: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让学生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引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学生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二、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播放语音资料,聆听感受。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咏雪、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预设: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10句着重咏雪,后8句着重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预设: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盖上锦衾也觉得单薄。将军和都护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

2、赏析诗句。(从诗的内容、意境、抒发的情感、用词的精妙、句子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来赏析。)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合作探究。(预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词精妙:一个“忽”字,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特点,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心情。千树万树,突出雪景的壮观,写出雪铺天盖地。比喻新颖: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同时体现了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诗的首句写了什么?(预设:写了风猛雪早。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下雪的时间早。)

(3)“飞”字可不可以换成“下”或“飘”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飞”字不但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还暗指风猛。)

(4)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雪天奇寒?(预设:“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5)有人评论这几句,认为只写军中的上层人物,没有写到普通士兵。你怎样看待?(“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冰封。描绘了万里雪飘,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点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艰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对离别作了暗示,为后面朋友“行路难”的无比艰辛而忧愁。)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寒北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预设: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4、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预设: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具体略。)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情形?

(预设: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住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京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武判官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2、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预设:依依不舍。)

3、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预设: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学过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空”字把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10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8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揣摩,领悟

1、一般的送别诗大多写有对朋友劝慰、关爱的话语,设想一下作者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预设:对朋友归京,他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依依惜别之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2、这首诗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将送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别的心情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预设: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会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谊是永恒的等。)

五、对比阅读,迁移生成

1、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一别多年无法相见。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教师出示4幅图,具体情境是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让学生根据写景的特点和送别的场面咏出诗句?(展示图画。具体略。)

2、让学生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以上4首诗从送别环境、送别的心情、诗歌的风格3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讨论、归纳。)

篇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篇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学习绘物、抒情的特点和方法。

2、领会诗人寓于诗中的深层情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写景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边塞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别样的诗歌内容——边塞诗,它是盛唐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表现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豪情,描写了边塞雄奇瑰丽的奇异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情调激越,音韵铿锵,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阳刚之美。

三、初读,疏通文意。

1、作者介绍

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读准字音

岑参cén shēn散入sàn狐裘qiú锦衾薄qīn báo瀚海hàn阑干lán羌笛qiāng风掣红旗chè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朗读节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4、请学生当堂笔译全诗,即用现代汉语的白话文翻译诗句。

【韵译诗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四、赏析雪景

思考:你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细细品味,来体会用词的精妙。

教师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雪,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提问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在天寒地冻的飞雪胡天想到春日千树万树的梨花(豪放)。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五、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六、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重点引导赏析意思: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教师:引导联想想象

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2)看修辞方法(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4、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七、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八评析小结: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教师寄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欣赏到了塞外变化莫测,奇异壮丽的美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们看到了诗人伫立愿望,依依惜别的身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听到了将士们誓死卫国,震撼人心的誓言;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勤诵读,多琢磨,深领悟,传承古典文化的精髓!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空留——惆怅

十、教学反思

【附校本作业】

一、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岑参( )散入( )狐裘( )锦衾薄( )

瀚海( )阑干( )羌笛( )风掣红旗( )

二、问题探究:

(1)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分层?

(2)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

(3)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3、重点语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

三、记忆边塞诗歌名句:

1.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唐·王维《老将行》

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唐·王昌龄《从军行》

3.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 —唐·李白《塞下曲》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你知道的边塞诗句有:

6.默读,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巧妙地将写景转入送别的诗句

,。

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赏诗句,悟情境。

(温馨提示:从字词、修辞或写作手法任选一个角度,悟诗句意境,解作者情感。)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当堂练,重落实。

(1)诗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2)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为后文送别场面酝酿气氛的句子是:

,。

(3)表现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4)把作者因友人的离去而依依不舍,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句子是,。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古诗中写“雪”的诗句有:,。

四、比较读,丰积累。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船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王伦送我情。

篇2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这首诗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篇2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的四首边塞诗之一。为七言古诗,属歌行体,与其他三首虽为一体,但因人不同,风格自然不属。学习本诗,有利于掌握歌行体形式自由、格调奔放的特点;本诗结构明晰,以边塞为题材,劲骨奇异,句式整齐,含蓄典雅,适合诵读,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便于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

二、学情说明

八年级的同学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边塞诗的了解还较少,本诗对于初学者,字面理解不难,但品味语言及体会情感还需要重点点拨。

三、目标说明

对古诗文的教学,新课标有明确的表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师用书》本科研讨要点也注重了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对其艺术特色的欣赏。因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诵读的方法;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以奇寒为美的豪迈乐观情怀和对友人回京的牵挂与惆怅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诗人的情感。

三、教法及教学手段说明

1、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对于诗歌,朗读一直贯穿于整节课;在重难点研讨中将以“自主、深入、交流共享”的方式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做到有用而不是夸大的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由边塞诗导入新课(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边塞诗的概念,初步认识边塞诗。)

1、关于边塞诗(出示与边塞生活有关的一首词《渔家傲》)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等。)

2.释题: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咏雪、送别)

到底诗人用什么样的心情在描绘雪景诉说着离情别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文。

二、熟读课文,初步感悟诗情。(设计目的:读诗是个有层次的过程,必须由表入里,由形象到情感,靠声音传达出来内心的感受是最有感染力的。)

1.一读正音。(出示课件)

2.二读节奏。(出示课件)

3.三读流畅。

4.四读情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课文呢?)

三、品读画图,感悟精彩。(设计意图: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来品读诗文的意境和妙处。)

1.选择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读一读,为那些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做一下批注,感悟它的美。

师小结:美在摇曳多姿的语言;美在粗犷豪放的画面;美在浪漫奇异的雪花;美在戍守边疆的热情;美在对朋友的深情牵挂……

2.再次感悟它的美,选择你心中的散文化语言为你喜欢的画图配词,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1)师示范。

(2)生写,配乐展示。

四、知人论世,理解人物的情感美。(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解读诗歌等文学作品的意蕴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

1.链接作者背景: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生涯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

2.对朋友的情感(情感留白是岑参诗中含蓄之笔,这样的句子还有。)

五、师小结。

六、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咏雪(天寒)

送别(情暖)

豁达的情怀

深情的牵挂

淡淡的惆怅

篇2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好奇”的特点。

2、学习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好奇”的特点。

难点:学习从思想和艺术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翻译(预习完成)

二、导入

这两天新闻中关于今年初雪的报道不绝于耳,雪对于我们江南人来说是稀罕物,但是雪在中国古诗中却是常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咏雪诗。

三、新授

从题目来看,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从内容来看,是咏雪诗、送别诗;从诗歌体裁来看是歌行体诗(展示歌行体ppt)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自古以来,对于岑参的诗推崇有加,(展示杜甫、沈德潜、翁方纲ppt)这里的“奇”,是指独特,不拘一格,独树一帜的意思。他用好奇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用独特的笔墨匠心写诗。那么这首诗作为他传唱最广的一首诗,他到底在“好奇”这条路上走了多远呢?——板书“奇”

(一)体会景物之“奇”

1、从诗中你能感受到边塞哪些景物的奇特之处?请大家打开书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把文中有关奇情奇景的描写找出来,请用:边塞的,“奇”在的句式加以概括。——板书“景物”

雪下得奇早,(大、猛等);风的大;天气的奇寒

(二)体会词采之“奇”

上次我们学《诗人谈诗》,我们知道了诗歌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鉴赏?

可以从意象、语言、感情、艺术手法、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

岑诗的好奇,不仅仅在于喜好表现边塞景物之“奇”,更是源于他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善于用新奇的词采来表现,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方面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就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语言角度鉴赏这首诗,看看作者在“词采”方面怎样体现他“好奇”的特点的?(每组成员最少两人)——板书“词采”

用词方面

例1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在他的另一首诗《走马川行》里也写过一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从中也可以看出边塞上的风力之强。

例2“凝”怎么理解?凝结,凝重,可见云很厚重。以上诗句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能见到雪的身影,感受到雪的威力。

例3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写法方面

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明确〗“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一身能擘两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写出西北边塞的苦寒。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板书:

词语

比喻、拟人、夸张

想象、衬托、动静结合

(二)体会情感之“奇”

诗言志,诗传情,到底这首诗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情感?——板书情感

学生先说,如果说不到位老师再提醒启发。边塞诗,很多事抒写边关生活的愁苦,久戍思乡的无奈。例如王昌龄的《从征行》,李益的《从军北征》(ppt展示)进行比较。

1、结合时代背景(ppt展示时代背景)

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诗人慷慨豪迈的笔调,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抒发了将士立功边塞的慷慨乐观豪情。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不能从写景的诗句中看出点什么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开”句

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ppt展示梨花诗):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这句诗不仅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流露着对边塞奇景的惊叹之情;也流露出漂泊在外,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

3、直接写。例如“愁云……凝”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送别场景中,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4、发挥想象,最后面对渐行渐远的友人,空留雪上的马蹄印,诗人会有怎样的心理?

惜别

天黑路远,你能安全返京吗?

朋友一路保重。

今日一别,从此天南地北,何时再能相见

以前我们曾一块喝酒下棋吟诗,你走了,我以后的日子该多么寂寞啊。

好兄弟走了。我何时能回京呢?

不管担忧也好,羡慕也罢。萦绕心中是无限的惆怅。这样的结尾,就是一种“留白”,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板书:慷慨乐观、思乡、惜别

四、诗歌,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鉴赏绕不开意境。——板书意境

展示意境的知识

那么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你觉得下面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是符合本诗的意境的?

五、总结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在《跋岑嘉州诗集》中说:“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希望通过今天的鉴赏课,大家也能喜欢上这个大[1]气而好奇的岑嘉州。

而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目的之一,大家能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方法了吗?

概括起来就是: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感情——诗的意境

抓住诗的意象,通过分析诗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感情,体会诗的意境。这就是诗歌鉴赏的一条最基本的鉴赏之法。

六、布置作业

送别诗鉴赏实例

送别诗鉴赏实例:

1、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参考答案:

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2、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景物雪大、雪早天寒

词语

奇词采比喻、拟人、夸张

想象、衬托、动静结合

情感慷慨乐观、思乡、惜别

意境新奇、雄浑、豁达

篇2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赏析诗中奇异的边塞风光,感受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一项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一环。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边塞诗,早在本诗之前边塞诗和送别诗早已学习过。故本次教学主要通过朗诵和赏析让学生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解题,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而且写的是边塞的雪景,表明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边塞诗;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三)朗读

1.正字音 狐裘qiú 锦衾 qīn 冷难着zhuó 阑干lán

羌笛 qiāng 掣chè

2.明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请学生根据播放的录音划分本诗节奏,并反复诵读。(本诗节奏如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入感情 万般朗读总关情,所以说读诗最关键是注重情感投入。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情感去朗读全诗呢?(学生讨论、朗诵并点评)

朗读指导: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四)赏析

杜甫在《渼陂行》中这样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所谓“奇”就是新奇,岑参用新奇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新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将之化为文字流诸于笔端,那么我们所要做的是睁大眼睛来发现本诗中的“奇”。

请认真品读诗歌,先运用合理的联想与想像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再说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如:“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刚到八月份,塞北的天空就飘起了大朵大朵的雪花,狂风卷着雪花,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从中我发现了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学生:默读、讨论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诗中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此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重点分析三处难点: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此与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岑参的乐观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思想。

2.“胡琴琵琶与羌笛”,补充资料如下: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zhào)弄潮声。”

——白居易《池边即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绩《凉州词》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乐器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因而“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不是简单地道明饯别宴会上繁弦急管的场面,而是含义深刻,既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塞外又能轻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3.诗中为什么大力渲染天气的“奇”寒?

篇25:教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⑵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

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五、学生再读诗歌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

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

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

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⑴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⑵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⑶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

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

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别时(依恋)L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默写诗歌。

2、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篇2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参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方案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案例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及阅读训练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例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方案及巩固练习题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及阅读练习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学设计

8.高一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方案

9.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教学实录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

篇2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经典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 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该诗歌

学时重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诗人 的情感

学时难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诗人 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标题导入:齐读标题,我们读出了什么信息?

坏境:下雪的冬天。人物:诗人,武判官。 事件:送别

活动2【讲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听读课文:1听准字音和节奏。2、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老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再齐读。悟出豪壮美的雪景和离别的惆怅。

活动3【讲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听读课文后;那些诗句写雪景?那些诗句写送别?

(前五句重点写雪景,后四句写送别)

品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一读雪景部分,你读出什么样的雪景?从哪里读出来的?

老师播放相关的雪景图(配了音乐,教师吟诵)生再 讨论。老师出示学法指导:1抓关键的字词2、找修辞手法3体会诗的意境。4 感悟作者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生回答,老师引导。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

小结:所有的雪景用一个字来形容:奇。作者对这样的雪景无比地喜爱,几乎忘记了寒冷的现实。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所以,下文转入对送别的描绘。

二、品读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思乡情。对友人的担心,离别的惆怅。建功立业的信心。

从哪里看出,逐一找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的空字。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后加入:

作者介绍:写作风格介绍:

岑参(约715-770),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明确完后老师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对友人的送别,同时也写了雪景,以天寒来衬托人情的暖。

活动4【活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比较阅读:

古人说:“无鉴无别,则赏之浅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比较 ,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齐背诵李白的《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这是一首谢别诗。

送别诗的类型:

谢别诗 李白的《赠汪伦》

恋别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惜别 诗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壮别诗 高适的《别董大》

阔别诗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是一首(壮)别诗从诗中描写的

环境:壮观的冰天雪景;

心情:对“雪景的喜爱”和“ 战友别”和淡淡的思乡情;看出来的。

活动5【练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分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请同学推介背诵送别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活动6【测试】三分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请同学推介背诵送别的名句

默写诗词

下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汇总27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汇总27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的边塞诗。学习这首古诗,我们不妨透过诗人好奇的双眼,借着想象的翅膀,以“奇”、“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岑参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理解诗歌大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凄婉中带有豪迈的送别之情。 2、 理解诗中四次写雪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并能赏析精彩诗句。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饶素婷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清源中学 梁玲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并品味其意境美。 3.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