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3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步:清楚课程标准的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第二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等基础知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步: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第四步:设计教学方法

课前设计预习案,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播放一些视频和原始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第五步: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打印资料 第六步:开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在上课前三天左右,发放本课预习案(参见附录),学生完成后交上来检查,再返还给学生补充完善。

第七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

1、历史上的如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

2、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对比图片;通过对比,反映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人民生活的不同影响,提出问题: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讲授新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材料

1、材料2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

1、背景:【师生互动】

(1)1976年—1978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原因——党的错误指导思想未纠正,表现: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多媒体视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内容:【师生互动】

4、意义: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延伸】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多媒体课件:《十八个血手印》),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师生互动】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行政机构的改变: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 多媒体课件:《安徽凤阳改革前后对比》 意义: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材料

3、材料4 材料3: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4: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问题探究:上述两个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改革?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师生互动】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师生互动】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阻力”的解释:

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提问:1992年,邓小平做了什么事值得歌颂? 【教师讲解】

(1)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理论完善:

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

【师生互动】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第八步:本课小结

第九步:问题解答与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学思之窗】、本课测评提出的问题 完成步步高学习资料的本课训练 第十步:教学反思 附录1:本课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2、召开

3、内容

4、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本质、根本目的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2)内容:(3)意义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

(2)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体制(3)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建立过程

3、意义

附录2:本课课前预习案

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改革内容之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怎么回事?有何意义?农村改革内容之二是基层组织改革。请问,农村基层组织怎么改革? 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改革,城市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在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体制三方面是怎样改革的?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从建国以来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过哪些变化?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何时?“谈话”主要内容有哪些?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请概括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请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你能说说这首歌曲中讲述了哪些历史? 说明:

1、请将上述9道题的答案按照题目编号写在下面空白处。

阅读课文,完成步步高第12课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上述两项要求完成后,一起上交检查。

第二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二、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观点阐述,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对比,问题分析,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从35年看改革开放的巨变

(二)讲述新课

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

探究: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转折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引入下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好铺垫。

2、如何改革?→改革措施→经济体制改革

导入:上一目我们回答了为何改革,那么如何进行改革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经济体制的改革。

设问: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从农村开始)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假设你是新余欧里镇昌坊村农民,根据材料请你谈谈计划经济时代你们村的弊端。

(展示材料:轰轰烈烈下地,松松垮垮劳动)

探究:这种公社化集体劳动产生了什么弊端?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探究: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怎样做才好?

(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探究:体制改革后,你们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农民、农业、农村)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假设你是新余市钢铁厂代表,请你谈谈计划经济时代该企业的弊端。

(展示材料:在1958年,上海的天气很热,某钢铁厂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购买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改革前,沈阳的钢铁厂和五金厂仅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五金厂归机械部门管理,钢铁厂归冶金部门管理,冶金部门把钢调到别的地方去,五金厂需要钢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和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管理体制僵化)

探究: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怎样做才好?

(管理体制、所有制和分配体制)

探究:企业体制改革后,你们钢铁厂发生了哪些变化?

(增强企业活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及其过程,这是本课了解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当时我国农村、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通过合作探究得出要解决这种弊端只有改革。同时让学生了解首先在农村展开改革的原因,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这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改革为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回答了如何改革,那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设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

3)确立:十四大

4)理论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5)意义:经济腾飞,国际地位提升。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到这一目,即改革为何?要求学生探讨并回答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环节中,介绍市场经济的提出和理论的完善。主要采用老师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本课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忽如一夜春风来)→经济体制改革(千树万树梨花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今日荷花别样红)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发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中华大地到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在农村和城市展开,由于无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但是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到处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不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吗?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我国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这不就是拨开乌云重见天,今日荷花别样红?

【设计思路】本课小结,采取了与常规教法不一致的方法,在继承常规教法的同时,在总结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能准确地把握住本课的内容。

第三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一天,大队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一件节日的盛装。可是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马上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合作探究1】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

(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2)不相同。

(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3】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4】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合作探究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6】

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这一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经过,还要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

练习与巩固(略)

第四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

30多年来,两条红线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一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二是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型。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

【课标、学习要求、考试说明】

课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5. 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7. 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8.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考试说明

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

1.背景(了解即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7年提出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3)1978年5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终于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人们的思想在讨论中逐步获得了解放。

(4)1978年12月,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2.内容(记忆)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1)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2)结束了文革后两年来在徘徊中前进的新局面,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

放,成为开辟的起点,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是在坚持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

节,解放和发展。

实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1978—1992: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背景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缺乏内在激励功能,农民缺少经营自主权,在很大的程度上压抑

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B过程

(1)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78年,、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的全面实行。(含义:是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

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

分配的自主权。)

思考: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先各地实验,逐步被吸收为中央政策,最后立法承

认。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经济的关系如何?

(3)的废除

材料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

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

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村民委员

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积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

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10月12日)

①前提:

②表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政府;

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了解即可)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主要的调整?

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私有——私有); 1953年-1956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私有——公有);1958年-1983年:人民公社(仍

是公有制,而且公有化程度高);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为基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

A背景

①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②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见课本

B国有企业改制的内容

时间

①中心环节

②在管理体制上:由高度集中变为③在所有制上:由单一公有制变为④在分配上:由平均主义变为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一个”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消灭——有益

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重新肯定”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请结合建国后相关史实说明之。

张培刚教授认为,根据发动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工业化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由私人

发动的“演进型”,如英法美;第二是由政府发动的“革命型”,如苏联。第三是由政府和

私人共同发动的混合型工业化,如德国和日本。总结我国60多年的经济发展,你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走的是哪条道路?

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即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极大地解放了,推动了。

材料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

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

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

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人民日报》1992年8月4日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经过近十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1992—现在:制度创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思想基础——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

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

2.目标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中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3.确立基本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

4.完善经济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为主体、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

读一读下列资料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日益增长。2002年底,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体实力的增强,还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的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显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体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基本建立——实现市场配置资源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的高速发展,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并朝着的新目标迈进。

读一读下列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

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第二次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贫穷的国家正在变得富强,而其根本原因则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使中国变得富强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表现。

【知识结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有制形式城市国有企业改制管理体制思想基础分配方式目标提出

确立框架

完善理论

基本确立

第五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

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选择题

1.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

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努力突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表明()A.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过时 C.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新经营方式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4.“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

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A.①②

C.③④B.②③ D.②③④

5.1980年8月,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844位个体户统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户。这说明

A.温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D.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地位

6.票证是时代变迁的反映,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不能反映()()

A.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资供应得到保证

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达到小康

D.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7.有一浙江商人,1980年到1992年间因做买卖三次入狱,又无罪释放。引起各方对其是否合法经营展开激烈争论。此事例不能说明()

A.民营经济发展道路坎坷

C.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B.改革开放初期立法滞后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8.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

C.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D.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

9.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要防止陷入‘新的思想停滞’”。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A.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

D.国际局势剧变并影响中国

10.“深圳在建特区的25年间,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 000亿元人民币,接着用了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 000亿元人民币,然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 0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一再创造经济奇迹的‘深圳速度’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深圳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过程

B.深圳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C.证明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D.表明中国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

二、非选择题

11.城镇化进程将深刻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必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日本的城镇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的工业化政策的推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1920~1950年),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

来间接促进工业化生产。第二阶段为加速阶段(1950~1977年),随着战后工业升级的展开,日本的城市化率从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76%。这一阶段,面对非常严重的收入分化问题,日本政府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了国民收入翻番,中等收入阶层明显增多。期间日本还先后制定了3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力图实现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为新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严格企业对劳动者的雇佣保障,完善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体系。第三阶段为成熟阶段(1977年至今),政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日本完成了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转变,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舒绍福《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材料三 2012年11月28日,李克强会见世行行长金墉时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我们推进城镇化,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要保证粮食安全„„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保节能,还要深化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这些都需要国际视野和世界经验,这有利于我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中,C点—D点、E点—F点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评述日本政府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3)综观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的认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研究一般都同意,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巨大,但60年代则不那么大。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人民币738亿元增长到1959年的人民币1 234亿元,增长了约

70%。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之后,一直到1952年底,中苏两国有关部门陆续达成了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重点项目的协议。„„1950~1959年苏联帮助中国新建、改建和扩建了400多个工业企业、车间和其他项目,其中有100个国防项目。„„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苏联单方面撤除对我国的所有技术合同。

——《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援助资料》

材料三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角度概括指出推动中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因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什么外交方针。评价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3)根据大事记提到的历史事件,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1、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计划经济优点 1 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2 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

    市场经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

    1 宝洁公司开发一次性尿布的决策是在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科学且严密的市场调研后,从而把握到顾客和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而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2 宝洁公司通......

    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五篇)

    如何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在中国,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重大问题曾进行了长期探索。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就曾提出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等思......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推荐)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用卖馒头来打个形象的比喻:计划经济就是一个人卖馒头,市场经济就是多人卖馒头。如果你在一个小区卖馒头,整个小区就你一个人卖馒头的时候,那么很显然......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优秀范文五篇)

    首先,从概念上讲,计划经济,即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全体人民通过民主集中,用经济和社会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以及实现全......

    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利弊和关系

    論市場經濟和計划經濟的利弊和關係当市场中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由国家所引导调控的经济体系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无法......

    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还需要计划经济吗

    05工商2班潘高翔05250101231 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还需要计划经济吗? 一、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 计划经济并不是平时做事等要计划计划的一种经济,而是说一种经济和社会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