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0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第一篇:【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歌曲导入(课件1)【讲述新课】

教师提问:你知道吗: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教师过渡:秦末农民战争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汉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从“无为”到“有为”(课件4)

学生思考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目的、结果

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社会贫困,国力不强。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田租;释免奴婢;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减免赋役。(5)成效: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教师简单介绍董仲舒情况。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著名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课件5—8)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学生看书,归纳,老师总结、讲述: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老师归纳如下:

4、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积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消极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9、10)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①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②兴办太学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

四、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本课小结】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二篇: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汉初的无为而治,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概念。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理解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第一目 从“无为”到“有为”

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1、汉初实行“无为”的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坏破严重,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实行“有为”的政策的原因

A、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繁荣。B、但也存在许多问题:(1)、南北边境不宁。(2)、王国威胁中央。(3)、阶级矛盾激化。第二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历史贡献

他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有《春秋繁露》。

贡献:他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第三目

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A、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B、政治方面:用文人、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C、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为儒学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A、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B、儒学地位大大提高。C、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结果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四、本课小结

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三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讲授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备课资料1】“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备课资料2】萧规曹随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死。曹参为汉相国,仍以治齐之术治汉,施政办事。曹参日夜饮酒,不治事。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3)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备课资料3】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出生年代(前179~前104)中国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著有《春秋繁露》。

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备课资料4】阴阳五行家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线路,所以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先秦学派之一。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3、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

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3)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

五常: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4、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五经”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 《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

《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

《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2)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太学设立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各郡县设立学校。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

① ② 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③

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

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材料略)

答案要点提示: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第四篇:第2课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学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从“无为”到“有为”

(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 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有为思想逐渐恢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朝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1)他是西汉时期 广川人。

(2)他应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赏识。

(3)晚年著有《春秋繁露》一书,把诸子百家中 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2、主要思想:

(1)针对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针对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了“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 仁义礼智信 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3评价新儒学

积极:1推动儒学进步,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符合大一统局势.3推动教育的发展 消极:1迷信思想, 2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束缚思想,阻碍文化进步

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合作探究:

3、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b: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课堂同步] 一 单项选择题

1.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举贤良对策 B 兴办太学 C 设五经博士 D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2.以下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的根本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儒家通过吸取各流行学派的精华从而取代各家学派 B 通过政治上的统一来维护思想上的统一

C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保证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D 皇帝应该严格按照儒家思想来约束自己

3.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这段话

A.突出君主权力的神圣性和决定性 B.指出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C.强调君主权力的不可怀疑性 D.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无可奈何

6.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1体现为 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创下日全食观测人口最多韵纪录。而在公元前178年发生日食后,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汉文帝的认识和做法与下列哪一主张最为相似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在曲阜孔府大门前,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真正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思想家是

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9.冯天谕等人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①“克已复礼”主张 ②“独尊儒术”主张 ③“大一统”学说 ④“三纲五常”学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是指 A.封建统治秩序

B.封建统治原则 C.自然规律

D.道家思想 11.在下图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佛教学说 12.《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晋人郭巨为供养 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说明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 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 C.是对于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 D.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提速训练]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董仲舒说: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现在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请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董仲舒也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中华五千年》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是怎样“专用儒术”?这一做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与解读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程标准解读: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背景,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影响,理清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相关史实。(二)教材地位与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本课上承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理解其思想内容及其实质,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儒学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到教育对人才强国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

难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及对后世的影响、评价。教学过程提纲:

导入新课: 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解释:萧规曹随

(3)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

边境问题 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 巩固统治(3)主要措施: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

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见必修一第三课。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 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3)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解释:阴阳五行学说

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遍,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五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答案要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考一 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

积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极: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思考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根本原因)换一个问法后,根本原因就发生变化 如: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思考三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见学思之窗P9 以及思考栏)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业:

⊙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外儒内法。板书设计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提出的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结果:儒学成为正统

下载【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说课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说课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说教材 : 1、教材地位: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该单元自先秦诸子起笔,以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化过程......

    2017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

    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与练 【重点讲解】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2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专题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探究儒家思......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真题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2011年题组 (无) 2010年题组 1.(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西汉初年,天下初定,需要确定皇朝的正统地位和统治基础,儒家......

    2012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反思

    每周四节新课的节奏,在第二周的现在慢慢适应了。其实往往是自己夸大了困难和设计了多余的预想。课堂是遗憾的艺术,钻研自己的教学是必备,但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负荷超重,教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