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2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20xx版)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年任八年级6个班的地理教学,学生学地理的能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一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优生,70%的合格。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一)(1)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做到精讲精练,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率。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练、重基础,提倡微型题训练,讲练结合,巩固与提高并进。
(4)要善于把握重、难点教学,指导学生抓住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活学活用。复习时,切忌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背诵,应把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课,紧握集体智慧和力量,注重实效。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做好地理知识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检测后,要切实做好质量分析总结,注重查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学困生意见
1、首先要摸清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补救知识,激发学习动机,增强信心,教给学习方法。
2、在班内可以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让后进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3、让后进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当众在班上表扬该同学或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进步。
4、在平时应多加强对学困生的检查督导。
通过本学期的转化,本班学困生能基本掌握学习的方法,能树立学习态度,对于掌握基本技能起到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学生要学、肯学、苦学的思
想,努力彻底地改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使本班学困生转化率达到90%。
六、教学进度表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
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
2、拼图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
2、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产业特点、分布及发展方向;收集资料加深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技能,读图、析图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的技能。
3、通过感知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抽象、概括思维过程,形成、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进而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分布特点;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布特点及发展方向。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的图片,“武汉光谷”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特殊的带“洋”的称号,引入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图课本找出我国解放前后工业产品的增 长,了解我国工业品产量的增长和布局的变化。
板书:一、我国工业的发 展
讲解: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产量少,部门不全,只有几个大城市工业相对发达。如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
转承:课前,同学们通过报纸杂志或上网收集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资料,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并作简要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资料。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认 识,展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其实,我们从互联网上收集资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了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体会到互联网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分布如何呢?发展方向怎样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内容。
板书: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出示课件、提问:“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 绍我国 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抢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
[出示板书]1.高新技术产业[
[出示课件、教师承转]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填写下表。
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 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学生活动](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出示板书]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产业、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出示板书]3.高新 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
[教师承转]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抢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教师承转]高新技 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问题(1)高新技术 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问题(2)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问题(3)国际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
[实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电子通讯、生物工程、软件行业成了各路求职人员眼中的“香饽饽”,相比之下,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传统工业“老气横秋”,不如所谓“朝阳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前途。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探讨、教师提示点拨]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产品能紧跟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工业生产摆脱了“找米下锅”的局面。纳米技术在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新产品的开发;环境技术使工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为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 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高效化,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
[学以致用]1992年,经批准设立的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临 沂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建议呢?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结]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将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凭借高新技术,传统工业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作业设计】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新课标为依据,围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功能,努力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读图、理解、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期末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重点难点
1.复习重点:掌握世界各地理分区、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复习难点:在识图读图能力考查的基础上,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考查。
四、复习方法:
复习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
(1)整合地理内容
(2)教师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
(3)加强读图与判图能力的培养。
五、复习日程安排:
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第十九周:国家专题——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
第二十周:地区专题——欧洲西部;中东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亚洲
第二十一周:综合复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应试能力。做到“三练”: 精选试题强化练; 规定时间适应练; 审题答题规范练。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
3.热带草原气候: 4.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9教学设计
课题星球20xx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教材分析
从整本八下课本来看,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简单部分,了解中国的海洋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教材以歌曲《祖国的海洋》导入,体现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解题能力。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树立地球主人翁的责任意识,积极面对目前的海洋环境问题,出谋划策,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学习了解,激发学生“保卫蓝色国土”的决心以及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和众多的岛屿。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海洋的利用与保护。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师:其实我们班级的好多同学对海洋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是通过一部动画片了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这部动画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纵队)好,那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时光,让海底小纵队带领我们完成今天的学习吧。播放<海底的小纵队>,导入海洋资源及开发:以熟悉的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创设情境,进一步的构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师:人们是如何利用海洋资源的?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海洋产品。(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业(波力海苔、鱿鱼干)、工艺产品(珊瑚耳环、手镯)、医药产品(鱼肝油)·····师:那么我国辽阔的海洋中到底蕴藏着哪些资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凸显好奇心、观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资源及开发
(1)海洋生物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10-2-1,找出烟威渔场、舟山渔场、北部湾渔场及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南部陆架渔场,说说其主要的鱼类资源。生:学生代表指出图中位置并回答。(教师及时评价)师:读图可知,中国的四大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中国最大的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它有长江入海带来的丰富有机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鱼类的到来。同时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有利于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天然的海产品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中国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山东半岛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师生互动:联系生活,说出莆田市的鲍鱼养殖、海带养殖、紫菜养殖、海蛎养殖、淡水鱼海鱼养殖等,说说莆田市代表美食:兴化卤面、海蛎饼、葱爆海蛏、鲍鱼排骨汤等,到处可见海鲜的身影。师:这些美食的烹饪,有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海盐。形象化理解再识记,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并且联系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丰富的彩色图片,既形象化还原生活,唤醒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
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海水,现已确认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目前,我们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了海盐、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2)海洋化学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片“中国的盐场晒盐”景象,完成小组活动:找出长芦盐场。结合气候条件,说说我国北方沿岸滩涂盐田集中分布的原因。生:北方地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强。进一步掌握化学资源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动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气资源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中国的海底油气储量和开采量。空间资源:海上机场,海上娱乐空间,海上建设空间等。补充日本的“巨大睡莲”状水上迷你城市。
(5)航运资源:各港口之间,承担着中国进出口物资70%以上的航运任务。中国的沿海港口众多,把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区域联系起来。
(6)景观资源:广阔的海洋和风光绮丽的滨海地带令人留连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风光,开发海滨旅游,也是人们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图解千文,采用形象化的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化解了学生对海洋资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难点。
师:随着陆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师生:共同学习“发展海洋经济”师:联系生活,福建省作为一个沿海省区,可以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师: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播放<海底的小纵队>)从海底报告,我们知道了: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过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当、陆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机械溢油、人工废弃物倾倒等原因,使得我国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枯竭、赤潮与海岸侵蚀等灾害频发。承转过渡,构建知识体系。学会积累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高潮,视频的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环保观念,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师生:读图,总结海洋污染问题。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弃物和受到污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污染最严重。而且海洋污染可能引发赤潮。还有海岸侵蚀、生物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海洋环境问题。师: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产生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害,还给人类一个健康的“蓝色海洋”。联系生活常识,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保护海洋环境,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生:小组合作探究,我们该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收集资料,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级内交流。)师: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以学生的精彩展示结尾,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师:(课堂总结)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藏。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未来人类并将向海洋进军,所以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进取精神,进行理想与情操的教育。
当堂检测、巩固升华详见PPT
作业布置、巩固新知《地理填充图册》P34-36《顶尖课课练》P45-48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生化油空防休物学气间污渔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知识、图表的前后联系,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的教学中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课堂氛围来看,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他们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理事物进行列表总结,使知识更为系统化。同时,我通过精选一些案例,如:石油污染图片、赤潮形成,鱼类衰竭资料等,学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隐藏的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看似不足,这主要是我在调控过程中把握得不够好,特别是激励性措施不到位,这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悟到: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导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1■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3■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设疑激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2:故事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4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
①复习提问
②导入新课
③新课学习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旧教材的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在今后的旧教材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5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东西干湿的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和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掌握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教学重点
1、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导入新课:
用大屏幕投影展示不同干湿地区有代表性的景观图片,如:南方的水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驼队,森林,草原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原因:造成这些景观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候的不同,最主要是降水多少的不同)。
一、展示图片:
①新疆平顶房 ②云南丽江的尖顶房
师:请大家观察图上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生:一个是平顶房——降水少的地区的民居
一个是尖顶房——降水多的地区的民居 师:屋顶坡度不同,有什么作用? 生:平顶——可以晒粮食和经济作物
尖顶——主要是便于排水
师:观察房屋的建筑材料有什么不同? 生:新疆的平顶房是土坯垒墙
云南丽江尖顶房,建筑材料多为砖、瓦、竹、木。
请学生讨论后归纳:降水多少对房屋建筑的影响,(影响房屋的建筑形式,影响建筑材料)。
师: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觉得我国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大家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就知道了。
二、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师: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别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看它经过我国哪些地形区。
引导学生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以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的分布作对比,加深印象。
请学生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三、请同学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谈谈降水多少,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或者对我们衣、食、住、行有什么影响都可以)。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师:漫画展示:第一幅:包子、馒头、面条
第二幅:米饭、元宵、粽子 师:哪个是北方人爱吃的食品?
哪个是南方人爱吃的食品?
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北方人爱吃面食——北方主要种小麦——旱田(降水较少)南方人爱吃米食——南方主要种水稻——水田(降水较多)
通过以上讨论,请学生们归纳:降水多少影响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也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教师再启发学生降水多少对交通工具、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的影响。
四、降水不仅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对自然景观及动、植物 的影响也很大。
师:请大家读我国干湿地区图。
1、观察我国划分了哪几类干湿地区?
2、观察干湿地区划分与年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3、观察不同的干湿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展示图片:第一幅:热带雨林图片
第二幅:沙漠驼队图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上的自然景观判断是哪一个干湿地区?说出判断依据?该地区动物、植物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五、展示各种图片,如自然景观图(森林、草原、沙漠图),动、植物图(骆驼、仙人掌、河马)等,包括地理书的封面。让学生判断其干湿地区,陈述判断理由。
最后教师对全课做出小结: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等许多方面,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张维一中
张新悦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
2、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产业特点、分布及发展方向;收集资料加深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技能,读图、析图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的技能。
3、通过感知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抽象、概括思维过程,形成、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进而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分布特点;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布特点及发展方向。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的图片,“武汉光谷”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特殊的带“洋”的称号,引入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图课本找出我国解放前后工业产品的增 长,了解我国工业品产量的增长和布局的变化。
板书:一、我国工业的`发 展
讲解: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产量少,部门不全,只有几个大城市工业相对发达。如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
转承:课前, 同学们通过报纸杂志或上网收集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资料,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并作简要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资料。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认 识,展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其实,我们从互联网上收集资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了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体会到互联网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分布如何呢?发展方向怎样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内容。
板书: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出示课件、提问:“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 绍我国 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抢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
[出示板书]1.高新技术产业[
[出示课件、教师承转]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填写下表。
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 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学生活动](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出示板书]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产业、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出示板书]3.高新 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
[教师承转]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抢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教师承转]高新技 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问题(1)高新技术 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问题(2)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问题(3)国际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
[实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电子通讯、生物工程、软件行业成了各路求职人员眼中的“香饽饽”,相比之下,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传统工业“老气横秋”,不如所谓“朝阳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前途。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探讨、教师提示点拨]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产品能紧跟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工业生产摆脱了“找米下锅”的局面。纳米技术在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新产品的开发;环境技术使工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为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 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高效化,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
[学以致用]1992年,经批准设立的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临 沂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建议呢?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结]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将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凭借高新技术,传统工业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作业设计】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
①复习提问
②导入新课
③新课学习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旧教材的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在今后的旧教材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 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 “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 “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 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 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 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xx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讨论)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
教学设计
课题星球20xx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教材分析
从整本八下课本来看,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简单部分,了解中国的海洋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教材以歌曲《祖国的海洋》导入,体现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解题能力。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树立地球主人翁的责任意识,积极面对目前的海洋环境问题,出谋划策,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学习了解,激发学生“保卫蓝色国土”的决心以及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和众多的岛屿。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海洋的利用与保护。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师:其实我们班级的好多同学对海洋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是通过一部动画片了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这部动画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纵队)好,那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时光,让海底小纵队带领我们完成今天的学习吧。播放<海底的小纵队>,导入海洋资源及开发:以熟悉的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创设情境,进一步的构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师:人们是如何利用海洋资源的?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海洋产品。(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业(波力海苔、鱿鱼干)、工艺产品(珊瑚耳环、手镯)、医药产品(鱼肝油)·····师:那么我国辽阔的海洋中到底蕴藏着哪些资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凸显好奇心、观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资源及开发
(1)海洋生物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10-2-1,找出烟威渔场、舟山渔场、北部湾渔场及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南部陆架渔场,说说其主要的鱼类资源。生:学生代表指出图中位置并回答。(教师及时评价)师:读图可知,中国的四大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中国最大的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它有长江入海带来的丰富有机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鱼类的到来。同时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有利于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天然的海产品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中国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山东半岛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师生互动:联系生活,说出莆田市的鲍鱼养殖、海带养殖、紫菜养殖、海蛎养殖、淡水鱼海鱼养殖等,说说莆田市代表美食:兴化卤面、海蛎饼、葱爆海蛏、鲍鱼排骨汤等,到处可见海鲜的身影。师:这些美食的烹饪,有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海盐。形象化理解再识记,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并且联系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丰富的彩色图片,既形象化还原生活,唤醒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
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海水,现已确认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目前,我们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了海盐、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2)海洋化学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片“中国的盐场晒盐”景象,完成小组活动:找出长芦盐场。结合气候条件,说说我国北方沿岸滩涂盐田集中分布的原因。生:北方地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强。进一步掌握化学资源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动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气资源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中国的海底油气储量和开采量。空间资源:海上机场,海上娱乐空间,海上建设空间等。补充日本的`“巨大睡莲”状水上迷你城市。
(5)航运资源:各港口之间,承担着中国进出口物资70%以上的航运任务。中国的沿海港口众多,把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区域联系起来。
(6)景观资源:广阔的海洋和风光绮丽的滨海地带令人留连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风光,开发海滨旅游,也是人们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图解千文,采用形象化的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化解了学生对海洋资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难点。
师:随着陆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师生:共同学习“发展海洋经济”师:联系生活,福建省作为一个沿海省区,可以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师: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播放<海底的小纵队>)从海底报告,我们知道了: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过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当、陆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机械溢油、人工废弃物倾倒等原因,使得我国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枯竭、赤潮与海岸侵蚀等灾害频发。承转过渡,构建知识体系。学会积累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高潮,视频的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环保观念,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师生:读图,总结海洋污染问题。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弃物和受到污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污染最严重。而且海洋污染可能引发赤潮。还有海岸侵蚀、生物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海洋环境问题。师: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产生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害,还给人类一个健康的“蓝色海洋”。联系生活常识,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保护海洋环境,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生:小组合作探究,我们该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收集资料,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级内交流。)师: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以学生的精彩展示结尾,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师:(课堂总结)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藏。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未来人类并将向海洋进军,所以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进取精神,进行理想与情操的教育。
当堂检测、巩固升华详见PPT
作业布置、巩固新知《地理填充图册》P34-36《顶尖课课练》P45-48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生化油空防休物学气间污渔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知识、图表的前后联系,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的教学中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课堂氛围来看,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他们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理事物进行列表总结,使知识更为系统化。同时,我通过精选一些案例,如:石油污染图片、赤潮形成,鱼类衰竭资料等,学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隐藏的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看似不足,这主要是我在调控过程中把握得不够好,特别是激励性措施不到位,这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悟到: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导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
问: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图册P.18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图
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属于亚洲的哪一区?
3、看地图册P.4世界地图,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
四、学习日本的地形特征。
1、看教材P.28图7.50日本地图
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在岛屿,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讨论,教师引导)
3、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问: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引导问:陆地基本地形有哪几种?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看教材P.1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问: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
六、小结。
【板书】
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北温带
38万平方千米
岛国 ——四大岛为主体
东京 日本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地形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日语
以山地地形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海洋性
温带季风气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 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材料演示 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练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0
一、复习内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七章-了解地区;第八章-走进国家
二、复习时间
16-18周:六个课时
三、复习步骤
16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六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7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七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8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八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八年级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地理观,了解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的任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地理知识基础。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绪言第一章第一节
2第一章第二节
3第一章第三节
4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5单元测试讲评国庆放假 6 第二章第一节 7 第二章第二节 8 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9 第三章第一节 10 期中复习11 期中质量检测 12 第三章第二节 13 第三章第三节 14 第三章第四节 15 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16 第四章第一节 17 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1) 18 第四章第三节(2) 19 综合探究单元检测 单元测试 20 第五章
21 期末复习22 期末复习23 期末质量检测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2 第一章第三节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3 第二章第一节 4 第二章第二节 5 第二章第三节 6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7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8 第三章第三节9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10 期中复习11 期中质量检测 12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
学段:初中
学科:地理
初中地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三、设计目标
1.能够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图中找到各省的位置,并记住它们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2.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四、过程与策略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几个关于省、行政中心的成语,并了解谜语背后的含义,将谜面写到A4纸上(每个谜面用一张A4纸)。
2.将收集的谜语交给地理课代表,由地理课代表整理将重复的谜语拿出去并打乱顺序,然后每位同学抽一张(抽到自己的重新抽),给学生15分钟时间,思考谜底,并将谜底及答案写到谜面下方。
3.每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抽到的谜面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由出题同学公布正确答案。
4.回答正确的'同学说出其相应的简称或全称,然后到多媒体呈现的中国区域图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环节都正确可得到一个小礼品。
五、效果分析
1.本节课内容比较单一,记忆量大,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率不高,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熟记知识点时,先猜一猜,答对的同学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同学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加深了印象。
2.学生在记忆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六、案例反思
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区的位置,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多,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地名也较为生疏,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而且要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生收集的谜面有限,没有全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教师应提前协助收集整理,尽可能丰富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
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
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
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
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上饶县六中:蔡祥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像对比,探究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通过计算和数据分析,寻找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南丰北缺
教学难点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珠江图片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图片,同时声情并茂地使用描述性的语言。看,图片上蔚蓝的江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点点波光,同学们知道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吗? 但同在祖国大地上,有的地方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干涸的土地张开了干裂的嘴唇,期待着甘霖的滋润,人们每天要走好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去挑来日常的生活用水。猜猜,这般景象最可能出现在我国什么地方?东南?西北?东北?青藏?
由干涸的土地图片获得心灵的冲击,并猜测这么缺水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身边事物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将珠江充盈的江水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生感性认识。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承转:刚才我们从两个具体的地点初步认识到我们国家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俗话说“窥一斑可见全豹”,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并不均匀。这种分布不均在整体上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看水资源空间分布图。提问:你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吗?南北方水资源总量上有多大的差距?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呢?能联系之前学过的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一下吗?(课件相应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同学们觉得我国什么地方缺水最为严重?为什么? 展示全国、南方、北方、华北、东北等地的人均水资源数据。
提问:华北年降水量并没有像西北那么少,为什么人均水资源量这么低呢? 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让学生解释原因。
通过读图,归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其原因。
通过数据和人口密度图,探究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而且原因并不相同。
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真实感受一下,北方由于缺水,生活是多么艰难。观看视频
加强学生对北方缺水地区境况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
提问:原来我们国家竟有这么缺水的地方。作为祖国温暖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呢?
学生提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方法。
将学生之前积聚的对北方缺水忧虑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献计献策。
展示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提问:
1、从哪条江调的水?
2、调水线路主要有哪三条?分别把水调到哪里去?
读图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展示南水北调各地开工图片,表明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大工程已经开工了。完工后将很大程度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欣赏图片。
加强时代感,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地理课能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
承转:除了跨流域调水,还有哪些方式能缓解北方的水危机呢?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除了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还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我们南方地区是否就没有缺水的烦恼了呢?你知道吗?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南方的某些农村在少雨季节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某些地方由于水污染严重,甚至“守着大江没水喝”,还好我们闽江水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酝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方法。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篇: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美国教学设计(5000字)
第七章 第二节 美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自然概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分布及主要特点。
2.了解美国经济对世界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
3.了解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4.理解农业地区专业化,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带(区)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美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会分析图像、表格等各种信息的方法。
3.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地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收集美国经济发展对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学生了解美国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事例,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树立全球意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3.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教学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四、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老师:在前边几章学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属于东半球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崭新的章节西半球的国家。大家看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找出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板书: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是美洲,美洲又分为南美洲与北美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以北为北美洲以南是南美洲。人们还习惯把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大家在地图上找找属于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北美与拉丁美洲主要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分界线为界,以南的部分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主要说拉丁语。
讲授新课:近来一部《阿凡达》掀起了一股看3D电影的热潮,大家都知道是哪产的这部电影吗?
学生回答:好莱坞
教师:大家还看过好莱坞的哪些大片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知道不知道好莱坞位于哪个国家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美国,了解美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大家看书图
9.5、图9.12和地图册找出美国有那几部分构成。
板书: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的疆域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大家在地图上看一个国家的领土构成时,要注意补充框图所指示的海外领土。美国的有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
以下是美国领土的历史演变:
美国独立战争后,当时的领土仅限于加拿大以南、密西西比河以东、佛罗里达以北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奴隶主和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竭力进行领土扩张。
1803年,美国用1500万美元购得法属路易斯安那。
1818年,取得英属殖民地俄勒冈。
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佛罗里达。
1836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得克萨斯宣布为“孤星共和国”,并申请加入美国,1845年7月美国正式吞并得克萨斯。
1846年,美国以战争相威胁,迫使英国放弃了北纬49度以南的俄勒冈地区。1846年,美国挑起了对墨西哥的战争,紧接着又在加利福尼亚鼓动叛乱,宣布成立“加利福尼亚共和国”,1847年9月,美军侵占墨西哥城。1848年2月,墨西哥被迫签约,割让了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
1853年,美国又以1000万美元强购了新墨西哥以南的一块墨西哥土地。1867年美国以720万美元的代价从沙俄手中购得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1898年吞并了夏威夷群岛。
美国独立后,它的领土不断向西扩张。西部有着广阔无垠的土地,富饶的资源,那些破产农民、失业工人和生活困苦、不堪压迫的劳动人民都把西部看作谋生之路,他们不惜变卖家产,带着自己仅有的家当,赶着牛车、马车、羊群成群结队地向西挺进。当时称之为“西进运动”。在西进运动的过程中,印第安人因反抗而被屠杀,或被驱赶到更偏远的地区。西进运动成了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教师讲述:再讲下边之前,咱们先明确一个概念——移民。所谓移民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该国国籍的人。比如说因为婚姻、就业、亲属等许多原因而在外国定居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得外国国籍。我说几种情形,同学们说是否属于移民。出国留学。
教师板书:移民国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接着提问:到中国驻外使馆工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接着提问:出国旅游。
学生回答:(略)
教师接着提问:在国外工作并拿到绿卡。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他们都不是移民,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取得外国国籍,只有当一个国家主体人口(大多数人口)为移民时这个国家才可以称之为移民国家。美国的土著居民(祖祖辈辈都居住生活在美国本土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是印第安人。大家根据图9.2美国人口构成,还有黑板上美国的人口构成表。结合刚才的概念
判断一下美国是不是移民国家?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0.78%,而其他地区的人却占了99.22%,所以美国的主体是移民,即为移民国家。
教师讲述:在美国的华人有160多万,看书上介绍找出华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
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述:在这些华人聚集的地方形成了唐人街。总的来说,现在“唐人街”还是要比“中国城”常用。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华人店铺聚集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在唐人街时常看到很多唐人餐馆,而餐馆和洗衣铺皆为早期华侨主要的营商行业。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于移民城市的旧区,环境较为挤迫,治安和种族问题亦是某些华埠要面对的问题。多年来,凭着、随着华人的富裕,华侨在外国的地位渐渐提高,新一代的华人移民会选择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区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现华人人口迁离﹑人口老化的现象。现在很多地方,唐人街已经成了中华文化区的代名词。无论商业,还是娱乐,以及各种文化设施,都体现东方华夏色彩,并没有华人聚居地的本意了。
名称的由来: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在旧金山。旧金山唐人街始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因此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起初,他们开设方便华工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渐形成了华工生活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称这里为“中国镇”,爱上了这里的中国饭菜。后来,“唐人街”成了繁华街道,街上除了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当地享有盛名。同时,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从事中文教育。还有各种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每逢春节,这里均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种种风俗。事实上,唐人街遍及世界许多地方,只是有的地方不这么叫就是了。
教师讲述:看书上P81的阅读材料,大家分组讨论总结一下华人在美国哪些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展现了华人的什么品质?
学生讨论后选出小组代表回答:(略)
教师总结:华人在美国的交通建设、医学、航天、物理、建筑设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聪明、认真
等。教师讲述:.课本图9.3中的活动,找四个学生分别扮演黑人、印第安人、华人和白人根据课本中的文字描述设置情景。
同学设置情景表演
教师提问:几个人的对话反映了美国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并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黑人、印第安人还有包括华人在内的黄种人,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和日常生活中都受到了不平等待遇,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种族不平等、贫富相差悬殊等社会现象。
(二)第二课时
在上一节我们知道了美国的疆域居世界第四位,那么在这么的地域内地形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就在下边的内容中学习。
读图9.5找出美国主要山脉、河流和地形区?
教师板书:美国的地形 学生读图回答:(略)
教师讲述:主要的山脉有:科迪勒拉山系一部分、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河流: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我国的长江。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地形区:中央大平原、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太平洋沿岸平原。平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约占世界平原面积的10%。
读图说出五大湖的名称?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在加拿大和美国交界处,五大湖总面积约24566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也是最大的淡水湖群。它们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湖水大致从西向东流,经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综合以上所述总结一下美国地形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美国的地形明显地分为西部高大山地、东部低缓高地和中部广阔平原三部分,各部分呈南北纵向分布。
1)西部以高大的山地、高原为主。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高度大、宽度广,包括了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约占了美国本土面积的1/3。
2)东部为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宽度和高度均不大。
3)中部为宽广的平原,从五大湖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湾,约占美国本土面积
的一半。
讨论一下这种地形对美国气候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述:
1)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地对气候的影响:该山地的东南部由于高度较大,对
来自于墨西哥湾和大西洋的水汽具有抬升作用,多地形雨,为美国多雨
区之一。西北坡在冬季受到南下的西北风影响,常常会造成大雪天气。
2)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对气候影响:山系以西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西风气流
影响,西部沿海降水多。而山系东侧由于受到高大的山脉阻挡,形成了
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类型。另外,科迪勒拉山系直逼太平洋岸,既限制
了山脉以西北段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东伸,也限制了山脉以西南段的地
中海气候向东伸。
3)中部平原对气候的影响: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南北开敞,使南北气流畅
行无阻。冬季寒潮可以长驱南下,带来骤然降温的天气。夏季时,墨西
哥湾大西洋暖湿气团可以自由北上,带来闷热多雨天气。中部平原气候
的大陆性较强,成为降水和气温季节变化很大的地区。
读图9.8说出美国的降水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读83页阅读材料,1998年美国主要农产品 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其世界的位次,总结美国农业的地位?
教师板书:农业地区专业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看图9.6和9.7说出图中所展示的农业生产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
学生考虑回答(略)
教师总结:美国的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农业地区生产专业化主要指
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以生产
一、两种主要农产品为主的农业生产。
在美国,乳畜带内养殖的奶牛约占全国奶牛总量的1/3,生产的牛奶、乳制
品占全国总量的1/2。玉米带内生产的玉米占全国总量的3/4,生产的大豆占全
国60%,这里还利用玉米作为饲料,饲养着全国2/3的生猪和1/4的肉用牛。大
家考虑一下这种生产方式的好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
生产技术的发展,节约劳动力等。那么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可大规模进行机械化生产,各广泛使用高新技术,可充分利用自 然条件,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等。
参照图9.9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找出美国主要的农业带并说出其名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六个农业带分别为:玉米带、乳畜带、棉花带、小麦带、畜牧和
灌溉农业区和论和农业区。阅读图中A、B、C三项注释讨论归纳出影响小麦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和论和农业区的主要因素?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生小结:D 这里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处温带大陆,降水较少,春夏气温较高,有河水灌溉,适合小麦生长。E这里是高山区,海拔较高,山脉
之间有宽广的盆地和高原分布,形成高原山地气候,降水较少,草地分布广有河
湖水灌溉,形成畜牧和灌溉农业区;F这里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纬度较
低,是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热量充足,适合亚热带作物生长。由此总结出在
影响农业分布的问题上应从气候、水源、土壤肥沃程度等自然环境方面,还有经
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社会环境方面。
(三)第三课时
教师讲述:前面,我们已对美国特别是其工农业生产有了初步的了解,阅读
86页材料,美国居世界第一、二位的工业产品,了解一下美国工作在世界中的
地位?
教师板书: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美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
术先进,是当今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教师讲述:看书回答,那为什么美国的工业很发达呢?
学生回答:(略)
师生小结: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少受战争影响、大量外国人才的涌入、还有
科技发达等。
在图9.12上找出各大工业区、首都华盛顿和纽约、芝加哥、休斯敦、西雅
图、旧金山、洛杉矶?
教师讲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并且分布
还比较广泛,形成了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闻名于世的如旧金山附近的
“硅谷”。说一说大家对“硅谷”的了解?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硅谷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
造著称,因而得名。后来其它高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硅谷的名称现泛指所有高
技术产业。硅谷自形成始在美国的高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导地位。
在地理上,硅谷起先仅包含圣塔克拉拉山谷,主要在圣塔克拉拉县和圣何塞
市境内,之后逐渐扩展,也包括周边如圣马刁县,阿拉米达县 的一部分。硅谷
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在地图上一般不做标注。
自80年代后,世界各国和地区为促进高科技发展,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
谷,如美国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有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位于浦东张江)和广东深圳硅谷,浙江杭州
也有一个“天堂硅谷”。
阅读87页材料,分组讨论,说说高新技术生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作用。
生分小组发言:(略)
教师总结:逐渐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科技所占
的经济总额不断上升醋精经济的飞速发展。
结合911图913总结出图中所列举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种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总结一下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是科技创新。当今社会呢是知识经济社会,科技已成为促进社会
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谈论一下,今后中国的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先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总结:应该贯彻落实科技发展与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需要和大家说明美国是工业大国的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和废物排放大国。
读图9.14美国对世界资源、环境的影响。说出美国对世界资源、环境有哪
些影响?
教师板书:资源消耗大国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发达的经济和高额的消费是建立在大量进口资源和大量排放废弃
物的基础上。美国人口大约2.78亿,占世界人口的4.6%,但是能源消费量却占
世界总量的23%。读图9.15组织学生分别计算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和印度
的人均能源使用量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倍数。
学生活动:(略)
师生总结:美国是世界的4.78倍、日本是2.41倍、英国是2.37倍、中国
是0.536倍和印度是0.28倍.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其 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的基础之上的。美国这样,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都如此。
分小组讨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所产生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略)
师生小结::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居世界前列。美国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的基础之上。美国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世界资源做出贡献。
目前世界的大气质量正在不断下降,这主要是人类大量消耗能源,向大气中排放废气的结果。
读图9.16,组织学生 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计算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相对于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倍数。
学生分组讨论:(略)
教师小结: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我们中国的9倍。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废物排放国。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对全球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略)
教师总结: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变化。
六、板书设计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的疆域 国土的由来
二、移民国家
1.移民的概念
2.移民国家的概念 3.华人的贡献
4.种族问题
三、农业的专业化
1.美国的地形
山脉
河流与湖泊
平原
2.气候与降水
3.农业专业化
4.农业带分布
影响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业
1.工业带分布
2.硅谷
3.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的作用
4.对中国的启示
(五)、资源消耗大国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有效教学全员岗位大练兵”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以及高效课堂的充分利用,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学会老师所教的知识。我深切的体会到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主要根据如何创建高效的课堂效果谈谈自己练兵后的心得体会。
1、课堂要模式化
现代课堂需要改革创新,落入了模式化的套路。一般都会把课堂分成几部分,导课,提出问题
2、全方面培养
我觉得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所以教学时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心里特点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学,不要被几个优秀学生的表现迷惑,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学生明白授课的主要内容,才是明智之举。
3、学中玩、玩中学
让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的乐趣所在。将“玩”引入课堂,让每个孩子动起手来,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对这种活动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地理的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在探求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将“讲堂”转化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手脚并用,让学生充分体现地理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地理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边玩,一边学,“玩中学”玩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4、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有时课堂特别乱,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为一道题大吵大闹,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口语交际”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对他们提出更正意见,重新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让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当然,学生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5、共同备课、听课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也是教师教学研究最重要的场所。传统的教研课是这样安排的:学区听课,安排一位教师上一节课,这位教师独立备课
上课。在课后开展评课活动,大多数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者体会不深等。发表一些空话好话,针对以上情况,我校采用了教师共同参与互动的方式。同课多人备,同课多人上。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只有准备充足,才能有打胜仗的信心。对同一个上课内容,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一名教师执笔,备出评案。实施教学后,课后反思交流,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每一位教师都是这节课的设计者,都是这节课的反思者,都有很深的体会,交流发言自然切中要害。同一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风格的几名教师同题会课,你上我听,我上你听。课后执教者个人反思,集体评议时,大家可以有深刻的发言,有更深的理解。
荐荐荐高初初一中一
地地地
理理理
教教教
案案案
[1000[1000[1000
字字字
]
]
] 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精选范文)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