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通用)(共5篇)

时间:2022-07-30 01:5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通用)》。

第一篇: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通用)

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三年级(上册)教材98页~100页。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从而理解分数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2、能用操作的结果来表示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通过平均分以后怎么表示结果的研究,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2的意义。

教学思考:

分数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及四则计算以后学习的新的知识,是对数的一次拓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飞跃,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基础。学生对分数并不陌生,多数学生都对分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感性的,并没有把握分数的本质,所以教学时既要利用学生对分数有一定认识的基础,更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本质,把学生的生活数学提升到学科数学的层面,实现知识和思维双提升。

数学上有各种不同的分数,但是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教学时要注意抓重点,第一个分数12应当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因为它既是一个最简单的分数,也是课堂学习的第一个分数,通过对12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概念,为学习其他分数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学生应用12的思维基础进行思考,就能自己完成分数意义的建构。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把分数与具体的直观图形建立联系,建立起分数的表象,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通过分食品使学生感知在平均分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要表示这样的结果就要改造一种新的数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

二、通过对半个苹果表示方法的研究,通过用不同方法表示半个苹果,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对各种表示方法进行优化,渗透优化是数学研究思想。

三、通过折纸表示一张的12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折的方法不同、一半的形状不同,但是都可以用12表示,再通过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12的意义,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意义,为后面分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通过让学生研究:还可以表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白通过折纸不但可以表示一张纸的12,还可以表示14、18、13、……,拓展分数的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那么知道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吗?(分数)

师:那么对分数熟悉吗?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想到分数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或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学生说)

师:好!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走进分数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提问,既可以知道学生对有哪些了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出分数

1、平均分食品得到整数

师:记得今年的春游活动吗?秦老师拍下这样一幅照片,请看:同学们正玩得高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薛文君坐在草地上正苦着脸呢!我想一定他的肚子饿了!我们再来看王欣怡正笑眯眯的看着秦老师呢!因为她知道秦老师要分发食品了!那么老师给他们俩发哪些食品了呢?请看(课件出示:四个桔子、两瓶口乐、一个大蛋糕)

生:四个桔子、2瓶可乐和一个大蛋糕。

师:他们怎么分这些食品才最合理、最公平?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最合理、最公平,你打算先分什么呢?

生:……(选择先分4个桔子)

师:把4个桔子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分到几个桔子?

生:每人2个。(课件演示:每人分到2个桔子)

师:下面我们来分什么?(可乐)每人分到几瓶?

生:每人分到1瓶。(课件演示:每人分到1瓶可乐)

师:对,通过平均分我们知道了:每人分到2个桔子和1瓶可乐,像上面的1和2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板书:整数),除了1和2外整数还有哪些?

生:还有3、4、5、6、7、……

2、平均分不能得到整数

师:我们最后来分这个大蛋糕,怎么分?

生:还是平均分?(课件演示:平均分成2份)

师: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个蛋糕?

生:半个蛋糕。(课件出示:每人分到半个蛋糕)

师:每人分到半个蛋糕,那么这半个蛋糕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生:不可以。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个人分到半个蛋糕,也就是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了(板书:不能得到整数),也就不能用整数1、2、3、4……表示了。

师:不能用整数表示了,那么又怎么表示半个蛋糕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会儿,把想出的方法写下来或画出来。然后让同座位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后全班汇报。

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表示的?(学生上来展示)

【可能有三种方法:一、用图表示;二、用汉字表示:一半、二份中的一份,二分之一;三:阿拉伯数字表示12……】

分别研究(出现一个研究一个):

⑴图形表示:

你画的这个图是什么意思?(把蛋糕平均分成……),你们认为他画的怎样?为什么?

板书:平均分成2份,⑵汉字表示:“一半”是什么意思?

“二份中的一份”是什么意思?是随便分成两份中的一份吗?怎么分?

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课本第25-26的内容和练习七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推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25×4=100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2、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4、求12的3分之1是多少?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月饼图并提问: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几块?请你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在这个算式中,1/2、4、2各叫什么数?(教师板书)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2)2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块?(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这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人?(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第3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什么数,求什么数?

(4)第(2)(3)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练习:完成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出示例题,学生审题,教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列出算式:6/7除以2(说出6/7的含义及算式含义)

(2)每段到底长多少米呢?同学们能否以小组形式自己试着算一算,算时请你认真观察线段图,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学习成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两种不同的思路)

(4)学生对以上思路进行质疑: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26页的“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七的第2题,对比每一组中的两个题有什么联系。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3、练习七的第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练习。

第1、3、4、6题。

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P34—35。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2、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

3、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铅笔、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分数知识。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分数。

二、新课。

(一)活动一:

1、请你拿出你所有铅笔的二分之一。

(按要求操作)

2、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

(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因为每个人的铅笔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二分之一也不同。在这件事上,铅笔的总数

要看作单位一。

4、师拿厚薄两本书,说这两本书的三分之一的页数一样吗?为什么?

(小组内说明理由,全班交流想法。)

5、我一次能吃四分之一块蛋糕,看图,这两个四分之一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两本书的三分之一中,因为两本书的厚薄不同,因此结果不同。在这里,要把书看作单位一。

在蛋糕的问题上,也是由于蛋糕本身的大小不同,因此它们的四分之一也不同。要把蛋糕看作单位一。

由此可以看出,单位一不同,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和实际含义也不同。

7、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活动二: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正方形,画出这个图形。

(三)活动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试举例说明,自己试独立画,看谁的画法多)

2、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

(展示大家的画法。)

3、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自己独立完成,说说一样吗?为什么?)

4、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谁是单位一?

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三。谁是单位一?

虽然都是四分之三,它们表示的多少一样吗?为什么?

(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应从哪个角度来考虑?)

5、选一选。

6、在正方形里填上适当的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理由。)

2个二分之一是()。()个四分之一是1,5个八分之一是(),七分之三里面有()个七分之一。

越往下分,单位一越小,1中所包含的单位一也越多。

你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7、下列哪些分数更接近0,哪些分数更接近1?分别填入圈内。

三、总结:

分子越小的分数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数越接近1。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分子越小的分数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数越接近1。

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直观,经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推导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由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得出的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温故旧知

1.计算。

2.说说下面的数量关系。

小何3小时走了9千米,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3.填空。

小时有()个小时;1小时里有()个小时。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教材第31页例2。小明小时走了2 km,小红小时走了 km。谁走得快些?

教师:题中有哪些信息?“谁走得快些?”实际上就是比较什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预设:学生能叙述题中告知的信息是小明和小红各自行走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借助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对数量关系的描述,能理解“谁走得快些?”实际上是比较谁的速度快,速度=路程÷时间,由此根据题意分别列出算式(三)引导“转化”,探究新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现在你能试着把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加以计算吗?

预设:

1.要想把除数变成整数而商不变,根据商不变性质,可得

(km)。

2.同样根据商不变性质,但除数可以化成1,即

(km)。

(四)数形结合,探明算理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计算方法都非常自信,那么教材中是怎样推导计算方法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阅读理解线段图。

教师:线段图中1小段表示什么?3小段又表示什么?(借助直观图,启发学生:1小时里面有3个小时。)

教师:求1小时走了几千米(即3小段),应该先求什么?

(借助直观,启发:应该先求1小段走了多少千米。)

2.阅读理解算式。

结合对话框,引导学生理解(km)。教师:表示什么?又表示什么?

(启发:要求1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要先求出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然后再求出3个小时行的路程。)

(五)强调“转化”,统一算法

1.对比交流,寻找规律。

教师:从例1中的么? 与例2中的中,你发现了什

预设:通过对比,学生能得出:分数除法都可以转化为乘法计算。方法是: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教师:例1和例2的计算过程有什么共同之处?

预设: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得出: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以归结为“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

教师:小红1小时能走多少千米?即计算吗?试一试。该怎样计算?你能用刚才得出的方法

教师:看看教材中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可以直接写成“

2.课堂小结,归纳算法。

教师:通过例1和例2的计算,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吗?(学生交流。)

教师:再看看教材中是怎样总结的,和你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学生可以初步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

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几。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认识分子的含义和几分之几与几分之几的比较。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认识几分之几

1、出示:分西瓜场景图(用圆片代替西瓜)

(1)问:他们一家打算干什么?

(2)教师口述:小红吃了一块,妈妈吃了三块。

问:小红和妈妈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同桌说一说

追问:什么是3/8呢?

(3)问:剩下的爸爸吃,那么爸爸吃了多少呢?

追问:什么是4/8?同桌讨论一下

(4)师:3/8 4/8也是分数(教师板书:分数)

(5)师:今天学的分数跟我们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2、出示:一张正长方形纸,要求: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给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

展示交流:你涂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3、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提问:你能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请你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学生折一折,涂一涂

展示交流

4、那么,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涂了2份,是(2/10);涂了3份呢?4份,5份呢?

教师小结:涂了10份中的几份就是(十分之几)?

5、出示:试一试

提问: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观察判断,同桌交流想法

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二)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比较大小

1、出示3/5和2/5

提问:3/5和2/5谁大谁小?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

小组讨论比较方法,全班交流

(1)折一折,涂一涂

(2)推理:平均分成5份,取3份

平均分成5份,取2份

2、练习:出示书本P103 第4题

(1)涂一涂,比一比

(2)指明学生介绍自己的作业。

3、如果没有图,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出示:1/32/3 4/73/7 4/95/9 5/83/8

(1)小组里交流

(2)出示

1/2 〇 1/4

1/2和1/4分子一样大,它们相等吗?

(3)总结方法:分母相同,就看分子。

4、比较大小:

5/63/6 2/75/7 3/52/5 3/124/12 9/1001/100 1/61/5

(1)和同桌比一比(2)交流

5、出示:3/9 <()<8/9 1/7<()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红领巾试验田)这块地的3/9种了西红柿,1/9种了茄子,4/9种了青菜。

(1)你知道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交流。

师:还剩下多少?你打算干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除了学习了几分之几外,还学了什么?(分数的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1/4 2/4 3/4 4/4

2/5 3/5

第二篇: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探究中发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前几天老师在商场买了3包饼干,每包重100克,你们能提出一些问题吗?…3包饼干一共重多少克?100?3=300(克)根据它改编成2道整数除法算式及问题300÷3=100(克)300÷100=3(包)

小结:除法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引入新课

如果把整数改成分数,上面的题又该怎样计算?100×3=3/10(千克)3/10÷3=1/10(千克)3/10÷1/10=3(包)

通过对比,它们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改写两道除法算式:12×1/2 15×1/3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探究中发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现在老师手中有4/5升的果汁,现在要把这杯果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升?画一画,算一算学生展示计算成果:4/5÷2=4÷2/5=2/5(升)4/5÷2=4/5×1/2=2/5(升)

通过比较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可以用分子除以这个整数,分母不变。也可以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如果把果汁平分成3份,又该怎样计算?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二种方法简单通用。

五.质疑再探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共同探讨六.课堂检测

练习: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4/5÷3=

2/9÷2=

1/3÷4=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分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巩固、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3、初步养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巩固、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教学过程】

一、情景感知,适时提问。

1、用竖式计算

(1)57÷9(2)40÷8(3)38÷7(4)24÷6

(请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校对)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学生已学知识,为这节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件出示例1,进入情境:用15盆鲜花来装饰联欢会的会场,以每5盆为一组,可以摆几组呢?

T: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道题目吗?谁会列算式?(板书:15÷5=3(组))

二、探究发现,试作体验。

1、出示例题3:如果上一例中一共有16盆花,还是每5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多几盆呢?

T:如果现在变成了16盆花,条件没变,你还会算吗?这道题该怎样列算式呢?谁会算?(板书:16÷5=3(组)??1(盆))

2、改变条件,花盆的总数变成了17、18、19、20盆,请学生分别再来列算式算一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T:如果是17、18、19、20盆,还是每5盆一组,那最多可以分几组?还剩几盆呢?你会算吗?怎么列算式?

三 合作交流,试说分享。

1、请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T:前后4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题,并相互检查,看看有没有漏算,有没有算错,看哪一小组最先得出答案。(学生动手写一写)

T:现在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的计算成果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呢?(学生汇报,并板书) 17÷5=3(组)??2(人)

18÷5=3(组)??3(人)

19÷5=3(组)??4(人)

20÷5=4(组)

T:看来同学们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好了。那现在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几条算式的除数和余数,谁能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

预设:除数比余数大;除数是5,余数可以是0、1、2、3、4.(真棒,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T:可是,有人不服气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小精灵的话——不对不对,这只是个巧合,

如果数大一点,结果肯定就不一样了。)你们觉得是巧合吗?好,那现在我们就去验证一下,让它输的心服口服,怎样?有信心吗?

(增加花盆的总数,分别是21、22、23、24、25盆,让学生将课本上相应的算式补充完整。——开火车汇报答案。)

21÷5=

22÷5=

23÷5=

24÷5=

25÷5=

2、课件出示所有算式,再来看看除数和余数,说一说余数为什么不能是“5”。(提示:被除数逐渐变大,除数不变,那余数呢?除数是“5”,余数可能有几种情况呢?)

3、归纳总结:(1)余数要小于除数;(2)知道除数是几,就能知道余数可能是几。

4、改变除数,不改变被除数,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加深余数和商之间的密切联系,尤其让学生明白,当知道除数时,便可以知道余数可能是几)

16÷4=

17÷4=

18÷4=

19÷4=

四、知识梳理,适时拓展。

1、判断题:第52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判断,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并列出正确的竖式。

2、先做第一小题,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解决问题:十月份有31天,十月份有几个星期?多几天?

4、拓展延伸,完成填一填。

5、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7÷5=3(组)??2(人)

18÷5=3(组)??3(人)

19÷5=3(组)??4(人)

20÷5=4(组)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数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苹果”,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的 ,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而是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91-P93。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 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 (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 (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

3. (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

(生: )

师:两个半块苹果,哪一半是 ,是谁的 ?

师: 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 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 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3. 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 ,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XX折法”。)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

(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3. 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找身边的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课后反思]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点评]

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运用教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感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再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要求折出不同图形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后面设计的巩固练习,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产生离不开平均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3. 本节课,既有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既动手、动口,又动脑,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理念。

分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掌握百分数的写法,明确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3、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组织、引导与师生互动、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信息发布,感知百分数

(一)教师发布信息。以声音、图片、文字结合的方式,出示下列信息(见课件)谈话:我们虽然已经认识了许多的数,但,像18%,25%,37、3%,7%,22%,70%这样的数,仍需要我们来认识和了解。人们称这样的数为百分数(板书:百分数)

(二)学生发布信息

师: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数(百分数)吗?在哪儿见过的?请说来听听。信息交流分两步进行,1、分小组交流。

2、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

(三)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从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

二、质疑问难,明确学习目标

师: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么广泛,请问:同学们想知道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及时地在黑板上作简要的记录(如意义,读,写等)

当学生谈不到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时,教师便质疑:人们为什么不用分数来表示这些关系,而大量地使用百分数?难道百分数与分数不同吗?(板书: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

三、自学释疑,达成共识

(一)学生自学(课件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师:通过自学,你明白了哪个或哪几个问题?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请同学们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交流。

教师了解、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为释疑做准备。

(三)师生释疑、解难

1、组长汇报本组同学自学、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提示:一个组选取一个问题来重点汇报,主要介绍你们组是怎么理解的?

汇报时,教师还要提醒: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并准备针对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2、针对组长汇报,引领或指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把一个一个的问题加以理解(做到不流于形式,不规定学生必须先回答什么问题,再回答什么问题。)

人们为什么喜欢百分数?

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实例出发去领会——将分母统一为100便于比较的道理。

关于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实例入手,逐步感受——百分数是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几”转化成“百分之几”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即,百分数是“分率”中的一种特殊情形。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其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同时,辅以练习。

[练习]

说一说,自己搜集信息中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指导:将百分数的意义叙述成“……是……的百分之几”的形式

关于百分数的写法

先抽取几名学生从自己搜集来的百分数中各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写在黑板上,其余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写法;再师生互评,并谈自己搜集时的写法是否正确,从而规范写法。关于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先让学生谈一谈,当学生谈不到或谈不清楚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

分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

3、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调节气氛

二、简单提问,找准学生知识起点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分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说是猪八戒吃西瓜,他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吃了3份,怎么用分数表示猪八戒吃的西瓜?

生:

师: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

师:那么,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变成6只猴子,3只公的,3只母的,你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怎么想的?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生:表示公猴或母猴占猴子总数的六分之三

师:还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是怎么想的。

……

三、探究新知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

(课件播放动画片:小头爸爸出去买沙发套,到了商店发现忘了测量沙发的长度,于是打电话让大头儿子测量一下,可是家中没有尺子)

师:这可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

师:一起来看看大头儿子是怎么解决的。

(课件继续播放故事:大头儿子想起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于是他问爸爸戴领带了没有,爸爸回答戴了,于是他从家中找出一条爸爸的领带进行测量,他先将领带对折,发现不行,再对折,还是不行,又对折了一次,折出这很后放在沙发前)

师:你知道大头儿子将领带平均分成了几份吗?

生:8份。

师:那你知道沙发的.长度了吗?

生:知道。

师:请大家独立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指名交流结果)

生:

师:为什么是?

生:大头儿子把领带平均分成了8份,一份就是,沙发的长度占其中的7份,也就是有7个,所以表示为

师:爸爸叫大头儿子测量沙发长度,为什么大头儿子首先想得到的是找尺子

生:因为尺子有单位,比较容易看出长度

师:那大头儿子没有尺子上的单位,又怎么测量出了沙发长度的呢?

生:将领带平均分成8份,就有了这个单位,然后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可以了。

师:原来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师:分数的再认识究竟是认识什么?你对分数有哪些问题?

生1:分数是什么?

生2:为什么要认识分数?

生3:怎么确定一个分数?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分数。

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长度是产生了这个分数,那这个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生:先把领带平均分成8分,这样就有了八分之一这个分数单位,然后再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行了。

师:也就是说,首先要创造一个单位,这在测量中很重要,那么如果要量一个教室的长要用什么单位?

生:米。

师:量一枝铅笔的长用什么做单位?

生:厘米。

师:为什么你会做这样的选择?

生:因为测量较长的物体就会选择较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就选择较短的单位

师:正是这样,不光是测量长度,测量面子、重量等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尺子就是单位不同。大头儿子用领带来测量沙发的长度,他创造了一把尺子,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单位。

师:一起来看一组分数,你知道他的单位吗?

(出示一组分数,指名说出分数单位,教室板书)

师: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生1:所有的分数单位分子都是1。

生2:分数单位与原分数比较,分母不变,分子都变成了1。

师:是的,像这样分子是1的分数又叫分数单位。你知道为什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时要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而不是创造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生1:因为只有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才好数。

生2:如果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数不出有几个这样的整单位。

师:原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单位呀!

师:古埃及人在进行分数运算时,只使用分子是1的分数,因此这种分数也叫做埃及分数。埃及分数,曾经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古老的课题,但它隐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新奇的迷等待着人们去揭开。

(二)、大臣们的难题-----规定单位

(课件演示动画过程,古代君臣一行几人正在花园中赏景,皇帝一时心血来潮,询问大臣们眼前的池塘中有几桶水,并限时回答否则重罚,这下可忙坏了大臣们,大家七手八脚的拿桶来测量,可怎么也搞不清楚,这时旁边的一个小孩哈哈大笑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这样大动干戈吗?我知道)

分数教学设计6

一、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要求下,数学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操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本节课我在学生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认识了分数,对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已经了解,并且知道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进行平均分。在以往有关分数的教学中,感觉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学生也觉得分数这个东西很抽象,存在理解的误区。学生对于分数的感知很少,好多就是靠背下来的,没有亲身体会过分数的真正含义。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意义不理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四、设计思路: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智慧的生成需要一个理想的“融炉”,而这个融炉就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具有挑战新问题情境的结合体。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分数形成的过程,探索分数的意义,充分感知体验分数概念中的各要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西瓜图)现在要把这个西瓜合理的分给每一个同学,应该怎样做?(平均分)每位同学得到多少?

对于这个分数你有哪些认识?(关于这个分数,我已经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顾,明确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认识单位“1”

(1)、举例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是把一个西瓜进行了平均分,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什么进行平均分?(学生举例)

估计学生会举出: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

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如果学生没有说到一些物体的平均分,教师直接引导:我这里有一些笔,你能把它们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吗?)

抓住学生中所说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事例问:他把什么进行了平均分?和前面几个同学说的有什么不一样?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师小结揭示单位“1”: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这些个整体,我们在数学中,我们称它为“1”。

举例单位“1”

(3)举例单位“1”

师:谁能说说我们还可以把哪些想成一个单位1。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句子,读读看,它们各把什么看作单位“1”。

书上练习: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

男工人数占全厂工人总数的

一条路,已修好全长的

小丽看了一本书的

(4)总结单位“1”

刚才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单位“1”,老师这里用一首儿歌概括了,读读看:

一条道路一个梨……

一吨稻谷一克米……

一片树林一群鸡……

都可看做单位“1”。

自己读读看。看懂了吗。这里的指的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5)单位“1”与数字1的比较

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的单位1,那么单位“1”和以前所学的数字1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举例,理解单位“1”,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单位“1”有更深更广的认识。】

2、揭示分数的意义

(1)集体演示分数

老师这里有一些笔,想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多少?

如果我想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做呢?(指生来做)

其中的一份就是,两份呢?

(2)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得到分数

利用手中的材料,你有多少种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把找到的分数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说清你是怎样找到分数的?

活动材料:6只小狗8只梅花鹿10只蝴蝶4块橡皮

(3)汇报

学生汇报:

渗透分数单位明确分数单位

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

同样的分数,由于单位“1”的不同,每份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同样的分数,由于单位“1”的不同,每份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4)具体环境中理解

老师这里有一句话,一起来看一看:中桥小学五一班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3人,男生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5)揭示意义

师小结: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分数。这就是分数的意义。一起读一读。(板书)(如果开始学生说不出,在这里揭示: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由具体的事物抽象出语言形式,是思维的一个提升、概括。】

(三)、生活中的分数:

1、用线段上的点表示分数

2、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读读看。学生在自由读题后指生回答。

果品生产是平谷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平谷建成了大桃、板栗、红杏、苹果等8大果品基地,年总产量1.6亿公斤,约占北京市总产量的1/4,连续居北京市首位,是全国果品百强区之一。表示把北京市果品总量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平谷的果品总量占其中的1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分数不止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四)、数学小知识

分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设计意图:数学小知识的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发展,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看书: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75页到77页,完成练习十二的1、2、4、5、8题。

(六)、游戏下课。

分数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和把分数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合作交流中学

1、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4,这个分数有可能是四分之几?

(学生任意说出分母是4的分数。如: 、、、、, ……)

(2)学生用圆上的阴影部分来表示这些分数:

(学生可能会表示出 、、、)

2、自主探究:

怎样用图来表示呢?(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一个圆不够,从而产生矛盾冲突,要解决这个矛盾,还需要这样的一份。通过观察,理解 是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5份。如果学生错误理解为 是把两个圆看作单位“1”,老师再准备一套同样的图加以对比。从而更加清楚 的意义。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利用对 的理解,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 )

【评析:整个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精心设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析等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巧妙地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有效突破了难点。】

二、观察比较中得

师:老师请你观察这些分数,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分数分分类。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想法。

1、自主分类:四人小组讨论分类方法。

2、生汇报分类情况,可能出现:

(1)按分母相同和不同来分;

(2)按分子与分母关系分:分子比分母小;分子比分母大;分子等于分母。

(3)按分子能否是分母的倍数分。

(师根据学生回答把第二种分类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按照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进行的分类。其实这些分数在数学上都有各自的名字,想知道吗?

3、学生自学课本第69页。

4、交流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师:从书上你都了解到什么?

(1)在数学上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 分子比分母大的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认识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5、交流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说明理由。(结合图想一想)

[评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复习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得出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然后引导观察实物图,比较真分数、假分数的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掌握真假分数的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练习中提升

1、基础练习:

(1)、举一些分数,生抢答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关键要看什么?

(2)、判断(师口述)

①真分数都比1小。( )

②假分数就是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 )

③妈妈买了一个月饼,小明一口气吃了 54 个。( )

【评析:这两题是基础练习,主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

3、提高练习:把下列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学生直接在直线上描点困难很大,为了更加有效加深认识和提升,我把这道题有梯度的呈现。

(1) 判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 出示动态的数轴,(让学生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3) 猜测真分数和假分数在直线的位置。

(4) 在直线上描点(进一步抽象对真分数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5) 通过观察,验证前面的猜测(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在0---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与先前的认识一致: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进一步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特征的认识,同时渗透猜测、验证的数学方法,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评析:这个题目囊括了本节课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进行有效地提升和难点的突破。】

4、不定性开放题:(出示表格,学生观察,教师指导方法)

1/2 2/2 3/2 4/2 5/2 5/2 6/2 7/2 8/2 9/2 10/2……

1/3 2/3 3/3 4/3 5/3 5/3 6/3 7/3 8/3 9/3 10/3……

1/4 2/4 3/4 4/4 5/4 5/4 6/4 7/4 8/4 9/4 10/4……

1/5 2/5 3/5 4/5 5/5 5/5 6/5 7/5 8/5 9/5 10/5……

(1) 学生可能会发现表格中的真分数和假分数。

(2) 可能找出每一行中特殊的假分数。

(3) 进一步观察真分数,看有什么发现?(真分数的个数比它的分母小1)

(4) 按行观察:每一行分数的分母都相同。用一个分数表示所有分母是6的分数: (a是非0自然数)思考:当 ( )时, 是真分数,当a( )时, 是假分数。

(5) 按列观察:用一个分数表示第六列所有的分数吗?

( 是非0自然数 )思考:当 ( )时, 是真分数,当 ( )时, 是假分数。

(6)用一个分数表示所有的分数:

( 、b是非0自然数 ) 思考: 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评析:该练习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在含有字母的分数中,让学生接触不确定因素,为的就是将学生思维不断提升,从形象的呈现分数判断到学生形成抽象的符号化思想。】

【评析:整个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锻炼,既巩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

四、总结回顾中延伸

1、畅谈本节课的收获。2、对本节课自我评价。

课堂闪亮星

评价内容

认识并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认真倾听

别人发言 与同伴合作

积极思考问题

自我评价

【评析:该环节是梳理新知,对照目标,反馈评价,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 … (小于1)

分子等于分母的: …(等于1)

分子大于分母的: …(大于1)

【评析: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计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又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明白。因此,建构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个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而本节课的设计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沿着理解、掌握、熟练地过程不断前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尤其在“ 怎样用图来表示?”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不断地矛盾冲突和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有在给分数分类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分类、说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激烈的小组讨论争辩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尝到了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自始自终都使学生在充分的信息的相互交织中、不同思路的相互促进中、自育与他育的相互补充中,充分感受与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分数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9页真分数和假分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内容既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又是对原来分数理解的又一次补充。可见,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同时也下节课学习带分数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在三年级认识分数阶段,学生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分数的,由于当时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分子比分母大和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部分与整体的观念。又因真分数的意义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但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完全理解。因此,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是个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十分重要。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学习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和把分数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中学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数的内容。

1、出示□/4,这个分数有可能是四分之几?

(学生任意说出分母是4的分数。如:1/4、2/4、3/4、4/4、5/4,7/4……)

2、学生用圆上的阴影部分来表示这些分数:

(1)学生会表示1/4、2/4、3/4、4/4

12344444

(2)重点探究5/4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5/4是把一个圆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5份。如果学生错误理解为5/4是把两个圆看作单位“1”,老师再准备一套同样的图加以对比。从而更加清楚5/4的意义。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利用5/4的经验和理解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从学生

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精心设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析等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巧妙地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有效突破了难点。】

二、观察比较中得

师:同学们成功的用分数表示出了每幅图中的涂色部分,老师请你观察这些分数,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分数分分类。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想法。

1、四人小组讨论分类方法。

2、生汇报分类情况,可能出现:

(1)按分母相同和不同来分;

(2)按分子与分母关系分:分子比分母小;分子比分母大;分子等于分母。

(3)按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分。(师根据学生回答把第二种分类方

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按照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进行的分类。其实这些分数在数学上都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吗? 3、学生自学课本第69页。

4、交流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1)在数学上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 分子比分母大的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5、交流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复习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因为上一环节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这一难点已经突破,对于真分数和假分数概念的揭示,难度不大,所以我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得出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然后引导观察实物图,比较真分数、假分数的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掌握真假分数的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练习中提升

1、举一些分数生抢答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关键要看什么?

2、判断(师口述)

(1)真分数都比1小。

(2)假分数就是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

5(3)妈妈买了一个月饼,我一口气吃了 个。() 4

【这两题是基础练习,主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

3、把下列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1/35/6 3/3 6/6 5/3 13/6

0 1 2 3

学生直接在直线上描点困难很大,为了更加有效加深认识和提升,我把这道题有梯度的呈现。

(1) 判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 出示动态的数轴,(让学生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3) 猜测真分数和假分数在直线的位置。

(4) 在直线上描点(进一步抽象对真分数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5) 通过观察,验证前面的猜测(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

中在0---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与先前的认识一致: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进一步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特征的认识,同时渗透猜测、验证的数学方法,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分数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知道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教具:

课件、各种形状的纸张、水彩笔等。

引入:

1、分苹果

师:今天老师带来三个苹果,准备分给两个同学,谁能帮老师分一分?

生:一个同学分一个。

师:那还剩下一个怎么分呢?

生:一人一半。

师:那也就是说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一份是么?

生:是。

2、(幻灯出示书上的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古代,因为生产的需要,人们为了测量,把物体分成一段、两段、三段,不够一段了,不是整数,不能用整数的结果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出来该怎么办呢?(出示幻灯,找同学来读)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用分数来表示。

一、学习一个整体的分数

1、幻灯出示1/4,这就是一个分数,它读作什么?(生答四分之一)谁能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它表示什么?(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准备了教具,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吧。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1)任意选桌上的的材料创造1/4

(2)用你喜欢的方式把1/4表示出来。

(一)、学习一个物体的1/4

(材料: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根一米长的彩带)

1、展示汇报

(1)师在同学中分别找到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的1/4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生展示,师帮助强调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边做,师边幻灯演示。

2、师小结:以上我们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他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他的1/4.(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1份”“1/4”)

3、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出示幻灯练习题),请说说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4、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巧克力蛋糕,准备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幻灯出示)这是一块正方形的蛋糕,我们可以用正方形来代表它,它是原来蛋糕的1/4,猜猜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做一回设计师,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画它原来的样子。

5、请小组内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啦?

6、学生展示,老师幻灯演示。

同学们,你们真是优秀的设计师。其实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演示了。

(二)、学习一些物体的1/4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这又是一块蛋糕,露出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八分之一,你能猜猜原来会是什么样子么?同学猜测。

师出示圆形的蛋糕

(2)老师这里还有一块蛋糕,用分数表示是1/8(幻灯),请同学们猜猜这次的蛋糕原来的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可以用三角形代替蛋糕,动手画一画原来是样子。然后小组讨论。

同学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年同学画的都是圆形的蛋糕,可是这次的蛋糕不是圆形的了,而是由8块单独的蛋糕排列组成的.。请看大屏幕。(幻灯出示)

师:同学们很聪明,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这次的蛋糕不是一个了,而是一些物体了。(板书“一些物体”)请同学们看看我们刚上课时摆的1/4,你能找到你用一些物体摆出的1/4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请2名学生到前面投影仪上展示,教师在旁边指导,让学生说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2、(幻灯出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请同学读)老师板书“一个整体”

请同学看看你桌子上的材料,说说你把谁看成一个整体了?你是怎么样分的?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再找两名同学展示)

3、请同学们看看你刚刚分的1/4,都是1/4,为什么有的同学分得的是1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

生汇报,这个整体变了,因为四分之一是1个物体的原来是4个物体,四分之一是2个物体的原来是8个物体。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请同学们再说说同样是一个这一个物体,它可不可以是1/4,可不可以是1/8,可不可以是1/12?

生汇报:可以

师:为什么?

生:当有4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4,当有8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8…师:这说明什么?

生:分子不变,分母变了,说明分的份数变了。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真棒!这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二、学习单位“1”

1、师:刚刚我们分过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称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这个“1”加了引号,你知道为什么吗?(生答:因为这个1不是就指1,而是指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

2、师小结,刚刚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3、请同学们再看一下我们刚刚分过的物体,它们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了?

(教师举例课后题)

4、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

三、练习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幻灯出示12块糖),看看谁最聪明,回答的又快又好。

完成幻灯的练习

四、学习分数单位

1、同学们,请看黑板,其实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我们就把他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谁能说说刚才题中的分数单位?

生:1/4、1/8、1/2…

师:老师说一个数,看谁能快速地说出他的分数单位。3/4、2/5、8/9…

生抢答。

师:老师还没说分子呢,有的同学就已经回答出来了,你们发现什么窍门了么?

生:分子都是1

生:分母都是分的那个份数。

师:所以说,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单位“1”,和分数单位。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为你们而骄傲,让我们为自己精彩的表现鼓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分数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量化的数学意识。

2、学会初步预测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4、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演示课件、乒乓球、布袋、棋子、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课前谈话,狄青百钱定军心

2、问题引入

师: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故事,抛100钱币,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生:有可能)

师:100枚全部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你认为有多大呢?(生:很小)

师:可能性有大有小。(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二、探究与交流

1、教学例1

出示例1场景图

问:裁判在做什么?(猜球。场景再现)

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指出: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时,每个运动员猜对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1/2?

2、同步体验

教师拿出一个口袋,向里面放入一个黄球,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学生提问:其中有几个球?其中几个黄球?

动手摸一摸,边摸边问:这时可以得出结论了吗?

(袋中放着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2。)

试一试: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学生完成后,追问:如果口袋里再放入一个白球,任意摸一个,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

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怎么会不同呢?(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球的情况分别是两种三种四种,而摸到黄球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分别是1/2、1/3、1/4。

问:如果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5,口袋里该怎样放球?

小结:放5个球,其中黄球1个。

三、迁移与提升

1、教学例2

出示例2中的实物图(逐一出示,学生说出各是什么牌)

问: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讨论后明确: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

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

问:你还想到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小组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汇报一: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2”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展示方法:摸到红桃2的可能性是1/6,摸到黑桃2的可能性是1/6,摸到“2”的可能性是1/3。一共有6张牌,“2”有两张,摸到“2”的可能性是2/6,也就是1/3。

汇报二: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对比练习:红桃A红桃2红桃3黑桃A黑桃2五张,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同步练习

看清楚每个骰子六个面上点数,落下后每个数朝上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自由说一说)

3、阅读拓展

阅读教材94、95页,还有什么问题吗?

出示“你知道吗?”

四、实践和应用

1、成语里的数学(用分数表示成语里某个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十拿九稳百发百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2、操作和推测

口袋里装着白色和黑色的棋子共4个。如果不打开袋子看,你们有办法知道哪种颜色的棋子有几个吗?

根据多次摸的结果,猜一猜口袋里放着什么颜色的棋子?各是几个?

组织操作,搜集摸球结果,汇总发现。

指出: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运用数据进行推断。

可能性的大小离不开统计。

练习:如果指针转动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可能有多少次停在黄色或蓝色区域?

3、活动里的数学

现场设奖现场抽奖

学生拿出课前拿到的号码,打开抽奖软件,抽奖中询问:抽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获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在抽出三等奖后再问一个类似的问题。

4、故事释疑

分数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物或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借助

图形明白几分之一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等方法,使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3、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游戏导入。

用“掌声表示数”的游戏来引入,由老师来说问题,学生把答案拍出来。

课件出示场景:

(1)把4 个月饼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2 个月饼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3)把1 个月饼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老师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掌声来表示?”

同学们就会各抒己见,得出“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半个”的结论。

老师用课件进行演示,引出“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这个问题。

接着引入新课,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小学生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以上环节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月饼的多媒体演示,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情境,既将“平均分”的概念自然地体现出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例一:教学二分之一,认识四分之一。

在认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块月饼怎样分才是平均分成两份呢?接着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大小一样的两块。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块是它的一半。也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点击课件:展示一个“平均分”和一个不平均分的月饼)

【设计意图: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块是它的多少?用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呢?(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

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辅助学生思维,实现了教法中的'由扶到放。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月饼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仔细观察,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发挥了远教资源的“主导”作用,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例二:折纸活动。

折一折:你能折出这张正方形纸的并给它涂上颜色吗?

展示学生各种折法后问:“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利用实物投影一一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利用投影来展示学生的成果,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3、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加以巩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4、例3:大小比较。

(1)猜一猜: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吃西瓜的时候,也用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它们都想吃的多。小猴子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的多,要吃这个西瓜的1/4。”它们俩谁吃的多?为什么?

(2)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谁吃得多”的讨论。

(3)出示比较、、的大小,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归纳: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就越少。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利用远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小猪小猴的可爱形象很容易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吃西瓜的图片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非常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了数学思考。】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题、发展题、开放题。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这样的练习设计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课堂总结

从今天的学习中,你认识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

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整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课本。在这堂课中,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的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又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新的数学知识,即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大量的数学问题。从主题图出发,挖掘数学知识中的趣味因素,编制成一则“我说你拍”的游戏,寓教与乐,在愉悦的氛围中唤醒学生对“平均分”含义的感悟,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分月饼的问题又抽象出新的数学知识——初步认识分数。

2、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1/2,并请学生介绍他的折法,以及为什么是1/2,对分数表象的建立做了很好的巩固。接着又让学生在1/2的基础上折出1/4,发现出多种折法,并要求学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后展示给大家看。由此可见,既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课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提出他们的发现,再自主探索。如:在认识1/2的基础上巧妙地引1/3,虽是有意安排但却含而不露,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使学生在思考中自行探索分数的含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我还注意到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中重点突出,难点巧破

建立分数表象的关键是1/2的认识,我除了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方法外,在分数的写法上也下足了工夫,教师展示写,请教学生写,学生书空写,使学生在学会书写的同时,对分数的意义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还始终抓住“平均分”,通过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难,判断中的比较辨析,还有学生叙述上的严格要求,使学生明白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5、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2、1/4、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在最后的练习中会变的你,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自己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对于我本人来说虽追寻尽善尽美,但还是会有美中不足。今天也是我学习的一次机会,还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成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师.

分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1/3○1/2 1/6○5/6 1/5○1/8

4/7○7/7 1/9○1/1 3/3○2/2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p102第5题)

3、谈话导入,揭示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p101第3题。

(1)指名读题,说一说题中的信息和问题。

(2)指名解决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生交流点评,集体订正。

2、完成p102第4题。

(1)指名说题意然后口答。

(2)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3、完成p103第8题。

(1)观察涂色部分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没涂色部分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2)指名计算,集体交流反馈。

4、完成p103第9题。

(1)分小组试一试、剪一剪。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5、完成p103第10题。

(1)生独立完成,看能填出几种?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p102第6题。

2、学生完成p102第7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分数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7/8的分数单位是xx。

(2)5/9里面有xx个1/9(3)4/7是4个xx。

(4)3个1/5是xx。

(5)1里面有xx个1/5,即是xx。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能分别各写一个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算式吗?下面请大家在草稿上各写一个,并大胆的猜测一下结果是多少。学生写算式。师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尝试练习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写了什么样的算式?

生汇报自己所写的算式。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到底对不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能找到答案的。

四、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课件)

妈妈给明明过生日,分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问:你能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吗?(如:爸爸吃了多少蛋糕的几分之几?)

问: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

选择:1/8+3/8表示什么含义?(妈妈和爸爸一共吃了蛋糕的'多少。)等于多少呢?

那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学生汇报(1)从图上看结果。

(2)说理:1/8是1个1/8,3/8是3个1/8,1个1/8加上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强调:4/8可以写成多少?(1/2)

师: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1/5+2/5=5/9+2/9=2/7+4/7=1/3+1/3=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加法,你有什么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1)根据情景图出示问题,比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2)联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3/5-1/5=7/9-5/9=6/7-2/7=2/3-1/3=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减法,你有什么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减)

五、点拨归纳

师: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六、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10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课本106页做一做

学生开火车回答

3、拓展练习(口答):1/12+xx=7/12xx-1/12=7/12

5/xx+3/xx=8/xx

师: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将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可以为任何非0自然数。

七、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八、作业

分数教学设计14

一、成语引入:

1、回顾分数,了解学生的起点。

师: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吃的?猜猜看,是什么?哦,请看电视,是(蛋糕)

师: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吗?(生答师板书)

师:关于这个分数,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4”是分母,“1”是分子,1和4中间那条线叫做分数线。

二、展开——分数意义的研究

1、研究,理解单位1。

(1)探究,用多种材料表示出。

师:刚才同学们说,可以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还可以表示什么?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种材料,你们能动手分一分,并且用来表示吗?我们准备的材料有哪些呢?

课件边展示老师边说:奥,是一张长方形的纸,一米长的绳子一条,画有四个熊猫的图片一张,小圆片12个。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材料表示出,然后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同学们,你们听清要求了吗?那我们赶紧行动吧!

小组活动。

(2)反馈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来表示的?

生1:我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展开后把其中的一份涂成了红色,就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2:我把一条绳子两次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条绳子的。

生3:我把4只熊猫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1只)就是这些熊猫的。

生4:我把12个小圆片平均分成4堆,其中的一堆(3个圆片)就是这些小圆片的。

(3)归纳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出了,我们一起来看电视,回顾一下:在表示的.过程中,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们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的。

师:是的,我们都是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4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板书:平均分成4分,表示这样1份的数)

师:刚才在表示有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地方吗?小组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

小组商量。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说:有的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比如长方形的纸,1米长的绳子,有的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比如4只熊猫、12个小圆片。

师:是不是这样?

师:有的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那么一个长方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

刚才我们把这根绳子平均烦人昵称4份,这根绳子的长度是多少?(生:1米)

像这样1米长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一个计量单位)

像4个熊猫、12个小圆片,它们都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看,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有什么字?(生说)

师:“1”是吧,我们就把它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及大括号)

师:单位“1”有哪些呢?

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师:那么一个物体出了可以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外,还可以是什么?(生说)

师:那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什么呢?

师:那一个整体还可以是什么呢?

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叫做单位“1”,那刚才同学们在表示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谁平均分成4份?大家一起说。(单位“1”)

(4)研究几分之几

师:对我们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板书:把)

那剩下的部分,如果用分数表示,应该是多少?( )

师:表示什么?

师:老师如果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表示这样7份的数,应该是多少(找生:)

师:像这样的分数,你能说一个吗?表示什么?

师:那像这样的分数能写多少个?

师:这么多的分数,你能根大家说说什么叫分数吗?(生说师补充板书:若干份、几)

再找生说,并板课题:分数。反问:什么叫分数?再找几个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分数的意义。(补充课题)

师:关于分数的意义,你清楚了吗?下面老师请你在演草纸上写一个分数,并和你的小组同学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生写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写的分数说一说?(找生说)

2。理解分数单位

师:(指黑板上的分数)同学们,你们看,这里这么多的分数,它们的分母有的是4、6、12,那分母都表示什么?(生: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

师:你们再看看这些分子?又表示什么呢?(生:取这样的几份)

师:如果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单位。(板:分数单位)

反问:什么叫做分数单位?(生说)

师:(指黑板任意一个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

师:看看,刚才你写的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三)练习

师:看来大家对今天知识掌握的不错,下面我就来考考大家?

1、课件出示:(教材63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师:会吗?(找生口答,并问为什么?说到第四幅图时有2种答案。可以问,还有补充吗?)

2、教材63页第2题。(略)

师:刚才这些图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接下来这些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喊声在黑板上做,并请这个学生订正,同学们把答案写在演草本上。)

3、7题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们看看它们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

头部的高度约占身高的(图)

长江干流约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图)

死海表层的水中含盐量达到。

师: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请你说一说。

生1:如果把人的身高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8份,一个人头部高度就是这样的1份。

生2:把长江干流水体所有的水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3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生3:这里的表示把死海表层海水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盐就有这样的3份。

4。请你任选一个分数,并在图上用涂色表示出来。(苹果图)

师:接下来,老师请每个同学都动手,(课件出示)请你任选一个分数,并在图上用涂色表示出来。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练习卡,开始做。

师:为什么都是十二个苹果,分得的每一份的数量却不一样呢?

生说师结:刚才我们都把12个苹果平均分,分的份数不同,每一份的数量也不同。

(五)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表现的非常不错,这节课有多少同学发言?站起来,。你能说说发言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吗?现在发言的人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师:看来分数就在我们身边,你能联系实际举一个有关分数的例子吗?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生说:分数的意义),那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了分数的产生及历史,谁愿意上来为大家介绍。

师:谢有学同学还做成了幻灯片呢!真用心,我们一起看看!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分数单位

把单位“1"一个计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表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整体

《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这篇文章共7996字。

分数教学设计15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原来啊,他们组有4个人,可是他只带了一张pizza饼,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归纳意义

1.回顾旧知

师:三年级时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试身手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看看从具体事物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分数。同学们愿意吗?请学生点击进入到小试身手的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点击放大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三、深化理解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四、自测反馈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五、思维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六、现场调查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七、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第三篇: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六班的同学们都很棒。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师:一根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两根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三根、四根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也就是说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进行表示呢?——一个整体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深入理解了四分之一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4个苹果、8个三角形分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找到了1/4。现在请你继续观察,还能发现其他的分数吗?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五、总结全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分数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8—99页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第100页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百分数的产生过程,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练习与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用百分数的知识描述、处理生活中的有关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搜集百分数,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设境

师:(出示课件)请看“新闻播报”,谁来读。指名读。

(1).高邮市在邮文化节期间,与外商正式签约项目数量占投资项目总数的73.3%。

(2).三垛镇今年的工业产值是去年的215%。

2、引题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画横线的数吗?(认识)是什么数?(百分数)

怎么读?指名读。

师: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置身情境,探究意义。

教学例1。(出示课件)

1、探究

(1)、请注意观察,如果只看投中数,你们认为谁投篮最准?为什么?

(2)、这种方法公平吗?(不公平)为什么呢?指名说。那么,怎样找出投篮最准的人呢?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3)、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出示:先求每人投中数占投球总数的__分之__。各是多少?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你们能直接看出谁投篮最准吗?(不能)有办法进行比较吗?(通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那么,64/100表示的是的__________占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65/10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10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数都表示投中数占投球总数的____________。

(4)、求投中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而不求几分之几,这样有什么好处?

(5)、你们课前看到的百分数是像92/100这样写的吗?可以怎样写?试一试。

(6)、(出示课件)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7)、指导写法:写百分数时,例86%,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写分子86,再写%。在写百分号时,也要注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写左上角的小圆,接着写斜杠,最后写右下角的小圆。这样一个百分数就写成了。

让学生练写这三个百分数。

2、交流

(1)、师:刚才,我们借助了百分数选中了投篮最准的人;看来百分数真是个好帮手。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搜集的百分数。指名说。小组内交流。

(2)、师:我们再来说说新闻播报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指名说。

3、概括: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一些具体百分数表示的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呢?

生交流汇报,出示意义,齐读。

(2)小组讨论:

1、百分数为什么又可以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2、百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

3、为什么百分数不能用来表示某个具体的数量?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4、对比

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a运用百分数时要注意哪些?

b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小组交流、汇报。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一)、读读写写

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导学案第5题)

指名读,齐读。

2.写出下面各数(导学案第6题,为了方便,可在加一二题,如百分之零点八)

你写了几个百分数,同学们能用刚学的百分数说说他完成题数的情况,完成了___%,还剩____%没完成,希望你能达到100%。

现在请写好的同学举手。好,同学们都完成了作业,可以说“这次作业我们班完成了____%。

(二)会读、会写,更要会用,请看下题。

3.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50%3.9%120%100%

(1)武宁小学学生每月所用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25%,开展节约活动后,明显减少,现在只占( )。

(2)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3)只要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 )

(三)读出下面每一句话,你能体会句中百分数要表达的意思吗?你又能想到什么呢?

一本书已看了40%。

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的60%。

(四)轻松一刻。生活中有许多成语也和数学有关,请看——————妙解成语。

分数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回忆: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自然数、正数、负数……)学过了哪些运算?(加、减、乘、除)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的意义,那么分数的本质和我们学过的运算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提问:对于3/4这个分数,你有哪些认识?

预设: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

②分数单位是1/4,3个1/4就是3/4。

③这个分数比1少1/4。

2.激疑引新

过渡:分数在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请看,我们学校五年级同学前段时间春游了。午餐时间,同学们正在平均分饼吃呢。(出示情境图)

提问:瞧!这里有四组同学,每组都是4个人,每个桌上都有一盒饼。那么,每人分得自己桌上饼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①每人都是分得自己桌上饼的1/4。

②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分,每人分得这样的1份。

追问:既然这些小组分的都是总数的1/4,那每人分得的块数会一样多吗?

预设:①一样多。②不一样多。

过渡:到底是不是一样多,让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必要的复习,激活相关旧知,为新课学习做好迁移准备。然后借助简单的生活情境,在巩固学生对分数的“份数”定义认识的同时,结合单位“1”——饼的总数变化,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总数与份数、每份数之间的关系,产生计算每个小组每人分得块数的需求,也为后面理清“每人分得多少块”和“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即“量”和“率”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铺垫。】

二、操作探究,形成概念

1.初步感知

提问:我们先打开第一个盒子,看每人分得多少块?你是怎么想?

交流:8÷4=2(块),把8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块。

提问:再打开第二个盒子。这时总数的1/4表示多少块呢?

交流:4÷4=1(块)

追问:为什么刚才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平均分)

过渡:原来我们要把这些饼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饼的块数÷人数=平均每人得到的块数)

提问:我们来打开第三个盒子,现在只有1块饼,你会列式吗?

交流:1÷4

追问:那每人分得多少块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①0.25块。②1/4块。

过渡: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得到整数商,有时候不能得到整数商,于是就产生了小数和分数。

演示:让我们借助图形来验证一下。

演示

(板书:1块的1/4是1/4块)

追问:同学们刚才这三桌同学都在平均分饼,每人都分得自己桌上饼的1/4,为什么有人分得2块,有人分得1块?有人分得1/4块呢?

小结:是呀,虽然都是总数的1/4,但是总量不同,每一份的具体块数也不同。

【设计意图:从商是整数的除法,演变到商是几分之一的除法,学生通过已有的除法经验,不难想到计算的方法;而当总块数是1块饼的时候,学生也很容易从分数意义的角度,用除法推想出分得的结果。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学生很自然地就能在1÷4和1/4之间建立起相等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借助实物建立起1/4块的表象,同时渗透度量的思想,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孕伏。】

2.操作比较

提问:打开第四小组的盒子。盒子里有3块饼,还是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呢?可以怎样列式呢?

预设:3÷4

实验操作:能不能利用我们上面分一块饼的方法,用合适的数表达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的结果?

(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交流①:我们是一个一个分的。

(学生上台操作分饼)

追问:你是先得到什么再得到3/4块的?

(教具演示)

过渡:还有哪个组分的过程和他们不一样?

交流②:我们是3个饼叠在一起分的。

(学生操作演示)

回顾: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把几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人得到了这3块饼的1/4,那么每人分得多少块呢?你能把每人的1份拼在一起吗?现在知道3块饼的1/4也就是3/4块。

比较: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有同学是一块一块分的,有同学是3块一起分的,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地方?哪一种分得更快一点呢?

(学生以4人为一组,讨论)

讲述: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我们可以用3÷4等于3/4块。

3.变式延伸

提问:假如第四组又来了一个小朋友,你能算出现在第四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吗?

思考并交流:3÷5=3/5(块)

问:是不是真的等于3/5块呢?我们可以怎么验证?(在脑中分一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

延伸:如果3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呢?100个小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以及交流、讨论、汇报等数学活动,一方面可以理解分数是由多个分数单位合成的,另一方面也理解了两种分法的关系。同时从3/4到3/5再到3/7、3/8、3/100……一系列变式延伸,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分得的块数与饼的总量和人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模型已初步建立。】

4.勾连关系

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黑板上有这么多分数和除法算式,仔细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分数于除法之间的关系吗?

交流并翻转卡片得到板书:

追问:字母关系式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呢?(b不等于0)

联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指导除法的商都能用分数来表示,那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你更喜欢哪种?

小结:以前学习的整数除法的得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有时用整数简便,有时也用小数表示。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今天又一起研究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直观到抽象,从操作到想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有了前面慢节奏的初步感知和深入交流,才会为此环节建立真正的概念模型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对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练习应用,形成能力

1.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2.应用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反馈)

追问:在互化时你的依据是什么?后面一题为什么不用小数表示?

(看来分数有时能弥补小数的不足)

3.拓展练习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并口述交流。)

追问:仔细观察这几题,你有什么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知识。从数学问题到数量问题再到生活问题,层层递进。最后把前后知识勾连,形成知识体系。】

四、全课总结,感悟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

板书设计

总结: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除法的商,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像以前一样的整数或小数来表示,有时候可以用类似今天这样的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来表示。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联系板书内容)像这里的8/4块、1/4块……这样的分数表示的都是具体的数量(板书:数量),我们再来看,当平均分成4份时,每人分得1/4;那平均分成5份、7份呢?b份呢?像这里的1/4、1/5、1/7、1/b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板书:关系)。关于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应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

教学点评

前不久,在苏州市吴中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独墅湖实验小学朱勤老师设计执教的这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其整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一举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笔者观察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与教学设计意图,有如下三点体会:

1.注重数概念与运算的一致性

20xx版数学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并在“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提出“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在第三学段的“内容要求”中则指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因此,本课可以看作是探索分数概念与除法运算本质上一致性的一次积极尝试。

经过了三年级两次认识分数,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系统教学分数知识的开始。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意义之后,首先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以及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本课主要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对完善分数概念十分重要。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不仅能把分数化成整数或小数,而且与除法意义有关的知识及其应用,就能向分数迁移。

朱老师把本课的两个例题进行了整体化设计。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展开,分别设计了四个小组进行分饼活动:从总量是8块、4块、1块、3块,分别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块。学生在用除法列式计算时,分别列出8÷4=2块,4÷4=1块,1÷4=1/4块,3÷4=3/4块。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和沟通旧知的过程中,逐渐把除法与分数建立起了内在联系。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20xx版数学新课标十分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善,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根据所学知识的属性与儿童认知的规律而展开的,因此绝不是某一种学习方式就能独霸天下。对于陈述性知识,应该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而程序性知识,则需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至于策略性知识,则需要充分进行体验与对比。

本课的学习难点是例题3,即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在例题2教学时,通过整体化情境设计和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除法与分数的基本模型(都是平均分,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因此学生列出除法算式3÷4并不困难,而难的是从操作中得到每份分得的饼是3/4块。朱老师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汇报思考过程时针对两种典型的分法:有的学生是1块1块地分,每次得到1/4块,3次分得3个1/4块,合起来是3/4块;有的学生把3块饼叠起来同时分,每人分得3块的1/4,合起来也是3/4块。然后再进行对比与勾连,体会除法式子与分数各部分的对应联系,感悟用除法计算与用分数表达的内在一致性。

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性

20xx版数学新课标已经发布,这标志着课堂教学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时代。在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有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数据意识、模型意识等方面。结合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意识、运算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笔者以为,核心素养是一种看不见、带得走、用得上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无法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感悟,逐步生长出来。

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没有由老师一讲到底地灌输,也没有完全放任学生无序地操作,而是精心组织了具有生长性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流程,在操作、观察、分析、比较中,让学生找到分数与除法的对应联系。本来,分数是一种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要真正沟通数概念与数运算的内在关系,需要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体验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悟数与运算的对应性与一致性。尤其是,朱老师依据了“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分出得数——体验等式”的教学线索,让学生在对分数概念感悟和对除法运算的推演中理解两者的内在关联,初步建立起对应性的数学模型,并在归纳中概括,在转化中对应,在推理中建模,进而对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运算达到深度理解水平,为今后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素养基础。

分数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

(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

【设计意图】

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1-1-1-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

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分数教学设计 5

C、画图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既可以用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画来得出结论。我们确信学生有这种能力。教师在倾听学生讨论时可以及时地根据他们的讨论情况相机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与充分的褒奖。以此来强化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动机。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信心无疑会得到增强,并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观察比较提出猜测探索验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策略。】

(4)总结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好的解决方法,结果真的是3杯。看来,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以前分数除以整数或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说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5)深化方法,加强理解。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三种计算方法是否有一定联系呢? 生发表意见。

师:那我们能否把这三种计算方法归纳在一起呢?谁来试试看?

师生共同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板书) (总结时注意提醒学生考虑,除数不包括0)

生齐读算法一遍。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将一个知识寓于完整的系统之中时,更易于学习者去理解记忆、去把握运用。因此,及时地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提升,越是简洁的东西,越是具有普遍适应性。】

完成第58页练一练1、2两题。

四、总结提升,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一第11题。

先计算,再分别把商与被除数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除数的情况分类,并总结出规律:

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设计意图:此内容的安排,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方法运用这一层次,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宏观视野,在熟练运用计算方法时,还应注意到结果的变化是有缘由的,也就是一种更高的系统化。】

2、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在○里填上><=。

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辨析除法与乘法的不同。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部分)和第13题。

六、总结全课。

(略)

分数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

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

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性质相似。

教师:如果的分子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分母应该加16,因为分子加6之后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母也要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应该加16。

(4)复习约分和通分。

教师: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便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也便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复习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

教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小数如何化成分数?

学生:分数化小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二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教师:怎样的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可以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乘若干个2或5,使分母变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等,一定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6)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能简算的要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概念的回顾与复习,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例如,约分与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只对一个分数进行,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再比如,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可以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也可以解决分数化小数的问题(分数化小数既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应用拓展,发展技能

1、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练习。

(1)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3的假分数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把一条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3)()÷()=0.6=()÷35。

(4)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估计一下哪个更接近2。

(5)先填空,再把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哪些数不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第(1)小题至第(6)小题是关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综合练习,其中第(4)小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并通过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第(5)小题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涉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其中与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

2、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设计意图】同时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旨在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适当增加简便运算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3、拓展练习。

(1)为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小红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的钱一定比小红多吗?请说明理由。

(2)在等式=+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第(1)小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掌握情况,为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做铺垫。第(2)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括号里填相同的数,那么=+;如果括号里填不同的数,则有多种选择,=+=+=+=+。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写出所有答案,只要能有意识地先将分子、分母乘以相同的数,再分成两部分,最后化简为最简分数即可。

(三)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错误?

2、回忆今天复习的方法,对今后的复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对于复习课,教师要关注两点:一是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是改进教学的起点,也是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向;二是关注反思,培养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分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1教师板书:1)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分数教学设计 8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34页《分数的再认识》。

2、教材编写特点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及分母是1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五、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几个圆片,大部分学生每人4个圆片,小部分学生每人6个圆片,极小部分学生每人8个圆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分数的`基本知识

1、出示数,同学们,这读作什么?表示什么呢?(引:还可以怎么说?还可以表示一样的物体的一半)。

2、出示,它的是多少?边说边贴:

它的又是多少?

它的呢?

同学们,从这边(指着板书),大家能看出它们相同的地方吗?

不同点呢?(同样是这些圆片的,但它们却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同为的分数,随着整体不同,所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二)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测

师:我们每位同学手上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拿出自己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吗?请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学生拿)

师:你总的有几个圆片?(4个)板书:4 2

你的是几个?(2个)为什么?

跟他一样的同学请举起手来。

刚才我发现你拿的圆片是3个,你总的有几个圆片(6个),那么你的就是3个,为什么?

还有不同的吗?

……

师:刚才,大家都拿出自己总圆片的,可是拿的对吗?这是分数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验证一下,大家拿的是否正确。(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本活动从拿圆片,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三)活动二:探究学习,验证猜测

请大家翻开课本34页,看图1,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幅图讲了什么?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3)你还有哪些问题?

①学生自主探索(看书自学)

②讨论交流:现在把你刚才自己发现到的,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③全班反馈。教师板书:8 4

反馈时,教师及时进行信息收集、整理。

引导讲出:原来他们的铅笔数不一样多,所以拿出的就不一样多,如果原来他们的铅笔数一样多,拿出的就一样多了。

是不是这样呢?大家再通过我们手上的小圆片来验证一下,看看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当总的有4个圆片时,所取出的是2;6个时,它的是3;8个时,它的是4)

4、从板书中,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总数相同,它的就一样多,总数不同时,它的就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然后明确指出: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口算基本练习

出示两本厚度不同的书。

师:昨晚,老师分别阅读了数学和语文这两本课本,每本都阅读了它的,现在我看到的两本书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你能知道我分别阅读到了第几页吗?

2、动手操作(画一画)提高性练习

师:今天大家学习得这么认真,老师有一道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愿意帮助我吗?(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形的是□,边长是3cm,画出这个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

你觉得他们画得对吗?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再展示)

设计意图: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开放性练习

小明喝了一杯水的,小华喝了一杯水的,他们喝得一样多吗?为什么?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自我感觉较好的地方在于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趣味化,主要体现在“活动一”、“活动二”等几个环节中,但在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学生完成“画一画”时,出现能力检测偏高时,学生完成较不好时,本身的应对能力不够高,以及快速反应与快捷识别的能力有待提高,应大力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

评课记录:

1、本节课能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注重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动手操作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师生交流融洽,课堂氛围和谐,总之本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2、教学中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注重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夹生学生的学习印象。

3、以分数教学为主,加深巩固分数的再认识,老师以始至终能根据教材要求和本节课重难点出发,本着对话形式原则与学生互相交流。

4、本节课的最后一道题是练习“一个图形的是□,请画出这个图形”,如果教师先进一步点破,这样学生就会完成得较好,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就发挥得更好。

5、是否应进行概括性的小结出概念。

分数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水结成冰块”的情境,引发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探寻解决的办法,从而真正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并由此及彼的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这里有一份关于百大超市和国光超市七月份、八月份销售金额情况统计表。如果你是经理,看了之后,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百大超市 国光超市

七月份:40万元 50万元

八月份:20万元 30万元

(2)同桌讨论

(3)学生汇报

(4)师:两个超市七月份的销售金额都比八月份有所增加,其增加的金额都是10万元,通过这个数据我们能说两个超市的增加幅度一样吗?

(5)小组讨论

(6)汇报:要比较两个超市的增长幅度,必须进行第二次比较,即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国光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

2、出示课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自主构建,探究新知

1、解决“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这一问题。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提示:

要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就是要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通过小组研究,你们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

生1:50÷40

生2:(50—40)÷40

生3:(50—40)÷50

……

(2)学生评议,理清思路

①学生评议时,引导他们画出线段图:

②启发学生思考:“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

③得出结论,列出算式:

要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就是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多的金额”是“七月份销售金额”的百分之几?

列式:(50—40)÷40

=10÷40

=25%

④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解法:

师:还有别的'算法吗?

⑤交流汇报:

50÷40—1=125%—1=25%(结合线段图理解)

2、解决“百大超市七月份销售金额比八月份销售金额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①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解决了自已提出的问题,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答吗?”

生:能。

师:“百大超市七月份销售金额比八月份销售金额少百分之几?”

②学生列式解答:

生:(50—40)÷50

=10÷50

=20%

③引导学生小结:被除数相同,但除数不同,多百分之几与少百分之几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㈢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解决问题

①国光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

②国光超市七月份销售金额比八月份销售金额少百分之几

(1)列式解答:

(30—20)÷20=50%

(30—20)÷30≈33.3%

(2)观察发现:

师: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

生: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就是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多的金额”是“七月份销售金额”的百分之几?

师:解决今天的问题关键在于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

其实我们以前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生:上个单元学习圆的面积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的。

师:转化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数学的好办法。以后遇到难题时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试试。

2、做课本“试一试”第(1)题。

学生自已读题,说一说几成是什么意思后独立完成。

3、解决实际问题:

师:据了解赣州为了迎接宋城文化节活动,正在大搞绿化工作,一个绿色的赣州将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叔叔、阿姨的绿化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你们想帮他们来解决吗?

出示题目:赣州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百分之几?原计划比实际少造林百分之几?

4、小调查:

⑴调查你家上个月和这个月用水、用电的量,并进行比较,从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⑵了解一下你班上同学零花钱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看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分数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节约爱储蓄的好习惯。

内容分析

1、重点:使学生明确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难点: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去查寻或向父母了解有关的储蓄知识;

2、银行定期存款凭条;3

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模式

导入 依提纲自学 小组交流自学体会 师生补充说明

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做什么用了吗?剩下的暂时不用的钱呢?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那么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问题。(板书课题:利息) 学生自由谈。 检查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

二、自学教材 领悟新知

三、小组讨论 解决疑难

四、排疑解难 学后测查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38——39页的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提纲:

1、存款的意义

2、存款的种类和形式

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

4、存款的利息计算公式

5、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25%,年利率2.25%的含义

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重点的.地方画下来。师: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学提纲把自己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及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暂时保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理解有误的与同学们商讨解决。使学生从悟中学。)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新问题,师生共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画。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

同商量,研究解决。(也可利用学生上网查找的资料来共同解决)

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看屏幕小红10月1日在银行定期存了200元钱,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 % ,到20xx年10月1日小红一共能得到多少元? (读题,给学生思考时间,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做)

1、拿出存款凭条,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填写并算出你将获得的利息。(选几个放展示台展示)

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

1、基本练:选择题 (略)

2、提高练:应用题 (略)

3、思考题 (略)

依自学提纲进行总结复习,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做。学生观察。学生自己填。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说。 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自学情况。锻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00×7.92%×2×(1-20%)+200

分数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认真解题、自觉检验等习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新知教学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

2、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解答后,提问: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六、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一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练习十二T9-T11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分数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1/2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谁会写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1/2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1/4,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分数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5-86页,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能用百分数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了解求百分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一些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百分数表示什么?

2、说出以下百分数的含义:

我们班第三单元测验,有97%的人达到了优秀。

我们有45%的人近视。

师:由于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达标率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解答,反馈: 板书: =

3、问:你能把这个结果用百分数表述出来吗?

4、师: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也叫做达标率。(请1~2人复述什么叫达标率。)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5、引导学生总结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100%

问:公式中为什么要乘100%?(因为达标率是百分率的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如果公式单写成“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只是分数形式,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的后面添上“×100%”(相当于×1),就可以既使数值不变,而又是百分数的形式。)

6、在题目中再加上一问: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让学生解答。

板书:

120/160×100%=0.75×100%=75%

问:“达标率是75%”是指什么?后面要不要写单位?为什么?(百分率是表示两个数的比,没有单位名称。)

7、比较一下求达标率和求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二)教学发芽率

1、创设情境,出示例1第(2)题,问:发芽率的含义是什么?(发芽率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2、学生尝试算出绿豆种子的发芽率。

3、反馈算法,问;你能不能像计算达标率一样,也总结出一个计算发芽率的公式呢?让学生把书85页的公式填完整。

板书:发芽率=发芽种子数 /种子总数 ×100%

4、让学生继续算出花生和大蒜种子的发芽率。

5、教师说明: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农民伯伯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选择种子品种和决定播种面积。这样,既可以保证所需苗的棵数不多不少,又可以避免种子的浪费。所以求发芽率对农业生产丰收有重要作用。

(三)其它百分率的计算

1、师: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有很多,像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等等,你还能说出一些百分率的例子吗?(出勤率、出米率、出油率、及格率、优秀率、成活率、命中率、升学率……)

2、你知道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吗?可以怎样求出这些百分率呢?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应用

1、完成书86页“做一做”第2题。

2、书第87页第1题。

完成第1题后,可提问:我们班某天的出勤率为100%,说明了什么?有人预测我们班明天的出勤率为120%,可能吗?让学生思考、讨论。

3、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4、解决问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题,错误了16题,求错误率。

5、变式练习

(1)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

(2)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求“百分率”,联系生活实际,我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课堂上我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都来自生活,一环扣一环,层层加深,既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比如从例题求一对有着相对关系的出勤率和缺勤率,了解它们之和是100%,到基本练习达标率、发芽率等从单一的计算百分率,到“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等变式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分数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95页至9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孙悟空有3根一模一样的甘蔗,小猴子贝贝、佳佳、丁丁看见了,一哄而上,叫嚷着要吃甘蔗。孙悟空说: “好,贝贝分第一根甘蔗的,佳佳分第二根甘蔗的,丁丁分第三根甘蔗的。”贝贝、佳佳听了,连忙说:“孙大圣,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孙悟空真的分得不公平吗?(学生思考片刻)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对话,给学生设计一个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 、导入新课

师:我们也来分分看。(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师:我们把三张纸片看成三块饼,大家比比看,每人的三块饼大小相等吗?请拿出第一块饼,我想要一块,而且大小要是第一块饼的一半,你能做到吗?你给我的为什么是这块饼的一半呢?用分数怎么表示呢?我现在想要两块,而且大小要跟刚才给我的饼一样大,你又能做到吗?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我如果想要四块,大小跟前两次给我的一样,你还能做到吗?这次用分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吗?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数学问题。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为寻找原因设置悬念,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观察对比, 由“数”变 “式”

你们三次给我的饼大小相等吗?那么这三个分数大小怎样?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从这里你能看出,孙悟空分甘蔗,分得公平吗?)

四、概括分析,由“式”变 “语”

⒈观察一下这个式子,3个分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地方相同?分数的大小为什么会不变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研究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⒉先从左往右看,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的?

(1)分母乘2,分子乘2。

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而现在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原两份中的每一份又平均分成2份, 所以现在平均分成了2×2=4(份),现在要得跟原来的同样多,必须取几份?[1×2=2(份)]==

即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1份,现在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与的大小相等,分数值没变。

(2)由到,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了4倍。)==

(3)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⒊再从右往左看

(1) 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的?

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现在把同样的单位“1”平均分成2份,即把原来的每两份合并成 1份,现在要取得跟原来的同样多,只需取几份?[2÷2=1(份)]也就是现在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缩小了2倍,得到,分数的大小没有变。

==

(2) 又是怎样变成的?(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缩小了4倍。)

==

(3)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⒋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1)理解概念。

学生读一遍,你认为哪几个字特别重要?(相同的数、0除外)相同的数,指一些什么数?为什么零除外?

(2)瘃木鸟诊所。(请说出理由)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⒍小结。

从判断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注意什么?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性质跟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谁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此过程主要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的规律,由此牵引到其他的有同等规律的分数中,从而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是同时变化的,是同向变化的(是扩大都扩大,是缩小都缩小),是同倍变化的(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只有这样变化,分数的大小才不会变。】

五、巩固练习

⒈卡片练习:

⒉做P96“练一练”1、2。

⒊趣味游戏:

数学王国开音乐会,分数大家族的节目是女声大合唱,只有几分钟就要演出了,请大家赶紧帮合唱队的成员按要求排好队。

要求:第一排是分数值等于的,第二排是分数值等于的,还有一位同学是指挥,他是谁?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为下节课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是怎样理解的?

七、布置作业

做P97练习十八2。

分数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母、分子的意义,但本课时不引入分母、分子、分数线的名称。

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学具,获得产生分数的实际需要,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生成分数的形成,并理解“分数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通过剪一剪、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简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时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课件出示:(视频展示)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切成大小基本相等的若干份,送给客人分享,小明自己也高兴地吃了两块西瓜。

师:像分西瓜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吗?

生:我妈妈在夏天的.时候,也这样切西瓜给我们吃。

师:妈妈在切西瓜的时候,每块的大小是怎样的?

生:每块的大小都是一样多的。

有:有时候,我和姐姐两人吃一个苹果,奶奶把苹果分成一样多的两份,我吃一半,姐姐吃一半。

生:前天爷爷给我和弟弟带回四个桔子,我和弟弟每人两个。

[点评]教师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看短片,说生活,初步体会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分组活动,探求新知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纸做的“饼”,咱们也一起来分一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袋中的圆纸片。

师: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先平均分成5份,然后分给小组成员。

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沿直线剪开,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分给每位同学。

[点评]这一细节,教师匠心独具,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人数不等的小组,分别有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和五人组,便于学生体验“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由于小组成员人数不同,得到的份数必然是多元的,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认识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在这一环节,我们也看到,由于学生人数不同,有很多的小组不能得到相同的份数,同学们都很谦让,小组长们把多的一份给了其他成员。成功地体现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相互谦让的美德。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得到了其中的几份?

生1: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生2:我们小组有3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

生3:我们小组有4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4:我们小组有5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5:我一个人一个小组,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

生6: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梁楠也得到其中的2份,还有一份放在中间,我想如果要平均分的话,我们还需要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我们以后会学到。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点评]学生通过小组中的分圆活动,亲身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教师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数学描述数学问题的严谨性。

师:我们把这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只得到其中的3份,怎么用数来表示呢?(作短暂停留),这个数既要能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5份,又能表示你得到了其中的3份?你能试着设计一下吗?可以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试着设计,小组讨论,显出为难情绪。教师巡视,与学生做情感交流,并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但讨论很热烈,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引导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感觉很困难,既要表示平均分成了5份,又要表示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把5写在前面就写了“53”,把5写在后面就写成了“35”,与整数一样了。

学生再次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学生提出:能不能在中间用一种符号隔开?比如5x3。有学生提出:前后放置不可以,能不能上下放置呢?

教师适时夸赞:同学们真聪明,爱动脑筋,我们的祖先也和你们一样,做了这样的尝试,并发明了这种新的数:把表示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写在下面,把得到的份数写在上面,并用短横线隔开,35(分数产生了!),由于这个数是在分东西的情况下产生的,就把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读作五分之三。

课堂顿时沸腾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不由自主地念着分数:五分之三。

[点评]分数的产生,从质疑到解惑,水到渠成。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分数。(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分数,读分数。)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呢?师生共同说:3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师:你能试着把你手中得到的几份用分数来表示吗?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分数吗?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写作:25,读作:五分之二。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写作:15,读作:五分之一。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写作:55,读作:五分之五。我还发现,我就是得到了一整个圆。

师:你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55和一个圆的“1”比一比,谁大谁小?

第四篇: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教学设计1

学习内容:

教材10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我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难点:

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准备:

圆纸片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学习,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104页例1

(1)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2)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我写的`算式

(3)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4)通过解答,我发现

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 )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 ),分子( )。

2、小组合作学习例2

仔细观察,根据问题,写出算式。

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从计算中,我发现分数减法含义与整数减法含义( ),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分母( ),分子( )。

3.小组展示,汇报。

4.观察例1和例2,我发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 ),分子(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应该( )。

5.我能行

完成105页做一做第一题。

分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运算律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板演:5/8×18 1—3/4 4/5÷3/4 2/3+4/7

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2、谈话: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将数据改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 (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练习设计:

1、填空:(1/9+5/6)×18=( × + ×)

4/7×1/6+4/7×5/6= ×( + )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1/7+1/9)×10 (1/8+1/9)×10 (1/8+1/10)×10 (1/9+1/10)×1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4/5—3/4)×20 (5+4/5)×10 7/9×15/11—7/9×4/11 (9/4+9/7)÷9/28

4、解决问题:一块地,长1/2米,宽是长的4/5,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分数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

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

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性质相似。

教师:如果的分子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分母应该加16,因为分子加6之后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母也要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应该加16。

(4)复习约分和通分。

教师: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便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也便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复习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

教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小数如何化成分数?

学生:分数化小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二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教师:怎样的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可以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乘若干个2或5,使分母变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等,一定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6)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能简算的要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概念的回顾与复习,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例如,约分与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只对一个分数进行,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再比如,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可以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也可以解决分数化小数的问题(分数化小数既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应用拓展,发展技能

1、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练习。

(1)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3的假分数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把一条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3)()÷()=0.6=()÷35。

(4)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估计一下哪个更接近2。

(5)先填空,再把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哪些数不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第(1)小题至第(6)小题是关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综合练习,其中第(4)小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并通过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第(5)小题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涉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其中与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

2、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设计意图】同时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旨在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适当增加简便运算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3、拓展练习。

(1)为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小红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的钱一定比小红多吗?请说明理由。

(2)在等式=+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第(1)小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掌握情况,为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做铺垫。第(2)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括号里填相同的数,那么=+;如果括号里填不同的数,则有多种选择,=+=+=+=+。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写出所有答案,只要能有意识地先将分子、分母乘以相同的数,再分成两部分,最后化简为最简分数即可。

(三)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错误?

2、回忆今天复习的方法,对今后的复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对于复习课,教师要关注两点:一是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是改进教学的起点,也是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向;二是关注反思,培养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分数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学指出:类比、迁移能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因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所以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上课伊始,通过对例题改编而成的分数应用题的分析、列式、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根据数据的特点可以灵活地进行转化,再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1)课件出示复习题。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思考。

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50×)

(3)尝试解答。(指名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

2.导入。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用分数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及解法,为实现知识间的迁移作铺垫。

⊙学习新课

1.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5页例2。

(2)学生尝试解题,交流计算过程。

预设

生1:求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就是求750的20%是多少。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列式为750×20%,计算时可以把百分数直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750×20%

=750×

=750×0.2

=150(人)

生2:我的解题思路和他相同,但是计算过程不同,我是把百分数化成了分数,然后进行约分计算的。

750×20%

=750×

=750×

=150(人)

(3)比较例2与复习题中问题的异同。(引导学生从题意、思路及计算方法等方面比较后得出结论)

①解题思路相同,都是用全校人数×对应的分率。

②计算过程不同,复习题中的问题是用整数乘分数计算的,而例2是用整数乘百分数计算的。

(4)小结。

解决百分数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进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分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5-86页,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能用百分数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了解求百分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一些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百分数表示什么?

2、说出以下百分数的含义:

我们班第三单元测验,有97%的人达到了优秀。

我们有45%的人近视。

师:由于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达标率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解答,反馈: 板书: =

3、问:你能把这个结果用百分数表述出来吗?

4、师: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也叫做达标率。(请1~2人复述什么叫达标率。)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5、引导学生总结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100%

问:公式中为什么要乘100%?(因为达标率是百分率的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如果公式单写成“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只是分数形式,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的后面添上“×100%”(相当于×1),就可以既使数值不变,而又是百分数的形式。)

6、在题目中再加上一问: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让学生解答。

板书:

120/160×100%=0.75×100%=75%

问:“达标率是75%”是指什么?后面要不要写单位?为什么?(百分率是表示两个数的比,没有单位名称。)

7、比较一下求达标率和求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二)教学发芽率

1、创设情境,出示例1第(2)题,问:发芽率的'含义是什么?(发芽率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2、学生尝试算出绿豆种子的发芽率。

3、反馈算法,问;你能不能像计算达标率一样,也总结出一个计算发芽率的公式呢?让学生把书85页的公式填完整。

板书:发芽率=发芽种子数 /种子总数 ×100%

4、让学生继续算出花生和大蒜种子的发芽率。

5、教师说明: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农民伯伯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选择种子品种和决定播种面积。这样,既可以保证所需苗的棵数不多不少,又可以避免种子的浪费。所以求发芽率对农业生产丰收有重要作用。

(三)其它百分率的计算

1、师: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有很多,像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等等,你还能说出一些百分率的例子吗?(出勤率、出米率、出油率、及格率、优秀率、成活率、命中率、升学率……)

2、你知道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吗?可以怎样求出这些百分率呢?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应用

1、完成书86页“做一做”第2题。

2、书第87页第1题。

完成第1题后,可提问:我们班某天的出勤率为100%,说明了什么?有人预测我们班明天的出勤率为120%,可能吗?让学生思考、讨论。

3、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4、解决问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题,错误了16题,求错误率。

5、变式练习

(1)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

(2)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求“百分率”,联系生活实际,我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课堂上我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都来自生活,一环扣一环,层层加深,既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比如从例题求一对有着相对关系的出勤率和缺勤率,了解它们之和是100%,到基本练习达标率、发芽率等从单一的计算百分率,到“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等变式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分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知道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教具:

课件、各种形状的纸张、水彩笔等。

引入:

1、分苹果

师:今天老师带来三个苹果,准备分给两个同学,谁能帮老师分一分?

生:一个同学分一个。

师:那还剩下一个怎么分呢?

生:一人一半。

师:那也就是说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一份是么?

生:是。

2、(幻灯出示书上的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古代,因为生产的需要,人们为了测量,把物体分成一段、两段、三段,不够一段了,不是整数,不能用整数的结果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出来该怎么办呢?(出示幻灯,找同学来读)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用分数来表示。

一、学习一个整体的分数

1、幻灯出示1/4,这就是一个分数,它读作什么?(生答四分之一)谁能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它表示什么?(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准备了教具,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吧。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1)任意选桌上的的材料创造1/4

(2)用你喜欢的方式把1/4表示出来。

(一)、学习一个物体的1/4

(材料: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根一米长的彩带)

1、展示汇报

(1)师在同学中分别找到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的1/4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生展示,师帮助强调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边做,师边幻灯演示。

2、师小结:以上我们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他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他的1/4.(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1份”“1/4”)

3、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出示幻灯练习题),请说说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4、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巧克力蛋糕,准备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幻灯出示)这是一块正方形的`蛋糕,我们可以用正方形来代表它,它是原来蛋糕的1/4,猜猜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做一回设计师,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画它原来的样子。

5、请小组内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啦?

6、学生展示,老师幻灯演示。

同学们,你们真是优秀的设计师。其实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演示了。

(二)、学习一些物体的1/4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这又是一块蛋糕,露出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八分之一,你能猜猜原来会是什么样子么?同学猜测。

师出示圆形的蛋糕

(2)老师这里还有一块蛋糕,用分数表示是1/8(幻灯),请同学们猜猜这次的蛋糕原来的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可以用三角形代替蛋糕,动手画一画原来是样子。然后小组讨论。

同学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年同学画的都是圆形的蛋糕,可是这次的蛋糕不是圆形的了,而是由8块单独的蛋糕排列组成的。请看大屏幕。(幻灯出示)

师:同学们很聪明,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这次的蛋糕不是一个了,而是一些物体了。(板书“一些物体”)请同学们看看我们刚上课时摆的1/4,你能找到你用一些物体摆出的1/4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请2名学生到前面投影仪上展示,教师在旁边指导,让学生说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2、(幻灯出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请同学读)老师板书“一个整体”

请同学看看你桌子上的材料,说说你把谁看成一个整体了?你是怎么样分的?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再找两名同学展示)

3、请同学们看看你刚刚分的1/4,都是1/4,为什么有的同学分得的是1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

生汇报,这个整体变了,因为四分之一是1个物体的原来是4个物体,四分之一是2个物体的原来是8个物体。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请同学们再说说同样是一个这一个物体,它可不可以是1/4,可不可以是1/8,可不可以是1/12?

生汇报:可以

师:为什么?

生:当有4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4,当有8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8…师:这说明什么?

生:分子不变,分母变了,说明分的份数变了。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真棒!这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二、学习单位“1”

1、师:刚刚我们分过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称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这个“1”加了引号,你知道为什么吗?(生答:因为这个1不是就指1,而是指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

2、师小结,刚刚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3、请同学们再看一下我们刚刚分过的物体,它们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了?

(教师举例课后题)

4、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

三、练习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幻灯出示12块糖),看看谁最聪明,回答的又快又好。

完成幻灯的练习

四、学习分数单位

1、同学们,请看黑板,其实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我们就把他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谁能说说刚才题中的分数单位?

生:1/4、1/8、1/2…

师:老师说一个数,看谁能快速地说出他的分数单位。3/4、2/5、8/9…

生抢答。

师:老师还没说分子呢,有的同学就已经回答出来了,你们发现什么窍门了么?

生:分子都是1

生:分母都是分的那个份数。

师:所以说,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单位“1”,和分数单位。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为你们而骄傲,让我们为自己精彩的表现鼓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分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平台,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板书3÷4

引导: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研究

师: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1)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块)

师: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板书:3÷5

师:想想该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3÷5=3/5(块)

师: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a÷b=a/b

师: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为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0。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师:第二个呢?

生:23÷60=23/60(时)

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完成“练习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教师追问: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第二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来观察和理解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当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该把这块饼干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就可以得到1块饼干中的`1/4,也就是1/4块,现在有三个同样的饼干,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分,每人就可以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在边展示边讲解后,我继续提问,除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你还可以怎么分?有一个成绩较好,思维较敏锐的学生说,我们还可以把这块饼干平均分成8份,每人取其中的2份,就是2/8块,共有3个2/8块,就是6/8块也就是3/4块。我注意到了,我只是点了一下,这样也是可以的,6/8就是3/4,这是我们以后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后,在其余老师的点拨下,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未尝不可,的确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际上,我还是觉得该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题目中已经很明显地给出了。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那应该平均分成4份,而他却想到了平均分成了8份,这是思维跳跃的一种形式,但也是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将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分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 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

(引导学生说出: 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 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86练习十八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考题: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高?

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分数教学设计9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交流

讲故事《大胆的小猴》,并与大家交流,对学生进行自信、勇敢的培养。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交流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里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可以是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小组交流、探究、合作学习

一、展示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 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体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

二、小组交流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较。两个量比较才能产生百分数,只有一个数量是不能产生百分数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让学生自探明之,自求得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

三、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百分数时注意要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写百分数时,通常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并注意%的两个小圆圈要均匀且不能过大,以免和分子混淆。

在半分钟内写十个百分数,看看写出的百分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并用自己喜欢的一个百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并展示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又加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四、小组交流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意义不同

分数代表一个数值,也可以代表一个分率。而百分数只能代表一个分率。

(2)读法不同

分数读作几分之几,百分数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

(3)写法不同,百分数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行了,而不是写成分数的形式。

(4)分母不同

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任何一个大于0的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母规定是100。

(5)分子不同

分数的分子必须是自然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可以小于100。

(6)百分数不可以约分,分数可以约分。

(7)分数单位不同,分数的单位是几分之一,而百分数的单位只能是百分之一

设计意图:百分数源于分数,而又有别于分数。实践证明,学生认识这一点非常困难,这是长期学习的种属概念负迁移所致。学生会误认为分数与百分数是包含关系,分数有的属性,百分数也一定具有。为了跨越这一认识上的误区,我采用了小组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区分清楚百分数和分数是不一样的。

五、生活中的应用

1、经典文化中的百分数。

百发百中——100% 百里挑一——1%

2、做游戏。

石头 剪刀 布

规则:两人十次,想一想,你赢了对方几次?赢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找成语中的百分数和做游戏,已能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能将百分数应用到平时玩的游戏中。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在生活中找例子。

生本教育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六、总结

请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

愉快占( )%

紧张占( )%

遗憾占( )%

分数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为后续学习分数的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归纳,明确单位“1”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一分,涂一涂等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和小组内的交流活动,明确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3.在探究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单位“1”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

实物投影,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数学书46页情境图,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在进行测量时,有时不能正好测量出整数的线段。

学生2:两个学生平分食物,每人只能得到1/2。

教师小结:是啊,像这样的测量、计算、分物的时候不能正好用整数表示的情形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古代人们就引出了新的计数方法——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初步接触过,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数。(板书: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简洁谈话,自然引入,学生能够认识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随时应用于生活中。

二、自主概括,理解意义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请大家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先写出来,再同桌交流一下。

1.我们来汇报一下所填写的分数。

2.说说这些分数各表示什么?(学生说)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4。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5/8。

把1米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5。

把6个圆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3.图上这四个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得到的?(一个饼、一个长方形、1米、6个圆平均分得到的。)

教师说明: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6个圆就是一个整体。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看屏幕,自己读一读。

问:单位“1”可以是什么?

4.那么,刚才这几幅图中我们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5.揭示概念。从这些例子中看,怎样的数叫做分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自己写一个分数,说说表示的意义。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6.试一试: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平均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均分多个物体,培养观察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从而更好的理解单位“1”与分数单位的概念。

三、闯关练习,深化认识

1.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未涂色部分?

2.涂一涂:练习十一第2题。在图中涂色表示2/3。

3.说一说:练习十一的第3题。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4.找一找:练习十一第4题。在直线上画出表示下面各分数的点。

5.议一议:练习十一第5题。有12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支铅笔是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形成,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一起又一次认识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数无处不在。比如说,我们班级有多少名同学?男同学,女同学,第一组,第二组各有多少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哪些分数?同学们课后去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4。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5/8。

把1米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5。

把6个圆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分数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划线段图、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判断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

⑴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

⑵今天比去年增产二成五

⑶节约了15%

⑷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⑸打八折出售

通过同学们对关键句的分析、叙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要紧紧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确定解题方法。

(二):二基本题复习

分析解答下面各题,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用了9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⑵建造一栋楼房,用了90万元,比计划节约了10%,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⑶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节约了10%,节约了多少万元?

⑷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超用了10%,实际投资了多少万元?

分组讨论这一组题目的解法,在弄清解题思路和正确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组题他们的单位1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式也是相同的,而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乘法也有用方程解。

(三):变式练习: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和方程:

水果店运来苹果120千克, ,运来梨多少千克?

1、运来梨比苹果多25%

2、运来的比苹果少25%

3、运来的苹果是梨的25%

4、运来梨是苹果的25%

5、运来苹果比梨少25%

6、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5%

7、运来梨比苹果的25%少2/5千克

在学生分析解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些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比较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解答时必须要准确判断单位1,弄清要求数量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和数量对应的百分率,确定解题方法。

分数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0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假设法,使学生能掌握“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法,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难点:单位“1”的不断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教师: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先来看看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一)只列式不计算:

1.180米增加20%是多少米?

2.图书馆有故事类书籍20xx册,历史类书籍1500册,历史类书籍比故事类书籍少百分之几?

(二) 找出下列题目中表示单位“1”的量:

1.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数本数的37.5%;

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多50%;

3.冰箱售价1800元,十一商场搞活动,降了10%。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两类问题是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明确找准单位“1”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设计了这两个部分的旧知复习,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作用。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阅读与理解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5: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有哪些困惑?

问题2预设1:3月的价格都不知道,不能解决;

预设2:5月和3月的价格不变,降了20%和涨了20%抵消了,价格应该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并独立思考问题,使所有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有些学生会觉得价格是不变的,也有学生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分析与解答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分析与解答

教师:既然有些同学认为3月的价格不知道,无法求出最后是涨了还是降了,那么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呢?

学生1:我想把3月的价格假设成100元,就能解决了。

学生2:我想把它假设为1000元。

教师:非常好,每个同学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数,假设其为3月的价格,然后来求一求它的变化幅度。完成后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学生1:100×(1-20%)=100×0.8=80(元),

80×(1+20%)=80×1.2=96(元),

(100-96)÷100=0.04=4%。

学生2:1000×(1-20%)=1000×0.8=800(元),

800×(1+20%)=800×1.2=960(元),

(1000-960)÷1000=0.04=4%。

学生3:1×(1-20%)=1×0.8=0.8,

0.8×(1+20%)=0.8×1.2=0.96,

(1-0.96)÷1=0.04=4%。

学生汇报:我们组每个人假设3月的价格都不一样,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看来3月的价格是多少并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有同学把价格假设为1,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数据的假设,并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一致,促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是为什么?在所有假设的数据中,“1”是最特别的,特别提出来分析,是让学生明白这里的“1”不只是单纯的1元,也可以代表“10元”“100元”等,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三)回顾与反思

教师:如果老师用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元,请你求一求结果,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结果还是4%,过程如下:

(元);

(元);

教师:那么,开始的时候有同学提出“降了20%,又涨了20%,所以价格没有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虽然涨价和降价都是20%,但是它们的基础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4月的价格是在3月的价格的基础上降价的,而5月的价格是在4月的价格(也就是3月的价格降了20%之后所得的价格)的基础上涨价的。

【设计意图】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通过计算发现最后的结果和没有直接关系,使学生从数学本质上理解各种假设法的合理性以及内在一致性。对于一开始认为价格不变的学生,重点提出反思,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连续变化的时候单位“1”发生了改变,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假设、验证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一)基本练习

1.一台笔记本先降价10%,再涨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2.一台笔记本先涨价10%,再降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你发现了什么?

(二)变式练习

1.长方形的长增加25%,宽减少20%,面积变大还是变小了?

2.商店对某饮料推出了“第二杯半价”的促销办法,若卖出两杯这种饮料,相当于按原价的百分之几销售?

(三)提高练习

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20%,第二次剪去余下的20%,第三次剪去余下的20%,还剩全长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求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让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百分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总结,加深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解决有关百分数连续变化的问题,相对来说把单位“1”假设为“1”比较简单和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再一次巩固“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分数教学设计13

一、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要求下,数学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操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本节课我在学生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认识了分数,对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已经了解,并且知道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进行平均分。在以往有关分数的教学中,感觉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学生也觉得分数这个东西很抽象,存在理解的误区。学生对于分数的感知很少,好多就是靠背下来的,没有亲身体会过分数的真正含义。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意义不理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四、设计思路: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智慧的生成需要一个理想的“融炉”,而这个融炉就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具有挑战新问题情境的结合体。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分数形成的过程,探索分数的意义,充分感知体验分数概念中的各要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西瓜图)现在要把这个西瓜合理的分给每一个同学,应该怎样做?(平均分)每位同学得到多少?

对于这个分数你有哪些认识?(关于这个分数,我已经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顾,明确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认识单位“1”

(1)、举例平均分

师:刚才我们是把一个西瓜进行了平均分,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什么进行平均分?(学生举例)

估计学生会举出: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

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如果学生没有说到一些物体的平均分,教师直接引导:我这里有一些笔,你能把它们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吗?)

抓住学生中所说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事例问:他把什么进行了平均分?和前面几个同学说的有什么不一样?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师小结揭示单位“1”: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这些个整体,我们在数学中,我们称它为“1”。

举例单位“1”

(3)举例单位“1”

师:谁能说说我们还可以把哪些想成一个单位1。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句子,读读看,它们各把什么看作单位“1”。

书上练习: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

男工人数占全厂工人总数的

一条路,已修好全长的

小丽看了一本书的

(4)总结单位“1”

刚才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单位“1”,老师这里用一首儿歌概括了,读读看:

一条道路一个梨……

一吨稻谷一克米……

一片树林一群鸡……

都可看做单位“1”。

自己读读看。看懂了吗。这里的指的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5)单位“1”与数字1的比较

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的单位1,那么单位“1”和以前所学的数字1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举例,理解单位“1”,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单位“1”有更深更广的认识。】

2、揭示分数的意义

(1)集体演示分数

老师这里有一些笔,想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多少?

如果我想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做呢?(指生来做)

其中的一份就是,两份呢?

(2)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得到分数

利用手中的材料,你有多少种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把找到的分数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说清你是怎样找到分数的?

活动材料:6只小狗8只梅花鹿10只蝴蝶4块橡皮

(3)汇报

学生汇报:

渗透分数单位明确分数单位

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

同样的分数,由于单位“1”的不同,每份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同样的分数,由于单位“1”的不同,每份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4)具体环境中理解

老师这里有一句话,一起来看一看:中桥小学五一班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3人,男生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5)揭示意义

师小结: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分数。这就是分数的意义。一起读一读。(板书)(如果开始学生说不出,在这里揭示: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由具体的事物抽象出语言形式,是思维的一个提升、概括。】

(三)、生活中的分数:

1、用线段上的点表示分数

2、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读读看。学生在自由读题后指生回答。

果品生产是平谷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平谷建成了大桃、板栗、红杏、苹果等8大果品基地,年总产量1.6亿公斤,约占北京市总产量的1/4,连续居北京市首位,是全国果品百强区之一。表示把北京市果品总量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平谷的果品总量占其中的1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分数不止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四)、数学小知识

分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设计意图:数学小知识的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发展,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看书: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75页到77页,完成练习十二的1、2、4、5、8题。

(六)、游戏下课。

分数教学设计14

复习激趣《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目标导学《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自主合作《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汇报交流《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变式训练创境激疑

一、导入揭题。

1、复习:76是数,它表示()。10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观察:5÷8=4÷9=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合作探究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通过练习,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素材、展示、反思、训练、点拨。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习要求:

1、平均分怎样列式?

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决“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

3、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1、平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

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练后反思】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了吗?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

拓展应用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cm,它的边长是周长的几分之几?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5÷8=12÷17=()÷()=m÷n(n≠0)=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

分数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分数、假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图形的美,感受数学的价值,渗透集合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

2、对假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前几节课咱们都学了那些知识?

2、谁来说一个你最喜欢的分数,并说出它表示的意思? 3、7/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真分数。

(1)课件出示例1直观图,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比较例1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发现这3个分数有什么特点?(1/3、3/4、5/6的分子都比分母小)。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3)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板书:小于1

小结:像1/3、3/4、5/6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

提问:谁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4)让学生说几个真分数。

2、认识假分数。

(1)课件出示例2 直观图,指点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比较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会发现什么? 板书:分子等于分母、分子大于分母

(3)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4/4=1,7/4和11/5都大于1)

板书:等于1、大于1

(4)像4/4、7/4、11/5这些分数都是假分数,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假分数

(5)假分数有什么特征?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吗?举例说说。

3、小活动:让学生说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同桌之间互相说)

4、练习1:

说出分母是6的所有真分数。

说出分子是6的所有假分数。

说一些分子是6的真分数。

说一些分母是6的假分数。

5、练习2。

(1)判断下列那些是真分数,那些是假分数。

(2)把相应的分数标到相应的`点上。

6、动手操作:用手中的圆纸片表示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假分数。

三、巩固提高

1、判断。

①假分数都大于1。

②真分数都小于1。

③假分数是假的,其实它不是分数。

④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⑤分母是5的真分数有5个。

⑥分子是4的假分数有4个。

⑦所有分数,不是大于1,就是小于1。

2、思维训练

1.在分数a/5中,当a小于()时,它是真分数;当a大于或等于()

时,它是假分数;当a等于()时,它能化成整数。

2.在分数7/a(a>0)中,当a()时,它是假分数;当a()时它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是1/10的最小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小于分母真分数小于1 分子等于分母等于1 假分数 分子大于分母大于1

第五篇: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应用,解决与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节课是五年级学习分数的第一节课,是后面继续学习分数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这节课既要对以前的知识的重点回顾,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这节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丰富分数的内涵,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学具: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认识吗?(出示分数二分之一)提问:看到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二分之一说一句话。

小结:同学们刚才所说都是我们以前学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2、师:请你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课件出示)①全班交流。

②讨论: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③教师质疑: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3、师:同学们对分数了解到真多!今天我们再次来探访分数这个老朋友,相信你会对分数有更新的发现。(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由“根据1/2说一句话”和“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进一步唤醒学生以往对分数的认识,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抛弃以往切入课题的浮华,通过两个知识复习,让时隔一年的分数知识再次明朗,轻松的谈话,使分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一步步清晰起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拿彩笔

1、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从彩笔盒中拿出彩笔总数的1/2。

2、汇报、展示:小组汇报所分铅笔总数、拿出的支数及拿法。

3、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生:拿铅笔的方法相同,都是把铅笔总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了其中的1份。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生:会不会数错了。

4、学生验证。经过验证是对的。

5、各组都是拿全部彩笔的1/2,拿出的彩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附近同学交流。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同学们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师生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一样。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

3、质疑: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师:通过刚才拿彩笔、看书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活动三:画一画一个图形被两张纸遮住了,只露出了这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来。

[设计意图:开展“拿彩笔”的活动,通过小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彩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彩笔的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一样。“拿彩笔“是直观操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学生对分数的朦胧经验抽象成理论知识;”画一画“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个活动,由直观到抽象,遵循学生知识螺旋上升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三、反馈提升

1、分数小游戏

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467人)、全校总人数(2863人)的几分之几。

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发散: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估一估

出示题目:一个整体的2/3是(8个圆),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哪个图形?请学生先估计,然后再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

3、辩一辩

导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设定这样一个节日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们,你们现在窗明几净、桌凳整洁的教室里读书,你们真幸福。而在我国西部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读书有何等困难。请看屏幕。课件播放“西部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图片”。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为了帮助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读书,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反馈提升设计了“分数小游戏、估一估、辩一辩”三个环节,力求体现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利用新颖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内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提高的目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收获和大家分享。请你选择:(1)我感触最深的是……(2)我学会了……(3)我发现……中任选一种方式和大家交流。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知识吗?

五、拓展延伸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你知道吗?课件播放录音。

课后,大家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络等形式去了解分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全课,重温本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鼓励孩子们利用网络资源继续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也符合新课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教学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相同的1/2,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体验整体“1”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数量的不同。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拿彩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分数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3、让学生在生活大背景下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本节课创设了多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如“分彩笔”、“猜本数”、“分数小游戏”、“估一估”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分数,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休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应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清晰地说出心中所想,使听者更加明白。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世界读书日”引入,观看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图片,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进而引出捐款。课尾,又介绍了分数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节课由“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反馈提升→回顾反思→拓展延伸”五部分组成,环环相扣,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宽松和谐,富有挑战力的情境,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分数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辨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提问:天气越来越冷,老师想去买一套保暖内衣,在商场里选了这样两套衣服。在看了合格证以后发现这样一些信息,请你来帮老师选一选,买哪一套比较好?(出示课件)

明确:100%棉表示这件衣服是全棉的,65.5%棉表示这件衣服含有65.5%的棉。

(二)新课教学

1、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举例说一说。老师这里也收集了几个这样的数。

总结:像刚才这样的数,都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其中的“%”叫做百分号。

2、理解意义

提问:所有的百分数都可以这样表示吗?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

明确:已经复制的文件容量占所要复制的文件容量的14/100。

提问:那么没有复制的文件容量占所要复制的文件容量的多少?(86%)表示什么?

提问:你能用这样的形式表示收集到的.百分数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讨论)。

总结: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3、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课件出示题目: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学生讨论75%、50%各表示什么意义。

总结:分数既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表示具体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能表示具体量。

(三)巩固练习

练习:猜盐水的浓度。

这里有一杯淡淡的盐水,你能用一个百分数表示这杯盐水的浓度吗?这杯盐水的浓度是5%,谁能说说这个百分数表示的含义?如果这杯盐水的浓度很高,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一个百分数表示?为什么没人猜是100%?可能是100%吗?如果盐水的浓度是100%,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含义?

(四)小结作业

学习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谁能和大家分享分享?

(四)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五)教学反思

分数教学设计 3

第一课时 认识分数

教学内容:书105--10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智力。

3、培养创新和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二分之一

例1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

直观演示,学生操作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来表示

用新的数来表示

二、认识四分之一 四分之三

例2 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一份图上颜色。

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他的四分之一,没有图颜色的就是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

三、学习各部分的名称

例3 看图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挂图

由学生说出是几分之几

师板书,介绍这些数就是分数,上面的叫分子、下面的叫分母、中间的线叫分数线。

四、课堂活动

1、1题

先用纸折一折,问: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填空

2、2题

同方同学,你读我写,互相交换

3、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分数?

第二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书107--10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代本课的任务

完成练习十九的1--7题

二、基础练习

1、1题 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

2、2题 在每个图里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他下面的分数

三、发展练习

1、3题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

注意 是否平均分

2、4题 选出合适的分数来表示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此题的阴影部分不是连续的

3、5题 看图填空

4、6题 写出下面的分数,并指出分母和分子

5、7题

1个面包切成同样大小的10片,爸爸吃了4片,爸爸吃了这个面包的( )分之( )

分数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学会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总结—应用”的数学学习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探索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体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其中,在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沟通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既是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窄长方形纸片媒体准备:课件演示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快看大屏幕!呦,多香的一张披萨饼呀!他俩正准备吃呢!沸羊羊说:“两个人,每人吃吧!”懒洋洋着急地说:“不够不够,我要吃!”

二、探究“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

1、初步比较,探学生认知: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是大还是更大呢?指名答。预设1:有人说大,也有人说大,各自说明理由。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是大还是大,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验证。预设2:叫起俩人都说大,师问大家:你们有不同想法吗?那你们都认为比大?谁能说说理由?师:除了借助实物比较出了和的大小,我们还能用在怎样的方法比较出和和的大小呢?

【教学意图:通过学前调研得知,分子是1的分数的比较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将书中由分西瓜的情境引出的比较和的大小改换为了由分披萨饼的情境的引出的比较和的大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降低了认知难度。】

2、动手操作,验证和的大小:

1)动手验证:师:请任选手中的学具,开始验证吧。(第一大组,圆和长方形;第二大组,圆和窄长方形)师巡视:发现不用同一单位1的及时纠正;收集不同的材料。 2)汇报交流:(每组学生上来汇报完,教师屏幕出示直观比较图)

第一组:用圆来验证的,订正时注意通过动作演示体会同圆;要说清表示和的过程:用圆片代替披萨饼,把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把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第二组:用长方形来验证的,生说完,是强调:也是先平均分表示数,然后比较的。第三组:用窄长方形来验证的,你也是平均分的吗?3)统一比较的结果:同学们的比较结果都一样吗?板书>【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经历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体会这两个分数比较的前提;在经历平均分,得到和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受、理解和的分数意义;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象支撑、直观比较。】

3、涂一涂、比一比,继续验证和,和的大小:

师:刚才通过动手折,我们比较出了和的大小,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两组分数的`大小,请拿出1号纸,看清题目,开始!

实投学生作业汇报:我们来看这份作业,分别用阴影表示了这个圆的和,然后进行里比较,和你们比较的结果一样吗?板书>。再看和的比较结果,大家都一样吗?板书>。 【教学意图:在比较了和的大小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来比较和、和的大小,还是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支持。】

4、观察三组分数的比较,归纳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观察这三组分数的比较,你从中发现什么?板贴:分子是1,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解释这一规律,从而深入理解比较方法:

小声读一读,再想一想,分子是1的分数,为什么会是这样比较的呢?你能再说说吗?也可以利用学具来帮忙!当学生用学具时,老师也拿出教具,引导全班同学一同折纸,并配合课件演示,折→→→→

问:在折的过程中,你看到什么?体会什么?如果这张纸无限薄,还能不能出现更小的几份之一?(使学生在操作中、在课件的直观变化中深刻体会到:越折份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教学意图:学习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发现规律并不难,重要的是要在发现规律之后理解、体会、解释规律。所以这一教学环节非常重要。】

6、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

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我们先是通过猜想、接着又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还解释了结论。板书猜想、验证、结论、解释,这是一种非常严谨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学意图:数学课上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所以这里要及时帮助学生回顾、整理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刚经历完学习过程之后,归纳梳理出学习的方法显得水到渠成。】

7、小练习,巩固所学,同时引出分母相同的分数的比较:

下面我们通过几组题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学习结果。出示第一组:给几秒钟时间,指名,问:你是怎么比较的?(可能会直接叙述规律,也可能会从意义上来说)我们拿起一个学具(纸)想一想它的有多大?有多大?第二组:直接说出比较结果

第三组:指名说比较结果。问:你是怎么比较的?学生会从分数的意义上来说。

【教学意图:这个小练习的安排,意在及时复习所学,同时又引出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在比较第一组时,引导学生想想图形,利用表象;再比较第二组时让学生直接说出比较的结果,这样的教学层次使练习效果更好。】

三、探究“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

1、比较和

的大小,初步猜测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师:你能用学具来说明和

的大小吗?板书:<

,在比较和

的大小时,比较的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那分母相同的分数真的都是这样比较吗?我们怎样才能证明这个结论?(生:还得通过几组这样的分数比较的结果来证明)【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继续进行探究学习】

2、涂一涂,比一比和,和的大小:学生自己做,师巡视。实投汇报:

第一组:说说你是怎么通过涂一涂来比较的?追问:一份是多少?涂了几份?而呢?板书<

第二组:学生会按照上面的方法说清。追问:是在的基础上有涂了几份?板书<

【教学意图:通过涂、比、追问,使学生加深理解几分之几是分数单位累加的过程。设计这个分数为一会的研究做铺垫。】

3、归纳方法:

观察这几组分数的比较,看看我们最初的猜想对不对?板贴: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深入理解、解释这个结论:

读一读,再来说说你的理解,也是可以借助学具,随着学生的发言,师在实投上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涂,→→→→,体会分数单位累加的过程。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验证规律。】

5、回顾学习方法:

师:我们是怎样又得到了比较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方法,即“猜想——验证——结论——解释”。】

6、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

出示:和比较的直观图,师:刚才在比较这组分数时,你发现了哪个分数比较特殊吗?你怎样理解这个分数的含义?那还有哪些分数也等于1?等于1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教学意图:借助直观图,再结合刚才分的过程、取的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分数的含义,进而理解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四、及时回顾,对比梳理:

师:分子是1的分数我们会比了,分母相同的分数我们也会比较了,请你回忆一下,越分越多,一份就越小,是在比较?越涂越多,分数不断增加,是在比较?请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两种比较方法。

分数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3、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2、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的纸

四、教学设计过程

(一)迁移旧知.提出猜想

1、回忆旧知

根据“288÷24=12”填空

28.8÷2.4=

2880÷240=

2.88÷0.24=

0.288÷=12

被除数÷除数=()

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算的?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媒体出示: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2、提出猜想

既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么紧密.除法有商不变性质,那分数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性质,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学生可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汇报后投影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验证猜想,建构新知

1、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

2、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A、同桌合作,借助手中的学具,选择喜欢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B、验证结束后,把你的验证方法和结论与小组同学交流。

3、汇报交流

指名3到4名同学到讲台前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验证方法和过程,教师相机板书。

C、总结规律

1、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总结:对于任何一个分数,只要满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就不会发生变化。

3、强调0除外。哪位同学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0进行验证的?

如果有,问他是否验证出猜想,验证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果没有,肯定他们的做法是对的,从而出示完整的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为什么要0除外?

师: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进行说明。)

教师以3/4为例说明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

师:再次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D教学例2

把2/3和10/24都化为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练习升华

1、填空

2、下面算式对吗?如果有错,错在哪里?

3、把相等的分数写在同一个圈里。

4、老师给出一个分数,同学们迅速说出和它相等的分数。

(四)作业

教材59页第9题。

(五)思维拓展

(六)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 1.2 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 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 百分之五百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 5 0.48 1.25 10.3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24= =24%

1.4= = = =140%

0.123= = =12.3%

(3)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4)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5)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 =27÷100=0.27

135%= =135÷100=1.35

(4)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6)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2)题。

3. 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教学例3

(1)出示例3: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

(2)引导学生: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请大家运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 = 80%= =

(4)想一想:2.5%怎样化成分数?(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子变成整数后,再约分。)

(5)完成P81“做一做”第1题。

5、教学例4

(1)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完成P82“做一做”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2题。

2、练习十九第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8题。

教学追记: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编排类似,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尝试、实践,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方法的探索、分析、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 1.08 7 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授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教学追记:

求“相差率”的应用题,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发展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理解了这个道理,对于学生的解题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用。同时,我紧扣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并理解两种不同解法的含义。

分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特别是理解单位“1”、分子、分母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培养学生动手操能力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在操作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分数的意义,正确认识单位“1”。

教学难点:

单位“1”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图片,电子白板。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 自学、带着问题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复习导入

1、提问:

(1)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的几个??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的几个?(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 2/ 1)?

活动二:

1、关于分数,你知道了分数哪些知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能说出几个简单的分数吗?

2、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为建立单位“1”打下基础。

活动三:

探究单位“1”是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分数

初步得出: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活动四:探究单位“1”是许多物体的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看作一个整体,现在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练习:举例,然后说出各个例子中的单位“1”。

设计意图:把单位“1”从一个物体过渡到一个整体,初步建立单位“1”概念。

小结:单位“1”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指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单位“1”,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为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基础。

练习

活动五:归纳分数的意义

⑴我们学到这里大家能说说什么叫做分数?(同学试着说说)

⑵读读书上是怎么说的?

⑶课件出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再读一遍。

⒎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同学说分数,说名称。

活动六:巩固应用?? 拓展练习?? 思考题

?课件出示

(五)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分数的产生? 生活的需要

分数的意义

1/4? 3/4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分数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运算律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板演:5/8×18 1—3/4 4/5÷3/4 2/3+4/7

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2、谈话: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将数据改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 (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练习设计:

1、填空:(1/9+5/6)×18=( × + ×)

4/7×1/6+4/7×5/6= ×( + )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1/7+1/9)×10 (1/8+1/9)×10 (1/8+1/10)×10 (1/9+1/10)×1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4/5—3/4)×20 (5+4/5)×10 7/9×15/11—7/9×4/11 (9/4+9/7)÷9/28

4、解决问题:一块地,长1/2米,宽是长的4/5,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分数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5-86页,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能用百分数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了解求百分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一些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百分数表示什么?

2、说出以下百分数的含义:

我们班第三单元测验,有97%的人达到了优秀。

我们有45%的人近视。

师:由于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达标率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解答,反馈: 板书: =

3、问:你能把这个结果用百分数表述出来吗?

4、师: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也叫做达标率。(请1~2人复述什么叫达标率。)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5、引导学生总结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100%

问:公式中为什么要乘100%?(因为达标率是百分率的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如果公式单写成“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只是分数形式,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的后面添上“×100%”(相当于×1),就可以既使数值不变,而又是百分数的形式。)

6、在题目中再加上一问: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让学生解答。

板书:

120/160×100%=0.75×100%=75%

问:“达标率是75%”是指什么?后面要不要写单位?为什么?(百分率是表示两个数的比,没有单位名称。)

7、比较一下求达标率和求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二)教学发芽率

1、创设情境,出示例1第(2)题,问:发芽率的含义是什么?(发芽率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2、学生尝试算出绿豆种子的发芽率。

3、反馈算法,问;你能不能像计算达标率一样,也总结出一个计算发芽率的公式呢?让学生把书85页的公式填完整。

板书:发芽率=发芽种子数 /种子总数 ×100%

4、让学生继续算出花生和大蒜种子的发芽率。

5、教师说明: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农民伯伯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选择种子品种和决定播种面积。这样,既可以保证所需苗的棵数不多不少,又可以避免种子的浪费。所以求发芽率对农业生产丰收有重要作用。

(三)其它百分率的计算

1、师: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有很多,像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等等,你还能说出一些百分率的例子吗?(出勤率、出米率、出油率、及格率、优秀率、成活率、命中率、升学率……)

2、你知道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吗?可以怎样求出这些百分率呢?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应用

1、完成书86页“做一做”第2题。

2、书第87页第1题。

完成第1题后,可提问:我们班某天的出勤率为100%,说明了什么?有人预测我们班明天的出勤率为120%,可能吗?让学生思考、讨论。

3、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4、解决问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题,错误了16题,求错误率。

5、变式练习

(1)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

(2)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求“百分率”,联系生活实际,我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课堂上我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都来自生活,一环扣一环,层层加深,既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比如从例题求一对有着相对关系的出勤率和缺勤率,了解它们之和是100%,到基本练习达标率、发芽率等从单一的计算百分率,到“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等变式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分数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依据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将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求命中率的基础上,理解更多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实际含义,感受百分率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3.进一步明确百分率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

重点:

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难点:

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主题图。

师:王涛和李强是各自篮球队的主要得分手。在一场比赛后,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王涛是5投3中,李强是6投4中。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老师想知道谁的投篮更准,该怎么比较呢?学生计算,指名回答。

生1:3÷5=,4÷6≈,因为<,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生2:3÷5=,4÷6=,因为<,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教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算式相同)都是求什么?(命中率,即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用小数表示结果,一个是用分数表示结果。)

1.揭示命中率。

师:这种计算的方法,与篮球比赛技术统计中的投篮命中率类似。请从百分数的意义出发进行思考,什么叫“投篮命中率”?(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师:该如何计算呢?(投篮命中率=。)

师:这个题目的问题是“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

2.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师:投篮命中率是一个什么数?(百分数)你能把刚才的两种运算结果转化成百分数吗?(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生1:3÷5===60%。

师:你是怎么做的?(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生2:3÷5====60%。

师:4÷6除不尽,怎么办?(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生:4÷6≈==%或4÷6=≈=%。

师:你能解释这里的“≈”和“=”符号的用法吗?(4÷6除不尽,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然后把这个小数转化为分母是1000的'分数。)

师:这样我们已经分别计算出了两个人的命中率,谁更高些?(李强。)

3.引导归纳,得出方法。

课件出示=%。

师:你能理解这样的表示方法吗?(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加上百分号。)

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扩大了100倍。)

师:加上百分号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缩小了100倍。)师:我们一起来归纳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引导式总结: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不能转化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也可以先将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可以表示成投篮命中率=×100%的形式。为什么要“×100%”呢?预设:因为求的是百分率,要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在后面添上“×100%”确保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师:在实际生活中,像上面这样常用的百分率还有许多。如学生的出勤率、绿豆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树木的成活率等。你能表示出求这些百分率的式子吗?(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小结:百分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生物小组进行玉米种子发芽试验,每次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次数试验种子数发芽种子数/粒发芽率1 300 285 2 300 282 2 300 294 4 300 291 ?师: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哪一次实验的发芽率最高?哪一次最低?(让学生感受百分率的实际作用。)

2.把下面的小数和分数改写成百分数。0.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超过100%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师的合理揭示、适时点拨、引导归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这样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分析各种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对求百分率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分数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加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

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把加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直接进行转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空。

1=( )/1 1=( )/2 2=( )/3 3=( )/4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7: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

4/4 10/5 28/7

学生独立思考。

反馈: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想法引导出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借图进行分析;

根据分数的意义推想。

优化方法:学生阐述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直接进行转化。

2、出示例8:怎样把11/4化成带分数?

学生独立思考。师引导学生回忆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反馈: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分析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把12/3、30/6、8/5、8/3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指名板演。

板演的学生说出各自转化的方法。

2、在 里填上“>”、“ <”或 “=”。

教科书P49页第6题。

四、课堂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分数教学设计 12

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第二课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10和79和38和520和15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1/9+1/101/4+1/71/5+1/8

1/2-1/31/9-1/101/4-1/7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分数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分数的产生,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究等学习活动,归纳、整理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明确分数单位。

3、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获得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弄懂单位“1”。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旧知,引入新课(2分钟)

出示:1/3 2/5 7/10

师:老师黑板出示了三个分数,记得在三年时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三个分数读出来。(生齐读)

师:同学们,除了会读,还记得哪些分数的知识?

(生汇报)

师: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交流预习,明确任务(3分钟)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都爱学数学,因为数学里埋藏着好多奥秘,数学是一个藏金的.宝藏。不知道你们在昨天的预习中挖出了什么宝贝?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预习情况。或说出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或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适当提炼板书)

师:大家真的用心预习了,找出了本课的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

三、新授: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0分钟)

1.联系实际,了解分数的产生、发展

师:我们已经知道分数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产生的,如测量、分东西、计算等。你能举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需要分数吗?

(学生观察,交流)

师:同学们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分数。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分数它却走过一段及其漫长的旅程。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课件出示。

(一)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

请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线段图。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它的1/4。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二)、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单位“1”

我以组词游戏的形式引出单位“1”。

课件出示一个苹果(1个苹果)

再出示两个苹果(1双、1对)

4个苹果呢?(1组、1盘、1斤)

24个苹果呢?(1箱)

小结: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发现,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示1个物体,还可以表示多个物体。我们把这些多个物体也看作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感悟分数的意义

课件演示把这一箱苹果打开,再把这24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表示。

通过我们观察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和分苹果活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以上的表示过程,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相同点:都表示1/4。

(2)不同点:有的用长方形纸表示、有的用正方形纸表示、有的用圆形纸表示、有的用线段表示、有的用24个苹果表示。

指着黑板与学生沟通: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分数是什么呢?从而概括出(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3、学习分数单位

课件出示教科书46页做一做的练习题

通过练习让同学们,认识当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四、巩固反馈,拓展提高

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资源文件列表:

分数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3、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0。4()3。5()1。25()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二、探索新知

1、例题5: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松鼠欢欢的身体长2。1分米,松鼠乐乐的身体长2。4分米。

(1)提取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①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②松鼠欢欢的身体长2。1dm。

所求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确定单位“1”,根据“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可知,应把“松鼠欢欢的身体长”看作单位“1”,单位“1”已知,所求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就是求2。1dm的3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1×34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化成分数,也可以把化成小数。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 =(分米)

分数化成小数:=2。1×0。75=1。575(分米)

3、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一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的,小数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和分母约分:(分米)

4、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是后进行全班交流。(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

3、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3题。

分数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过程。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分数知识充满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由分饼的过程引出假分数和带分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他遇到了一些与分数有关系的难题。

猪八戒去化缘,第一天化到了1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该怎样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师:猪八戒贪吃,把4份全吃了,他吃了几分之几张饼呢?

第二天化了3张饼,师徒4人平均分,每人应分多少张饼?

(板书)师:第三天,化得了5张饼,要平均分4份,每人应分得多少张饼?

(二)动手操作,创设新知。

1、活动平均分5张饼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在确定自己分的策略可行的同时,寻找其他方法,使学生掌握多种分的策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分的策略不是主要的,而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每种策略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让生小组4人扮演唐僧师徒四人,然后用5张圆片代替3张饼,动手剪一剪,分一分(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经历“假分数”、“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并让学生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介绍分饼的方法。

第一种情况:小组演示每人先分一张,剩下的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再分,每人分到1张饼和张饼,把它们合在一起。板书:

读作一又四分之一。

第二种情况:把1个圆片分成4份,5个圆片分成20份,每个人分5个张饼。写成,然后把5个张饼拼在一起就是1张和张饼。

有的同学说还可以把5个圆片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每个都分成4份,每人拿5个其实就是第二种情况。这两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帮助了猪八戒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再填上几个分数如,我们四人分为一组观察讨论它们的特点,并对这几个分数进行分类。

第(1)组是真分数,第(2)、(3)组是假分数。下面我们再分组讨论一下这几组分数与1的关系。

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设计意图:通过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生通过自主尝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亲身体验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重点,又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举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例子。

黑板上还有一种分数我们观察这个分数由几部分组成?生:两部分由哪两部分组成?生:整数和分数组成。分数部分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生:真分数。(教师讲写法,学生练习。)那么是不是带分数?

带分数的整数部分能不能为0呢?不能如果为0就是真分数了。

回答问题并说举3个带分数。小结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点。

现在我们认识了这些分数做一个猜谜游戏:考试作弊;考试不作弊{各打一数学名词}假分数、真分数

我们对待学习应一丝不苟,不能弄虚作假。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些分数,看看掌握的怎样?我们做几道练习题。

(三)(出示幻灯片)巩固练习:

1、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个,最大是()

分母是6的假分数有()个,最小是()(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读出下面的分数,再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圈里。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3、涂一涂,画一画。有重点进行指导。(设计意图,练习结合情境展开,生动有趣,有挑战性。第1、3题都进一步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注重了基础,又促进了发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重点的把握。还有力于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分子比分母小

真分数:小于1

分子等于分母

等于1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

大于1

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

带分数

本节课设计的意图体现在三点: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刚开始利用学生喜欢的猪八戒解决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帮猪八戒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探究新知的愿望,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新知中。

第二,在操作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智慧往往从他们的手指间流露出来。对于较抽象的知识,安排形象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新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对新知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动手操作。例如,让学生动手来剪一剪,分一分,并产生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而且找出了“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这样教学,由于整个知识是学生自己借助于形象操作活动探究出来的所以大家易记易理解。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数学。教学时,在活动前我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在这一环节上,我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了多种分的策略。另外我在两个活动中我都安排小组合作动手剪、分、拼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载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通用)(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数的由来教学设计(通用)(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教学设计1 本课是在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时要变除为乘,去乘除数的倒数。本课则是进一步......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共5篇)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单位:丹阳市折柳中心小学姓名:靳红阳邮编:212354 [设计思想] 1、辨析对比,在变与不变中体验“整体”和分数的内涵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执教者嫩江县第一小学 滕中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认识分数》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 三年级的学生对整数已......

    分数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 2、会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2. 教学重点/......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认 识 分 数--几分之一 大坝中心小学 吴月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课本P98-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物和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观察、操......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总结及应用过程。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含义......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常河镇中心小学 周晓英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8__100页“认识几分之一”。 学情分析:分数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