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东问题教学设计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中东问题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东 教学要求
1.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读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5.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借助阅读材料和地图,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结构分析
编选本节内容是基于以下设计思想:(1)在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之后,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进行突出介绍;(2)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3)以上述知识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4)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如石油资源的多、水资源的少,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内容点析
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至今还没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总之,中东地区由于其在世界地理中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而入选本教材。
1.图8.1“战争不断的中东”和P.50“活动”
教材从新闻媒体对中东战争的报道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角度新颖,用意明确,突出了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一地区的地理问题与时事关系密切,是世界性热点地区。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时事十分必要。在这些新闻资料的基础上,非常自然地引出本节的中心问题:“这个地方为什么战争不断?”进而,教材设计了P50“活动”,鼓励学生从对相关新闻的关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填出或解释有关中东的词语,说说你印象中的中东),从而增加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敏感度,也为后文进一步分析问题进行知识上的铺垫。2.中东的范围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近东、中东经常混用,范围没有明确界限。在本教材中,中东地区主要包含了除阿富汗之外的西亚各国,及北非的埃及。因此,讲课中应特别注意中东与西亚在范围上的不同。为此,教材特别在P52“活动”中,安排了中东与西亚在范围上进行读图对比的练习。3.“三洲五海之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导致中东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之一。教材以组图的方式,将从不同角度反映其地理位置的地图集中呈现给学生,由远及近地展现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中东地区图及中东的咽喉要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地图。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图得到相关信息及结论:中东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藉由“五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值得注意的是,“五海”之中,里海其实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五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海湾──波斯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地区。至于波斯湾的重要之处,在这里可不必展开讲解,后面讲到石油资源时再加以强调。
教材关于本区主要的国家、重要的海峡和运河都没有文字介绍,只突出了地图信息。其目的也是希望学生从读图入手,初步培养地理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找到本区主要由哪些国家组成;明确主要海峡和运河的位置及名称,特别是对大洲交界处的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应重点进行分析。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中东地区成为东西方交通要冲,也成为殖民主义国家向东方扩张,并掠夺中东石油的战略要地。所以,100年间,英、法两国把持苏伊士运河,以及埃及为夺回运河主权所作的斗争,也构成了本地区长期争端之一。教师可在此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使学生加深印象。
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形主要特征──高原为主,沙漠广布,以便为分析本区的经济特征及水资源状况作铺垫。
为便于以上内容的落实,教材P52编排了相关活动,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课堂设计,讲练结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切忌“一言堂”式的教学。4.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材关于中东经济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简明地切入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主题,由此引出石油资源对本区的意义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隐蔽地说明石油问题是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东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是这一段重要的知识点。但以上知识点大多并没有由课文直接给出,而是力求引导学生从地图和“活动”入手,自己探求结论。在这里,石油分布图,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的扇形图,石油输出路线图是细化的“课文”。“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观察各航线中的重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中东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中东成为国际上的矛盾焦点地区。教材P55提到“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哪些国家最热衷于插手中东的局势?教材没有明说,但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只要分析出哪些国家在中东利益最大,哪些国家最垂涎于中东的石油资源,学生便可以自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思维,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教材中提到“由于石油资源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以后,本国的经济出路问题。”由此,教材涉及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发展问题。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大都是贫困的农牧业国家,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为教师设计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提供了线索。5.匮乏的水资源
中东资源的一多(石油)一少(淡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东地区地处干旱地区,多数国家水资源奇缺,有些国家没有河流,或只有季节性河流。人口增加,工农业的发展使本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各国间的矛盾冲突。教材藉由水资源匮乏这一突出的地理问题,将本区的地形、气候等相关地理特征自然而然地揉和引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等;二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水资源匮乏对中东各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成为中东各国矛盾的又一焦点等。上述内容,教材文字中同样没有明确介绍,而是通过地图与活动课文的有机结合,引领学生的思维横向联系,纵向深入,自行探究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这段教材涉及到读图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读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到中东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布;读麦地那气温和降水量图,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读中东的河流图,了解中东水资源分布不均。
读图能力培养虽然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却是P55“活动”──“阅读图8.9中的对话,谈谈你的感想”的思维基础。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判断、特征概括、规律总结等思维活动,进一步解析“中东为水而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
6.文化差异
中东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地带以及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而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之争、宗教文化之争由来已久,并愈演愈烈,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教材利用文字介绍、阅读材料、具有典型特征的照片等信息,简要介绍了这里的民族、宗教及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特别在“活动”课文中,将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作了简要介绍,不仅与本课开始提出的“中东战争”前后呼应,也将学生对世界上热点问题的思考引向又一高度:发生在这里的不是简单的土地之争,而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文化根源,有些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教学中应强调,在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应当倡导公正、平等的观念;应当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应当同情弱小而不惧强权。在强调人地协调的观念的同时,也应呼吁世界和平,强调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以上观点虽然没有直接由课文给出,但教材中给予的信息和“活动”的编排,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充分的契机。这里,教师恰如其分的讲解和引导应是达到以上思想教育目标的关键。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材分2课时讲授。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部分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呈现形式及不同作用,对地图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充分的挖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入手,从感性入手,探究性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地学习地理知识。
3.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4.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将地图的识别、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采编成地理课件,以加强授课的直观性以及趣味性。也可直接采用录像光盘资料,增加本课的纪实性内容。【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在新课导入部分,建议采取以下方式。
1.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中东”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教师设问:“中东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新华音像中心出版发行的《今日世界系列之八──中东》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中东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中东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中东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可参考“结构分析”内容,形成结构式板书),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中东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学生读图观察,讨论并回答。
2.结合P52“活动1(1)”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中东主要国家和主要城市。再向学生阐明“中东”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
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余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
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5.结合P52“活动1(2)”及“活动2”,进行反馈练习,以巩固这部分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中东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中东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P53“活动”1要求学生通过读圆形统计图,得出中东石油资源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结论。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活动”2通过读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图,可使学生明确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输出国家,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观察各航线中的咽喉要道,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
(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4.教材P55提到“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哪些国家最热衷于插手中东的局势?在此,教师可适当结合教材和当前形势,引导学生开展讨论。5.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
(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匮乏的水资源】
1.结合P54“活动1、2”,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中东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读图8.7“中东的河流”,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中东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中东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2.由学生读图说明阿拉伯国家的概念及阿拉伯人种特征。
教师注意指出伊朗、以色列、土耳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至于原因,可引导学生从P56图片说明中获取答案(伊朗──波斯人为主;以色列──犹太人国家,信仰犹太教;土耳其──多信仰伊斯兰教)。从原苏联独立出来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也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3.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4.通过录像,或阅读P57“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藉此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以下观念──在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应当倡导公正、平等的观念;应当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应当同情弱小而不惧强权。在强调人地协调的观念的同时,也应呼吁世界和平,强调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全课小结】
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中东”,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并与“新课导入”部分的活动前后呼应,展示学生学习后的提高。如时间许可,教师可当堂展示学生的小短文。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中东问题》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中东问题》学习过程及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过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条件分析: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席卷着中华大地,课程资源的有无将决定这次课改的成败,资源水平也将决定课改的成功问题。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促进自主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
课程整合型的教学如何实施呢?当然一方面要有硬件与软件,另一方面也要有的先进理论的指导。关于硬件现在的学校很多已经拥有了网络教室,学生可以直接进入Internet 或者Intranet进行信息查询、参与虚拟社区的互动;软件方面,像托普2000等教学平台的出现大大方便了网络教学的进行,从网上的资源来看也越来越丰富,当然对于教学来讲,我们还要进行适当的整理,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先进理论对于整合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如建构主义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理论支撑,Webquest、Miniquest 等实用的网络探究模式。本设计是借鉴Webquest 的模式展开基于Internet 的互动式探究性学习的一次探索。培养学生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进行自主性互动式(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资料的方法,并能对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也作为本人通过网络调控、监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次尝试。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1)七年级生学在新闻中经常接触到有关中东地区的战争与冲突的报导,对中东的不稳定的状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同时已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为科学分析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3)七年级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indows98和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的社区互动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交流。
2.学生心理特征
七年的同学已经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本次活动的主题很受欢迎;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开展协作性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三篇:初中地理中东问题教学设计_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 西亚
教学要求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设计思想:(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3)以上述知识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4)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如石油资源的多、水资源的少,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内容点析
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至今还没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总之,西亚地区由于其在世界地理中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而入选本教材。
教材从新闻媒体对西亚战争的报道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角度新颖,用意明确,突出了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地区的地理问题与时事关系密切,是世界性热点地区。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时事十分必要。
在这些新闻资料的基础上,非常自然地引出本节的中心问题:“这个地方为什么战争不断?”鼓励学生从对相关新闻的关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填出或解释有关西亚的词语,说说你印象中的西亚),从而增加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敏感度,也为后文进一步分析问题进行知识上的铺垫。2.西亚的范围
3.“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导致西亚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之一。教材以组图的方式,将从不同角度反映其地理位置的地图集中呈现给学生,由远及近地展现西亚在世界中的位置、西亚地区图及西亚的咽喉要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地图。
关于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图得到相关信息及结论:西亚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藉由“五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值得注意的是,“五海”之中,里海其实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五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海湾──波斯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地区。至于波斯湾的重要之处,在这里可不必展开讲解,后面讲到石油资源时再加以强调。
教材关于本区主要的国家、重要的海峡和运河都没有文字介绍,只突出了地图信息。其目的也是希望学生从读图入手,初步培养地理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找到本区主要由哪些国家组成;明确主要海峡和运河的位置及名称,特别是对大洲交界处的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应重点进行分析。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西亚地区成为东西方交通要冲,也成为殖民主义国家向东方扩张,并掠夺西亚石油的战略要地。所以,100年间,英、法两国把持苏伊士运河,以及埃及为夺回运河主权所作的斗争,也构成了本地区长期争端之一。教师可在此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使学生加深印象。
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形主要特征──高原为主,沙漠广布,以便为分析本区的经济特征及水资源状况作铺垫。1. 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材关于西亚经济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简明地切入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主题,由此引出石油资源对本区的意义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隐蔽地说明石油问题是西亚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亚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是这一段重要的知识点。但以上知识点大多并没有由课文直接给出,而是力求引导学生从地图和“活动”入手,自己探求结论。在这里,石油分布图,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的扇形图,石油输出路线图是细化的“课文”。“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观察各航线中的重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丰富的石油资源使西亚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西亚成为国际上的矛盾焦点地区。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教材中提到“由于石油资源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以后,本国的经济出路问题。”由此,教材涉及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大都是贫困的农牧业国家,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为教师设计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提供了线索。
2. 匮乏的水资源
西亚资源的一多(石油)一少(淡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亚地区地处干旱地区,多数国家水资源奇缺,有些国家没有河流,或只有季节性河流。人口增加,工农业的发展使本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教材藉由水资源匮乏这一突出的地理问题,将本区的地形、气候等相关地理特征自然而然地揉和引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等;二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水资源匮乏对西亚各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成为西亚各国矛盾的又一焦点等。上述内容,教材文字中同样没有明确介绍,而是通过地图与活动课文的有机结合,引领学生的思维横向联系,纵向深入,自行探究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
这段教材涉及到读图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读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到西亚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布;读麦地那气温和降水量图,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读西亚的河流图,了解西亚水资源分布不均。
读图能力培养虽然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判断、特征概括、规律总结等思维活动,进一步解析“西亚为水而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
3. 文化差异
4. 西亚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地带以及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而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之争、宗教文化之争由来已久,并愈演愈烈,成为西亚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强调,在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应当倡导公正、平等的观念;应当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应当同情弱小而不惧强权。在强调人地协调的观念的同时,也应呼吁世界和平,强调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以上观点虽然没有直接由课文给出,但教材中给予的信息和“活动”的编排,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充分的契机。教师恰如其分的讲解和引导应是达到以上思想教育目标的关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材分2课时讲授。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1. 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 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部分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呈现形式及不同作用,对地图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充分的挖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入手,从感性入手,探究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3.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新课导入部分,建议采取以下方式。
1. 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
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三洲五海之地】
1.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2. 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丰富的石油资源】
1.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4.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匮乏的水资源】
1. 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文化差异】
1. 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2. 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3. 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教学反思
其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第四篇:3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中东的地理概念;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1947年联大决议;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的委任统治;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与实际结果;1956年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苏伊士战争爆发。
2、理解: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运用:了解中东战争发展的起因、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 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通过对中东战争的教学,深刻剖析和探究阿以之间、阿拉伯之间、阿拉伯与西方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根源,从而认识巴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问题。
2、综合分析:中东问题由来已久,培养学生从地理、宗教、历史、现实等方面分析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3、历史比较:通过两次中东战争的学习,对巴勒斯坦战争和苏伊士运河战争作一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历史问题的复杂性;殖民统治者埋下的祸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性。
2、认识国际势力的插手是造成中东地区纷争复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了解中东问题,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把握文明冲突背景下,各种复杂因素对地区和平的影响
难点:中东问题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阿以之间、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中东和平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中东战争”指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中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是如何由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纷争的由来
(一)历史因素(多种文明、名族矛盾)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西亚的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曾共同生活的地区。古代希伯莱人(即犹太人)曾于公元前1025年在此建立国家,但不久被灭。后来,犹太人陆续迁离,该地区长期为阿拉伯人的居住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一次大战期间,英国为了与法、俄争夺中东霸权,企图依靠犹太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因而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战后,美国为了插手该地区,亦支持犹太复国运动,这样,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陆续大量迁往巴勒斯坦,原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则被大批赶出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由此激化。
(二)地理因素(战略地位、石油资源)
【学习探究】中东指的是哪儿?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则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部族的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
(三)“贝尔福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英国托管巴勒斯坦,1917年,英国外相贝尔福代表英国政府致函犹太复国领袖,支持犹太人建国。此称为贝尔福宣言,是犹太人复国获承认的第一份国际文件。但随着欧洲犹太人源源不断移入,以及犹太人定居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巴勒斯坦已成为中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造成犹太移民与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的矛盾也开始浮现。
(四)联大决议
二战以后,犹太复国运动进一步发展,同时,阿拉伯民族的反殖斗争也不断高涨,英国的统治难以维持下去。1942年2月,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联大”根据英国的要求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巴勒斯坦问题。1947年9月16日,联合国第二届大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美苏代表主张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立即进行分治,他们的主张获得通过。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使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有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当时人口接近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3,拥有当地6%的土地。)联合国分治决议一通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纷纷举行示威,反对分治。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探究学习】中东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1.战略位置的特殊性: 连接两洋三洲五海 2.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石油海洋” 3.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阿拉伯人 犹太人 4.宗教关系的独特性:(耶路撒冷)三教圣地 5.大国力量的对抗性: 战略利益的需要
二、巴勒斯坦战争
(一)战争的第一个阶段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以色列国的成立,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军队交战,从而爆发了阿以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初期阿拉伯联军迅速掌握主动,以色列暂时处于劣势。5月17日,开战的第三天,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停火给以色列喘息之机,它最大限度的利用四周停火,为尔后的战争做准备。
(二)战争的第二个阶段
1948年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至7月18日结束。阿拉伯国家由于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战局每况愈下,到了不可扭转的地步。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签定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所规定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未能建立。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三)结果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实际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五分之四的土地,超出了联合国决议原来规定的领土范围,近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这次战争没有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的矛盾,反而引起了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一)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于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定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于是,英法联合和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1956年10月底苏伊士运河战争即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结果
英法塞得港登陆,在纳赛尔领导下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通过这场战争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埃及人民的胜利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出现高潮。战争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及在中东的影响。而美苏则走上了中东角逐的舞台。中东问题又增加新的复杂因素。中东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地理的因素。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大国争夺和插手是导致中东问题复杂、尖锐化的重要因素。第一次、第二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解决中东问题。反而使中东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二次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问题复杂,但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很多人名地名和事件,可以从每天的电视、广播和其他媒体上看到。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从时事入手,抓住最近有关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等,采用“倒叙”的方式组织教学。既给学生现实感,又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力
课后习题 【课后研讨】
世界史上有很多例子说明对于地区矛盾冲突大国插手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原由的矛盾激化,地区动荡。而对于地区矛盾冲突,一些西方国家往往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进行干涉。
你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和认识。
思路:一些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和“主权是过时概念”的旗号进行当今世界下的“新干涉主义”,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的表现。这是为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提供理论依据。在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的地区,单边主义和大国干涉只能引发一系列的新的矛盾,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事实表明,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引发和激化更多的矛盾。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主张多极化,反对单极化,赞成加强多边合作,维护联合国作用,和平解决争端。
板书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五篇:-中东问题原因背景及思考
中东问题由于涉及到众多国家的利益,所以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年由于以色列实行强硬政策,以及美国政府的偏袒政策,巴以问题陷入了新的僵局,中东局势依然处于动荡之中。在阿巴斯上台之后,中东问题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直到现在,稍显平静的中东局面依然藏有暗忧,前景不容过于乐观。
一、中东问题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巴以双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经过多轮秘密谈判之后,在华盛顿签定了原则宣言。它标志着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迈出了重要的,实质性的一步。但是在2000年9月沙龙强闯圣殿山激起巴勒斯坦人民再次起义。巴以局势再次恶化。2001年2月沙龙在以色列总理选举中高票当选总理后,开始镇压巴勒斯坦人民起义,大大发展铁拳政策。
2003年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公布,路线图计划分为三个部分。在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公布后,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激进组织曾单方面宣布停火3个月。但是8月21号,哈马斯三号人物阿布.沙纳布遭以军“定点清除”,巴激进组织中止了停火。随着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自杀性爆炸事件不断,以军加强了哈马斯激进组织的打击力度。中东和平“路线图”也流产了。
其后中东局面几经风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也先后更换政府,而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的病逝更是为中东问题平添愁云。近来,国际风云重心因为世界经济危机和伊朗核问题等得影响,而偏离了中东地区;稍显平静的表象下面其实依然暗潮涌动,重启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生命力依然面临考验,中东和平何时能够真正实现依然是个大大的问号。
二、造成现在局面的原因
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紧紧的围绕着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在中东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的政策在巴以和平进程中起主要的作用,下面从美国,以色列、巴勒斯坦及其相关的国际因素分析其成因。
巴勒斯坦因素
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弱势一方------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和民族利益积极为实现中东和平进程而努力。但是由于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依然在中东和平之路上举步唯艰。下面分析一下其原因:
巴勒斯坦方面主要政治力量包括得到国际社会和以色列承认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另一部分是激进的“哈马斯”和“杰哈德”等组织。面对以色列军队频频的出击,巴民族权力机构也无能为力.阿拉法特去世后,整个中东的局势更加的复杂.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是在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的打压政策下,被迫做出的强烈反应。但这些做法给以色列单方面行动和强硬政策提供了借口,随着巴民族权力机构威信的下降,这些激进组织的力量就更难控制。频繁制造的自杀性爆炸事件,威胁到以色列的安全形势。本来其反抗压迫无可厚非,但其斗争方式恶化了巴以局势,“把大多数以色列人推入反对以土地换和平的右翼阵营,使巴方在很大程度上丧失道义优势,这为以色列宗教、民族沙文主义力量的发挥创造了条件”。换来的是以色列更加强硬的政策,恶化了巴以局势。
以色列因素
以沙龙政府为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力量 深受犹太复国主义、宗教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影响,长期推行铁血政策。造成巴以冲突激化的现状的直接原因,是鹰派人物沙龙上台后推行的铁血政策,以色列的宗教民族沙文主义窒息扼杀了巴民族解放事业,使得中东和平进程崩溃。从以色列角度看造成现状的原因,是有深刻思想根源的右翼政府的强硬政策的原因,而国家安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以民众的支持,又是政策能够站住脚的原因。这更成为了目前中东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中东问题上不应过于追究以色列的责任(个人观点,不同意的也无须抗辩),所以以色列因素就略写了。
美国因素
参与协调巴以问题的国际社会成员除了美国还包括联合国、欧盟、俄罗斯等。但从本质上看,给与以色列政治、经济、军事支持的美国才是影响巴以问题外部因素中唯一关键的因素。美国在中东有巨大利益,支持以色列这个民主的非伊斯兰的国家符合其利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才得以在阿拉伯世界中生存和发展,以色列对美的依赖性很大。所以几乎只有美国才能从外部影响到以色列。但是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偏袒以方的态度显然有失公正,其结果不但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在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中撒下仇恨的种子。
三、中东问题发展前景
阿拉法特去世后,以巴领导人互抛橄榄枝。在内部动力和外界协助下,和平进程重新启动。以巴和平进程确实面临着新的突破。以巴和平的实现有利于以巴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带动阿以实现全面和解,有利于消除国际恐怖活动的主要借口,有利于最终实现中东地区的稳定发展。而中东地区的稳定发展不仅符合该地区人民的利益,也符合所有石油进口国的利益。
总的来看,虽考虑到美、以两国政府的更可能对现在局势发展的方向有影响。但就以往的经验由于宗教领土等诸多因素,即使出现缓和,也有很多尖锐的斗争和问题摆在各方面前。在未来,犹太复国主义这一意识形态仍对以政局有很大影响,美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支持以色列,并有所偏袒的政策,而巴勒斯坦又无法得到强大力量的支持。所以,中东问题的前途总的来说是比较暗淡的,不可能很快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有随着国际力量的变化,各方力量平衡后,才有可能得到各方满意的答案。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重开巴以和谈之门。由此可见,中东和平之路是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路,前景是比较暗淡的。
在阿布扎比举行的题为“美国、新兴大国与跨国威胁”的国际研讨会。会议的议程上没有关于中东形势的议题,但是由于这次会议是在中东形势发生剧变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地点又在海湾地区,会上讨论和会下交流都涉及到中东形势。
在阿布扎比的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代表,都认为中东剧变来得很突然。但是,我在同与会的阿拉伯人讨论时,他们觉得并不突然。去年5月,我曾到多哈参加一次国际问题研讨会,会上一位中东著名企业家发言简短,但引起与会者的注意。他说:“中东地区有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这就是中东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巨大。今后六七年,在中东需要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来吸收这些走向劳务市场的青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中东地区的经济保持每年8%的增长率。然而,中东各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4%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就业大军的需求。”他最后很担心地说:“这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看来一些中东人士对中东目前的剧变是早有察觉的。
我在阿布扎比期间,出席了英国前首相布朗的一次新书发布会。他在会上说,推动中东地区正在发生剧变的是数量庞大的失业青年。以埃及为例,埃及人口70%是30岁以下的青年,埃及的失业率高达30%,而失业者中,90%是青年。
为什么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在中东地区没有发生?我思考了很久,还是邓小平讲得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过去30多年,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提交本次人代会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看,我们国家在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会更加重视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
在阿布扎比研讨会上,也有些西方代表认为中东发生的事情是民主化浪潮的结果,但是,许多美国人、欧洲人会下谈起来,却忧心忡忡。他们说民主固然好,但是民主化浪潮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在中东地区出现西方希望看到的政权。在中东地区民众中,反美情绪非常强烈和普遍。我在阿布扎比参观了谢赫扎伊德清真寺,它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建筑宏伟壮观,令人震撼。我同清真寺一位管理人员聊起来,他知道我是中国人之后说:“中国好,中国与我们合作发展经济;美国不好!美国人打阿富汗、打伊拉克、反对巴勒斯坦。美国人说穆斯林反对非穆斯林,这个说法不对,中国就是非穆斯林,但我们并不反对中国。”
世界希望中东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因为中东地区不稳定,已经导致国际油价的飙升,油价飙升会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在过去一年里,世界粮食价格已经上涨20%—30%,再上涨会带来许多问题,这对世界的稳定是没有好处的。
中东剧变是在世界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剧变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