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善若水》教学设计(共)
八年级《上善若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上善若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上善若水”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对“七善”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它继承了《周易》、《范洪》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学派和帝王,成为他们开宗立派的思想源头和统治之术。唐朝贞观年间,《老子》被玄奘译为梵文流传到印度,及至近代,老子的思想波及欧美,影响到包括黑格尔、罗素、尼采在内的大批哲学家。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在西方,《道德经》仅各种英文译本至少有四十多种,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再没有任何一种书得到如此重视。”
(二)教学环节
1.温故知新,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知其形)
(1)配《高山流水》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4.拓展训练,理解“七善”(践其行)
(1)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交流对“七善”的理解和认识。
(2)说说自己学完之后的感受和践行的打算。
5.教师小结
第二篇:八年级《上善若水》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善若水》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善若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上善若水”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对“七善”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它继承了《周易》、《范洪》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学派和帝王,成为他们开宗立派的思想源头和统治之术。唐朝贞观年间,《老子》被玄奘译为梵文流传到印度,及至近代,老子的思想波及欧美,影响到包括黑格尔、罗素、尼采在内的大批哲学家。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在西方,《道德经》仅各种英文译本至少有四十多种,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再没有任何一种书得到如此重视。”
(二)教学环节
1.温故知新,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知其形)
(1)配《高山流水》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4.拓展训练,理解“七善”(践其行)
(1)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交流对“七善”的理解和认识。
(2)说说自己学完之后的感受和践行的打算。
5.教师小结
附: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三篇:作文《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洁净透明,却能洗去世间一切尘埃;水,柔顺卑下,却能冲破世间一切艰难险阻;水,无色无形,却能滋养世间一切苦寒贫瘠之地。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是的,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应有水品格:利万物无所求,处所恶无怨尤。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善要有宽容心。南非总统曼德拉,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被监禁二十七年。在当选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却拥抱了当年迫害他的三名狱警,真诚的感谢他们的陪伴,这是令全世界肃然起敬的博大胸襟。世间多有以牙还牙之士,但曼德拉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君子不念旧恶”,什么叫做以德报怨的善行。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博大深广,人有容人之量,方能成为善者楷模。
春雨入夜,润物无声,上善要有淡泊心。常有人抱怨自己辛苦助却连句“谢谢”也没得到,其实他大可不必这么生气。我们帮助他人,不应该为了求得回报。像陈光标那样高调做慈善的人大有人在,但我们更欣赏青岛十字会收到的无数托名“微尘”的捐款人,他们感动了中国。不图名利的善行更纯粹,也更能让行善者获得快乐。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与人为善,说明自己还可以有能力付出(给人让座没衰老,为人捐款不贫穷),这不是令人快乐的事吗?静水流深,水泽被万物,又何曾要求得到赞美呢?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上善当有尊重心——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滴水穿石,不舍昼夜,上善当有恒久心——
一曝十寒最伤人。我们帮助他人,应尊重受助者,不要以救世主的姿态、施舍者的嘴脸出现,那不是善行,是虚荣。
善心的贵贱不以善款的多少论断,善行的高低不以善行的大小区分。“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心灵如水般纯净,皆可为上善者。
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又言: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愿我们一心向善,从善如流,一生无忧。
第四篇: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共10篇)
篇一: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8《观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教学重点] 目标①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 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②生词释义点读。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3.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4.赏读。
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篇二:观潮教案 观 潮
周密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 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
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2、感悟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三、研读欣赏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
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 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前三幅画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幅画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更能表现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升华情感
题目是“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
水战(威)
弄潮(技)
观潮(盛)正 侧 结 合 市级优质课教案
观 潮
单位:卫辉市第十中学 姓名:侯成华
篇三: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四:人教版八年级上28观潮教案 28《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
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二、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2.基础训练
八、延伸
写作训练:
用优美的语言写一写心目中的潮涌,要求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字数50左右。
篇五: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观潮》 郑然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观潮》
篇六: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信丰县正平中学 李传珍
教材分析: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精读品味、问题探究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3、欣赏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教学准备:
课前布臵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解决重点字词以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熟读课文。教师备好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音频等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文中的重点词语及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一点点)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被;去、往)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阻塞)
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三、整体感知
1、作家简介。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
2、教师作简要讲解背景。
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
3、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本文的音频朗读,听的同时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3)弄潮健儿的英姿;(4)观潮人数之多。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体会文中的感情。
四、精读品味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1.题目中的“观”于首句“天下之伟观也”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题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首句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首句的意思就是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
2、首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本段文字?(其他同学点评并总结规律)
(二)指名朗读第二段
1、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三)齐读第三段。
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 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四)教师朗读第四段。
讨论:哪些词语能看出观潮人数之多?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问题探究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五、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
六、布臵作业
1.熟读课文,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2.完成《语文学习报》练习。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既掌握好文言知识,又能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充分突出互联网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始,我先播放一段拍摄于2012年的观潮图片,并用滚动循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观潮人之多,场面之壮观。课中,在学生自主探究疏通描写潮水的文字时,我又插入“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图片。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仅如银线”、“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等场面,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最后,播放视频:2012钱江潮直播,在激情澎湃地潮水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如临其境。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所以,这堂课,我基本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课文的朗读、字词的疏通、文章写法的理解等,都是学生讨论、探究的结果。我只不过是穿针引线而已。
3、巧妙地设臵问题,以问促学。通过问题把整篇文章从字词疏通,句子翻译到内容理解,全部都串联起来。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篇七:八年级语文观潮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学案
课标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5、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作则简介:周密(公元1232年——1298年),字公谨(jǐn)宋代湖州人。著作有:《武林旧事》《草窗词》等 写作特色:《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的读音
吞天沃日 江横玉系腰 善泅者 如履平地 一舸无迹
溯迎而上 鲸波万仞 珠翠罗绮 京尹 四马塞途 倍穹常时
艨艟 乘骑弄旗 僦赁看幕 倏尔
(2.)解释加点的字:
1.天下之伟观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5.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6.吞天沃日
7.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8.既而尽奔腾合五阵之势 9.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10.如履平地 11.倏尔黄烟四起 12.人物略不相睹 13.随波而逝 14.吴儿善泅者数百 15.皆披发文身 1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17.珠翠罗绮溢目 18.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19.而僦赁看幕 20.虽席地不容闲也
(3)一词多义
c.算是,是(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以:a.凭借(以此夸能)b.因为(公亦以此自矜)观:a.景象,景观,名词(天下之伟观)b.观看,动词(观潮)
(4)古今异义
沃 古义:用水淋洗(吞天沃日,以冷水沃面)
今义:肥沃。
略 古义:副词,一点儿(人物略不相睹)
今义:省去。
标枪 古义:动宾短语,举着枪
今义:一种投掷器械。(5)词类活用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皆披发文身:名词用作动词,画着花纹。
天下之伟观也: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6)特殊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2.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
7)合作探究: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2.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接下来作者从形状、颜色、声音、气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水进行了描绘,请说出下面句子或词语是描写潮水的哪些方面。
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
大声如雷霆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4.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
5.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
6.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7.写观潮的人多,对描写潮水有什么作用?
课堂作业:完成本课练习册
大家都来说:
我学了 ;
我学会了
篇八:八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八年级语文学科
第28 课 观潮
达标测评题(时间约5分钟)
(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②如履平地()③一舸无迹()④鲸波万仞()⑤珠翠罗绮()⑥艨艟数百()
二、解释加粗的虚词
③以此夸能________ ④舞刀于水面________
三、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略不相睹________ ②弄旗、标枪________ ③吴儿善泅________ ④披发文身________ ⑤溯迎而上________ ⑥鲸波万仞________ ⑦僦赁看幕________ ⑧席地不容________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8课参考答案
一、①w^ ②l[ ③g7 ④r8n ⑤q!⑥m6ng ch#ng 三、四、(见注解)
篇九:《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案设计
缙云县东渡中学 陶伟燕
【教学背景】
知识背景:《观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已经陆陆续续有所接触。诸如《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世说新语两则》、《伤仲永》、《口技》、《孙权劝学》等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但七年级所选的文言文是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所选的文言文则以写景为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好在《观潮》是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有了《三峡》、《短文两篇》、《湖心亭看雪》的铺垫,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课题】《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文、履、泅、倏尔、倍穹、僦赁 艨艟、溯迎、既望、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3、学会比较阅读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
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虽只有短短的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是一篇文质兼佳的美文。
【教学重点 】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法:正侧面描写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适当的插入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可见可感。
3、问题教学法,通过六个问题串起整篇课文的翻译和探究。
4、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5、讨论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尽量读出感情。
2、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三)、再读课文: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疏通文意,体验探究。
幻灯片出示问题①:刚才看到的画面在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请找出来,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最后一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学法指导
1、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2、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3、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
4、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幻灯片出示问题②:虽写人多,却未见一个人字,作者是怎样进行巧妙构思的,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十余里、珠绮满目、车马拥道、席地无暇。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足见遣词造句之功力。
幻灯片出示问题③:文章内容是观潮,为何要写观潮人之盛况?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江潮水的壮观。
幻灯片出示问题④:观潮人如此之多,可见潮水确实壮观,作者是如何描写潮水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插入图片和潮水声
让学生感受“仅如银线”、“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疏通文义,理解写法。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插入板书:
描写角度
幻灯片出示问题⑤:刚才我们已经领教了潮水的壮观,观潮人仅仅冲着潮水来吗?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不是,还有精彩得水军表演和英姿勃发的弄潮儿。
疏通二、三两段: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插入板书:
演习船只众多
阵势变化多样 水军演习的动人场景
作战技艺娴熟
撤退迅速
(四)、朗读、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幻灯片出示问题⑥: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插入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之状 正面描写 演兵之形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 侧面描写
(五)、拓展延伸,写作迁移。
1、投影显示:比较阅读《酒泉子》。
酒泉子(潘阆)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2、搜集写“潮”的诗句。
3、假如你是钱塘江风景区的一位导游,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
(六)、播放视频:2012钱江潮直播。在激情澎湃地潮水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既掌握好文言知识,又能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充分突出互联网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始,我先播放一段拍摄于2012年的观潮图片,并用滚动循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观潮人之多,场面之壮观。课中,在学生自主探究疏通描写潮水的文字时,我又插入“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图片。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仅如银线”、“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等场面,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最后,播放视频:2012钱江潮直播,在激情澎湃地潮水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如临其境。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所以,这堂课,我基本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课文的朗读、字词的疏通、文章写法的理解等,都是学生讨论、探究的结果。我只不过是穿针引线而已。
3、巧妙地设置问题,以问促学。
教学中,我一共设计了六个问题:
问题①:刚才看到的画面在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请找出来,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问题②:虽写人多,却未见一个人字,作者是怎样进行巧妙构思的,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问题③:文章内容是观潮,为何要写观潮人之盛况?
问题④:观潮人如此之多,可见潮水确实壮观,作者是如何描写潮水的?
问题⑤:刚才我们已经领教了潮水的壮观,观潮人仅仅冲着潮水来吗?
问题⑥: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通过这六个问题把整篇文章从字词疏通,句子翻译到内容理解,全部都串联起来。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篇十: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既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精读品味、问题探究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3、欣赏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解决重点字词以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熟读课文。教师备好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音频等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学有篇课文《观潮》大家还记得吗?今天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散文,题目也是《观潮》,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也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
出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二、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文中的重点词语及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
词语: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一点点)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被;去、往)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阻塞)句子: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三、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2、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3、教师作简要讲解背景。
4、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本文的音频朗读,听的同时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体会文中的感情。
四、精读品味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1.题目中的“观”于首句“天下之伟观也”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题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首句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首句的意思就是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
2、首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本段文字?(其他同学点评并总结规律)
(二)指名朗读第二段
1、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 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三)齐读第三段。
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四)教师朗读第四段。
讨论:哪些词语能看出观潮人数之多?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问题探究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五、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2.完成《伴你学》练习。
3、延伸阅读练习,投影显示:
试比较这首词与课文的异同将它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宋]潘阆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认识国家 第四节
《巴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巴西(第82-89页)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位置、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典型地形特征及主要的地形单元。2.了解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认识亚马孙河丰富的水利资源。
3.了解亚马孙平原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丰富的热带资源,认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了解巴西高原的特点和巴西高原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认识巴西工业的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5.了解巴西经济结构的变化,知道巴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6.了解巴西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了解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的主要城市职能。
教学重点:巴西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巴西工农业结构变化和目前的经济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巴西利亚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巴西的地形、工农业分布图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播放《天才的造就》配巴西足球运动场景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答出关键词:里约热内卢、贫民窟、足球、巴西、贝利,并说出巴西现在足球巨星:罗纳尔多,引出世界足球王国——巴西。
二、走近巴西
让学生带着探索、学习指南和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本节内容。1.位置及地形(播放巴西地形图)
学习小组交流,尝试说出巴西位置及地形特点。
分析其特点: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大,河流落差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说明亚马孙河及其大小支流构成庞大的内河航运网。
练习填空
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和“绿色心脏”之称,像吞吐机,吞进大量二氧化碳,吐出大量氧气;像抽水机,吸进大量水分,蒸发大量水分到空气中;此外,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让学生了解森林资源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环境作用以及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世界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目的:对巴西的环境和雨林景观形成表象,知道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优势。播放热带雨林修路、建房、开荒图片。
分析上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热带雨林破坏严重,你能为其保护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可引进一些课外资料,如在亚马孙平原开发中外国公司的掠夺式开采和当地居民的迁移式农业等,介绍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
三、巴西经济(播放工农业分布图)读图回答课本86页问题,并梳理知识点:
1.服务业、工业、农牧业是巴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天然橡胶。3.巴西铁矿石储量丰富;
4.巴西高原东南部地区,工农业发达,资源丰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是重要的经济区。
5.巴西出口的工业产品主要有:汽车、钢板、电子、军工产品等。6.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教师强调巴西的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国家政策和措施对其经济结构变化的巨大影响。
思考:影响巴西经济的条件是什么?
四、城市和人口
学生阅读: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东南沿海。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是巴西最为著名的三大城市。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巴西成为“世界人种博物馆”的过程,并点出里约热内卢是全国最大港口和最大旅游中心;圣保罗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南美第一大城市。
结合“巴西人口分布图”,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巴西发展工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方面:地势地平,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人文方面: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丰富。(播放巴西利亚图)
讨论:为什么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而巴西利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城市?
引导学生读图总结:⑴使内陆和沿海经济得以均衡发展;⑵市内没有大型的、有污染的企业,以政治职能为主;⑶居民区、政府办公区、公共设施等均有绿地分布,各功能区分布合理,环境优美。突出其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绿化工程在环境改造中的作用(人工湖泊)。
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由二位学生分别饰演导游员、游客)作为旅行社导游员向游客宣传巴西旅游特点。目的:学会抓事物特别之处,更加明确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位置优势。
五、巴西明天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宛如一架翱翔天宇的大型飞机,这个造型寓意巴西是一个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你知道巴西除了足球,还有什么闻名世界了吧?
此外,巴西经济的高速腾飞依靠什么?(激情、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六、作业: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