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时间:2019-05-12 23:0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 “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2百家争鸣

教材首先分析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接着重点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张,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不受条框的束缚,尽情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异常活跃,各诸侯国君特别礼贤下士。(4)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结合;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他用认识上的相对主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是可怕的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生不如死等。这种思想是奴隶主贵族没落的反映。墨子代表广大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封建制度确立和诸侯混战的局面下,主张“非攻”、“尚贤”、“兼爱”。墨家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法家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法家思想家们都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在各国积极推行变法改革,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世异则事异”,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取代世袭的奴隶主贵族,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安定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了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教材介绍了儒学在战国、秦朝、西汉初期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汉武帝时的社会状况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

西汉建立后,较长时期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无为”已不合时宜。儒生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强调法治,外儒内法,把儒法融合为一体。他提倡等级观念和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还辅之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来论证皇权的神圣性,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的作用,故而为汉武帝所采纳。汉武帝设立太学,用新儒学教育青年子弟,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也成为青年人仕进的敲门砖。从此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教学策略设计

(一)总体思路

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在于,学生对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时代背景难以把握,对思想家的主张了解较少,理解教材难度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着手,了解思想主张及其变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要从学生的熟知的知识入手,分解难点;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好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从同学们知道的老子和孔子的有关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学习老子和孔子思想时,先让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老子和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主张,教师重点讲解“道”,“无为”“仁”等概念。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重点分析“有教无类”主张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有关孔子教与学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句子,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百家争鸣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加以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对史实的掌握准确到位。让学生细心阅读教材,了解孟子、荀子、庄子、墨家、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而分析其思想代表的阶层或阶级。教师要强调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经过了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才更加完整,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于对人性论的看法,教师可将其作为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形成一个争鸣的局面。

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让学生整理归纳春秋、战国、秦朝、汉初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教师结合学生所学指出汉武帝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让学生知道汉初的“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变革;归纳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内容,认识新儒学“外儒内法”“尊儒尚法”的特点,认识到由于它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因而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最后理解新儒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二篇: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来宾高级中学 廖丽萍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代表和核心思想;知道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文化意义;知道董仲舒发展新儒学和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能力目标:通过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背景,学会联系的看待历史文化现象;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会联系古今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通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能够明白思想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政治发展的需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儒家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认识到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的必要性。

活动设计:分成四个小组,整理诸子百家的思想,派代表作思想发言。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通过孔庙、孔林、孔府、孔子文化节等重视孔子文化现象,吸引学生对儒家思想认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提问:孔子受到如此推崇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儒家思想在当今中国和世界仍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提问:儒家思想产生在怎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回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共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参加一场思想的盛宴,给各位诸子提供一个发表和宣传自己主张的舞台。(课前安排好小组准备发言人)

一、合作学习:百家争鸣的表现 第一组:儒家学派

1、提问: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为什么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回答:儒家的核心主张是“仁”;因为孟子主张“仁政”,主张“轻徭薄赋”,提出了“仁”的具体措施。第二组:道家学派

2、提问: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什么?说说庄子和老子思想上的共同点。

回答: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思想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思想;都主张顺其自然,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第三组:墨家学派

3、提问:墨家学派的思想站在哪个阶层的立场?何以见得?

回答:平民阶层;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下层人民渴望安定的社会生活和追求公平的美好愿望。第四组:法家学派

4、提问:法家的思想主张和儒家的思想有哪些不同?当时统治者会采用哪种思想主张,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思想涉及到哪些社会领域?

2、诸子百家思想在这些领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百家争鸣的本质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伟大复兴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汉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思想格局产生的影响: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课外探究: 提问: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历千年沧桑依然焕发蓬勃生机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小结:我国的传统思想源远流长,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基本格局的形成过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课堂练习:

第三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专题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3)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材料三: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流弊已不可掩。无论如何,在外族窥边,豪强乱法,而国力既充,百废待举的局面之下,“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却号召力。

——吕思勉《中国史纲》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材料四: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材料五: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共有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

材料六:“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

——董仲舒《春秋繁露• 为人者天》

材料七: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八: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

董仲舒……的理论还有一层作用就是宣告,一个朝代不能企望无限期的统治下去。无论一个皇朝多好,它的统治仍然是有期限的。在大限来到时,它就必须让位给另一个朝代。新皇朝的创立者将另外承受天命。这是儒家为约束绝对君权而提出的一种限制。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2)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

材料九: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基义》

(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材料十: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合作探究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何特点?

4.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5.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材料十一: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此不可谓非学界之一缺点也。是故政界各国并立,则学术亦各派并立;政界共主一统,则学界亦宗师一统。当战国之末,虽有标新领异如锦如荼之学派,不数十年,摧灭以尽;巍然独存者,唯一儒术。而学术思想进步之迹,亦自兹凝滞矣。夫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惟宗师一统故。而其运皆起于秦、汉之交,实中国数千年一大关键也。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想变迁之大势之儒学统一时代》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合作探究二】:你知道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吗?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五经”(2)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太学设立

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各郡县设立学校。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外儒内法。【小结】

第四篇:【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歌曲导入(课件1)【讲述新课】

教师提问:你知道吗: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教师过渡:秦末农民战争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汉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从“无为”到“有为”(课件4)

学生思考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目的、结果

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社会贫困,国力不强。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田租;释免奴婢;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减免赋役。(5)成效: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教师简单介绍董仲舒情况。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著名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课件5—8)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学生看书,归纳,老师总结、讲述: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老师归纳如下:

4、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积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消极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9、10)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①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②兴办太学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

四、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本课小结】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五篇: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2 教学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回顾儒家思想在汉之前的经历,然后导入新课。新知介绍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

①汉初,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3)影响:

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 边境问题

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

巩固统治(3)主要措施: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 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董仲舒(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3)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体系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加强君权需要(3)提出“三纲五常” ——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独尊儒术的结果: 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课后小结

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2.分析一定时期影响思想发展的因素

(1)借鉴吸收其他思想中合理成分并加以改造;(2)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3)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并得到其支持;(4)有一定的群众基础;(5)思想家的个人努力。3.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中朝、外朝);

经济: 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汉代儒学特点:

(1)内容:宣扬“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2)影响: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3)地位:正统思想(4)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课堂练习

1、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案例分析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主要讲述中西方美术的“现代化”问题,了解东西文化的碰撞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的......

    从拓展训练到案例分析

    从拓展训练到案例分析从拓展训练到案例分析 假定,这篇文章的读者,99%都是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请自觉对号入座,自认属于另1%的读者可以关闭本浏览器窗口)。我想问这99%的读者......

    《从作图到作动画》案例分析

    《从作图到作动画》案例分析 ——草丹局长 1、吴老师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来查找资料,你有什么查找资料的妙招分享给大家吗?或者您知道哪些网站有比较好的数学教学资源?......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案例分析

    少教亦可多学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中国自古有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在世界上也有很多......

    《从作图到作动画》案例分析

    《从作图到作动画》案例分析1、 吴老师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来查找资料你有什么查找资料的妙招分享给大家吗或者您知道哪些网站有比较好的数学教学资源? 答:搜索引擎的......

    《从种植到收获》教学设计

    《从种植到收获》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从种植到收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人们在土地上耕耘》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宗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农业......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思想是:......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4.体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