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
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 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
难点
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端,它是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塔的正北面是夜间也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堂”九个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的花岗岩石碑。塔顶由直立的石雕步枪和用红色花岗岩拼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组成。那么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新课讲授
(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这场起义势在必然,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南昌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练习册,理清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1.原因: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起义后部队的去向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些重要成就正是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获得的。
【问题探究】:南昌起义夺取了南昌这个城市,最终南昌起义的余部去了什么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后于1928年4月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最终起义军余部都转入农村。说明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强大,革命力量逐渐转入农村。
(二)土地革命
导入本目: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抗和探索还在继续,从1927至1936年中共开辟、扩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1)、八七会议(党中央的决策指示)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和影响,并完成相应的学案练习。
时间、地点:1927年在武汉
会议内容: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会议影响: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探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
【问题探究】: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答案:由城市转向农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升理论,更促发展)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作用
1、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作用: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引导学生回忆大革命失败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解释课题的涵义)
展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动态示意图。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前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领导者和成果;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政权名称领导者等
【问题探究】
1.从1927年“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到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以争取革命的胜利?
答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农民的力量?如何发动农民?
答案:原因:①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受封建剥削深,生活困苦,有革命要求。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②广大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中共力量的发展壮大。
发动农民:中共通过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从而激发了革命热情。
(三)红军长征
导入本目: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的扩大,使国民党十分恐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成功,但第五次失败了。为什么?中共该怎么办?
1.长征的原因:(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的经过: 长征初期的挫折
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背景: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长征初期的挫折和损失
内容::①在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问题探究】:
为什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
1、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
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江西瑞金、长征出发前的红军、渡过泸定桥、爬过夹金山、超过水草地„„
【问题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革命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课小结:
1927至1936年在国共对峙的这十年里,中共经历了哪几次危机?又是如何转危为安?
答: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使中共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出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第二次危机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又遭受严重挫折,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错误在中央的领导,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此红军长征逐步走向胜利。
板书设计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 3.意义:
(二)土地革命 一、八七会议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四、反“围剿”斗争和红色政权的建立
(三)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经过:
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背景、内容、意义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第二篇: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与反思
【新课讲授】
(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这场起义势在必然,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南昌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练习册,理清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1.原因: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起义后部队的去向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些重要成就正是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获得的。
【问题探究】:南昌起义夺取了南昌这个城市,最终南昌起义的余部去了什么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后于1928年4月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最终起义军余部都转入农村。说明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强大,革命力量逐渐转入农村。
(二)土地革命 导入本目: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抗和探索还在继续,从1927至1936年中共开辟、扩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1)、八七会议(党中央的决策指示)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和影响,并完成相应的学案练习。
时间、地点:1927年在武汉
会议内容: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会议影响: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探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问题探究】: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答案:由城市转向农村(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升理论,更促发展)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作用
1、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作用: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引导学生回忆大革命失败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解释课题的涵义)展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动态示意图。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前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领导者和成果;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政权名称领导者等 【问题探究】:
1.从1927年“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到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以争取革命的胜利?
答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农民的力量?如何发动农民?
答案:原因:①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受封建剥削深,生活困苦,有革命要求。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②广大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中共力量的发展壮大。
发动农民:中共通过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从而激发了革命热情。
(三)红军长征
导入本目: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的扩大,使国民党十分恐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成功,但第五次失败了。为什么?中共该怎么办?
1.长征的原因:(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的经过: 长征初期的挫折
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背景: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长征初期的挫折和损失 内容::①在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问题探究】:
为什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
1、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
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江西瑞金、长征出发前的红军、渡过泸定桥、爬过夹金山、超过水草地……
【问题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革命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六、本课小结:
1927至1936年在国共对峙的这十年里,中共经历了哪几次危机?又是如何转危为安?
答: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使中共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 到农村,开辟出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第二次危机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又遭受严重挫折,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错误在中央的领导,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此红军长征逐步走向胜利。
第三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中国共产党如何逐步走向成熟
十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大趋势是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斗争经历了两次低潮(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和两次高潮(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以后)。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
首先,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中,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以三大武装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出神入化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再次,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条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当时由于受共产国际和“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三大武装起义走的仍然是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企图夺取中心城市。在挫折面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最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取得了三重效果:彻底废除了革命根据地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上述重大理论问题基本上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的结果。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非“左”即右,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尤其是王明的“左”倾思想对中国革命危害巨大。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武装起义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2.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左”倾错误在中央占统治地位
C.蒋介石的兵力强大
D.红军要转移到陕北根据地
3.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多次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中共()
A.在城市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B.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受王明“左”倾路线影响
D.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二)能力提高
1.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主要认识是()
A.必须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B.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
C.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D.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2.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共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成熟”表现在()
①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②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战无不胜 ③多次纠正机会主义错误,使革命转危为安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三)延伸拓展
1.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的中心
C.近代革命是从南方开始的 D.红军的领导人主要是南方人
2.毛泽东说:“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最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对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是()
①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地主阶级 ②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 ③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态度最坚决,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④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选举的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
A.毛泽东 B.陈独秀 C.王明 D.博古
(四)模拟练习
1.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发生的变化有()
①活动中心从南转向北 ②自身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工作重心从城市走向农村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2.遵义会议之所以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取消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
C.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D.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
C.动员广大农民支持革命,参加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派
D.扩大中共在农村中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改变,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引自《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引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依据是什么?材料二主张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依据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这两条道路?
5.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国革命的道路具有什么特征?
(2)毛泽东为什么要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获取历史信息,可以通过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一些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有的是由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有的是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或其他遗存实物等。如我们要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情况,毛泽东所写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就是第一手资料。与第一手资料相比,第二手资料大部分是后人间接记载的,如后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教科书等,都是比较间接的证据。
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区别的目的,在于能够比较恰当地应用它们。例如,我们在了解某一件事情时,应尽量利用第一手资料,因为它们更接近事情的真实面貌。但是,有时寻找第一手资料十分困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找到,我们只有利用第二手资料,它们对我们了解事情真相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例题解析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引自毛泽东1927年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赞颂的是()
A.上海工人起义 B.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解析:本题答案为C。这是一道材料性选择题,其中“1927年”“军叫工农革命”“秋收时节”是关键词。根据教材相关知识,不难判断出这是指秋收起义。
(三)自展才华
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那么,你能谈谈什么是长征精神吗?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毛泽东的智慧
伟大的人物必有非凡的智慧。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雄才大略、神机妙算令人叹服,而其折射的智慧之光,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使毛泽东更多地以智谋与敌人周旋,而不是死打硬拼。毛泽东摸索出许多巧计良方,如避实击虚,先打弱敌;示南形北,声东击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游击战、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宽待俘虏,瓦解敌军;等等。这些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保存了自己,消灭了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打败
了敌人。
毛泽东之所以智慧出众、胆识超群,不仅是因为他个人具有突出的聪明才智和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获得智慧的正确方法。毛泽东曾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便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他的经验之谈。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它从方法论的高度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群众、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有了这个方法,毛泽东就突破了个人才智、阅历的局限,而步入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他向实践寻求答案,向群众寻求方法,向历史寻求借鉴,开掘了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二)学术前沿
关于长征的原因
我们通常将长征的原因归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直接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红军才被迫长征。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这只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其根本原因则是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出现变化。其一,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在全国确立,蒋家王朝“大一统”局面出现,使中央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消失,红军只有转移方能生存下去。其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逐步深入人心,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直接危及到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所以蒋介石必定会调动全国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红军必须转移。其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不得不相应调整政策,实施转移。长征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而国民党当局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现实矛盾中,被迫实施的“一个国家的迁移”。
(三)书目网址
1.陈荣华、何有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2.茅家琦:《中国现代争鸣录──事件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3.王金铻、陈瑞云:《中国现代政治史(1919—1949)》,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1990年
第四篇: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公开课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等史实。
(2)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史上的作用;
(3)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分析能力。(2)使用视频、图片、材料、动态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历史,了解历史,并为其探究提供背景。
(3)设计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长征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通过探究活动感受长征精神,认识其对个人、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红军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视频、图片、动态地图、文字等材料,增强教学直观性、生动性;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巩固知识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什么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五四运动)随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后,开始了什么?(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终归于失败,失败原因是什么?(敌人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共产党年幼,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那么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吸取的惨痛教训是什么?(必须掌握军队)
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创建军队,探索中国革命的新出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带着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导入新课2:利用视频《飞夺泸定桥》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个电影片段,看完后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历史事件?
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长征途中。长征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个时期除了长征,还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它们对中国革命又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学习。
导入新课3:运用《十送红军》导入。
课前放,上课后提问学生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它发生什么时期?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什么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打出本课的知识要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PPT)新课进行时:
一、南昌起义
我们前面说过,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要学习它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意义、影响。南昌起义我们也要了解这几个方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找一找南昌起义的背景。(打出PPT)同时,自己板书: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1、背景
提问学生之后总结。(一个同学说后,总结一下,如不完整,再请同学补充)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后,开始了国民大革命,然而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是谁叛变了革命?(蒋介石、汪精卫)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那么共产党从大革命血的教训中吸取了教训:掌握军队。于是,中国共产党准备起义,并做了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
改组中央,成立指挥部——前敌委员会,把共产党人控制点武装集中到南昌(敌人兵力薄弱),一切准备就绪,于是起义爆发。
2、过程
请同学们欣赏《南昌起义》视频,找一找时间、地点、人物、概况和意义。播放《南昌起义》片段
时间:1927.8.1(齐答)
人物: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提问个别学生)
概况:成功占领南昌,之后南下,途中受阻,兵分两路,一路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广东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权的开始。
衔接过渡: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新探索,这就是土地革命。
二、土地革命
这一目包含三个问题:八七会议(1个会议)、秋收起义(1个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个思想)。
1、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这时共产党内部的右倾错误还未清算,于是召开了八七会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1页,找一找会议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同时板书)
1)时间:1927.8.7 2)地点:汉口
3)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党指名了方向(——土地革命)。
2、秋收起义
请同学们欣赏《秋收起义》片段,看看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地点、结果和影响。(播放《秋收起义》,同时板书)
1)时间:1927.9 2)领导:毛泽东等 3)地点:湘赣边界
4)结果:目标城市长沙受阻,放弃长沙,改向山区。
5)影响: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后来成为燎原之势。(为纪念,新中国在1980年发行的百元钞票的背景图案就是井冈山的五指峰)
过渡衔接:再领导武装起义、建设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实践的同时,毛泽东也在进行着理论上的探索,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1)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反围剿
刚才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哪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前提和保证。武装斗争取胜以后,要进行土地革命。
2)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反封建剥削。
影响:农民革命积极性高涨(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得土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充分发动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那么武装斗争就得不到广大群众支持,根据地就不能巩固和发展。
3)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领导军民进行工农业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根据地发展: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分布十几省,革命武装力量十万人。
打出《农村根据地示意图》
问:大多分布在哪儿?两省或几省交界、山区或农村边界。
Why?这些地方是国民党武装力量薄弱之处,有利于发展。
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江西),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立足点,没有它,武装斗争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土地革命也没了阵地。
小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经验、教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的结果,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个伟大的创新。
过渡衔接: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惶恐,于是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向根据地发动了“围剿”。当然中国共产党不在任由宰割,而是以武装斗争相对,即进行“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成功粉碎前三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被剥夺了领导权,但周恩来抵制了王明的错误指令,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没能成功,于是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踏上长征路。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1934年10月开始
瑞金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
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
三大主力红军(红
一、红
二、红四)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打出《长征动态图》,边演示边讲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之后穿过了敌人四道封锁线,短短三个月,损失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处于危险中。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我们来看一下遵义会议会址,正是这个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召开背景:时间:1935.1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1)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4)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1)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定了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
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飞跃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成功地渡过了天险,巧妙冲破敌人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和。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最后点出三个点:开始,遵义会议,胜利结束
3、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出材料、分析、提问)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神——保存精神。
(3)传播火种,铸就了长征精神
长征结束,革命新局面开始。
四、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请欣赏《七律·长征》诗朗诵或歌朗诵。同时阅读《红军长征——人类历史的奇迹》,并结合今天所学知识,以及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探究“长征精神”对个人、中国、世界的影响。
要求:以前后三排为一组,分组讨论,之后每组形成结果,派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回答
略
总结:长征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人类都影响深远,主要在于其精神。结合大家所说,我想长征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理想高于天,不怕吃苦,独立自主,患难与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长征精神是我国乃至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国家需要它,而且我们生活中每个人也都需要它。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打出PPT中的课堂小结)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又称土地革命时期,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工人农民阶级利益的共产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自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开始上升,于1935年上升为主要矛盾。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2、经过
3、意义
教学反思:
这次课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有一些进步。当然,这与组内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本课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所作的努力。牵涉内容多,要在一节课时间内讲清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红军长征等知识点,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工农武装割据”这个中国独创性的思想。因此采用了视频片段来介绍两次起义,让学生以历史感,同时又记忆清晰。
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升华,也应该渗透其中,因此设计了“合作探究长征精神”,给学生教材或听诗朗诵《七律·长征》,然后分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次公开课较以前来说,是一次较大进步,教学环节完整,也有探究,对学生回答表示了评价、鼓励、赞扬。
主要说说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导入有些长。(本想课前放《十送红军》,但因前一节下课较晚,因此歌曲欣赏上课时还在放,自己犹豫了一下,也没能决定中途暂停,导致导入过长)
2、提问学生需点名字,不能一排排的,要掌握班内所有同学情况,建立每个学生的档案。
3、上课时,要关注全体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4、面带微笑,抑扬顿挫,语速适中,教育机智需加强,单独提问要有所难度,提问时,让学生有所思考。
作为一个新教师,要在工作中多思考,多学习,多锻炼,要脚踏实地,少说多做,争取使自己尽快成长。
就像自己鼓励学生那样鼓励自己: 步步高!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高中生,他们正处于接近成年,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所以,我要努力他们展示最优秀的一面!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问题:请说出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教师:
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 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劳动者的贫困。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③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提问:“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民主义,的含义码?你能找出‘三民主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
学生(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1)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
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爆发)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提问:请大家看课文相关内容,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起义领袖或被捕或出逃,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设问:武昌起义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 学生: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设问: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学生: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有军权,有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提问: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讨论后归纳:
通过临时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可以看出临时政府反对封建专制,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提问:《临时约法》是什么性质的宪法?讨论后归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其内容体现了它的进步性: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君权神授”的观念;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社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着根本的区别;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与封建社会“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具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它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带有浓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同时,仅靠一部约法无法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结果)
教师: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原因。
学生归纳:
(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支持袁世凯。(3)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那么,这场辛亥革命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1.“成功”的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从上述意义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实行专制统治。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辛亥革命同时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课堂
课堂小结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目标,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l临时约法》,推翻了2000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板书设计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背景 2.概况
二、武昌首义 1.过程 2.影响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