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教学目的 :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单元演讲稿的内容。
3.结合本单元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一、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合作讨论】
1.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2.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觉得没意思。
3.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4.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6.另外,这么多听众聚在一起,可不是只来听声音听故事热闹,对吧? 因此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所收获。
第一、针对性。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 第二、可讲性。上口入耳
第三、鼓动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见解精辟,发人深思。
语言形象、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演讲稿-演讲稿的基本格式
1.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老师)2.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3.正文
4.结尾(如:谢谢大家)
三、演讲稿的结构。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1、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矗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2、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3、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大多数演讲稿如同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观点,有对主要观点的论证。一篇演讲稿最好只有一个主题,这是由演讲稿的特定情景性和时间性所决定的。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全借助于语言、手势等向听众讲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同时又要说服听众,就要求在写作演讲稿时一定要突出主题、观点鲜明。
第二课时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一、学习文章的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分析本篇演讲稿的内容。
1.演讲者的身份是什么?针对的对象是什么人?
2、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讨论】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一些希望。
3、读演讲稿看看本篇演讲稿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课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
之后,即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4、根据演讲稿的特点,分析本篇演讲稿的特点。第三课时 我有一个梦想
一、背景作者介绍。
马丁·路德·金。
1929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在黑人区生活,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作为黑人的痛苦。他聪颖好学的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神学博士学位。1955年12月,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金遂同几位黑人积极分子组,织起“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法与公司进行长达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此举揭开了持续10余年的民权运动的序幕,也使金博士锻炼成民权运动的领袖。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全部奖金(54,600万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68年4月4日,金被种族分子暗杀美国政府规定,从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他是出色的演说家,被誉为“黑人之音”。美国的《展示》杂志将他评为近百年世界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1963年8月28日,25万人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前的石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演说,希望白人和黑人有一天可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二、分析演讲稿的内容。
1、本文是针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写得演讲稿?
2、分析文章的结构。
梦想是什么?(17-25节)为什么要实现梦想?(1-5节)怎样实现梦想?(6-16节)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
1、这是一篇富有文采,热情洋溢的演讲,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请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大声地朗读。
2、现在,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一下文中这些段落为什么会让你感动? 在语言方面的:
1.多用整句。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2.多用短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
3.多用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第三课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写作背景介绍。
1.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2.背景介绍。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去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词。
二、本篇演讲稿的特点。
本文是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
述其哀
悼念:一般介绍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
赞其功
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其功绩的评价。结尾
颂其德
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本篇演讲稿的结构。
1、分析本文的结构。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3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第三部分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最吸引恩格斯的是马克思的人格力量,马克思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注。第一部分(§1)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四、本文的语言特点。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富于情感的语言。
1.齐读第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第二篇: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学
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教学目的 :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单元演讲稿的内容。
3.结合本单元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一、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合作讨论】
二、演讲稿的基本格式
1.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老师)
2.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
3.正文
4.结尾(如:谢谢大家)
三、演讲稿的结构。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1、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矗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2、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3、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大多数演讲稿如同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观点,有对主要观点的论证。一篇演讲稿最好只有一个主题,这是由演讲稿的特定情景性和时间性所决定的。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全借助于语言、手势等向听众讲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同时又要说服听众,就要求在写作演讲稿时一定要突出主题、观点鲜
明。
四、预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
第二课时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学习文章的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分析本篇演讲稿的内容。
1.演讲者的身份是什么?针对的对象是什么人?
2、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3、读演讲稿看看本篇演讲稿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4、根据演讲稿的特点,分析本篇演讲稿的特点。
第三课时我有一个梦想
一、背景作者介绍。
马丁·路德·金。
1929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在黑人区生活,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作为黑人的痛苦。他聪颖好学的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神学博士学位。1955年12月,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金遂同几位黑人积极分子组,织起“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法与公司进行长达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此举揭开了持续10余年的民权运动的序幕,也使金博士锻炼成民权运动的领袖。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全部奖金(54,600万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68年4月4日,金被种族分子暗杀美国政府规定,从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他是出色的演说家,被誉为“黑人之音”。美国的《展示》杂志将他评为近百年世界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1963年8月28日,25万人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前的石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演说,希望白人和黑人有一天可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二、分析演讲稿的内容。
1、本文是针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写得演讲稿?
2、分析文章的结构。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
1、这是一篇富有文采,热情洋溢的演讲,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请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大声地朗读。
2、现在,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一下文中这些段落为什么会让你感动?
第四课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写作背景介绍。
1.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2.背景介绍。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去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词。
二、本篇演讲稿的特点。
本文是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其功绩的评价。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本篇演讲稿的结构。
1、分析本文的结构。
2、说说马克思的贡献。
四、本文的语言特点。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富于情感的语言。
品味第一段的语言:
1.齐读第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的手法。
课后练习:
1.写一篇演讲稿:《我的青春梦》
2.总结本单元的生字词。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同步习题一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版高中语文性必修2
第四单元
同步习题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B.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告诉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
C.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和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D.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坚忍不拔地进行斗争。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逝世
掩盖
设施
繁芜从杂
B.
宗教
摸索
要素
浅偿辄止
C.
剩余
诅咒
疾恨
坚忍不拔
D.
悼念
侮蔑
回敬
卓有成效
3.下列对第1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逝世时间写得那么具体、明确,是因为恩格斯时刻关注着马克思的病情发展。
B.
“两分钟”是为了突出恩格斯仅仅离开两分钟,却没有和生前的战友见上最后一面的痛苦、遗憾的心情。
C.
“当代”“最伟大”分别突出了马克思的现实意义和崇高的地位。
D.
“停止思想”是恩格斯不忍说出马克思逝世而采用的“讳饰”的手法。
4.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张。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请选出最得体的一项()
甲: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
甲送分店开张,乙送乔迁新居,丙送七十大寿
B.
甲送七十大寿,乙送乔迁新居,丙送分店开张
C.
甲送七十大寿,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乔迁新居
D.
甲送乔迁新居,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七十大寿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东盟重申了维护南海和平与航行安全,按照国际法律所认可的各项原则解决一切争端,呼吁有关各方在展开海上活动时保持克制态度。
B.
沙特外交部18日发表声明称,因联合国安理会在处理国际冲突中不作为,沙特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C.
2013沃尔沃环境奖得主秦大河博士提议了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他研究的重点区域是中亚干旱区冰冻圈,其变化对亚洲影响很大。
D.
公开信称,国会应允许互联网公司公布情报机构所提要求,这不仅能让公众了解监控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再进行公开辩论,也有助于回击那些错误报道。
6.下列论述,不属于对演讲词和演讲者的要求的一项是()
A.
应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一条主线贯穿首尾,注意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演讲者要有应变能力,如果环境发生意外变化,应及时调整听众的位置。
B.
题目应与内容一致,既要有美感,也要吸引人,开头或结尾要注意点题;演讲者应该表达清楚,感情充沛,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C.
所选择的材料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有较强的时代感,符合听众心理;演讲者要注意听众的思维特点,消除交流中的障碍与干扰。
D.
开场白要抓住人心,重点语句要调动语音因素予以突出,结束语应耐人回味;同时演讲者还要注意服饰仪态,穿着要庄重、整齐,适合演讲的环境。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各题。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有删节)
7.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8.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
9.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10.最后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定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地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独秀的住处拜访时,因陈独秀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独秀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这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则,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出来。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元培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了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11.下列不能表现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现实黑暗的一项是()
A.官僚气和衙门气浓厚,校风腐败,道德沦丧。
B.民国初年,学生大多数为贵族子弟。
C.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北洋政府的官僚,学生为以后做官而巴结他们。
D.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做官发财的阶梯。
12.蔡元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造北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八字治校方针,吸引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B.他不做官,不打官腔,没有官气,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C.成立各种社团,倡导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形成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
D.学习国外大学的管理经验,实行教授治校。
13.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14.下面对一文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讲词,他演讲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
B.从这篇演讲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重视良好的学风、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推重人人以礼相待的教育观念。
C.从这篇演讲词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力求改变不良世风、力求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的忧国思想。
D.从蔡元培先生对北大青年学子的劝诫中,我们可知,当时的青年学子也受到了当时颓俗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
四、语言表达
15.下面是选自课文中的一段话,使用了许多的关联词语,如“即使……也……但是……甚至……都……而且……”,请用这组关联词另写一段话。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答:
五、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2)刘禹锡《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艰苦求学,以“缊袍敝衣”处于富贵的同舍生之中而“略无慕艳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弭谤莫如自修
修:加强修养。
B.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干:追求、求。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乖:乖巧,合理。
D.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贻:遗留。
1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固势所必然
固步自封
B.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
姑妄听之
C.苟能爱惜光阴
苟安一时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
徒有虚名
19.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0.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21.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删去“中”;C项,应该把两个“和”都改成“或”;D项,并列词语的逻辑顺序不当,“卓有成效”应在最后。
2.【答案】D
【解析】A项,“从”应为“丛”,B项,“偿”应为“尝”,C项,“疾”应为“嫉”。
3.【答案】A
【解析】关注病情发展→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应该永远记住的特别的日子。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甲联可从“宇”“祥”两个字入手判断;乙联可从上联入手判断;丙联可从下联的“岁”入手判断。
5.【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立场”。C项搭配不当,应将“提议”改为“提出”。D项语序不当,应是“不仅有助于回击……,也能让公众……,再进行公开辩论”。
6.【答案】A
【解析】“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当。
7.【答案】因果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筛选。在文章的第二段中有相关表述,可据第二段开头部分回答。
8.【答案】(1)“不惑”要具备:须有相当常识,做事须有专门智识,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有根本判断力。
(2)“仁者不忧”的原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要点的能力。第一问可以从文章的第三段中得到答案,第二问要从第四段中筛选信息加以整合。
9.【答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论证手法的能力。文章的主体部分,每段开头都有关键句,提出分论点,可见是“总分”结构;论证的特点和作用,可以从大量引用孔子、《易经》处体会。
10.【答案】有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解析】最后两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有设问、排比、呼告等。表达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意图分析。
11.【答案】B
【解析】B项不能表现北大现实黑暗。
12.【答案】B
【解析】B项不属于改造北大的措施。
13.【答案】(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他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
(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4)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地营救被捕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14.【答案】A
【解析】这篇演讲词针对的是当时普遍存在于北大学生中不求学业进步、但求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和势利作风,而不是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一般社会现实。
15.【答案】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强。即使跌倒了,跌得头破血流,也要笑得豪迈。但是不明白自己跌倒的原因,一味地傻笑,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都是愚蠢的,而且这绝对不利于我们的发展。
16.【答案】(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3)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答案】C
【解析】乖,谬误,错误。
18.【答案】B
【解析】A长久/本,原来;B姑且;C如果/暂且;D单纯/空。
19.【答案】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解析】对文章内容稍加筛选便可找到不正确的求学“宗旨”,对于求学的终极目的通过分析概括即可得出。
20.【答案】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解析】结合“抱定宗旨”主旨句来理解,读出深层含义即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
21.【答案】作者的这种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争取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联系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理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
学校考查的出发点是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这一出发点可以繁衍出成千上万套试卷习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希望能帮助你们。
单元检测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窒(zhì)息契(qì)据蹒跚(pán shān)临文嗟(jiē)悼
B.骚(sāo)动执拗(niù)瞌(kē)睡桂棹(zhào)兰桨
C.褴褛(lán lǚ)轧(zhá)票谄(chǎn)媚猥(wěi)不相烦
D.游说(shuì)木栅(zhà)酝酿(yùn niàng)村墟夜舂(chōng)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改建赚钱监督鱼肉荤腥
B.致敬莴苣怜悯爱搽些粉
C.废墟利润纠缠名额限制
D.迟钝流氓凭征朝阳晖映
3.下列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B.可是,结论呢?用温情主义吗?不,不!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只是用廉价而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替代“外头工人”而已。
C.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
D.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 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短短的一席话,道出了历经种种磨难后的人生领悟,其博大的胸襟也在那一刻昭然若揭。
B.面对这样一本文不加点且没有任何注释的古书,求助于工具书只是一个方面,还得学些断句知识。
C.刘大妈满心欢喜,她多么希望这一对反目成仇的父子早日破镜重圆。
D.乔光朴放着轻车熟路不走,明知现在基层的经最难念,却偏要下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子工业要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B.文章对环境污染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C.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D.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的神貌。甲,皆先生手迹。乙,罗池东侧有柑香亭,丙,祠北有衣冠墓。这些名目,只要粗知柳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A.甲②乙④丙⑤ B.甲①乙③丙⑥
C.甲①乙④丙⑤ D.甲②乙③丙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王昌龄《诗格》)。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像,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7.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8.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种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人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9.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10.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历来以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感情世界的诗品为上乘之作。
B.我国古代咏花诗词首先追求“形似”,其次追求“神似”,以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
C.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只有通过“神似”,才能体现其历史认识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
D.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往往通过“神似”,以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爱好或玩乐亦有高下之分:有人嗜麻将,有人好围棋,有人喜读书,高下则大异;同是集邮,有人为了艺术,有人却为了赚钱,相去也甚远。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或者是否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生活中的爱好”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
1.C(“轧票”的“轧”读gá)
2.D(“凭证”的“证”)
3.A(“劳斯莱斯”要加引号)
4.D
5.B
6.A
7.C(A判断过于简单、笼统;B“趣味”的内涵太偏狭;D搞错了主体对象,不应是“咏花诗词”)
8.B(此项属于鉴赏活动,不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9.A(此项属于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
10.A(B项“首先、其次”的判断不妥当;C项“只有……才能”的判断绝对化;D项之意文中没有)
11.略。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材分析(课文分析+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材分析(课文分析+知识点)
高一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 教学时刻: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茸鞴培社会已进入信息期间,各种传媒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新闻以其壮大的承载能力天天大规模地传播着公共信息,可以说关注新闻已成为我们每小我天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如何有效地解读新闻,本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本单元四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是消息,《包身工》是报告文学,《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信。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期间的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故国这一庞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本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期间的作品,笔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楚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权势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员工的罪过。
通信《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舒畅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学习这一单元的文章,要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平常特性和结构体式格局,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
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捉住有用信息,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期间背景,掌握笔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二、复习《短新闻两篇》
(一)复习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平常特性和结构体式格局,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掌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笔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3、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首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4、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培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
(二)课文团体感知
1、说明表明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问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脱离香港,消散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闭幕,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笔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无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许多东西,的确没有哪样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笔者照旧要写一写,由于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任务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希奇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哪样希奇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动,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假如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如何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太平,却施展阐发出对纳粹罪行的深刻揭露。
2、明了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希罕行政戋戋旗在香港升起 ,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故国的怀抱 , 中国当局最先对香港恢复利用主权 ,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 , 也是天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共同努力,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候。文章精彩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终时候 ,将某些主要和出色的场面, 生动、形象地再如今读者面前。本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目希姆莱尔下令在此构筑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罪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磷鞴农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首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天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作古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拓荒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天下文化遗产名录。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3、梳理结构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不列颠尼亚”号脱离香港 ↓ 港督府离别仪式
主体 添马舰东广场离别仪式 时刻次序 ↓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结尾 增补介绍背景,表达复杂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
使(导语)如今:阳光、草地、孩子们的嬉笑 命 布热金卡 历史背景:杀人工厂
与 毒气室和焚尸炉
责 罪行的集中营 拥挤的住处、绝育执行室 任(主体)囚徒的照片和实行绞刑的地下室 灾祸已曩昔,但历史不能忘掉
4、感悟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很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笔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肃静,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文章传递出了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候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
《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这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越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勇敢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施展阐发作为一名有任务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笔者在看似太平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笔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憧憬,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爱惜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提示人们不要忘掉历史的教训。
(三)、出色语段赏析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正好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故国的希罕行政戋戋旗,组成了光显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最先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遂回归故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脱离了香港,消散在南海的
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结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3、但这一次不同:永久都不会有另一壁港督旌旗从这里升起。
笔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伎俩,强调这次降旗不再因此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终一次。
4、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暖和,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喜悦地游玩,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笔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哪样?难道笔者不喜欢这统统?当然不是,笔者用的是反语。由于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久没有阳光、百花永久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笔者却受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路,是以感到“可怕”。笔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本人的怫郁,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抑制。
5、“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杀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气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路,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大概是挖苦,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制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大概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凡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杀害是最恶劣的罪过。
6、“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天主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天主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由于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天主祷告后悔本人的罪过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天主的保佑。
(四)、重点难点探讨
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路的?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首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寄托一些枢纽词衔接在一路,比如提到彭定康脱离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初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紊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路,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领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2.为哪样说英国的离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霸占了十分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久都有阳光晖映。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终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离开英国的统治,回归故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以是把英国离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曩昔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刻为哪样要详细到“零4天”? 这句话,一方面写出我们百年的屈辱史,一方面又写出了中国人为此作出的努力。笔者表达的情感是十分沉重的,本人的土地被人一占就是150年,这是何等屈辱的事,但中国人民并无忘掉这奇耻大辱,争夺香港的回归的举措一向没有克制过,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失踪这个日子。
4、为哪样说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
法西斯衰亡十四年后,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这里再没有哪样主要事件发生,有的只是络绎不绝的游客,“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的景观。此地如今太平,无新闻可写?但是,14年的光阴长河,流走了无数看不完的鲜花与果实,流走了无数想不完的盼望与梦幻,而始终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侵略者那血淋淋的记忆与联想,始终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对将来的昭示: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再也没有比战役这个魔鬼更能残酷地蹂躏茸鞴培的情感和命运了!是的,这里不该再有哪样新闻了!新闻何尝不是过眼云烟的东西呢!能够让历史告诉将来,这不就是新闻的价值吗?
5、《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哪样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本人的感情和判定,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本人的看法或者渗透本人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首要照旧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笔者本人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首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五)、基础知识积累
1、笔者、作品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笔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②新闻包括消息、特写、通信等样式。消息因此简要的文字,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也是最广泛、最常用的新闻文体。消息的六因素:时刻、所在、人物,事件发生的理由、经过、结果。消息的结构包括五部分:问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问题、导语和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③罗森塔尔,全名为埃ull;姆ull;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昔时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2、识记字词(1)字音
序幕(xù)凝重(iacuteg)掩映(yì)冉冉(rǎ)明媚(mâi)噩梦(â)嬉笑(xī)凋谢(diāo)
撰写(zhuà)步履(lǚ)茫然(mág)绞刑(jiǎo)秘密(mì)窒息(zhì)祷告(dǎo)婆娑(oacute;suō)
(2)词语积累
凝重:端庄。掩映: 彼此遮盖而互相衬托。
瞩目: 注目, 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易帜: 变换旌旗。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接载:接待,装载。序幕: 指庞大事件的开端。
半夜:午夜。退役: 武士役期满后克制服役, 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战舰不再执利用命。
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凡很是恐惊。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十分恐惊。踉跄:lià#609;qiā#609;走路不稳。也作踉蹡。
祈祷:qí dǎo ①也作“祷告”。基督教特指向天主(上帝)和耶稣基督呼求、感谢、称赞等。上帝教还包括吁请圣母马利亚以及其他圣徒向上帝和基督代求。有不作声的默祷和作声的口祷;小我单独进行的私祷和集体举行的公祷等。公祷时通常由牧师或神父领祷。②伊斯兰教与礼拜相联又非礼拜的一种宗教仪式。指穆斯林为在今世、下世得到某种慰藉而向真主提出的一种祈求。可在礼拜前后举行。
呆滞:dāi zhì 不无邪;不通行。游玩:游戏;玩乐。
三、复习《包身工》
(一)、复习目标
1、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权势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过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领会文中内涵雄厚、情感充实的句子
4、能由此深入思虑现实题目,关注弱势群体
(二)课文团体感知
1、说明表明文题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由于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以是被称为“包身工”。
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照旧一种制度,一种罪行的制度。
2、明了背景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到处颂扬的《包身工》。
3、梳理结构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刻次序,捉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首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笔者刻画了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平常”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最先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第二个场景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
第三个场景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最先了在“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威胁下的一天的工作。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从“两粥一饭”到结尾),笔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本人的愤怒控诉。
4、感悟主旨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具体地占据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楚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权势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员工的罪过,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非凡优惠”的珍爱,随同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三)出色语段赏析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爱”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伎俩,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爱”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彷佛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压迫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哪样佳肴,笔者有心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挖苦的意味。
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平常的生活,土壤平常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虚弱到不能走路照旧工作,四肢举动像芦柴棒平常的瘦,身体像弓平常的弯,面色像作古人平常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照旧被逼着在做工。
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伎俩,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笔者对这种罪行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恻隐,笔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3、在这万万被豢养者中央,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盼望„„没有司法,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系统体例和对这种系统体例忠厚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是笔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魄指摘包身工制度的罪行。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系统体例”代表了茸鞴培技术文明的提高,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伟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榨取之深。
4、黑夜,静寂得像作古平常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直抒胸臆,施展阐发了笔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行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统统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阴郁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四)重点难点探讨
1、笔者是如何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阴郁、残酷,笔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态。它所用的伎俩是“点面结旱。所谓“面”,就是平常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添补其中的详细材料。
“面”上的描写,首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平常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夙兴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暴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取马桶„„这里面,笔者并无详细刻画哪一小我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团体速写,才能得到周全的施展阐发。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笔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小我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四肢举动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动手势,表示身体没力,哀求他的同情”,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照旧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乐意用手去接
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很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笔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常常受到的荼毒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作古”,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后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详细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脱告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取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显如今我们的面前。
2、本文因此哪样线索团体材料的?
课文以时刻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团体材料,中央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笔者的议论。笔者把散乱的不完备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团体在包身工从早晨到黄昏下班一天的时刻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留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况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以是希罕乐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理由。最终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荼毒。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汲取中国员工的血汗迅速重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员工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条理清晰。
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路的?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每每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央都有一些迁移转变性的文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间姑娘是怎样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希罕乐意雇用包身工的理由,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详细、具体的介绍。
4、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伎俩?各有哪样样的表达效果?
(1)对比。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梳妆、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前者,住的是“布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平常”的工房,吃的是“浆糊平常” 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天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剃头部之类的买卖。通过这些光显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权势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过。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员工”的对比。包身工“脏,乡间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员工则“衣服多少地整齐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行贿工头换取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平常的境地。
(2)比喻。比如“看着这种豢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辰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四不像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辰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笔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非凡很是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原本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笔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挖苦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算作赢利工具的罪行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伎俩。比如:“有几个‘慈爱’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爱”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彷佛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压迫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哪样佳肴,笔者有心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挖苦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削减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赢利,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考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压迫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下子,大概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大概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责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 的,而所谓的“文明”和“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豢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作古的同乡。”这里的“豢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再加上田主、商人的层层盘剥,农夫生活极为贫困,无力对本人亲生后代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
另外,还有夸张、排比等伎俩,不再逐一说明。
(五)、基础积累
1、笔者、作品
(1)夏衍(1900-1995),当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活动的团体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许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2)报告文学是文学文体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性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平常文章),文学性(不同于平常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施展阐发伎俩,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看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2、识记字词(1)字音
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2)词语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把握了生作古赏罚的大权,妄作胡为,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在世;杀,叫人作古亡;予,给予;夺,褫夺。)
吆喝:(大声喊叫)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一听定命:(一,全;听,听凭,听任)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非特:不但)
四、复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复习目标
1、把握通信报道的平常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楚的条理结构,进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伟大贡献,树立为故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课文团体感知 1.说明表明文题
本文问题运用了双关修辞,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问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问题也喻指这一索求过程。
2.明了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遂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利用命后,成功返回地球,下降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举措的圆满結束,向众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重新收回,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主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体系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期间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故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千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好汉集体伶俐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3.梳理结构
导语→中国 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飞 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 富于 主体→ 天 初步 研制火箭成功 创造 航 成就 人造卫星上天 与智 程 载人 计划搁浅,梦想尘封 辉的 飞天 新的征程:“神舟”五战五捷 中国 结尾→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候!人 4.感悟主旨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布满信心十足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歌唱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伶俐与创造的中国人。
(三)、出色语段赏析
1.这是茸鞴培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天下上第三个有能力寄托本人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本句是一个议论性的评价话语,突出了这次发射事件对天下的影响及其主要意义,同时也注解此次发射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主要性和历史地位。布满了对中国成功发射“神五”的自豪感,显露了对巨大故国的由衷热爱。
2.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茸鞴培“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期间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本句语言富于韵味。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同时告诫国人,我们不能再落后了,从而激提议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信心十足心,让中国人团结起来,为了故国的壮大而努力奋斗。
3.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守候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此段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衔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这个飞天梦想”指代的是上文的飞船载茸鞴培上天。而此段后半句引出了后面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的艰难历程。
4.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最先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这证实了马克思的学说,任何事情都是直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发展航天事业也不例外,没有中国经济权势的加强,就没有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从侧面了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作用。
(四)、重点难点探讨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样?导语部分首要讲述了哪样?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茸鞴培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天下上第三个有能力寄托本人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地点。
2、这则新闻主体部分首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哪样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笔者并无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宛如似乎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具体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间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笔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
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啰唆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以是他们把目光投向磷鞴批史的深处,按照时刻次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由于把事件放在磷鞴批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3、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庞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题目,看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本人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奉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间作出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
(五)、基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①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②通信因此叙述、描写为首要表达体式格局 , 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详细、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文体。通信的首要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思惟性、生动性、完备性、评论性等特点。
2、生难字注音
耸(#466g)入云天 嫦娥(chág ã)九霄(xiāo)翌(yì)年 酝酿(yù niàg)横亘(gâ)
橘(jú)红色 乾坤(qiá kū)
3、多音字辨析
朝:朝(zhāo)阳 朝(cháo)廷 载:载歌载舞(zài)三年五载(zǎi)露:流露(lù)露(lîu)脸 4形似字辨析
拨拨动 亘亘 候 静候 霄九霄
拔 拔地而起 桓齐桓公 侯 王侯 宵 夜宵 璀 璀璨 茸茸毛 辟 拓荒 摧 摧残 葺修葺 僻 偏僻 催 催化剂 耸耸入云天 劈 劈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