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2-05-28 01:0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第一篇: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1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2.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3.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10.9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即“称重法”。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____N.3.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____N.计算 F浮1=____N.4.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____N.计算 F浮2=____N.5.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____N.计算 F浮3=____N.6.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____N.计算 F浮4=____N.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ρ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ρ液单位为千克/米3,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0.6dm3,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称重法”

F浮 = G-F(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

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提问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1: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新课讲授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板书),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材料: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实验2材料:饮料瓶、小桶、水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N)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N)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

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3.)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4.5.)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第二篇: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 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个走上教育十多年头的我,紧紧跟着新课程改的步伐,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在讲授是否可用纸锅烧水是,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这不可能,锅是铁的,怎么能用纸锅来烧水”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讲解还是用实验来验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二、巧妙提问,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一上课你就必须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身心都在课堂之内,这可是一堂课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于课题导入上进行精雕细啄,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惯性”,下面老师列出一个题(边写边念题目):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运动方向进入了灶内,这是为什么呢?

生:(几乎是全班同时齐声回答)因为煤有惯性。

师:那你有没有惯性呢?

生:有惯性。

师:那你为什么不进入灶内?(全班同学都被逗笑了,但很快安静了下来,进入了认真的思考境界之中)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些经验又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若能恰当运用则会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如利用从井中打水,水桶离开水面时会突然感觉的下沉来引入“浮力”这一节的教学,学生会茅塞顿开:原来“浮力”问题他们早就亲身经历过,有些学生还会联系想到水中漂浮的物体、游泳等。

这样我就利用精心策划的导入使学生轻松而又成功地触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我设法让每个学生真正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初中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物理情境,让物理课更生动有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我用 Flash 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还如讲到平抛运动飞机投弹例题时,可用 Flash 软件制作一个战斗机空中投弹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题意,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还有介绍天体的运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同学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实验,把物理教学以新奇的方式提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的探究的物理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实现>素质教育中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篇二: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我们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认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科学、社会生活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以下观念是否落实: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秉承精英教育的观念,只注重尖子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往往只关心物理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联系,尤其是极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识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往往只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问题意识的保护和培养,忽略发展其对科学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如在学习“第十六章 热和能”的内容时,我对教材中的“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物理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好物理的兴趣。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物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物理新教材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结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且其推导过程是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按教材的体系、线索平铺直叙的讲授,则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相应的结论内化成学生的世界观也成为空谈,要学生死记结论效果也不佳。在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中,我经过对多种设计方案的比较,最终决定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让学生们充分思考,让各种观点充分碰撞,让他们接受以上结论。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问题意识是否具备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学习“浮力的应用”的时候,我让学生先放“孔明灯”(市场有售)玩,然后要求他们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学生们热情很高,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科学、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物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讨论“物质是可分的”这一结论时,有个别学生提出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可分,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在后来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时,我就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个观察探索的问题:观察“冲天炮”的升空过程,探索其升空原理。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把深奥的物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引申。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做以下题“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的题目中,有些学生对“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不理解,我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更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有效资源。

例如,前面所叙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中,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不正是我们引入新知识教学的重要契机吗?

物理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还有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物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篇三: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和规律。教材的内容覆盖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方法(实验和科学探究),对学生全方面的能力要求高,是已学知识质量、密度、力、压力、压强等的综合,从数学角度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内容从根本上看是讲了“一个力”即浮力,讨论实验测量浮力,而阿基米德原理从本质上讲是研究浮力的大小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可以提炼为浮力和浮力的大小两大问题。对于力的概念学习是学生已掌握的,从常见的力、压力等迁移到浮力,学生会明确浮力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消除陌生感,化解学习的难度。

对于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大小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1、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个人认为探究活动1目的主要还是找到一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提供实验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二、教学设计

1、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不是孤立抽象的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应用。

2、注重将学生的经验体验抽象加工提升为知识,消除知识的陌生感神秘感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

对于浮力学生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和前概念。教学设计以此为线索,在研究浮力的概念时要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生的前概念只是模糊的认识,通过课堂实验再此体验,将经验抽象成严格的物理概念。从浮力到阿基米德实验,思维有很大跳跃,通过体验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真正认识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立足学生主动学习进行设计和预设

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学这一中心展开的。

首先对于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体验的基础上抽象出严格的物理概念,认识一种新的力,思考浮力的其它因素。

对于教学的重点三个探究活动过程设计有所区别。探究活动1,2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活动3由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重点都是猜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猜想涉及到物理的规律,对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探究活动1,2的猜想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引导分析提出。探究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设计,活动操作的过程步骤必须表述清楚,使每个学生都明确做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现象,有效探究

4、发挥教师的导学指导作用,处理学生的生成调控教学进程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容量太多完成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环节可以简化处理。即不做折纸船游戏,仅从生活现象(游泳时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人的感觉/井中提水时人的感受)去引导。

2、教学探究出的物理规律仍需要一定的训练去巩固,除了本节最后的解释现象,还需要一节习题课练习及讨论问题。

3、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完成,分组探究课前要安排好小组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务必注意使学生都明确做什么怎么做,真正将有效的经历经验转化为知识。

4、教学中不要急于完成知识传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尝试操作的时间,困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

第三篇: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1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浮力》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

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创造思维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知识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结合信息化教学,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本节课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算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浮力的特点,继而给浮力下定义,这样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思想。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本节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自主学习、课堂展示、小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在引入环节,我做了一个小魔术:听话的小鱼。这是魔术表演常用的一个道具,其实魔术很多用到物理知识的,播放或演示一个魔术,然后又能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理,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兴趣。一开始,就把学生和大多数听课者的兴趣激发了起来。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习知识后能立刻解决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这节课我安排了一个活动:生活中的浮力。学生不仅要说出浮力的.应用,并要思考其原理、原因。通过这一个环节,我不仅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大致了解了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掌握程度,确立最佳反应区。

3、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通过浮力的举例,我了解到这个班级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较深认识,我做了临时调整,对称重法不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把时间放在为什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把浮力测出来。时间还是原来的计划时长,效果却比我预料的还要好。我觉得要做到积极的应变,一定要准备充分,事先准备的素材一定要充分,那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不足之处

过后通过回放录像,我还是发现了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1、由于是临时变为对外开放,所以听课人数超出原计划很多,不仅教室里面显得拥挤,外面走廊都站满人。学生的课桌都连成了个整体,我只能走到第一排的几桌位置,在单独交流的环节,只能顾及到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导致后面的小结时段,前排同学的小结效果比中后排同学好得多。在演示实验时,也无法走下去让后排的同学观察清楚。

2、在引入环节之后,学生提出要求老师说明这个魔术的原理。原计划是设置悬念的,而且学生也还没有学到气压知识,在这节课暂时讲不清楚原理的。在下课前禁不住学生的再次请求,说明了一下,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过后想想,知识还没有达到,说了也不理解,还是不说的为好。

3、没有考虑到实验观察的效果。本来以为演示的实验,可以走下去,顾及后排学生的观察角度,但是临时听课人数有变,无法走下去,准备的器材无法保证后排同学也能看清楚。以后的公开课,要考虑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安排在实验室,位置足够宽,实验器材临时更换也方便。

4、有个环节被临时取消。本来在小结之后,我还安排了一个环节:思考题。本意也是准备在学生小结不充分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补充。但是后来发现学生小结已经超出我的准备的内容,就临时取消了,把时间都放在小结去了。后来觉得,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也低估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几点收获

1、时间不足还能临时调整,空间不足则无法临时解决。

2、准备的问题要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3、不要低估学生积极性,只要引导得当,他们的热情超出你的想象。

4、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你会有惊喜的。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3

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和规律。教材的内容覆盖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方法(实验和科学探究),对学生全方面的能力要求高,是已学知识质量、密度、力、压力、压强等的综合,从数学角度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内容从根本上看是讲了“一个力”即浮力,讨论实验测量浮力,而阿基米德原理从本质上讲是研究浮力的大小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可以提炼为浮力和浮力的大小两大问题。对于力的概念学习是学生已掌握的,从常见的力、压力等迁移到浮力,学生会明确浮力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消除陌生感,化解学习的难度。

对于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大小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1、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个人认为探究活动1目的主要还是找到一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提供实验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二、教学设计

1、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不是孤立抽象的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应用。

2、注重将学生的经验体验抽象加工提升为知识,消除知识的陌生感神秘感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

对于浮力学生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和前概念。教学设计以此为线索,在研究浮力的概念时要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生的前概念只是模糊的认识,通过课堂实验再此体验,将经验抽象成严格的物理概念。从浮力到阿基米德实验,思维有很大跳跃,通过体验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真正认识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立足学生主动学习进行设计和预设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学这一中心展开的。

首先对于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体验的基础上抽象出严格的'物理概念,认识一种新的力,思考浮力的其它因素。

对于教学的重点三个探究活动过程设计有所区别。探究活动1,2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活动3由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重点都是猜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猜想涉及到物理的规律,对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探究活动1,2的猜想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引导分析提出。 探究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设计,活动操作的过程步骤必须表述清楚,使每个学生都明确做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现象,有效探究

4、发挥教师的导学指导作用,处理学生的生成调控教学进程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容量太多完成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环节可以简化处理。即不做折纸船游戏,仅从生活现象(游泳时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人的感觉/井中提水时人的感受)去引导。

2、教学探究出的物理规律仍需要一定的训练去巩固,除了本节最后的解释现象,还需要一节习题课练习及讨论问题。

3、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完成,分组探究课前要安排好小组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务必注意使学生都明确做什么怎么做,真正将有效的经历经验转化为知识。

4、教学中不要急于完成知识传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尝试操作的时间,困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4

《认识浮力》是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浮力现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许多结论和观点是片面的,所以这一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对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本节课内容增加了许多

学生能亲自探究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去体验、讨论、分析、猜想和实验,从而体现了物理课程的构建,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突出了物理课堂的主旋律&“活动教学&”。

二、本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练结合,学习新的知识以后及时练习、巩固学习的效果很好。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讨论热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要反复推敲,拿出最佳学案

课改的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课堂,那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依据是什么呢?学案。所以一份好的学案,一份表达清楚能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的学案显得至关重要。虽然这次《认识浮力》的学案我也是用了近四个小时备出来的,经过了多次修改,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用的并不是得心应手,有的表述不够清楚以至于学生不知道问的是什么,该如何回答,所以学案要反复推敲,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想去做,这样才能拿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才能是真正的学案。

四、要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大家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感觉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觉麻木,那我们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我认为这节课学生的展示还不错,就是缺少组间的评价,每组展示完毕后,要是有同学或老师给予肯定或者鼓励,他会感觉自己的努力有人能看见,可能会更加乐于表现和展示。

五、要发现问题,才能促进发展

我的课堂上缺少质疑的声音,我的学生缺少质疑的眼睛和发现问题的意识。他们显得太乖巧了,太听话了。在课堂上或许是我没有跟他们质疑的机会吧,他们总认为有问题老师就会指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一节展示课我发现了如此多的不足和问题,反思是为了进步,进步还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5

首先,学生对于实验的心理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目标。

在进行实验探究一:什么是浮力?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两个小组顺利完成了实验,其他的小组只是机械的模仿,却没有真正的去贯彻实验精神。

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学生面对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材,却不知道怎么进行实验。

如果我提前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的话,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可是在实验之前如果都告诉他们了,还有自主探究的必要么?这也是很难两全其美的。

第二,在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对于怎么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么去处理实验数据上也是感到很茫然。

我本以为学生在经历了第一个试验后会把“称重法”测浮力的计算方法学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实验数据处理上,可是仅有极个别学生想到了。

在我的一再引导下,学生才慢慢的明白了。

还有在处理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时又被卡了一下。

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杯、水总重减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结果。

第三,时间控制上还是不够合理。

上课之前备课的时候,我本来打算把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己动手完成,自己探索会让知识的吸收和发现更有成就感。

可是在这一节课却让我改变了一些看法。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放给学生就可以了,在放手学生时应该做到“有所放有所收”,这样才是良策。

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实验时做好指导工作。

最后,课堂引导方式要更具体化。

在上完一个班的课后,我发现笼统的提问引导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无所是从,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

比如刚开始,“你怎么去验证一下你所做出的猜想呢?”问完这问题后,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了,不知道自己学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设计实验计划。

之后我换了一种方式“如何去收集溢杯排开的液体并测出它所受的重力呢”。

这样一来,学生会有目标,有目的去做了。

其实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并不觉得这一节课是失败的,因为从中我有所收体会和收获,更多的是教训,这对于我以后教学能力的提高会极有帮助的。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6

这篇物理教学反思文章初中物理教材水的浮力教学反思供广大物理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时参考。具体反思内容如下:

一、设计活动,玩中激趣,在做中学

设计学生动手活动贯穿整节课。在导入时我设置如下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一开始就用活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了两个体验浮力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水的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阿基米德定律。

此外,还设计了发散思维的拓展活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尝试使橡皮泥浮上来,看哪个小组想的点子多…….整节课利用简单常见的器材,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做中学。

二、合作与交流的“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中快乐学习

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采用“过程式”教学,即课前准备,课堂探究,课外延伸。课前学生运用Internet查找有关水的浮力的资料,并准备实验用具,所有准备过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所需活动器材都是简单易找的日常用品,如,脸盆,桶,石头,玻璃弹子,橡皮泥,可乐瓶或其他容器,泡沫(大手掌形状---------校运会入场式道具),从生活中,从身边取材,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进行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三、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从感性体验入手,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瓶中取球,2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对浮力有感性直接的认识;由探究浮力的大小到阿基米德定律;由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到拓展分析:“不沉之舟”泰坦尼号为什么会沉下去?最后才引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合作中成长。

四、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如课堂上师生应景产生一些小花絮。如:

生:老师浮起来了!

师:不是老师浮起来了,是你的橡皮泥浮起来了!

生:呵呵,嘻嘻,哈哈…….

师生在亲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动。微笑教学,使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放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无形中教师与学生便建立了一种合作友好的关系,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指导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第二,设置信息课,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或者复制下来自己整合做成word文档或powerpoint。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具有丰富的再现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由舒畅的探究学习环境使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时间充足,形式多样;再者,信息媒体中资源丰富,搜集的过程也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展示探究活动的主体性。

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所要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的运用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设计才是关键所在

从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发挥计算机的长处,

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教学中,课件等计算机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2.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次新课程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活动的开展,给我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科学课是今年第一次设立的实验科程,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水的浮力是物理内容,对于学生物专业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是否选择这个内容上录像课?我曾经犹豫过:担心讲得不够严谨,能否讲得透彻?后来觉得,也许这样更能发现问题,帮助自己更快成长。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挑战,勇敢进行尝试。

八、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成长

作为站上讲台仅一年的新手,对节奏的把握偏快,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的问题,希望在实践的学习中逐渐变得从容。

第一次拍录像课,事先没考虑到镜头与学生、教师三者的位置关系。课前没有把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向摄影师沟通,有些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过程被学生挡住镜头,导致一些精彩的瞬间没能出现在镜头上。如,导入时设置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学生动手向矿泉水瓶灌水,利用水的浮力成功取出乒乓球;还有学生座位虽做了分组的摆放,课后发现还有更好的摆放方式,如六人围成一个长方形,可能上课和录像的效果会更好…….

还有,虽然能用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满怀激情和感染学生,但观看录像后,自己发现有时语言还不够精确简洁,手势还不够干脆……下次还要注意有效的使用指导时间,让教学更优化。

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著名的导演,每拍完一部电影都会有遗憾;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在寻找遗憾,正视遗憾,相信一定可以在遗憾中成长。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7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 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个走上教育十多年头的我,紧紧跟着新课程改的步伐,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在讲授是否可用纸锅烧水是,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这不可能,锅是铁的,怎么能用纸锅来烧水”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讲解还是用实验来验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二、巧妙提问,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一上课你就必须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身心都在课堂之内,这可是一堂课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于课题导入上进行精雕细啄,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惯性”,下面老师列出一个题(边写边念题目):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运动方向进入了灶内,这是为什么呢?

生:(几乎是全班同时齐声回答)因为煤有惯性。

师:那你有没有惯性呢?

生:有惯性。

师:那你为什么不进入灶内?(全班同学都被逗笑了,但很快安静了下来,进入了认真的思考境界之中)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些经验又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若能恰当运用则会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如利用从井中打水,水桶离开水面时会突然感觉的下沉来引入“浮力”这一节的教学,学生会茅塞顿开:原来“浮力”问题他们早就亲身经历过,有些学生还会联系想到水中漂浮的物体、游泳等。

这样我就利用精心策划的导入使学生轻松而又成功地触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我设法让每个学生真正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初中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ti”,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物理情境 ,让物理课更生动有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我用 Flash 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还如讲到平抛运动飞机投弹例题时,可用 Flash 软件制作一个战斗机空中投弹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题意,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还有介绍天体的运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同学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实验,把物理教学以新奇的方式提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的探究的物理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实现素质教育中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8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我认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科学、社会生活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以下观念是否落实: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秉承精英教育的观念,只注重尖子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往往只关心物理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联系,尤其是极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识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往往只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问题意识的保护和培养,忽略发展其对科学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如在学习“第十六章热和能”的内容时,我对教材中的“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物理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好物理的兴趣。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物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物理新教材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结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且其推导过程是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按教材的体系、线索平铺直叙的讲授,则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相应的结论内化成学生的世界观也成为空谈,要学生死记结论效果也不佳。在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中,我经过对多种设计方案的比较,最终决定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让学生们充分思考,让各种观点充分碰撞,让他们接受以上结论。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问题意识是否具备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学习“浮力的应用”的时候,我让学生先放“孔明灯”玩,然后要求他们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学生们热情很高,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科学、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讨论“物质是可分的”这一结论时,有个别学生提出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可分,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在后来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时,我就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个观察探索的问题:观察“冲天炮”的升空过程,探索其升空原理。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把深奥的物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做以下题“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的题目中,有些学生对“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不理解,我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更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有效资源。

例如,前面所叙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中,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不正是我们引入新知识教学的重要契机吗?

物理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还有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物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9

本堂课经过了我今天的琢磨和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

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浮力,所以用了一个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常见的水上滑行器作为引课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整堂课的基调,然后介绍浮体,最后再详细介绍浮力的存在与定义,在此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最后从浮力的三要素出发使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

整堂课下来,我有很多的心思和想法。

首先是关于水上滑行器的视频出现的内容与浮力有没有关系?水上滑行器的`前进其实不是依靠的是浮力而是依靠相互作用力。

这一点在课后评课的老师也提出来了。

其实我也发现了这个视频在此的争议,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在之后的图片引出的时候强调了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的时候作为对这个争议的补充。

但是其实作为一种引课的手段,我觉得我更应该考虑到所引用的内容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这也告诉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地注意到问题的细节性和全面性,要求我有更好的素养和更强有力的知识体系。

还有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应该把探究活动设置地更仔细,更详尽,就像评课老师说的,我前面的时间花的太多,导致后面的探究活动不够舒展,这也是我作为新教师存在的不足。

关于连接之间的连贯性还有对于一些语言的自然和流畅,我还是做得不够自然和深刻。

有些话是为了讲而讲,这就是我存在的不足之处呀。

一些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灌输不是靠老师一些机械性的语言,而是要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用自己的魅力去打动学生。

第四篇: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1

《认识浮力》是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浮力现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许多结论和观点是片面的,所以这一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对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本节课内容增加了许多

学生能亲自探究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去体验、讨论、分析、猜想和实验,从而体现了物理课程的构建,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突出了物理课堂的主旋律&“活动教学&”。

二、本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练结合,学习新的知识以后及时练习、巩固学习的效果很好。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讨论热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要反复推敲,拿出最佳学案

课改的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课堂,那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依据是什么呢?学案。所以一份好的学案,一份表达清楚能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的学案显得至关重要。虽然这次《认识浮力》的学案我也是用了近四个小时备出来的,经过了多次修改,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用的并不是得心应手,有的表述不够清楚以至于学生不知道问的是什么,该如何回答,所以学案要反复推敲,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想去做,这样才能拿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才能是真正的学案。

四、要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大家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感觉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觉麻木,那我们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我认为这节课学生的展示还不错,就是缺少组间的评价,每组展示完毕后,要是有同学或老师给予肯定或者鼓励,他会感觉自己的努力有人能看见,可能会更加乐于表现和展示。

五、要发现问题,才能促进发展

我的课堂上缺少质疑的声音,我的学生缺少质疑的眼睛和发现问题的意识。他们显得太乖巧了,太听话了。在课堂上或许是我没有跟他们质疑的机会吧,他们总认为有问题老师就会指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一节展示课我发现了如此多的不足和问题,反思是为了进步,进步还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2

首先,学生对于实验的心理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目标。

在进行实验探究一:什么是浮力?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两个小组顺利完成了实验,其他的小组只是机械的模仿,却没有真正的去贯彻实验精神。

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学生面对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材,却不知道怎么进行实验。

如果我提前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的话,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可是在实验之前如果都告诉他们了,还有自主探究的必要么?这也是很难两全其美的。

第二,在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对于怎么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么去处理实验数据上也是感到很茫然。

我本以为学生在经历了第一个试验后会把“称重法”测浮力的计算方法学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实验数据处理上,可是仅有极个别学生想到了。

在我的一再引导下,学生才慢慢的明白了。

还有在处理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时又被卡了一下。

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杯、水总重减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结果。

第三,时间控制上还是不够合理。

上课之前备课的时候,我本来打算把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己动手完成,自己探索会让知识的吸收和发现更有成就感。

可是在这一节课却让我改变了一些看法。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放给学生就可以了,在放手学生时应该做到“有所放有所收”,这样才是良策。

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实验时做好指导工作。

最后,课堂引导方式要更具体化。

在上完一个班的课后,我发现笼统的提问引导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无所是从,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

比如刚开始,“你怎么去验证一下你所做出的猜想呢?”问完这问题后,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了,不知道自己学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设计实验计划。

之后我换了一种方式“如何去收集溢杯排开的液体并测出它所受的重力呢”。

这样一来,学生会有目标,有目的去做了。

其实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并不觉得这一节课是失败的,因为从中我有所收体会和收获,更多的是教训,这对于我以后教学能力的提高会极有帮助的。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3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浮力》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

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创造思维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知识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结合信息化教学,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本节课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算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浮力的特点,继而给浮力下定义,这样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思想。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本节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自主学习、课堂展示、小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4

这篇物理教学反思文章初中物理教材水的浮力教学反思供广大物理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时参考。具体反思内容如下:

一、设计活动,玩中激趣,在做中学

设计学生动手活动贯穿整节课。在导入时我设置如下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一开始就用活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了两个体验浮力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水的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阿基米德定律。

此外,还设计了发散思维的拓展活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尝试使橡皮泥浮上来,看哪个小组想的点子多…….整节课利用简单常见的器材,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做中学。

二、合作与交流的“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中快乐学习

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采用“过程式”教学,即课前准备,课堂探究,课外延伸。课前学生运用Internet查找有关水的浮力的资料,并准备实验用具,所有准备过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所需活动器材都是简单易找的日常用品,如,脸盆,桶,石头,玻璃弹子,橡皮泥,可乐瓶或其他容器,泡沫(大手掌形状---------校运会入场式道具),从生活中,从身边取材,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进行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三、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从感性体验入手,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瓶中取球,2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对浮力有感性直接的认识;由探究浮力的大小到阿基米德定律;由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到拓展分析:“不沉之舟”泰坦尼号为什么会沉下去?最后才引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合作中成长。

四、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如课堂上师生应景产生一些小花絮。如:

生:老师浮起来了!

师:不是老师浮起来了,是你的橡皮泥浮起来了!

生:呵呵,嘻嘻,哈哈…….

师生在亲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动。微笑教学,使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放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无形中教师与学生便建立了一种合作友好的关系,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指导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第二,设置信息课,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或者复制下来自己整合做成word文档或powerpoint。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具有丰富的再现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由舒畅的探究学习环境使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时间充足,形式多样;再者,信息媒体中资源丰富,搜集的过程也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展示探究活动的主体性。

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所要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的运用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设计才是关键所在

从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发挥计算机的长处,

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教学中,课件等计算机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2.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次新课程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活动的开展,给我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科学课是今年第一次设立的实验科程,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水的浮力是物理内容,对于学生物专业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是否选择这个内容上录像课?我曾经犹豫过:担心讲得不够严谨,能否讲得透彻?后来觉得,也许这样更能发现问题,帮助自己更快成长。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挑战,勇敢进行尝试。

八、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成长

作为站上讲台仅一年的新手,对节奏的把握偏快,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的问题,希望在实践的学习中逐渐变得从容。

第一次拍录像课,事先没考虑到镜头与学生、教师三者的位置关系。课前没有把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向摄影师沟通,有些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过程被学生挡住镜头,导致一些精彩的瞬间没能出现在镜头上。如,导入时设置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学生动手向矿泉水瓶灌水,利用水的浮力成功取出乒乓球;还有学生座位虽做了分组的摆放,课后发现还有更好的摆放方式,如六人围成一个长方形,可能上课和录像的效果会更好…….

还有,虽然能用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满怀激情和感染学生,但观看录像后,自己发现有时语言还不够精确简洁,手势还不够干脆……下次还要注意有效的使用指导时间,让教学更优化。

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著名的导演,每拍完一部电影都会有遗憾;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在寻找遗憾,正视遗憾,相信一定可以在遗憾中成长。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5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我们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认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科学、社会生活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以下观念是否落实: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秉承精英教育的观念,只注重尖子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往往只关心物理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联系,尤其是极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识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往往只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问题意识的保护和培养,忽略发展其对科学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如在学习“第十六章热和能”的内容时,我对教材中的“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物理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好物理的兴趣。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物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物理新教材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结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且其推导过程是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按教材的体系、线索平铺直叙的讲授,则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相应的结论内化成学生的世界观也成为空谈,要学生死记结论效果也不佳。在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中,我经过对多种设计方案的比较,最终决定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让学生们充分思考,让各种观点充分碰撞,让他们接受以上结论。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问题意识是否具备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学习“浮力的应用”的时候,我让学生先放“孔明灯”(市场有售)玩,然后要求他们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学生们热情很高,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科学、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物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讨论“物质是可分的”这一结论时,有个别学生提出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可分,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在后来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时,我就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个观察探索的问题:观察“冲天炮”的升空过程,探索其升空原理。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把深奥的物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引申。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做以下题“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的题目中,有些学生对“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不理解,我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更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有效资源。

例如,前面所叙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中,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不正是我们引入新知识教学的重要契机吗?

物理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还有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物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6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个走上教育十多年头的我,紧紧跟着新课程改的步伐,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在讲授是否可用纸锅烧水是,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这不可能,锅是铁的,怎么能用纸锅来烧水”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讲解还是用实验来验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二、巧妙提问,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一上课你就必须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身心都在课堂之内,这可是一堂课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于课题导入上进行精雕细啄,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惯性”,下面老师列出一个题(边写边念题目):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运动方向进入了灶内,这是为什么呢?

生:(几乎是全班同时齐声回答)因为煤有惯性。

师:那你有没有惯性呢?

生:有惯性。

师:那你为什么不进入灶内?(全班同学都被逗笑了,但很快安静了下来,进入了认真的思考境界之中)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些经验又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若能恰当运用则会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如利用从井中打水,水桶离开水面时会突然感觉的下沉来引入“浮力”这一节的教学,学生会茅塞顿开:原来“浮力”问题他们早就亲身经历过,有些学生还会联系想到水中漂浮的物体、游泳等。

这样我就利用精心策划的导入使学生轻松而又成功地触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我设法让每个学生真正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初中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物理情境,让物理课更生动有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还如讲到平抛运动飞机投弹例题时,可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战斗机空中投弹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题意,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还有介绍天体的运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同学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实验,把物理教学以新奇的方式提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的探究的物理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实现素质教育中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7

本堂课经过了我今天的琢磨和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

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浮力,所以用了一个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常见的水上滑行器作为引课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整堂课的基调,然后介绍浮体,最后再详细介绍浮力的存在与定义,在此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最后从浮力的三要素出发使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

整堂课下来,我有很多的心思和想法。

首先是关于水上滑行器的视频出现的内容与浮力有没有关系?水上滑行器的前进其实不是依靠的是浮力而是依靠相互作用力。

这一点在课后评课的老师也提出来了。

其实我也发现了这个视频在此的争议,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在之后的图片引出的时候强调了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的时候作为对这个争议的补充。

但是其实作为一种引课的手段,我觉得我更应该考虑到所引用的内容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这也告诉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地注意到问题的细节性和全面性,要求我有更好的素养和更强有力的知识体系。

还有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应该把探究活动设置地更仔细,更详尽,就像评课老师说的,我前面的时间花的太多,导致后面的探究活动不够舒展,这也是我作为新教师存在的不足。

关于连接之间的连贯性还有对于一些语言的自然和流畅,我还是做得不够自然和深刻。

有些话是为了讲而讲,这就是我存在的不足之处呀。

一些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灌输不是靠老师一些机械性的语言,而是要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用自己的魅力去打动学生。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8

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和规律。教材的内容覆盖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方法(实验和科学探究),对学生全方面的能力要求高,是已学知识质量、密度、力、压力、压强等的综合,从数学角度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内容从根本上看是讲了“一个力”即浮力,讨论实验测量浮力,而阿基米德原理从本质上讲是研究浮力的大小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可以提炼为浮力和浮力的大小两大问题。对于力的概念学习是学生已掌握的,从常见的力、压力等迁移到浮力,学生会明确浮力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消除陌生感,化解学习的难度。

对于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大小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1、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3、探究浮力的大小。个人认为探究活动1目的主要还是找到一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提供实验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二、教学设计

1、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不是孤立抽象的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应用。

2、注重将学生的经验体验抽象加工提升为知识,消除知识的陌生感神秘感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

对于浮力学生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和前概念。教学设计以此为线索,在研究浮力的概念时要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生的前概念只是模糊的认识,通过课堂实验再此体验,将经验抽象成严格的物理概念。从浮力到阿基米德实验,思维有很大跳跃,通过体验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真正认识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立足学生主动学习进行设计和预设

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学这一中心展开的。

首先对于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体验的基础上抽象出严格的物理概念,认识一种新的力,思考浮力的其它因素。

对于教学的重点三个探究活动过程设计有所区别。探究活动1,2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活动3由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重点都是猜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猜想涉及到物理的规律,对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探究活动1,2的猜想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引导分析提出。探究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设计,活动操作的过程步骤必须表述清楚,使每个学生都明确做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现象,有效探究

4、发挥教师的导学指导作用,处理学生的生成调控教学进程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容量太多完成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环节可以简化处理。即不做折纸船游戏,仅从生活现象(游泳时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人的感觉/井中提水时人的感受)去引导。

2、教学探究出的物理规律仍需要一定的训练去巩固,除了本节最后的解释现象,还需要一节习题课练习及讨论问题。

3、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完成,分组探究课前要安排好小组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务必注意使学生都明确做什么怎么做,真正将有效的经历经验转化为知识。

4、教学中不要急于完成知识传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尝试操作的时间,困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9

回想上课之初,虽然时间很短,我还是认真的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前一天临时通知我,人数比较多还包括家长。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和最终的评比结果来看,效果很满意。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处理得恰当?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改进的?为今后的公开课留下一点值得借鉴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在引入环节,我做了一个小魔术:听话的小鱼。这是魔术表演常用的一个道具,其实魔术很多用到物理知识的,播放或演示一个魔术,然后又能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理,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兴趣。(我并没有过多解释原理,设置了一个悬念,其实后面课程有潜水艇模型,和这个很类似,我只是把它调到这里来演示。)一开始,就把学生和大多数听课者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下课后,还有家长向我了解原理呢。)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习知识后能立刻解决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这节课我安排了一个活动:生活中的浮力。学生不仅要说出浮力的应用,并要思考其原理、原因。通过这一个环节,我不仅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大致了解了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掌握程度,确立最佳反应区。整节课的效果后来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都有很好的反馈,如:印象非常深刻……,不由自主上网查原理……,自己回去也动手也做一个……,做得比老师的还要漂亮……,把自己的父母也问住了……等等。

3、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通过浮力的举例,我了解到这个班级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较深认识,我做了临时调整,对称重法不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把时间放在为什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把浮力测出来。时间还是原来的计划时长,效果却比我预料的还要好。我觉得要做到积极的应变,一定要准备充分,事先准备的素材一定要充分,那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课后小结。这个环节我并没有做教师总结,预留的时间也不是下课前2、3分钟,而是留出了十二分钟,仅仅在投影上打出两个问题:(1)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内课外不限);(2)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最好举例并说明理由)再留出3分钟考虑时间,我走下去和学生单独交流,聊这节课的收获。由于有了前面活动环节的积极回答,加上我在单独交流时的一些提点,这个环节成为我最为满意的地方。实践证明学生的小结:知识更完整、气氛更热烈、拓展更具体、效果更明显。

二、不足之处

过后通过回放录像,我还是发现了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1、由于是临时变为对外开放,所以听课人数超出原计划很多,不仅教室里面显得拥挤,外面走廊都站满人。学生的课桌都连成了个整体,我只能走到第一排的几桌位置,在单独交流的环节,只能顾及到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导致后面的小结时段,前排同学的小结效果比中后排同学好得多。在演示实验时,也无法走下去让后排的同学观察清楚。

2、在引入环节之后,学生提出要求老师说明这个魔术的原理。原计划是设置悬念的,而且学生也还没有学到气压知识,在这节课暂时讲不清楚原理的。在下课前禁不住学生的再次请求,说明了一下,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过后想想,知识还没有达到,说了也不理解,还是不说的为好。

3、没有考虑到实验观察的效果。本来以为演示的实验,可以走下去,顾及后排学生的观察角度,但是临时听课人数有变,无法走下去,准备的器材无法保证后排同学也能看清楚。以后的公开课,要考虑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安排在实验室,位置足够宽,实验器材临时更换也方便。

4、有个环节被临时取消。本来在小结之后,我还安排了一个环节:思考题。本意也是准备在学生小结不充分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补充。但是后来发现学生小结已经超出我的准备的内容,就临时取消了,把时间都放在小结去了。后来觉得,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也低估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几点收获

1、时间不足还能临时调整,空间不足则无法临时解决。

2、准备的问题要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3、不要低估学生积极性,只要引导得当,他们的热情超出你的想象。

4、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你会有惊喜的。

第五篇:初中物理:浮力练习题

1.将两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让它们同时浸没在水中,两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减小值

相同,则这两个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A.

密度

B.体积

C.质量

D.重力

2.如图所示,将重为5N的小球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小球的一半体积浸在水中时,测力计

示数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体积为

400cm3

B.小球的密度为

1.25g/cm3

C.缓缓向下移动弹簧测力计,小球对测力计的拉力最小可达到1N

D.剪断悬吊小球的细线,小球在水中稳定时受到的浮力为5N

3.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酒精中,金属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图中甲、乙所示。则下列关于金属块的几个物理量计算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2N

B.质量为3kg

C.体积为

10cm3

D.密度为

3.0×103

kg/m3

4.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塑料药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的浸入水中,甲瓶口朝上,乙瓶口

朝下,两药瓶在水里的位置相同,若甲药瓶恰好悬浮,则

()

A.乙药瓶也处于悬浮状态

B.乙药瓶受到的浮力更大

C.乙药瓶内的气体密度大

D.两药瓶内的气体压强相等

5.海权握,国则兴,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潜水艇是海军的战略重器。如图4所示是我国海军某舰队的“强国号”潜水艇在海中悬浮、上浮、漂浮训练过程下列对此潜艇分析正确的是:

A.上浮过程中所受浮力逐渐变大

B.悬浮和漂浮时所受的浮力相等

C.漂浮时排开的海水所受的重力最小

D.漂浮时潜艇底部所受海水压强最大

6.科技小组的同学用长方体泡沫塑料、三脚架和灯泡等制作了一个航标灯模型A,总重为4N,A底部与浮子B

用细绳相连。水位上升时,浮子B下降;水位下降时,浮子B上升,使航标灯静止时A浸入水中的深度始终为5cm,排开水的质量为

500g,浮子B重0.5N(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g=10N/kg),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A.浮子B受到的浮力和绳子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泡沫塑料A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是5000Pa

C.A受到的浮力为0.5

N

D.航标灯静止时,浮子B体积应为1.5x10-4m3

7.图中的实验操作中,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操作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有一个实心球形物体,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重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4N;当把物体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6N.把物体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投入水中静止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5N

B.7N

C.14N

D.12N

9.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溢水杯,杯中装满不同的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溢水杯中,甲杯溢出0.9N的液体,乙杯溢出0.8N的液体。则()

A.小球在甲杯中受浮力,在乙杯中不受浮力

B.小球重0.9N,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是0.8N

C.甲杯对桌面的压强小于乙杯对桌面的压强

D.液体对甲杯底的压强小于液体对乙杯底的压强

10、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B、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浸入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C、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一定与浸入在液体中液体的密度有关

D、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浸入在液体中物体的深度有关

11、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做密度计。将其插入被测液体中,待静止后直接读取液面

处的刻度值就是该液体的密度值,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计的密度值在量筒的外壁处

B、密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C、若如图所测的是盐水,当加点水时,密度计所受的浮力变小

D、若如图所测的是盐水,当加点水时,密度计将下沉一点

图甲:橡皮泥船

图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图丙:将空饮料罐慢慢向下按,发现向下按的力越来越大

图丁: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插入被测液体中静止

12、关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橡皮泥船是采用改变自重的办法来承载重物的,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吃水深度变小

B.图乙中“蛟龙号”从海面潜入7000m深的海底是通过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浮沉的。

C.图丙说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越深,所受的浮力越大

D.图丁中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F甲=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13.将一个新鲜的鸡蛋分别浸人盛有水(图甲)和浓盐水(图乙)的相同烧杯中,鸡蛋静止时在容器中的位置如图甲、乙所示。若鸡蛋质量为55g,浓盐水的密度为1.1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地球的引力突然或为原来的一半,图甲中的鸡蛋会上浮

B.鸡蛋对图甲中烧杯底部的压力为0.05N

C.鸡蛋在图乙杯中受到的浮力为0.5N

D.向图乙杯中加盐后,鸡蛋上浮,最终静止后鸡蛋受到的浮力比原来受到的浮力大

E.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

F.向盐水中加酒精,鸡蛋下沉,最终静止后鸡蛋受到的浮力比原来悬浮受到的浮力小

G.鸡蛋排开液体的质量m甲=m乙

H.液体对杯底的压强P甲=P乙

I.乙图中烧杯对桌面的压强跟放入鸡蛋前相比,大小不变

14.如图所示,实心小球在甲液体中悬浮,在乙液体中沉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球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C.球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D.球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15.在0.5kg的平底空水桶内,装入15kg的水并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水桶对地面的压强为3100Pa。小刚用细线拴着体积为4×10-3m3,密度为3×103kg/m3的金属球。当手提细线使金属球浸没在桶内的水中时,水面升高了5cm,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对桶底的压强增加了800pa

B、水对桶底的压强为500pa

C、水桶对地面的压强是5500pa

D、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增加了800pa

16.如图所示,某同学将一漂浮在水面不开口的空饮料罐缓慢按入水中,同时开始计时,继续向下压一段距离,共用时t0,此过程中饮料罐所受的浮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下列图中的()

A

B

C

D

17.如图所示,把装满水的烧杯放在托盘秤的盘子里,再把空的饮料罐缓缓按入水中,在这

个过程中

()

A.托盘秤的示数在增大

B.托盘秤的示数保持不变

C.烧杯底部对托盘的压力在减小

D.烧杯内的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力在增大

18.如图甲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端连有一连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A,容器中水的深度为40cm时,物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打开阀门B,使水缓缓流出,当物块A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即恢复原长没有发生形变),此时关闭阀门B.弹簧受到的拉力F跟弹簧的伸长量L关系如图所示(不计弹簧所受的浮力,物块A不吸水)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打开阀门前物块A受到的浮力10N

B.物块A的密度0.6×10kg/m

C.物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伸长了2cm

D.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3.6×10Pa

19.水平地面上有底面积为300

cm2、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A,内有质量为400

g、棱长为10

cm、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B,通过一根长10

cm的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此时水面距容器底30

cm(如图)。计算可得出()

A.绳子受到的拉力为14

N

B.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90

N

C.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面下降了2cm

D.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变化了200

Pa

下载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浮沉;第三,浮力产生原因。2、教材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研究是在小学自然......

    九年级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_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赵本中学马福佑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授课教师:李志荣 授课班级:119班 授课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2017年3月30日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阿基米德原......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篇二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设计书及自我评析

    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设计书及自我评析 答:一、浮力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浮力概念,理解物体浮沉条件.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大小及方......

    教学设计:浮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广州天荣中学 510620 物理教师:陈威威,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浮力》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九年级(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五节(P90~P92)。......

    教学设计:浮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明港一中 物理教师:张世锦,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浮力》的内容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八年级(新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 一、教材分析 对浮......

    教学设计:浮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