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锡景 教学设计
《无锡景》教案
常熟市昆承中学
傅晓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歌曲《无锡景》的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方言演唱片段,体验江南民歌婉约的韵味。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江南小调细腻委婉的美感。
教材分析:
《无锡景》是一首江南民歌,清末就已经流行于江南一带。其旋律曲折婉转、清丽流畅、优美动听,歌曲具有分节歌的特点。歌词描述了无锡的历史名胜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幅幅浓郁的江南水乡画卷。歌曲为五声宫调试,起、承、转、合的结构,四乐句落音分别为“1 5 3 ”,旋律趋于下行。乐句、乐节的句逗处,常用“呀”、“末”等语气衬字,再加上吴侬软语的方言因素,词曲结合紧密,听起来亲切柔和、耐人寻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所体现的江南音乐的风格特色,用吴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描绘的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是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首民歌,请你们将听到的歌曲,和情绪、地域相连接,注意听仔细了。
先分别播放《牧歌》、《青春舞曲》、请学生辩一辩两首曲子的情绪特点,第三首《无锡景》由教师范唱。
过渡语: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你们是不是对这样的旋律感到特别的亲切呢?又是怎样的旋律,使歌曲这么优美、抒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江苏民歌《无锡景》,去一探究竟。(出示课题)
首先,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感受旋律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的?
二、新课:
1、初听音乐
提问: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的?(生回答:波浪线)
问:那这条波浪线的起伏怎样的呢?一起用“Lu”哼唱旋律。
(提示Lu的口型,歌唱的姿势)
2、师加入装饰音演唱,让学生发现与刚才的演唱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波音和倚音
3、装饰音的点缀使我们的音乐显得更细腻,所以接下来的一句请同学们找找哪里更细腻、更柔情呢?
4、第一、二句连起来,再次感受旋律带给我们的委婉、细腻之美。
5、师跟着接唱第三、四句,生学唱,注意节奏
6、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
7、过渡语: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了《无锡景》的完整曲调,其中波浪线的委婉,波音、倚音的细腻,节奏的俏皮以及情绪的绵长,共同融合成了这首乐曲中委婉细腻的江南特色。
请同学们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感受这些委婉细腻的特点,并思考旋律总共有哪些音组成呢? 8、5个,1 2 3 5 6,正好是我国的民族五声音阶,分别对应宫、商、角、徵、羽。歌曲的结束音是“1”,所以这是首宫调式的歌曲。
三、唱词:
过渡语:《无锡景》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江南韵味,一首好的、成功的歌曲,离不开词曲的完美结合,那么歌词又是怎样体现江南韵味的呢?请大家轻轻把书翻到42页,让我们侧耳倾听。
1、提问:歌词是怎样体现江南韵味的呢?
* 个别学生回答:出现了方言“唱拨拉”、“细细道道”、“靠拉笃”„„
出现了无锡方言,更突出了地方特色。
*还有句末的呀、末、那、这是衬词,显得更加亲切,富有生活化
2、一起把第一段歌词读一读,感受方言特点。(师生合作)
3、学唱第一段歌词,大家肯定注意到歌词中的“情、各、景、听”上面对应几个音?4个音,像这种一字用多个音来演唱的,我们把它称为“一字多音”
4、学唱第二、三段歌词唱唱。
5、同学们这么善解人意,把短短四句的一首《无锡景》理解的这么深刻。同时,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江南小调的委婉细腻,说说它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赞美了无锡的景色,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我们就带着这种热爱之情,再次完整演唱全曲。
歌曲的结尾是不是让我们觉得意犹未尽啊,老师也觉得意犹未尽,让我们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畅游在无锡的青山绿水之间。
6、你们表现的这么棒,无锡的歌手也想一展歌喉,表达内心的赞美,我们来听听她的演唱。
欣赏方言版《无锡景》
四、创编
一曲《无锡景》唱出了无锡人对家乡的热爱,那同学们想不想用歌声唱出我们自己的家乡——常熟的美景呢?
1、欣赏教师自己创编的《常熟景》
2、以“尚湖”为景一起来创编歌词。
3、跟伴奏演唱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无锡景》这首江苏民歌,老师还想再次考考你们
六、结束语
江南音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山清水秀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秀丽柔美的江南音乐,让我们畅游在江南音乐中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初中音乐 无锡景教案
无锡景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准确把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电子琴。
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中学四)
一、新课导入
l、欣赏感受,初体江南
学生听着江南的民歌走进课堂。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老师弹奏古筝。弹完后老师提问:
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用古筝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茉莉花》。(点击课件)
师:那它又是哪儿的民歌呢?
生:江苏民歌。
师:是的。老师刚才演奏的正是名扬海内外的我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谁能哼唱几句让我们欣赏一下?
2、听着旋律,跟唱练声
师:不错!看来我们的同学对《茉莉花》这首歌还是非常熟悉的。再来考考你们,你除了知道《茉莉花》是江苏民歌外,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
生:《拔根芦柴花》、《杨柳青》、《水乡船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姑苏风光》、《紫竹调》、《绣荷包》、《无锡景》……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多,真不愧是我们江苏人,说到江苏的民歌,大家都是朗朗上口。俗话说,说得比唱得好!我很希望你们今天能够唱得比说得好(点击课件)!请看屏幕,根据屏幕上的要求唱出你所听到的旋律。
师:老师说的果然不错,你们的确唱得比说得好。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你们刚才所说到的诸多江苏民歌中的其中一首--《无锡景》。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踏出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的一段古筝独奏《茉莉花》,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老师所弹奏的优美旋律中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风韵,由此引出老师的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提问下走进江苏的民歌。“俗话说,说的比唱的好,老师希望你们今天能够唱的比说的好!”
通过我的这句话引出下面两小段的模唱(选自《无锡景》的前两段旋律),这个过程不仅及时调
动了课堂气氛,并且为后面的唱歌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二、学唱新歌
1、音画结合,情境体验
老师点课件请同学们先欣赏全曲--《无锡景》。欣赏完后老师提问:
师:你们说这首曲子美吗?
生:美。
师:想不想再听一遍?
生:想。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学生欣赏第二遍。(点击课件)
(设计意图:一切艺术的源泉是生活,歌唱艺术的源泉也是如此。要唱好歌就要处理好情感的表达,要处理好情感就必须要有生活体验。因此我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他们欣赏无锡的无限风光,让他们置身于这个都市,去体验无锡的美,感受做为一个江苏人的自豪!)
2、先唱后识,水到渠成 欣赏完第二遍。
师:一首好听的歌曲人人都爱唱。我注意到,刚才在欣赏的时候,有些同学在下面轻声的跟着哼唱,其实你们不必如此拘束、害羞,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想唱你们就尽情的唱吧!
学生欣赏第三遍(点击课件)。学生在欣赏的时候边听边跟着音乐哼唱。
师:我们的同学真的很不简单,我还没教,就已经能听着音乐把歌曲唱出来了。你们在唱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在每句的停顿处,常用了一些衬词:“呀、末”,你们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吗?
生:这样做表现了亲切、柔和的语调。
师:说得很好。这样做的确很亲切。下面我们一起来把第一段歌词朗读一遍。(点击课件)学生一起朗读歌词。
师:(点一名学生提问)读了歌词,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师:说得非常正确。
师:现在,我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熟悉歌谱,如在哼唱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你可以个别举手我来帮你解决。
师:时间到。没有同学问我问题啊?那我来问问你们。第二行第二小节怎么唱?
师:(点一个学生唱)你知道这种装饰音有什么用处吗?
生:“……”(说得不是很正确)
师:好,那我来告诉你们。在民歌里这种类似的装饰音很多。这首歌里的装饰音用的最大好处就是更能表现江南民歌的娇甜软腻。下面一起来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谱唱一遍。
师:你们音乐素质的确不错,音准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比赛。男女生各为一组,自选一段,比比看到底哪一组唱得好!
(设计意图:新课标关于识谱教学讲道:“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因此我让学生在沉醉于歌曲旋律中时,一遍遍的让他们听赏歌曲,跟唱歌曲,并及时提醒学生衬词如何唱更好听,如何去找到歌曲所表达的那种自豪、喜悦的心情。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却达到了“似曾相识”但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接着我再让他们自主学谱、朗诵歌词、随琴学唱、唱好衬词、再次唱谱。让学生在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的相互交替中学会歌曲。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
三、对比欣赏
师:其实大家唱得都不错!听你们唱得这么好听,我的嗓子也有点痒了,欢不欢迎我唱一段给
你们听啊?
生:欢迎。(师唱)。
师:听了我唱的歌,你们有问题要问老师吗?
生:老师,您唱的歌曲和我们刚才唱的旋律一样,可是词不一样。
师:是的。老师刚才唱的这首歌是最早最正宗的《无锡景》(点击课件),而我们今大学唱的这首《无锡景》是解放以后重新填写的。(点击课件)
师:其实,无锡现在的美景真的是太多了。除了歌词中提到的……还有……。我这里有15幅无锡的美景,我们来欣赏一下。(点击课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们觉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已经能为这首歌填写第三份歌词了。(在老师的启发之下回答该问题)
(设计意图: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如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这些?我利用了《无锡景》最早版本这一有力的历史见证,并现场演唱,让学生通过欣赏对比,向他们直观的展示了祖国的变化。在师生互动的问答中,让学生觉得现今无锡的景色真多真美,而这一切美景要由我们来唱出,未来祖国的蓝图要由我们来绘制,而这第三份歌词也要由我们来谱写,-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四、创作练习,感情升华
师:是的,这个任务老师现在就交给你们,请你们来做一次词作者,学着《无锡景》这首歌的格式把无锡的美景也来写一写。(点击课件)
学生分小组创作,老师辅导。
(设计意图: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凡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的快乐,培育创造精神和训练创造能力的机会。在这个环节里,因为有我在前面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创作有据可查,有本可依。并能在自己作词的过程中体验祖国的变化,感悟自己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是多么的快乐!)
五、现场表演,评价总结
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适当的中肯的评价。
第三篇:无锡景第二课时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二课时 标签:第五单元人民重点出版社七年级教育 分类:我的教学 教学内容:
1、学唱《沂蒙山小调》。
2、欣赏《桃花红,杏花白》、《龙船调》。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及一段体的“起、承、转、合”结构特点。
二、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能够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格演唱歌曲。
三、通过欣赏《龙船调》,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感受小调独特的意味与魅力。
四、聆听原生态歌手、独唱及合唱的《桃花红杏花白》初步了解原生态民歌、改编民歌和创编民歌,并体会我国民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感受小调的音乐魅力。
难点:学唱《沂蒙山小调》,唱好一字多音(甩腔)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个别的字音。教具准备:多媒体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组织教学中教师用方言与同学们问好。)老师刚才是用方言与同学们问好,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不习惯吧。我们国家地域广大,方言也比较多,同学们知道或能听懂、能说哪些方言呢?(学生回答)。虽然方言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但有些情况下方言却能增加一定的表现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民歌,注意一下哪些地方用到了方言。
二、初听《沂蒙山小调》听前要求:让学生注意找出有方言特色字音。(“低儿”、“子儿”,还有个别字音)。发音有方言的特色:山、水、堆等。让学生讨论说说如何唱好这些有特色的字词(教师范唱具有特点的句子,学生跟着试唱)。
还有哪些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的,请同学们找一下:一字多音。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二课时,是民歌中的甩腔,请同学们结合原唱说一说如何唱好“甩腔”(要唱出悠扬高远的韵味)。教师范唱甩腔部分,学生跟唱。
三、跟伴奏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民歌的韵味。
四、试着找出歌曲的四个乐句,并说出乐句之间的关系,介绍“起承转合”并结合四句古诗理解四句的一段体。教师范唱,让学生体会“起承转合”。再找一找,看看前一句的结尾与后一句的开头有什么关系(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后一句的第一个音),讨论一下,像什么图形?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形式?
介绍“鱼咬尾”并让学生模仿做词语接龙,感受“鱼咬尾”的特点。“鱼咬尾”在中国很多的传统艺术里都有出现,古诗、建筑、图案、雕刻等。
五、再听彭丽媛版《沂蒙山小调》与用方言演唱的进行比较,感受一下不同,并说一说喜欢哪一种。
六、分别聆听《桃花红 杏花白》刘改鱼版、戴玉强版等,听前要求学生注意体会原生态、改编、创编民歌的不同特点。听后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喜欢哪种形式的演唱,并说出理由。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衬词,感受歌曲中衬词的作用(“啊个呀呀呆”是开花调所特有的衬词,大多出现在歌尾,产生俏丽、妖媚的艺术效果。)根据歌词特点,简单介绍开花调:开花调简洁,深情感人,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本曲上句经过一个甩腔后,一个大跳,下句以级进为主。
七、欣赏《龙船调》,听前要求学生注意指出方言词有哪些并模仿歌中的对白部分。听后要求说出音乐的情绪(活泼风趣,诙谐幽默,节奏明快)。歌曲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明亮高亢、自由流畅,给人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随后的短句有划船的节奏感,也有舞蹈的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对白,更加强化了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加上活泼风趣,节奏明快的衬字、词、句,使歌曲更加丰满,更为风趣,更具有湖北地方风格韵味。
八、出示中国地图,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本节课三首民歌所在的省份。
九、小结: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三首民歌属于民歌中的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常用衬词、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间音乐种类和体裁也丰富多样。民间音乐是我国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瑰宝,具有很高的人文及艺术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尚有很多的民间音乐没有被发现,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正在消失。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留心一下身边,发现和继承家乡的民间文化艺术。
第四篇:初中音乐无锡景说课稿
引导语:音乐课一直都是很多学生喜欢的一门课,那么有关初中音乐无锡景说课稿模板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初中音乐无锡景说课稿,欢迎阅读!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双流县东升一中的李华。我说课的题目是唱歌课《无锡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今天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江南,风光秀美,人文荟萃,这里富饶美丽。江南的音乐,也如江南的山水般的秀丽柔美。
《无锡景》是引领学生感受我国江南音乐魅力的一首歌曲,歌词描述了无锡的历史名胜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的风情画卷,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小调的特色。有多种变体,所唱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曲调在我国流传甚广,表现了江南音乐的独特风格。歌曲为五声调式: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四个乐句皆是趋于下行。歌词中常用“呀”“末”等衬词,听起来亲切柔和、优美、耐人寻味。极大的附和了“弘扬民族音乐”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和执教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发展,让课堂动起来”的要求
通过师生间、生与生间的交流,把生活音乐化、音乐生活化,激起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爱上江南音乐,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歌唱《无锡景》,唱出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了解江南人文地理与江南音乐的关系。(知识与技能)
2、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学唱时采用欣赏法、跟唱法、加强体验,以乐动情,引起学生热爱江南音乐(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通过学习江南民歌和民间音乐,增强学生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本课中,我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无锡景》,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能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演唱,在本课中可能会出现的教学难点是:①音乐的节奏和装饰音;②准确把握歌住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特征(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难点,一定要让学生多听,多感受,并且多做有气息支撑的、连贯的、高位置的发声练习)
四、说教学方法
综合以上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欣赏法教学
3,跟唱法教学
4,讨论教学综合以上教学方法,下面开始说我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4个步骤来进行我的教学。
1、导入
老师完整的演唱一遍《无锡景》,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风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风韵,引起学生想要学唱本首歌曲的激情。
2、学唱《无锡景》
在新歌学唱的环节中,我又分了以下几个步骤:
1、初听:
以《无锡景》为背景,来播放课件:关于歌曲《无锡景》中所出现的景点的图片,让学生一边感受音乐的情绪,一边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无锡的自然风光,感受人无锡的文地理环境,进一步增加对无锡、对江南的热爱
2、复听: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并提出问题:
a、歌曲的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是婉转抒情的还是热情爽朗的)
b、歌曲的拍号是?强弱规律是?它的划拍形式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来做简单的音乐分析,得出答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练声:
⑴、用本首歌曲中的55 621‖来作练声曲,引导学生表情放松,我选择这这段旋律来练习的目的是:
1、难度适中
2、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了本课的教学歌曲。在这段练声曲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练声。
⑵、看谱,“lu ”来唱整首歌曲。
在第一次有了高位置的练习下,进一步练习,达到学唱《无锡景》的第一步——在实践中,熟悉旋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发现难点(节奏和装饰音)、解决难点。
⑶、在解决了本课学习难点①之后,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lu ”,既保证了学生正确歌唱方法,并且让学生正确的、完整的掌握了《无锡景》的旋律,为后面的学唱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⑷、朗读歌词
在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之后,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保证学生在歌唱时,能规范的咬字归音。
⑸、老师用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在旋律中,加入歌词,完整的学唱至唱会《无锡景》,完成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⑹、通过课堂活动“去掉歌曲中的衬词演唱与原来的演唱”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发现衬词在歌曲中的奇妙之处,理解民族音乐中的地方特色的不可忽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进一步了解江南音乐,慢慢的喜欢上江南音乐。
⑺、与学生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音乐分析,找出出本首歌曲的调式特点,并引导学生带着最好的情绪、优美柔和的演唱《无锡景》
3、拓展“找民歌、唱民歌、品民歌”
在教学的最后,我设置了“找民歌、唱民歌、品民歌”的课堂活动进行教学拓展。
其中“找民歌、唱民歌”是让学生在本课的学习基础之上,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江南民歌,并唱两句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到江南音乐的学习中去,通过实践来了解并掌握江南音乐 “细腻、委婉、柔和、富有情韵” 的风格特点,从而喜欢江南音乐。再通过“品民歌”来让学生了解江南音乐与江南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爱上江南,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4、在歌声《茉莉花》中结束本课
在本课结束时,我做出评价性总结,组织学生齐唱他们最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最后感受江南音乐的优美如同一幅幅烟雨蒙蒙的国画,被远远传唱。
在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晨景》教学设计
《晨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晨景》。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音乐意境认真聆听管弦乐《晨景》,并作简单的描述。
2、能哼唱主旋律,了解本曲由哪些乐器所演奏。
3、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发挥想象,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歌曲意境,并用语言讲述《晨景》
四、教材分析:
管弦乐《晨景》 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晨景》田园风的快板,描写摩洛哥海岸清晨的气氛。在单簧管与双簧管的和声上,长笛奏出清爽悠扬的主题,不久大提琴奏出晦暗的副题,渐入高潮后又返回主题,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小提琴的波浪式音型使音乐的跳跃感强,很活泼,色彩明亮清新。感觉像金色晨光穿过薄薄的云雾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又向它穿透林间,一缕一缕地洒向草地,高潮时朝阳喷薄而出。谧静的森林渐渐苏醒,鸟鸣声、猎号声令人陶醉。这醉人的画面在主题的重复中减弱消失……给人以梦境般的朦胧曼妙,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曲相关音频、影响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一天当中,不同时刻有不同时刻的美,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音乐,大家在聆听的时候想一想,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的景色?(播放音乐片段)
师:大家听完感觉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生畅所欲言)2.整体聆听《晨景》 a.作品简介
师:这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幻灯片显示作者简介)为诗剧《培尔·金特》创作的配乐,其中第一组曲中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晨景》,也译作《朝景》。这段音乐所描绘的更像是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
b.整体聆听
下面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再来感受下音乐。教师播放,学生欣赏,并尝试哼唱主题 师:请同学们边欣赏,边轻声跟随音乐哼唱主题。3.聆听乐器音色
a.这个旋律先由哪件乐器主奏?紧接着是哪件乐器与之相呼应?
乐曲一开始,由长笛主奏,加上大管长长深沉的单音和谐共鸣,仿佛是晨曦微露的东方还露着鱼肚白的静谧。紧接着双簧管和弦乐和谐奏出的第二乐句,与第一句对话,宛如看日出的两人在黎明中等待的低语。
b.在音乐描绘红日高升、金光四射的意境时,是用什么乐器奏出的?
弦乐如浓墨一般轻轻扑铺出,再次奏出美妙的主旋律,使我们全身充满血液,仿佛深深吸到到肺中最纯粹的氧。
c.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给幻灯片上的三幅图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师播放本曲影像,学生欣赏。5.拓展欣赏
在《晨景》的伴奏下,朗诵巴金的《海上日出》,让学生体会音乐和文字的双重感染力,更深刻的体会本曲。
6.课外延伸
了解不同时节、不同地方表现早晨的声音及观看日出的情景。
七、课后反思
山区学校的留守儿童,在对音乐的接触、了解和培养上都不够,因此在本课学习时,我稍稍降低了课程难度,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一原则。
本课教学上最难的是体会音乐的意境和听出乐曲的演奏乐器,但孩子们让我很惊喜的是他们大多能听出主题音乐中的主乐器,在音乐意境的体会上也有不同的感悟,我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表现多加鼓励,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热情,让他们尽情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