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画线段图
一、教学内容:教材P48~49例1、练一练相关习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等,也初步接触过线段图等。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择合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3.在富有变化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积累经验,增强策略意识。
五、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理解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并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七、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什么是策略呢?
生:策略就是方法及过程。
师:是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之前我们学过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等,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板书)以前我们也接触过线段图。
课件出示:小宁有30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小春有多少枚邮票?大家看下这道题,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呢?画几条线段呢?
生:2个,画两条线段
师:请同学们用两条线段表示小宁与小春的邮票数,并想一下先画谁,为什么?
同学们自己画线段图,画完展示有问题的。
师:同学们看下,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呢?
生:条件没有标出来,问题也没有标出来。
师:所有我们在画图的时候要把条件和问题都标出来,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为什么要先画小宁呢?关键信息在哪里呢?
生:小春比小宁多12枚
师:对的,小春比小宁多12枚,我们一般把比后面的作为参照标准,所以要先画小宁。
(二)探索新知
师:线段图画完了,大家来一起说一下这道题怎么列式。接下来我们来调整难一点的。
出示课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大家看下这道题,和我们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相同点是都是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数,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不同点是告诉了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一个问题是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一个问题是两人各有多少枚邮票。
师:非常棒,第一道是一个未知量,第二道是两个未知量。同样的,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表示它们的邮票数吧。
展示线段图,并强调标条件和问题。
小宁: 多(12)枚
小春:(72)枚
师:观察线段图,大家思考这道题怎么来解答,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小组交流你们的方法。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72-12=60(枚)60÷2=30(枚)30+12=40(枚)请同学来说一下每步算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72+12=84(枚)84÷2=42(枚)42-12=30(枚)
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师:(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师:回顾反思。
回顾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大家思考下第一步我们先干嘛了呢?
生:先读题,再画图
师:我们画的是线段图,画线段图有什么好处呢?
生:线段图可以更清楚直观的看到他们直接的关系。
师:画完线段图接下来的步骤是什么呢?
生:解答,检验
师:怎么检验呢?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中的方法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生: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时候,探索规律的时候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宁: 多(12)枚
小春:(72)枚
方法一:72-12=60(枚)方法二:72+12=84(枚)
小宁: 60÷2=30(枚)小春:84÷2=42(枚)
小春:30+12=40(枚)小宁:42-12=30(枚)
读题→画图→解答→检验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以简单线段图进行导入,引出这节课内容,由易到难,除了教会学生如何画线段图,清楚解题思路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们先自我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探究不同的方法,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会这节课的内容。不足之处:1.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太好 2.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期浪费了太多时间,后面没有时间进行练习。3.讲课不够灵活,出现突发情况不会处理。4.评价语单一等。
山西省实验小学富力分校
杨 蓉
2021年4月12日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策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聪明的少年,曹冲就是其中的一位,《曹冲称象》的故事熟悉吗?一起来听听。(播放动画《曹冲称象》)
(1)CAI故事:《曹冲称象》
(2)提问: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1)小结:曹冲称象时采用了“替换”的策略,用等重的石头替换大象,称出重量。把本来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替换,变成了容易解决的问题(板书:替换)
(2)揭题:其实替换在数学上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教学例1
1、铺垫引入。
(1)出示图片:一瓶450毫升的果汁、杯子 师:小明把450毫升果汁倒入9只同样的杯子里,正好倒满,每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
(2)师:如果小明把果汁这样倒的话,课件出示:把45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你会列式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不能直接用450除以7呢?
师:现在这些果汁既分给了小杯,又分给了大杯,也就是说出现了两种未知量,所以不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那么,你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2、探究例1
(1)师: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指名学生回答)
(2)、师: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
3、学生相互交流后,展示方法。方法一: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师:这样替换的依据是什么?(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师:为什么要去替换?
师:我明白了,你是想通过这样一种策略,把原本大小不一样的杯子替换成完全相同的小杯,这样就转化成了一个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师: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方法二:小杯替换成大杯。
师:说说是怎样替换的?为什么要这样替换?怎样检验?
4、小结。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大杯换成小杯来计算,把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那你觉得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通过替换变成一种杯子,也就是说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板书)
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师:如果把“这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的关系”改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呢?
2、出示:小明把45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0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师:这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倍数(分数)关系,一个是相差关系。
(2)师: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生:用替换的策略。)师: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替换这个策略去解决?(生:因为这题也是两种未知量,只有先去替换才能平均分? 师:该如何替换,自己在纸上画一画,再解答。(3)学生交流。方法一:把1个大杯替换成1个小杯
师:这里的替换与例题的替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例题替换时总量是不变的,而现在总量出现了变化。
师:看来究竟如何替换呢,依据是什么?
生: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说师演示、板书、验算。方法二:把6个大杯替换成6个小杯
指名学生说理,师板书。
3、小结:这题与例题在解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采用了“替换”的策略来解题。
不同点:例题替换的两个量间是倍数关系,练习题替换的两个量间是相差多少;例题替换后总量没有发生变化,练习题替换后总量发生变化。
师:所以,我们在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数量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学以致用,应用策略 练一练:学校买来10个皮球和5个篮球,共500元。
(1)每个篮球的价格是皮球的3倍。每个皮球和每个篮球各多少元? 填空:5个篮球替换成几个皮球?怎样求两种球的单价?
(2)每个的皮球价格比篮球便宜60元。每个皮球和每个篮球各多少元?
填空:5个篮球替换成几个皮球?替换后总价是多少?
五、总结全课,优化策略
1、总结:组织学生回顾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师: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1)CAI:达能饼干的广告
如果用数学的眼光看这则广告,你们捕捉到什么信息?
(2)CAI: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
(3)CAI: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学生完成作业纸,教师巡视。指名上台展示自己的解法。
3、思考题:
四~六年级同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共去了210人。六年级去的人数是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去的人数比四年级多10人。四、五、六年级参加劳动实践各去了多少人?
4、延伸:师:学习本节课后,你能不能也编一道需用替换策略解决的问题或帮助某企业、超市设计营销或促销方案。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胡大刚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策略
1.感受长方形的变化过程。
长方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件呈现图形变化过程,让学生说)(1)长增加,宽不变,还是长方形。(2)宽增加,长不变,还是长方形。(3)宽减少,长不变,还是长方形。(4)长和宽都增加,还是长方形。
2.有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小军将长方形的长增加2厘米,小红将长方形的宽增加2厘米,谁增加的面积大些?
他们的这个问题,你们认为怎么比较方便些?会像刚才那样用画图形表示出长方形的变化情况,再比较吗?试试看。
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关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感觉画图是不是比看题目清晰多了?解决问题也轻松多了?那你们认为解决这类似的问题,画图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呢?其实,画图就是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策略,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二、探讨策略
(一)教学例题。1.课件出示例题。2.指名读题。
3.交流:这个长方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怎么样能清晰的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变化过程)
4.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师巡视学生画)5.指名上黑板说是怎样画的(画好图后,标出数据及问题)。6.现在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7.根据问题,你觉得我们必须要先求出什么? 8.让学生指出原来长方形的宽,你准备怎么解决?
9.明确增加部分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通过画图不仅可以清晰看 2 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还能看出题目中隐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谁再重复一遍这个重要信息。
10.计算。18÷3=6(米)8×6=48(平方米)11.说每一步的算理。
12.小结: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画图?
(二)教学“试一试”。1.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2.同桌说说这道题给了我们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3.题目下面给出了一幅图,谁来说说看这幅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4.在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写上减少的面积)。5.现在观察,从图上能看出一个什么条件? 6.指名说怎么来解决“现在鱼池的面积”这个问题。7.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8.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师板书。
9.小结:刚才我们从图中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信息?发现了一个怎么样的信息?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刚才我们用画图的策略轻松的解决了两个问题,下面我们继续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更复杂的题目,有没有的信心?
三、运用策略
(一)教学“想想做做” 第1题。1.课件出示题目,并指名读题。
2.理解“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的意思。
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如果长增加6米,宽不变,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二是如果宽增加4米,长不变,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
3.画图:每一组两名同学画第一种情况,另两名同学画第二种情况,组长把两种情况画在一个图中。
4.指名各组说这样画能求出什么? 5.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
(二)教学“想想做做” 第2题。1.读题。
2.指名说这个长方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并画出图形变化过程。3.师引导画出图,并与上题的图区分。
4.提出问题:我们前几题中要求的都是长方形的面积,这题中求增加部分的面积,增加部分不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有什么办法来求? 5.学生交流算法:(1)先求大长方形的面积,再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2)切分成两个长方形(有两种切分方法)。
6.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增加部分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7.指名说算法,师板书。
四、结合题目,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一个什么策略?画图有什么好处?
第四篇: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4 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主题图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这幅主题图将告诉我们什么数学知识呢?我们具体来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木偶戏的情景图。
(1)说一说,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文字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图中信息:走了6人)(2)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2、小组交流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试着用文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
(原来的人数+又来的人数=总人数 总人数—走了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原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还剩下的人数 还剩下的人数+又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
三、13-6=7(人)7+22=29(人)
(又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多来的人数 多来的人数+原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5、比较以上方法的异同。明确这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只是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让学生体会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6、你能把每种计算方法的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3)13-6+22 再次交流:你是怎么想的?(1)学生尝试自己说。(2)小组内互相说。
(3)全班交流说,老师适时纠正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掉中间量,把分步计算变成综合算式。
三、指导学生脱式计算。
22+13-6 22-6+13 13-6+22 =35-6(先算加)=16+13(先算减)=7+22(先算减)
=29(再算减)=29(再算加)=29(再算加)
比较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给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分析:须一算、二想、三连.即先将每个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再根据得数想哪两个算式可以连线;然后再动笔.
2、p6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3、p7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吗?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感受情境,唤醒记忆 1.以“宝贝向前冲”为情境。
(1)把7个苹果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3)用小数点和2、3、4最多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小数? 2.引导学生找这3道题的解法的共同特点,并想一想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3.揭题。
(二)整理信息,感悟策略
例l:王大叔用18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整理信息。提问: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表格。小组先动手围一围,再将不同的围法填入表格(表格主要包含长、宽、周长、面积等项目)。
3.汇报结果、整理表格。
4.探寻规律。引导学生结合有序排列的表格,探寻表格中隐含的数学规律。5.回顾反思。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图中杂志为《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图略),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1.学生独立整理信息,理解“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步骤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重点交流订阅2种的可能情况,突出有序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列表,还可以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并尝试用字母、数字、符号或其他形式表示这3种杂志,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4.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并说说理由。(三)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独立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2.独立思考:把“小华投中2次”改为“小华投了2次”,结果怎样?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一一列举策略,具体是如何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