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分组互助法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1: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分组互助法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分组互助法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分组互助法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

经过思索、实践与改进,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日趋成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资源,在互助、共享的氛围中共同发展,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品质。以下是我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几点措施。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既重视整体又关注个体的学习

组员之间若没有合作的意愿、没有真诚的配合,便不会有成功的合作学习。只有当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信任感,形成共同的荣誉感,才会有团结互助,才会有密切配合。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组时,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既保证小组内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的人力资源相对均衡,又保证小组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常常设计组间竞赛活动,促进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有效地激发了各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荣誉,强化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当小组取胜时,组员对小组自然而然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在下次的合作中会更主动、更积极,更有信心,也会更努力地为小组达到目标而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应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但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在教学时可能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小组整体上,而无意中弱化了甚至忽略了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最终是要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所以,我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更为明确的分工。例如,每个合作小组均设有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是小组活动的领头人。发言人负责小组活动的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或介绍本组的作品。记录员的工作是做好活动记录。同时兼顾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让积极好动、喜欢夸夸其谈的学生担任小组记录员,使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让不善言词的学生担任发言人,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样,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有一个固定的角色,对小组活动的开展承担一定的具体责任,学生除了学习有关知识技能外,还能在不同的方面得以发展,有助于小组里的每个成员克服依赖思想,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对自己的小组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这种方式使小组成员的个体潜能得以激发,激励个体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明确目标、充实内容,提升教学实效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对教师而言,如果将课堂教学工作高度概括,会抽取出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即“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围绕这两个要素进行。其中,“学什么”是首要的。不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如何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出现无序状况。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学生才可能有明确、清晰的学习方向。因此,我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前紧扣教材,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求。如学习《制作正文》时,我先大屏幕演示两篇文本相同而风格各异的作文,设置了一个“找不同“的小组竞赛学习情境,要求小组成员协作,从以下三个方面尽快找出两篇作文之间的不同,①板式,②文字修饰,③效果。比一比,哪组找的不同多。学生只要能找出这些方面的不同,也就知道了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了。学生的创意可能会五花八门,在对学生的作品开展小组评价之前,应先向学生明确评价的角度和标准,比如,在“制作正文”完成后的小组评价活动中,给学生说明从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从而避免了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活动更具目标性,促使小组全体成员都能为着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而学习,同时也为后续的修改作品活动指明了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其优越性,也有其局限性,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太简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就会浪费时间,且难以管理课堂;问题太难,整个小组集体感到无所适从,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无法开展,且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我一方面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并正确地估计学生的能力,确保所设计的内容有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很快掌握,进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导放结合、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得当的使用,其意义绝不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集体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培养过程,这一点在学生从“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人”的成长中,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我对此深有感触,因而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心安理得地成为这课堂的旁观者。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共同提高,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不能喧宾夺主,但同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并在必要时向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小组活动期间,我通过积极的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给予不积极参与的学生以鼓励、合作态度不友好的学生以微笑、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学生以引导等,教会他们与别人勾通、相处。如果一个小组在组内讨论后仍无法形成共识,我鼓励他们进行组间交流,如“可以到别的组申请外援,听听他们的意见”。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时,我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我们组认为„„”、“经过讨论,我们共同认为„„”等,使学生明确自己代表的是集体的形象、展示的是集体的智慧。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以生为本”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进步。它不应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是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的引导,把单一的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拓展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在这一环节上,我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使评价活动在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润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组活动期间,我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进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合作比较好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我也及时作总结评价。其一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其二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态度是否认真等方面进行评价(多说优点、长处)。此外,我还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适当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激发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在课结束时,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开展合作学习不失为鼓励学生在尝试、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倾听和说服他人,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第二篇: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

教学

吉水三中 陈彬 [摘要] 本文论述的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是:学生在学习时的活动性质与目标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带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

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建构主义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那么,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这种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素质人才的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情况下,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成了众多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焦点。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

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何充分利用它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人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独立或协作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练习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方法通常称为“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来让学生来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具体 “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任务”设计、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要将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即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教学模块,使学生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这种教学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

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等子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设计的“任务”可操作性要好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百讲不如一练”,“纸上谈兵”

是学不好信息技术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要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收发电子邮件”的教学,不上机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人手一机已经变为可能,所以在学习时边听讲边操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

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

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要更好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3)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因为“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

成功的自豪感,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4)教学时要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一般来说 [1] [2] 下一页

第三篇: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高忠义 安徽省宿城一中

摘要

本文主要是谈一下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分组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学生能动性地学习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并有所拓展,并且能相互学习,从而完成任务。关键字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任务目的、分组策略

前言

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设计不同的任务、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不同的分组。事实上分组教学在中国是有历史传统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指的就是这方面。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以及根据不同分组设计不同的任务却不好操作。电脑课程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也是就电脑讲电脑,为学习信息技术而讲授信息技术,往往锢于专业领域的限制不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实践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讲授信息技术课程及其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由于旧的教育体制、习惯思维、授课模式的束缚,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固有的特色,无法以实践运用为目标设置信息技术学习的“任务驱动”,不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得现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显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一些学生产生了学习信息技术这样的高考用不上的东西是浪费时间的消极想法,另一些学生则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游戏课”、“网络聊天课”等。显然,这与我国大力推进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特别是要着重研究和大胆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创新。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我们要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由此我们不能不考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

1、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多、课时多,这“二多”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起点不一样,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不均匀,地区有别、城乡有别、家庭有别。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

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分出三个层次:一是启蒙教育;二是深化教育;三是特长教育。基于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出分组教学法。

一、分组教学的由来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被人们沿用至今,其优点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照顾个别差异,使整体要求与个性发展和谐结合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

在我国,最早研究分组教学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七十年代末,这年学校在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中,就让前后两桌的四位学生组成“读议小组”,引导学生探索、评论,达到了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二、分组教学的特点

1、个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

2、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适当的技巧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和谐地运作,积极地互动,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进而达成有效的学习。

3、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互相支持与鼓励。

在活动结束后,经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分析其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找出有益的学习活动,从而得到成长与进步。

三、分组教学的益处

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分组教学的实施

1、分组策略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

2、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每组还必须选出一个小组长,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

3、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同时,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通过上面简单的讨论我们出步了解了分组教学法,那么如何让分组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尤为关键。第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学什么、掌握什么,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第二、“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纸上谈兵”在学习计算机上是行不通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第三、“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四、“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可以进行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综上所述,通过对课程设计的不断创新,引入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的思路和手段,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信息技术不断高涨的学习热情,使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好。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的心得体会

楚雄市鹿城中学

杨忠美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等问题是新课程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使人们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容易了,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一、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的综合处理编制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快乐学习落到实处。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之中明白了比较深奥的道理,学生觉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学习情景 形象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地讲解,或者是煽情地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月光启蒙》这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妈妈那甜美的歌声。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感受到母亲柔和的美,受到艺术的熏陶。学生发出连连地赞叹声,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很快的进入了情景,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我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新课,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平时的小事,了解母爱的伟大。而单纯的说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让学生深刻思考。于是,我用课件播放了史铁生的各种怀念母亲的文章,当时的情景令人激动万分,心情澎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感同深受,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涤。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了作者的思想。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时代在进步,有时教师捧着一本书,捏着一枝笔进教室,的确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没有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调动不起学生的情绪;没有情境的创设,学习就不能深入浅出。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才可以说是得多媒体教学之精髓。

第五篇:论文分组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分组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朱玉峰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 摘要:课堂中利用分组讨论可以提高有限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分组讨论教学;问题精选;形式丰富;环节设计

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课堂中利用分组讨论可以提高有限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应用,我也尝试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学生分组

编学习小组,是分组教学质量的保证,小组的优化组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性别、品德等差异。我们的班额是50人左右,最好建立8-9人的学习小组,使组内各成员间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助互促。同时选出一个品学兼优,组织、协调、表达能力都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把他培养成小组的“小先生”,老师的“小助手”。

二、精选讨论问题

设计讨论的问题的前提是一定要紧紧扣住地理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问题。设计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要有启发性、层次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

1、要作一定的引导。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2、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分组讨论的最好时机。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丰富讨论形式

灵活运用分组讨论的不同方式是吸引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1、协商法

讨论时,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既发挥了每一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又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智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互补法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参照,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的碰撞。

3、提问法

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可学生之间点名提问,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等。这样的方法增强了趣味性,如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则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本来一堂比较枯糙的课就这样变得容易理解,且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

4、主持人和“小先生”法

班长或课代表担任主持人,进行问题提问,主持学习过程。小组长担任小先生,全面阐释本组的学习观点,展现本组的研究学习成果。这样,更有利于学习知识的落实和掌握。

四、设计教学环节

1.精心准备

教师的准备: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彻底摒弃“填鸭式”教学。备课时要以备知识为主变为备学生为主,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准备分组学习的内容(包括讨论题、学习主题、绘、填图表、自测练习等)和方法时,一定要把握一重要原则,即不仅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还要能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适当的坡度和跨度。

学生的准备:回来分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耐心指导 分完组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非常必要。先培训小组长如何带领小组预习、提问、讨论、记录、总结,如何协调组内成员间的关系和传递师生间的信息等。然后指导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可花上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讨论“面对问题如何查找资料”、“到什么地方去查询资料”“如何积极参与讨论并尊重他人的观点”、“组内成员如何分工”、“怎样参与竞争和正视成败”、“不善表达的同学作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和行为法则。

3.灵活实施

分组教学活动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进课堂,会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这也就要求教师这个导演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如准确灵活地调控时间、节奏,收放自如地调节课堂气氛,机制灵巧地应对突发情况,如我在讲《陆地上的自然带》一节时,让学生分组去查找某一种自然带的相关文字、图表、影像等资料,选出一人做导游,带领大家游览该自然带风光,老师担任主持人,进行最佳导游评选。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远远超出课本的一小段话。

教师在灵活调控课堂时,还要会灵活处理各类课型,我的做法是:学习新课时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讨论,竞赛课堂测评;习题课先给各小组分配一些代表性的错题,给予适当辅导,课堂竞赛“小老师”如何应用知识及解题思路、技巧;复习课给各小组章节任务,经课前预习,课堂竞赛整理知识结构的准确性、归纳知识点的全面性、在地图上填写地理事物的准确性等。有一些课题如“环境人口容量”组织学生以乐观者和悲观者的立场进行辩论;“爱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组织演讲比赛„„等,经常“花样”翻新,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效益。

4、适度评价 分组教学活动中,大量的时间和教学内容都留给了学生,因此更需要及时评价,其中教师更多的应给予激励性评价,如在讨论过程中随时指出哪组速度快、哪组思路好、那个同学点子高、那个同学资料新等等,结束课堂时评出当天方法最优组、效率最高组、协作最好组、进步最大组、效果最佳组„„等,让70%以上学生得到表扬和肯定,即使对不足之处或问题,亦给予善意的批评矫正,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老师的关爱和认同,对自己充满希望和自信,培育出全班蓬勃上进的朝气和活力。同时也应鼓励小组成员间通过自我评价来自我调节,通过互相评价来取长补短。

总之,分组讨论法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效率的提高有较显著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胡云富;高中数学“分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年11期

(2)陈艳;论中小学体育教学单元构建与分组教学[J];体育教学;2008年01期(3)陈金霖;分组教学应注意“七要”[J];体育师友;1992年04期(4)杨文娣;分层次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尝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11期

下载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分组互助法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分组互助法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课堂分组教学的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教学 我在看老年人演讲视频的演讲发现,学生分成组,不知道这个座位安排是暂时还是长期,我在高中时遇到这样的形式,直到第三年,所以这个组教学有较深的经验,下面谈谈我的感......

    关于课堂分组教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课堂分组教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课堂分组教学的心得体会我在看实习的学长的讲课视频时发现同学们都是被分成小组的,不知道这样的座位排列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我在高中时就遇......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分组教学探究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分组教学探究 作者:欧阳清 单位:万载县第二中学 邮编:336100 联系电话:*** 众所周知,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教学中......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

    浅议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浅议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山西省浑源中学贾琳 我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用同一本教材要给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反思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反思 ——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金钥匙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要学好数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互助学习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互助学习合作互助学习的具体模式 1.新授课:“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及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知识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2.复习课和活......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心得体会1 丰南区南孙庄小学:赵立杰现代教育的教与学,强调主动发现,主观认知主体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