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山行
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书读古诗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
2、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3、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4、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5、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生:喜欢;各抒己见。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品读古诗
领读意境
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解读感悟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理解词语。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1读一读这首诗。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生: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生:秋天,从寒山、霜叶看出的。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深秋时节,诗人沿着石头铺成的弯弯斜斜的小路上山,白云飘荡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居住的人家。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的枫林
霜叶:经霜打红的枫叶
红于:比......更红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齐读,个读
整体感知
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2、配乐背诵
(生看着画面说)
(1)指名看画面背诵古诗
(2)配乐齐诵
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学生描写、临写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远景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山、石径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人家
喜爱
近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枫林
赞美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