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时间:2019-05-12 23:4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第一篇: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白山市第六中学 盛云发

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的生活体验。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较陌生,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2.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3.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3.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教学重点: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认识斜面的变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斜面。

1、图片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个麻烦,要搬自行车上台阶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预设:可以把台阶改造成斜坡,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随机出示示意图,介绍斜坡的坡度。

4、激发研究兴趣:大家想的这种办法到底好不好呢?

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

1、引导活动:这是一辆小车,垂直提升小车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车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测量一下呢?

2、学生讨论实验做法: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2)搭建斜坡,用测力计拉起小车,读出读数。用测力计在斜坡上拉小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测力计要与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匀等)

3、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垂直提升小车与搭建斜坡提升小车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课件统计数据。

5、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6、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三、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1、再次创设情境:小明也想到了搭建斜坡,但现在有三个不同坡度的斜坡,1号、2号、3号,但是他不知道选择用哪一个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车推上去?

2、讨论: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哪一个斜坡?为什么?

3、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预设一:学生提出不同猜想。

(1)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

(2)选择1号,1号坡度虽然大,但距离很短。如果从省力的角度考虑,你会选择哪种?

(3)选择1号,1号坡度大,推起来省力

预设二:学生提出“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一种猜想。

1、引导探究,讨论做法:要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课内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的做法: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3、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4、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5、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2、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4、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5、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 么作用?

五、课内小结,延伸课外: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2、指导课外探究: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同等重要,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5)、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6)、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7)、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斜面

斜面—→ —— 省力 大 费力 坡度

小 省力 变形斜面:盘山公路、螺丝钉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的确,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在《斜面》一课设计上,我就针对学生对“斜面”原有的认识对教材作了两处变动:在“发现斜面能省力”一环节加入“比较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数据发现“斜面能省力”、“不同的斜面省力不一样”;在“认识斜面的变形”一环节,将“怎样才能爬上陡峭的山?”探究活动更改为“怎样设计就能让汽车很省力的开到距离很近,但又很高的公路上?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这个活动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1、我给你一块木板、一个盒盖子(长方形的),你能造出三个不同的坡度吗?

2、相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

3、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特别在第三个问题的讨论,有如下精彩的课堂场面:

师:如果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实验多做几次会好些。

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凑巧。

师: 有道理,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

生:三四次吧。

师:行!我们每一组也争取都做三次

师:又有一个新问题,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怎么处理?

生:可以取平均数。

师: 还有什么我们也要注意的?

生:实验中还要注意观察。

生:实验中要静心实验。

生:实验中还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师:有道理,老师要看看哪些小组合作的非常好?这是一组引发“头脑风暴”的问题,强调了“动手之前先动脑”。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重复做;求平均数——计数要求简单性;同时做,由一个人操作——减少误差……,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渗透实证意识。“你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培养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什么是证据,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非常严谨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本课2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量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坡度,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产生问题:使用斜面省力,但为什么不同的斜面省的力不一样呢?从而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更深问题“什么样的坡度就更省力呢?”的研究。

三、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真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然后大家汇报交流,最后依据数据得出“斜面坡度越小拉力越小,斜面坡度越大拉力越大”的结论。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 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问题出在哪里”——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注意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对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关键是,如何通过活动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科学态度。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能够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能够关注、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过分关注了课堂教学时间,忽视每一个活动的质量,出现了两个探究活动匆匆收场的局面,我想,这也是考验一个教师的素质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继续探索研究。

第二篇:《斜面》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之后,学生进行猜想竖直拉的数据波动范围不大,为什么同学们做的沿斜面拉的数据波动范围的波动非常大。通过引导学生的分析数据,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在这里的猜想是学生举手进行猜想回答,这样能够较为合理的节约有限的时间,学生进行踊跃的回答猜想,有的同学猜想是速度大小不同,有的同学说是力度大小不同等原因引起的,这样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在学生猜到可能是由于坡度不同的原因,我及时的抓住这个点将进行猜想研究。在这个同学进行猜想之前,有个学生说是有高度的不同,当时我们继续说是高度不同,会因引起什么不同呢?学生没有进行回答。现在想来学生的猜想也是对的,但是和老师的设计有别。

关于这些猜想的处理,我采用了选择其一研究一个猜想,其他的猜想学生能够进行再课下进行研究。这样似乎激发学生在课下的研究兴趣,又能够保证学生在课上研究的主题不偏。我想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怎样进行处理呢,我可能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猜想分别进行研究,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但是在这种比赛的课堂上,我只有舍弃这些,引导学生积极的研究一个主题。这是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教学精神。在激发学生猜想的时候,有学生回答力度不同引起的。我当时给以学生直接的回答我们是匀速拉。这样才处理似乎还是不妥。应当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

在学生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都不错,能够给根据自己的材料进行实验的方案的设计。他们一般设计两个不同的坡度进行实验,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坡度。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非常的顺利,虽然个别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出现了问题,现在看来学生们再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在平时积极的训练。

汇报的的过程中,我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到三组的同学代表拿着自己的实验表格在投影上上展示数据并且得出结论。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学生比较容易的得出我们的结论。

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进行在生活中进行应用斜面,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篇:《斜面》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斜面》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8课。

教学目标:

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

2.能用测力计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做好实验记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研究过程和结论。

3.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知识能改善生活。

4.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过程与方法:

用木块、木版、小车等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

教学重点:对斜面的作用和省力规律的研究过程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小车、测力计、记录纸(学生)、长短不一的木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斜面(约5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为什么?生:科学课可以做实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师:看来同学们都喜欢动脑筋思考。工人叔叔要把一些油桶搬到汽车上,这么重的油桶可不容易搬,你有什么好办法?

其实像这样抬起木板的一端而形成的斜坡,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斜面。〈板书课题:斜面〉

2.你们小组能像工人叔叔那样,利用桌子上的木块和木板快速的搭出一个斜面吗?生小组内搭斜面。

3.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斜面。

教师介绍斜面:抬起的木板的长叫做坡长,抬起木板的一端与地面的垂直高度叫坡高,抬起的木板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叫坡度。(教师板书)

工人叔叔搭个斜面就很轻松的把油桶装到车上去了,想一想斜面有什么作用?

生:(省力)

师:科学单凭感觉和猜测还不行,还要……(对)需要做实验来证明。

4.动手之前先动脑。实验前要先设计实验方案。我们小组里先商量一下怎么样来研究斜面能够省力?

二、初步探究,斜面能省力(约8分钟)

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做法,其他小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教师引导

(有了比较才能知道谁省力。)

实验时,为了保证收集的数据更准确,老师给你一点小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指学生读一读。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及时巡视指导。

4.〈交流实验结果〉

师:我们请第一个做出实验的小组来交流一下他们研究的结果。

教师根据小组回答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看来斜面的确有省力的作用!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

三、深入探究,斜面的省力规律(约15分钟)

1.(汇集各组的探究数据)师:这是刚才几个小组的实验时搜集到的数据。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从中你有没有新的发现和疑问?

〈学生自由发言,师引导〉:垂直提力相同,为什么每个小组沿着斜面匀速前进,所用的拉力不同呢?师:斜面上的力不同,说明斜面省力的情况不一样,斜面的哪个因素可能影响拉力的大小?

可能是什么关系你有什么想法?生说斜坡,坡高

刚才这位同学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要想验证我们的猜测,我们要怎样做?对了,让实验来说话。

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请每个小组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方面来探究。小组商量先选择,小组长来领实验材料。

动手之前要….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2.〈小组讨论方案〉〈集体交流方案〉

3.师:方案定好了,来交流一下,你们想研究哪方面的?打算怎样做?其余小组可要认真听,看看还有那些补充和建议。

学生汇报,师 :哪个小组和他们研究的一样,还有什么建议。(注意引导学生表述是哪些不变,那些条件改变)为了实验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老师还有几个小建议。出示 :实验要求。指生读一读。

明确方案了。那么,我们就动手验证吧!

4.〈小组实验〉教师及时深入巡视指导参与小组探究活动

5.〈交流结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这是 组的,他们研究的是斜面长度不变,改变斜面的高度,结果是高度越低越省力,另一个小组的结论是一样的。再来看看研究斜面长度对省力大小的影响,结论是高度不变,斜面越长越省力。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吗?(根据学生探究情况斜面与地面的夹角越小,越省力。

归纳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反之,越费力。)

四、拓展延伸,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约10分钟左右)

因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普遍。你在哪里见过或使用过斜面?生说一说。

(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

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图片,展示图片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运用斜面的过程中会创造性的把斜面变形或隐藏起来。咱们一起来看一看。(楼梯 盘山公路…..)

螺丝钉是不是变形的斜面呢?老师这里有两个螺丝钉的模型,我们来观察一下螺丝钉的斜面是怎样变形的?

老师把它打开看一看。(有斜面)那课后请同学们参考课本,自己做一个螺丝钉的模型,不过,我们要来个比赛,看谁做的螺丝钉最省力。有信心挑战吗?

(4)这节课老师收获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

科学探究无止境让我们带着收获在课下继续去研究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斜面

坡度越小越省力,反之越费力。

第四篇:《斜面》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

河洛小学张俊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能制定一个较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桶一个,厚实的大木板一块(较长)。

2、学生(个人或每组)准备: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平整光滑,长度为50厘米的木板和四块高低不同的木块),重物(载重小车和一盒钩码),测力计(平板),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谁能把这桶水搬到这桌上来?(出示一桶矿泉水)指生搬到桌子上。

师:你能利用这块木板,把水桶放上桌子吗?(这时教师出示一块木板)

生:(还是刚才那个男生,把木板搭在桌缘上,把水桶滚到桌上)师:两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轻松了一些。

师:看来这木板还真起了一点作用,其实像这种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板书:斜面,并多媒体展示斜面的概念)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感觉到利用斜面来搬水能怎样? 生:可以省力。

师:在黑板上画出斜面实验图,并板书:斜面能省力,同时揭示课题并板书:斜面的作用

(二)、自主实验,探究问题。

1、做实验研究下面,得出结论(斜面能省力)

师:到底斜面是否真能省力?我们能不能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证明这些问题呢? 你看老师给你们的材料,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验证这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利用材料验证讨论结果的可行性)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们用手提一提小车感觉重量,然后把小车放在搭的斜面上拖动,感觉用力的更小,说明斜面能省力。

生:我们组觉得要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先测小车的重量,再测小车在斜面上拖动的力,发现在斜面上拖动用的力小,说明斜面能省力。

师:还有不同的吗?没有了吗?你们同意哪组的方法? 生:我们同意第二种。师:为什么?

生:他们测出了数据,通过比较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师:我也同意他们的做法,只是测一个重量的物体,我觉得说服力不强,该怎么办呢?

生:往小车上加不同重量的东西。

生:这里有一盒钩码,我们往小车上加不同个数的钩码,这样每次的重量就不同。

生:实验次数越多,得出的结论越准确。

师:说得真好!(多媒体展示斜面作用的实验纪录表)我们就做四次不同重量的实验吧。指导学生认识和填写实验纪录表,提的物体四次的重量你们自己决定。

由于我们很久没用过弹簧秤了在用之前我们一起看一下注意事项。(多媒体展示使用弹簧秤的注意事项:①使用之前先检查测力计竖直时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②拉动时要匀速、缓慢。③在斜面上测力器尽量与斜面平行。④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手别放松,视线要与刻度一致。)教师适当演示注意事项。

(分发记录单)现在开始小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汇报实验结果)

师:其他小组的除了数据不一样外,发现都一样吗? 生:都一样,斜面能省力。师:实验说明斜面能省力。

2、深入研究斜面,得出结论(坡度越大,拉力越大)师: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情况怎样? 生答

师:那你们能不能设计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呢?

生:我们可以用高低不同的四块木块搭建斜面,这样就可以建成不同坡度的斜面了。

师:为了实验结果准确你们可以做三次实验,有一个问题,你们每次用同一重量的小车还是不同重量的小车呢? 生:重量不同才好比较。

生:我们组认为重量不同,坡度又不同,就不好比较。既然是研究坡度,重量要一样才好比较。

师:在相同重量下比较不同的坡度,才知道哪种坡度更省力。这组的同学说得真好,大家欢迎他们。

你们现在就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单。实验单中1、2、3表示坡度由小到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你们除了数据不同外,结论都一样的吗?还有没有不同的?从他们的数据可以看出每次实验斜面都能怎样? 生(齐答):能省力。

师:同学们的结论也非常准确,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就没这么省力。(教师板书结论)刚才有位同学说得:“骑自行车上坡,坡越陡越费劲,说明坡平缓省力,坡陡费力。”就不对了,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就没这么省力,但还是省力。

(三)、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斜面的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科学的实验验证了我们的问题,那么在生活中你在哪使用过或见过斜面吗? 生:立交桥应用了斜面。生:梭梭板用了斜面。

生:工人师傅往车上搬东西搭的木板是斜面。

师:现在我们看看生活中使用斜面的一些事例。(教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使用斜面的事例。)(学生看大屏幕)

师:你们看我们生活中使用斜面的地方还真多,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斜面为我们做事。

(评:通过多媒体展示斜面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知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四)、练习检测。

师:我们看看同学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怎样?我们来做做检测题。(教师多媒体展示题单)(生做题完成的还比就好。)

(五)、全课总结。师:你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斜面能省力。

生:我知道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就没这么省力。生:我知道斜面在生活中用得很多,可以帮我们做事情。生:我还会用实验证明斜面的作用。

师:同学们学得还真多,希望以后的课继续努力。

第五篇:斜面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的观察实验,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在不同斜面上拉动的小车等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定量实验记录;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得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识与技能: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斜面省力规律实验操作过程及根据实验的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螺丝钉模型

学生准备:每组一个钩码盒,一把测力计、一个小车、小木块若干、长短不同的两块长方形木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斜面的多媒体视频资料:同学们,视频资料中工人师傅把一块木板的一端搭在了车厢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斜坡,这个斜坡也是一 种简单的机械,我们称它为斜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斜面》。(引出斜面,导入课题)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动手搭斜面。(1)认识斜面。

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斜面的坡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斜面,红色表示斜面长,绿色表示斜面高,黑色表示地面,斜面长与地面的夹角,我们称它为斜面的坡度,夹角越大,坡度越大,夹角越小,坡度越小。那么我们怎样来改变斜面的坡度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木板和木块动手做做好吗?

(2)搭斜面。

(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搭建了不同坡度的斜面,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搭建斜面的?

生1:我们组使用这块长木板搭建的斜面,我们先垫上三块木板,搭建了一个坡度小的斜面,然后又垫上5块木板,搭建了一个坡度大的斜面。

师:(指大屏幕中的斜面)也就是说,你们让斜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变了斜面的高度,这样就搭出了两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吗?

生:对。师:非常棒。

生2:我们组用长短不同的两块木板搭建的斜面,我们先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上了四块木块,搭建了一个坡度小的斜面,然后又把长木板换成了短木板,这样就搭建了一个坡度大的斜面。

师:(指大屏幕中的斜面)也就是说,你们让斜面的高度保持不变,改变斜面的长,这样也会搭建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吗?

师:很了不起,你们小组的同学真聪明。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实践现在你们知道怎样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了吗?

生:知道了。2.研究斜面的作用

活动一:探究斜面是否有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运用斜面搬运重物真的能省力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2.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生1: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先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搭一个斜面,用测力计拉着小车从下向上沿斜面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打算测量两次,然后取两次的平均值,最后比较两组数据的大小,看是否省力。

生2: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先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搭个斜面,用测力计拉着小车在斜面上从下向上沿斜面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再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和一个钩码,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然后用测力计拉着小车和钩码在斜面上从下向上沿斜面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最后比较两组数据的大小,看是否省力。

师:同学们两个方案都设计得很好,在实验操作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①拉动小车时要匀速、缓慢。②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③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师:各小组实验已经完成了,让一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生拿实验报告单到展台展示)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第一次竖直提起小车用得力是1牛,在斜面上拉动用得力是0.6牛,第二次竖直提起小车和钩码用得力是1.2牛,在斜面上拉动用得力是0.8牛,我们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斜面可以省力。

师:其他小组是否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呢 ? 生:是的。

活动二:实验验证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1.学生小组交流研究新问题:

师: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实验中还发现在不同斜面上拉动同样重的小车,测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

师:那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斜面省力多少与什么有关? 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斜面会更省力呢? 生1:我们认为坡度大的斜面更省力.生2:我们认为坡度小的斜面会更省力。师:到底什么样的斜面会更省力呢?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斜面的省力规律。师:在实验中,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 生:斜面的坡度。

师:在实验中,什么条件一定要相同? 生:弹簧秤拉的重物的重量一定要相同。

师:如果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3.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吧。

生:(展台展示实验记录表)我们小组用长木板垫5块木块先搭了一个坡度大的斜面,用测力计在上面匀速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8牛,然后我们用同一块木板垫了3块木块搭了一个坡度小的斜面,用测力计在上面匀速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5牛,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测了两次,通过分析两组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坡度越大,用力越大;斜面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生2:我们小组用了两块长短不同的木板都垫上4块木块搭成的坡度不同的斜面,用长木板搭成的斜面坡度小,用测力计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4牛,用短木板搭成的斜面坡度大,用测力计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7牛,我 通过分析两组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坡度越大,用力越大;斜面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三、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斜面省力的原理,那么在生活中你使用过或见过斜面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可能会说斧头、菜刀、剪刀、开瓶器、拉链、凿子)

2.教师展示实物讲解。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种工具,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实物展示:斧头、菜刀、剪刀、拉链)

师:除了这些,老师这儿还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看看跟我们今天研究的斜面有什么联系?(课件展示:盘山公路、引桥、滑梯)

师:最后,我们再来认识两种比较特殊的斜面(课件展示:开瓶器、螺丝钉)见过吗?猜猜看它们是不是斜面呢?老师自己也制作了一个螺丝钉,咱们把他的螺旋给展开,看看是不是斜面好不好?(教师展开螺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螺纹的疏密与省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去探究完成。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探究,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斜面并不都是一个简单的斜坡,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运用斜面过程中,会创造性的把斜面变形或隐藏起来使用。

四、课后探究

当人在骑自行车遇到上坡时,怎样骑会更省力?

18.斜面 斜面能省力 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下载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鹤山市沙坪第二小学 电话:8930380 《清清的水》课堂实录片段及反思 鹤山市沙坪第二小学李国英《清清的水》选自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

    斜面反思[精选合集]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教师:余章凤 本课教学——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在前面学过杠杆、滑轮、轮轴几课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斜面,并通过实验,分析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斜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斜面》教学设计 (共5则)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斜面》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祭实验; 2.并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做好实验记录; 3.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

    青岛版5下科学斜面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上课前老师想先介绍一下自己,老师姓赵,同学们猜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生猜测) 老师给出准确的数字,同学们再来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 生猜测 ) 老......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斜面》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斜面》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斜面》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8课。 教学目标: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能用测力计......

    斜面教学设计(五篇)

    《斜面》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最近老师买了一辆新的电动车,看,漂亮吗?是啊,老师每天骑着这辆漂亮的车上下班也非常的开心,可是老师一下班就会很苦恼,是这样的,老师家里的储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