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如何关爱听障同学
摘 要: 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是教师在学校教育阶段面临的一个挑战,孩子的特殊性给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就本班一听障同学的德育教育实践,首先围绕如何帮助听障孩子正常交流,如何融入同学群体,其次如何开展个性化德育教育,实现听障孩子的德育发展,在这里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 听障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化德育教育
一、案例介绍
我所带班级54人,高同学是一名听障学生,其父母从小没有选择将他送到特殊学校就读,而是按正常孩子送读初中,我是该生的班主任,本学年刚开始接班管理,之前情况如何,我从上一任班主任那儿了解了许多。
为了能走近他,我开始向其父亲,同宿舍同学,座位附近同学详细了解情况。该生并非先天听障,是六岁时由于治疗感冒用药不当造成耳朵失聪,所以他有正常人的语言能力,只是在六岁后由于丧失听力,语言能力发展也受阻,表达非常吃力。同宿舍同学虽然没有与其发生矛盾,但对其行为多有不满,比如自行随意拿别人东西使用,且毫无愧疚感。各科老师对于该生反应的主要问题:因其不能融入班集体,需要分组团队完成的课程,对该生来说每次都特别困难,常有挂科现象。上课过程中有我行我素现象,上课老师无法与其沟通,无法作现场纪律教育,有时影响班级整体授课。同班和同宿舍同学对其意见较大:普遍认为该生没有组织性,且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偏执,没人愿意跟他相处。因其长期一个人独处,班級同学多用自闭等词语形容其性格特征,隐含其有心理疾病的意思。
二、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一)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由于听障学生长期处于“听不见又不能说”的环境中,与外界的沟通比较少而且比较直接和片面,所以他们容易封闭自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这样的心理给他们融入班集体造成很大的障碍,且他由于离家较远,寄宿学校,与同宿舍同学发生矛盾的概率增大,如随意使用别人的物品,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别人等。矛盾发生后,调和矛盾的语言几乎没有。
听障的生理缺陷导致该同学表达能力发展较慢。首先正常分贝的声音他听不到,所以他能接受到的语言信号很少,自然阻碍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其次因他有听力障碍,从小以独处为主,父母也没有及时地干预,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发展严重滞后。随班就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异常”。很多同龄人可以做的普通事情,自己都无法参与或无法完成。长此以往,自卑心理产生,结果更加自闭。
(二)随班就读听障学生个性化德育教育分析
1.班主任与其他授课老师多给予关注和关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闭的孩子内心深处比普通同学更渴望被理解和关注,只是不知如何去获得。有些是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有些是曾经受过伤害,如果再有自卑心理作祟那更不愿敞开心扉。
为了能走近他的心里,我先自己接触了关于听障同学德育教育的案例,学习适合他们的交流语言,比如简单的手语。还有对他的语言引导主要借助QQ等文字交流平台实现,同时与其他授课老师分享这种方法,总之做好应用特殊方法实现一个不特殊的德育交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他消除对老师的不信任,慢慢实现其能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
2.与其家庭携手共同进行德育教育
他不幸运的一点是家庭不完整,父爷爷奶奶很疼爱。父亲的疼爱主要体现在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这在儿童期,没有问题。当孩子进入初中的年龄段,有更高的思想诉求或者是青春期的困惑等,父母因受教育程度有限,却给予不了帮助。对于该同学的案例,我没有采取传统的家访或家长到学校的交流形式,主要利用以校园开放日,毕业作品会展等机会,老师,家长一起尽量让该同学作引导员,同时将他所学专业,在校的生活让家长尽量多了解。共同进行探讨式交流,增加彼此间的理解。家长也从监督的角色转换为参与、辅助的角色,逐渐实现科学的德育引导。
3.发动班级同学集体力量促进其真正融入
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随班就读听障同学融入集体,这既是矫治的手段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建设一个具有包容心和爱心的集体是接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班级里一方面主动创造高浩军和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具体实施中,做了以下主要工作。在每周固定的班级大扫除卫生活动,集体读书分享活动上,由班长和团支书提前组织安排,让他与其他同学都具有一样的参与与分享的机会,而且分享方式改变为以文字的形式在班级QQ群里发送,主要为了拉近心理距离。同时他在学习上的优势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后给予积极的表扬。
三、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德育教育反思
(一)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
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会遇到各种特殊的情况。当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能按常规的德育教育案例对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身的德育教育方法和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能力。比如在他的案例中,首先得从普通的语言教育改变成文字德育教育,其次有目的地去了解关于听障同学的心理活动,再次以个性化德育教育为理论基础,从教师,家长和同学三方面实现对听障同学德育教育。
(二)多关注班级中特殊同学的言行,多给予关爱
特殊群体就如听障同学,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有些是因为自卑不愿敞开心扉,有些是因为曾经受到的伤害,让他们对与人相处产生畏惧。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些不能和同伴正常交往的孩子心理是孤独的,他们内心更期待来自周围人的关注和关爱。所以来自老师、家长、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都是他们真正融入班级,脱离孤独的良药。
(三)德育教育中应注意的方面
其一,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心理或情感需求。所以在教育开始前应先了解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特别是随班就读中的一些特殊学生,在处于心理脆弱期的他们,需要老师充分尊重他们感受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其二,要注意建立亲近基础上的信任。德育工作是通过交流实现,老师只有获取教育对象的信任,才能坦诚交流,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其三,协调好家校班的共同情感影响。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生充分调动家庭和班集体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真情,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满足被爱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