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版高中语文性必修2
第四单元
同步习题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B.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告诉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
C.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和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D.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坚忍不拔地进行斗争。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逝世
掩盖
设施
繁芜从杂
B.
宗教
摸索
要素
浅偿辄止
C.
剩余
诅咒
疾恨
坚忍不拔
D.
悼念
侮蔑
回敬
卓有成效
3.下列对第1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逝世时间写得那么具体、明确,是因为恩格斯时刻关注着马克思的病情发展。
B.
“两分钟”是为了突出恩格斯仅仅离开两分钟,却没有和生前的战友见上最后一面的痛苦、遗憾的心情。
C.
“当代”“最伟大”分别突出了马克思的现实意义和崇高的地位。
D.
“停止思想”是恩格斯不忍说出马克思逝世而采用的“讳饰”的手法。
4.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张。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请选出最得体的一项()
甲: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
甲送分店开张,乙送乔迁新居,丙送七十大寿
B.
甲送七十大寿,乙送乔迁新居,丙送分店开张
C.
甲送七十大寿,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乔迁新居
D.
甲送乔迁新居,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七十大寿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东盟重申了维护南海和平与航行安全,按照国际法律所认可的各项原则解决一切争端,呼吁有关各方在展开海上活动时保持克制态度。
B.
沙特外交部18日发表声明称,因联合国安理会在处理国际冲突中不作为,沙特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C.
2013年度沃尔沃环境奖得主秦大河博士提议了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他研究的重点区域是中亚干旱区冰冻圈,其变化对亚洲影响很大。
D.
公开信称,国会应允许互联网公司公布情报机构所提要求,这不仅能让公众了解监控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再进行公开辩论,也有助于回击那些错误报道。
6.下列论述,不属于对演讲词和演讲者的要求的一项是()
A.
应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一条主线贯穿首尾,注意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演讲者要有应变能力,如果环境发生意外变化,应及时调整听众的位置。
B.
题目应与内容一致,既要有美感,也要吸引人,开头或结尾要注意点题;演讲者应该表达清楚,感情充沛,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C.
所选择的材料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有较强的时代感,符合听众心理;演讲者要注意听众的思维特点,消除交流中的障碍与干扰。
D.
开场白要抓住人心,重点语句要调动语音因素予以突出,结束语应耐人回味;同时演讲者还要注意服饰仪态,穿着要庄重、整齐,适合演讲的环境。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各题。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有删节)
7.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8.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
9.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10.最后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定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地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独秀的住处拜访时,因陈独秀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独秀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这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则,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出来。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元培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了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11.下列不能表现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现实黑暗的一项是()
A.官僚气和衙门气浓厚,校风腐败,道德沦丧。
B.民国初年,学生大多数为贵族子弟。
C.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北洋政府的官僚,学生为以后做官而巴结他们。
D.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做官发财的阶梯。
12.蔡元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造北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八字治校方针,吸引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B.他不做官,不打官腔,没有官气,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C.成立各种社团,倡导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形成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
D.学习国外大学的管理经验,实行教授治校。
13.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14.下面对一文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讲词,他演讲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
B.从这篇演讲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重视良好的学风、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推重人人以礼相待的教育观念。
C.从这篇演讲词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力求改变不良世风、力求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的忧国思想。
D.从蔡元培先生对北大青年学子的劝诫中,我们可知,当时的青年学子也受到了当时颓俗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
四、语言表达
15.下面是选自课文中的一段话,使用了许多的关联词语,如“即使……也……但是……甚至……都……而且……”,请用这组关联词另写一段话。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答:
五、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2)刘禹锡《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艰苦求学,以“缊袍敝衣”处于富贵的同舍生之中而“略无慕艳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弭谤莫如自修
修:加强修养。
B.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干:追求、求。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乖:乖巧,合理。
D.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贻:遗留。
1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固势所必然
固步自封
B.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
姑妄听之
C.苟能爱惜光阴
苟安一时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
徒有虚名
19.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0.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21.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删去“中”;C项,应该把两个“和”都改成“或”;D项,并列词语的逻辑顺序不当,“卓有成效”应在最后。
2.【答案】D
【解析】A项,“从”应为“丛”,B项,“偿”应为“尝”,C项,“疾”应为“嫉”。
3.【答案】A
【解析】关注病情发展→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应该永远记住的特别的日子。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甲联可从“宇”“祥”两个字入手判断;乙联可从上联入手判断;丙联可从下联的“岁”入手判断。
5.【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立场”。C项搭配不当,应将“提议”改为“提出”。D项语序不当,应是“不仅有助于回击……,也能让公众……,再进行公开辩论”。
6.【答案】A
【解析】“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当。
7.【答案】因果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筛选。在文章的第二段中有相关表述,可据第二段开头部分回答。
8.【答案】(1)“不惑”要具备:须有相当常识,做事须有专门智识,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有根本判断力。
(2)“仁者不忧”的原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要点的能力。第一问可以从文章的第三段中得到答案,第二问要从第四段中筛选信息加以整合。
9.【答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论证手法的能力。文章的主体部分,每段开头都有关键句,提出分论点,可见是“总分”结构;论证的特点和作用,可以从大量引用孔子、《易经》处体会。
10.【答案】有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解析】最后两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有设问、排比、呼告等。表达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意图分析。
11.【答案】B
【解析】B项不能表现北大现实黑暗。
12.【答案】B
【解析】B项不属于改造北大的措施。
13.【答案】(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他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
(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4)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地营救被捕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14.【答案】A
【解析】这篇演讲词针对的是当时普遍存在于北大学生中不求学业进步、但求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和势利作风,而不是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一般社会现实。
15.【答案】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强。即使跌倒了,跌得头破血流,也要笑得豪迈。但是不明白自己跌倒的原因,一味地傻笑,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都是愚蠢的,而且这绝对不利于我们的发展。
16.【答案】(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3)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答案】C
【解析】乖,谬误,错误。
18.【答案】B
【解析】A长久/本,原来;B姑且;C如果/暂且;D单纯/空。
19.【答案】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解析】对文章内容稍加筛选便可找到不正确的求学“宗旨”,对于求学的终极目的通过分析概括即可得出。
20.【答案】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解析】结合“抱定宗旨”主旨句来理解,读出深层含义即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
21.【答案】作者的这种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争取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联系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理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是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