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1:4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第一篇: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电能产生磁。

2、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

3、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4、能分析出影响电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

5、能通过讨论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设计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方案。教具准备

粗铁钉、漆包线(80厘米~100厘米)、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小铁钉或曲别针、电铃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听着上课铃声快步走进教室学习,听着下课铃声轻松走出教室活动。那电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原来在电铃的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缠绕在铁心上的装置,它就是电磁铁。利用实物让学生观察说明电磁铁由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电铃响叮当》。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活动

一、制作电磁铁

1、问题引出新知:电磁铁是怎样制成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2、出示材料,并介绍说明。

3、学习制作方法并观察实验现象(看书上图)

(1)、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2)、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或曲别针。

(3)|观察有什么现象,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3、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电磁铁有什么性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

4、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

活动

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师: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活动2。

1、猜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发言,做一下猜测,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

(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3)、记录在54页的表中。

3、实验验证。

分小组按各自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测。

4、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和结果,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

5、鼓励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磁力更强的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铁钉最多,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活动

三、电磁铁的用途

师: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做很多事情。

1、出示电磁起重机、电话、阀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用途。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更多的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3、指导阅读“科学在线”,认识电铃的工作原理。

(1)、出示阅读提示:电铃由几部分组成;电铃是怎样工作的。

(2)、学生阅读,思考上面的问题。

(3)、交流阅读结果,说说电铃是怎样工作的,不同形式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产生的效果是怎样的。

(2)、通过对科学在线的阅读,使学生充分了解电磁铁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产生更好的探究兴趣。

三、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动手制作、研究、讨论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制作电磁铁)

2、电磁铁磁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观察探究。

第二篇: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12、电铃响叮当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并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2、能分析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假设)。

3、能通过讨论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

4、通过实验发现电能产生碰,举出3个以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5、能大致说出电铃的基本工作过程。

二、教学难点:能分析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假设)。

三、教学重点: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并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听过收音机吧,声音从哪里发出,为什么?

2、学习新课:

A、制作电磁铁

活动目标;

l、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

2、能通过实验观察出电磁铁在通电和断电时出现的现象。

3、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电铃,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出声音,断开电源停止发声。启发学生提出电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问题。然后打开铃盖或出示电铃剖面图.让学生观察到电铃内部有个缠绕着漆包线的装置,这个装置就是电磁铁。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

2、制作电磁铁。

讲解制作电磁铁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制作电磁铁线圈要始终朝一个方向缠绕,不能来回缠绕;线圈两端各预留出5厘米~10厘米的漆包线,作为连接电谅的导线,线圈两端用胶布固定,避免松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制作1~2个电磁铁。

3、观察电磁铁的磁性。

(1)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

(2)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3)电磁铁作为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输人和输出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再通过分析实验现象。

4、小结:

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

成磁能的装置。电磁铁吸起铁钉的个数是不同的,B、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太小

活动目标

1、能分析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2、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假设)。

3、能通过讨论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在活动1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

先提示学生从电磁铁的结构,推测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估计多数学生能够想到,电磁铁产生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和线圈有关。可能电流越大磁力越大,也可能电流越大磁力越小;可能线圈的匝数越多盛力越大,也可能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小。

3、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指导学生从猜想人手,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法时,要采用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如线圈的匝数),而其他条件保持相同(如电池数量、铁钉)。根据实验方法预测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

(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在教材第54页的表中。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4、实验验证。

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5、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和结果,C、电磁铁的用途

活动目标:

1、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电磁铁的实例,2、能大致说出电铃的基本工作过程。

活动过程:

1、提问:你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吗?

2、出示电磁起重机、电话,阀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更多的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D、阅读“科学在线”,认识电铃的工作原理。

(1)阅读

①电铃由几部分构成。

②电铃是怎样工作的。

(2)学生阅读.思考上面的问题。

(3)交流阅读结果,说说电铃是怎样工作的,不同形式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产生的效果是怎样的。

E、小结: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

作业: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磁力更强的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铁钉最多,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电铃响叮当》说课材料

《电铃响叮当》说课材料

一、教学内容

《电铃响叮当》是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无处不在的能量》这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常见的能量、知道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制作电磁铁,发现电能产生磁,认识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磁能的装置;二是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三是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电铃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制作电磁铁,并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换的。(2)能分析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假设)。科学知识:(1)发现电能产生磁。

(2)了解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电磁铁的实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归纳概括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趣揭题。

本环节用电铃及电磁铁实物引入课题,形象直观、亲切自然,既引发了学生浓浓的求知欲望,触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又设下悬念,为以后的科学探究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制作电磁铁。

制作电磁铁的活动过程为:提出问题——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归纳结论。由学生自学,了解制作电磁铁的材料及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制作电磁铁的过程则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意识,实验过程中用电铃控制时间,不仅很好的调控了课堂,呼应了本课的主题,而且创造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科学探究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

2、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拟订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归纳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

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这正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提问,大胆猜想,拟订探究方案,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手脑并用,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又体验到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生活中应用电磁铁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课后阅读“科学在线”,认识电铃的工作原理。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蕴藏在我们身边,增进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创设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粗浅的认识,真诚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批评和指正。《电铃响叮当》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2009-11-10 17:00:02 阅读32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难点是设计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方案。

因此,本课围绕着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磁力、运用电磁铁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制作电磁铁”;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磁能的装置。活动2“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一个从猜想、设计实验到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因此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猜想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活动3“电磁铁的用途“,通过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体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

《电铃响叮铛》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节课。如何使他们在整节课中都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目标。现在就本节课中出现的情况分析如下:

本课觉得处理不错的地方: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从细节入手,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例如:精心挑选材料,适当地替换材料,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制作的方法,使得学生很快就制作成功了,这一点和预设时基本相同。再有,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在孩子们对影响磁力因素猜想时,每说一个,我就板书在黑板上,鼓励孩子大胆猜想,并让学生通过猜想,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但总觉得有些环节处理得不尽人意:学生实验中,电磁铁总处于通电状态,一是:耗费电能。二是:长时间通电,电池热,有的学生感觉导线烧手,就用各种材料垫在手指上。如果,事先能在材料中加上开关,就能解决控制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状况出现。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及探究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还需要不断去探索、去实践。电铃响叮当

一、导入

1、课件出示:磁悬浮列车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

3、课件出示:磁悬浮列车的资料。

4、学生阅读。

5、提问: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是磁铁的一个性质。磁铁还有什么性质?(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有磁性)

6、出示演示电铃

7、提问:猜想一下,电铃发声主要是哪一部分起的作用?

8、讲述:我们把缠绕导线的这部分叫电磁铁,正是由于电磁铁的作用,才使电铃发出清脆的铃声。

9、提问:关于电磁铁,你想知道些什么?

(电磁铁是怎么制成的,电磁铁有什么用途等)

10、讲述: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学习第十二课《电铃响叮当》

(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造与制作、基本性质

1、提问:(出示:自制电磁铁)为了研究方便,老师自制了一个电磁铁。

同学们观察一下,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讲述:电磁铁由线圈和铁心两部分构成的。(板书:构成 线圈 铁钉)

3、提问:观察一下,电磁铁是怎样制成的?

4、讲述:把导线按相同方向缠绕在铁钉上,两端各留出5—10厘米,还要去掉导线两端的绝缘皮。这样电磁铁就做好了。

5、讲述:各组同学利用手中材料制作电磁铁。教师巡视指导。

6、讲述:磁铁有磁性,电磁铁有没有磁性呢,我们试验一下。用自制的电磁铁吸引铁钉,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演示)

7、讲述:电磁铁没有吸引铁钉,说明电磁铁没有磁性。如果给电磁铁通电,再用它吸引铁钉,会怎样?切断电流,又会怎样?说明了什么?(教师演示)

8、讲述:下面,用你们自制的电磁铁试验一下。(学生动手操作)

9、提问: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

10、小结: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

(板书:接通电源,产生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二)、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有南北两极

1、提问:磁铁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有没有南北两极?

2、提问:(出示磁针)这个静止的磁针,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

3、演示:把电磁铁接通电源后,用钉尖和钉帽分别接近磁针的南极,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4、讲述:按照演示的方法,看看你制作的电磁铁有没有南北两极?如果有,钉尖是什么极?

5、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汇报。

6、提问:为什么钉尖部分,有的是南极?有的是北极?这说明什么?

7、小结:电磁铁有南北两极,而且两极可变。

(三)、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两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1、提问:电磁铁两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2、学生猜想。(电池的正负极、线圈的缠绕方向)

3、讲述:下面通过实验研究。

要研究电磁铁两极的变化是不是与电池的正负极有关系,应保证哪个条件不变?(线圈的缠绕方向)那么,用几个电磁铁实验就可以了?(一个)

要研究电磁铁两极的变化是不是与线圈的缠绕方向有关系,应保证哪个条件不变?(电池的正负极)需要用几个电磁铁实验?要求线圈的缠绕方向怎样?(两个 相反)

在这个实验中,有两个变化的量。要研究其中一种情况,必须保证另一种情况不变。像这样的实验叫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4、提问:怎样做这个实验?学生交流后,出示实验方法,学生阅读。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

(1)、把电磁铁接通电源,利用磁针判断钉尖的磁极。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再判断钉尖的磁极;

(2)、不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分别把两个电磁铁接通电源后,利用磁针判断钉尖的磁极。

5、这是实验记录单。要求边实验边记录。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到前面展示一下?

(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几个人)

8、师生交流研讨。

9、小结:电磁铁的两极是可变的,电磁铁两极的变化与电池的正负极、线圈的缠绕方向有关系。电池的正负极变化了,或线圈的缠绕方向变化了,电磁铁的两极就变化了。(课件出示)(电池的正负极 线圈的缠绕方向)

10、提问:如果同时把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电池正负极改变了,电磁铁的南北两极还变化吗?(不变)

三、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知识方面、情感方面、态度方面)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铁的构造、制作方法、以及电磁铁的性质。板书设计

电铃响叮当

构造:线圈

铁心

制作:将导线按相同方向缠绕在铁钉上

性质:接通电源,产生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电磁铁有两极

两极可变:电池的正负极 线圈的缠绕方向

第三篇:《电铃响叮当》教学反思

《电铃响叮当》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难点是设计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方案。

因此,本课围绕着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磁力、运用电磁铁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制作电磁铁”;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磁能的装置。活动2“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一个从猜想、设计实验到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因此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猜想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活动3“电磁铁的用途“,通过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体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

《电铃响叮铛》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节课。如何使他们在整节课中都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目标。现在就本节课中出现的情况分析如下:

本课觉得处理不错的地方: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从细节入手,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例如:精心挑选材料,适当地替换材料,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制作的方法,使得学生很快就制作成功了,这一点和预设时基本相同。再有,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在孩子们对影响磁力因素猜想时,每说一个,我就板书在黑板上,鼓励孩子大胆猜想,并让学生通过猜想,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但总觉得有些环节处理得不尽人意:学生实验中,电磁铁总处于通电状态,一是:耗费电能。二是:长时间通电,电池热,有的学生感觉导线烧手,就用各种材料垫在手指上。如果,事先能在材料中加上开关,就能解决控制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状况出现。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及探究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还需要不断去探索、去实践。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

《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单 位: 滦南县胡各庄镇高庄子完全小学 姓 名: 李小新

联系电话: 4516289

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河北人民出版社《科学》 六年级上册第53~55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电铃响叮当”这课,从学校中常见的电铃这一典型的能量转化装置入手。指导学生提出有关电磁铁的问题,然后围绕着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磁力,用电磁铁几方面,共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1“制作电磁铁”,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磁能的装置。活动2“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一个从猜想、预测设计实验到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猜想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活动3“电磁铁的用途”设计了两方面的内容,通过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体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通过“科学在线”介绍了电铃的工作原理,回答了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六年级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培养他们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电能产生磁。

2、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

3、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4、能分析出影响电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

5、能通过讨论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方案。

教具准备

粗铁钉、漆包线(80厘米~100厘米)、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小铁钉或曲别针、电铃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听着上课铃声快步走进教室学习,听着下课铃声轻松走出教室活动。那电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原来在电铃的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缠绕在铁心上的装置,它就是电磁铁。利用实物让学生观察说明电磁铁由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电铃响叮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校生活中这一常见的电铃入手,提出电铃是怎样发出声音 的问题,通过实物来解释由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新课探究

活动

一、制作电磁铁

1、问题引出新知:电磁铁是怎样制成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2、出示材料,并介绍说明。

3、学习制作方法并观察实验现象(看书上图)(1)、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2)、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或曲别针。

(3)|观察有什么现象,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3、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电磁铁有什么性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

4、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汇报实验结果,从而知道: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断电后磁消失,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发现电磁铁吸起铁钉的个数是不同的,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不同的问题。同时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归纳能力。

活动

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师: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下来,我们就学习活动2。

1、猜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发言,做一下猜测,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3)、记录在54页的表中。

3、实验验证。

分小组按各自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测。

4、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和结果,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

5、鼓励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磁力更强的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铁钉最多,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磁铁磁力大小,学生历经了猜测、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知道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和电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教师适时指导。注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

三、电磁铁的用途

师: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做很多事情。

1、出示电磁起重机、电话、阀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用途。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更多的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3、指导阅读“科学在线”,认识电铃的工作原理。(1)、出示阅读提示:电铃由几部分组成;电铃是怎样工作的。

(2)、学生阅读,思考上面的问题。(3)、交流阅读结果,说说电铃是怎样工作的,不同形式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产生的效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1)、通过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体现科学与生活,与技术的联系。(2)、通过对科学在线的阅读,使学生充分了解电磁铁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产生更好的探究兴趣。

三、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动手制作、研究、讨论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制作电磁铁)

2、电磁铁磁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观察探究。【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巩固。使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同时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究,更加热爱科学。

【总体设计意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本着三方面的原则。第一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

1、活动2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猜想,设计实验到亲身经历验证实验、归纳分析出结论,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制出电磁铁,知道电能产生磁,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第二方面,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小组合作探究后,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它组不同。第三方面,利用活动3电磁铁的用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通过图片展示电磁铁能帮助人们做很多事,体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评析】《电铃响叮当》一课,教材安排设计了怎样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电磁铁的用途三个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指导、自学、观察、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教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猜想、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指导下,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时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总结归纳的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指导。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五篇:《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歌曲带给的快乐,并能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学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演唱技巧。

3、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各种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意境,用欢快生动的情绪演唱来表现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脚踏琴、小乐器(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何老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上一堂音乐课,这也是我第一次来这边上课,而且还有这么多的老师走到咱们的课堂当中来,大家紧不紧张啊?老师也有些紧张,大家能不能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啊?!

生:(鼓掌)

师:老师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开心地度过这节音乐课。

二、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

师:那我们用连贯、流畅的声音“Wu”来表现一下。师示范,生跟唱。

(1)3---|3---|

Wu…Wu…

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

师: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来模仿。

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并运用歌唱中的气息,用“Wu”来。

(1)3---|3---|

Wu…Wu…

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粗线条)

师:我们用稍短促的声音来唱一下“Wu”。

(2)3-|3-|3-|3-|

Wu…Wu…Wu…Wu…

板书:短促起伏小的旋律线。

师:我们用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来唱一唱。

(3)33|33|33|33|

WuWu…

LuLu…

板书: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Wu”“Lu”来演唱。(强弱对比)

师:那我们用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运用歌唱中气息来唱一唱

(4)3333|3333|3333|3333|

wu…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又吹来一阵风,它唱着歌儿吹来了,它是怎样唱的啊?

(5)333|333|333|333|

wu…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是什么啊?

生:铃铛

师:铃铛随着风儿唱起了歌“叮叮当,叮叮当??”铃铛给我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铃儿响叮当》。(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并播放音乐)

二、学唱歌曲

1、初次聆听,感受歌曲情绪。

设问:歌曲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二拍子、欢快)

2、再次聆听,感受歌曲内容(课件出示歌谱)

设问:铃铛声是从哪里传来的?(雪橇、马车)

师:是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啊?

板书:结构A+B+A

3、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教师范唱后学生跟唱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4、学唱歌曲第三部分

加入刚才的练习,强化学生歌唱的气息支撑,最后“嗨!”结束。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1)教师范唱。

(2)学生随琴跟教师跟唱。

(3)找出较难的地方进行解决。

(4)老师范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跟琴一句句跟唱。

(5)全体跟钢琴伴奏唱一遍。

6、整首曲子跟着钢琴伴奏完整唱一遍。

7、跟课件歌曲音乐,唱一遍。

8、跟课件歌曲伴奏唱一遍。

三、认识乐器及为歌曲伴奏,

1、认识乐器:碰钟、双响筒、铃鼓、三角铁,并演示打法。

2、分组练习。

3、整体歌曲表演:一组唱歌、一组乐器伴奏。

一遍后,两组角色互换

四、观看歌曲视频,结束本课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唱卡拉OK吧!(播放课件视频,大家一起歌唱)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动听快乐的歌曲,并用乐器进行了伴奏,大家开不开心啊?(开心)何老师也很开心,祝愿你们每天都这么快乐的生活。我们在这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堂课吧。

《铃儿响叮当》教后反思

上完这一课,感觉跟学生的距离又进了一步,一个学生在课后跟我说:“老师,今天我很开心”。是的,能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是我这节课的目标,也是我教学的一贯宗旨。

一、确定目标

音乐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具有探究意识;富有想象、敢于质疑;学会倾听,乐于分享”。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乐曲欢快、风趣和富有韵律感的情绪,体验人们在圣诞

节中愉悦的心情;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律动、哼唱、伴奏、表演等音乐活动表达歌曲的意境。

2、能力目标:以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轻松的情绪;并能用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结合歌曲进行情景律动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表演、合作等多种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性音乐活动,乐于与人交流。

二、解决重难点

我根据本歌曲的特点,以听觉领先,动态感受为突破口,来设计教学层次。从一开始雪地意境的创设,到各种多样的律动,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新课标提出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难点质疑,自主释疑,因此教学上采用方法是先让学生找找节奏谱中的难点,然后通过生领拍、听琴模唱为突破口,在感受中掌握知识,最终解决难点。新课标重视音乐技能与兴趣的结合,这也是本课想要表达的一个教学思想。

三、互动教学

新课程提出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融入学生之中,所以我设计了教学环节与课题的紧密结合:

1、平等互动:我觉得如果学生能和教师一起学习音乐,

就会增加他们的兴趣,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支持。我紧紧抓住这一环节,积极主动地做他们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所以在组织教学中我安排了律动,主动走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多给他们奖励。所以学生也不那么拘谨了,大部分学生都融入到律动中来。

2、合作互动:在新歌教学时,经常需要范唱歌曲。在以前我会说:“下面请听老师唱一遍,同学们为老师打节奏。”学生只会照我的意思做,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无心来欣赏。而现在我改成:“我觉得大家表现真好,所以我要为大家献上一首歌曲。但我还需要一个乐队,有哪几位愿意与我合作?”话音刚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与我合作表演。同样的教学,而用不同的方法来尝试,效果截然不同。后者当学生听到老师要为他们献歌时,都非常兴奋,有的随我一起演唱。这种合作弥补了教师在范唱时有一些所不能顾及的表演。

3、研讨互动:新课标体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才有创造性的举动。本课采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始终置学生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之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主动地与音乐对话。提高了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不足点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我归纳有三点:一是在语言上还考虑得不够周详,有待加强;二是由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临时问题花去了一些时间,以至最后的表演环节学生没能轮流进行。三是学生的表现力还没能发挥到最好的状态,部分学生还不够自信,不够大胆表现,表演是也不够积极,都观望多,不敢参与。我会继续发扬优点,更留意出现的问题,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力求把音乐课上得更活!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四、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歌谱(旋律谱)、多媒体课件、钢琴、单簧管、吉他。

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走到咱们的课堂当中来,大家紧不紧张啊?老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大家能不能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啊?!

二、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示范,生跟唱。

4/45---|5---|……

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

师: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来模仿。“WU”。

4/45---|5---|……

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粗线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有力的声音,并意识到歌唱中的气息运用。]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LU”来演唱。(强弱对比)

4/45555|5555|……

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进一步体会歌唱中气息的运用,从而找到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两种风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效果。

生分声部练习。

生答:……像在一起歌唱……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合唱的美感。]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

2/4(1)5-|5-|5-|5-|……

WU……

(2)333|333|333|333|……

叮叮当,叮叮当,……

(3)111|111|111|111|……

三声部学生练习。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xxxx|xxxx|……

(2)333|333|333|333|……

叮叮当,叮叮当,……

(3)111|111|111|111|……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三、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师单簧管演奏)老师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师单簧管演奏《铃儿响叮当》

第一段:单簧管低音区《铃儿响叮当》B部分缓慢

第二段:单簧管高音区《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

出示课题。(多媒体)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3、师出示旋律谱。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

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

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4、口琴视奏A部分,双声部合奏。并视唱A部分。

5、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A——B——A`

6、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跟琴视唱。)

7、讲解弱起。(B部分)

8、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视唱。

9、跟琴试唱歌词。

10、师吉他弹唱范唱全曲。

11、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词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拓展部分:

师:我们唱了一节课想必大家也很累了,来听一段音乐休息一下。要求:情绪怎样?录音:《铃儿响叮当》3拍子版本。

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

师:和刚才我们唱的有什么区别?

生答:拍子不同。

师:节拍的变化它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

五、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四、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歌谱(旋律谱)、钢琴、同步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示范,生跟唱。

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进一步体会歌唱中气息的运用,从而找到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两种风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效果。

生分声部练习。

生答:……像在一起歌唱……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合唱的美感。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

三声部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合唱的美感,突破歌曲难点。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xxxx|xxxx|……

(2)333|333|333|333|……

叮叮当,叮叮当,……

(3)111|111|111|111|……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歌唱的气息支撑,解决歌曲难点。

二、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师钢琴演奏)老师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师钢琴演奏《铃儿响叮当》

第一段:钢琴低音区《铃儿响叮当》B部分缓慢

第二段:钢琴高音区《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旋律,尤其是A部分低声部旋律,用身体动作来体验A、B部分的音乐情绪的不同。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

出示课题。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设计意图:完整的感受音乐形象,从音乐要素上分析歌曲。

3、师出示旋律谱。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旋律,会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

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歌曲,解决歌曲的难点。

5、生口琴视奏A部分,双声部合奏。并视唱A部分。

设计意图:建立和声的概念,并完成。

6、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A——B——A

7、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

(跟琴视唱。)

8、讲解弱起。(B部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并知道弱起在歌曲中的作用。

9、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视唱。

10、跟琴试唱歌词。

11、师钢琴弹唱范唱全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节课作铺垫。

12、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词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三、拓展部分:

师:我们唱了一节课想必大家也很累了,来听一段音乐休息一下。要求: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3拍子版本。

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

师:和刚才我们唱的有什么区别?

生答:拍子不同。

师:节拍的变化它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知速度、节拍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四、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欢快的旋律,学习用塑料袋,小棒,易拉罐,小铃随音乐有节奏的演奏。

2.尝试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齐的演奏。

3.体验用生活中的物品演奏表现劳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学习用塑料袋,小粹,易拉楚,小铃随音乐有节奏的演奏。

活动难点:尝试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齐的演奏。

活动准备:了解《圣诞爷爷》的故事绘本。生活物品:易拉罐、小棍、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初步感受音乐,熟悉游戏动作。

1.教师讲述《圣诞爷爷》故事,引起活动兴趣。

“圣诞老人住在遥远的北国森林,他们一年只派发一次礼物,你们知道平时他们都做什么吗?”

2.引导幼儿创缩播种、浇水、修雪械、收获礼物的动作。“圣诞老人在四个季节都做了什么事情?做了曝些动作?”

3.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感受乐曲旋律和节奏。

二、探究生活用品的声音,尝试讨论配器。

1.幼儿自选倾听生活用品发出的声音,为不同的劳动配器。

2.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讨论出配器方案。

3.一起和圣诞老人劳动,随音乐有节奏整齐的完整演奏,体验用乐器表现劳动的快乐。

(1)幼儿自选一项劳动内容,第一遍随乐演奏。

(2)提问:劳动的心情怎样?会用自己的工具吗?(用情境性语言启发幼儿轻轻播种子、扎礼物一下一下的系、修雪梯要一下一下修整齐)

(3)幼儿再次合作演奏,教师语言指令提示音乐的转换。

4、启发幼儿让小工具跳舞,分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

(1)分小组讨论,指导幼儿的'动作和节奏,体验劳动的有趣。

你们想编一个什么队形?做什么动作劳动?

(2)集体随音乐完整演奏一遍,体验更有趣的劳动。

(3)用自己喜欢的演奏方式自由演奏表达。

(4)加入小铃请幼儿劳动后坐着雪橇回家,反思自己的演奏和加入小铃后的音效,思考怎样演奏渐弱的声音?

5、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生活物品能发出许多有趣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试一试玩一玩吧!

大班节奏乐《铃儿响叮当》活动反思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节奏鲜明活泼跳跃的音乐,ABA的形式便于幼儿进行演奏。活动中我将音乐与《圣诞老人的王国》绘本故事结合,以故事中圣诞老人劳动的情节为故事情境,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瓶子、塑料袋、小棍激发幼儿演奏兴趣,旨在敲敲、玩玩、演演中提高幼儿演奏水平。在不断尝试中组织了此活动。

一、借用动作形象,迁移表现节奏。

蒙台梭利说过:“我做过了就会理解了”。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所以是动作思维在前,然后是形象恩维,再到抽象思维。在组织本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抽象的节奏型时比较枯燥,我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劳动时数种、修雪梯、包礼物的动作,然后创编了“玩具送给你”的语言节奏,鼓励幼儿与节奏型进行匹配,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也更如丰富和全面。配以简单的“绕、锤、摆手”等动作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节奏练习,无形中渗透了所学的节奏型。

二、巧用生活材料,增加演奏的兴趣。

奥尔夫节奏乐中强调:生活化的物品引用节奏训练中能增加幼儿演奏音乐的乐趣。生活中的物品是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纲要中也指出:“贴近幼儿生活,途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所以生活化材科着眼于幼儿的生活,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材料为依托,以游戏化的情境为生活化材料演奏为桥梁,使活动有效展开。活动中我尝试运用了装着豆子的小瓶子、塑料袋、小木棒,鼓励幼儿探索材料的演奏方式,并与撇种子、修雪松、包礼物的节奏进行匹配,幼儿探索出“摇、敲、绕、拽”等方式掌握了节奏型,提高了演奏兴趣。三、合作创编队形,拓展演奏的空间

《纲要》指出:“使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幼儿时期逐步形成了创造表现的意识,所以要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音乐表现力。而人际合作的增加,给幼儿打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创造性表现乐趣。所以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机会更能使幼儿积极探索演奏的成功感。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设计队形演奏音乐,“播种组”的小朋友设计了双排队形,并设计了内外交替撒种的演奏动作,“包礼物”组的幼儿设计了圆形礼物,并用上举的动作扎丝带等。幼儿在愉快的合作中提高了演奏技能,体验到了合作创造的快乐。此外,在活动设计中创造性的设计趣味游戏方面、观察幼儿表现能力方面、鼓励幼儿创造性演奏等方面我还需提高。

下载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育英小学 田厦 一、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音乐《铃儿响叮当》教案 一、歌曲简介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概要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感城中心校王运清 教学内容: 《铃儿响叮当》 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

    音乐《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湘教版六年级第十课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狄庄学校 张丽亚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于二声部的歌曲接触过很多,但对于歌曲中中低声部音准的把握还有所欠缺。 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以及教学设计思路(最终5篇)

    《铃儿响叮当》-以及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10册第五课《铃儿响叮当》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与反思专题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歌曲带给的快乐,并能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学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演唱技巧......

    《铃儿响叮当》教学反思

    《铃儿响叮当》教学反思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

    《铃儿响叮当》教学反思

    《铃儿响叮当》教学反思 筱塘小学 吴秀娟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这是一首美国的圣诞歌曲。同学在学这课之前就已经基本会唱了。既然大家都非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