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烽火》教学设计5篇范文

时间:2019-05-11 21:3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战烽火》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第一篇:《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17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勾结,阴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认识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

重点突破:运用《美助蒋抢夺胜利果实》的影视资料,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文等,提出一系列问题:如美帮蒋运兵,说明了什么问题?蒋是“以国家大计为重”邀请毛泽东去谈判吗?通过讨论,认识到重庆谈判虽然不能改变蒋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却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

难点突破: 运用地图,《挺进中原》影视片段,让学生生动地感知战略反攻前的形势和挺进大别山的宏伟气势。【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收集美蒋勾结,阴谋发动内战的资料。引导学生识别图片,使学生通过图画获取历史知识信息,用图画的形成陈述历史问题。

【教学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近历史,体验历史。【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日本投降的时间。抗战胜利的意义。2.讲授新课:

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呵护。)

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但是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1946年6月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的开始。

国民党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目标定在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1947年毛泽东率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彭德怀、贺龙率西北解放军同敌人展开**,打退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

教师小结、过渡:挺进大别山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展示地图和《挺进中原》影片片段。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课堂活动】

以记者的身份,报道一件跟本课所学内容有关的事件。(如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3课堂练习名校课堂 41页当堂训练 1,2,3,4,5题。4,作业 42页6,7,8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 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

原因

概况

结果 二转战陕北

1全面爆发 2西北战场战况 三 挺进大别山 1概况

2结果 18战略大决战决战 能力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

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教学难点

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1三大战役示意图

2.《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有条件的地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导入语例示二

1找学生朗诵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成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导入语例示三]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到11月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场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战役。随后提出问题: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辽沈战役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导入新课。[板书]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的两年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歼敌二百六十四万人,其中俘敌一百六十三万人。两年主要缴获,计有步枪近九十万枝,重轻机枪六万四千余挺,小炮八千余门,步兵炮五千余门,山野重炮一千一百余门。两年中人民解放军由一百二十余万人增加到了二百八十万人。其中正规军由一百一十八个旅增加到了一百七十六个旅,正规军人数由六十一万增加到了一百四十九万。解放区现有面积二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九百五十九万七千平方公里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五;现已有人口一亿六千八百万,占全国人口四亿七千五百万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三;现有县城以上大中小城市五百八十六座;占全国城市二千零九座的百分之二十九。

由于我党坚决领导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现已有大约一万万人口的区域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土地大致平均地分配给了农村人民,首先是贫雇农。

党在国民党区域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这表现在各大城市中争取了广大的工人学生、教员、教授、文化人、市民和民族资本家站在我党方面,抗拒了国民党的压迫,使国民党完全陷于孤立。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一九四六年七月为四百三十万人,两年被歼和逃亡三百零九万人,补充二百四十四万人,现有三百六十五万人。——<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国共双方的情况。(指解放战争第三年)

[学生归纳]回答一: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为增强,人数达到二百八十万人。回答二: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大为增加。

回答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了土地,积极支援战争。回答四: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答案五: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 [教师讲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增至280万人,共有五支野战部队:西北野战军7万人,华北野战军20万人,中原野战军20万人,华东野战军42万人,东北野战军70万人。并已基本形成野战军、地方军和游击部队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军队素质和战术水平大为提高,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能力也大为增强;士气旺盛,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东北55万人,分布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华北55万人,分布于平绥线、北宁线诸点;徐州60万人,布防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两路十字架上;华中75万人,部署于以汉口为中心的地区;西北30万人,布置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地区。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农村游击战争不断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要向学生说明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华东为刘峙集团,华中为白崇禧集团,西北为胡宗南集团)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这时,能不能迅速果断地抓住战机,组织决战,各个歼灭敌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1948年9月,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讨论和部署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提出从1946年7月算起,用五年时间,发展解放军500万,歼灭国民党军队500万,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决定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根据九月会议的精神,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核心的**中央军委,先机制敌,因势利导地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出色地完成了在长江以北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亦面临着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刻。早在1947年冬,美国曾向蒋介石提出:北纬 40°以北(安东—安西)暂时放弃;北纬35°以北(陇海线)要力争;北纬30°以北(长江线)要坚守;北纬30°以南(华南)进行经营。蒋介石是从来不肯放弃一城一池的,舍不得丢掉东北,并且企图牵制东北解放军不能入关作战,总是犹豫不决,一拖再拖。半年以后,战局继续向不利于国民党方面发展。蒋介石才决定放弃东北,但又说准备在东北坚持到十月底,以观时局的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作撤退准备。蒋介石这种战略意图上的矛盾状态,显露出他自己已心慌意乱,无所适从。

这时,中央军委果断地把战略初战放在了东北战场。[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大家可以讨论解决。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情况;敌军分布情况;敌军的战略意图;民心向背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回答]回答一: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惟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回答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回答三: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回答四: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回答五: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教师讲述]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首战东北有几大好处:

一、东北解放军有70万野战军和30万地方部队,共有100多万,而国民党只有军队55万,其中正规军48万。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战场是我军兵力超过敌军兵力并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惟一战场,这就将初战的胜利放在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二、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关内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三、土改完成,人民群众支援,更重要的是敌人在撤守问题上摇摆不定。给了解放军一个绝好的歼敌机会。

四、如果把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国民党华北、东北两大集团军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入关内,实现其战略收缩的意图。因此,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下面我们看这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

[板书]2.三大战役[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将课本上关于三大战役的内容仔细看一遍。然后复述其主要内容。[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1)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解放军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沈阳被攻克,东北全境解放。

(2)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役开始,解放军先在徐州附近顽强歼敌,后解放徐州,在河南东部全歼徐州逃窜之敌。淮海战役结束。

(3)淮海战役进行时,东北解放军入关与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了平津战役,把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据点。先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又和平解放北平。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出每一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和三大战役总的影响。

[学生回答]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二百九十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增至三百万,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教师引导]那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谈一谈自己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看法。[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党的正确领导。首先抓住了把首战放在东北的机遇。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回答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回答三:国民党军队的投诚、起义。回答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教师讲解](附“三大战役示意图”)

同学们,先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长春、沈阳、黑山、锦州、营口、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徐州、蚌埠、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确山,然后再看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

(一)<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首先向北宁线锦塘段出击,至<10月1日>,除锦州、锦西两孤立据点外,全为解放军控制。<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8万余,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等。攻克锦州,完全封闭了东北境内敌人陆上的退路,这就决定了东北敌军全部被歼的命运。

<10月17日>,长春曾泽生率六十军全军26000余人起义。19日,在东北野战军待令攻歼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另一副司令郑洞国率四万余人投诚。长春宣告解放。

<10月26日>,打虎山地区的援锦廖耀湘兵团十万之众全部就歼,廖耀湘等均被活捉。<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10日,锦西被收复。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万人。

(二)<1949年11月7日>,淮海战役打响了。华东野战军分三路迅猛包抄徐州东面的黄百韬兵团。8日,何基沣、张克侠部二万人起义,敌北面防线出现裂口,华东野战军乘势直插徐州和碾庄之间,包围了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全歼该兵团,黄百韬自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1月23日>至25日,中原野战军在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河南信阳匆匆赶来增援黄百韬的黄维兵团。

<12月1日>,徐州敌军西逃,妄图汇合黄维兵团共同南逃。被华野追击部队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12月16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了黄淮兵团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向被围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仅仅四天,便歼敌30万。活捉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此役歼敌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

(三)<1948年12月5日>,入关的东北解放军攻克密云,打响了平津战役的第一枪。

为了防止敌人逃跑,对华北敌军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策略。同时令华野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全歼的部署。<12月21日>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完成。

<1949年1月14日>,向天津发动进攻,经29小时激战,歼敌13万余人,活捉陈长捷,解放天津。塘沽敌人惧遭歼灭由海上逃跑。

为了减少人民的损失,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于<1月16日>向傅作义送出通牒,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办法。经过我党的努力工作,傅作义终于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22日>,傅部开始向指定地点集中,31日,我军入城接防,古城北平遂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基本上解放华北地区。

同学们,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役进行中,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即达543万人,担架30.5万幅,大小车辆88万辆,牲畜76.7万头。船只8500支。筹粮9.6亿斤,挑子20.6万副。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这是个有力的证明,陈毅同志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确实如此。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中央军委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东北、华北、华东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或放电影《大决战》相关片断)[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列表概括三大战役。内容应包括: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时间、歼灭或改编敌人数、解放地区、歼灭或俘敌指挥官。(教师等学生把表格设计完成以后,用投影打出样表。)[投影显示]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 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 役 东北解放军林彪 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47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淮海战 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刘伯承 邓小平陈毅 粟裕 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5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 黄百韬 黄 维

平津战 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

[教师过渡]同学们,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下面我们来看本课的第二个问题——百万雄师过大江。[板书]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渡江战役的背景

[教师讲述]同学们,战略决战的展开和逐渐走向胜利,使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不支持蒋介石,以李宗仁、白祟禧为首的桂系乘机逼蒋下台,企图取而代之。蒋介石看到大势已去,遂于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文告,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商讨恢复和平的具体办法。这时,与国共双方都有关系的一些人在美国的策动下,组成革命阵营内部的“反对派”,向**“呼吁和平”,把“战争立即停下来”,替国家“保留一点元气”。在革命阵营内部,也有人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害怕美国出兵干涉,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主张中国革命就此止步。这时,在全国人民面前就有一个非常尖锐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就此止步,使革命半途而废?为此,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个献词的发表,及时地正确地回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关键问题,揭穿了蒋介石的“和平攻势”。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与此同时,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真正实现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并提出了八项条件作为和谈的基础。这八项条件是:

(一)惩办战争罪犯;

(二)废除伪宪法;

(三)废除伪法统;

(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五)没收官僚资本;

(六)改革土地制度;

(七)废除条约;

(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同学们,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特别是八项和谈条件的提出,对蒋介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四面楚歌中,蒋介石于<1月21日>宣告“引退”,飞往奉化溪口,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开始同共产党和谈。但在<4月20日>的最后签字的日期,李宗仁拒绝在协定修正案上签字。国民党政府和平阴谋彻底破产。[教师过渡]1949年4月20日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合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板书]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本目的有效信息有:①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22年的统治;②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教师讲述](挂《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在毛泽东、朱德发出进军令之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战线上,万炮齐鸣,万船齐发,顿时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锐利攻势,迅速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海陆空立体式千里江防。国民党江防部队全线溃败,纷纷南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国民党二十二年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各路野战军展开战略追击,分别向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举行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进军。1950年4月和5月,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至此,大陆除西藏外都获得解放。从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807万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及投影中的材料,讨论一下蒋介石政府垮台的原因。

(一)1947年10月下旬,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司令部非法捕杀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此事件成了全国反迫害运动的新起点。11月,北平五千多学生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于子三追悼会,全国十多万学生举行罢课、示威。1948年初,上海申新九厂工人为生活所迫举行罢工,国民党进行镇压,制造了“申九血案”。同年夏,中国人民反对美国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为美国政策辩护,并对中国进行威胁。上海大中学生五千多人到外滩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干涉中国的爱国运动,北平有四百三十多位教授联名向司徒雷登发出抗议书。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等百余人发表声明,拒绝购买美国援助的救济粮。这些斗争,使国民党统治更加孤立了。

(二)上海市1948年1月至8月,米价上涨43倍。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到1948年8月达663万亿元,与1937年6月的发行数相比,11年内增加了47万倍。为了挽救经济危机,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限价政策”。主要内容有,一是发行金圆券,以法币300万元折合1金圆券的比价,限期收兑完法币。二是限期收兑人民的金银外币,逾期不兑者一律没收。国民政府强制推行,广大人民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大受劫难,只是触动不了豪门贵族。金圆券发行额猛增,到1949年6月达到130万亿元。金圆券与法币一样成了一张废纸。

(三)抗战胜利后,在接收敌伪财产时,军统局、中央军、地方政府敌伪财产管理处众多单位争抢接收,有时甚至动武。汤恩伯的军队与上海警备司令部为争夺一所日本俱乐部,互相开抢,打死打伤多人。青岛敌伪产业局将一批50亿元的物资运往上海、台湾出售,收回30亿元,其余20亿元尽入私囊。平津地区的一些接收大员,随意加人以汉奸罪名进行逮捕,以便强占民产,鱼肉百姓。老百姓称国民党的接收为“劫收”。

(四)1948年,蒋介石派宋美龄到美国乞求援助,一无所获。同年10月,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建议:“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的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基本上被全歼。桂系军阀白崇禧就给蒋介石两次去电,要求停战,进行和谈,逼蒋下野。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吏治败坏、官场贪污成风。回答二: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回答三: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回答四: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回答五:人民群众反对,失去民心。回答六:国民党内互相倾轧、不团结。回答七:蒋桂分裂。回答八:美援断绝。„„

[教师小结]我们把上面同学们说的内容归结到一块,让它更加系统、条理。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有:

一、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失去民心的措施,想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比如假和平、真内战、撕毁政协协议、镇压民主运动、制造血案等。结果是民心丧尽,自己也陷于人民包围的灭顶之灾。

二、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国民党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庞大,政府财政收支入不敷出。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并滥发纸币,造成物价狂涨。仅上海的物价,1949年1月与1948年8月相比,半年内上涨了128倍。

三、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不仅违背民心,也违背军心。军队官兵厌战,尤其是国民党的杂牌军厌战情绪更为严重,临阵起义、投诚的现象不断发生。下面是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起义、投诚表,大家可以看一看。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起义、投诚表 时间 战役名称 起义、投诚简况

1945年10月 邯郸战役 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

1948年9月 济南战役 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二万多人起义

1948年11月 辽沈战役 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部投诚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 江阴要塞官兵起义和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25艘舰艇在芭斗山江面起义

四、贪官横行,统治腐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受敌伪财产时,许多官员利用接收机会,贪污盗窃,敲榨勒索,大发“劫收”横财。

五、美援断绝,蒋桂分裂。国民党发动内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国民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失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美国迫使蒋介石下野,支持李宗仁上台。这就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造成了蒋桂分裂。蒋介石下台时气愤地说:“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是被国民党打倒的。” [板书]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④贪官横行,吏治腐败 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布置作业]填表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 板书设计

●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 一、三大战役 ● 1.三大战役的背景 ● 2.三大战役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 1.渡江战役的背景 ● 2.百万雄师过大江

●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 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 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 ④贪官横行,吏治腐败 ● 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第二篇:初二上册17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双方及目的、结果;内战开始的标志事件;刘邓大军A、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

B、、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挺进大别山的标志性意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学习重点)。转战陕北。

2、理解“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学习难点)自学指导一:

一、重庆谈判(看第一框题做1——5):

1、背景:胜利后,美国实行政策,支持发动内战(P102第一段和小字)。

2、蒋邀请毛谈判的理由和真实目的(读P102导入框和P103第一段):

3、毛泽东和赴重庆谈判的目的:为了

4、时间:年8月

5、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了和平建国的“ 巩固提高——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102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2、P102导入框电报(略)从字面看,蒋介石“诚心诚意”,“以国家利益为重”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3、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为什么还要赴重庆谈判?结果如何?

自学指导二(学生看第二框题做1——2):

二、转战陕北

1、内战开始的标志:年6月,国民党进攻。

2、转战陕北:

C、、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 “战术”,粉碎了敌人进攻。

自学指导三(学生看第三框题做1——2):

三、挺进大别山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年夏

部队:、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地区 3、意义: 巩固提高——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解放战争头一年里,战况如何?(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有哪些有利条件?)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

始?

第三篇:第17课内战烽火说课稿

第17课 内战烽火说课稿

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 内战烽火》。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学生、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五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内战烽火》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的内容,本节课介绍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揭穿美蒋内战阴谋,军事上粉碎国民党进攻,进入战略反攻的历史史实,中国共产党由此取得的政治和军事优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本课 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意义深远,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含有三个子目:一是“重庆谈判”;二是“转战陕北”;三是“挺进大别山”。

“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是蒋介石为掩盖其发动内战的真相而实施的政治阴谋。通过学习重庆谈判,还可以让学生更加坚定对党的信念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重点讲解。

“转战陕北”是指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转战陕北”和“挺进大别山”这两个典型事件,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将这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放在“全面内战”一目中讲述,使学生对解放战争各战场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和挺进大别山等基本历史史实。

2、通过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培养其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显示对联“延安千里赴谈判,重庆一轮现曙光”提问学生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就“毛泽东应不应该去重庆参加谈判”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通过阅读“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的内容,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进而逐渐引出中共转战陕北。

3、结合地图及“解放战争一年来国共双方力量的变化图表”介绍经过一年的对敌作战,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解放军战略返攻。之后,演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路线,从空间上使学生认识这一行动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2、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认识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和平团结统一最终将取代战争分裂和独立。

三、说学生:

◆ 初二学生想象力丰富,有表现自己的热情,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思维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虽然对解放战争有零散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知识的框架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法:

运用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我自制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引导法

1、引导回忆法。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正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

2、影像辅助法。展示大量图片,播放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感官冲 击效果。

3、层层提问法。多层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五、说学法: 学法是教法的引伸,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众所周知,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历史”,更重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运用以下方法:资料分析法;读图、识图的方法;独立思考、总结并表达观点的方法;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六、说过程:

(一)显示“毛泽东与蒋介石举杯共饮”的图片。导语如下:毛泽东与蒋介石是老对手了,他们在战场上厮杀了几十年,怎么会坐在一起 举杯共饮呢?开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1、重庆谈判

教师指出:蒋内战准备尚不充足,于是耍弄政治欺骗手段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显示其中一封电文资料及中共内部出现的不同意见,让学生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既体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过渡:提问,作为重庆谈判的结果——双十协定,蒋介石会遵守吗?通过问题自然引出后面学习的内容。

2、转战陕北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双十协定”对蒋介石来说只是一纸空文,毫无约束力,最终内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2)教师简单介绍内战第一年的形势,引导学生观看 “陕北解放区敌我力量对比图表”,然后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共该采取什么策略打退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回答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所起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为下一课总结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做准备。

(3)挺进大别山

a 教师结合地图及“解放战争一年来国共双方力量的变化图表”介绍经过一年的对敌作战,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解放军战略返攻。然后指导学生结合本目课文读图,并要求学生找出大别山、南京、武汉等重要地点。之后,演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路线,从空间上使学生认识这一行动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图说历史的能力。

b 在学生对“挺进大别山”不同角度的认识、体验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探究课后思考题,并以此来突破难点,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 巩固小结: 本课讲述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政治上(重庆谈判)和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较量,随着战争的进程,中共采取灵活多变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最终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基础。最后教师指出:不久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蒋家王朝覆灭,蒋介石退守台湾。这一切都证明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任何分裂独裁的企图终将被历史所抛弃。今天的“**阴谋”“台独”不久就会迎来它的末日。◆思维拓展:

迄今为止,我们了解历史上国共之间有分有合,那么分合都在什么时间?现在国共双方的关系发展的如何?启发学生思考,联系时政新闻,政史结合。学生分讨论发言,教师点评。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两党相隔60年历史性的握手-2008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我们引用温总理的讲话“海峡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是呀两岸原本一家,海峡再深也隔不断我们龙脉相连。我们期待着祖国早日统一。

设计意图:分析提炼情感升华激发斗志

◆ 最后 根据本课内容,给出一段话,师生共勉。

历史是鲜活的,那里始终充溢着不能忘却的纪念。脚下的路是坚实的,因为每个炎黄子孙都不再迷茫。未来并不遥远,壮志已在我胸!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珍爱过去,把握今天,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第17课《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特别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因此我在本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上,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以培养学生对类似事件的学习能力。《内战烽火》一课线索比较清晰,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我便以此为突破点,进行了由教师主讲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质疑、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知识,在教材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的情况有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第一个子目“重庆谈判”是内战烽火燃起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第二个子目“转战陕北”是内战烽火燃起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双方的军事斗争。第三个子目“挺进大别山”是内战发生后第二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战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 掌握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掌握党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解放区战场的反攻。⑵组织学生讨论:“毛泽东应不应该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能力。⑶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回忆,培养学生新旧知识联系与整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多媒体手段与教师生动讲述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中双方激烈斗争的场面有直观、形象和生动地认识。

⑵通过分析讨论、采访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探索性和合作性学习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⑵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方法:

重庆谈判。突出这个重点内容的方法是在学生探究、学习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围绕这个“重点”设置了由学生进行现场采访,要求由学生自己组织采访的语言和对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以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

教学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挺进大别山;对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坚持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认识。突破方法:播放两段视频资料的同时让学生从中摘录有效信息;直接提出有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提示学生:从科学分析研究历史史实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帮助和指导。

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探究学习去解疑,最后运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联系现实创新思维。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知识和思想基础,对于学习存在着有利的一面,但同时,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坚持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缺少应有的客观的评价和认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形成科学的认识;再加上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分析、思考与他人合作、拓宽知识、发散思维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节课实行“质疑、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到上节课为止,我们学完了第四单元“抗日战争”。八年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你知道吗?谁来举个例子。(学生举例)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几幅画面,再去回顾一下那段悲惨的历史。(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几幅日本侵略者罪行的画面)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在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和平)对,是和平!然而蒋介石却在人民最需要和平的时刻挑起内战,再一次把中国人民推向战争的苦难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7课内战烽火

(屏幕显示)

(设计意图:感染课堂学习气氛,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有自己发现才会有真实的感悟,才能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创设情境、组织新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92页,快速浏览全文,归纳出你认为本课有哪几个主要问题?(想好后举手回答)

重庆谈判

转战陕北

挺进大别山

(屏幕显示)

这就是我们本课的主要任务,现在我们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分成三组:重庆谈判组、转战陕北组、挺进大别山组,每个小组完成所对应的一个历史事件,找出你认为应掌握的问题。要求既准确、又精炼,然后给大家总结汇报,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重庆谈判组:(目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结果)转战陕北组:(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时间、简单经过、领导人、结果)挺进大别山组:(时间、领导人、哪支解放军、结果、作用、标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掌握了本课的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学习历史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去体会、感悟、认识更丰富、更深刻的一些道理,以史为鉴,从中得到教育的启发。

3、引出问题,探究新知。

下面我们结合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一组资料,更进一步探究、分析,加深对这一段历史的了解。⑴出示《美国空运国民党士兵图》,这幅图反映了什么时候事件?说明了了什么?

⑵然而蒋介石另一方面却在十天之内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和平(屏幕展示电报内容,找一名学生朗读)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还应该不应该去谈判呢?(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⑶(屏幕出示):毛泽东到重庆图片,毛泽东的到来使整个山城为之沸腾,我们仿佛也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站在了重庆机场的人群中。假如你是当时一名记者,你最想问毛泽东什么问题呢?我们来模拟一下当时的场景好不好?

(选几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现场采访,采访对象有毛泽东、蒋介石、群众等)(设计意图:为学生理解教材而创设一种特殊氛围,把教材某些内容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随着“报导与采访”步入其中,那种身处其境、亲历其事的感受,岂能不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充分提高了学生处理、收集、归纳资料的能力。)

虽然经过中共的积极努力,在谈判中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但蒋介石自认为做好内战准备之后,公然撕毁了《双十协定》,1946年6月挑起全面内战。(过渡)⑷请看下面国共两党力量对比表,发现什么问题?(屏幕展示)

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式,我们以陕甘宁解放区为例,看看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

通过刚才的国共两党的对比表格和视频资料这两个材料,我们分析讨论:毛泽东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以四人为一组,讨论毛泽东思想提出这一认断的依据)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表现和发展的机会,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去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对培养学生的“自觉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事实证明,在解放战争头一年里,人民军队平均每月歼敌8个旅,总计112万人,而自己的兵力却发展到195万人,反攻的时机已经到来。反攻开始的标志就是挺进大别山。⑸下面我们通过挺进大别山的几组视频资料共同去了解当时的情景。师问:看完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总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共两党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斗争,结果都是共产党取得胜利,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毛泽东的英明和伟大。结合本课中与毛泽东有关的事件,简要评价毛泽东这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设计意图:巧设问题,让学生跟随历史教材的发现,经过思考,懂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也培养了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⑺这节课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哪位同学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和老师帮助你一起探讨解决好吗?(简单的问题由学生间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解释说明。)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扬了教学的民主性,把教学主体——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上,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4、归纳小结,交流收获。⑴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⑵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吗?

⑶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什么感受? ⑷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诚地表达了对这堂课的学习感受,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新知识,并促使学生能深入思考和探索。)

5、反馈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大屏幕展示习题,巩固重点知识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6、布置作业,探究学习。

阅读有关的书籍,或利用网络查找20世纪以来重大战争名称及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并统计出主要数据。

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想到了什么,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请你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形成文章。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补充适当的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探索价值,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查找并整理,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形成正确的认识:战争必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影响地区和世界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愿望。)

第五篇:美国内战教学设计

《美国内战》教学设计

濮阳县户部寨镇一中

侯明阳

学习目标:

1、理解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掌握战争的时间、导火线、重要法令、结果、性质及意义。

3、分析北方取胜的原因。

4、学会正确评价林肯。教学重点

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教学难点

美国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点击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一下林肯汽车标志图片,由此引入本课内容。

讲述新课:

顾名思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南方与北方的一场战争,也被称为“美国内战”,The American Civil War, 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内战。我们前面学过美国独立战争,当时美国南方和北方是团结起来才打败英国的,昔日盟友今朝为何兵戎相见?

一、南北矛盾和内战爆发

学生自学课本P92-93内容,回答:

1、美国独立后存在着哪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

2、随着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双方在哪些方面矛盾尖锐?南北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 爆发的根本原因?

3、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4、内战爆发的标志?

师:美国南北方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点击多媒体)即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方这两种经济制度虽然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和矛盾。南方的种植园里以黑人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种植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师:现在假设这边两组的同学是南方奴隶主代表,另两组同学代表北方工商业者,你们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就当时双方关注的问题进行一个简短的争论,好不好?(北方的工业集团与南方的农业集团相互展开简短的争论。北方主张保护关税,以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发展本国工业;南方为了输入廉价的工业品,反对保护关税。北方需要大批便宜的“自由”劳动者和工业原料,主张解放奴隶;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却占用了大批劳动力。南方奴隶主还要求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北方资产阶级坚决反对。双方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双方代表阐述观点,四个矛盾依次被揭示出来。教师总结: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在劳动力、市场、原料、关税以及对西部新州等问题上矛盾越来越尖锐,其中劳动力因素是关键。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南方使用和占有大量黑人奴隶,向西部新州扩张奴隶制还是限制奴隶制还关系到南北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所以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方的矛盾不可调和,不得不用战争来解决,(点击多媒体)出示内战爆发前南北双方矛盾表现图片,使这一问题更加清晰。是:那么引燃这场战争的导火线又是什么呢?(点击多媒体)出示林肯画像图片,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这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同学们课前查找过很多有关林肯生平的资料,现在能不能用简洁的词汇或短语概括一下你所查找的资料,说明林肯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当选为什么会成为内战的导火线呢?(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幽默、诚实、富有同情心,反对奴隶制)林肯年轻的时候就目睹戴着铁镣从门前走过的一队黑奴,对他们充满了同情。然而南方奴隶主们决不肯放弃他们的利益,尽管这种利益是奴隶的血和泪浇灌出来的。南方奴隶主认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总统势必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决定作最后的挣扎。在林肯当选后不到3个月,南方11个州就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861年3月,南方乘林肯总统刚上任,国家形势不稳之机向北方发动了进攻,战争爆发,成为内战爆发的标志。师:美国独立后爆发了南北战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根本原因是南北双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内战爆发以后,战争形式及结局如何?这就是我们要学的下一问题。

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自学课本P93--96内容,回答:

1、内战时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状况及战争初期北方战况?

2、在内战中林肯政府分别颁布了那两个重要文件?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战争的性质及意义是什么?

4、内战北方获胜的原因?

5、如何评价林肯?

首先让学生让学生分析《南北实力对比》表格,北方实力强、经济先进;南方实力弱,经济落后,更为重要的是,北方主张废奴,是为正义而战,而南方却在为维护一种罪恶的奴隶制度而战。然而,战争一开始,是不是形势就有利于北方呢?

初期形势:北方节节失利

为什么实力强大的北方却在打败仗?(学生思考作答。南方奴隶主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北方林肯政府幻想妥协,战备松懈。林肯在初期虽反对奴隶制,但他因担心南北分裂而反对立即取消奴隶制,因此总想与南方奴隶主妥协。)北方节节败退,华盛顿险些失守,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林肯政府怎么办?

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带领学生看课本,了解这两部文件的内容和作用。《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敲响了奴隶制的丧钟,内战爆发后,南方99% 的白人青壮年上战场了,但后方黑奴还在为奴隶主劳动着,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还在照常运作,这部文件既可以摧毁南方的战争意志和战争潜力,又可以打出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旗帜。黑人则组织黑人兵团勇敢地参战,成为战场上一支令南军生畏的突击力量。据统计,直接参加战斗的黑人将近20万人,平均每三个黑人中就有一个为黑人解放事业光荣牺牲。(点击多媒体)出示北方军队中的黑人参战图。

这两部文件的颁布,使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战局开始扭转。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之后,南方一蹶不振,历史上把葛底斯堡看做内战的转折点。

结束: 1865年4月9日,联邦军队终于取得了内战的最后胜利,南军弹尽粮绝,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联邦统一得到维护,奴隶制度被废除。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1)维护了 国家的统一,(2)废除了 黑人奴隶制度,(3)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更快速地发展起来.为其后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结合史实,归纳北方胜利的原因? 师在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1.为正义而战 2.措施得力 3.群众支持 4.北强南弱

5、北方先进经济制度(根本)

可是林肯„„!1865年4月14日晚,他与夫人一起到福特剧院看戏,一个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向总统头部开了枪„„.一位巨人倒下了。伐木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大树倒下才量得准。”美国人,世界各国的人,此时都知道了他的高大。(点击多媒体)出示林肯遇刺图。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问题:林肯为何受到人们的尊敬?

生:„„(因为他坚决维护了联邦统一,又作为黑人奴隶解放的象征,受到后人的尊敬)师:人们在华盛顿纪念碑的对面,修建了一座洁白庄严的林肯纪念堂,这是一座帕特农神庙式的建筑,它的56级台阶代表林肯一生走过的56年。走进纪念堂,迎面就是洁白庄严的林肯坐像。

马克思是与林肯是同时代的人,我们来一起读读他对林肯的经典评价:“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后人的尊敬。现在,哪位同学能起来为我们这节课小结一下,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的知识?(学生小结,如果总结得不完整,则教师补充)

师整理: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我们认识现实问题有何启示?朱总理访美时说:“中国有权像南北战争一样,用武力对待台独势力”你怎么理解?你认为怎么解决台湾问题? 生:畅谈感想和认识。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同学们课前认真查找了很多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了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也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展示了同学的风采。好,下课了,再见!板书设计:

《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和内战爆发

1、美国独立后存在着哪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

2、随着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双方在哪些方面矛盾尖锐?南北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 爆发的根本原因?

3、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

4、内战爆发的标志?

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战时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状况及战争初期北方战况?

2、在内战中林肯政府分别颁布了那两个重要文件?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战争的性质及意义是什么?

4、内战北方获胜的原因?

5、如何评价林肯?

下载《内战烽火》教学设计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战烽火》教学设计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

    《烽火操》教学设计

    《烽火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烽火操》体会激烈刚劲的音乐,及古往今来的无数志士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了解什么是协奏曲,了解音乐家刘文金及儿......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5《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5、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学校:青州市海岱学校 姓名:陈新红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按......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用。关注网获得更多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