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第2课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 教案
高一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 2
二、课后练习。
1、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 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2、如图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使用四齿钥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
时()a.铁器开始使用 b.注重精耕细作 c.牛耕尚未推广d.仍旧刀耕火种
3、《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
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
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 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
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5、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瓦解d、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6、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b.统治者“不抑兼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7、《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8、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发展b.租佃关系盛行c.土地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9、宋代有人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一换家”。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b.市民阶层崛起
c.城市化程度加深 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10.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11. 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
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a.土地买卖频繁 b.租佃关系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 d.庄园经济盛行
1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 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3.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4.下列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用户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w中国教育出版~*网 3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15.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6.春秋后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关系的变化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7.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
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
c.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1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租佃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租佃方式最早在战国开始出现
b.在宋代租佃的方式下,主要地租形态是货币地租
c.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d.封建社会末期,租佃关系占主要地位,但也出现了雇佣关系
选择答案:
1—
5、6—
10、11—
15、16—
18、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5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5分)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5分)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5分)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5分)4 篇二: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篇三: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教案
历史第二课堂教案:历史成语比赛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搜集成语历史故事素材,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及写作能力 2.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成语典故
3.培养合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准备:
1.熟悉学过的历史课本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成语词典和相关的历史读物,从中收集与历史课本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有关的成语故事。包括课文中提到的或者隐含的成语。2.选出裁判,制定相应的规则。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历史阶段分小组收集成语历史故事,交给裁判,作为比赛的主要范围。并公布给全体同学。3.把收集上来的成语汇编成题并编号,按照要求分成笔试部分和抢答部分,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
三、活动步骤:
1.首先由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介绍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主持人宣布参赛规则。比赛选手按照事先划定的位置就坐,每队3名代表。3.比赛正式开始:
第一环节:初战告捷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考查同学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每组发放一张同样的表格,表格类似普通的填字游戏,由若干行和列组成,相互交叉。并在最下方注明提示内容。时间5分钟,工具每组一本成语字典。第二环节:知音难觅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考查同学的相互之间的配合默契,合作精神。每队出两人,一人面对台下同学,背对主持人,另一人则相反。由主持人出示随机挑选的成语,一人用所学知识或相关的历史故事解释,但不能出现成语本身的字。时间1分钟,以猜多者为胜。如:闻鸡起舞、四面楚歌、三过家门而不入、三顾茅庐、三人行必有吾师
第三环节:你争我夺
本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所学成语的熟练程度。由主持人提供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每个成语提供3个条件,按条件先后分值逐渐减少。
第四环节:针锋相对
本环节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由每组队长从同学上交的成语题库中选取一个成语,本组回答或指定其他组的任何一位同学说出这个成语的出处,历史背景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本组答对,加20分;其他组答错,减10分)第五环节:背水一战
考查学生对于历史成语的综合掌握能力。可以本组包括场下队员相互商量,查阅相关的资料。按照分值不等,安排试题。(50分,40分,30分,20分,10分)例:举出带有一、三、五字的成语各两个。(50分)
四、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比较精彩,学生表现极佳,但部分同学对有些成语或故事并不是很清楚,说明对历史课本还是不熟练。
第二篇: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运用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影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象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篇,题目为《一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板书标题)
二、考考你、注音或写字
duó()步
地jiào()
镶qiàn()
困jiǒng()摩suō()
抖sǒu()
恣()情
书jǐ()
jū()躬
nüè()待
hè()然
yīn()切
ào()悔
chóuchú()tuí()唐dǒu()峭
2、解释词语:
颓唐:精神萎靡。
困软:困乏疲惫。
殷勤:热情而周到。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情突然出现。
莽撞:鲁莽冒失。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摩挲:用手抚摩。
打眼:显眼,惹人注意。
憎恶:憎恨,厌恶。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恣情:放纵感情。
不能自己: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三、学生展示资料
.我了解的鲁迅:
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15部杂文集。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四、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故事情节。(抓住叙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四年前,“我”在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过一面之缘,在先生的推荐下,我用一元钱买下了两本书,同时也被先生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小结: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叫顺叙。
(二)研读课文:
重点分析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明确:鲁迅外貌描写(板书)
2.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学生读有关文句(三处)。比较三处语句的异同点。
师总结:同:都是突出鲁迅的“瘦”,作者如同一位摄影师,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摄制。异:观察的距离不同。
3、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6处写“瘦”
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明确: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5、小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举生活中一事例进一步说明。(或学生习作中的病例。)
五、写作练习:以同学为观察对象,练习外貌描写(思想性格允许揣摩)。小组交流后,请前、中、后三排代表同学读写作片段。
六、布置作业:
从远及近写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的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用他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明确:“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表示崇敬和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中还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品味,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恰当的词语,在课本上做出批注。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重点句子:
.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明确:由于书脊上“鲁迅译”三个字鲜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因而我心情异常兴奋激动。
2.平素看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明确:这一句是写内山,也是衬托鲁迅。内山与“西装同胞”不同,意味着鲁迅也与西装同胞有异。侧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人民大众立场。
3.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明确:鲁迅推荐《铁流》,表现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4.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明确: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护。
二、质疑:
在课本上有这样一些句子,老师点疑问:
例如: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学生质疑,老师解答。
将重点移至最后一部分。
三、学习写作技巧:
.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平常的,但是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初见鲁迅的伟大品格。“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写作技巧?
明确:作者仅仅与鲁迅见了一面,但作者又仔细观察,表现出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极力渲染我想买书但又无钱购买的窘态,描写鲁迅“慈祥的眼光”、“奖励似的微笑”、“无偿的赠书”,这就表现出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描写鲁迅的肖像,突出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等细节,指出鲁迅虽然瘦但是很有精神,这就表现出鲁迅对旧社会的不调和战斗精神。
2.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来。
例如:“正直”“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
3.老师口头说出抓住特征写外貌也是一个特点,再次总结上节课所学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
总结:本文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学习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这种方法。
作业:搜集有关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鲁迅的革命精神。
第三篇:第2课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矫正坐姿和五指执笔书写方法。
2.学习掌握楷书笔画横的写法和运用。
3.掌握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要领。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逐步提高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横画的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
横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要领,练习横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过程。
教学用具
毛笔、墨汁、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示范法、对比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带领学生一起做手指操,锻炼五指的灵活和协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书法家练字的小故事,指名两个学生讲一讲,让同学们思考从这些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答出:学习书法需要废寝忘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等)
3、复习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坐姿。投放五指执笔的书写姿势,指名学生说一下五个小手指是怎么分工的,并上讲台展示执笔姿势,大家一起来评价优点和不足,然后小组内学生互相检查、互相纠正,看看哪位同学做的最像。,最后一块读五指执笔歌以加深巩固。
二、探究新知
1、智力抢答。
投放图片:大家猜一猜像什么?像汉字中的哪个笔画?(生:横)(师:真聪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横。)(板书课题:第2课 横)
2、讲述学习笔画的重要性。
让学生回忆一下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哪些?(生:横、竖、撇、捺等)(师:这些笔画就好比盖大楼的砖瓦,虽然简单,却是基础,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汉字,都是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把笔画写好了,字体就会看着很漂亮,笔画写的不好看,字就会看着歪歪扭扭。所以想写好楷书,首先应掌握基本笔画的形态和写法。横画是汉字的主要笔画之一,是汉字的基本骨架,在字中起着横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横的写法。)(板书:
一、形态
二、写法)
3、我来读贴认识横。
投放:带有长横和短横组合的例字。仔细观察,横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总结出横有长横和短横之分,写法基本一样,一长一短。
(1)横画大多左低右高,有些横画中间稍微有个弧度。
(2)有的横画的左端稍尖,中间部分稍细,收尾处较粗。
4、我来分析。
(1)请大家认真观察长横的书写方法。
(2)观察运笔。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写横(教师指名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并指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A、起笔:先在米字格中确定好起笔的位置,笔锋先向左轻入纸,朝右下斜按笔。
B、行笔:接着调整笔锋,向右行笔。
C、收笔:然后收笔时向右下顿笔,最后回锋收笔。
注意:笔画的长短、倾斜和弧度,以及收笔的位置和形态。
(3)教师示范书写。
示范横画的写法。学生伸出小手,以手代笔作握笔状在空中跟老师一块写,提醒学生注意横的起笔的位置,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法。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运笔方法。
5、书写实践(我来临摹)
1、指导学生书写五个横画。注意横的起笔的位置,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法。注意坐姿和执笔的方法。找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讲解优点及时鼓励,指出存在的不足。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的三个例字,比较横的形态差别,再分析它们的写法,告诉学生写字前要对字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再拿起毛笔,尝试描红。双钩填墨,临摹例字。
3、教师巡视指导,纠错。提醒学生注意运笔的方法,注意字的长横短横区分开;对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4、展示评价(我来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先自评、互评,然后教师点评。
(1)自评:说说自己是否学会了横的写法,检查描红是否完全盖住了红色,是否超过了红线,双钩填墨是否完全填满,是否掌握了运笔方法等。
(2)互评:引导学生说说谁的执笔姿势规范,运笔过程正确等。
(3)教师点评:对写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不好的地方指出不足和改进的方法,然后点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6、知识拓展
1、投放学生书法作品和名家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2、投放书法名人故事,激励学生热爱书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书法。
小结:同学们练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书法,老师希望大家人人努力,争取成为小小书法家!
第四篇:第2课但愿人长久 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体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书法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从这首词中作者录引了其中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样写,便于学生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为将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也让学生在初学古典诗词中增进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3.学会诗文对照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胸襟。学会诗文对照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感情变化的原因。【教学评价】
1.在检查学生的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以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检测目标1)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检测目标2)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检测目标3)【教学准备】 学生:
1.完成预习案;
2.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和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聚一堂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揭词、读词: 课件在之前的图+音乐上打出以下生字:官 尝 赏 绪 睁 悲 缺 虽 宽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在课文中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但愿人长久》,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诗人。【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本课学习状态。二.预习展示,梳理质疑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生字写得是否正确、规范。(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观赏 埋(mái)头 品尝 形影不离 阴晴圆缺 宽慰 埋(mán)怨 心绪不宁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正确读词,强调“埋怨”的“埋”字读“mán”。3.检查朗读课文。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自学成效,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课堂教学。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整篇课文感情基调和重点 四.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作业: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苏轼在这个月圆之夜的感情变化。课下让我们搜集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感情得朗读一下,下节课一起看看谁读得最好!
第二课时
四.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出了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不同的心情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请同学们有感情得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品读1-3自然段,感受“心绪不宁”之思。
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让苏轼平静的心绪变得不宁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1)出示: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①交流。(佳节团聚、倍感孤单)
深化点拨: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你能想象一下人们是怎么过得吗?(引导学生抓住“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让生想象中秋节佳节,别人团聚的情景。)此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②齐读第二段。
(2)中秋佳节,苏轼想到了什么?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②从“聚少离多”、“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点拨深化:和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兄弟阔别多年,此时他的心里充满了对弟弟的无限思念,因此变得心绪不宁。③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教师示范——配乐朗读。2.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一咏三叹式朗读)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射了进来,那是一幅多美画面,苏轼躺在床上孤枕难眠,不由得心生埋怨。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从中能读出他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1)学生交流:(无奈、忧伤、烦恼)
(2)拓展深化: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亲爱的弟弟却远在千里之外,这轮明月,让苏轼想到了从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时光。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听到了...(3)是的,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月圆人不不圆,他心生埋怨啊!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4)月亮真的无情吗?(交流)简介背景资料:
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想起这些过世的亲人,痛楚在心底撕咬着他。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
苏辙较近的地方济南做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山东诸城)后,相距并不太远,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能不心生埋怨啊?
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5)孤独、悲伤的苏轼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苏轼还会埋怨什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
小结:明月呀!为什么不让我们相见呢?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这份思念之苦吧!
配乐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3.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为什么?(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想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远隔千里”“美好感情”,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
(3)悲伤、难过、痛苦、快乐本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刚才还是悲伤难过,而此时却能这样想,可见他是多么豁达乐观啊!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苏轼把自己的领悟化作了这首著名的词。引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指导朗读半首词,在读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这半首词的理解。(5)五六自然段对比读,体会文包词的特点,深入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6)播放《水调歌头》朗诵视频。
小结: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独特心境的再现。本文作者就是用这样一篇文包词的形式,让我们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亲情怀。【设计意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精神境界的水平。五.回归整体,自学探究
1.练习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写话练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名句。这里的“情”不单单指手足之情,还可以指父子父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同学们,如果让你把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想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请简单的写下来。
3.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抄写并吟诵,看古人在对月亮的描写中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板书设计:
1.但愿人长久
苏轼 :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 语用训练点:
1.引导学生学会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含义的方法;
2.进一步搜集相关的资料,加强对《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整体认识 3.积累思念家乡或亲人的诗词。
第五篇: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第2课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从课文中找出“怀疑、约定、讽刺、轻蔑”等词语的近义词。
2.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3,初步学会看课题椎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能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懂得要办好事情,应多动脑筋,分析主客观的情况,合理地使用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题推想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田忌赛马转败为胜所说明的道理。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3-17自然段,懂得遇事应仔细观察,多动脑筋,科学地分析主客观情况,合理分配力量。
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回顾:第一次比赛,田忌为什么三场都输了?
(出示小黑板,用马的图片摆出第一次赛马的情形。)
2.学习第13-17自然
(1)自由读第13-17自然段,思考:孙膑出了什么好主意使田忌在第二次比赛中获胜?
(2)请学生上台动手摆一摆,调一调马的出场顺序。
(3)让学生想想摆摆,除了这种调换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摆法能使田忌取胜。
3.学习第3-12自然段。
(1)默读第3-12自然段。讨论:孙膑看到的哪两种情况是他想出办法的根据?为什么?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和齐威王骄傲自大的样子是孙膑想出办法的依据。)
(2)看到这两种情况,孙膑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对田忌说的?同桌分别扮演孙膑和田忌,再现人物的对话。
(要读好有关孙膑的话,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胸有成竹”。)
(3)让学生根据提示语,分角色朗读对话。
4.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4、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