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22:0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人也开始了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因此,就教材地位而言,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近代经济史文化史专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的腐朽没落 能力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②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③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学情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过程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学习中如果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以及对外扩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视频)纪录片《鸦片战争》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让学生思考:①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②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③清政府最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活动1 祸起鸦片

为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填写一下历史人物小档案。活动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提问: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你同意吗? 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虎门销烟只是导火线,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活动3 鸦片战争的过程

(在ppt上演示鸦片战争的过程)简单讲述:战争经历两个阶段:1840年6月—1841年是第一个阶段,英军封锁珠江口,进犯厦门、定海直至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以“措置不当”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1年6月—1842年八月为第二个阶段,英军侵占香港岛后、进攻厦门、定海、吴淞、镇江、南京,清军战败求和。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活动4 《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 【表格展示】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

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关税: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简单介绍概念

影响:

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活动5 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讨论)有人说,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或清朝起用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毫不妥协就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你同意吗?请你根据课本53页解析与探究中材料一、二,结合老师所给出的材料讨论分析清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展示蒋廷黻然在他的《中国近代史》当中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论述,为什么他会说中国战败是自然的,逃不脱的呢?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这几个方面比较一下中英交战双方的情况。

英 国 中 国

政治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军事 船坚炮利 装备落后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综合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总的来说中英之间的较量其实是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英国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较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活动6 战火再燃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从这个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棉纺织品消费量特别低还不如一个弹丸小国洪都拉斯。而英国人把这归结到中国开放的口岸还不够多,因此提出了修改条约的要求。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且担心危及统治利益拒绝了英方的要求,于是双方产生矛盾,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引发。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观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侵略者、暴行和结果。

3、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给学生观看英国首次曝光圆明园烧毁前图片,再观看如今圆明园的颓垣断壁。圆明园这样的一个艺术宝库却被英法联军两个强盗付之一炬。我们在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愤怒之余,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的更让人气愤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分析两个条约的内容,特别强调易考知识点,比如《天津条约》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至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在《北京条约》。

分析条约的具体内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让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为了应对变局做出了怎样的改变或者说有什么应对措施。【看课本52页】

答:(1)权力机构的变化。新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2)洋务运动的兴起。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

3、总结

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示意图,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你同意吗?比较两次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专题第二课。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教学目标

知识: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②比较《天朝田亩 制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③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的学习,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难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去学、去思、去辩。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组织讨论法:针对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探究教学法:主要是将教材分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首先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上次学习了两次战争,把它称之为中国近代的外患,这节讲的是中华民族奋起的历史。展示洪秀全的图片,引出他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历经十四年之久,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设计意图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翻到课本54页,这节课我们分五个部分讲述。分别是兴起、发展、全盛时期、转衰、失败。

(一)兴起: 提问为什么在1851年的时候会掀起一场农民运动?

探究一

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1851年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领袖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二)经过

看视频 了解太平天国的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 北伐失败、西征胜利,到了全盛时期 1856年,为了建设打下的江山,干了什么?

探究二 阅读教材,总结《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一起概括,有土地分配方面,还有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思考,他这个制度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实施吗?看历史小故事,贴告示之后甲乙丙的对话 思考《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讲授资政新篇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外交 评价资政新篇 从革命性、进步性、局限性

将两个文件作比较

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阅读图片,分析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发生天京事变? 结合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结合两段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探究活动 如何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段材料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沉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和历史文献,分析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说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图示教学法。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2)问题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或材料,比较有针对性。(3)情境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对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定了解,但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大多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要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导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的被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五次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有哪位同学知道是哪五次战争吗? 设置疑问,带入新课,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了近代史上列强侵略中国其中的两次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㈡讲授新课

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让学生阅读课文1—4自然段,归纳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请两位学生来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总结概况的能力

2、甲午战争的过程 观看课本战争示意图,紧接着我将会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示意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了解甲午战争的过程)接着 插播电影《甲午风云》相关战争片断。这样做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印象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要求学生归纳《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之后要求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之间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纵观历史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我会以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来讲述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紧接着转入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讲解 前面讲过中国近代史上列强有五次侵华战争,一鸦,二鸦、中法,甲午战争还有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八国联军侵华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紧接着我会以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为主线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不是重点,因此以我的粗略讲解为主,带过)

5、《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我会要求学生对比《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最后我会做一个归纳总结。

第15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四课内容,回顾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自主构建辛亥革命意义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补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烈士革命首创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受中国近代建立民主的艰难尝试

3、重点、难点:

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是: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识并分析原因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情景设置、体验感受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补充

3、学情分析:有关辛亥革命具体史实,学生初中时已经学过,但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过程及意义等,学生并不了解,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和深度,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辛亥革命》大电影片段,有人说这是一次激进与保守的革命,这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我们今天就来具体学习这段历史。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活动一:展示《时局图》、谭嗣同就义图片、《辛丑条约》内容等史料,创 设情景提问:如果你是一位当时的中国热血青年,你最想做些什么?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感悟历史,学习先辈们投身革命的爱国情操。引出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然后请同学们看书查找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有哪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播放有关中国同盟会的视频,学生看纪录片,结合阅读课本完成表格。(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成立的作用)通过列表格,让学生在自主整理的过程中梳理教材知识,完成知识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渡)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封建的目标,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在同盟会会员的支持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领导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一条通往民主共和的道路,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的形势图、教师根据形势图简要讲述武昌起义经过:(不展开讲解)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清朝土崩瓦解)通过历史图片,有利于化繁为简,深化学生认识,提高能力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学生为多媒体上的图片排序,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中华民国成立:学生看书,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然后设问:中华民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示几则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形势又是如何发展的,引出一是清帝退位,清政府的统治宣告结束,二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提出假设:假如袁世凯没有要求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探究,明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道理。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局限性 讲完这些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作铺垫。

多媒体展示材料,三位同学对辛亥革命的看法,然后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探究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表现。设计意图是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论从史出。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突破难点。

(三)课堂总结:“穿针引线”,要求学生把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历史事件的关系表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本课的思路,另一方面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的本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单元主题下,它发挥了动员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在本专题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标要求及解读: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背景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性;通过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资料、运用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PPT材料辅助,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的历史观。通过感悟“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五四精神。突破策略:利用相关史料和影视片段,带领学生感悟、探究、分析,加深印象。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突破策略:贯穿于全课的学习之中,通过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播放影视片段,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史料、视频资料中,捕捉并提取处理有效信息,运用史料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的能力。(2)问题探究法: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自主、合作的精神开展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适时指导,及时反馈和总结。(3)情景设置法: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共鸣。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且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结果,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共青团团歌,用歌曲导入新课,五四的火炬如何点燃,又怎样唤起民族的觉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五四这段历史。二 讲授新课:

1、五四运动背景:

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一节部分内容,简单介绍常铭华,由铭华回忆录导入五四运动导火线。提问:有人说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爆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展示1919年新闻报道,有政治要闻,财经快报,社会娱乐,国际消息。总结五四运动背景,有利于学生在宏观背景下去观察思考历史现象,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运用社会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概况

五四之火是怎么点燃的,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二节,引出问题:五四运动的过程怎样? 学生根据图表归纳总结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国代表拒绝签字片段。

3、意义

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三节,请同学们思考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展示四段材料,提问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五四精神?

第二篇: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过关检测:(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含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

(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某条约对中方赔款作如下规定:条约签字后中方交付600万银元;其后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300万银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50万银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00万银元。该条约应该是()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A 还款共分七次共计2 100(万银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2 100万银元,A项符合题意。

2.右图照片中的建筑是清代北京清漪园昙花阁,由一位随军记摄入镜头的北京景象之一,后该建筑被焚毁,请判断该照片拍摄时()A.1842年 C.1895年

B.1860年 D.1900年

者拍摄,是最早被间最早可能为解析:选B 1842年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没有侵入北京;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可能导致材料图片出现,故B项正确;1895年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战火没有涉及北京;190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北京再次被侵占,但与材料中“该照片拍摄时间最早”不符。

3.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A.割让香港岛 C.巡查贸易权

B.领事裁判权 D.关税协商

解析:选B “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司法主权。割让香港岛使中国丧失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B项正确;巡查贸易权使中国丧失了对自己领海的控制,故C项错误;关税协商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故D项错误。

4.《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一份英文报刊,1853年4月23日报道:“南京于3月8日被叛军彻底包围,21日被攻陷……据说南京的清朝将军身先士卒,已在英勇作战中阵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报道中的“叛军”是指()A.太平军 C.义和团

B.英法联军 D.革命党人

解析:选A 1851~1864年爆发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曾攻占南京,材料中的叛军是指太平军,故A项正确。

5.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主张 B.《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私有制的主张

C.《资政新篇》改变了《天朝田亩制度》在改造社会方案上的落后性 D.《资政新篇》改变了《天朝田亩制度》所倡导的社会模式

解析: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保护和发展私有制;而《天朝田亩制度》则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对平均主义的追求。

6.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解析:选B 《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均与反抗日本侵略中国有关,《义和团》与反帝反侵略有关,资料都围绕反帝反侵略的主题,B项符合题意。

7.下图是某日本史书中一张战争形势图,它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A.反割台斗争 C.威海卫战役

B.黄海海战 D.鸦片战争

解析:选B 从图片中的“吉野”、“定远”、“致远”等信息可以判断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B项符合题意。

8.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解析:选A “中国人的脑袋……准备着”指的是封建等级思想的消失,“而是为思考……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9.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 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 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

解析:选A 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后农村地区依然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依然保留封建思想,但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主流思想。

10.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C.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D.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

解析:选A 宣统帝退位后,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手段最后迫使孙中山等承认其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11.“在先进的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的国家,观念引起革命。”罗素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近代开始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 C.五四运动后

B.辛亥革命后 D.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选C 首先要清楚近代中国属于落后国家,然后考虑“观念引起革命”的内涵,最后逐项考虑选项中四个事件的各自影响,特别要注意“开始”二字的限定。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12.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A.维新变法运动 C.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D.清末新政

解析:选C 注意提取题干部分的四个小标题。“动荡了”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至191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 烈变化;“传播了”是指五四运动的思想条件;“愤怒了”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8年孙中山说:“扶清灭洋之义和拳……为千古所未闻,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同时又说:“清廷有排外之举,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

——顾则徐《清末民初思想领袖评价义和团总览》

材料二 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造成义和拳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一道教,二佛教,三孔教,四中国戏(剧),五仇视新学……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的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不希望义和拳再发生……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三 以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与其革命主张的联系。(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陈独秀否定义和团的原因。(4分)(3)美国学者包瑞德说:“中国历史学者收集和分析义和团资料的工作绝不能使盲目排外主义延续下去,而外国研究者也不应当为外国人、外国机构和外国政府进行辩护。”包氏认为对义和团的研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一短文,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0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赞扬的态度,第二句话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之间存在的联系。第(2)问,一是根据材料二中“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从义和团的封建迷信角度分析,二是从义和团的局限性分析,其“盲目排外”的主张不符合陈独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要求。第(3)问,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论述,根据义和团的爱国反帝性质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根据义和团的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对其所提的“扶清灭洋”口号作评价,最后根据所述观点形成结论,对义和

团运动进行正反两面的总结。

答案:(1)观点: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又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并招致了列强的入侵。

联系: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

(2)原因:一是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等倾向;二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倡导民主与科学,否定传统文化。

(3)原则: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义和团运动是朴素的爱国主义运动,具有反侵略的性质,但其愚昧迷信,斗争手段落后,不了解世界情况,盲目排外,敌视工业文明,与近代化的潮流相悖;其“扶清”的口号说明对清政府的统治缺乏明确认识。

形成结论: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由于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言之成理即可)14.辛亥革命是一次城市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

——凤凰网

材料二 众所周知,1900年至1911年期间,上海连续演绎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政治剧,比如爱国学社、张园国会、苏报案、民立报,还有同盟会中部总会等等,这些剧目均具有全国影响和重大意义。

——廖大伟《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

材料三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

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如果请你增添两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两个城市?为什么?(8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上海代表辛亥革命?(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是什么?(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解析:第(1)问,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进行归纳。第(2)问,从上海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分析。第(3)问,依据材料概括出地域不平衡的特点,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第(4)问,从思想传播、人才培养、革命方式等方面概括理解。

答案:(1)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檀香山,兴中会的创立。东京,中国同盟会创立。

(2)上海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特点: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原因: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其城市革命方式的失败,引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篇:2018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岳麓版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从容说课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以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和中国的社会危机。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终于汇集成了规模巨大、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进行了北伐和西征。接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本节教学中重点是抓住时代背景,以及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阶级局限性、时代局限性两方面,才能更好地分析太平天国的特点、迅速发展及失败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能够共存的原因、天京变乱的原因等。

作为时代背景,主要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同时西方的近代文化也进一步向中国渗透;作为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局限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反封建的平等思想。而作为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绝对平均”的思想,其二是对外国列强的认识不够深入。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教学难点

天京变乱的阶级根源;《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教具准备

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含金田起义的原因、概况;太平天国的全盛、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失败;《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金田起义的原因和概况。(2)掌握太平天国兴衰的概况。

1(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容和评价。(4)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原因的分析,认识新的时代背景对太平天国运动产生、发展与失败的影响,学会将历史事件置入历史背景,历史地分析问题的习惯与方法。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革命纲领,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指导思想的积极性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从而培养阅读历史史料,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通过学习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的概况,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通过天京变乱的原因分析,以及《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分析,总结农民阶级革命的局限性;通过分析太平天国兴衰的全过程,以及《资政新篇》的认识,体会太平天国发生的新的时代背景及由此带来的太平天国的新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2.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爆发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

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把两千多年来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提高到了单纯农民运动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是,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4.北伐、西征、东征表现了太平天国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人们常说南京是六朝古都,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六个朝代曾在南京定都吗? 生

三国时期的吴国和东晋曾定都于南京。 生 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也先后定都于南京。 师

对。上述六个朝代先后定都于南京。正因为如此,南京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七大古都。其实,除了刚才两位同学所列举的六个朝代外,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先后把南京作为自己的都城。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情况。

 推进新课

板 书:

一、金田起义 1.原因 师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情况下发生的,它有着以往农民战争不曾有的特点,同学们看教材,它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生 „„ 师

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宣传革命。“拜上帝会”的创立,有段故事,哪位同学知道?

1836年,洪秀全到广州应考时,在街头遇到耶稣教士梁发讲道和散发传教小册子《劝世良言》,洪秀全也得到一本。1843年春,洪秀全仔细钻研《劝世良言》,相信基督教的教义,创立了拜上帝会。接着,洪秀全基于“独一真神上帝”“不得拜一切偶像”的宗教信仰,同冯云山和洪仁玕撤去本村塾中的孔子牌位。他们因此失掉教师职业。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贵县赐谷村宣传教义。这年10月,洪秀全回花县着手创制宣传教义的文书,1846年先后写成《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他结合基督教义和儒家的思想,劝导世人拜上帝、学正人、捐妄念,惩富济贫,实现公正太平的社会理想。1847年7月,他回广西紫荆山和冯云山设立拜上帝会机关。10月,他和冯云山到象州甘王庙,宣布地主崇奉的甘王欺骗世人的十大罪状,愤举竹杖击毁神像。这一行动,震动了整个 紫荆山地区。从此,洪秀全威名大振,加入拜上帝教的人越来越多。

拜上帝会成立以后,对广大的贫苦农民有极大的吸引力,同学们看教材第57页中对拜上帝会的介绍,分析洪秀全宣传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平等,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封建剥削。 师

洪秀全受梁发《劝世良言》的影响创立拜上帝会,但洪秀全的思想同《劝世良言》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阅读材料,思考有哪些本质区别?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上不违逆神天上帝之旨,下不干犯王章法度”“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

——梁发《劝世良言》

材料二:“自秦、汉至今——两千年,几多凡人灵魂被这阎罗妖缠捉磨害。”“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唯恐不速者也。”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

材料三:“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国。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创开天国是也。”

——洪秀全《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

①《劝世良言》主张忍受苦难,放弃斗争;洪秀全号召人民反抗,进行反封建斗争。②《劝世良言》认为信教者死后入天堂;洪秀全则认为要在人间建立天国。

板 书: 2.概况 师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 动由此爆发。

板 书:

二、天国兴衰 1.太平天国的全盛 师

同学们阅读教材,讨论一下,太平天国是如何走向全盛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建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2)军事全盛:北伐、西征以及击溃清军江南、江北大营。(3)政权建设: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师

北伐是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一步,为何失败了?有何意义? 生

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即是由于太平天国指挥的失误。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朝野震动,也有力地牵制了清政府,为太平天国的其他军事行动做了极好的配合。

太平天国的另外两项重大军事行动为西征和击溃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目的和意义何在?

西征的目的是屏蔽天京,扩大长江中下游的控制区域,作用是保卫了天京革命大本营;击溃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目的是打破清政府对天京的封锁包围,作用是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威胁。

太平天国在1853年和1859年,两次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其革命纲领,同学们结合阅读教材P58,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平等思想。 师 多媒体投出《天朝田亩制度》的部分内容:“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的原则及方法是什么?其从根本上否定了什么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呢? 生

从积极方面说,《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对获得土地的强烈要求,解决农民阶级的土地问题,吸引他们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能够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从消极方面说,尽管分配方案有了,但是绝对的平均确实很难办到。如果农民阶级发现他们不能绝对平均地得到土地,是否也会影响到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投影:“‘两’为太平天国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每25户为一两。每两生产的农副产品,‘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依然’。25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的费用,都由每两的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从《天朝田亩制度》的产品分配方面看,你又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又是一个绝对平均的分配方案,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大同世界的构想,但若不能实行“按劳分配”,一定会影响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绝对平均的一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但是又阻碍了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讲,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 是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必然表现:一方面,农民阶级深受封建剥削,反封建的思想是极其强烈的;另一方面,作为小生产者,为了保护自己不破产,稳定自然经济,又极力主张平均主义,取消商品经济,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当时的那种战争状况下,加之《天朝田亩制度》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生 „„

板 书: 2.天京事变 师

1856年是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而这一年的天京事变,却使太平天国盛极而衰。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严重内讧,是一场争权夺势的斗争,为什么会发生呢?

太平天国上层领导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兴土木,生活腐化;同时封建等级森严。 师

太平天国在发动初期,依靠的是平等思想吸引民众,在“打江山”的时候,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中心内容还是平等思想,为什么革命事业发展的全盛时期,在领导集团上层却奢侈享乐了,以致断送了革命的大好前程了呢?

(提示)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会是什么性质?会是社会主义的或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吗?

都不会,只能是封建性质的。 师 为什么? 生

农民阶级的小农经济生产特点决定的。 师 由此可见,天京事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

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师

天京事变的影响有哪些? 生

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师

从天京事变这里,作为执政党,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生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贪污腐败;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板 书: 3.重建领导核心 师

太平天国后,天京城可以说是朝中无将,国中无人。为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哪些人才?结果如何?

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等。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连挫清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重新稳固了天京局势;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板 书: 4.《资政新篇》 师

同学们看教材上的《资政新篇》内容,如何评价? 生

《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但是《资政新篇》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并没有真正实行。

师 农民阶级的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生

无偿得到土地。 师

《资政新篇》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为什么作为农民阶级的领袖却能提出这么一个先进的、相对农民阶级来讲是“超前”的一个纲领?

与洪仁玕的个人经历有关,因为洪仁玕在香港生活过,而香港被英国割占,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推行,洪仁玕能够有机会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先进性。

回答得很好,《天朝田亩制度》是种空想,无法实施,《资政新篇》不能反映农民的要求,农民阶级不愿实施,看来,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一个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纲领,失败也是必然的了。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玕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参考答案:

(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活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的政策法制。

(3)共同处: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不同处: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切实且对外国有所警惕。

本题还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又一个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因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杨秀清)认识不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也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当然,随着历史发展,对外国的了解不断增多,也逐步务实起来(洪仁玕)。而当西方列强看到不能从太平天国那里得到侵略权益时,也加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列中。

板 书: 5.太平天国的失败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失败了。同学们总结一下,原因有哪些?

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原因,其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上讲,太平天国所面临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除满族贵族、汉族地主的乡勇团练外,还有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遇到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

板 书: 6.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它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何看待它的历史意义? 生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 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一体制变革的勇敢尝试,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 

知识拓展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决定了农民阶级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作指导,仍是利用宗教来组织和发动群众;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洪秀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虽有强烈的革命性,但由于绝对平均主义只能是一个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能动员广大群众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把战争引向胜利。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贪图享乐,讲究排场,划定了严格的等级秩序,背离了自己提出的平等原则,陷入了“打倒皇帝做皇帝”的循环中。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长久的团结。伴随着享乐思想的滋生和等级秩序划定而来的,必然是争权夺利,团结统一的局面被破坏,导致了天京变乱的发生,加速了革命的失败。

2.关于洪秀全建都天京的得失

关于这一问题,大致有三派论点:①正确说。茅家琦等认为,从金田起义到攻战天京,一路都是游击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定都天京后,改变了过去流动作战的方针,建立了以天京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使太平军处于出可以战、退可以守的有利战略地位,因而是必要的和正确的。②错误说。牟安世等认为,太平天国在攻克南京以后,应以全部军事力量北伐,沿途发展农民起义队伍,进攻北京;从当时的阶级关系和历史特点来说,进攻并占领北京是很有把握的,而定都天京,是丧失了消灭敌人的好机会,使保守的战略代替了革命的战略,故建都天京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它的保卫问题和粮食问题经常成为革命军事和经济的头等重大问题,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因而,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③两重性说。王庆成等认为,从积极方面看,军事上结束了流动作战,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从消极方面看,则助长了封建帝国思想和安逸享乐观点,军事上导致了保卫天京为主的保守战略的形成。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太平天 国运动,定都天京,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新的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以新的特点,太平天国后期,其领袖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板书设计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原因 2.概况

二、天国兴衰 1.太平天国的全盛 2.天京事变 3.重建领导核心 4.《资政新篇》 5.太平天国的失败 6.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活动与探究

主题讨论:农民阶级由于本身是小生产者,具有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他们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应是怎样的?(领导革命能成功吗?革命离开农民阶级的参与能成功吗?)

要求:广泛查阅资料,自由发表见解,教师有效指导。

习题详解

解析与探究

分别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人人平等,反对封建剥削与压迫的思想以及绝对平均,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不能实现。《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无法实施;且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施分配方案。

自我测评

1.主观原因之一是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种空想。参加太平军的将士大都是农民,迫于生计才参加革命,因此革命的目标不明确;天京变乱也是农民阶级主观因素所致。 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后,北上途中打了许多胜仗,但却弃地不守,得而复失。打到天京后,太平天国手里就只有一个天京了。各地反动统治重新恢复,严重威胁着革命政权;再如前面分析的北伐失败原因也属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上讲,太平天国所面临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除满族贵族、汉族地主的乡勇团练外,还有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遇到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这些反动势力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是他们对农民战争的敌视却是一致的。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

2.见“教学过程”。 活动建议

略

备课资料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七千万元的战费和两千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1849年的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三百三十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2.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7岁入塾读书,16岁的时候,因家贫失学,帮助父兄耕田,18岁受聘为本村塾师。他先后四次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秀才。1836年,他到广州应考时,在街头遇到耶稣教士梁发讲道和散发传教小册子《劝世良言》,洪秀全也得到一本。1843年春,洪秀全仔细钻研《劝世良言》,相信基督教的教义,创立了拜上帝会。接着,洪秀全基于“独一真神上帝”“不得拜一切偶像”的宗教信仰,同冯云山和洪仁玕撤去本村塾中的孔子牌位。他们因此失掉教师职业。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贵县赐谷村宣传教义。这年10月,洪秀全回花县着手创制宣传教义的文书,1846年先后写成《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他糅合基督教义和儒家的思想,劝导世人拜上帝、学正人、捐妄念,惩富济贫,实现公正太平的社会理想。1847年7月,他回广西紫荆山和冯云山设立拜上帝会机关。10月,他和冯云山到象州甘王庙,宣布地主崇奉的甘王欺骗世人的十大罪状,愤举竹杖击毁神像。这一行动,震动了整个紫荆山地区。从此,洪秀全威名大振,加人拜上帝教的人越来越多。这期间,洪秀全和冯云山等开始秘密商讨发动起义。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等,表达了要推翻清朝的志愿。1850年7月,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天地会众人于11月4日到金 田村“团营”。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县东乡称天王。12月,他在永安州发布封王诏令,增订官制。第二年春,他颁布《太平条规》,作为太平军的军律。1853年3月,洪秀全进入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定都天京以后,在他和杨秀清领导下,太平军进行北伐、西征、东征。在天京,诸王大兴土木,建筑王宫。洪秀全深居宫中,从不出门。1856年,他被逼封杨秀清为“万岁”,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斗争。他开始重用亲信,封长兄和二兄为王。后来,形势日趋恶化,洪秀全仍沉溺于宗教迷信,无力挽救革命。1864年6月3日,病逝于天京。

3.起义酝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农民反抗斗争多达110次。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

在此期间,洪秀全被《劝世良言》中的单一神权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观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农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结合起来,从农民阶级的要求和利益出发,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同时期,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广大贫苦农民和烧炭工人中,宣传反清思想,开展拜上帝会的组织工作。1849年,拜上帝会众已达万余人。1850年前后,拜上帝会与地主团练的冲突日趋尖锐,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酝酿和发动的。

4.《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癸丑三年(1853年)二月,建都天京。这年11月,即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从反清政府的民族革命步入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正文如下:凡一军:典分田二,典刑法二,典钱谷二,典入二,典出二,俱一正一副,即以师帅,旅帅兼摄。当其任者掌其事,不当其事者亦赞其事。凡一军一切生死黜陟等事,军帅详监军,监军详钦命总制,钦命总制次详将军、侍卫、指挥、检点、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奏天王,天王降旨,军师遵行。功熏等臣世食天禄,其后来归从者,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凡田分九等:其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1200斤者为尚尚田,可出 1100斤者为尚中田,可出1000斤者为尚下田,可出900斤者为中尚田,可出800斤者为中中田,可出700斤者为中下田,可出600斤者为下尚田,可出500斤者为下中田,可出400斤者为下下田。尚尚田一亩当尚中田一亩一分,当尚下田一亩二分,当中尚田一亩三分五厘,当中中田一亩五分,当中下田一亩七分五厘,当下尚田二亩,当下中田二亩四分,当下下田三亩。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如十六岁以尚分尚尚田一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尚尚田五分;又如十六岁以尚分下下田三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下下田一亩五分。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则归国库,凡麦、豆、宁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此乃天父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但两司马存其钱谷数於簿,上其数於典钱谷及典出入。凡二十五家中,设国库一,礼拜堂一,两司马居之。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总要用之有节,以备兵荒。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凡两司马办其二十五家婚娶吉喜等事,总是祭告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切旧时歪例尽除。其二十五家中童子俱日至礼拜堂,两司马教读备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及真命诏旨书焉。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天父上主皇上帝焉。凡二十五家中力农者有赏,惰农者有詈罚。或各家有争讼,两造赴两司马,两司马听其曲直。不息,则两司马挈两造赴卒长,卒长听其曲直。不息,则卒长尚其事於旅帅、师帅、典执法及军帅。军帽会同典执法判断之。既成狱辞,军帅又必尚其事於监军,监军次详总制、将军、侍卫、指挥、检点及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奏天王。天王降旨,命军师、丞相、检点及典执法等详核其事。无出入,然后军师、丞相、检点及典执法等,直启天王主断。天王乃降旨主断,或生、或死、或予、或夺,军师遵旨处决。凡天下官民,总遵守十款天条,及遵命令尽忠报国者则为忠,由卑升至高,世其官。官或违犯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则为奸,由高贬至卑,黜为农。民能遵条命及力农者则为贤为良,或举或赏。民或违条命及惰农者则为恶为顽,或诛或罚。凡天下每岁 一举,以补诸官之缺。举得其人,保举者受赏;举非其人,保举者受罚。其伍卒民,有能遵守条命及力农者,两司马则列其行迹,注其姓名,并自己保举姓名於卒长。卒长细核其人于本百家中,果实,则详其人,并保举姓名於旅帅,旅帅细核其人于本五百家中。果实,由尚其人,并保举姓名於师帅。师帅实核其人于本二千五百家中。果实,则尚其人,并保举姓名於军帅。军帅总核其人于本军中,果实,则尚其人,并保举姓名於监军。监军详总制,总制次详将军、侍卫、指挥、检点、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启天王。天王降旨调选天下各军所举为某旗,或师帅,或旅帅,或卒长、两司马、伍长。凡滥保举人者,黜为农。凡天下诸官三岁一升贬,以示天朝之公。凡滥保举人及滥奏贬人者,黜为农。当升贬年,各首领各保升奏贬其统属。卒长细核其所统两司马及伍长,某人时有贤迹则列其贤迹,某人果有恶迹则列其恶迹,注其人,并自己保升奏贬姓名於军帅:至若其人无可保升并无可奏贬者,则姑置其人不保不奏也。旅帅细核其所统属卒长及各两司马、伍长,某人果有贤迹则列其贤迹,某人果有恶迹则列其恶迹,详其人,并自己保升奏贬姓名於师帅。师帅细核其所统属旅帅以下官,某人果有迹则列贤迹,某人果有恶迹则列其恶迹,注其人,并自己保升奏贬姓名於军帅。军帅将师帅以下官所保奏升贬姓名,并自己所保升奏贬某官姓名详於监军。监军并细核其所统军帅,某人果有贤迹则列其贤迹,某人果有恶迹则列其恶迹,注其人,并自己保升奏贬姓名钦命总制。钦命总制并细核其所统监军,某人果有贤迹则列其贤迹,某人果有恶迹则列其恶迹,注其人,并自己保升奏贬姓名一同举於将军、侍卫、指挥、检点及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将各钦命总制及各监军及各军帅以下官所保升奏贬各姓名直启天王主断。天乃降旨主断,超升各钦命总制所保升各监军,其或升为钦命总制,或升为侍卫;谴谪各钦命总制所奏贬各监军,或贬为军帅,或贬为师帅。超升各监军所保升各军帅,或升为监军,或升为侍卫;谴谪各监军所奏贬各军帅,或贬为师帅,或贬为旅帅、卒长。超升各军帅所保升各官,或升尚一等,或升尚二等,或升军帅;谴谪各军帅所奏贬各官,或贬下一等,或贬下二等,或贬为农。天王降旨,军师宣丞相,丞相宣检点、指挥、将军、侍卫、总制,总制次宣监军,监军宣各官一体遵行。监军以下官,俱是在尚保升奏贬在下,唯钦命总制一官,天王准其所统各监军保升奏贬钦命总制。天朝内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诸官,天王亦准其尚下互相保升奏贬,以剔尚下相蒙之弊。至内外诸官,若有大功大熏及大奸不法等事,天王准其尚下不时保升奏贬,不必拘升贬之年。但凡在尚保升奏贬在下,诬,则黜为农。至凡在下保升奏贬在尚,诬,则加罪。凡保升奏贬年列贤迹恶迹,总要有凭据方为实也。凡设军,每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先设一军帅。次设军帅所统五师帅。次设师帅所统五旅帅,共二十五旅帅。次设二十五旅帅各所统五卒长,共一百二十五卒长。次设一百二十五卒长各所统四两司马,共五百两司马,次设五百两司马各所统五伍长,共二千五百伍长。次设二千五百伍长各所统四伍卒,共一万伍卒。通一军人数共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凡设军以后,人家添多,添多五家,另设一伍长。添多二十六家,另设一两司马。添多一百零五家,另设一卒长。添多五百二十六家,另设一旅帅。添多二千六百三十一家,另设一师帅。共添多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另设一军帅。未设军帅前,其师帅以下官仍归旧军帅统属;既设军帅,则割归本军帅统属。凡内外诸官及民,每礼拜日听讲圣书虔诚祭奠,礼拜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焉。每七七四十九礼拜日,师帅、旅帅、卒长更番至其所统属两司马礼拜堂讲圣书,教化民,兼察其遵条命与违条命及勤惰。如第一七七四十九礼拜日,师帅至某两司马礼拜堂,第二七七四十九礼拜日,师帅又别至某两司马礼拜堂,以次第轮,周而复始。旅帅、卒长亦然。凡天每一夫有妻子女约三四口,或五、六、七、八、九口,则出一人为兵。其余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凡天下诸官,每礼拜日依职分虔诚设牲馔,奠祭礼拜,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讲圣书,有敢怠慢者黜为农。钦此。

5.天京事变

1856年8月,天京城内发生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杖责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态发展下去对自己不利,表面上答应了杨秀清的要求,暗地里却密召在前线的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回京救驾。韦昌辉立即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9月2日凌晨,在秦日纲的配合下,包围了东王府,杀了杨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2万多人。天京城内一片恐怖。石达开从湖北赶回,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想杀死石达开,石达开只好半夜坠城逃出天京,石达开的全家老小都被韦昌辉杀了。韦昌辉的行为,引起太平军全体官兵和百姓的愤慨。石达开在安庆起兵后,要求洪秀全顺从民意杀死韦昌辉。11月2日,洪秀全诛杀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余人,平息了这场自相残杀的内乱。韦昌辉被处死后,石达开应召回京“提理政务”。洪秀全经过“天京事变”,对石达开也不信任,于是封洪仁发和洪仁达为王,钳制石达开。石达开既无实权,又心存疑虑,1857年6月,率领10万精兵远走西南。石达开的队伍孤军奋战,1863年6月,被清军围困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6.《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权归于一”,反对“结党联盟”;广开言路,“上下情通”。效法西方,兴办工矿交通和金融事业;准许私人投资,雇佣劳动;奖励民间制造器皿技艺,准其专利自售,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7.天京失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坚决地同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先后重创“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并将华尔打死,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安庆失陷之后,太平军在江苏、浙江的根据地也相继失守,只剩下天京及其周围小块地区,这时,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日益危急。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另辟根据地的主张,被洪秀全拒绝。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军挖掘地道,用火药轰塌城墙,经过激烈巷战,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军将士壮烈牺牲,少数人突围。幼天王和洪仁玕在江西被俘,英勇就义。李秀成在天京突围时被俘,被曾国藩杀死。太平军余部转战大江南北,一直奋战到1868年。

第四篇:第四单元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优化总结高考真题演练

1.(2013·高考北京卷)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解析:选D。解答本题要注意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获得赔款,美国没有,A项不符合题意;B项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不符合题意;C项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不符合题意;D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故D项正确。2.(2013·高考浙江卷)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选B。有识之士描述了一国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一国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会得到列强齐心地帮助。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A项中的“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有较强的干扰性。“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在列强侵略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4.(2013·高考天津卷)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信息“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二是全国报纸销量大幅增加。辛亥革命前后是一个社会转轨时期,是由封建帝国向民国转变的时代,人们期望通过阅读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所以答案是A项;《临时约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报纸业的发展,但不能体现销售量增多的信息,排除B项;C项大力倡导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普遍”不符合史实。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6.(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臵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解析:本题截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辩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2)问要充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准确分析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并结合当今时代主题,以史为鉴,立足未来得出启示。答案:(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岳西县红杜鹃学校唐俊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本次说课,我将以下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10课内容,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我国教材中的近代史,有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第一条就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所以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内容: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爆发背景和林则徐虎门销烟。

(2)掌握《南京条约》内容以及其附件对于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图表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战争背景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2)通过补充香港被侵占和回归的史料,让学生知道我国现在的强大和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三、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本节课的难点是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会迷惑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兵多将广,而且又是主场作战,又有人民的抗英,为何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而且后面是只要是一打必败,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着重分析解决这个疑惑。

四、下面进入 学生学情分析。根据我们红杜鹃学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大多学生在初中时的历史知识掌握不太牢固,同时高一的孩子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限,基本不具有全局史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将近代中国历史事件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去整体分析理解,通过补充历史过程史实和引导分析讲解,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点。

五、接下来是关于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引导讨论法,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图标图片等史料去分析掌握和理解本段历史。

六、最后教学过程部分。

首先是导入新课:

这一部分我将采用问题导入: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为什么是1997年7月1日0点?引导出《南京条约》的签订是香港被割让的开端,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部分,一、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对比。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前言及第一目虎门销烟,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的形势对比,引导学生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综合国力等方面得出认识。

二、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另通过PPT展示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前中英贸易额的对比,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现在也在禁毒,而且力度非常大,如果有人走私毒品到我国,然后被我国没收,会不会引起战争?禁烟是清朝的国事内政啊,一个国家政府会不会公然为“保护鸦片走私”而进行战争?这时就应该让学生讨论探究,“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从而师生共同分析出得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三、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首先通过展示和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个鸦片战争的情况。然后引导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及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通过口诀“五亿港元”来帮助学生记忆条约内容。

同时讲述南京条约时,要学生思考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分析完南京条约,再分析书中《历史纵横》部门提到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租赁房屋居留权等条款的具体意思和对中国的影响,在讲到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时,要先向学生清楚阐述一个概念: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分析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逻辑上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课堂上希望能够补充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过程,但是这些史实过程的补充表述不好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是清政府或林则徐导致的战争,如何能够在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去补充讲述这些史料,在这个方面还是有些困惑的。

以上就是关于《鸦片战争》第一课时的说课,谢谢大家!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本次说课,我将以下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鸦片战争》《政治文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10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汇编)

    追随能够改变你命运的那颗星,那颗永远在你心中闪烁的明星。当它在你面前闪耀时,抓住这宝贵的机会。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册(本站推荐)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板书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史实: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07.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小结(推荐)

    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 概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形成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第20课:新中国......

    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学

    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教学目的 :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单元演讲稿的内容。 3.结合本单元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