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圣雄甘地教案

时间:2019-05-12 23:3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圣雄甘地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圣雄甘地教案》。

第一篇: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圣雄甘地教案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四单元第2课教案

课程目标: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非暴力抵抗基地、文明不服从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等史实来把握和理解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历史图片、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2)学会用表格法归纳、整理知识点;

(3)学会独立思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甘地为了印度的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自我牺牲精神;(2)感悟甘地那颗宽广、博爱、伟大的心灵,启迪我们珍爱生命,友善地待人接物;(3)理解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感受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热爱和平。教学重难点:

重点:简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当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 难点:认识甘地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有这样一个貌似平凡的人物,当时的印度总督蒙巴顿曾打量着他,觉得:“他简直像一只小鸟,一只蜷缩在沙发里可怜的小麻雀。”然而,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整个印度上下乃至于全世界的人民都感到悲痛的不已。各界人士,包括各政府的代表及高官贵人来到他的葬礼,为这个人的离去表示深深的敬意。直到今天,无数的人们还在纪念和缅怀他。

甘地,出生于1869年,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三次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派印度教徒刺杀身亡,时年79岁。

一、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 1.成长经历

(1)出生:1869年,甘地出生在印度西海岸的波尔班达城,成长在一个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世代务商的印度教家庭,从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开始弃商从政。

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亚华半岛的波尔班达尔土邦(现古吉拉特邦)。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属于毗湿奴教派,奉行仁爱、不杀生与素食,提倡“苦行”。甘地家族在印度处于种姓制度的第三等吠舍,世代经商,甘地的祖父曾弃商从政,先后担任过卡提亚华半岛上几个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亲和叔父也做过波尔班达邦王公的首相,这使得甘地家族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甘地的父亲忠勇侠义,慷慨大方,热爱宗教,母亲是—位虔诚的宗教信徒,虽是文盲却熟谙事理,广交显贵。优越的家庭环境,使甘地受到良好的教育。

(2)童年:童年时代的甘地身材矮小,怯于交往。上小学时自认为智力迟钝,学习算术乘法很吃力。为了强健自己的身体,在朋友的唆使下,甘地背着家人吃肉,但内心充满惭愧与惶恐,对父母孝顺的他,最终放弃了这一做法。后来,他曾多次撰写文章,大力提倡素食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情欲和食欲相伴而生,因此必须从节制口腹之欲开始。

小时候的甘地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去卖(因为向哥哥借钱在外游玩,还不出钱来,把镯子的一小部份刮掉、卖掉,再还給哥哥钱)他始終不敢向父亲承认他所犯下的过错,甘地打算把他犯下的所有罪过都写在一张紙上,愿意接受父親的惩罚,当时甘地的爸爸刚好也在生病當中,看过之后,很难过,就病重去世了。甘地非常伤心,发誓绝对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

(2)青年

①18岁时,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许多有关基督教方面的书籍。《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给甘地以深刻的印象。四年后,甘地学成回国。

其中《登山宝训》中所说“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如果有人拿你的内衣,你就连外衣也让他拿去”对甘地颇有影响,对他后来“反对暴力,主张忍受”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回国后,作为律师前往南非工作,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滋味,萌发了从事政治活动的念头。1893年4月,甘地应印度一家商行聘请,去英属殖民地南非处理一起4万英镑的债务纠纷。出乎意料的是,南非之行成为他重大的转折。

1893年4月,甘地应聘到南非去协助处理一桩诉讼。5月,他踏上了南非的土地,登上了开往比勒陀利亚的火车。在火车上,发生了一件他称之为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历”的事情:一位白人冲进他乘坐的头等车厢,命令他搬到行李车厢去,他拒绝了,对方将警察喊来,强行将他赶下火车。就在此时,甘地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从今以后,莫汉达斯·甘地将坚决抵制种族歧视。

南非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统治南非的欧洲白人看不起有色人种,印度侨民地位极其低下,被称为“苦力”。南非政府甚至规定印度侨民必须领取特制身份证,交纳人头税,印度婚姻无效。甘地开始投身到南非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之中。1894年5月,他发起组织了纳塔尔印度人大会,领导印度侨民进行集会抗议,抵制歧视印度人的法案。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甘地组织印度人救护队为英军服役,以谋求英国殖民政府改善印度人的地位。1904—1910年期间,甘地创办了凤凰新村和托尔斯泰农场,进行非暴力斗争。在反对南非种族歧视的斗争中,甘地逐渐形成了“非暴力”思想。

2.理论形成(1)理论来源

①印度教: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

②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

③名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中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④在南非尝到种族歧视滋味。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来源于宗教。印度是一个有着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都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甘地家族信仰印度教,吉拉特《以德报怨》的格言诗“逢德报以善,用德报以怨”,成为甘地的座右铭。在伦敦,他结识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学者和朋友,潜心阅读了各种宗教典籍,《新约》中的博爱思想对甘地影响很深。在南非,甘地把印度教毗湿奴派的仁爱、素食、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同时大量阅读了鲁斯金的《等到这最后》、托尔斯泰的《天国在你心中》和索罗的《非暴力抵抗的使命》等著作,接受他们关于财富、泛劳动主义以及非暴力的主张,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主义”思想,以仁慈的典范去改造人类,甘地主张爱和真理的统一,一方面坚持真理,另一方面宁愿自己做出牺牲也不加暴于敌人。(2)理论内容

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3)初步实践

①在南非,创建“凤凰新村”非暴力训练基地,在那里工作的人,不论国籍、宗教、种族、肤色,一律平等相待。每人耕种3英亩土地,每月领取3英镑生活费,愉快地过着节俭的生活。

凤凰新村

1904年,甘地从英国作家罗斯金的《给最后这一个》书中,总结出三点收获:一是个人的利益包含在大众的利益之中。二是律师的工作和理发师的工作具有同等价值,因为大家都有权利谋生。三是依靠劳动生活,如农夫和手工业者的生活都很有意义。甘地在自传中说,第一点他知道,第二点只有模糊认识,对第三点则从未想过,这本书又很清楚地说明了第二、三点都包含在第一点里面了。这本书给他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使他决心寻找一块基地来实现这样的理想生活。当他到达德班后,就在离德班14英里,距火车站两英里半的地方,花了1 000英镑先后共买了100英亩的土地,建立了一个新村──凤凰村。这块土地虽然有泉水和许多果树,但是荒无人烟,杂草丛生,蛇虫又多。甘地反对杀生,毒蛇也不准消灭,在这个地方定居显然是很危险的,但他还是买了下来。

在这里工作的人不分国籍、宗教、种族、肤色,一律平等,人人必须劳动,自食其力。他们利用朋友所给的废旧材料建立了简陋的厂房和宿舍。每个人在印刷厂周围分到3英亩土地耕作。每人每月一律3英镑作为生活费。在印刷《印度舆论》(周刊)时,他们有时故意放弃使用机器而单靠人力。甘地说:“我认为那些日子正是凤凰村中最高的道德上升的时刻。”这种新生活是大家都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人人平等和同甘共苦。这就是甘地所说对这本书的三点体会的具体实践,即实现了建立凤凰村的目的。

②甘地运用“坚持真理”这个概念进行的政治斗争,即非暴力抵抗运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甘地领导南非的印度侨民,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和条例。

甘地的“坚持真理”

甘地的“坚持真理”原则是以他的“真理”和“非暴力”理论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坚持真理”就是“真理”和“非暴力”学说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坚持真理”(Satygraha)一词原文为甘地家乡的古吉拉特语。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Satya”意为“真理”,“graha”意为“坚持”或“执著”,两者合起来则译为“坚持真理”,在英文中这个词常常被译为“真理的力量”,“心灵的力量”或“爱的力量”。当我们理解了甘地的“真理”和“非暴力”的含义之后,再来分析其“坚持真理”的思想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按照甘地的观点,真理就是神,神性寓居于每个人心中,每个人内含的神性就是最高神性,即最高“善”和“爱”的显现;只要人们牢牢地抓住自己内心中的神性,坚持依靠自己内在的“善”和“爱”,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这种精神力量就能战胜邪恶:清除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甘地甚至把这种精神力量看作是反对暴力、专制和非正义的惟一力量。

甘地的“坚持真理”原则,是以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严格的道德修养为前提的。甘地认为,一个坚持真理者能够忘我地追求真理,甚至在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就是因为他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今生得不到善报,来世也必得善报。

甘地把他“坚持真理”的原则看作是普遍可行的,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应用。他说:坚持真理的“这种力量既可以被个人所用,也可以被团体所用。它既可以用于政治事务,也可以用于家庭事务。它的普遍应用性就说明它是永恒的和战无不胜的。男人、妇女和儿童都可以运用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甘地已经把“坚持真理”当作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了。甘地“坚持真理”的学说,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人性善”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我们知道,人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他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甘地脱离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去看待人,把人看作是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自然存在物,把某种神格化的、先天固有的“善性”强加给这些自然存在物,所以他不可能揭示人的真正本质。另外,甘地不是把社会平等、民族独立的根本障碍归结于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以及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的本质,而是归于剥削者和压迫者的内在“善性”尚未显现的结果。因此,他引导人们依靠“启迪善性”或“良心发现”的途径去争取社会的平等和民族的独立。我们说,这纯粹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空想。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任何反动统治阶级都不会自愿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他们必然要做拼死的挣扎。尽管甘地的这种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坚持真理”学说,在动员印度广大民众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历史的事实证明,印度最终独立绝不是由于帝国主义者的“良心发现”。

综上所述,甘地的“真理”学说实质上是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伦理观。他先从神的概念出发,然后把神与“真理”的概念等同,给神戴上“真理”的桂冠,从而引出“真理就是神”的结论。他把“真理”或神看作是宇宙的最高实在,世界统一的基础,还把它视为宇宙最高的善,人类社会最高的准则。在万物统一于“真理”或神的前提下,甘地引导出“人性同一”、“人性善”的观念。而这种“人性同一”、“人性善”的道德伦理观念便成了甘地整个思想体系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3.成为领袖: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

国大党,全称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1885年,由退休的英国印度文官休谟创立。最初成立的20年间,它只要求在英国统治机构中让印度享有较大的代表权。1906年,它提出印度自主、抵制洋货、提倡本国工业和民族教育的斗争目标。1920年起,在甘地的领导下,对英国殖民者展开非暴力抵抗运动,曾多次遭到迫害。从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该党一直是执政党。现在国大党分为两派,但都代表印度大地主及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印度是英国最典型的殖民国家,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增长,印度有了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产阶级。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着印度实现工业化,英国资本控制着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黄麻工业、制茶业和采矿业等。印度资本处于依附地位,印度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2)甘地举起了非暴力抵抗的旗帜。人民群众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纷纷投入到摆脱殖民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1915年,甘地建立起一个非暴力抵抗基地——用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教育青年。甘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一批忠实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骨干,以自己的耐心和善良制服帝国主义,迫使英国赐予印度所期望的独立。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年)(1)原因

①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一个损害印度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甘地发动了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运动超出了非暴力抵抗的界限,印度人民与殖民当局发生了流血冲突。

一战结束后,英国为了缓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维护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继续推行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保护并扩大落后的种姓制度,制造种姓间矛盾,煽动伊斯兰民族主义者的分裂活动; 另一方面采用残酷镇压和欺骗改良相结合的反革命两面策略。1919年3月在总督的授权下,英国法官罗拉特颁布了一项法案,即“罗拉特法案”。规定总督有镇压之权,殖民当局随时可宣布戒严;不经起诉可逮捕、搜查和监督任何一个印度人;不加审讯就可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等。“罗拉特法案”的实行,激起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罗拉特法案”是激起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潮的导火索,②英国当局继续实行高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4月1日凌晨,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两名民族主义者被当局逮捕,随后约有三万市民聚集到市政府,要求释放被捕者。示威群众遭到军警镇压。4月13日,五万多人在阿姆利则市广场集会,继续抗议。群众的集会是和平的,英国军队没发任何警告便下令开枪,打死近四百人,伤千余人,这就是阿姆利则惨案。阿姆利则惨案进一步激怒了印度人民,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此而起。

(2)内容:不合作范围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

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印度的反英情绪高涨,1920年上半年各地罢工达200多次,参加人数达150万人。1920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3)结果

①不合作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抗英运动,成千上万的学生从英国人办的学校中退学,商人罢市,焚烧洋布,抵制英国商品的运动遍及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②尽管甘地再三强调必须坚持非暴力,但暴力事件仍旧不断发生。1922年,一个村庄的农民与当局发生冲突,烧死了20多名警察。甘地痛心疾首,绝食5天。国大党停止了非暴力运动。

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③即便如此,甘地仍以煽动罪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坚持纺纱,并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一书。1924年,甘地被选为印度国大党主席。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9—1930年)(1)原因

①主观原因:1929年国大党通过了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②客观原因: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印度的经济,特别是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地区。危机中,英国垄断资本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压榨和掠夺,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30年代初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重新高涨。

(2)内容

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食盐进军”中达到高潮。甘地身体力行,带领一群人,步行到海边,自制食盐。

②沿海各地纷纷响应,全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游行示威,开展反英斗争。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并下令取缔国大党。消息传开,举国沸腾,数万名自愿者要求与甘地一同坐牢,武装起义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宣布独立。

(3)结果:殖民当局释放甘地,撤销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沿海人民煮盐。甘地停止了不合作运动。面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英国殖民当局改变了策略,于1931年与甘地签订了《甘地一一艾尔文协定》。这个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取得独立。甘地之所以签订协定,是不希望发生暴力和流血事件,坚持以“非暴力”形式进行斗争,争取印度的自由和独立。轰轰烈烈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走向了低潮。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新发展(二战期间)

(1)原因:二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争取印度支持,派使节同甘地商谈战后自治问题。(2)内容:甘地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3)评价:这是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5.晚年,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他周游全国,到处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却十分坚毅的老人,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调解教派争端。

6.逝世:1948年初,79岁的甘地,在德里做晚祷时,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枪击,中弹的瞬间,甘地还以手势表示宽容凶手并为刺死他的人祝福。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圣雄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全国顿时沉浸在哀痛与悲伤之中。悲伤不已的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演讲:“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加尔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边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盘,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

二战后,随着英国殖民主义势力的衰弱和印度人民的激烈反抗,英国殖民当局开始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实行印巴分治。1947年,最后一任驻印总督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同年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为消除种姓制度、消除宗教纷争,开始了艰苦的“赤脚朝圣”,周游全国。1948年初,甘地在德里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印巴独立标志着英国19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但是,这种根据宗教原则的分治,给日后印巴两国带来了严重后果。

评价甘地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被尊为“国父”。一生反对殖民统治,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宗教偏执,并领导了印度历史上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最终于1947年赢得了独 立,甘地也因其在印度独立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圣雄”一词来源于梵语的敬语,原意是“伟大的灵魂”,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1、功绩:

①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

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印度人民的自信心。③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直至为印度的团结献出生命,伟大的人格受到世人的尊敬。

2、局限:

①政治: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

②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③对外: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3、总体评价:

印度民族解放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独立运动先驱,无愧“圣雄”、“国父”称号。对甘地的评价

甘地是印度现代史上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出身望族,却极富平民主义的思想。他上身赤裸,淡食素餐,不惜采取绝食办法(更多地是用于政治斗争)抑制自己的生理要求,以青壮之年开始严格节欲,大半生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他力图兼收并蓄各种宗教的真谛,俨然像个圣徒,但又不是宗教改革家。他为祖国的独立战斗终生,却为“对于不列颠的忠心所驱使”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却又认为过错并不在其制度本身。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也很讲究养生之道,却又迷信难于想像的落后治疗方法。他的思想行为充满矛盾,看起来不可理解,但都不难从印度的历史和社会的根源上去追寻原因。应该说,他是印度这个特定社会的产物。这个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文化,但却遭受长期殖民统治的屈辱与损害。本国固有文化和波斯文化、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以及近代的欧洲文明(全都来自西方)都在印度上层人士的思想中留下了烙印,甘地本人也不能例外。

甘地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圣人,也不是受之于天的先知。他从未以“圣雄”(意为伟大的灵魂,近乎对神祇的称号)的头衔自诩,却常以凡人自勉。他并非拥有崇高学位的学者,也不是精通法典的律师。他成为群众运动的领袖,享有极高的威信,表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并不是他有超人的天才,更非由于财富或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提携。事实上,他并不谋求领袖地位。他的组织能力表现在他具有同群众共甘苦的精神,处处为群众着想,善与人谋,密切联系群众,从不自视高人一等,从不假借权威。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并亲自进行。他的公众生活始于旅居南非(那是少数白人居统治地位的世界,至今仍是种族偏见最严重的地方)期间,并非为了名利,只为反对歧视,反对压迫,为自己的侨胞争取公平的待遇。回国以后,他自觉地投身于民族独立斗争之中,成为职业革命家。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没有种姓偏见,没有贫富好恶,没有宗教隔阂,兼备刚强的意志和善于妥协的双重性格。他为人诚实,正直,谦逊,廉洁,无私,与人为善。他对人对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是对自己一种最大的奖赏。他同自己的结发妻子(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的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白头偕老。他家教甚严:他的后代没有人因为他的地位声望而钻营名利。他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皈依真理,虔诚执著;体验真理,无所不至;体现真理,惟恐失真。他心目中的真理,指上帝,信仰,发自内心的良知,某种信念或准则,有时也指某种体验,本质上属于宗教真理观,而不是指经过实践验证的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原理,虽然他也重视实践。他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他搭乘的三等火车(为了体验生活,也为了接触劳苦群众)所经之处,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民从几十里外闻风而来,向他顶礼膜拜(即佛经中所说的五体投地,弯腰以右掌摸对方脚板然后以触及对方之掌加诸自己的前额,至今在印度仍为普遍的最高 敬礼)。人们可以不同意他的思想,反对他的主张,但是对于他的品德,无不肃然起敬。他在政治上、理论上的成就可能不如一些同时代地位相当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在道德上造诣之高,很少人可与伦比。

现在,无论在印度国内还是国外,追随甘地主义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不能不说是甘地的悲剧。倘若视这种情况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较之简单地归咎于甘地个人,也许更为公允。但是这并没有减少人们对甘地的历史贡献的应有肯定,尤其是对于他的为人,对于他的品德情操所怀有的崇高敬意,仍将历久不衰。他在历史上闪烁的光辉,毕竟全靠他非凡的品格。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讲到过三种伟大:一种是帝王、领袖的伟大;一种是精神、理智的伟大;还有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

甘地拥宽容、博爱感动着无数人,甘地因心灵而真正伟大!泰戈尔在甘地去世的前十年就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酥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于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永远牢记着他。”我们从甘地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爱、宽容、和平等)

这是一位唤醒三亿人的反抗精神,动摇了英帝国的基础,将两千年强大的宗教动力引入人类政治的人。

——罗曼·罗兰 我们下代的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

——爱因斯坦 全面认识和理解非暴力主义(甘地主义)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非暴力主义(甘地主义)

(1)含义:甘地的思想主张通称为甘地主义,它是印度国大党领导印度民族运动的指导思想。(2)内容:

①哲学思想:坚持“真理”和非暴力原则的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②政治思想: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争取印度独立、自治。

③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反对西方物质文明,建立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经济自主思想。

④社会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3)评价:甘地主义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①积极作用:对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促进民族独立的进程。

②消极作用: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原则为由,中止运动,挫伤群众的斗争积极性;“非暴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其经济思想未将英国的殖民侵略和西方的物质文明分辨清楚,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从斗争性、策略性、软弱性三个方面理解。

(1)斗争性、革命性

从历史背景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压制,印度民族与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而甘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他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斗争性、革命性。

(2)策略性、现实性 ①表现在斗争的手段上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唯一的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这有利于把不同种族、宗教、种姓团结在一起。

②表现在斗争提出的目标上,首先是自治,在以后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逐渐提出“独立”。所谓“自治,就是在隶属英国统治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行使一些权力”。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妥协性”,这是由于当时英国殖民力量十分强大,一下子“独立”不现实,更容易遭到反对,而随着英国自身力量的衰弱,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在其后的不合作运动中逐渐提出“独立”口号,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3)软弱性、妥协性

①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的具有种种弊端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只要发生暴力就停止运动,必然挫伤士气,丧失革命时机。

②在反革命的暴力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众蒙昧的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等。

本课测评

1.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很复杂的。其政治哲学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2.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学习延伸 1.百家争鸣

甘地多次撰写文章,大力倡导素食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情欲和食欲相伴而生,因此必须从节制口腹之欲开始。反映出甘地的思想深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其主张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2.阅读与思考

甘地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从印度的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带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甘地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

生活信条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说话,放弃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传统服装,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甘地的哲学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长久以来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对于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传“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学和生活方式。

尽管他去伦敦时,尝试吃肉,但是他后来变成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在伦敦求学时对此写过几本书。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乡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他尝试不同的饮食,最终相信素食足以满足人体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长时间不进食,并以此作为政治武器。

36岁时,他禁欲,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禁欲是受印度教的影响。但是他没有离婚。据说他的这个决定没有同他的妻子讨论,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甘地每周一天不说话。他相信沉默带给他内心的平静。这来自于印度教中的力量来自于“沉默”(mouna)和“平静”(shanti,梵语音译)。他在沉默靠在纸上写字来交流。从他37岁开始的3年半里,甘地拒绝读报纸。他认为尘世的喧嚣比他的内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从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后,他放弃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够被印度最贫穷的人接受。他宣扬使用家庭纺织的土布(khadi)。甘地和他的跟从者使用纺车自己纺的布做衣服。这对英国的权力集团是一个威胁。如果印度人因为没有工作而空闲时,他们从英国那里买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国的工业就空闲了。后来国大党的党旗中就有纺车图案。

语录摘选

他一生曾创办和主编过四种刊物,主要著述有《印度自治》、《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等。以下是网上搜索到的圣雄甘地的语录摘选:

1.Nonviolence is the greatest force at the disposal of mankind.It is mightier than the mightiest weapon of destruction devised by the ingenuity of man.非暴力是人类最伟大的武器,比世界上最有杀伤力的武器还更有威力。

2.Strength does not come from physical capacity.It comes from an indomitable will.力量不是来自身体上的,而是来自不屈不挠的精神。

3.Satisfaction lies in the effort, not in the attainment.满意在于努力,不在于达到。

4.A nation that is capable of limitless sacrifice is capable of rising to limitless heights.The purer the sacrifice the quicker the progress.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不是在于无限制的牺牲,而是在于无限制的增长。越纯的牺牲表示进步就越快。5.Truth is God and God is truth.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

6.Where there is love, there is life;hatred leads to destruction.有爱的地方就有生命,仇恨导致毁灭。

7.Truth, purity, self-control, firmness, fearlessness, humility, unity, peace, and renunciation-these are the inherent qualities of a civil resister.真理,纯洁,自我控制,坚定,无畏,谦卑,团结,和平,是一个反抗者必须具备的品质。8.Non-cooperation is a protest against an unwitting and unwilling participation in evil.不合作是抵抗敌人最好的办法。

9.You will eat not to satisfy your palate but your hunger.A self-indulgent man lives to eat;a self-restrained man eats to live.吃饭不是为美味而吃,而是饿了才吃。自我放纵的人活着为了吃饭,自我克制的人吃饭为了活着。10.Honest differences are often a healthy sign of progress.诚实的区别通常是进步的健康信号。

11.Love is the strongest force the world possesses, and yet it is the humblest imaginable.爱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力量,同时也是最卑下的想像。

12.It does not require money to be neat, clean and dignified.无须用钱来使其优雅、纯洁和显贵。13.Cowards can never be moral.懦夫是没有这种精神的。

14.To forget how to dig the earth and tend the soil is to forget ourselves.忘却如何挖掘地球和保护土地等于忘了自我。荣誉头衔

“Mahatma”(महात्मा,一般汉译为“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这是在他授予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Gurudev”(意即“伟大的导师”)的称号后,1915年泰戈尔回赠予他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这个头衔的使用也在印度以外被广泛地接受,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时代印度和英国的复杂关系。无论如何,这个头衔的广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对甘地这样一个对于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极其执著的人的广泛接受相一致的。

第二篇:第11课 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

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 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中的作用;并通过甘 地在争取印度独立和消弭印度教派纷争的努力中,认识甘地成为“圣雄” 的主要原因。结合印度历史发展过程,探讨甘地在推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 发展过程中的个人作用并做出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成长-思想-实践-评价”的 线索,搜集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 以及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 独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20世纪上中期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 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甘地追求真理,毕生都在争取祖国独立,反对种族 歧视,赤诚坚韧,谦恭磊落,有着举世公认的伟人人格,赢得了世界人民 的尊敬。甘地又是富有争议的人物,他的“非暴力”学说存在局限性,浓 厚的宗教色彩不利于冲破蒙昧主义的束缚。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善于学习杰出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

1、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2、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学难点】评价甘地其人。【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一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到 哪里,都会引起一 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他就是印度独立运 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

(二)讲授新课

一、青年甘地

1、生平简介:

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亚华半岛的波尔班达尔土邦(现古吉 拉特邦)。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属于毗湿奴教派,奉行仁爱、不杀生与素食,提倡 “苦行”。甘地家族在印度处于种姓制度的第三等吠舍,世代经商,甘地的祖父曾弃商 从政,先后担任过卡提亚华半岛上几个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亲和叔父也做过波尔班达 邦王公的首相,这使得甘地家族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甘地的父亲忠勇侠义,慷慨大方,热爱宗教,母亲是—位虔诚的宗教信徒,虽是文盲却熟谙事理,广交显贵。优越的家庭 环境,使甘地受到良好的教育。

2、英国求学:掌握丰富法律知识

3、南非工作:领导南非争取印侨权益斗争——人生观的滋生(第一次受到种族歧视的滋

味)

4、成立印度人大会:1894年,甘地发起成立印度人大会,组织领导了一些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5、在实践中总结出“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斗争形式。

二、非暴力不合作

(提出问题)甘地领导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哪些斗争手段?(学生活动)

1、运动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运动内容:包括“非暴力抵抗”和与 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两部分。

①学生罢课,抵制英人学校

②律师抵制英人法庭

③官员拒绝在英国殖民机构任职

④士兵不接受英发奖章

3、运动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4、主要形式:土布运动,食盐进军、不合作和绝食祈祷。5 评价:(1)甘地的巨大声望使他成为印度国民大会党的领袖,他的思想也成为印度民 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2)甘地领导的几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都遭到了镇压,但仍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3)二战后初期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三、圣雄的悲剧(提出问题):结合p52认识甘地主义(核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影响下的印

度民族解放运动。(学生活动)

1、进步性: ①随着甘地成为国大党的领袖,甘地主义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

想。

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遭镇压,但仍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③二战后初期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2、局限性:给民族解放运动带来消极影响。①多次用绝食的方式向英国殖民者抗争。

②严格奉行非暴力的原则,反对甚至害怕群众的暴力斗争,导致运动几度

中止。

③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3、晚年致力于调解印度各个教派的矛盾,主张各派合作,1948年被印度教的狂热分子刺杀。【板书设计】 第11课 圣雄甘地

一、青年甘地

1、生平简介

2、英国求学

3、南非工作

4、成立印度人大会

二、非暴力不合作

1、运动背景:

2、运动内容:

3、运动特点

4、主要形式

三、圣雄的悲剧

1、进步性:

2、局限性 【布置作业】 [解析与探究]

1、“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需要”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既能发动群众争取独立又能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群

众掀起激烈的革命运动和号召力。

2、请对甘地、甘地主义以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评价。

提示:

1、语文甘地: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甘地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印度的自 由民族独立运动,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印度人民的政治 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国父”。但他具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的局限性,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评价甘地主义。甘地主义是印度国大党领导印度民族运动的指导思想。甘地主义包括哲 学思想、社会政治主张、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想等方面。主要内容有:坚持“真理”和非 暴力的原则是甘地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争取印度自 治是其社会政治主张;提倡手工编织,反对西方物质文明,努力建立共同繁荣的平等社 会,是其经济思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甘地主义有利于团结不同种姓、不同民族和不 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但另一方面甘地主义 用“非暴力”限制,防范群众斗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体现了印度民 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其经济思想并未将英国的殖民侵略和西方的物质文明分辨清 楚,虽使英国经济收入锐减,但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 暴力不使用运动主张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下争取印度的独立,在印度民族解放斗争中起 了积极的作用,它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其经济收入锐减;它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 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符合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要求,使民族独立 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为1947年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甘地的思想以 及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明显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 性,当群众运动高涨时,甘地马上做出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定,使印度民族反帝斗争一 度走向低潮 [自我测评]

1、列举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几项具体内容。

提示:学生罢课,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律师抵制英国的法庭;政府官员拒绝到英国 殖民机构任职;士兵拒不接受英国颁发的奖章等。

2、评价甘地主义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参见“解析与探究”的提示。

【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中,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看,学生讲,学生讨论,但教师讲得好象还是有 些多,不太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这同时也是个两难的选择,如教师讲得过少,毕竟 华盛顿离我们比较遥远)

2、课堂预设的意图太浓,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着老师的设计在转,就好象老 师设下了一个个圈套让学生装进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对课堂的自然生成重 视不够甚至扼杀。

3、课堂气氛有些沉闷,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已经上过多次,没有新鲜感等客观原因外,可

能还跟教师的语言缺乏诙谐、幽默有关,看来以后要在这样方面下一些功夫了。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11圣雄甘地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圣雄甘地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2015年1月,一家美国酿酒厂在易拉罐上印制以“甘地”为原型的机器人画像,被印度人一纸诉状告上法院,这是因为()A.甘地带领印度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B.甘地是印度反抗外来侵略的领袖 C.甘地废除了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 D.甘地是虔诚的佛教徒,主张禁酒

【解析】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与领导印度现代化无关,故A项错误;因为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所以其主要的历史贡献是领导印度抵抗外来侵略,故B项正确;甘地并未废除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故C项错误;甘地并非佛教徒,故D项错误。

【答案】 B 2.甘地在《印度自治》中说:“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材料反映出()A.甘地具有反工业化倾向 B.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 C.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 D.甘地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 据材料“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和“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可知甘地认为贫困根源是英国殖民统治(用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印度手工织布),故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故B项错误;“回到纺车去”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生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3.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甘地去世前十年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诗人如此评价甘地的依据主要是()A.甘地主张以苏俄为师,在社会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 B.甘地领导印度人民驱逐了殖民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 C.甘地的“仁爱思想”和“坚持真理”成为印度的财富 D.甘地长期担任印度国大党领袖,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

【解析】 甘地认为“坚持真理”是强者的武器,它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 1 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以“仁爱”精神为主旨,这一思想成为印度的财富,故答案选C项。其它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4.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的胸怀,革命家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A.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印度出现盐荒

【解析】 本题考查以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为高潮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即反对英国的食盐专卖法,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答案】 A 5.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

【解析】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应该是对印度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作用,即增强了印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项正确。

【答案】 C 6.孙中山和甘地经济思想的相同点是()A.主张本民族经济独立 B.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鼓励发展传统手工业 D.制定较系统的发展方案

【解析】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其思想中包含了实现民族独立的因素。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其思想中也包含了民族独立的因素,故A项正确;甘地的经济思想中不包含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中不包含发展传统手工业,故C项错误;甘地的经济思想中没有制定系统的发展方案,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对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我并不是因为印度 衰弱才号召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到机枪阵地与他们较量,因为他们手中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我们击败他们的唯一办法是,把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印度总督欧文说:“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一味采用高压,不可能永久地解决问题。”

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实行“非暴力主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的主要实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文和尼赫鲁观点的不同之处。(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 第(1)问中的“原因”,从材料一“在坚持真理的同时„„认识了印度的力量„他们手中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可以提炼出他坚持真理、主张发动民族力量和主张非暴力运动;“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答。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可判断欧文的观点是不合作运动激发了印度民族意识,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从材料信息“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可知尼赫鲁认为不合作运动遏制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3)问,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

【答案】(1)原因:坚持真理与正义; 发扬民族精神;推崇非暴力斗争方式。实践:同英国政府不合作;手纺车运动(土布运动);食盐运动。

(2)不同:欧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尼赫鲁:一味坚持非暴力,遏制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3)评价:时代背景,具体国情,价值观念。

第四篇:【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案选修4 第11课《圣雄甘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政治家

第11课 圣雄甘地

教 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中的作用;并通过甘地在争取印度独立和消弭印度教派纷争的努力中,认识甘地成为“圣雄”的主要原因。结合印度历史发展过程,探讨甘地在推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个人作用并做出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成长-思想-实践-评价”的线索,搜集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独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20世纪上中期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甘地追求真理,毕生都在争取祖国独立,反对种族歧视,赤诚坚韧,谦恭磊落,有着举世公认的伟人人格,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甘地又是富有争议的人物,他的“非暴力”学说存在局限性,浓厚的宗教色彩不利于冲破蒙昧主义的束缚。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善于学习杰出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

1、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2、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教学难点】评价甘地其人。【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一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一 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他就是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

(二)讲授新课

一、青年甘地

1、生平简介:

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亚华半岛的波尔班达尔土邦(现古吉拉特邦)。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属于毗湿奴教派,奉行仁爱、不杀生与素食,提倡“苦行”。甘地家族在印度处于种姓制度的第三等吠舍,世代经商,甘地的祖父曾弃商从政,先后担任过卡提亚华半岛上几个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亲和叔父也做过波尔班达邦王公的首相,这使得甘地家族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甘地的父亲忠勇侠义,慷慨大方,热爱宗教,母亲是—位虔诚的宗教信徒,虽是文盲却熟谙事理,广交显贵。优越的家庭环境,使甘地受到良好的教育。

2、英国求学:掌握丰富法律知识

三、圣雄的悲剧

1、进步性:

2、局限性 【布置作业】

1、“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需要”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既能发动群众争取独立又能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群众掀起激烈的革命运动和号召力。

2、请对甘地、甘地主义以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评价。

提示:

1、语文甘地: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甘地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印度的自由民族独立运动,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国父”。但他具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局限性,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评价甘地主义。甘地主义是印度国大党领导印度民族运动的指导思想。甘地主义包括哲学思想、社会政治主张、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想等方面。主要内容有:坚持“真理”和非暴力的原则是甘地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争取印度自治是其社会政治主张;提倡手工编织,反对西方物质文明,努力建立共同繁荣的平等社会,是其经济思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甘地主义有利于团结不同种姓、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但另一方面甘地主义用“非暴力”限制,防范群众斗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体现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其经济思想并未将英国的殖民侵略和西方的物质文明分辨清楚,虽使英国经济收入锐减,但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使用运动主张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下争取印度的独立,在印度民族解放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它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其经济收入锐减;它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符合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要求,使民族独立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为1947年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甘地的思想以及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明显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当群众运动高涨时,甘地马上做出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定,使印度民族反帝斗争一度走向低潮

1、列举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几项具体内容。

提示:学生罢课,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律师抵制英国的法庭;政府官员拒绝到英国殖民机构任职;士兵拒不接受英国颁发的奖章等。

2、评价甘地主义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提示:参见“解析与探究”的提示。【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中,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看,学生讲,学生讨论,但教师讲得好象还是有些多,不太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这同时也是个两难的选择,如教师讲得过少,毕竟华盛顿离我们比较遥远)

2、课堂预设的意图太浓,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着老师的设计在转,就好象老师设下了一个个圈套让学生装进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对课堂的自然生成重视不够甚至扼杀。

3、课堂气氛有些沉闷,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已经上过多次,没有新鲜感等客观原因外,可能还跟教师的语言缺乏诙谐、幽默有关,看来以后要在这样方面下一些功夫了。

第五篇: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教案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三单元第2课教案

课程目标: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华盛顿的成长历程;概述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主要事迹;华盛顿在任总统期间为美国的稳定和民主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史实;通过对华盛顿为什么拒绝当国王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杰出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从而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丰富的图片和史料资源丰富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华盛顿的一生,为美国独立和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给人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这些使他无愧于“美国国父”称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的主要事迹。难点:如何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近这样一个人:

在生前他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制造崇拜者,去世后美国人常常将他同“人类的救星”耶稣相提并论。1832年,在他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前夕,一名国会议员在演说中把2月22日他生日同圣诞节并列为创世纪以来人类仅有的两个值得庆贺的诞辰。美国人普遍认为在家里挂一幅他的画像是神圣义务。在1845年出版的关于他的画传中,作者认为,婴孩出世第一句应学的话是妈妈,其次是爸爸,第三是他。这个人是谁? ——美国国父华盛顿。

“华盛顿尽善尽美。子孙后代将怀着敬意把他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缔造者来谈论;而那时,我的名字将在革命旋涡中消逝”。——拿破仑

“总的来说,他是个完美的人。虽然在某些方面似乎平淡无奇,但没有任何一点是卑劣的。这样一位靠自己的品德和时运而崛起的伟人确实是前无古人的;在名垂青史的许多英雄伟人中,他应是毫无愧色地占有一席之地的。”——托马斯•杰斐逊

一、维农山庄的主人:

1、出生:1732年,出生于弗吉尼亚洲的一个大种植园家庭。

1732年2月22日,华盛顿出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他的祖先是英国人,1657年移民到弗吉尼亚。

2、童年: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培养起优秀品质。

华盛顿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农庄里度过的。父亲威严而有学识,母亲则性格刚烈又有些固执。他们在待人接物、做人美德方面对华盛顿严格要求,从而培养起华盛顿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冒险等优秀品质。华盛顿很难称得上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然而,刻苦勤奋以及对于数学和历史的浓厚兴趣弥补了他的不足,从而使他最终能够出类拔萃。

3、少年:掌握多项技术,学会本领。

华盛顿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由异母哥哥劳伦斯抚养。劳伦斯是弗吉尼亚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担任在西部进行殖民开发和土地投机贸易的俄亥俄公司的经理,他使华盛顿能够获得一份为英国殖民当局搞 土地测量的工作。此后,华盛顿几乎走遍了整个弗吉尼亚。艰苦的野外生活,既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使他学会了与印第安人交往。

4、青年:继承维农山庄,经营较大种植园;参加七年战争,积累作战经验与领导艺术。

1752年劳伦斯去世,华盛顿继承了他的山庄即维农山庄,以后又由于与一位富孀结婚,使得财产大增,到30岁时就经营着一个较大的种植园。在这前后,他加入英国殖民者组织的弗吉尼亚民团,并参加过七年战争。战争开始时,华盛顿接受英军布雷多克将军的邀请,充当上校副官。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不善于丛林作战的英国正规军被与法军结盟的印第安人打垮,华盛顿主张由他率地方部队进入林间游击,遭到布雷多克拒绝。后来,部队死伤惨重,布雷多克受重伤死去。华盛顿英勇作战但毫发无损,率领残部突围而出。在同胞们的心目中,华盛顿成为败绩中的英雄,他的大名飞出弗吉尼亚的疆界,传遍了整个大陆。但由于对为英国殖民者作战的前景感到失望,他还是回到了维农山庄,做农庄的主人。

二、领导独立战争

1、背景

(1)原因:英国加重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引起北美人民的不满。

1763年,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获胜,结束了与法国一百多年来在北美大陆的争霸战争。但同时英国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沉重的财政负担,英国对其在北美的殖民地课以重税,先后颁布了“印花税法案”、“唐恩森德法案”等,严重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导致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及英国的高压法令使双方矛盾激化。

1773年波士顿人民反对征收茶税,把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倒入海中,造成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手段进行压制,激起北美人民更强烈的反抗,各地纷纷以人力、物力支援波士顿人民。为了协调各殖民地的行动,弗吉尼亚议会呼吁召开由各殖民地代表参加的会议,共同“商讨各殖民地不幸的现状”,这一建议立即得到热烈响应。

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华盛顿参加到反英斗争中来,他宣布:“我要招募1 000名士兵,由我自己出钱供应,带头前去援救波士顿”,他的这一行动得到许多人支持。1774年9月,各殖民地代表(佐治亚地区缺席)在费城举行第一届大陆会议,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州的代表,身着戎装出席会议,以示武力反抗英国压迫的决心。会议虽然没有提出“独立”的问题,主要讨论了再次向英王请愿,但在华盛顿的大力推动下,会议通过了不惜以武力抵抗为最后手段的决议。

大陆会议是1774一l789年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以及后来美利坚合众国的立法机构,共举办了两届。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除佐治亚缺席外,其他十二个殖民地的五十五名代表都参加了会议,大陆会议通过了《权利宣言》。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1776年7月6日,通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1777年11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开始生效。据此成立的邦联国会代替大陆会议,成为直到1789年3月为止的美国立法机构。

2、进程

(1)战争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2)任总司令: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总司令。(3)整顿军队:制定严明的军纪,训练正规军,增强战斗力。

(4)首次大捷:1776年初,华盛顿率领大陆军围攻波士顿,推进了北美独立进程。(5)发表宣言: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6)传奇胜利: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传奇性胜利。(7)战争转折: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8)签订和约:约克镇大捷,战争结束;1783年,美英签约,美国最终独立。

应该指出的是,华盛顿的战术毫无特殊之处,既无开创性、也对军事历史毫无影响,而且他常在许多次战役中都犯下大错。但他仍被捧为战争英雄,因为支持他的人们认为,由于他所主张的革命概念,美军也在战争中存活并持续战斗,使得美国得以维持独立持续至今。华盛顿一直躲开与英军直接的冲突,避免了美军决定性的战败或投降。他相当了解美军的弱点并且也限制了他们进行过于冒险的行动,并利用他勇敢的人格激励军队,使他们能撑过漫长而艰难的战争。

华盛顿在战争中选择了正确的战略,如同古罗马将军费比乌斯·马克西姆斯(Fabius Maximus)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战略,持续的拖延敌人将能使英国人如同当年的汉尼拔一样,“攻到了门外”但却“不得其门而入”。很快英国人将会了解到继续作战只是浪费资源,他们只能追击美军进行混战,却无法彻底捕捉到美军的主力。华盛顿了解到这场战争将会经由外交途径取得胜利,而不是靠着士兵们。

【学思之窗】 华盛顿认为当时对美国最大的危害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拒绝这位部下的请求?

答案提示:在美国出现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坚持民主建国原则。

2、主持制定宪法

(1)背景:邦联政府软弱无能,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独立战争是胜利了,但创立一个完善的合众国是何等的艰辛!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确定美国是一个邦联政府,但这个政府对内无权干涉各州内政,对外既无能力保障美国商人在海外的经营权益,也不能保证本国边疆安全;加之1786年出现的谢司起义,使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华盛顿也为邦联政府的软弱无能担忧,主张修改《邦联条例》,建立强有力的政府。

(2)制定: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新宪法——《联邦宪法》。

会议上利益不同、观点各异的12个州55名代表争论激烈,华盛顿以自己的克制态度、威望和组织才能使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以取代《邦联条例》。

(3)宪法内容: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国家元首为总统,实行三权分立等等。

《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是由至高无上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组成的全国政府”,国家元首是总统,实行三权分立等。

(4)影响:1787年宪法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对外则有能力保卫国家安全。1788年夏,宪法最终获得通过。华盛顿再次踏上归程。

四、首任总统

1、就职: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

1789年2月,根据新宪法的规定,美国举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成为各派都能接受的人物,这位开国元勋成为第一任美国总统,他再一次离开维农山庄,来到纽约。4月30日,在纽约市的联邦大厦,华盛顿宣誓就职。他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惟一没有在华盛顿白宫居住的总统。

2、第一任期(1789一l793年)

当选总统后,华盛顿把自己的感觉描绘成“像是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他当总统,一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要自己创造,二是新诞生的美国面临重重困难。在内政外交头绪纷繁的情况下,华盛顿显示出了他对国家大事所具有的卓越的领导能力。

(1)网罗人才,组成内阁,使各集团意见在政府中都有所反映。(2)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3)外交上,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4)制度上,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既维护了国家民主制度,又完善了总统制度。

当第一届任期将满时,为打消民众对产生君主制的疑虑,华盛顿意欲引退,但他的政绩和民意使他在1793年2月再一次以全票通过当选总统,这在美国历任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

3、第二任期(1793—1797年)

1793年3月,华盛顿第二次在费城宣誓就任总统,当时的仪式极其简单,他的就职演说只有短短135字,为历来美国总统演说中最短的。华盛顿怀着忧郁的心情,以寥寥数语讲述了职责和惩处之类的话便宣了誓,然后,立即尽快尽可能不引人注目地回到了总统官邸。此刻,华盛顿面临的是一个相互攻击不断的内阁和正在形成的党派。外部国际形势复杂,刚独立不久的美国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华盛顿表现得出奇的冷静。

(1)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

1793年4月22日,华盛顿正式签署“中立宣言”,声明:“美国的职责和利益要求他们应该真诚地、善意地采取并力求对所有的参战国都持友好而公正的态度。”当时“中立宣言”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指责华盛顿放弃了对自己第一个盟国──法国的承诺。然而,这个宣言却使美国避免了去打一场几乎没有准备、也没有多大意义的战争。

(2)西进运动不断展开。

美国政府用武力打开西部通道,华盛顿还批准了有关西部土地的法令,这些法令确立了西部土地开发模式,极大地推进了西部的开发。

4、告别辞内容

当第二届任期将满之时,美国朝野绝大多数人要求他再次竞选连任,但紧张的政治生活,使华盛顿感到身心交瘁,他决定不谋求第三次担任总统。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辞”。

(1)维护联邦统一,尊重宪法和法律,摒弃党派偏见,弘扬宗教和道德。(2)提出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在长时期内为美国历任统治者所遵循和发展。

他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提出“避开与任何外国永久结盟是我们的一项颠扑不破的政策”。华盛顿认为美国对外国应不偏不倚,同他们建立贸易关系,而不建立政治关系。这一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在长时期内为美国历任统治者所遵循和发展。

关于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是美国独立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奉行的、一种避免涉足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反对欧洲干涉美国事务,并不与任何欧洲列强结盟的对外政策。孤立主义从其一诞生便具有多方面的两重性:它既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的实际需要,也是美国为谋取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外政策的最优选择;它既是一种被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一种进退自如的策略和工具;它既有躲避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防止战争引火烧身、维护国家独立与自强为消极防御的一面,也有独霸美洲、不容他人染指的积极进攻的一面。按照《美国历史辞典》的解释,孤立主义包括三层涵义:

第一,孤立主义只侧重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并不限制与外部的密切联系。美国开始发展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闭关锁国对它当然不利;

第二,从空间上讲,孤立主义只运用于对欧洲的政策,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政策则不包括这个原则; 第三,孤立主义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并不是首尾一贯的,而是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成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演变。

史学界一般把华盛顿总统在1793年英法战争时发布的“中立宣言”,以及1796年9月他发表的著名《告别演说》中提出的外交原则作为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的发端。从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珍珠港事 件爆发前夕,美国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1823年《门罗宣言》的发表,孤立主义的中立外交表现为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

第二阶段,从1823年《门罗宣言》发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孤立主义的中立外交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已变成一股绥靖主义思潮,在中立的幌子下,美国成为纵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的帮凶。美国实行孤立主义的主要原因是欧洲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埋葬了孤立主义,跃然登上领导世界的政治舞台,欧洲中心格局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世界格局。在实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同时,美国在外交实践中还实行干涉主义,二者并行交替。

5、引退:以自身行为,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华盛顿不当终身总统,这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1797年3月4日,华盛顿把权力传给继任者约翰·亚当斯,自此息身政坛,归隐田园,专心致志于他的家庭生活和种植园的管理工作。他的最后几年是在川流不息地接待访问者以及陪伴家人中度过的。

6、病逝:1799年冬,在受了一场风寒后病逝。

1799年12月12日,华盛顿骑马外出遭遇风寒,回家后卧床不起。一向豁达的他保持固有的沉着与冷静,给亲人留下遗嘱,指示家属释放农庄所有奴隶。两天后,这位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卸任两年零九个月后逝世,享年67岁。按照遗嘱,华盛顿被葬在维农山庄。后来,这里建立了华盛顿纪念馆,成为一个历史胜地。华盛顿逝世后,举国哀悼,一连数月,全国都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拿破仑下令在法国举行一周的悼念,昔日的敌人英国也为他鸣炮志哀。

7、评价华盛顿

(1)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2)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3)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学思之窗】 华盛顿是怎样看待战争与自由的关系的?

答案提示:战争只是用来捍卫自由的最后手段,希望人类能避免战争。华盛顿一生曾经三进,又三退,走出了三进三退的传奇人生。“一进”:1775年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一退”:1783年交出军权,拒绝当国王。

“二进”:1787年主持制定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政治。“二退”:1788年夏,宪法通过,华盛顿再次踏上归程。“三进”:1789年就任总统,维护和完善了国家民主政治制度。“三退”:1796年第二届总统任满后,急流勇退,不当终身总统。在“三进三退”的选择中,无不闪烁出华盛顿的高贵品质。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1、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军事领袖。华盛顿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坚决维护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利益、积极主张北美独立的代表人物。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华盛顿以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爱国心,整顿军纪,筹集物资,指挥作战,表现了卓越的组织才能,建立了不朽功勋。

2、华盛顿是制宪会议主席。虽然他的思想对美国宪法的形成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对各州批准这部宪法却起了重大的作用。当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反对新宪法,若不是华盛顿 的影响,很难说这部宪法能实行。

3、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能有一位华盛顿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第一任总统是幸运的。翻开南美和非洲各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堕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也是易如反掌。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没有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美国至今仍然奉行的先例。

对华盛顿的评价 在美国史学界,评价华盛顿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偏至全、由神话而人化的历史演变。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全面肯定甚至神话华盛顿。华盛顿逝世后,对他的赞誉,如“他为建立我们这个辽阔的帝国、为西方世界的独立和自由做了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一切,他的贡献超过了其他任何人。──约翰·马歇尔”“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亨利·‘轻骑兵哈利’·李”,等等。接着出现崇拜热。称华盛顿为“祖国的救星”,而且他常被同耶稣相提并论。于是华盛顿成为无与伦比的民族英雄和白璧无瑕的完人。

第二种,剥掉华盛顿头上的神圣光环,变神为人,虽然肯定其军事成就,但对他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评价不高。比尔德认为,华盛顿并不是个不讲个人及本阶级经济利益的人,开国元勋们提出的五项经济利益,华盛顿就拥有四项。进步派还认为,华盛顿在美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不占主要地位。在联邦派与反联邦派的斗争中,华盛顿只是个台面人物。帝国学派认为,华盛顿是一位职业军人,骨子里对政治争论及殖民地权利、独立问题都漠不关心。

在中国史学界,评价华盛顿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在军事和政治思想方面充分肯定华盛顿。刘祚昌教授认为,华盛顿是位“天才的军事家”。拒绝接受王位,又表现他具有“伟大的政治风度及胸怀”。余志森则从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军事上,华盛顿是高举《独立宣言》旗帜而奋战的卓越统帅;在政治上,华盛顿具有反君主政体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另外,华盛顿在美国联邦宪法问题上作用不可低估,因为他是制宪的积极推动者和制宪会议的成功组织者,共和原则的维护者,宪法第一个忠实执行者。

第二种,华盛顿堪称杰出的军事家,但不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黄绍湘在《美国早期发展史》一书中认为,在军事上华盛顿是“民族运动的领袖”,但在大陆会议里是“稳健分子”。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中认为:“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统帅殖民地的军队作战英勇果决,为反英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他是革命阵营中的右翼。”

第三种,在军事和政治方面评价都不高。严钟奎、杨增书在《论苏联史学界对华盛顿的评价》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主要根据有,华盛顿在军事上有贡献,但不是“天才的统帅”,他所指挥的战役并未对英军构成致命打击;在政治上,华盛顿是资产阶级活动家,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大陆会议里是个“温和派”,从来不是独立宣言的真诚拥护者,在争取外援的工作中,未起多大作用,等等;华盛顿具有温和和不彻底性,这是他上升为独立战争主角的主要原因,加入革命后,始终属于右翼;华盛顿还是受种植园奴隶主和资产阶级欢迎的人,在任总统八年中,其政策和言行都以种植园奴隶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依归,他本人也成了美国最大的富豪之一。

本课测评

1、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

答案提示:(1)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这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2)1776年解放波士顿,取得北美人民的首次重大胜利;(3)保卫纽约失利,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胜利,大大鼓舞士气;(4)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胜利,英军向美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

2、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他对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哪些 贡献?

答案提示:第一届任期内,华盛顿先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在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在外交上,他努力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以保证国家和平。还创立了总统否决制。身为首任总统,华盛顿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第二届任期内,除巩固第一届任期的成果外,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之中;同时,推进美国的西进运动。华盛顿不当终身总统,这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1)邦联制与联邦制政体的不同:邦联制指几个独立主权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结成的松散联盟;联邦制则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内部各个州的联合,在此政体下,中央政府拥有军事、外交、财政、税收等大权,各州拥有宪法规定的属于自身的权利,中央政府不得干预,联邦制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很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2)原因:为了强化资产阶级的权力,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2.阅读与思考

(1)孤立主义原则。(2)政治上,美国与欧洲没有根本的利害关系;地理上,美国独处一方,远离欧洲。(3)看待:既要看到合理性,使美国远离战火,有利于新生的共和国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美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言之有理即可)

下载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圣雄甘地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圣雄甘地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