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勤奋》教学设计5
16、《说勤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节。第一节摆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2节列举司马光勤奋学习和工作,终于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3节列举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4节总结全文,号召我们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中两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本课新词和重要的词语。
3、使学生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明白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本课新词和重要的词语。
2、使学生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明白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本课新词和重要的词语。
3、使学生初步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学重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本课新词和重要的词语。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可是我们在这边,理想在那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引读)是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有了勤奋的法宝,就可以搭起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说说勤奋。(板书:16 说勤奋)指导“勤”字的写法。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勤奋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
1、读词解义:
史学家
司马光 滚瓜烂熟 警枕 《资治通鉴》
生物学家 童第周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远渡重洋 青蛙卵剥离手术
数学家
华罗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有所作为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警枕 A 危险的情况 B提醒,使人注意 C警察的简称 勤能补拙 A修补破损的东西 B补养 C弥补不足之处
3、课文朗读。自读,开火车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初读课文
1、明题:本文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呢?请选择。写景?写人?记事?说理?
说理的文章被称为议论文,通常是先提出论点(观点,看法),再以论据(事例)再进行论证(证明)自己的论点,最后提出希望或号召。
2、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也就是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也就是列举了什么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再读课文。
3、师读课文。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4、指导分段。(板书)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几段?谈谈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论据论证:列举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第三段:(第4自然段)结论号召:我们要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作者在开头就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在写作方法上叫做:开门见山。(板书)(1)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来亮出自己的观点,请读一读。(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这一句,作者还用了另外一种修辞手法,你知道是什么吗?(暗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幻灯片: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用他们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请读一读该句,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这里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
3、填空。(幻灯片)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
,然而你可知道,通往
的桥梁是什么?
。古今中外,每一个
,都是他们用
浇灌出来的。
四、课堂作业
板书:
16、说勤奋
表观点
摆事实
再总结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课件1)(齐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3、光讲大道理没用,要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古今中外,涌现了多少人才,多少成功者,文中选取的是哪两个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那你能读好这些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课件2)
史学家
滚瓜烂熟 高声朗读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生物学家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二、走进故事,品词析句
过渡:打开课本,轻轻地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俩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些鲜花的呢? 走进司马光: 司马光,大家都熟悉吧,你能用两到三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司马光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两个事例吗? A、(课件3)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注意到了哪个成语?说说原因。(“滚瓜烂熟”抹红。)
什么叫“滚瓜烂熟”?
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
“一遍又一遍”是两遍吗?这就叫做(引读)——勤奋
2、你还注意到一个动词了吗?(“躲”抹红)
自己读读这句话。他为什么要躲起来呢?
透过这“躲”,你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吗?:(课件4)(三句逐句出示)
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他这样躲起来读书,为的是什么?这就叫做(引读)——勤奋
长大以后的司马光有事怎样抓紧时间学习的?谁来读一读? B、(课件5):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1、司马光的枕头与你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警枕”抹红)
2、如果让你用这种枕头习惯吗?为什么?
3、这样就会影响你的——破坏你的——但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警枕。)
4、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是警察的“警”吗?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这就叫做(引读)——勤奋
5、他手中的鲜花是——?板书:编成《资治通鉴》
谁来读读文中这句话?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吗?(课件6)《资治通鉴》资料: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点出重点词语),它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所以说它是著名的史学巨著。
1、就是这样一部巨著,花费了司马光整整19年的时间,这是何等漫长的19年啊,19年,你能想象司马光是怎样度过的吗?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2、19年的夜以继日,19年的废寝忘食,终于编成了《资治通鉴》。容易吗?(读好这句话)。他手中的鲜花是怎么来的?你能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吗?(课件7):古今中外……)
3、司马光小时候挤出玩的时间读书,长大以后又挤出睡觉的时间来做学问。这就是真正的勤奋。值得我们学习,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第二节。
4、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课件8):“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走进童第周:
那17岁才进中学大门的童第周又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自读第三节,看看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又是什么?在文中划出句子。板书: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童第周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生读相关句子。(课件9)
C、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1、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笨鸟先飞)
2、这儿虽然没有童第周的想法,但从他的动作我们能推想,他在想什么?
在他心中有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朗读)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3、经过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绩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这正应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朗读)
4、长大后的他也不忘勤奋努力,攻克了难度很大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来读好这句话。
5、这个例子再一次告诉我们,再次出示(课件10):古今中外……
三、对比感悟(课件11)出示两人图片
1、他们俩有什么共同之处?
(1)两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都十分勤奋。(2)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他们俩有什么不同之处?(1、一古一今
2、天资聪明、、基础差)(1)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就会发现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处的。(课件12)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2)(板书:天资聪明、、基础差)看样子,基础好的人要想成功必须勤奋,基础差的人要想成功也必须勤奋呀。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法宝。
3、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像鲜花那样灿烂。
4、一遍一遍地读着课文,让我们越发感受到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这真是-(课件13)朗读: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四、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了,但有一个词,一种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奋”。
2、学完文章,你能围绕“勤奋“说说你的感受吗?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奋的优良传统,你知道哪些有关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梁刺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
2、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6、说 勤 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资治通鉴》
一生勤奋
童第周(基础差)
(名列前茅)青蛙蛙卵剥离
第二篇:《说勤奋》教学设计
《说勤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本文采用议论文常用的举例子的方法,借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理的文章对于高段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是单一而又枯燥的,学生很难直接从感官上去理解文中的道理,但是教师可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通过梳理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经过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设计理念
(1)立足新课程标准,增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本,创设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说勤奋”。
(2)走进文本,回归生活。抓住“勤奋”的特征,解读具体的事例,感受勤奋是通往理想桥梁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以一种勤奋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通过多种方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议论文文体分析)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难点: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掌握常用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课时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使学生初步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二)教学步骤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语: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有了理想,我们又怎样才能实现它呢?(学生讨论)只要我们有了勤奋的法宝,就可以搭起通往理想的桥梁。(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圈画出不明白的地方。(2)生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教师出示词串
滚瓜烂熟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有所作为 远渡重洋 A.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B.开火车读 C.齐读
D.请生交流,反馈已理解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a.利用查工具书,课前预习:滚瓜烂熟 b.出示多媒体图片,理解:远渡重洋 c.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名列前茅 d.联系上下文理解:毫不气馁
E.请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相机指导,书写:渡 a.教师范写 b.学生描红临写
c.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互评。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相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已经很清楚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究竟说了些什么?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指名回答,请同学相互评价、补充,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2)请生快速浏览全文,小组讨论: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清楚,全文写了几个事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A. 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B.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C.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童第周——青蛙卵剥离手术 D. 师生共同归纳列小标题的方法。
先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再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合并归纳大意,就是文章的小标题。
(3)请生再读课文,找找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不同点。师生归纳总结:司马光(天资聪颖);童第周(基础较差)。4.精读课文,感受勤奋成才的道理
(1)请生小声读课文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勤奋的背后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请生总结:“警木”、“天刚亮”……(2)请生交流读书收获。A.片断一
a.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请生交流读后的感受,结合实际理解成功离不开汗水和心血。c.请生带着读,同学之间互评。B.片断二
a.联系上下文,理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b.通过交流理解“勤能补拙”。c.请学生用“勤能补拙”说句话。d.请生带着感受读,相机指导。(3)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4)教师小结: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5、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语: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掌握了一些关于勤奋的词句,感受到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下节课我们将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进一步理解勤奋成才的道理。(2)布置作业: A.抄写生字词 B.熟读课文
6、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天资聪颖
童第周青蛙卵剥离手术
基础较差
十、教学反思
}
勤奋成才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第三篇:说勤奋教学设计
说勤奋教学设计
环节
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认为勤奋很重要,因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是作者的观点,如果作者光这样空口说白话,你们会信服吗?为此作者还举了两个人的事例来加以证明,举了谁和谁的例子,还记得吗?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借助填空理清课文的结构。
能不能看着大屏幕来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
作者说勤奋,提出的观点是,然后用 和 这两个事例来证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设计意图】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对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填空练习不仅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文路,初步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环节
二、实践——重点突破,语义兼得
二、走近名人,见证勤奋。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一走近司马光、童第周,去感受他们的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很——聪明。
(2)从小就机智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功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快速找出司马光取得成功的句子,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我发现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孩子,你最勇敢)
生读句子,板书《资治通鉴》(你一眼就找出来了,很会读书)请同学们端起书来,这句话在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一起来读一读。
(3)那么,司马光之所以能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靠的是什么?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勤奋?圈划关键词句,并记下读书感受。小组交流 交流预设一: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勤奋?
什么是“滚瓜烂熟”?同学们看这个词,瓜熟透了,再不摘就要烂了、滚落下来,我觉得这个词很有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是呀,他读的熟的不能再熟了,甚至能倒背如流,这就是滚瓜烂熟)司马光是如何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是两遍吗?那是多少遍?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你觉得作者在这句话里还有哪些字词写出了司马光的勤奋,请你再谈一谈。
(两个学生出不来)我认为“躲”这个字同样能写出他的勤奋,你认为呢?什么叫躲?(藏)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躲?(我们遇到危险、坏人坏事的时候会躲)司马光为什么要躲?(怕自己动心、藏起来找不到、喊他、打扰)(评价:掌声,他说的多好哇,就是为了避免诱惑。)
引读
是呀,孩子们,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放风筝了,他却-----(指一生读)
夏天,烈日炎炎,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乘凉了,他却-----(指一生读)秋天,瓜果飘香,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摘果子了,他却-----(指一生读)冬天,大雪纷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堆雪人了,他却-----(一起读)师:听出勤奋来了!他这样躲起来原来是----为了抓紧时间读书呀!
这个“躲”字用的真好,一个躲字写出了他的勤奋,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他的勤奋?把你找出来的句子读一读。
交流预设二: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大家都来看看这句话。
引导体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枕头?能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吗?(木头、圆的木头、稍微一动就滚落的枕头)
对这四个字又怎么理解的?什么叫“稍微一动”?(你有自己的思考,了不起)一个圆的木头,稍微一动就会滚开,和你睡的不一样吧?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枕头?请你在这一段话中找理由(他醒来后继续读书写作变红)
这样的枕头就会影响我们的睡眠,破坏我们的好梦,司马光却枕着这样的枕头,还管他叫做警枕。你能说说“警”字在这里的意思吗?(警戒、提醒)
总结:司马光用一个独特的枕头,延长了读书写作的时间,这个警枕,成为勤奋的象征。就这样,他每晚与警枕为伴,一直到六十多岁时终于编成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齐读:“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是呀,孩子们,司马光一生勤奋,终于有所作为。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把这个故事牢牢记在心里呢。指读。
读的真好,尤其抓住几个关键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光的勤奋,真不简单。课文读到这里,再看这句话,你能结合司马光的事例说说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中的鲜花代表什么?(人是著名的史学家,书是著名的史学巨著),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
是啊,鲜花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呀!我请大家记住,你来读,你来读,一起读。
2、走近童第周
作者为了证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除了写司马光的事例,此外他还写了童第周,写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勤奋?大家都往这里看,出示: 1找出描写成功的句子。
2、圈画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勤奋的。
3、结合事例感悟观点
(2)请同学们带着任务默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后小组交流
总结:刚才同学们自己读了书,很多同学做记号,写下感受,刚才我留意到***(展示课本)会学习
(3)交流:童第周取得成功的标志是什么?(青蛙卵剥离手术)一个成绩很差的童第周用什么方法获得成功?
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A、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B、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勤奋?板书:急起直追(感悟力真不错)他在成绩很差的情况下是怎样追的?从这两句话你能读出什么?对于他的这种行为你怎么理解?(勤奋刻苦、起早贪黑、夜以继日)
在落后的情况下,光靠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追是不够的,他还怎样追的?(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所以说童第周的追不仅是勤奋刻苦的追,还是----(讲究方法的追、智慧的追、科学的追)
那他是一天两天就追上来的吗?(半年)
追,需要勤奋刻苦的行动;追,需要科学的方法;追,更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他用勤奋来弥补自己的——(基础差、笨拙)。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功的。这正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名列前茅后童第周就满足了吗?没有,他也是“一生勤奋”,引说——因为勤奋,所以他才能(去比利时留学),因为勤奋,他才能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因为勤奋,他才能在(欧洲的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段资料,读了之后想必你会对“勤能补拙是良训”有更深的理解。出示资料,自读
童第周的成功,再次印证了课文中的这句话。再读“古今中外„„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对于童第周来说,“鲜花”意味着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
三、回顾全文,领悟写法
1、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说勤奋的,引导学生领悟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得出结论——要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2、师:课文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为什么不写三个、四个?我也很勤奋,为什么不举老师的例子?(这是有代表性,精挑细选的)
3、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道理的文章,我们可叫他说理文或议论文,议论文要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作者说—(生读)“古今中外„„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环节
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今天这节课我们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到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学习了作者写议论文首先提出观点、接着列举典型事例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我班有几个同学不太勤奋,有的同学说我很聪明一学就会不需要勤奋,也有同学说我太笨了怎么学也学不会,再勤奋也没有用。你能不能通过讲述《说勤奋》这个故事来说服他们吗?
第四篇:《说勤奋》教学设计
《说勤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情感与价值观: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第五篇:《说勤奋》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诚信的作文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自信的作文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略)
六、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附、板书: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