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23:3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第一篇: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观潮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若”、“罩”、“逐”、“颤”、“涨”、“镇”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昂”的左下方不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错写成“曰”。

【背景材料汇要】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 410公里。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②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六、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七、教学方法:变序式。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板书:闷雷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5.练习读第二段。

第二篇:教学设计 观潮第1课

观潮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若”、“罩”、“逐”、“颤”、“涨”、“镇”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昂”的左下方不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错写成“曰”。

【背景材料汇要】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 410公里。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②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六、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七、教学方法:变序式。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2.抄写词语。

第三篇: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运用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影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象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篇,题目为《一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板书标题)

二、考考你、注音或写字

duó()步

地jiào()

镶qiàn()

困jiǒng()摩suō()

抖sǒu()

恣()情

书jǐ()

jū()躬

nüè()待

hè()然

yīn()切

ào()悔

chóuchú()tuí()唐dǒu()峭

2、解释词语:

颓唐:精神萎靡。

困软:困乏疲惫。

殷勤:热情而周到。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情突然出现。

莽撞:鲁莽冒失。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摩挲:用手抚摩。

打眼:显眼,惹人注意。

憎恶:憎恨,厌恶。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恣情:放纵感情。

不能自己: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三、学生展示资料

.我了解的鲁迅:

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15部杂文集。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四、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故事情节。(抓住叙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四年前,“我”在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过一面之缘,在先生的推荐下,我用一元钱买下了两本书,同时也被先生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小结: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叫顺叙。

(二)研读课文:

重点分析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明确:鲁迅外貌描写(板书)

2.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学生读有关文句(三处)。比较三处语句的异同点。

师总结:同:都是突出鲁迅的“瘦”,作者如同一位摄影师,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摄制。异:观察的距离不同。

3、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6处写“瘦”

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明确: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5、小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举生活中一事例进一步说明。(或学生习作中的病例。)

五、写作练习:以同学为观察对象,练习外貌描写(思想性格允许揣摩)。小组交流后,请前、中、后三排代表同学读写作片段。

六、布置作业:

从远及近写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的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用他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明确:“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表示崇敬和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中还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品味,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恰当的词语,在课本上做出批注。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重点句子:

.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明确:由于书脊上“鲁迅译”三个字鲜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因而我心情异常兴奋激动。

2.平素看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明确:这一句是写内山,也是衬托鲁迅。内山与“西装同胞”不同,意味着鲁迅也与西装同胞有异。侧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人民大众立场。

3.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明确:鲁迅推荐《铁流》,表现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4.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明确: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护。

二、质疑:

在课本上有这样一些句子,老师点疑问:

例如: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学生质疑,老师解答。

将重点移至最后一部分。

三、学习写作技巧:

.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平常的,但是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初见鲁迅的伟大品格。“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写作技巧?

明确:作者仅仅与鲁迅见了一面,但作者又仔细观察,表现出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极力渲染我想买书但又无钱购买的窘态,描写鲁迅“慈祥的眼光”、“奖励似的微笑”、“无偿的赠书”,这就表现出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描写鲁迅的肖像,突出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等细节,指出鲁迅虽然瘦但是很有精神,这就表现出鲁迅对旧社会的不调和战斗精神。

2.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来。

例如:“正直”“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

3.老师口头说出抓住特征写外貌也是一个特点,再次总结上节课所学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

总结:本文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学习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这种方法。

作业:搜集有关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鲁迅的革命精神。

第四篇:第2课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矫正坐姿和五指执笔书写方法。

2.学习掌握楷书笔画横的写法和运用。

3.掌握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要领。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逐步提高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横画的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

横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要领,练习横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过程。

教学用具

毛笔、墨汁、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示范法、对比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带领学生一起做手指操,锻炼五指的灵活和协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书法家练字的小故事,指名两个学生讲一讲,让同学们思考从这些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答出:学习书法需要废寝忘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等)

3、复习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坐姿。投放五指执笔的书写姿势,指名学生说一下五个小手指是怎么分工的,并上讲台展示执笔姿势,大家一起来评价优点和不足,然后小组内学生互相检查、互相纠正,看看哪位同学做的最像。,最后一块读五指执笔歌以加深巩固。

二、探究新知

1、智力抢答。

投放图片:大家猜一猜像什么?像汉字中的哪个笔画?(生:横)(师:真聪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横。)(板书课题:第2课 横)

2、讲述学习笔画的重要性。

让学生回忆一下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哪些?(生:横、竖、撇、捺等)(师:这些笔画就好比盖大楼的砖瓦,虽然简单,却是基础,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汉字,都是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把笔画写好了,字体就会看着很漂亮,笔画写的不好看,字就会看着歪歪扭扭。所以想写好楷书,首先应掌握基本笔画的形态和写法。横画是汉字的主要笔画之一,是汉字的基本骨架,在字中起着横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横的写法。)(板书:

一、形态

二、写法)

3、我来读贴认识横。

投放:带有长横和短横组合的例字。仔细观察,横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总结出横有长横和短横之分,写法基本一样,一长一短。

(1)横画大多左低右高,有些横画中间稍微有个弧度。

(2)有的横画的左端稍尖,中间部分稍细,收尾处较粗。

4、我来分析。

(1)请大家认真观察长横的书写方法。

(2)观察运笔。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写横(教师指名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并指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A、起笔:先在米字格中确定好起笔的位置,笔锋先向左轻入纸,朝右下斜按笔。

B、行笔:接着调整笔锋,向右行笔。

C、收笔:然后收笔时向右下顿笔,最后回锋收笔。

注意:笔画的长短、倾斜和弧度,以及收笔的位置和形态。

(3)教师示范书写。

示范横画的写法。学生伸出小手,以手代笔作握笔状在空中跟老师一块写,提醒学生注意横的起笔的位置,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法。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运笔方法。

5、书写实践(我来临摹)

1、指导学生书写五个横画。注意横的起笔的位置,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法。注意坐姿和执笔的方法。找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讲解优点及时鼓励,指出存在的不足。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的三个例字,比较横的形态差别,再分析它们的写法,告诉学生写字前要对字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再拿起毛笔,尝试描红。双钩填墨,临摹例字。

3、教师巡视指导,纠错。提醒学生注意运笔的方法,注意字的长横短横区分开;对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4、展示评价(我来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先自评、互评,然后教师点评。

(1)自评:说说自己是否学会了横的写法,检查描红是否完全盖住了红色,是否超过了红线,双钩填墨是否完全填满,是否掌握了运笔方法等。

(2)互评:引导学生说说谁的执笔姿势规范,运笔过程正确等。

(3)教师点评:对写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不好的地方指出不足和改进的方法,然后点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6、知识拓展

1、投放学生书法作品和名家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2、投放书法名人故事,激励学生热爱书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书法。

小结:同学们练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书法,老师希望大家人人努力,争取成为小小书法家!

第五篇:第2课但愿人长久 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体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书法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从这首词中作者录引了其中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样写,便于学生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为将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也让学生在初学古典诗词中增进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3.学会诗文对照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胸襟。学会诗文对照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感情变化的原因。【教学评价】

1.在检查学生的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以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检测目标1)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检测目标2)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检测目标3)【教学准备】 学生:

1.完成预习案;

2.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和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聚一堂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揭词、读词: 课件在之前的图+音乐上打出以下生字:官 尝 赏 绪 睁 悲 缺 虽 宽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在课文中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但愿人长久》,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诗人。【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本课学习状态。二.预习展示,梳理质疑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生字写得是否正确、规范。(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观赏 埋(mái)头 品尝 形影不离 阴晴圆缺 宽慰 埋(mán)怨 心绪不宁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正确读词,强调“埋怨”的“埋”字读“mán”。3.检查朗读课文。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自学成效,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课堂教学。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整篇课文感情基调和重点 四.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作业: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苏轼在这个月圆之夜的感情变化。课下让我们搜集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感情得朗读一下,下节课一起看看谁读得最好!

第二课时

四.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出了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不同的心情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请同学们有感情得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品读1-3自然段,感受“心绪不宁”之思。

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让苏轼平静的心绪变得不宁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1)出示: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①交流。(佳节团聚、倍感孤单)

深化点拨: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你能想象一下人们是怎么过得吗?(引导学生抓住“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让生想象中秋节佳节,别人团聚的情景。)此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②齐读第二段。

(2)中秋佳节,苏轼想到了什么?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②从“聚少离多”、“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点拨深化:和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兄弟阔别多年,此时他的心里充满了对弟弟的无限思念,因此变得心绪不宁。③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教师示范——配乐朗读。2.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一咏三叹式朗读)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射了进来,那是一幅多美画面,苏轼躺在床上孤枕难眠,不由得心生埋怨。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从中能读出他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1)学生交流:(无奈、忧伤、烦恼)

(2)拓展深化: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亲爱的弟弟却远在千里之外,这轮明月,让苏轼想到了从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时光。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听到了...(3)是的,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月圆人不不圆,他心生埋怨啊!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4)月亮真的无情吗?(交流)简介背景资料:

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想起这些过世的亲人,痛楚在心底撕咬着他。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

苏辙较近的地方济南做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山东诸城)后,相距并不太远,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能不心生埋怨啊?

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5)孤独、悲伤的苏轼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苏轼还会埋怨什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

小结:明月呀!为什么不让我们相见呢?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这份思念之苦吧!

配乐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3.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为什么?(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想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远隔千里”“美好感情”,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

(3)悲伤、难过、痛苦、快乐本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刚才还是悲伤难过,而此时却能这样想,可见他是多么豁达乐观啊!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苏轼把自己的领悟化作了这首著名的词。引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指导朗读半首词,在读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这半首词的理解。(5)五六自然段对比读,体会文包词的特点,深入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6)播放《水调歌头》朗诵视频。

小结: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独特心境的再现。本文作者就是用这样一篇文包词的形式,让我们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亲情怀。【设计意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精神境界的水平。五.回归整体,自学探究

1.练习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写话练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名句。这里的“情”不单单指手足之情,还可以指父子父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同学们,如果让你把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想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请简单的写下来。

3.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抄写并吟诵,看古人在对月亮的描写中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板书设计:

1.但愿人长久

苏轼 :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 语用训练点:

1.引导学生学会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含义的方法;

2.进一步搜集相关的资料,加强对《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整体认识 3.积累思念家乡或亲人的诗词。

下载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第2课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 教案高一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 2 二、课后练习。 1、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

    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第2课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从课文中找出"怀疑、约定、讽刺、轻蔑"等词语的近义词。 2.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 3,初步学会看课题椎想......

    第2课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第2课 “贞观之治”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掌握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重视纳谏的治国方针,发展生......

    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专题

    第2课《古诗两首》 备课人程伟茜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

    第2课《输入文字》教学设计

    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第2课《输入文字》教学设计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 陆海芹 【教材分析】 本课为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2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

    拍拍操教学设计(第2课)[范文模版]

    拍拍操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体育健康标准》的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第2课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和“欲、言、穷、更、 深、依、遇、只”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说出两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4.体会诗人......

    第2课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第2课《我是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冲、池、浮、黑。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3.初步感受科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