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襄州区双沟镇中心学校
李华清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培养数感。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计数单位“十”,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数五角星”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接着再帮小蘑菇把红五角星数完。这一环节贴近学生的生活,真实自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源于生活。
(二)动手探索,体验过程
1,学生自己数一数10根小棒有几个一,2、认识数字12
提出问题,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怎样摆能一下子就看清楚呢?
3、认读11~20各数
“10根怎么摆”?引导学生再次建构“十”,进而以“十”为单位认识20。
(三)实践运用,强化新知
1、基础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6题)通过让学生抓小棒,用手捏10张、20张书页,凭触觉感知数的大小。
2、巩固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3题)通过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3、拓展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通过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再让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数吗?
(四)总结延伸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四、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读作:
十一
十五
十八
二十
教学设计解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理念,我设计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数五角星”的情境,小蘑菇是一个好学生,她已经得到了好多红五角星,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她数一数。学生齐数到10后,对学生说在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然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接着再帮小蘑菇把红五角星数完。这一环节贴近学生的生活,真实自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源于生活。
(二)动手探索,体验过程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因此,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让学生自己动手拿出10根小棒,教师明确一根小棒表示1,学生自己数一数10根小棒有几个一,这个自己数的过程强化对10个一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捆小棒,认识10根一捆的小棒表示1个十,以及10个一就是1个十。最后让学生说说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例举成捆的铅笔盒成筒的羽毛球,不仅丰富了“十”的表象,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而且学生会自觉地把1个十看成10个一,在接下去数小棒时就会自觉地先取出1捆,而不再一根一根地数。
2、认识数字12
接下来提出问题,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怎样摆能一下子就看清楚呢?估计一般都会摆成1捆另2根,再让大家评议这样摆法是不是容易看清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认读11~20各数
在认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单位“十”的表象作用,在10的基础上数数认识11、13、18各数。教学20的认识时,先利用数数经验,19添上1是20,再讨论“10根怎么摆”?引导学生再次建构“十”,进而以“十”为单位认识20。
(三)实践运用,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
2、巩固练习
3、拓展练习
(四)总结延伸
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