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2.《凝结》教学设计
《凝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水蒸气变成小水球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谈话:
盛饭时,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谈话: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小水球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镜子上的小水球是怎么形成的?
2、分组讨论交流并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电。
5、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三、自由活动: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1、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
2、师生交流。
四、拓展活动:
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我们想办法阻止它们的出现。
五、教后反思
本课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第二篇:凝结教学设计
《凝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2、3、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蒸气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盖杯子三个、冷水、热水、每组一个酒精灯等。学生分组准备:相同大小的烧杯2个,玻璃片2片,热水、小镜子等。教学过程:
一、引出探究主体。
谈话:盛饭时,每当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回答并提出问题。
谈话: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亲身体验,认识凝结现象。
1、观察: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对着小镜子哈气,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交流:请你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三、动手实验,认识凝结现象。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3个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2、3、4、猜想:你认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实验方案并进行完善。
设计对比试验: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5、学生根据实验方案探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谈话: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并回答: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玻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块冷玻璃片、一块热玻璃片。师生列表比较:
甲杯:温热水 热玻璃片 无小水珠 乙杯:温热水 冷玻璃片 有水珠
谈话;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想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条件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正现象叫做“凝结”。(板书:凝结)
五、课堂小结及课后拓展
1、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学生举例:草也上的露珠,浴室顶上的水珠,初冬窗玻璃上的水珠等。
2、冬天,汽车玻璃窗内壁上总有一层薄薄水珠,阻挡司机的视线,请同学们在课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篇:凝结教学设计
19、凝结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了解生活中常见凝结现象。过程与方法: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2、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课前准备 演示材料: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 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火柴、试管夹、镜子。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知道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
2、水可以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能不能再成水呢?
二、探究活动
1、亲身感知凝结现象。
(1)对着镜子哈气,有什么现象发生?(2)学生观察(3)汇报现象,提出猜想。
①呼出的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②什么条件下能变呢? 教师引导:什么季节容易看到这种现象?
③生猜想:遇到冷的物体。
2、验证猜想,认识凝结现象。(1)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①介绍实验材料
②学生装根据材料进行设计 ③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采用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要点,实验注意事项:安全、卫生、记录等。(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
实验现象:热的金属盘没出现水珠,冷的金属盘上出现水珠。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烧杯相同、水量相同、水的温度相同、金属盘相同、放金属盘的时间相同。不同的条件只有一个:一个金属盘冷、一个金属盘热。(4)小结: ①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②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③出示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 凝 结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板书: 水蒸气--遇 冷--→水
3、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1)学生交流
(2)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尝试解释。
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夏季冰镇饮料瓶上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露珠等。
4、课堂评价
(1)你的表现如何?有哪些收获?(2)互评,合作学习评价。
三、拓展活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板书设计: 凝 结
凝结:水蒸气--受 冷-→ 水
第四篇:《凝结震撼的瞬间》教学设计
《凝结震撼的瞬间》教学设计
课题:凝结震撼的瞬间—使用ACDSEE软件制作电子相册
一、设计思想
本课中,我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利用所有学习手段,通过完成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及ACDSEE软件基本操作基础上,对图形图像文件的综合应用。是将静态的图片转变为动态的媒体形式。在多媒体制作中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认知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归纳和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强。学生对多媒体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加上教师为学生准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手段,因此可以大胆让学生们自己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能较熟练使用ACDSEE软件制作多种格式的电子相册;对多种媒体格式文件有一个初步了解。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校园、热爱国家的情感教育。
4.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参与研究意识,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增强他们学好知识、掌握技能的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ACDSee完成制作电子相册;(2)教学难点:以“视频或VCD”的形式制作电子相册
六、教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导学法、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如小组合作、F1帮助、网络教程及教师引导等手段,点拨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4’)老师活动:演示以四川汶川强烈地震为主题的“凝结震撼的瞬间” 课件,配有“让世界充满爱”主题曲。加上教师富有感情旁白。
学生活动:情感受到强烈震撼,由兴趣引发萌动制作电子相册的心理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课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引出课题:用ACESEE软件制作电子相册。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0’)老师活动:明确目标,布置任务和要求,求助热线:
1、同桌研究;
2、小组协作;
3、F1帮助;
4、网络教程()
学生活动:开放式探究性学习,并借助以上方法来帮助来完成任务。并演示作品,互相评价。
老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找较好的同学演示操作,点评学生作品,给予鼓励 性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开放式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也拓展了知识面,学会了借助于其它手段来完成任务的方法。
(3)归纳小结,点拨要点(5’)老师活动:提问。
学生活动:总结归纳制作相册的一般过程,老师活动:教师点拨重要的知识点和学生经常犯错误的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与点拨,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即突出了重点,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任务驱动,实战演练(10’)老师活动:布置两个任务,任务一:制作屏幕保护程序(.scr)并演示操作;任务二:制作Flash格式(.swf)幻灯放映文件并演示放映;并提出任务要求,提供学习方法与帮助手段。
学生活动: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实践操作,小组探究学习完成任务并演示操作。设计意图:通过巩固训练,使用学生能较熟练应用ACDSEE软件加工和制作简单的幻灯放映文件了。已经能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使学生颇有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大增加了自信心。同时进行热爱自己校园的情感教育。
(5)拓展训练、巩固提高。(12’)老师活动:以“北京奥运”为题材,用“激将法”激励学生继续完成较高难度的任务:布置任务三和任务四并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利用多种学习渠道,完成任务。并能操作演示与互相评价。
老师活动:展示学生作品,并点评作品优点与缺点,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把本节的学习内容进行升华,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与合作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作品分组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培养了学生们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3’)
老师活动: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节课的收获,学生活动:并在老师的点拨下,说出制作电子相册的方法、输出格式及美化相册?
老师活动:设置思考问题--如何将我们的作品刻录成VCD或DVD光盘。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强化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把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
八、媒体应用
硬件环境:极域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环境:Windows XP操作系统、ACDSEE10软件、极域多媒体教室软件、FLASH播放程序及视频播放程序等。
提供资源:教师自制课件,汶川地震、二中校园风貌及北京奥运图片素材;
九、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用任务驱动作为“导火线”,从应用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素材选择与搜集,如校园风貌、北京奥运、四川地震等素材,这些素材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还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式与手段,特别是网络教程与F1帮助功能的使用,会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快,信息量更大,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五篇: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桂林山水》一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介绍了桂林山水。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以情景创设法、朗读法为主,以读写结合法为辅进行教学,通过“读、议、说、写”等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相关视频。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读准生字新词。(3)查找古人赞美桂林山水的相关诗句。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导言: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课件出示)著名的五岳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这些山令人赞叹不已;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这些水让人心旷神怡。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课件出示诗歌及桂林图片)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请你们猜猜它描述的是哪处美景?
2.学生赏图,读诗,交流美景属于桂林风景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里的独特景色。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
要求: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课文同学们读完了,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大家又学会了多少,我们共同检测一下。
3.学习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玩赏、无瑕、攀登、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遇到不认识的请教同桌。
(2)指名领读。(课件一个一个出示生词,找2~3名学生领读。)(3)指导学生开火车赛读。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澜、瑕、攀、泰”的写法。注意“澜、攀”的笔顺和结构;“泰”的下部是“”,不要写成“水”。(5)理解词语。
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理解、学会的词语。
(6)引导质疑,集体解决:还有哪些词大家不理解,说出来,我们共同讨论一下。(学生质疑,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新词,为下一步读文、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将本课生字新词全部学会了,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想必大家现在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先自由读一遍,一会儿我们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比刚才有进步。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己说一说你哪里读得更好了。
师:大家的进步要归功于反复练习,这便是朗读的妙处。朗读还能帮我们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老师建议大家用默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将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标注出来。5.学生交流汇报。
6.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总—分—总”的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作业设计:抄写词语,练习流利地朗读课文。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自己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整体回顾;抄写词语,丰富积累,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生字新词;练习流利地朗读课文,为下一节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大海
西湖
香山
泰山
红叶似火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波澜壮阔(1)指名读,齐读。
(2)现在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两组词语搭配起来,形成一个“的”字结构的短语吗?(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 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3)词语也是有感情、有画面的,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读出词语蕴含的情感,展现词语中的画面吧!(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些短语,引导学生注意“波澜壮阔的大海”与“水平如镜的西湖”在朗读时语气、语调的不同。)2.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课文中的相关词语,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入《桂林山水》,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其他山水的特点,为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作好铺垫。同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借助图片,直观感受 过渡: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课件出示:“配乐欣赏”。
欣赏的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共同构成了桂林的美景。这是螺蛳山,它多像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美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多像一只威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青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啊!一只多么逼真的大象!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啊!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的画面一定会激起学生表达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深刻体会词语的含义,降低理解词语的难度。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一)了解漓江的水。
1.教师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吗?
学生齐读描写“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句子。2.静。
(1)请同学们来看视频: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带着赞叹的语气再读一读这句话吗?朗读指导。(注意“真静啊”,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3)多次指名读后指导背诵。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2)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演示“水中倒影”。(3)看了视频,同学们说说对漓江水的“清”的感受。
(4)朗读指导: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呢?(5)齐背。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桂林“半边渡”的风景图片,学生观赏。
师: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朗读描写以上特点的句子。6.有感情地齐读第2自然段。(二)了解桂林的山。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课文第2、3自然段的叙述方法相似,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1.分小组讨论,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3)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预设:“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
预设:“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预设:“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的?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示。
3.启发想象桂林山的“奇”“秀”“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桂林的山”这一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利用多媒体,让不熟悉桂林的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悟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读学贯穿,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
四、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 2.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桂林美景。
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绮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犹如一幅百里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3.齐读第4自然段。
4.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播放关于桂林美景的视频:让学生说说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
五、深入读文,感悟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思考:描写桂林山水时作者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课文主要写桂林山水,为什么还要在写山水前介绍其他山、水的特点?(通过对比,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
小结:这就是使用排比和对比两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在今后写景时,我们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这样我们的文章也会更加美妙。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谈写作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后,写一写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完本课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其中有很多让我深有感触的语句,比如,有学生写道:“桂林人间仙境,漓江水好奇迹,我还未曾长大,长大必到桂林。”从这稚嫩的诗句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对美丽风景的向往。还有些是这样写的:“人说桂林甲天下,我说桂林是仙境;人说漓江是第一,我说漓江是奇迹。”“漓江的水清见底,桂林的山形各异,只要到了桂林来,定忘时间不知归。”学生丰富的语言让我欣慰。对此,我深有体会,教写景文章时,要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去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吃透文章,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进入文境,让学生真实地体会文章之趣味,领悟文章之精髓,学生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深刻的感受、体会。另外,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写写读后感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