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1听了曹老师《小数乘小数》一课,感受颇多。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老师课堂一开始设计了让学生帮助老师计算老师家里各房间面积,学生非常乐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并且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复习整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知做铺垫。而设计的最后两个问题就是小数乘小数,自然过渡到本课所学新知。整个环节自然清晰,学生参与性强、参与面广。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让学生帮助老师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建构新知,值得提倡。
二、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
在计算老师家阳台面积时,教师板书的算式为2.8×1.15,可能正是这样的一个细节,学生在自主尝试计算时,部分学生就按照老师板书时数的顺序列竖式计算了,因此出现了用三步计算的情况,而老师恰好又喊了这样的一名学生去板书。老师看到学生的板书后,并没有评价学生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用1.15×2.8进行竖式计算,因为这样只需要两步。我觉得在面对一个计算问题时,解决计算结果的策略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这里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思路也是清晰的,应该值得肯定。最好能让学生说说他是怎么算得,让学生明确这样的方法需要三步,而另一种方法只需要两步。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真正体现算法多样化,并在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形成算法优化。
三、练习也应强调应用
计算教学历来不是公开教学的“宠儿”。它枯燥无味、不易出彩。这都是因为以往的计算教学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数学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计算教学也应“服务”于应用。本课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强化,强调算法、算理。而在数学应用、练习设计的趣味性方面略显不足。这让我想起了05年到徐州参加苏教版教材培训时听徐斌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徐老师在练习中创设和提供了去商店购物等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既体会到计算的价值,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2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的仍是利用转化的策略,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
近期,听了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课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很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上不用数学的占70%。那么为什么还要全民学习数学?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极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并贯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数学关键是要教数学思想、学数学核心是在学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一生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不管是转化策略的运用还是猜想——验证方法的实施,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方法的成长。
二、随学而教不若随学而导——引导的时机很重要
丁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本节课的一点个人想法:
小数乘小数,虽然是新知识,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原因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就很好。而本节课的学案安排的“猜想——验证”有点形式化,可略去。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的仍是利用转化的策略,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
近期,听了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课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很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上不用数学的占70%。那么为什么还要全民学习数学?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极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并贯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数学关键是要教数学思想、学数学核心是在学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一生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不管是转化策略的运用还是猜想-----验证方法的实施,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方法的成长。
二、随学而教不若随学而导-----------引导的时机很重要
丁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本节课的一点个人想法:
小数乘小数,虽然是新知识,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原因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就很好。而本节课的学案安排的“猜想----验证”有点形式化,可略去。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何春英
今天听了任晓燕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任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购书一事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两本书一共花多小钱?”和“《数学家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教师的课堂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这样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听完这节课,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过去,我们一直提倡“精讲多练”。如果用现在的理念重新分析这句话,发现它存在许多问题。我们所说的“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尽量少讲些,讲到关键处,尤其是要把规律、结论性的知识讲明白讲透彻,然后,开始大量练习,在练习中见识不同题型,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其实这就是在培养一种应试的人才,会做题,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开发,智慧没有得到启迪。纵观任老师的这节课,她并没有大量的练习,也不是用很短的时间就结束了新课的学习。她是怎样做的呢?她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上,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教师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所以在练习时,教师只出了很少量却有代表性的、针对本课重点的练习,学生很轻松就巩固了知识,效果很好。如果经常这样上课,学生的课业负担会很轻的。所以,我觉得“精讲多练”应改为“重探究精练习”。
第四篇:《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卢老师的课朴实、实在。他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都是非常出色的。
卢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情境,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结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计算时的注意点。
课的开始卢老师选择简单的整数加法判断对错,复习了“末位对齐”的计算技巧,然后通过问题情境将整数加法改为小数加法过渡自然,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字“4”表示的意义,聚焦到算理层面上来,很好地将学生的认知与“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进行了对接,体会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的一致奠定基础。
在教学例题时,卢老师通过学生试做,交流,让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中的“末尾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全班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在师生一问一答中呈现出算法和算理,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功。学生凭借自我经验的深化,使无形的计算法则变成了支撑学生计算的有形拐杖,我认为这一点很成功。
卢老师用对比、改错等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算理,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各个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练习中设计一题解决问题,深化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与例题照应;课尾加一题思维拓展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思维空间。那么这节课更加完美。
(五年级组 韦倩
戚明娟点评)
第五篇: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2.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而且服务于生活,感受小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预习例
一、例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星期天,五年级两位同学分别测量了自己教室里的黑板和学校操场边大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里的黑板长、宽分别是3.1m和1.2m;操场边大黑板的长、宽分别是12m和3.1m)教师:怎样求这两块黑板的面积? 学生:用长乘宽就得到黑板的面积,算式是3.1×1.2和3.1×12。
教师:这两个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前面学过的?能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3.1×12的? 学生:计算时,把3.1看做31,用31×12=372,再把372缩小10倍得37.2。
教师:把3.1×12看做31×12来计算,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教师:3.1×1.2与3.1×12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 3.1×12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而3.1×1.2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小数乘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尝试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教学例1 教师: 小数乘小数又该如何计算呢?大家是否都能用“转化为整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 能。
教师:怎样把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整数?下面请大家以3.1×1.2为例,4人为一组讨论,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合作讨论,尝试计算。
讨论后,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一边汇报。学生说思考过程时,重点归纳出把3.1看成31,原数扩大了10倍,把1.2看成12,原数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所以算出积后,要把积缩小100倍。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计算3.1×1.2和计算3.1×12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相同点是都要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乘。不同点是3.1×12中只有一个因数需要转化成整数,而3.1×1.2中两个因数都需要转化成整数。
教师: 如果每道小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都这样想:两个因数各扩大了多少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然后再缩小相应的倍数得到原来的积,是不是有些麻烦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学生:因数中一共有多少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师:大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这个问题吗?已知456×37=16 872,你能马上得到4.56×37的积吗?4.56×3.7,0.456×3.7呢?
教师:通过尝试计算我们已经摸索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那谁能说一说小数乘法可以怎样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大家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真不错。下面我们继续看他们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1的第2问。
教师: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全班交流。2教学例2 教师:学会了小数乘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例二)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检查。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全班完成后,请学生板书。
教师:835×18的积的末尾有0,是点上小数点再去掉0呢,还是先去掉0再点小数点? 学生:先点上小数点后再去掉0。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出在这个算式的整数积里,0只起占位的作用,因此在点小数点时,这个0是占了一个位数的;如果先去了0,再把整数积缩小1000倍,实际上就缩小了10000倍,其结果就不正确了。
教师:谁来总结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0。
三、巩固运用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1)练习二第1题、第2题。(2)计算:3.5×4.8 2.97×0.3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计算,找到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希望你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作业布置】同步练习第1、2课时
【课后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认知桥梁。通过学生比较3.1×1.2和3.1×1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样通过比较和辨析,就能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思考如何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二是重视对学生探索过程的引导。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历了“尝试计算——探索规律——应用规律——总结方法”的过程。在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