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的点题教学设计
“高考作文的点题”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由“画龙点睛”的神话传说引入。
南北朝梁武帝命令张僧瑶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四条龙,但他却没有给龙点眼睛,说如果点了,龙就要飞走。听到的人不相信,执意让他点上,张僧瑶刚点了两条,不一会就雷电大作,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飞而去,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这个成语后人用来比喻写作文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而我现在想把完成高考考场作文比作“画龙”,而把点题比作“点睛”。假若我们的考生就是张僧繇,画好了龙,然而不会点睛,这龙就飞不起来。也就是说,考场作文考生如果不会点题,书写再潦草一点,“英才”也会被埋没。
二、前车之鉴
人情与季节(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等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提问]《人情与季节》《情与理的抉择》这两篇文章大家打分了吗?如果认为它是50分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简评]: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撰文说,费滢滢作文的基本立意落在‚对感情的淡漠‛和‚对人情的疏远‛上。她强调的是‚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而不是‚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偏离了题意。如果真要写‚节日‛,应当这样来理顺思路:我对某些节日,情感上有亲有疏,结果总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节日的真实内涵。高考作文要的是‚二锅头‛而不是‚碧螺春‛,要抓阅卷老师的眼球,要立意鲜明,那种要泡几
开才有味的‚碧螺春‛在高考作文中是要吃亏的。何教授说,之所以给她25分,一是走题,最多35分;二是平面展开,用四个中国传统节日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古代传统节日,这四大段在同一个平面上,再扣5分;三是文不对题,题目是‚人情与季节‛,而内容写的是节日,不是‚季节‛,再扣5分。他强调说,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就必须遵守一条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便是: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否则,对广大踢足球的考生来说,就很不公平了。
情与理的抉择
常常听到长辈们说:“中国是个人情大国,走到哪儿都得或多或少地讲点人情。”
诚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人治”时代,重人情轻道理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许正因为这样,重人情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了一种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甚至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边有宠臣,父母膝下有宠儿爱女,感情的亲疏,确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俗话说“虎毒不吃儿”,身边至亲近的人,当然也是至可信赖的人,这确是无可厚非。记得在看一部电影时听到这样一句对白:“中国人和洋鬼子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国人有人情味!”这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常常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有机会体验人情味这种炎黄子孙所独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所学的知识的增多,我对“人情重于道理”、“不讲人情”处处路难行“这些看似实在的论断产生了怀疑。社会上充满了情与理的抉择,我们应该怎样去作出判断?是讲人情,还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感情亲疏不应继续成为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信奉道理在我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应当高于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活动,有记者便专门采访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儿子的一番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想过要凭借父亲的职位去帮助自己干什么,走进社会后也没想过靠关系,因为我知道一到了父亲这一关,我肯定是过不了的。“感情亲密,并没影响郑培民清醒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旧踏实勤恳、无私奉献。他们父子的这种高洁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只短短两句话,可它把事例与话题紧紧连在一起了。)
尽管中国有悠久的”人情大国“的历史,但我坚信,感情亲疏将不会成为我们新一代接班人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情与理,并不难作出抉择。虽然把”重人情轻道理“变为”道理高于人情"这条路十分漫长,也将会十分难行。但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我们,拥有决心,拥有魄力,必定会将这条真理之路走阔、走好!
[简评]:本文属议论文写法的一等卷。开篇分析了中国是一“人情大国”的历史,然后提出人情不应成为正确认识事物的障碍,举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例子,分析紧扣话题,最后提出自己的呼吁。判分:内容:24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打在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10分,总分:59分。
议论文中,叙述完事例论据后,如果能紧扣文题进行适当地分析议论,既能避免罗列事例、文体不清的毛病,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角色转换之间(考场原稿)
老王就坐在村口的大枣树下,抽着烟,坐在石墩上。他平常不抽烟,可今天这烟是好烟,更何况,今天儿子回家,他心里高兴。
等儿子等得有点无聊,他就盯着枣树看,想这事儿。上个星期,校长亲自登门,送来两条中华烟,搞得受宠若惊的老王有点糊涂。原来校长的意思是让离退休还有五年的老王可不可以提前退休了,保证养老金一点不少,老王想着办公室里的那几个年轻后生,再想想自己年衰的样儿,有点动摇,但还是说考虑考虑。老王抽着烟,还在出神那会儿,儿子已经到了枣树下了。“爸”,儿子轻唤:“想什么呢?”老王回过神来,看到儿子,连皱纹都笑弯了,说:“回来了?回来就好,快,回家。”然后起身打量了儿子一下,看到他西装革履的,说:“儿子,去年拿应聘的公司看来对你不错啊,待遇很高吧!”老王拍拍他的肩,无限感慨地说:“想当年你个毛头小子还在这枣树下光着屁股跟人打枣吃,打玩枣还强要不少,那时候我就教于你要多忍让,凡事要谦虚。”
谁知儿子听后,大大的摇头:“爸,这玩意儿,现在不管用了,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人都玩了命地和你抢钱啊,就拿我去年应聘的这家公司说吧,人家拿到我们近六百人的简历,随机就仍了一半,还说:‘我们不要运气不好的人。’我算运气了,还在那三百人里面。应聘有五个职位,前四个都被抢走了,而最后一个也有近百人去抢,我是硬着头皮去试的,因为那职位是**,专业不对口,还有我没有那方面的能力啊。去面试室,那考官是百般刁难啊,我胡吹者还真让我进入‘决赛’了。最后剩下我们三个人,那主考官,是很威严的那种,站起身,眼睛盯着那另一个人,那人哆哆嗦嗦地不敢说话,只听考官吼了句:‘你们有自信赢得这个职务吗?’抵一个就直接晕过去了,我身边那个只能冒着冷汗,支支吾吾‘我„„我„„’”。“那你咋的了?”老王也很紧张。“我当时一咬牙,就吼得比考官还响:‘有’,结果考官愣住了,最后也录取了我。现在竞争激烈了,凡事可不能让了。”说完,老王开始迷糊,而儿子已经老道地走进家门。
-老王心里也怕啊,听新闻说这教师的待遇在提高,而且福利也越来越好,那校长是不是„„老王突然觉得怀里那包中华烟咯得自己的心窝子生疼,冷汗都下来了,“儿子工作才一年,老婆子又有病,该不该退休啊?”老王想着想着就想着自己像旧社会被扫地出门的普奴一般最后惨死了。
老王捂着心口,老是念念有词的,神情恍惚,走进家门,儿子就吼了一句:“爸,谁送来的中华啊?”老王看着那红红的包装纸,觉得很刺激,甚至有点晕,刚想到这儿,老王眼前就一抹黑了„„“得,儿子还真给我上了一课”老王最后才说了一句。
三、点题:
1.这篇作文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得分52分。应该说,这位考生十分幸运,如果这篇考场作文不是经过反复讨论,是很难得到52分的,混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之中,此文最多打个42~44分,因为这篇作文先不论它的错别字,病句,单就立意来看,实在太有点隐晦,估计大部分读者看一遍很难与‚文化反哺‛这个立意对上号,你必须读它三四遍才能读出一点‚文化反哺‛的味道,而猜测这件事的结局,从‚得,儿子还真给我上了一课‛这句算是勉强点题的句子去分析,应该是老王学儿子的样,面对校长大‚吼‛一声,坚决地保住了自己不退休的权利。2010年浙江作文题: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化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依据‚针对‛二字,和‚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的要求,题目与材料的内容要联系起来进行审题立意,这就增加了审题立意的难度。因而,考生必须有明确的点题意识,尤其是像前面所举的记叙文,考生更要常点题或者点出自己暗示的信息,以便使评卷老师能迅速判定该文是否切合题意。
角色转换之间(修改稿)
老王就坐在村口的大枣树下,抽着烟,坐在石墩上。他平常不抽烟,可今天这烟是好烟,更何况,今天有了工作已经挑起家庭大梁的儿子回家,儿子有了好工作,他开始反哺老爸老妈了,老王心里高兴。
等儿子等得有点无聊,他就盯着枣树看,想这事儿。上个星期,校长亲自登门,送来两条中华烟,搞得受宠若惊的老王有点糊涂。原来校长的意思是让离退休还有五年的老王可不可以提前退休了,保证养老金一点不少,老王想着办公室里的那几个年轻后生,再想想自己年衰的样儿,有点动摇,但还是说考虑考虑。老王抽着烟,还在出神那会儿,儿子已经到了枣树下了。“爸”,儿子轻唤:“想什么呢?”老王回过神来,看到儿子,连皱纹都笑弯了,说:“回来了?回来就好,快,回家。”然后起身打量了儿子一下,看到他西装革履的,说:“儿子,去年你应聘的公司看来不错啊,待遇很高吧!”老王拍拍他的肩,无限感慨地说:“想当年你个毛头小子还在这枣树下光着屁股跟人打枣吃,打完枣还强要不少,那时候我就教你要多忍让,凡事要谦虚。怎么样,你爸教你的为人品质让你在公司如鱼得水吧?”
谁知儿子听后,头摇得像拨浪鼓:“爸,你教我的这玩意儿,现在不管用了,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人都玩了命地和你抢钱啊。就拿我去年应聘的这家公司说吧,人家拿到我们近六百人的简历,随机就仍了一半,还说:‘我们不要运气不好的人。’我算运气了,还在那三百人里面。应聘有五个职位,前四个都被抢走了,而最后一个也有近百人去抢,我是硬着头皮去面试的,因为那职位是**,专业不对口,还有我没有那方面的能力啊。去面试室,那考官是百般刁难啊,我胡吹着还真让我进入‘决赛’了。最后剩下我们三个人,那主考官,是很威严的那种,站起身,眼睛盯着那另一个人,那人哆哆嗦嗦地不敢说话,只听考官吼了句:‘你们有自信赢得这个职务吗?’第一个就直接晕牙,就吼得比考官还响:‘有’,结果考官愣住了,最后也录取了我。现在竞争激烈了,凡事可不能像你教我的那样谦让了。要谦让我能有现在这份好工作吗?我妈的药费光靠你能行吗?”说完,老王开始有点犯迷糊,而儿子已经老到地走进家门了。
老王心里也怕啊,听新闻说这教师的待遇在提高,而且福利也越来越好,那校长是不是„„老王突然觉得怀里那包中华烟咯得自己的心窝子生疼,冷汗都下来了,“儿子工作才一年,老婆子又有病,我离退休年龄还有好几年,怎么今年该我退休呢?可校长送烟时把话说得再明显不过了,我究竟该不该忍让该不该退休啊?”
老王捂着心口,嘴里念念有词的,神情恍惚,走进家门,儿子就吼了一句:“爸,谁送来的中华啊?”老王看着那红红的包装纸,觉得很刺激,甚至有点晕,刚想到“晕”字,老王眼前就一抹黑了„„
“得,角色转换了,施教者转换成受教者了,儿子还真给我上了一课。这次我可不能谦让了。”老王最后才说了一句。于是,他拿起中华香烟朝校长家快步走去,先跟校长好好说,要不行,就用儿子教给自己的方法,“吼”回自己最后几年的教书权利。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点,话题(或题目0不懂的时候,怎么办啊?我想教大家的第一招: [明确](幻灯)点题第一招:理解不了原题目时,多抄写原题话目。
这是第一着,也是下下之策,万不得已的时候,你实在读不懂话题的时候,比如说,“近墨者黑”,你不知道什么叫“近墨者黑”,“尝试”,他不知道什么叫“尝试”,那就把那个话题多写几句。2.《回到原点》
无论你来自何方、情归何处,总有一个原点让你驻足回望。回到原点,就是回到漫漫征途的起点,回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在那里,拾起从前散落的花朵,获取返璞归真的启迪,你的人生或许从此不同。“我以后的日子,哪怕失去一切,留一部《红楼梦》足矣。”这句话适用于王国维,适用于张爱玲,适用于无数的文人墨客。《红楼梦》之于他们,不是半路消遣的杂书,而是激发他们文学灵感的光芒,是他们文学之路的原点。翻译家杨必对文字艺术的热爱全是源自她上学时读的《红楼梦》,因此每当她情绪低落、才思不畅,便捧出她翻烂了的书,在那些熟悉的字里行间汲取养分。回到原点是为了寻找思想的源泉,即使你已经走了很远,那个起点依然供给你取之不尽的宝藏——林肯床头的一本《爱默生》,温家宝床头的一本《沉思录》,正是他们时常温习的原点。回到原点,更是为了精神的蜕变。认识总是在反复中上升,每一次接近其本原,就是它提升的机会。“拥有20世纪中国最智慧头脑”的钱钟书,生平学贯中西,对千万本学术典籍通晓如流。在最昏暗、最难挨的十年浩劫中,他却搜索出多年累积的残破的笔记,钻研起了他幼时便能倒背的百家经典!春秋的风激扬起他古韵深沉的文笔,劳作的间歇、辛苦的间隙里,他编织出了一曲黄钟大吕般的古乐名篇——《管锥篇》。而那些心血,是他对原点的回归,回到了四书五经的怀抱,回到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日日夜夜。他贡献的不仅是一部研究古籍的绝唱,更是一座精神的里程碑:学术精神战胜了现实的磨难,实现了蜕变!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回到原点可能不是为了获得,而是为了放下负担,给心灵以安宁。“田园将芜胡不归”传递出的远离世俗尘杂的志趣,无疑是回到原点的最佳写照。摇滚时代最伟大的女歌手艾瑞莎•富兰克林,纵横半世纪,驾驭了的各种音乐风格。当她功成名就,可以于神坛上供后人景仰时,却以低调的姿态回到音乐的原点,推出了一张旋律朴实、制作简单、风格原始的唱片,它的名字叫做《无不快乐》。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回到最初的美好,享受原点的宁静,然后再轻装上路,这样的人生难道不令人羡慕吗?
无论我们前进了多久,行走了多远,原点依然等候着我们。不妨在心灵疲惫、前途迷茫的时刻回到原点,寻找思想的源泉,实现精神的蜕变,享受你自己的安宁快乐。
【名师评析】这是一篇满分作文。文章开篇从哲学命题入手,指出“原点”即“安身立命的根本”,见解超出众人。紧接着援引王国维、张爱玲、杨必之于《红楼梦》,深刻他们的灵感原点所归;然后类比指出“林肯与《爱默生》、温家宝与《沉思录》”之间的“原点”关系,让人获益匪浅。再下一层,作者振聋发聩地指出“回到原点,更是为了精神的蜕变”,其中以钱钟书为例,说理通透,绵密谨严,典型深刻!在文章结尾两段,作者更是尽情铺展演绎,将.“回到原点”寻找思想的源泉、实现精神的蜕变,写得繁花满目,美不胜收!
(60分)满分60分,这是2011年广东高考不多的几篇的满分卷之一,它有没有围绕主题写?它有没点题?它
[明确] 开头点了。开头反复说,结尾也点了,中间围绕着主题在说。这位考生,以他对中国文化当中的书法、音乐和绘画的那种熟悉了解,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以三半之叶,来表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取巧,他的写作的圆熟,我们就不说了。但从点题来说,我想教给大家第二招了:
(幻灯)点题第二招:(开头)八行之内,必得点题;结尾之时,必得点题。(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一)审题:
提示语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千世界‛告诉考生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指考生要选准一个切入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提示考生什么叫‚原点‛,弱化了考生审题的难度;‚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指明了考生可以选择的文体,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
‚原点‛究竟是什么?它的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提示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那么,文题‚回到原点‛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亦即回到初始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个‚原点‛代表或者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典型一例,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要‚回到原点‛的原因。当然,‚原点‛也代表了一种蒙昧、启蒙和混沌。禅界有言: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原点,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新加坡有部电视剧就叫《原点》,故事叙述3名好友自小就许下同一个愿望,但因长大后的3人有了不同的际遇,从此分道扬镳,好友变成了仇敌、情侣也两地分离。这是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
因此,这个原点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一切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就范围更广了。
(二)立意:
解决了‚回到原点‛的‚原点‛问题,下一步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回到原点‛。
很显然,提示语的提示就是应该回到源头,这个‚原点‛应该是美好的。因此立意当在这个主旨范围之内,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没有污染的河源是纯净的,没有出发的起点是充满希望的,没有道德堕落的社会是和谐的,没有冲突的家庭是幸福的,这就是‚原点‛的内涵。因此,文章立意的角度很多,人性回归本真,道德回归真善美,生命、成长、青春、奋斗、环境、心灵、诚信、公德等等,都是文章立意的重点。
最佳的立意在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及选取的一个角度: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段友情的回归、一段成长道路的自我反思。这些都是考生最熟悉的生活,可以信手拈来。
(三)构思:
本题构思的难度在于作文提示语与文题的距离,提示语只简单地提示原点,而文题却多了‚回到‛,因此,构思全文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就是说,不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议论文,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美好的原点——破坏、矛盾冲突——回到原点。例如:纯净的环境——发展破坏——治理、恢复环境;幸福家庭——矛盾冲突——回归幸福;纯洁的友情——伤害——恢复友情。
(四)文体选择:
写作要求里的‚生活体验与认识‛告诉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议论文。
根据立意的要求,估计记叙文比例会比往年有增加,亲情、友情将是考生选择最多的题材。考生之中也有单亲家庭的,如果考生来自一个离异家庭,写作一段父母和合的故事,将是佳作。特别是写考生自己游走在父母之间,积极撮合,将是最大的亮点。记叙文要求考生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这是成功的要素。
议论文的写作依然是考生的第一选择。哲理思辨是衡量作文的第一标准,考生如果能够针对‚原点‛进行辩证的分析,在行文安排上层层深入,即为上等佳作。例如:正反对比论证,‚回到原点‛的美好与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两相对照,哲理意味就会浓厚一些。
(五)素材应用:
‚回到原点‛的提示语‚大千世界‛就告诉考生,可以选择的素材比比皆是,但是广东高考作文讲究素材的鲜活,迁,都是可以运用的。
现实生活的素材更多,从假冒伪劣到品牌效应,从坑蒙拐骗偷到诚信社会,从史玉柱到3Q之争,都可以作为素材;反面的事例可以选择‚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件‛‚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醉驾‛等等。选择这些鲜活素材,在于行文之中的哲理思索,正面的例子要阐释迷失的经历之后的‚回到原点‛,反面的素材阐释没有‚回到原点‛的危害。
名言可以引用:‚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为什么呢,因为改卷现在是电脑改卷,把你的东西扫描在电脑上,一眼看到的不是全篇文章,而是开头,而且改卷大组改卷交代的就是看这个考生有没有看清楚这个话题,是不是围绕这个话题在写,有没有点题,如果他是事先准备的背出来的或者是写别的,也许你的分数就下去了,所以改卷老师一个很要紧的任务就是看你有没有点出这个话题,有没有围绕这个话题写。所以除非你想拿60分,你就从头到尾点都不点题,但是句句扣牢题,否则的话,就是哪怕是一类卷,你还得点题。3.《总有一种期待》
总有一种期待,是世界在孤独地守望;总有一种期待,是世界在轻轻地吟唱。吟唱着那永不穷尽的时光,吟唱着那精彩纷呈的故事,吟唱着那永不褪色的美好。
总有一种期待,期待着一个时代的精彩;总有一个时代,需要英雄带来光明。
烽烟四起,战火纷纷,天下大乱。争斗,杀戮,黑暗,世界只能在某个孤独的角落,无奈地看着。总有一种期待,是期盼的眼睛。曾经是君主贤明,曾经是天下太平,而今却是上下异心,大厦将倾。“从此君王不早朝”,曾经的睿智不再,曾经的辉煌不再,曾经的盛世不再。岁月无情,可怜这时光早已不是当初的盛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只剩下那不停奏响的“霓裳羽衣曲”,世界的目光,再一次陷入迷茫。
安禄山之变,一变天下惊。在醉生梦死之间,在歌舞升平之间,有的士兵甚至连兵器都未拿出就被剥夺生命。曾经高贵无比的玄宗只能在叛军的追击之下,狼狈地逃向四川。总有一种期待,世界从未放下的期待。她期待着光明,期待着希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世界期待的目光中,总有人守护着这样的期待。名将郭子仪,一展英雄气。王朝期待他的表演,他便挺身而出。他用自己的方式,满足了王朝的期待。他是王朝的期待,是王朝期待着的英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与苦难是伴,与磨难也是伴。我们在为世界其他三大古文明湮没于历史的长河感到遗憾时,我们更应当为中华的千古传承感到骄傲。因为总有一种期待,期待着世界更加美好,总有一种英雄,去守护着这种期待,总有英雄在世界期待的目光里,前进。
当世界期待着一个驱散黑暗的身躯,便有人燃烧自己绽放光明;当世界期待着一个坚定抗争的声音,便有人牺牲自己呼唤勇气;当世界期待着一个挽救局势的英雄,便有人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看着世界,世界也在看着我们。总有人,在期待的目光里,或悲壮,或勇敢,或执著,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完成世界的期待。世界期待他们带来的光明,他们期待更美的世界。“一年三百六十日,皆是横戈马上行。”我们不会忘记精忠报国的岳飞,不会忘记**亭前伟岸的背影:不会忘记战死沙场的史可法,不会忘记扬州城外坚定的身影;不会忘记驱除倭寇的戚继光,不会忘记闽浙大地上的千里行军。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些人们,那些在世界期待的目光中奉献生命的人们。
总会有种期待,期待更美好的世界;总会有种人,去守护这世界的期待。当守护了世界的期待,便迎来了光明。当期待着更美好的世界,当期待远远不只是期待,我们也该变成他们。
总有一种期待,是世界孤独的眼。在那片历史的星空中,总有一种期待,总有人,守护那份期待,守护那片星光斑斓。
看看下面《总有一种期待》看过了吧?多少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总有一种期待》谁来点评一下这篇文章。
[参考] 满分卷。语言优美,内容很充实,很能体现它的文化底蕴,最关键就是“风起风落间”四个排比句,把主题
[提问] 仅仅是最后点了吗?他的点题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题目和结尾相互照应。)
[参考] 这篇考场佳作有突出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三方面:①见解不凡,大气厚重。文章舍小我,立足世界。理性审视古今历史,立意为“总有一种期待,期待时代的精彩,总有一种英雄去守护这种期待”。这样的立意让文章从思想境界上脱颖而出。②点面结合,表达精彩。作者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采撷粒粒珍珠,演绎成文,选取一代名将郭子仪作为点展开,浓墨重彩,突出表现当残酷的世界期待精彩,英雄就会燃烧自己,牺牲自己,挺身而出。作者还选取岳飞、史可法、戚继光等历史上的英雄从面上铺开,惜墨如金,表现主题,点到为止。详略有别,节奏分明。③运用修辞,语言优美。“世界在轻轻地吟唱”,运用拟人,文章给人以亲切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运用引用,文章有文化底蕴。排比的成功运用,使语言更有气势。[提问] 这又是一种什么招?(绝招)这招有点难。点题第三招:
先看一看。于是点题的最后一招就出现了,该怎么点题呀?见缝插针,无处不点啊。(幻灯)关键之处,多多点题。
[提问] 关键之处在什么地方呢?不仅仅是这篇文章,别的文章也可以,哪些地方是关键之处?谁来说说看? [参考] ①过渡的地方,议论文的话,第一段之后的第二段,第一段应该是引出话题,第二段就是点题,第三段开始议论。
②敏感的地方和模糊的地方点题要点清楚。
③写议论文的时候在每个例子写完以后都应该点一下,而且例子要扣题。
[明确](幻灯)段落的开头、结尾(包括题目),过渡衔接之处,抒情议论之处。
一个作文题,审好不容易。审准了,还要扣住这个话题来写,让你写“现实与理想”,你不能只写信念,注意了,你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写,围绕这个主题还不够,你还要点出来,我是在写它,你不能靠阅卷老师那种延伸想象来补充主题,你要让老师一目了然。不要让老师怀疑这是宿构卷,事先背好的。除非你水平实在是太差。那么就使劲的背两篇吧。2005年的文章“和谐”,大家都认为要写和谐,就背了很多和谐,然后高考的时候和谐的痕迹就很浓的,聪明的人把和谐的故事转一转就变成了“一枝一叶一世界”,不聪明的人最后还是和谐,还是和谐,还是和谐。除非,我重复前面那句话,你想拿59、60,所以,你才不点话题,否则的话你就直露一点,把话题点出来。因为拿50、60有的时候还有分歧,记得很多年前,我看到一个新闻,上海考了一个话题叫“变化”,有一个考生他不写变化,他就写树,当时打分打得很厉害,我们现在离题了你还有十多分二十多分嘛,当时他好象是给他打0分,写“变化”他从头到尾写树,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呀,认为它好的人就说,他在写树,但是他处处通过写树来写变化,怎么不是变化呢?另外一些人说,他哪里写变化了?他事先背好的,从头到尾一篇《树》嘛。争议归争议,分数肯定吃亏的。我说的这是你要时时刻刻向阅卷老师说我在写考场作文哪,我没有离题,我没有离题。如果你把主题表现得隐隐约约,“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万一阅卷老师看走眼了怎么办?因为阅卷老师平均看一篇文章两分多一点时间,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学了那五招,在高考的时候能够有用。又问一个非常傻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学的是什么?(高考作文的点题)那我的这个讲义上写的是什么,讲义看看,我点题了吗?这样写已经很准确,但是还说不上生动,如果要说生动的话,该怎么办?如果要生动的话,把在这个作为副标题,再来个正标题吧,我出了一个。(幻灯)心里有你,眼里还有你;心中爱你,口中说你——高考作文的点题。
说了半天,我们说的点题是点什么题呀?就是话题(题目),更是主题。作文点题训练:
1.对下面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推敲人家的作文是怎样点题的,尤其要重视开篇点题和末尾点题,前呼后应。
一步与一生
那一步,我跨进书海,这一生变得光明(巧用题记揭示主旨)——题记
不知道,与你邂逅是哪个春日的黎明,还是哪个夏日的午后,也许该是哪个秋日的黄昏,冬日飘雪的静夜,只知道第一次发现你的时候,你就给我一份惊喜,如水面亭亭的莲花,清纯脱俗。这一步,偶然的相遇,这款款走入我的心扉。(扣题)
这一步,有了你:这一生。会光明。(开篇点题)
当我躁动不安时,你便会成为长髯飘飘的长者,娓娓地给我讲那一个个睿智的故事。引我在波心中将拖曳的小当我忧郁徘徊时,你如水似风,如涛似画,如牧野短笛,似大漠幽歌,徜徉在你如海湛湛的眸子里,忧郁成了烟
云,飘散开去。我开心得象个孩子。你说,走好每一步,就能走好每一程,走好每一程,就能走好这一生。(扣题)当我低落失望时,你在我人生的树梢上挂起黄手绢。夜晚,总能梦见你窗前的灯如灯塔般闪光,让我有勇气向前、向前,有勇气去追寻明天火热的太阳。
还记得,孩提时我从青春的荒园中匆匆走出,偶然,我发现了你——书。你们汇成海洋,以你的浩瀚拥抱全人类。那一步,我跨进了书海。从此,我的人生变得豁然开朗,这一生变得光明。(扣题)
你总将荧光点点般的启迪赠予我,塞满我尘封的空空行囊;你总将珍珠璀璨般的高尚人格浸染我,启迪我蒙昧的头脑。„„
行走人生,就像攀登高山上的步步石梯。艰难辛苦。然而有了书,我都能走稳每一步。(扣题)直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花秋实,夏阳冬雪,根深几尺,叶发几度,是你始终陪着我的每一步。(扣题)每到一站,你总说,翻天新的一页,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接受新的启迪,去迎接生活新的挑战。如今,我又要启航了。启航了,带上你——好书,去书海,去人生的大海远航,走好每一步,走好这一生。(扣题)
评析:本文为说理性的散文,作者富有思辨性,较好地论证了一步与一生的关系。认为走好一生关键的一步是读书,自己的一生也因读书而更美丽。小作者因跨进书海这一步而让一生充实、光明。(这是暗扣)
全文“一步”出现了16次,“一生”出现了12次,点题扣题共有十余处,作者的扣题意识强,点题扣题明明白白、反反复复。明暗结合,扣题行文,可谓深知考场作文三昧。
但就内容而言,本文谈的是书对该考生的影响,书籍对人生的意义。如果没能很好在扣题,(含明扣和暗扣),此文被判为离题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实上,有不少老师、学生都对此文的立意、内容、得分提出了异议。启迪:
其实,高考作文阅卷场上,老师们最关心的是考生作文是否符合题意,考生离题与否将是判卷的第一要义,是阅卷老师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应试作文中,决定得分的最大因素就是是否切合题意和紧扣中心。特别是在模考、高考作文里,因扣题不紧造成的分数损失,远比语言表达和结构失误造成的损失惨重。
有的同学常常惊叹于满分作文那超凡脱俗的立意,却往往忽略了作者把立意紧紧锁定在话题上的良苦用心和巧妙技法。其实作为考场作文,能否锁定话题是至关重要的,正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切合话题但只是常规立意的考场佳作,却永远看不到立意固然新颖却偏离话题的满分作文。
切合题意并突出中心是得分的关键,而要突出中心,主要在于扣题。跑题与否是选材的问题,也是技巧的问题。学会扣题的技巧,掌握一些作文扣题的方法,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切合题意”基础等级第一要求。所谓“题意”就是题目的中心观点或主旨;“符合”则是合适、妥当、恰如其分。“符合题意”要求考生的作文能适合题目的主旨、中心。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的反思,不停的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点评】本文采用议论文的写法,审题准确,入题快捷。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立意较高,能针对现实,颇有时代气息。论据鲜活,材料典型,总分结构,条理清晰;正反对比,论证充分;灵活引用,恰到好处;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圆合。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从国家民族的高度进行论述,虽然口子开得大,但作者所引材料新颖、恰当、充实,并十分典型,安排材料也颇具匠心,先正后反,由外而中,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分析中肯,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全文展现作者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较厚的语文功底,虽然文章中有个别句子在表达上还不是很恰当,但瑕不掩瑜。
这篇58分的高分作文除了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现实感强等突出优势之外,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是对话题理解准确深刻;二是点题扣题特别紧,文章从开头到结尾,每一段都是紧紧围绕话题来议论说理,而且还反复点题,短短一篇不到900字的文章就有18处点到话题“纪念”二字。正是这种反复点题的做法,让阅卷老师能快速清晰地“看到”作者的立意和主旨,从而为打高分找到了更充分的理由。
2.下面两篇文章在点题方面有所欠缺,请加上一些句子使这两篇能够点题。
纪念有时是一种回忆
每当路过小山坡时,我便想起过去那 些 美 好 的 事 情(那些值得纪念的事情),那山坡下的几棵树长得多么青绿,每次看到它们,便回忆起父亲与我的快乐日子。(那是多么值得纪念的日子呀!)
小时候的我很少有朋友,因为我家住在小山坡上,那儿只有几户人家,所以跟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小孩子就只有那么一两个,那时候的我只有每天呆在家里,所以性格也变得很孤僻,那时父母又在外面工作,我只有一个人呆在家里。有一天,父亲被调到我们镇工作,不用外出的他多了时间陪我,父亲知道我整天呆在家里闷,所以那天带了我去小山坡上植果树,我当时是多么地开心和激动啊!
父亲那天向领导请了一天假与我去种树,我们手握铁铲和水桶向山坡走去,一路上有说有笑,父亲在路上教我认识了许多的东西,什么是含羞草,什么是麻雀,原本只有在书上看到的东西,现在都看到了,到了山坡下,父亲选好了几处肥地,便挖起土来,他还教我怎样挖土,怎样才能种好树,我一边看一边学,父亲挖洞,我埋土。父亲说,要种活一棵树,就要好好照顾它,当它是幼苗时,不但要多加除草,浇水,还要保护它,不要被外物把它折断,当种好树时,我又跟着父亲到小溪边去取水。我跟在父亲身后,就像母鸡带小鸡那样,父亲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到了小溪,水虽然很浅,但仍有小鱼居住在那儿,我看着小鱼便想去捉,于是父亲告诉我,鱼儿也跟人一样,需要自由,它们的自由游动是我们观赏的乐趣。的确是这样,我那时还不懂,我只想拥有它,而不是去了解它。我把水给提到果树边时,父亲在那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小树,这又使我了解到父亲的仔细,我们就这样把三棵小树种好了。
由于我家离种小树的地方不远,所以父亲一有空便带我去看小树,我们每次出去都很开心,而且每次出去父亲都教会我很多的知识,使我了解到更多大自然的东西,父亲的那双大手拖着我时,我感觉是多么的温暖啊!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每次路过小山坡时,我都会想起过去的美好的回忆,小树逐渐长大了,然而我也是个成年人了,它见证了我的岁月,也是它的存在,才能使我与父亲相互了解,小树的未来也就是我的未来,我也要向小树学习,勇敢地向上爬,达到我的理想。(我也已经长大成人了,但小树已成为纪念我成长岁月的象征,看到它,我就会想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想起我成长过程中的许许多多,纪念成了我一种美好的回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常识告诉我们,西瓜总是圆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只方形的西瓜会是何种反应?怀疑西瓜是真的,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其实不必怀疑,它的确是一只真的西瓜——据报道,日本农民早在上个世纪就种出了方形西瓜。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碰到类似情形,存在 会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请以“生活中的方西瓜”为话[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包容的价值(“方西瓜”需要包容)
你见过方形的西瓜吗?你见过有翅膀的鱼吗?你见过会动的植物吗?你见过两个头的蛇吗?你见过„„ “不可能!”或许你会这么说。是呀,这就是人,总是忠实于自己的常识,忠实于那一个个在脑海里已经被奉为真理的常识,所以我们否认,我们排斥,我们拒绝那一切与常识相悖,但的的确确存在的事实(“方西瓜”)。然而,就在这一次次的否认、拒绝和排斥中,我们丧失了多少进步的机会呀!
回望人类发展史,当一个个新事物(“方西瓜”)
诞生的时候,遭受的几乎是同样的命运——怀疑和拒绝。当第一艘蒸汽船下水之时,人们讥笑说:“这东西肯定动不了。”当第一辆火车登上铁轨时,人们讽刺它:“这肯定还跑不过骡子。”当第一架飞机驶上天际之前,人们同样怀疑:“人怎么可能飞上天呢?”但事实却一次次地向人们证明着,这一件件有悖常理的事物(“方西瓜”)真实地存在着。于是乎人们开始接纳它们,但不少人仍没有从中吸取教训,遇到了新生事物(生活中的“方西瓜”)还是拒绝再拒绝。可悲呀,这一次次地拒绝,延缓了多少文明的进程啊!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新生事物(“方西瓜”)都是很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但至少我们在心态上应该包容它,不带任何偏见地去了解它、认识它,进而再以人类聪明的头脑去判断它的好与坏。而不是一开始就在脑海中给它判了死刑,然后再用一双藏在有色眼镜后面的眼睛去挑剔它,否决它。
在这新世纪之初,我们不应该再犯同样的错误,而 要 以 一 颗 包 容 之 心 去 看 待一切
新鲜的事物(生活中的“方西瓜”)不让进步的机会轻易地从我们身边溜走。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发展得更快也更好![完]
3.以“必须跨过这道坎”、“忘记与铭记”、“诗意地生活”、“位置与价值”为题用陶渊明的素材各写一段话。要求必须点题。
附:作文素材——陶渊明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二、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三、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四、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1)、人生路上,会有一道道坎坷,然而我们必须跨过,!朋友。没有什么难以割舍的痛。为什么要背负昨天的思想包袱,生活在现实的烦恼中呢?看一看陶渊明吧,作为隐者,纵然苦难相伴,生活悠然自乐。从他的字里行间里,你可以看到南山的孤松,东篱的芳菊,袅袅的炊烟,荷锄的农夫„„他坚定的跨过去了,静穆中有一分遥远的真实。
(2)、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谥,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4)、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4.分别以《牵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真正的自己》为题目各写一个开头和结尾。要求点题,并且前呼后应。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材料。
北师大教授于丹,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演讲。使馆人员问于丹:中日两国之间有一段不幸的历史,可现在的合作机遇又很多,那么应该怎样处理这种关系?
于丹说可以用《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来处理中日关系。所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人家伤害了你,你不必用美好的东西去回报他,但又不应冤冤相报,要用我们民族的正直、磊落、坦荡去面对它,既要记住又要让它过得去,这就叫“以直报怨”;而当别人以美好的态度来对待你时,你也要以美好的态度真诚地回报对方。
母亲的牵挂
(开头)让我最难忘的是母亲的牵挂。母亲的牵挂,就像雨后空中那道彩虹,绚烂多彩;母亲的牵挂,就像炎炎夏日的阵阵清风,给你带来阵阵凉爽;母亲的牵挂,又像那爬满墙头的密密麻麻的青藤,剪不断,理还乱„„是啊,正是有了这牵挂,才演绎出人生中那许多动人心弦的历史,正是有了这牵挂,才涌现出生活中无数缠绵悱恻的故事。
(结尾)友情也许会褪色,誓言也许被遗忘,但亲情将永存人间。朝朝暮暮,春去秋来,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母亲心血的结晶,它不知道包含了母亲多少的牵挂。母亲的牵挂,就像夏天的甘霖,深深地滋润着我那干涸的心田;它是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母亲的牵挂,更是我成长的阶梯,它引导我脚踏实地的迈好人生的每一个步子,它帮助我度过生活的每一道难关!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开头)在接受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奴化以后,在经受了侵略者的摧残以后,在经历了如此极端的对待后,国人也就有了两种极端的处世方式,“以德报怨”“以牙还牙”。
信奉前者,则是一只“傻羊”,而笃信后者者,则又成为了一头“恶狼”。而对日益理性却愈发复杂的的社会,无论是“傻羊”还是“恶狼”都是不合适宜的。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理性的处世方式,于是,孔子的话在跨越了两千多年后又复活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理性的人,用理智的心去对待一切,往往能把世界变得更美好。
(结尾)所以,抛去狭隘的处世方式吧!现在的社会,一只“傻羊”会变成若干块羊扒,供人食用;一头恶狼会变成活靶,供人炫耀。用平常的心去面对,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就可因此而更美好了。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开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心中有一份操守,不计较个人恩怨,则常坦荡荡。而小人则睚眦必报,常想着如何去算计那些曾伤害过他的人,因此常戚戚。由此可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所在。(结尾)君子非圣人,怀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心态,以宽容之心,感激之心来待人,那么,成为君子将不是空想。
做真正的自己,是时代的召唤。„„
露珠只会折射别人的光芒,我们将它嘲笑;露珠只会依靠别人的颜色,我们将它否定。做真正的自己,方能光芒四射,方能五彩缤纷,方能为世人所赞同。
5.从高中语文课本中找出一些课文来研究作家是怎样点题的。
例1.《“布衣总统”孙中山》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我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例2:《故乡的榕树》(必修2)
(开头)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的彩色的鹅卵石,至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做真正的自己
在枫叶上的露珠,红红的闪烁,多美丽啊!在荷叶上的露珠,苍白地滚动,多凄凉啊!可这美丽,只是露珠凭借枫叶的烧红才得以闪烁,也只是露珠凭借荷叶洁白的玉肌才显得动人。它只有附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折射出光彩。可我们呢?我们有我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色彩!折射的光彩是别人的,自我散发的光彩才是真正缤纷的。朋友,让我奉劝一句:做真正的自己,莫要做透明的露珠。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如何点题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如何点题
点题,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出文章题目的含义。由于题目的含义往往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与主题思想相关。因此,点题恰到好处,就犹如画龙点睛,既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又会方便读者阅读,给他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构思布局时,如何设计点题呢?
(1)在点题的位置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①在文章开头点题。如《小草》一文的开头:“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鲜艳多彩;不少人爱柳,因为柳树柔美多姿。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文章一开篇,就开宗明义,点出题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
②在文章当中点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段话,不仅揭示出了邱少云牺牲的伟大意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加强了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③在文章过渡处点题。如《爱美的妈妈》一文中的过渡段:“这就是我的妈妈,爱整洁,讲仪表。不过,你可千万不要认为我的妈妈只讲外表美,她的心灵更美。”这段话,不仅点明了题意,而且将文章前后内容自然、紧密地衔接起来。
④在文章结尾点题。如《谢谢您对我的帮助》一文的结尾:“手中的考卷就要答完了,让我在这有限的几分钟内,对您衷心地说一句:‘谢谢您,敬爱的王老师,感谢您6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段话既归纳了全文内容,又点明了题意,也写出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在点题的形式上,除一次性点题之外,还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首尾同时点题。如《难忘的一件事》,开头:“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其中大多数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有这件事至今仍记忆犹新。”结尾:“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它将铭刻在我的脑海深处,永远提醒着我要做正直的人。”这样,首尾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了中心,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在记叙的过程中逐一点题。如《老水牛爷爷》一文中:写他“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胡须”,点出“老”;写他“会凫水,而且凫得特别出色”,点出“水”;写他“脾气很怪,真像牛一样”,点出“牛”;写他“辈份最大”,点出“爷爷”。在记叙中逐一点题,文章恰似一出儿徐徐展开的话剧,引读者循文生情,渐入佳境。
(3)在点题的表达方法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①通过叙述点题。如《草原》一文的开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里用叙述的方法点题,话语中流露出第一次见到向往以久的草原的兴奋之情。
②通过描写点题。如《我的爸爸》一文的开头:“我的爸爸今年36岁,中等身材,乌黑的头发,一双明亮的眼睛衬着白皙的皮肤,显得十分慈爱、可亲。”这里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点明题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点题。当然,也可以通过描写环境、景物含蓄点题,或通过侧面描写间接点明题意。
③通过抒情点题。如《我爱我的老师》的结尾:“刘老师啊,我的好老师!您不但教我知识,还时时刻刻以自己的言行教我如何做人,教我如何关心他人。我从心底里喊一声:“刘老师,我爱您!”作者直抒情怀,点明题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④通过议论点题。如《记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的结尾:“‘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是啊,人间自有真情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不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了吗?”这段议论,既点明题旨,也使文章增添了光彩。
(4)从修辞的角度上,还可以考虑以下点题的方法:
①运用“反复”点题。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在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写了“别了,我爱的中国!”这样“反复”点题,不仅表达了作者离别祖国的痛苦之情,还使文章完整如一,增强了抒情效果和感染力。
②运用“引用”点题。如《桂林山水》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引用名句点题,言简意赅,既赞美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又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
除“反复”、“引用”之外,还可以考虑运用比喻、拟人、一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来点题。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怎样的手法点题,总之,点题要与具体描述、具体事例的记叙紧密结合,使双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决不能空喊口号,唱高调儿,说套话、大话。
【思考练习】
(1)“点题”,指的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构思布局时,如何设计“点题”?
(2)拿出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的文章,认真读一读,想想文中运用了怎样的点题方法,在此方面还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第三篇:如何点题
在点题的位置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①在文章开头点题。如《小草》一文的开头:“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鲜艳多彩;不少人爱柳,因为柳树柔美多姿。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文章一开篇,就开宗明义,点出题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
②在文章当中点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段话,不仅揭示出了邱少云牺牲的伟大意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加强了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③在文章过渡处点题。如《爱美的妈妈》一文中的过渡段:“这就是我的妈妈,爱整洁,讲仪表。不过,你可千万不要认为我的妈妈只讲外表美,她的心灵更美。”这段话,不仅点明了题意,而且将文章前后内容自然、紧密地衔接起来。
④在文章结尾点题。如《谢谢您对我的帮助》一文的结尾:“手中的考卷就要答完了,让我在这有限的几分钟内,对您衷心地说一句:‘谢谢您,敬爱的王老师,感谢您6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段话既归纳了全文内容,又点明了题意,也写出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在点题的形式上,除一次性点题之外,还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首尾同时点题。如《难忘的一件事》,开头:“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其中大多数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有这件事至今仍记忆犹新。”结尾:“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它将铭刻在我的脑海深处,永远提醒着我要做正直的人。”这样,首尾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了中心,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在记叙的过程中逐一点题。如《老水牛爷爷》一文中:写他“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胡须”,点出“老”;写他“会凫水,而且凫得特别出色”,点出“水”;写他“脾气很怪,真像牛一样”,点出“牛”;写他“辈份最大”,点出“爷爷”。在记叙中逐一点题,文章恰似一出儿徐徐展开的话剧,引读者循文生情,渐入佳境。3
在点题的表达方法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①通过叙述点题。如《草原》一文的开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里用叙述的方法点题,话语中流露出第一次见到向往以久的草原的兴奋之情。
②通过描写点题。如《我的爸爸》一文的开头:“我的爸爸今年36岁,中等身材,乌黑的头发,一双明亮的眼睛衬着白皙的皮肤,显得十分慈爱、可亲。”这里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点明题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点题。当然,也可以通过描写环境、景物含蓄点题,或通过侧面描写间接点明题意。
③通过抒情点题。如《我爱我的老师》的结尾:“刘老师啊,我的好老师!您不但教我知识,还时时刻刻以自己的言行教我如何做人,教我如何关心他人。我从心底里喊一声:”刘老师,我爱您!“作者直抒情怀,点明题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④通过议论点题。如《记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的结尾:”‘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是啊,人间自有真情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不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了吗?“这段议论,既点明题旨,也使文章增添了光彩。
从修辞的角度上,还可以考虑以下点题的方法:
①运用”反复“点题。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在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写了”别了,我爱的中国!“这样”反复“点题,不仅表达了作者离别祖国的痛苦之情,还使文章完整如一,增强了抒情效果和感染力。
②运用”引用“点题。如《桂林山水》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引用名句点题,言简意赅,既赞美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又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
除”反复“、”引用“之外,还可以考虑运用比喻、拟人、一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来点题。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怎样的手法点题,总之,点题要与具体描述、具体事例的记叙紧密结合,使双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决不能空喊口号,唱高调儿,说套话、大话。
注意事项
【思考练习】
(1)”点题“,指的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构思布局时,如何设计”点题"?
(2)拿出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的文章,认真读一读,想想文中运用了怎样的点题方法,在此方面还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第四篇:点题
记叙文是考场作文的得分利器,同学们已经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记叙文写作训练,绝大部分同学都懂得了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如怎么确定文章主旨?怎么行文谋篇?怎么选择材料?怎么进行具体细致描写?等等。但是,很多同学还不知道记叙文的扣题点题方法,有些同学甚至没有扣题点题的写作意识。前不久,有个同学拿了自己写的一篇《欣赏》的文章给我看,文章写得不错,但是文章只在开头和结尾有点题,中间主体部分一次都没有点到“欣赏”或大意接近“欣赏”的文字概念,显然,文章中部没有扣题点题,这是记叙文写作之大忌,失分会很严重的。基于这种情况,本学案就针对“记叙文的点题”的问题和同学们谈谈写作中的操作办法,希望给同学们一些借鉴。
记叙文的“点题”,是指在文章中点明文题,点明立意的一种做法。这在考场作文中是很必要的。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作文是合题的,立意又是明确的,点不点题无所谓,如果是竞赛作文,就真无所谓,如果是考场作文,应当是点题为妙。因为阅卷老师看的速度非常快,或许短时不能明白过来,还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在考场作文中一般不要省了这个操作。
【方法介绍】
是不是一定要在文中点文题(题目)呢?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文章完全合题,不点也能让人一下子看明白,那样的话不点也行,但如果你的文章有点“形散”,那就需要在文中多次点题。我建议我们的同学在考场作文中都要点题,多点题一定不会错的!
点题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技法,点题有术。但文章究竟在何处点题,则无定规,应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而定。点题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这种方法是作者在篇首即将文章的主旨推出。篇首的点题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它可以引起读者对文章的关注和思考,便于读者对文章中心的感知和把握。
如朱自清着名的《背影》,文章扣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了父子深情。文章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段话用平实、简洁的语言告诉读者,思念父亲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这样开门见山,落笔点题,说“背影”,揭主旨,为全文罩上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也为读者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了很好的预设作用。
二、卒章显志法
这种方法是作者在全文叙述或陈说的基础上,在文章有了水到渠成的蓄势后,将文章主旨在文末推出。这样的点题犹如江水陡掀波澜而又瞬间定格。它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王周生的《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选择了病房和万人体育馆两个地方,采用倒叙手法,写小浩波探望病危的阿婆,由此引出阿婆平时“最爱”小浩波的诸多事情。特别是阿婆为了保护小浩波,宁愿自己烫伤,从而激起小浩波一心要给阿婆买皮手套的念头,这种感情是那样的真诚纯洁,那样的深挚持久,以至阿婆死后,小浩波在万人体育馆看戏熊演出,还念念不忘要让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好不再生冻疮。文章在篇末点题:“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在对孩子的褒扬中暗含着对大人们的批评,使文章所要表达的“大人们应该保持那一种赤子之心,让社会充满友爱,充满温暖”这一主旨得到了彰显。作者在篇末的点题,深刻地揭示了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一线穿珠法
这种方法是作者在行文中数次点题,点题的话语犹如一条红线,把材料串联起来,使全文形成一个结构紧凑、中心突出的整体。
如有篇题为“读书真好”的满分作文,作者在文中恰到好处的点题,成了这篇文章成功的重要因素。作者开篇写道:“每当我陶醉在书的海洋中时,一种奇妙的感觉便充溢着我的心房,我似乎听到自己的心底发出由衷的感叹:读书真好!”这里,“读书真好”是作者第一次扣击题旨。作者巧妙地移用文题作为点题之语,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第一印象。接着,文章由读书长真知——“我有甜蜜的感觉”写到读书益情智——“我得到心灵的净化”。前者直抒胸臆:“我有一种甜蜜的感觉:读书真好。”后者叙说感受:“……是的,读书真好。”然后再由读书助成长——读书“成了我精神的脊梁”,到最后读书促进步——书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作者由“我”及人,由点到面,由叙感受而发感叹:“不仅是我,亿万个声音都会呼唤:‘读书真好!’”再次点题。最后,作者以“读书真好”四字独立成段,结束全文。这篇末的点题,是前面的内容的总结和升华。综观全文的数次点题,设置恰当,多而不腻,似一颗颗珍珠穿成的项链,放出夺目的光彩。
一般来说,文章点题与否,是衡量其高下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就叙述性的文章来说,除作者有意地运用含蓄的手法曲折地表达主旨的文章外,都应认真点题。不注意或根本没有点题的文章,只能给人以散乱、肤浅之感,而这样的文章是难以获得认可的。
第五篇:作文点题(最终版)
作文点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考试大纲》对作文要求;
2.掌握如何在文中点题的方法;
3.在实际写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方法。
重 点:掌握如何在文中点题的方法;
难 点:在实际写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一、亮出你的主题
作文存在的问题:没有审准材料的含意就草率行文,审准了材料含意,却在行文时内容与题目没有实质的联系和契合,而是貌合神离。
中考语文阅卷老师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二、作文点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精要的语句点示文章的题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就是诗歌中所说的“诗眼”,文章中所说的“文眼”,是整篇诗文精神的“团聚处”。
1.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
2.点题,是想要获取高分的妙招。
3.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
三、扣题方式
(一)实扣
1、标题扣题(立骨扣题)
例《我是一颗珍珠》《成为珍珠并非是不可实现的梦》《心有天使,诗意人生》 《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 》《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我是天使》(06年广东高考作文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2、内容扣题(文与题有本质联系)
例.题目:找准自己的位置
(开头段)……大自然尚且懂得美丽因自己的位置而异,生而为人,我们怎能不洞悉其中的道理?……
(中间段)诸葛亮在南阳则躬耕,在朝野则尽瘁;苏东坡被重用则用尽尽力,被贬则放情山水;鲁迅学医则图救人,执笔则念天下……他们铮铮如响的名字,不正是在不同的位置上绽放不同的生命之光么?
(二)明扣
1、首段扣题(开头第一段扣题)
例1.《“布衣总统”孙中山》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我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例2.[2006广东满分作文] 雕琢心中的天使
雕琢心中的天使处理不当,治理国家的目标就难以达到。刘备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贸然出兵,落得个营烧八百里含恨白帝城的可悲结局,唯有带着兴复汉室的遗志托孤于丞相,复兴汉室,雕琢“天使”也就宣告夭折,深可痛哉!
于国家,“领头羊”要善于雕琢,持之以恒,“天使”方会显形,目标也就会实现。
12、首尾扣题(每一段的首尾用相同的词句形成排比)
例.心有天使,诗意人生(2006广东)
是谁本着一颗报恩的心,是谁守望着偏僻的山村?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是爱的天使,是一种对社会报恩的责任感吧!……
是谁奔走在田垄间行医,是谁一心拯救人民?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医治,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李春燕!……
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邰丽华,你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你的“开花衽”绽放出的花儿是那么骄艳,那么动人,你心中一定有自己雕琢的天使,一个让当今中国人民感动得流泪的天使,是吗?
3、点化扣题(即事实论据后要围绕中心进行议论)
例1.当品读完《行路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为你的思想破碎伤痛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抑郁悲苦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不羁,你是怎样摆正天平的呢?是那颗不畏权贵敢让高力士脱靴的直率的心,还有那壶清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孤独却又幸福着。你的双手给予了我力量-------乐观洒脱。你教会了我化苦药为甘霖,不论是非荣誉,“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李太白,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上海)
议论文中,叙述完事例论据后,如果能紧扣文题进行适当地分析议论,既能避免罗列事例、文体不清的毛病,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例2.03年高考优秀作文《情与理的抉择》,在简单叙述完郑培民的事例后,紧接着来了几句议论分析:
感情亲疏,并没影响郑培民清醒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旧踏实勤恳、无私奉献。他们父子的这种高洁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
4、结尾扣题
例1.(结尾)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惊天动地的壮举;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誓言;雕琢心中的天使,不一定要亘古不变的守候。让我们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让奉献将我们自己雕琢成最美的天使。(《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06年)
例2.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05年高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的结尾)例3.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高考满分作文)
(结尾部分)等待,是一种信念;等待,是一种态度;等待,是一种追求;等待,也是一种选择。选择等待会让我们更成熟;选择等待会让我们更坚强;选 择等待会让我们更富足。我愿执等待之手,共赏精彩美景!
(三)全扣-----反复扣题(标题、内容、段首、结尾等都扣题)
例1.做真正的自己
在枫叶上的露珠,红红的闪烁,多美丽啊!在荷叶上的露珠,苍白地滚动,多凄凉啊!可这美丽,只是露珠凭借枫叶的烧红才得以闪烁,也只是露珠凭借荷叶洁白的玉肌才显得动人。它只有附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折射出光彩。可我们呢?我们有我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色彩!折射的光彩是别人的,自我散发的光彩才是真正缤纷的。朋友,让我奉劝一句:做真正的自己,莫要做透明的露珠。
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的大智慧。……
做真正的自己,是时代的召唤。……
露珠只会折射别人的光芒,我们将它嘲笑;露珠只会依靠别人的颜色,我们将它否定。做真正的自己,方能光芒四射,方能五彩缤纷,方能为世人所赞同。
注意:
在考场上,作文切勿跟文题若即若离,最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反复点题,渲染并突出文题。用作点题的话语可以设计五六处分别出现在段首,中间和文末,以便步步勾联,彼此当照应,浑然一体,构成最优化组合。
四、扣题方法
扣题方法一:字面重复扣题法
在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字面相同的词句重复出现,醒目扣题,反复扣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1.巧用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等。)
例:《故乡的榕树》
(开头)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的彩色的鹅卵石,至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2.巧用修辞(比喻、排比、设问、引用、对比等)
例:(2006年全国卷Ⅱ满分作文《人不读书为哪般》)
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写得是沉醉灯影书香的境界;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的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什么了不起”。可见书是她的伴侣。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书迷、书虫真可谓数不胜数,可目前中国读书的人为何越来越少呢?
3.巧用小标题
4.巧用题记
扣题方法二——浓墨重彩扣题法
避免前文扣题不足的缺失,在结尾一段或几段文字扣题,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多方面反复强调的力度,实现最大限度的扣题效果。
例:(2006全国一满分卷)《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中间段)因为做自己,舒婷选择了橡树旁一株木棉式的爱情。
因为做自己,顾城选择了用自己黑色的瞳来寻找光明。
因为做自己,他们寻得了生命发芽的机会。
因为做自己,而没有让雨淋湿自己真正的灵魂。
课堂练习:
2013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作文题目:____的梦想
(六)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原文)。
第四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段中“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个句子用什么比喻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6.作品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着进行记叙,写由对父亲写信的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2、认真 主动 随意 马虎
3、“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4、用“一条长长的线”比喻“一字排开”的信封。生动形象地写出信封数量很多,对后文的抒情起到垫衬作用。
5、要点:①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6、父亲的信 不理解 理解 自己决不辜负老人的亲情,也要多写平安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