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第2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

2022-04-05 05:4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六年级下学期第2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下学期第2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

第2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动物对环境有适应能力,蚯蚓等常见动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个体生存逐渐形成的独有形态特征和自我保护方式。2.能举例说出蚯蚓等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科学探究】能通过改变环境的干湿、明暗条件,观察、描述蚯蚓的反应行为,培养开展对比实验的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能在实验过程中准确描述、如实记录。并在了解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独有形态特征和自我保护方式中激发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通过探究实验与查阅资料,形成关心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通过改变环境的干湿、明暗条件,设计对比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准确描述、如实记录、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与查阅资料,形成关心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多样的生物。

2.聚焦话题

根据课页图提出问题:下雨后,地面上出现了很多的蚯蚓,平时地面上没有,蚯蚓平时生活在哪里呢?为什么雨后出现了?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始探究吧!

二、交流与探索

(一)蚯蚓是怎样适应环境变化的?

1.观察蚯蚓生活的地方

(1)提问:平时不下雨的时候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蚯蚓?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2)谈话:你认为适合蚯蚓生存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

(3)小结:蚯蚓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土壤呢 ?与它的形态特征有没有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观察蚯蚓的外形与它栖息的环境有没有关系。

2.观察蚯蚓外形

(1提问:仔细观察蚯蚓的身体,注意它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运动的?

(2)谈话:蚯蚓的身体特点对它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3)小结:你们观察的可真认真。看来蚯蚓的外形对它栖息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很有帮助。

3.研究蚯蚓对环境的选择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那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了,蚯蚓会怎样呢?同学们请你们想想咱们应该怎样来研究。

【学生回答】

学生:我想蚯蚓会乱爬吧!还有可能爬回原来适宜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设计个实验来证实下我们的猜测。

(2)实验一:蚯蚓对阴暗和明亮环境的选择

①讨论制定方案

提问:这个实验怎么设计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讨论指定方案吧!

【学生回答】

谈话:同学们,你们也是这么设计的吗?我们在设计实验时是不是应该给蚯蚓点选择权呢?

交流方案: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完善,下面就我们按照同学们制定的方案来进行实验。注意一定不要伤害蚯蚓。

②观看实验视频

我们准备了一个带盖子的盒子、一个镊子,十条蚯蚓.盒子里放上喷了水纸巾。然后把蚯蚓放在明亮处,给盒子盖上一半盖子,观察蚯蚓的反应,10分钟后,除了一条乱爬以外,其他蚯蚓都爬到了阴暗处。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把十条蚯蚓放在明亮的环境中,除了一条乱爬出盒子外,其他九条都爬到了阴暗处,证实了我们的猜测。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还要怎么做呢?

(3)实验二:蚯蚓对潮湿和干燥环境的选择

①提问:除了研究蚯蚓对阴暗和明亮环境的选择,我们是不是还要考虑蚯蚓对潮湿和干燥环境的选择呢?

②观看蚯蚓对比实验视频

谈话:下面我们就按照讨论出的方案来实验吧。

视频:同样的盒子里我们放了一半干燥的土一半潮湿的土,我们把十条蚯蚓放在了干燥的土上,看看它们会怎样的选择,几分钟后我们看到十条蚯蚓都爬到了潮湿的土上。

③汇报交流:观察蚯蚓的反应

学生: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当潮湿、阴暗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蚯蚓会离开干燥、明亮的环境,回到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4)实验三:模拟下雨时蚯蚓的反应

提问:可是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来,咱们还是不知道呀?

学生:咱们模拟下雨用喷壶往盒子里喷水看看蚯蚓有什么反应,不就知道了吗!

谈话:这个想法真不错,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就按照这个方案来实验吧,观看实验视频

视频:我们模拟下雨的情景,不断的给土壤浇水,我们来看一看蚯蚓的反应,几分钟后我们发现大部分蚯蚓从土壤中爬了出来。

学生汇报:喷完水以后蚯蚓就开始往别处爬了,看来蚯蚓只是喜欢潮湿并不喜欢水呀!

谈话: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你怎么知道的?当环境发现变化时,蚯蚓会有哪些行为?

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蚯蚓避开不适宜的环境,选择适宜它生活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透气的原因。

(二)科学实践活动:其他动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1.根据教科书中的图进行讨论:

(1)谈话: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蚯蚓为了生存,会自然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例子?

(2)提问:非洲草原上的动物是怎样适应干旱季节到来的?

(3)提问:当动物不能选择环境时,它会有什么行为呢?比如说 我们熟悉的狗在炎热的夏天,为了散发体内的热量,有哪些行为?

(4)提问:还有一些动物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又有什么行为呢?比如说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有哪些行为适应缺水少食的环境?

(5)小结:当动物栖息地的环境中气候、食 物、空气和水源等发生了变化,动物的行为也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在适应环境变化与维持个体生存的过程中,动物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和自我保护的本领。

三、拓展与应用

(一)阅读资料

谈话: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资料。请你们举例说一说资料中介绍了动物适应环境的有趣本领吧!

(二)交流探讨

(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相似的本领?哪些动物有适应环境的其他特殊本领?

(2)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听你们一说会冬眠的动物种类还真多,那么你们知道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吗?

(3)谈话:我们来听听科学家对此是怎样说的(4)PPT讲解音频:动物冬眠主要是因为,第一,动物在冬天无法维持恒定体温;第二,动物在冬天食物匮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所以动物冬眠也是一种针对外界不良环境所产生的自然适应,当进入冬眠的时候,动物们能够不吃不喝,将代谢率降低到极致。这样才能熬过冬天,得以生存。

(5)小结:从低等动物如昆虫,到高等动物如熊,都有冬眠的本领。自然环境造就了动物们的特殊本领。动物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有拟态,保护色,伪装、假死,冬眠等。同学们也可以在课下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了解动物们为了适应环境和自我保护的特殊本领。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下载六年级下学期第2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下学期第2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课 《到动物园里参观注意安全》教学设计

    第2课《到动物园里参观注意安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到动物园里参观注意安全,明白参观时要举止文明,保护自己,防止被动物伤害。 2、从小培养学生安全......

    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

    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第2课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从课文中找出"怀疑、约定、讽刺、轻蔑"等词语的近义词。 2.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3,初步学会看课题椎想......

    高中历史第2课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 教案高一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 2 二、课后练习。 1、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

    第2课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矫正坐姿和五指执笔书写方法。2.学习掌握楷书笔画横的写法和运用。3.掌握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要领。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逐步提高书写能力和审美......

    第2课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第2课 “贞观之治”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掌握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重视纳谏的治国方针,发展生......

    对环境适应问题

    对环境适应问题.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华侨中学教案本教师黄沁舒课题对环境......

    第2课但愿人长久 教学设计大全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