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时间:2019-05-12 21:5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第一篇: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课时跟踪训练(二)

一、选择题

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 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 C 2.到汉武帝时,道家“无为”思想被新儒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C.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方社会大伤元气 D.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答案选A。

[答案] A 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A.李斯 秦始皇

C.董仲舒 汉武帝

B.萧何 汉高祖 D.魏征 唐太宗

[解析] “太学”“养天下之士”反映的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天下之士。

[答案] C 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

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皇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正确。

[答案] D 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思想神化了皇权,将皇权与天联系在一起。A、C、D三项都与天有关,而B项则体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继承关系。

[答案] B 6.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选择C符合题意。

[答案] C 7.“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D.“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解析] 本题实质上考查“三纲”“五常”的内容,A、B、C三项分别属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内容;D项属于五常中的“义”。

[答案] D 8.《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 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 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 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解析] 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答案] B 9.下面是反映西汉时期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唯一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汉代教官主要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家思想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题干主要说明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在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但绝非中国文化的唯一思想,故①错误,②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B 10.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C.②③

B.①③ D.②③④

[解析] ①错误,先秦儒学强调人性,汉代儒学开始扼杀人性;②正确,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由“民本”发展到“君本”;③正确,先秦儒学重点在于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汉代儒学强调维护君主的统治;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都是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答案] C 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倾向,故选C项。

[答案] C 12.《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从相关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融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

“外儒内法,附会阴阳,济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没有。举例: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不同: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一中“五经”具体指哪五本书?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解析] 第(1)题提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皇帝是天的儿子”“大一统”组织答案。第(2)(3)题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从材料一的政治目的与材料二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关系组织答案。

[答案](1)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诗》《书》《礼》《易》《春秋》。

(3)汉武帝以“五经”等儒家经典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4)材料二是为实现材料一的“大一统”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与解读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程标准解读: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背景,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影响,理清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相关史实。(二)教材地位与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本课上承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理解其思想内容及其实质,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儒学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到教育对人才强国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

难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及对后世的影响、评价。教学过程提纲:

导入新课: 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解释:萧规曹随

(3)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

边境问题 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 巩固统治(3)主要措施: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

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见必修一第三课。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 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3)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解释:阴阳五行学说

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遍,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五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答案要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考一 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

积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极: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思考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根本原因)换一个问法后,根本原因就发生变化 如: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思考三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见学思之窗P9 以及思考栏)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业:

⊙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外儒内法。板书设计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提出的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结果:儒学成为正统

第三篇:【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歌曲导入(课件1)【讲述新课】

教师提问:你知道吗: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教师过渡:秦末农民战争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汉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从“无为”到“有为”(课件4)

学生思考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目的、结果

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社会贫困,国力不强。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田租;释免奴婢;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减免赋役。(5)成效: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教师简单介绍董仲舒情况。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著名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课件5—8)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学生看书,归纳,老师总结、讲述: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老师归纳如下:

4、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积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消极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9、10)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①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②兴办太学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

四、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本课小结】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编写者:李淇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题回顾】

(10年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知识梳理】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

(1)秦末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吸取道家“ ”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

2.内容:

(1)减轻,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2)士兵回家,授予,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3.影响:

(1)积极:恢复经济,增强实力,国力强盛,人民安定。

(2)消极: 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加剧,骚扰,威胁西汉的稳定。

(3)出路:采用 的政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糅合、、思想于儒学中,形成新儒学体系,著有。2.思想主张:

(1)提出 和 的主张。(2)宣扬,提出 和 学说。(3)提出。

3.作用: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政。

(2)公元前136年,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规定、、、、为“五经”,设。(3)公元前124年,设太学,由 传授,合格者即可被授官。(4)设,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确立儒学成为用人标准,使儒学大兴;儒家垄断教育,使部分非贵族通过 为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儒学开始在民间独尊。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重点突破】

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1)兼采各家思想,外儒内法。(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汉代新儒学增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2)汉代新儒学增加“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也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3.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

(1)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展开激烈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秦朝时期,采用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但严刑峻法、重赋繁役激化了阶级矛盾,并导致了秦朝的短命而亡,这也显示了单纯法治之不足。

(3)西汉初,经济凋敝,国库空虚。鉴于秦亡教训,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促进生产恢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并形成了汉武帝时期的盛世局面。(4)汉武帝时期,一方面国家经济军事力量强大,另一方面王国问题、匈奴问题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因而黄老思想已不适应新形势,董仲舒“新儒学”被采纳,并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合作探究】

探究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探究三: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探究四:汉代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 ①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

②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④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寻求新的治国之道,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因此。【及时训练】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政治哲学,主要是因为它倡导()①“君权神授” ②“大一统” ③“民贵君轻” ④“讲信修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

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建立教育体系 5.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华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个时期应是()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明清

6.有观点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下列言论中,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簿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C.“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7.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8.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大一统” D.“三纲五常” 9.阅读下列材料: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何事?

(2)列举汉武帝“利禄的引诱”具体措施三项。

(3)不同的手段分别带来哪两种不同的后果?对此你有何看法? 11.(1)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设五经博士,专事研究与传播;办太学、完成学业合格即可任官;建立地方学校以为官吏后备人选。

(3)秦是对文化的摧残,是其暴政而亡的原因之一;后者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政治统一。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疏不要堵等。

第五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真题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2011年题组(无)2010年题组

1.(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1.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2.(2010〃天津文综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D 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

/ 3 碍的同园地原创严禁转载

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2009年题组

1.(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1.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2.(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C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2008年题组(无)2007年题组

/ 3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

1.(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C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而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3

下载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