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7.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小结(推荐)
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
概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形成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①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文革时期:曲折发展时期,民主和法制遭践踏
(三)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政治重建、发展和不断完善时期,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
①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②正式形成: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职能转变:不再代行 全国人大职权,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③195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八字方针(长、互)④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⑤1982提出十六字方针(长、互、肝、荣)
2.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a.背景: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需筹建新中国(任务)b.时、地、人:1949.9 北平,代表具有广泛性 c.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原因?它规定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能够代表人民暂行人大职能,它所通过的《共同纲领》也就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副)主席、任命总理外交部长 ③规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 d.意义: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背景 ①《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②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产生和经济建设的开展,召开全国人大的时机成熟 b.标志: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内容(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①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意义: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法律保障(2)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d.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e.意义 ①政治: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经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调动人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原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b.目的:为解决民族自治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c.过程 ①初步形成:1949政协《共同纲领》的规定 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发展:5个省级自治区(内、新、宁、广、西)d.意义(1)政治 ①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统一(2)经济:利于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5.对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a为民族区域自治,b为特别行政区)
(1)社会制度:a社会主义制度,b资本主义制度(2)实施群体:a少数民族聚居区,b港澳台同胞
(3)主要作用: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b祖国和平统一(4)享有权力:a有一定自治权,b有高度自治权
6.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资政新篇》: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等 ②维新派:申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革命派:倒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④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②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最高、最低)③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 ④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⑤抗战时期: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 ⑥1945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 ⑦1945《双十协定》:避免内战,保证自由、民主权利 ⑧1946重庆政协会议: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⑨1949人民政协会议《共同纲领》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联系拓展:必二经济史、必三文化史:1966--1976及1978后国际形势、中国外交、经济建设和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a.背景原因 ①根本: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②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危险,且个人崇拜严重 ③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并助长毛的错误b.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c.教训 ①克服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新时期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a.背景 ①文革的深刻教训 ②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 ③平反冤假错案,为开展法制建设奠定政治基础 b.措施:加强全面立法工作 c.意义: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3.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完善政协制度:1982“十六”字方针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建立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
a.背景:两岸长期分裂,统一愿望迫切,中国政府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方针 b.过程 ①1979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即“叶九条”,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c.内涵: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制度,是主体;港澳台实行资’制度,是补充,不会动摇我国的社’性质 d.意义 ①政治: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唯一可行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经济:利于促进我国社’现代化建设;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 ③文化: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1)香港回归 a.问题由来 ①1842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②1860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③1898趁列强瓜分中国之狂潮,强租新界99年 b.问题解决 ①198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方案解决香港问题,双方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回归意义 ①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是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为澳、台问题的解决提供成功范例 ③创造了以和平方式成功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
(2)澳门回归 ①1987.4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12.20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港、澳回归的原因 ①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②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③法律依据:中英、中葡《联合声明》④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系祖国,渴望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a.原因 ①统一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 ②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③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表现 ①七九停火:1979《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停火 ②倡议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③八七探亲:1987台湾当局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打破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④九二共识:1992年l0月,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⑤1995年后李登辉等台独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两岸关系陷入困难,但两岸经贸往来仍在不断加强 ⑥和平之旅:2005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接见,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关系新发展
4.(1)历史上台湾与大陆曾经历哪三次分离哪两次回归?由此可见台湾问题是怎么出现的?答:①1624荷兰侵占台湾;1661—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895甲午战败签《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抗战胜利,台湾回归 ③1949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台湾,与大陆人为分离(内因:中国内战遗留的产物;外因: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结果)。(2)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有何本质不同?答: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港澳问题是殖民历史遗留问题。
(3)对特别行政区的理解:特别行政区也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终审权,台湾比港澳自治权更大,还可以保留军队。@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点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1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2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解读】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 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3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将由皇帝控制
皇位世袭
4、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掌丞副丞相”,负责执掌君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的军务
5、秦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长或县令,由皇帝任命
6、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格局,为历史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8、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元
中书省(中央):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行省(地方):目的: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路、府、州、县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明
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1380 诛杀胡惟庸的同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创立内阁: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11、清
雍正时,设置军机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传达上下旨意)—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12、君王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1842.8)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4)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岩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1901.9)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万两,分3年还清,本息共计9.8万两 设使馆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列强驻军: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的战略要地
严禁反帝: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外务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1840年~190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1840.6~1842.8):1840.6 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又攻占东南
沿海一些城市
1842.8 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56秋,英国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加入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广东巡抚栢贵投降,充当殖民政权的傀儡
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侵略联军攻占天津,侵入北京,焚烧圆明圆,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8~1895)平壤战役,古宝贵牺牲,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1900.6,八国借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西
摩尔率领的军队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将士的顽强阻击 1900.7,占领天津
1900.8,攻陷北京,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 3、1840年~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的爱国仲民,自发行动起来与英国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显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4、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7.12 南京大屠杀(30万人)七三一部队
因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5、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
淞沪会战
1937 营长姚子青牺牲
结果:上海失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
取得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 武汉会战
6、百团大战
1940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洛川会议
1937.8 陕北洛川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这与国民党实行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金田起义
1851年,建号太平天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天京陷落
1864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理解《天》和《资》
《天》1853年
主要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
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实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当时形势,《资》并未实行。
比较两个方案:
a、产生的背景:前者颁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b、社会主张不同:前者消灭私有制
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c、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者不可能得到农民拥护(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d、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后者没有付诸实施,起不到积极作用
e、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中国同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 黄天为执行部庶务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在《民报·发刊词》中,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b、武昌起义 策划 同盟会 文学社 共进会
时间 1911、10、10,人物熊秉坤、金兆龙
c、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4、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认“君权神授”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个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a、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6、五四运动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史实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 1919.5.4~6月初 北京 青年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 1919.6月初~1919年6月底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工人商人的“三罢”斗争 结果:取得补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同上签字。意义:a、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中共一大 1921.7.23 上海→浙江嘉天南湖(最后一天)内容:a、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制定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7 背景:在实际斗争中,中共认识到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内容:最大的成就: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广州)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战、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9、北伐战争(1926.7)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0、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
1928.8.1 周恩来、贺龙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10 毛泽东
11、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胜利的标志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
12、理解遵义会议
背景: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占统治地位,损失惨重 时间:1935.1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国的统治,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标志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1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于是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基本上被消灭。14、1949年春,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949.10.1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成立的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建议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次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项内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一个保证)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9年二届人大,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a、建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b、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发展到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C80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d、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6、香港、澳门的回归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香港回归 1997.7.1
澳门回归 1999.12.20 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④是“一国两制”成功的运用,为解决世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7、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科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
1954年,中、印、缅三国同意将其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1954.4,中国参加在瑞士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日内瓦协议》 ②1955年4 万隆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①恢复的原因
a、20世纪70Y,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
②1971.10 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意义
a、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c、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a、原因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b、正常化进程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②中日关系的改善
a、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b、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③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中国在联合国中重大的外交活动
①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作努力,两伊战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柬埔寨问题。
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③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④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6、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法国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中国与欧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④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①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b、设立了五百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2、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内容:①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②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③改革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陪审法庭。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制定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3、①《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③万民法:万民法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或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③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④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1689年
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作用: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特点:由国王任命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内阁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治”
首相手中握有行政与冷冰冰支大权,事实上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3、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①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
③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④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痗。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5、《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最经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巴黎公社的成立
①导火线: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采取屈膝投降政策。
②革命开始:1871.3.18日革命
③革命措施:政治上: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
机器。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实行八小时
工作制。
④意义: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院。c、它的经济教训是共产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d、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3、①二月革命 1917.3 直接结果:推翻了罗夫王朝 在革命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①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政权
解放全国领土,1951西藏和平解放——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经济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命脉
合理调整工商业
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的制定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实施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下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
a、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道路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统购包销、加工订货)
形式
合作社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基础: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内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
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加剧冷战程度
3、华约 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就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8年,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就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5、欧洲共同体
①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应付革命的需要 ②过程:1950年,“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炼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标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1973~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地增强了
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6、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20C80Y,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①日本经济的恢复(1945年~1955年)
内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的恢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②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原因: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引进科学技术
提出“贸易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7、不结盟运动
①提出:1956年,铁托、纳塞尔和尼赫鲁
②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20C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作用:它的反殖、反霸斗争有力冲击了国际政治旧秩序和两极格局。
8、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
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影响: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解体标志: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
③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追随能够改变你命运的那颗星,那颗永远在你心中闪烁的明星。当它在你面前闪耀时,抓住这宝贵的机会。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I卷(选择题)
1.《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宪章运动B.俄国二月革命C.巴黎公社D.俄国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的解释是
A.-了沙皇专制统治B.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统治
C.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下列哪一文献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人权宣言》B.《共产党宣言》C.《法兰西内战》D.《四月提纲》
4.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5.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A.第一国际B.巴黎公社C.十月革命D.五四运动
6.1871年的巴黎公社
A.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
C..第一国际的成立D.十月革命的爆发
8.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与傅立叶、欧文并称为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A.凯恩斯B.马歇尔C.亚当?斯密D.圣西门
9.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
A.工人政党还不成熟B.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C.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D.不具备-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10.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工人运动的兴起B.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巴黎公社的建立
11.图4反映了某次革命的场景,革命领导人向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工农兵代表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党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次革命胜利意义的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12.图3被美国教育部门指定为美国中学生必读的十五本书目之一。下列关于这部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②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④它是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理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B.英法俄
C.美法德D.英法德
15.无产阶级的革命开始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的问世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巴黎公社的建立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的发表
16.《共产党宣言》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D.建立如圣西门所说的理想王国
17.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
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
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D.阶级斗争史观
18.“鉴于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的高级职务均享有高薪,因而被视为可钻营和私授的肥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上述材料应该出自()
A.《共产党宣言》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19.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D.第一国际领导人
20.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B.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权力机关
C.政府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D.以国民自卫军取代资产阶级的军队
2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22.右图是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假身份证。列宁使用此身份证时最直接的背景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
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
C.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
23.俄国彼得格勒起义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不包括()
A.没收地主土地B.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C.实现土地国有化D.减轻封建剥削
24.“临时政府已被-。国家政权已转到……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发布这段文告只能是在()
A.巴黎公社成立之时B.俄国二月革命中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D.俄国十月革命中
25.社会主义运动在俄国由理想变为现实,它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探索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被压迫民族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D.广大第三世界联合反对霸权主义的道路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26.(15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流血与奋斗。观察下面四幅图,请回答:
图1圣西门图2《共产党宣言》图3巴黎公社图4攻占冬宫
⑴某学习小组拟对上述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2分)
⑵2006年4月6日,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列宁的活动使国家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方面走入死胡同,阻碍了国家发展,使国家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评价。(10分)
⑶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还建议拆除列宁墓,将列宁遗体入土葬,该声明令俄这会就列宁墓问题的争论再掀波澜。假如你是一位俄罗斯国民,请谈谈你对此的观点。(3分)
27.(11分)理论指导、史料研习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4分)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3)问题讨论
攻打冬宫井冈山会师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4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正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式,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四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1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二、三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1分)依据材料说明理由。(2分)
(3)材料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2分)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1分)实际上怎样夺权?(1分)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
(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一填空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_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别:(分别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宗法制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分配政治权力的,实行________________继承制。
西周形成的宗法等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统一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采纳了_________的建议,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的主要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重要环节。
郡县制的设立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取代 _________________ 的重要标志。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帝制度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____。秦朝中央的“三公”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管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西汉的监察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时代以_____ 作为监察区,全国共有______个,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汉武帝时与唐朝.宋代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来削弱相权?
汉武帝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决策,削弱外朝官。
唐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三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3.西周、秦朝、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朝在全国设___________个行中书省(行省),浙江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行省,元朝的“腹里 ”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政院管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重大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行省长官的控制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 :___________(皇帝)废丞相,权分六部,__________(皇帝)时,又设内阁。清:_______________时设军机处;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___,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明清时期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 军机处设置的直接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认识其爆发的必然性)19世纪上半期:西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列举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有(标明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列举主要内容,分析危害?(1)
(2)
(3)
4.简述列强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政治上: 经济上: 总: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中国近代人民第一次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是_____年______________。
近代清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代化武器与侵略者交战的是________________ 战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战役。相关的管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的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导人及军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列强最终未能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______年 月 日 __________事变,标志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____万同胞被害,日本还在中国实施了惨无人道的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1)1931年九一 八事变: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人民将日本驱逐出中国。
(2)1935年________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 _________宣言,号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5年12月,召开_______________ 会议,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抗日救亡运动扩展。1936年12月___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序幕。
(3)1937年8月13日____________事变后,国民政府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要“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4)1937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正面战场:___________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会战。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是________________,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是________________。枣宜会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军队的总司令是_______________。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_______________,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广泛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全国抗日根据地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指挥的______________(战役),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________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投降的时间______________,签字的时间 ___________。台湾光复时间:___________。5.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1)
(2)
(3)
7.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1.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成立于_____(时间)______(地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狭义的辛亥革命就是指_________________,爆发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中华民国成立时间________(民国元年)。临时大总统是______________,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民享有各项自由与权利。(2)按_______________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__制,限制总统。这部宪法颁布的意义:是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近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1)(2)
(3)
(4)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期斗争的主要力量是青年学生,口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月初活动中心由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取得的斗争成果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1)(2)
2.中共“一大”的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中共:“二大 ”时间 _________地点______。召开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民革命运动开始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民革命运动结束的标志: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1)(2)
失败的原因:(1)(2)
4.大革命失败后,________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领导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八七会议决定,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开辟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至_________,长征结束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________,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确立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全面内战爆发的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名论断,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8.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达_______万。______年___月____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_________,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9.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略)启示: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____年____月,政治协商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1)(2)(3)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2)(3)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会议召开的中心任务是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该宪法的历史意义(1)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新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它的颁布,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三大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年 《______________ 》,规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_____年,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1)实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保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革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有哪些表现?说明了什么?有何启示教训?(略)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做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大转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代。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有中国特色社会法律体制基本形成的过程?)(1)198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8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99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 一个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形成。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的过程?
(1)197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8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0年代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初是针对_______问题提出来的,最早应用于________问题。“一国两制”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香港回归的时间_____年___月____日;澳门回归的时间:_____年____月_____日。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1)(2)(3)(4)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8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99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99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于_____年,中国与_______就_______问题进行谈判时。后来经过了两次修改后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会议,会上主要讨论了和平解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问题。
3.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是_______年__________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______年_______届联大,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过程?
(1)197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7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7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中美两国关系改善的原因?
美:
中:
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合,直接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倡议下,举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次会晤。
3.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国,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________年,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合作组织。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该组织丰富了由_________始创的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专题六 古代希罗马的政治文明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梭伦改革的内容内容: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上:(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具体表现:(1)除__________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_______方式产生;(2)_____________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局限性:(1)民主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主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民主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罗马人的法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2.“公民法”通行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范围)。3.“万民法”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发很大的变化,“公民法”不在适应形势,在长期的____________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万民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4.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成为近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驱。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1.英国“光荣革命”的时间_______年,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统治,______________登上王位。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志。这是一次没有发生流血的宫廷政变。2.《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 _______年,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权利法案》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美国的1787年宪法
1.______年,美国在_________召开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新宪法----《______________》。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在中央与地方权力上实行________________;在中央政府权力构建上体现____________原则。宪法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英国与美国的政体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1)权力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及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论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践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
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发表。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狭义的十月革命指_____年____月的______________武装起义,其间领导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发表了列宁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攻打冬宫之际,全俄召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和 世界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争锋
1.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了______为主导的_____________格局。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2)
3.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1)1946.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47.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47.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94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95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极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美苏“冷战”局面(两极格局)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消极影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作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共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1)195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5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6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的一体化促进带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的推动下,_______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 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宗旨与原则。影响作用:有力冲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极格局瓦解后,当前的世界格局是_____________。多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极格局瓦解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表现?(1)1991.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俄罗斯的复苏:2000年________出任俄罗斯总统,他的一系列_________政策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
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两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