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在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教材安排学生先通过分享了解到的太阳系信息,认识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然后利用橡皮泥等材料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在建模、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太阳系空间之大,行星在这个空间内之小。考虑到线上教学的限制,学生隔着屏幕较难独立处理数值如此大的比例尺计算。同时很多学生居家学习,较难外出采购材料,不一定每个学生家中都备有橡皮泥,也难以在直播课堂中短时间内自己一人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基于此,授课教师对本课内容作了一些调整。首先通过课前发布建模任务,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太阳系资料,利用家中易得、合适的材料建造太阳系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课中,学生以天文馆馆长身份分享交流自己建造的太阳系模型,其他同学以天文爱好者对展示的模型进行评价交流,引发学生对于建模的认知冲突,认识到建立模型需要考虑材料是否合适?模型中各天体顺序是否准确?天体之间的距离、天体的大小如何?与真实情况是否相符,如何处理数据等。再通过观看正确比例下的太阳系建模视频,感受到太阳系之大,行星之小。最后经过总结完善对太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神秘的太阳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知道太阳系里有太阳和部分天体,但较少能完整地说出太阳系的构成。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能够基于对太阳系的了解,尝试寻找身边材料来建造太阳系模型。但很多学生会忽视建模的科学性,较少能关注到数据的处理。同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比例尺,面对太阳系如此庞大的数据,学生处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知道太阳系很大,但是到底有多大,学生对此没有深刻的体验,所以本课最后学生将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建立正确比例的太阳系模型需要非常大的空间,而此时所有的行星都难以用肉眼观测到,由此深刻地感受到太阳系之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叫作太阳系。
2.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科学探究目标: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根据查阅的资料,利用身边的材料建造太阳系模型。
3.乐于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建造的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宇宙的探索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够利用不同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建模。
3.能够基于他人的建议和学习,对自己的模型进行反思和调整。
STSE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庞大的太阳系。
难点:通过建模、数据处理感受太阳系之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课前收集的学生作品图并制作成视频、模型评价表、介绍模板
学生准备:课前制作的太阳系模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作品展示,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课前收集的学生作品图所制作的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都花费一定的心思,基于自己的认识,利用身边的材料建造太阳系模型,并希望自己的模型能够展示在其他同学面前,得到他人的肯定。由此,教师应该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学生之间也能够有所交流和发现他人的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分享与交流,引发建模冲突
教师提供介绍模型的模板:
学生以天文馆馆长身份,连麦借助模板分享自己建模所用的材料、方法及模型里的天体情况。其他同学在倾听过程中有疑问可以用文字提问,教师将转达给分享者。
设计意图:不同学生在建模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体会和发现,通过分享和交流,丰富学生对科学建模的认识、学生以天文馆馆长身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模型,会有一种身临其境和使命心,更有代入感。教师提供介绍模型的基本句式,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脚手架,介绍自己如何设计,选择怎样的材料,有思维的参与。学生分享过程中会收获喜悦感和成就感,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师展示评价标准,所有同学通过钉钉答题卡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型,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设计意图:借助平台功能,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也促使学生倾听、思考他人的分享。能够大胆质疑他人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反思自己的作品,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处理数据,科学建模
教师在学生分享过程中,寻找学生对太阳系中行星大小,它们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关注。顺势提出如何科学建模。播放处理数据的方法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数据处理方法。
教师播放国外天文爱好者建造正确比例的太阳系模型。
学生观看视频并关注建造真实的太阳系模型需要多大的空间,感受太阳系之大。
设计意图:由于建造太阳系模型是学生首次根据数据进行建模,而课前建模中少有学生关注真实的数据情况,也较少有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再建模。同时,太阳系数据项目多,数值量大,学生独立处理会有所困难。而本课主要是希望借助数据的处理,让学生感受太阳系之大,因此教师在此做了减法,弱化数据处理,通过视频介绍方法,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方法,引导学生课下再根据自己模型比例处理数据,体会同时考虑两组数据建模的困难,认识到实际生活中人们只处理一组数据以便观察。
(四)提炼概念,总结延伸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太阳系吗?
学生根据今天的课堂学习,总结什么是太阳系。
教师展示宇宙图片,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广袤无垠宇宙的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学生对太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对太阳系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太阳系模型的认识。
【课前任务通知单】
请你查找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根据你所搜集到的信息利用身边的材料建造一个太阳系模型。(要求标出模型中各天体的名字、天体模型的大小、模型中天体离太阳的距离等)
温馨提示:
1.注意模型是否合理,比如天体之间的顺序?天体离太阳的距离?天体的大小?
2.可以利用橡皮泥、轻黏土、面粉、红豆、绿豆、米、橘子、气球、葡萄、牙签、白纸、笔等物品来帮助你建造模型。
【评价量表】
太阳系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完整性
模型中有太阳,八大行星等天体
1~20分
创新性
能够利用家里易重,多种材料制作
1~30分
科学性
八大行星排列顺序与实际相同
1~20分
按一定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并按缩小的距离摆放
1~10分
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各行星的直径大小并按缩小后的直径大小建模
1~10分
美观性
模型与实际太阳系外观相近
1~10分
我的自评总得分(满分10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