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时间:2019-05-12 16:5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史实: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认识到它们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利用图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社会现状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国共双方对比的史实分析和现场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国共两个政党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同时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国民大革命运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从而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通过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在1919年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爱国运动?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从这场运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新课学习一、五四风雷

师:五四运动的爆发,导火索是什么? 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师:根据以前我们学的,巴黎和会是为什么召开的呢? 生:是一战后,商议对战败国的安排的会议。

师:很好。而且从引言得知中国为一战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生: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并派出了大约50万劳工奔赴欧洲战场,担负军工等繁重的战勤任务,为一战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师:是的。大家可以看看这幅照片(多媒体展示劳工图),这是中国的劳工在欧洲战场上艰苦工作着。而他们当中有20万左右最后没有能够回国。一战结束后,中国发现自己成了战胜国一方,这也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于是在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时,中国派出使团,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巨大希望来到巴黎。在和会上,中国使团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要求,有谁知道是哪些要求吗? 生: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21条,收回山东主权。师:是的(展示多媒体巴黎和会),但是结果呢? 生:遭到了列强的拒绝!

师:是的!其实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想收回主权,而且当时中国还是战胜国一方。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列强分赃的大会,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瓜分。而且不同战胜国之前,得到的利益也不同,是由各国的实力所决定的。而巴黎和会被英、法、美、日、意操纵,而中国力量弱小,所以虽然我们的要求是正义的,但却遭到拒绝。

师:很好!而且当时日本又接手了原本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中国被侵略的性质没有丝毫改变。只能感叹,弱国无外交啊!这条消息传到中国后,人民的心情又会是怎样呢? 生:群情激奋,爆发了五四运动!

师:是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长久积压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开始了(多媒体展示五四爆发)。

咱们先不忙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多媒体问题展示),有人说,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就没有五四运动,是这样吗?

生:(有的说是,有的说否,意见不一)

师:既然没有一致的结论,咱们就通过几组史实来回答问题吧。

材料一:1912年~1919年,全国田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三倍;印花税增加了六倍。

师: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剥削严重。

材料二: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北洋军阀实行反动统治,人民困苦不堪,阶级矛盾尖锐。师:好,再来看下一段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前,中国工人有50~60万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达200万人,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则增至1200万人。

材料二:1912年~1918年,民族资本主义投资额达1.4亿元;新注册的工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76家。这些数字都大大超过了民国前的水平。

师:中国近代工业主要指的是什么? 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师:1912年~1918年,民族资本主义投资额达1.4亿元;新注册的工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76家。这些数字都大大超过了民国前的水平。这说明了什么?

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师:为什么在这段时期迅速发展?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①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②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热潮。

师: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阶级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师:那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在不断壮大。师:很好,再看:

材料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照片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的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导路”——《中国通史》

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生:民主、科学。

师:它对五四运动起了怎样的作用?

生:它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础。师:很好,再来看最后一段材料。材料一:十月革命和列宁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4.9亿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美国对华贸易额从1913年0.35亿海关两白银增至1919年的1.08亿海关两白银。

师: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到中国的民主革命,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走不通,中国到底路在何方?有识之士迷茫了,在十字路口徘徊,而恰在这个时候,俄国出现了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对五四运动有什么影响? 生:俄国十月革命为五四运动指明道路。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有哪些?(与学生共同总结,展示多媒体列表)

①一战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实行反动统治(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阶级基础)③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思想基础)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明道路 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接下来我们学习五四运动的过程。师:从书上我们得知,巴黎和会直接导致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最先开始行动。他们都有哪些措施?(多媒体展示五四运动经过)

生:集会、游行、烧楼、罢课。

师:烧楼是北大学生游行时路过当时著名的亲日派曹汝霖的住宅时,由于诸多原因,放火烧了曹的住宅。而军阀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生:武力镇压学生。

师:是的,试想,如果你是军阀,面对学生罢课,你会害怕吗? 生:不会!因为没有威胁。

师:是的,学生的举动威胁不了军阀。学生不上课损害的是自己的学业,对军阀有什么影响呢?而且军阀还大肆抓捕学生,进行武力镇压。而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影响,也是由于学生号召后,人们被学生所感染,再加上学生被捕后出于同情和愤怒,到了6月,在上海,广大人民举行三罢斗争。有谁知道是哪“三罢”吗?

生: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师:是的,并且从这以后,五四运动开始在各地响应。发展到100多个城市,20多个省。这时军阀又是什么态度呢?

生:他们害怕了!

师:是的!因为工商业都不运转了,经济会受到很大威胁。于是,在人民群众压力下,军阀放了学生,罢免了曹、陆、章的职位,消息传到巴黎,中国的使团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多媒体展示五四运动结果)

师:那么如何评价这场运动呢?从前面我们学习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可以总结出评价一场革命的基本方法,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性质、特点、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师:彻底性表现在哪儿?

生:义和团运动目标是反帝,辛亥革命是反封建,而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师:五四运动的先锋?主力军?领导者?

生: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师:卷入的人有哪些? 生:社会各个阶层。师:那五四运动有什么特点?

2、特点:①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②彻底的不妥协性;③广泛的群众基础;④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师:那五四运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①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师: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在领导阶级、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思想基础: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奋斗目标:实现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

师:所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他们任务一样,都是反封建,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但他们不同在领导阶级,和革命方向,前途的不同。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我们说过,工人阶级至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示出其巨大力量。而五四运动虽然胜利了,还要接着往下走。此时,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指明了方向。我们好像可以通过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道路来挽救中国。正如那句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于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1920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是陈独秀,李就是李大钊。这也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内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也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建党。在各地,也陆续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展示多媒体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

在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展示多媒体图片)大会最后一天,由于发现有行踪可疑的人,决定转移地点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请大家阅读课本总结中共一大的基本概况。

生: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奋斗目标:(最高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

师:奋斗目标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为什么? 生:不符合,当时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师:对,所以这一目标被称为最高纲领,得以解决是在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被称为最低纲领。

师:中共的成立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生:是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师:为什么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与同盟会比较分析)

新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三民主义)

新的目标: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态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不能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阶级利益: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资产阶级)

性质:是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师: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艰难前行。带领中国工农阶级开展了很多工人运动。而就工人运动而言,其最初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工人运动都遭到了军阀的镇压而失败。比如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年轻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身力量十分弱小,想要继续往前走,完成革命任务,就必须与其他力量合作。而当时的国民党,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是比较革命的政党,而孙中山在二次护法失败后,也对未来的革命道路有些迷茫。此时,革命的共产党和革命的国民党,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大家想想是谁?

生:北洋军阀。

师:是的,但两党又无法通过自己单独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有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这样一来,请你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

生:国共合作!

师:是的!国共双方一拍即合,于是,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也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而共产党员则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向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

国共合作之后,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也迅速到来。大家看看69页第一自然段,总结一下国民革命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生:(根据书本总结归纳)1.广东国民政府成立;2.国民革命军整编,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3.北伐消灭吴、孙;4.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师:这几项成果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国共合作,想推翻军阀统治,就必须以革命的武装推翻反革命的武装,而当时被列强承认的北洋政府在北京,要实现革命,就要从南往北推翻军阀统治。于是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军很快歼灭吴、孙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然后,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师:于是在1927年4月,革命军到达上海,接收了由周恩来领导的第三次工人武装革命后解放的上海。而此时,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右派与共产党矛盾重重。而当时,帝国主义也选中了他们在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蒋介石。而今的国民党已今非昔比。试想,在双方代表阶级不同,所争取的利益也不同的情况下,国共合作能够成功吗?

生:不能,而且当时共产党是新生的政党,国民当必然要实施反革命政变镇压共产党。

师:是的,在国民党接收上海后,就发动了针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4.12反革命政变。他们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这样的危急时刻,陈独秀却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希望通过妥协来挽救合作。但此后,在武汉的武汉国民政府领导人汪精卫也发动了针对共产党的7.15反革命政变。在反共的共同基础上,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最后合并为一个南京国民政府。而这个政府,在东北异质后,实际上统一了中国。

大家能否从之前的学习中,概括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呢?首先从共产党的角度来看,我们为什么失败了?

引导学生总结:1.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2.陈独秀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师:那从外部原因来看,又有哪些导致失败呢?

生:1.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师:是的。而此时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在遭受屠杀和失败后,心情无疑是低落的(展示多媒体毛泽东诗词)。正如毛泽东的这首词所说,烟雨苍茫,看见龟山和蛇山锁住大江后的迷茫。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员毕竟是不屈的。他们在把酒酹滔滔,祭祀完因革命死去的英烈后,又心潮逐浪高,开始了1927年到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本节课就上到这里。

课堂小结:

本课的内容比较多,课程较紧,在讲述的过程应该找到重点来讲,其他的内容点即止即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漫长经过没有细致的讲解,国共合作导致失败的原因分析也不到位。

第二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学设计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所以近代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种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民主革命之所以区别为旧式和新式两个阶段,根本原因在于领导阶级的改变。无产阶级是否担负起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是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所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表现在:

(1)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并登上历史舞台。此后,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革命,这是以前中国革命中所没有的。

(2)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与此前指导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相比,是最革命、最科学的。

(3)革命的前途:此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是要把中国建设成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4)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五四运动中,下列目标得以实现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三大召开

B.国民政府成立

C.国民党一大召开 D.五卅运动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④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能力提高

1.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北京学生罢课

B.上海工人罢工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

A.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C.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D.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对此应该如何评价?()

A.党对国情有正确认识

B.能唤醒工农阶级革命热情

C.党刚刚成立,还很幼稚 D.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延伸拓展

1.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主要是因为(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C.革命果实的丰富性 D.俄国帮助的进步性

3.下列关于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B.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两个阶段

C.革命的性质相同

D.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四)模拟练习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开始发生变化)

C.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

D.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一大”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建立革命武装

C.组织工人运动

D.制定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兴起的标志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北伐战争的开始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4.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主要是为了()

A.缓和革命阵营内部矛盾 B.适应革命重心北移的需要

C.保证中央革命政府安全 D.推动两湖地区的农民运动

5.促使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根本因素是()

A.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中共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C.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制定

D.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

6.陈独秀在大革命中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原因是()

A.对中国革命性质的错误分析 B.低估无产阶级的力量

C.担心统一战线的破裂

D.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7.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

A.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

B.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

C.陈独秀坚持“左”倾冒险主义 D.陈独秀坚持“左”倾机会主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感到民众运动势头压力的日本人,试图把它打上排外的印记,并重新唤起人们对义和团时期的回忆。一些在上海的英国人对商人和学生在产业工人中的有成效的活动感到恐慌,也开始称之为排外。„„如果我们让自己卷入这场只是针对日本人的、幸而与我们无关,而且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排外的**,将是愚蠢至极的。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我本人也极感同情,但我当然还是避免与运动的直接接触,因为它纯粹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引自(美国)P.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

材料二 在上海和其他城市的英法租界当局对五四运动的支持态度,由于6月份罢市、罢工以后受到日本政府的宣传及一些在华外国人对运动中的“过激主义”歇斯底里的恐惧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6月6日,即罢工罢市开始的第二天,公共租界发布了一个通告,告诫公众不许在租界内散发传单,禁止在租界内展示有鼓动民心口号的旗帜„„在星期日(6月8日)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工部局董事会(上海租界的殖民管理机构)作出决议,禁止“未经批准的人员穿戴标志某一统一特殊组织、协会或团体的服饰、徽章或帽盔出现在街头或其他任何公共场所”。市议会(即工部局董事会)还决定镇压所有的罢工、抵制活动、街头讲演和其他学生的活动,从租界中驱除上海学联„„工部局董事会提出的这些镇压行动受到一些外国商人及上海的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领事馆的支持。

──引自(美国)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请回答:

(1)分别分析美国和英国对五四运动的不同反映。你如何评价芮恩斯的看法和态度?

(2)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3)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9.国民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有哪些新发展?促成这种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三、能力扩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历史比较法是指对历史事物从各种角度进行比较对照,辨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寻求其中的规律。比较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基本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首先,按知识结构确定比较点(即比较项)。对于过程性历史事件,一般可分成背景、过程、结果三个部分。如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结果,二者都取得了一些胜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五四运动中,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但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使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以不妥协的革命精神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民

主革命新的开始。

其次,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对象,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如比阶级属性而不比人名、比地理区域而不比地名、比历史阶段而不比具体时间。

再次,比较之后要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相同点总结出规律,不同点总结出特征。如通过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民族危亡时,中国各阶级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时代把无产阶级推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

最后,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做表格,既明确了比较内容,又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你了解以上介绍的比较方法了吗?不妨试一试!

(二)例题解析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这里的“彻底”是指()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毫不妥协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迟至1949年才算基本完成。北洋军阀的统治至1928年才算结束。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虽然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历史意义,但这和“彻底”没有关系。五四运动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在于它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革命运动。正确答案为B。

(三)学习拓展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请归纳一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主要活动,并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来说明这一观点。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阅读五四时期的对联:

对联一: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害国,鹿獐螬。

对联二: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

诸君努力而行。

对联一是五四运动时期上海一家花鸟店的对联。该联巧妙运用签订“二十一条”的三个卖国贼的谐音,应对动物名称,以三害鸟对三卖国贼。意含讽刺,入

木三分。

对联二是五四运动期间上海一家商店贴的对联,两界指学界和商界,以表明

商人的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请思考:自古皆言“商人重利”,为什么此时的商人们会积极支援学生、进

行罢市呢?

(二)历史资料

北京学生界宣言(1919年5月4日)

呜呼国民!我最亲最爱最敬佩最有血性之同胞!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于日本人之密约危险,以及朝夕祈祷之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今已由五国公管,降而为中日直接交涉之提议矣。噩耗传来,黯天无色。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望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公管,侪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今有显然背弃,山东问题,由我与日本直接交涉。夫日本,虎狼也,既能以一纸空文,窃掠我二十一条之美利,则我与之交涉,简言之,是断送耳,是亡青岛耳,是亡山东耳。夫山东北扼燕晋,南拱鄂宁,当京汉、津浦两路之冲,实南北之咽喉关键。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法之于亚鲁撤、劳连两州也,曰:“不得之,毋宁死。”朝鲜之谋独立也,曰:“不独立,毋宁死。”夫至国家存亡,土地割裂,问题吃紧之时,而其民犹不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者,则是二十世纪之贱种,无可语于人类者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极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讲,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着。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最后之对付,手枪炸弹是赖矣。危机一发,幸共图之。

(三)书目网址

1.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问题:请说出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教师:

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 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劳动者的贫困。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③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提问:“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民主义,的含义码?你能找出‘三民主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

学生(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1)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

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爆发)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提问:请大家看课文相关内容,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起义领袖或被捕或出逃,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设问:武昌起义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 学生: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设问: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学生: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有军权,有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提问: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讨论后归纳:

通过临时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可以看出临时政府反对封建专制,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提问:《临时约法》是什么性质的宪法?讨论后归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其内容体现了它的进步性: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君权神授”的观念;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社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着根本的区别;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与封建社会“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具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它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带有浓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同时,仅靠一部约法无法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结果)

教师: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原因。

学生归纳:

(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支持袁世凯。(3)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那么,这场辛亥革命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1.“成功”的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从上述意义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实行专制统治。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辛亥革命同时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课堂

课堂小结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目标,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l临时约法》,推翻了2000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板书设计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背景 2.概况

二、武昌首义 1.过程 2.影响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将由皇帝控制

皇位世袭

4、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掌丞副丞相”,负责执掌君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的军务

5、秦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长或县令,由皇帝任命

6、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格局,为历史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8、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元

中书省(中央):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行省(地方):目的: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路、府、州、县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明

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1380 诛杀胡惟庸的同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创立内阁: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11、清

雍正时,设置军机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传达上下旨意)—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12、君王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1842.8)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4)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岩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1901.9)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万两,分3年还清,本息共计9.8万两 设使馆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列强驻军: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的战略要地

严禁反帝: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外务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1840年~190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1840.6~1842.8):1840.6 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又攻占东南

沿海一些城市

1842.8 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56秋,英国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加入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广东巡抚栢贵投降,充当殖民政权的傀儡

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侵略联军攻占天津,侵入北京,焚烧圆明圆,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8~1895)平壤战役,古宝贵牺牲,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1900.6,八国借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西

摩尔率领的军队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将士的顽强阻击 1900.7,占领天津

1900.8,攻陷北京,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 3、1840年~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的爱国仲民,自发行动起来与英国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显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4、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7.12 南京大屠杀(30万人)七三一部队

因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5、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

淞沪会战

1937 营长姚子青牺牲

结果:上海失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

取得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 武汉会战

6、百团大战

1940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洛川会议

1937.8 陕北洛川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这与国民党实行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金田起义

1851年,建号太平天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天京陷落

1864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理解《天》和《资》

《天》1853年

主要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

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实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当时形势,《资》并未实行。

比较两个方案:

a、产生的背景:前者颁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b、社会主张不同:前者消灭私有制

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c、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者不可能得到农民拥护(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d、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后者没有付诸实施,起不到积极作用

e、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中国同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 黄天为执行部庶务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在《民报·发刊词》中,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b、武昌起义 策划 同盟会 文学社 共进会

时间 1911、10、10,人物熊秉坤、金兆龙

c、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4、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认“君权神授”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个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a、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6、五四运动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史实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 1919.5.4~6月初 北京 青年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 1919.6月初~1919年6月底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工人商人的“三罢”斗争 结果:取得补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同上签字。意义:a、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中共一大 1921.7.23 上海→浙江嘉天南湖(最后一天)内容:a、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制定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7 背景:在实际斗争中,中共认识到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内容:最大的成就: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广州)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战、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9、北伐战争(1926.7)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0、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

1928.8.1 周恩来、贺龙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10 毛泽东

11、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胜利的标志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

12、理解遵义会议

背景: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占统治地位,损失惨重 时间:1935.1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国的统治,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标志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1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于是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基本上被消灭。14、1949年春,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949.10.1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成立的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建议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次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项内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一个保证)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9年二届人大,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a、建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b、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发展到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C80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d、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6、香港、澳门的回归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香港回归 1997.7.1

澳门回归 1999.12.20 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④是“一国两制”成功的运用,为解决世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7、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科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

1954年,中、印、缅三国同意将其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1954.4,中国参加在瑞士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日内瓦协议》 ②1955年4 万隆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①恢复的原因

a、20世纪70Y,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

②1971.10 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意义

a、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c、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a、原因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b、正常化进程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②中日关系的改善

a、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b、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③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中国在联合国中重大的外交活动

①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作努力,两伊战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柬埔寨问题。

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③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④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6、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法国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中国与欧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④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①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b、设立了五百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2、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内容:①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②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③改革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陪审法庭。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制定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3、①《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③万民法:万民法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或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③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④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1689年

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作用: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特点:由国王任命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内阁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治”

首相手中握有行政与冷冰冰支大权,事实上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3、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①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

③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④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痗。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5、《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最经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巴黎公社的成立

①导火线: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采取屈膝投降政策。

②革命开始:1871.3.18日革命

③革命措施:政治上: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

机器。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实行八小时

工作制。

④意义: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院。c、它的经济教训是共产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d、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3、①二月革命 1917.3 直接结果:推翻了罗夫王朝 在革命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①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政权

解放全国领土,1951西藏和平解放——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经济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命脉

合理调整工商业

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的制定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实施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下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

a、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道路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统购包销、加工订货)

形式

合作社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基础: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内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

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加剧冷战程度

3、华约 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就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8年,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就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5、欧洲共同体

①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应付革命的需要 ②过程:1950年,“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炼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标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1973~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地增强了

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6、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20C80Y,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①日本经济的恢复(1945年~1955年)

内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的恢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②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原因: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引进科学技术

提出“贸易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7、不结盟运动

①提出:1956年,铁托、纳塞尔和尼赫鲁

②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20C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作用:它的反殖、反霸斗争有力冲击了国际政治旧秩序和两极格局。

8、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

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影响: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解体标志: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

③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第五篇: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学

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教学目的 :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单元演讲稿的内容。

3.结合本单元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一、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合作讨论】

二、演讲稿的基本格式

1.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老师)

2.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

3.正文

4.结尾(如:谢谢大家)

三、演讲稿的结构。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1、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矗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2、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3、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大多数演讲稿如同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观点,有对主要观点的论证。一篇演讲稿最好只有一个主题,这是由演讲稿的特定情景性和时间性所决定的。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全借助于语言、手势等向听众讲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同时又要说服听众,就要求在写作演讲稿时一定要突出主题、观点鲜

明。

四、预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

第二课时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学习文章的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分析本篇演讲稿的内容。

1.演讲者的身份是什么?针对的对象是什么人?

2、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3、读演讲稿看看本篇演讲稿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4、根据演讲稿的特点,分析本篇演讲稿的特点。

第三课时我有一个梦想

一、背景作者介绍。

马丁·路德·金。

1929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在黑人区生活,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作为黑人的痛苦。他聪颖好学的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神学博士学位。1955年12月,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金遂同几位黑人积极分子组,织起“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法与公司进行长达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此举揭开了持续10余年的民权运动的序幕,也使金博士锻炼成民权运动的领袖。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全部奖金(54,600万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68年4月4日,金被种族分子暗杀美国政府规定,从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他是出色的演说家,被誉为“黑人之音”。美国的《展示》杂志将他评为近百年世界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1963年8月28日,25万人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前的石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演说,希望白人和黑人有一天可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二、分析演讲稿的内容。

1、本文是针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写得演讲稿?

2、分析文章的结构。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

1、这是一篇富有文采,热情洋溢的演讲,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请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大声地朗读。

2、现在,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一下文中这些段落为什么会让你感动?

第四课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写作背景介绍。

1.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2.背景介绍。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去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词。

二、本篇演讲稿的特点。

本文是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其功绩的评价。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本篇演讲稿的结构。

1、分析本文的结构。

2、说说马克思的贡献。

四、本文的语言特点。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富于情感的语言。

品味第一段的语言:

1.齐读第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的手法。

课后练习:

1.写一篇演讲稿:《我的青春梦》

2.总结本单元的生字词。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教学目的 :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单元演讲稿的内容。3.结合本单元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第一课时 教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汇编)

    追随能够改变你命运的那颗星,那颗永远在你心中闪烁的明星。当它在你面前闪耀时,抓住这宝贵的机会。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② 理解本单元包括这课沿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省横中 沈红英 一、 设计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专题的一部分,线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新闻以其强大的承载能力每天大规模地传播着公共信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

    07.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小结(推荐)

    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 概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形成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第20课: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