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时间:2022-09-15 01:4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蚂蚁》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蚂蚁》教学反思》。

第一篇:《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蚂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蚂蚁》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运用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 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蚂蚁搬粮食还有哪些动作。再让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教师扮演蚂蚁,学生扮演蝈蝈,他们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 。有的说: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 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蚂蚁》教学反思2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对蚂蚁的活动很感兴趣,同时又想要锻炼他们身体的协调性,对于幼儿的乐感也有较好的培养,这是我班的发展方向,因此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能听信号手膝着地协调地爬行。

2、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能够随节奏的变化练习动作,并体验在音乐情景中参与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让幼儿能很好的伴随节奏做动作。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设置《蚂蚁找豆》的游戏场景;

2、材料准备:

(1)小鼓一只,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海洋球和塑料筐若干;供幼儿爬行的草地一块;拱型门六个;水上玩具六个。

(2)蚂蚁头饰若干只;

(3)录音机、音乐磁带若干。

【活动过程】

1、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小蚂蚁,一起听音乐活动身体。(教师与幼儿边做边配上好听的儿歌:今天天气真正好,蚂蚁蚂蚁起得早,穿上漂亮花花衣,跟着妈妈做游戏。点点头,转转手;踢踢腿,蹦蹦跳;发现一粒大豆豆,嗨哟嗨哟抬回家。摇摇身体转个圈,我是聪明的好宝宝)

2、随节奏变换,练习爬行。

幼儿听节奏以多种形式练习爬行:鼓声“咚咚咚”,蚂蚁就往前爬;鼓声“嗒嗒嗒”,蚂蚁就倒退着爬;鼓声“咚嗒咚嗒咚嗒”,蚂蚁就转着圈爬,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练习向后倒退爬的动作。接下来让幼儿听节奏变换速度爬行:鼓声快,爬得快;鼓声慢,爬得慢。这个环节主要让幼儿练习听信号做各种不同的动作。

3、调整活动量。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听音乐边在草地上做放松打滚的动作,以放松幼儿紧张的情绪。

4、游戏《蚂蚁搬豆》

在音乐的伴奏下,“小蚂蚁”们爬过草地,钻过小洞后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寻找豆豆。第一遍游戏:幼儿找到豆,爬回来后,要求幼儿把找到的豆放在同颜色的筐中。重点指导幼儿爬行时膝盖不离地,手膝协调爬行,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把豆按颜色分类放好。第二遍游戏:幼儿爬到小洞找到豆后,要求女孩子带一粒豆跑回,男孩子带许多粒豆跑回来。重点指导幼儿区分“一”和“许多”的数量关系。

5、放松活动“蚂蚁洗澡”。

请配教人员提前吹出许多泡泡,营造出泡泡漫天飞的情景,让全体幼儿随着《洗澡歌》的音乐一起洗个“泡泡浴”,洗澡后,请孩子们把豆抬回家,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让小班幼儿学习爬的动作时,我设计了《蚂蚁搬豆》的体育游戏。活动中将爬行的动作练习与音乐节奏有机的整合,借助鼓点可以敲击出轻重、快慢、缓急的节奏特点,作为幼儿执行爬行的动令。第一,根据不同的节奏型练习向前爬和倒退爬。鼓声“咚--咚--咚”,蚂蚁就往前爬;鼓声“嗒嗒嗒”,蚂蚁就倒退着爬;鼓声“咚嗒咚嗒咚嗒”,蚂蚁就转着圈爬。第二、根据鼓点节奏的快慢练习快爬和慢爬。鼓点快就爬得快,鼓点慢就爬得慢等等。多变的节奏配以形式丰富的动作练习让幼儿觉得很新颖、很有趣,孩子们在活动中克服了平时的娇气、依耐和畏缩等不良情绪,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活动,玩的很开心,动作也掌握得很到位,并在音乐情景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因此也能完成预定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引进,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功能也越来越大。现代体育教育植根于实践,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音乐特殊的社会化教育功能正有助于幼儿体育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将音乐巧妙的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纲要》中将“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但由于小班幼儿身体的基本能力较差,自控力差,且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对新鲜事物感兴趣。通过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幼儿情绪激动、表情愉快。

《蚂蚁》教学反思3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细细品读课文,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中,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上直观的图片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是编者的意图,初读文章,我就很明白的把握了这点。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教学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为说话训练搭建平台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蚂蚁们还会怎样搬粮食?推、拉、抱、扛等词都学生都说了出来,我顺势出示“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让学生练说。在说话练习之后,让孩子们亲自表演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

在后面理解蝈蝈们在炎热的夏天休息时也是一样。在说话训练中让孩子们充分明白蝈蝈自由自在、懒惰的本性。

接着,我还结合孩子日常的活动,让他们练习“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和“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的说话。就这样,在观察、练说、表演、朗读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为语言积累创造环境

在本单元的读读背背中,让孩子积累的是“有备无患 防范未然”、“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这恰好是对本课中蚂蚁勤劳身影的真实写照。在学生的读、思、议、说之后,我适时地出示以上及“未雨绸缪 得过且过”等词语,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积累、丰富语言,这样的积累,他们很容易在具体生活中调动积累。其实,不止这一课,在《三个小伙伴》中积累“人心齐、泰山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谚语。

三、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处: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补充文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第二年夏天,蝈蝈又见到蚂蚁在搬粮食……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有不思悔改,终于没能熬过第二年冬天的蝈蝈;有知错就改,也开始储存粮食的蝈蝈;还有没有储存粮食,但和蚂蚁成了好朋友,与朋友一起温暖过冬的蝈蝈……

我很欣赏: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平台。我一直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蚂蚁》教学反思4

一年级音乐下册 小蚂蚁教学反思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就连古人也强烈地认识到“兴趣”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因而留下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至理名言。

在歌曲《蚂蚁》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思维比较活跃,为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各种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喜欢和热爱音乐,开始让同学们猜猜谜语: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学生在议论声中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讲小蚂蚁的>故事,故事内容主要是根据歌词内容来编,通过故事把同学们带入蚂蚁世界,同学们入神的听着,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蚂蚁特殊的情感,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让他们随着音乐读读歌词,按童谣形式读一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按歌曲节奏读一读,使其掌握歌曲的节奏,通过这些训练后,同学们随着歌曲开心的哼唱,时间不长就学会了,如果单纯的演唱是枯燥乏味的,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要提倡学科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综合。因而,在教学中融入了歌表演创作,让学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头上方,来表示蚂蚁的触角,大家围成一个圈,全盲学生站在原地表演,低视学生可以做各种动作来表现小蚂蚁的生活常态,然后他们一起合作表演,除了融入体态律动,还让学生用诗朗诵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学生的感官、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但在音乐活动中,由于全盲生的视力缺陷,他们的肢体动作不那么协调,我想只要他们理解了音乐,即使他们表达的不那么完美,也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我想通过练习,他们的动作会更加完美,他们会一样唱的好,跳的好,相信他们明天会做的更好。

《蚂蚁》教学反思5

今天的故事书封面就非常的引人注目,于是我就把孩子们的好奇带到了阅读这本故事书上,《书本里的蚂蚁》这本故事书非常有趣,主要讲述了一段离奇的经历。而这经历会带给孩子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就根据这内容来设计了一堂适合我们孩子的阅读活动,因为大班下学期,孩子的阅读兴趣会不断的加深和阅读经验也会不断的在积累,他们中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身边常见的'汉字,也有不少幼儿已经能够认识不少的汉字。所以,我选择这内容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故事的内容我把故事分段为四段以蚂蚁为线索而展开,此活动的重点及难点是:知道字的位子变化会出现新的句子和新的意思。第一环节:介绍故事的名称和故事中的角色。这一环节引导孩子猜猜故事中的内容,教师引导不够,因该具体少举点例子!第二环节:幼儿自由阅读第一幅至第三幅,由于书本只有一本,所以只能通过视频仪大家一起自由阅读。但是在幼儿阅读前我没有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去阅读。第三环:分段阅读第四幅至第七幅图书,引发质疑和讨论。由于在第二环节落实的不好而导致”那小蚂蚁被夹进了书本后会看到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问题孩子回答不出来。第四环节:继续快速阅读第八至第十二幅图模仿蚂蚁跑50—200页,这一环节融合了数领域。第五环节:重点阅读第十三至第十八幅图片,这一环节为重点环节,孩子回答问题积极,但是这里缺少了总结的环节。最后请从头到尾再阅读一次《书本里的蚂蚁》幼儿已有了基本的理解意识,所以集体讲述的时候还是比较熟悉的。

《蚂蚁》教学反思6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以下是我就第一课时授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将说说每个环节我设计的想法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教学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为语言创造平台

2、为语言积累创造环境

3、说好一句话

4、质疑解疑

不足:

1、没有把蚂蚁和蝈蝈进行比较

2、板书复杂

3、生字教学环节应该在更细化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不成熟的设计。感谢校教研室,感谢张明山主任给了我这次的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有这么一个难得跟骨干同台的机会。谢谢一年里语文备课组的姐妹们,小花老师。教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将里努力努力再努力!

《蚂蚁》教学反思7

上完《蚂蚁》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自由读)“他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课后题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在黑板上贴小问号的形式激发学生质疑。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把小问号逐一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研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在此点作为切入角度我出示6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也肯定,同时指其不足。我想: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跨越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除了引导学生读文品析,还把写作也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我让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执教《蚂蚁》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创造。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蚂蚁》教学反思8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努力”为主题。本文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说明了“只要意志坚,鸡毛能上天”的道理。本文共有13个自然段,第1个自然段写树很高,第2—7自然段写白胡子老爷爷与巨人的对话。既写出了大树之高,也就是蚂蚁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大,也写出了巨人的懦弱,怕苦怕累,不肯努力,为下文反衬蚂蚁的坚强毅力作铺垫。8—13自然段写白胡子老爷爷与蚂蚁的对话,表现了蚂蚁决心爬到天上去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努力的精神,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任务对话——白胡子老爷爷与巨人、白胡子老爷爷与蚂蚁的对话传达出来的。学生在反复诵读对话的多数中,体会本文所讲述的道理。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体察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经常给学生进行生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读出音乐般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倾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倾听他们是否能读出不同身份的人声音的特点,是否能读出人物在不同情景下所具有的品质。当其朗读不足时,及时加以指导、练习;当其最后配乐朗读重点句子时,适当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情感。孩子们朗读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有效地体会到了故事所带给的精神。

第一,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在理解“有一课树很高很高,……”一句中,采用男女生赛读的方式;在理解“抬头仰望”一词时,请生做动作体会,体会看的辛苦并读好本句;在读“我能行!”这句时,采取师生对话的形式,体会自信;文末的中心句,采取老师层层深入的引导。在体会蚂蚁有坚持不懈时,我请孩子们思考:“面对这么高的树,小小的蚂蚁爬树上天会非常的不容易。你觉得它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去面对呢?”并适时创设情境“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如果烈日当空,蚂蚁怎么做?”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第二,注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理解“有一课树很高很高,……”一句中,开始出现的树很矮,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做出判断。开始有学生根据“很高很高”判断出树太矮了,我把树升高一截,但马上有学生指出“这棵树是插入云霄”,看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我喜在心里。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请学生说出从课文里哪些地方读出蚂蚁很小很小?学生进一步深入走进文本,训练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我还注意从孩子们的“说”上来倾听。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孩子们说的机会多,内容多,形式也多。丰富的口头活动使孩子们的思维、情感、认知等不断处于此起彼伏的状态。当讲到巨人的样子时,我出示了巨人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强壮,高大,有力气),从而理解这就是“身材魁伟”的意思。在讲到巨人胆小退缩时,请孩子们讲巨人还会怎么说,来理解巨人的害怕懦弱才会“连连告退”。比较,当课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巨人和蚂蚁身材的差距,我立刻用图作比较,引导孩子们发现两者的不同,前者高大,后者弱小。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了解巨人的胆小蚂蚁的勇敢坚持,也为体会故事的情感和主题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最后让学生谈体会,大家仿佛一直认同,如“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能成功”等观点,没有凸显个性。如果教师事先考虑到这种情况,多做一些指导,等等,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才会有缤纷的答案,充分凸显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蚂蚁》教学反思9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

教学本课,我特别注重了以读为本探究体验式的朗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力求更好地实现童话教学的教学目标。

比如对关键字的朗读,如“夏天真热”的“热”,“西北风呼呼地挂起来了”的“呼呼”,就采用看图、听录音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官体验,读出不同的感受。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设计意图。

还有对关键句的朗读,如“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习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针对蝈蝈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一句,采用了看图和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再反复读这一句,感受蝈蝈的懒惰。对于段落、全文的朗读,我更是采取了多种方法,特别谈谈全文的朗读,()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分角色来读全文,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对勤劳品质的热爱。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一二年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童话这种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载体。在童话教学中,我将时时刻刻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要传递的价值观,实现童话教学的目标。

《蚂蚁》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单元努力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说明了“只要意志坚,鸡毛能上天”的道理。

本课短小紧凑,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说明,要想做成一件事,靠的不是身材、体力等物质方面的条件,而是要有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的恒心和毅力。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体会努力的含义。

本课的难点是从蚂蚁的话中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在识字、朗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巨人与蚂蚁的不同表现,从对比中体会“蚂蚁”品质。

4、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蚂蚁的自信和勇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就是——蚂蚁!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蚂蚁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再读词语。

(蚂蚁虽然是本课的生字,但是学生早就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它的读音,因此把重点放在渗透形声字的规律:形旁表意思,声旁表读音上,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为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作有益的渗透。)

2、同学们都见过蚂蚁,站在蚂蚁面前,你有什么感觉?很小很小的蚂蚁平常都干些什么事情呢?

3、一只蚂蚁却要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大事情,它要——上天。(板书:上天)它就是上天的蚂蚁。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上天的蚂蚁》——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翻到语文书69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懂得地方打个问号。

2、复习识字方法,认读词语。

a:课文中的词语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想考考你们,你们认识他们吗?(小老师领读)

b:看到大家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玩个抢读的游戏,就是老师指大家读,比比谁的反应快?

3、同桌互读课文。

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记住这些字了,那调皮的词语趁大家在游戏的时候又回到了课文中去了,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同桌轮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得好,夸夸他;读不好,教教他。

(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倾听习惯。)

(三)品读课文

树高,路长,困难大。

1、蚂蚁和巨人都想从哪里爬到天上去?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勾出描写通天树高的句子。

(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a:谁找到了?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有一棵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

读得好时:通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插入云霄的通天树。(板画通天树:用绿色粉笔)同学们,像他这样来读一读。

没读好:孩子们,通天树高吗?而且是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可是,这个孩子的读,让老师觉得通天树不太高。谁能读得更高一些?(评语:有点高了!更高了!好一棵插入云霄的通天树!)来,大家一起读。

b: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从树干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通天树就像一架通向天上的梯子,好高哟!来,一起读,边读边想象。

c: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他抬头仰望,脖子都仰酸了,也望不到树尖。

做一做“抬头仰望”的动作。

(根据词语特点,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词语,直观、形象。)

同学们巨人多么想知道通天树到底有多高啊!他就抬起头望呀望,脖子都仰酸了,他可能望到什么,也望不到树尖?

他望到了白云,也望不到——(引读)树尖。

他望到了小鸟,也望不到——(引读)树尖。

他望到了大雁,也望不到——(引读)树尖。

通天树实在是——(引读)太高了。

来,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通天树的高。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简笔画为学生直观地展示通天树的高大,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句子感受通天树的高,为后面体会蚂蚁的精神奠定基础。)

巨人的懦弱

1、这时,多么想上天的巨人怎么说?

(生读巨人的话)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想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树很高,我知道了巨人认为爬到天上去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学生说到巨人心里很害怕,及时表扬,“你真会读,读到了巨人的心里,掌声送给他。”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巨人心里的害怕,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说树很高,老师就引——树很高,巨人心里就很——害怕,所以他说,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孩子们,现在你就是这个心里十分害怕的巨人。加上动作、加上表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巨人的害怕,可以站起来读。谁来读?

——从你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害怕!谁再来读?

——从你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了害怕!

——胆小的巨人们,来,一起读。

小结: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加上表情动作,读出心里的感受。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快乐地学,扎实地学,有效地学。)

2、我们读出了巨人的害怕,白胡子爷爷也听出了巨人的害怕,白胡子爷爷怎样鼓励巨人?(如果学生没有读好,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想想白胡子爷爷会怎样说话)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生读第五自然段))声音再低沉一点,再慢一点。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师读第五自然段)

巨人说——(生读第六自然段)

3、通天树下还有黄牛、山羊、小鹿、大象等等,当然,也有你和同学们。想想谁还会怎样鼓励巨人?(课件出示)——鼓励巨人:“试一试吧!————————”

巨人后退两步,说——不行,我爬不上去。

巨人低下头,说——不行,我爬不上去。

巨人声音越来越小,说——不行,我爬不上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抓住文章的“鼓励”进行挖掘,激发学生进行联想补白,仿说句子,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4、像巨人这样的表现,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什么?最后,巨人终于跑掉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巨人啊?

蚂蚁的努力

1、面对同样高的通天树,蚂蚁又是怎么说的呢?默读8——1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蚂蚁说的话。

蚂蚁说的话是,谁来读——

2、课件出示句子:反复读读这三句话,勾出重点词语,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

3、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板书:自信、坚定、勇敢)

4、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这只勇敢、自信的小蚂蚁,选你最喜欢的一句,加上动作表情,读出自信、勇敢、不放弃。

谁来读?读得好,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评价语言:就这句,谁能更自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让学生自读句子感受蚂蚁的精神,在交流中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个性化的感情朗读中,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

4、小蚂蚁向上爬着,通天树太高了,想想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a:大风把他刮下树来摔死!

小蚂蚁的力量是多么弱小,他冒着被风刮下来摔死的危险一步一步不停地爬,他勇敢地说——(最后一句)

b:大雨会淋湿他,太阳会烤着他,他还是一步一步不停地爬,他坚定地说——(最后一句)

c:还有哪些困难?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小蚂蚁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可他仍然一步一步不停地爬着,他自信地说——

5、望着一步一步不停往上爬的小蚂蚁,你会对他说什么?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设计了“小蚂蚁在爬树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一问题,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落到实处。)

主题深化

1、我们相信,蚂蚁总有一天能够——(引说)爬到天上,而巨人却永远不能——(引说)爬到天上。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靠的不是——身材、体力,靠的是——勇敢、自信、努力。

2、我们一起分角色来读读课文,感受小蚂蚁的勇敢、自信。

课文中有蚂蚁、巨人、和白胡子爷爷。现在我们就分别来扮演他们读读课文。第一组读巨人的话,你们就是故事中的——巨人。第二组读白胡子爷爷的话,你们就是——白胡子爷爷。第三四组读蚂蚁的话。其余部分老师读——注意:边读边想象故事内容,加上动作、表情。全体起立,准备!

(教学应以读为本,采用各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读出声、读出味、读出情,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同时积累语言文字。)

3、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出示句子)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天的蚂蚁》教学反思

孩子的情感是孩子发挥“创意留白”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就是孩子,他所听到的感受的可能就是和他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而赋予自己的情感在里面。不管孩子心里所感知的内容情感是否与作品本身的结局内容一样。孩子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想象时,我们不该给予扼杀,而是给予帮助,因为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是如此巨大,孩子们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惊喜,让人兴奋不已!我觉得,有时需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寻找,在体验中发现新的意境。

教学中我将学生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孩子们个个都很积极参与,从中可以看到,当孩子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时,设置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话题时,孩子的思维就会不受约束,而想象的也远远超过了大人,会收到很好的活动效果

《蚂蚁》教学反思11

在《蚂蚁搬家》这一节课上,我先用录像片将孩子们带入蚂蚁的世界,让他们认识、观察各种各样生活中的蚂蚁和动画片中的蚂蚁,再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蚂蚁的姿态,然后欣赏范图,最后把自己的认识进行夸张想象之后画下来。孩子们通过观察、表演、欣赏,很快进入状态,画得很好。而且蚂蚁的花纹和造型都有了一定的夸张。看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得到了发挥,我不禁沾沾自喜,同时也问自己:是否还能引导他们再发展?有一些孩子画得很快,完成之后问我可不可以玩橡皮泥、可不可以去剪纸等等,我同意了,然后继续指导还未完成作品的孩子。没想到过了一会,一个孩子拿着一只用橡皮泥捏制的七星瓢虫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了只七星瓢虫!"看着这只用橡皮泥制作的蓝底黄点的七星瓢虫,我眼前一亮!呀,多么大胆的做法!我表扬了他。过了一会,又有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看!我也做了一只!"我一看,原来是用彩纸折成的一只蜻蜓!紧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纷纷举起自己用各种方法制作的蚂蚁和其它的小昆虫。

于是,我采用集体合作的表现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身边现有的材料进行大胆表现,进行课后延伸,在制作的过程中加一指导。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制作平面或立体的昆虫。提高孩子的学习认识,内化情感。把制作好的小昆虫来编故事、做游戏。这一过程符合学生好动、易兴奋、好探索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我的心为之一怔!同样是表现昆虫,我们备课时想到的是按照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绘画,而孩子却能想到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改变色彩、进行造型上的夸张!这不就是发展吗!同一个题材,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想象,用平面和立体等不同手段来表现,不仅画一画,还可以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绘画更多,孩子们可以自己动脑筋解决,也可以与小组里的伙伴一起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玩中悟,在玩中学,自由表达,自由创造,能大大的挖掘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各种新方法、新点子蜂拥而上。这样,同样的一节课,孩子们不就能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吗?

《蚂蚁》教学反思12

《上天的蚂蚁》围绕一棵通天树展开故事,沿着通天树下往上爬能爬到天上去。巨人和蚂蚁通过与树下的白胡子老爷爷对话,表现出对上天去看看这一愿望的不同做法。巨人身材魁伟但却懦弱退缩,蚂蚁很小很小却自信勇敢,并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贴合了本单元主题。赞扬蚂蚁敢干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本课我采用了顺序的方法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调动了课堂气氛,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通过多次阅读,感受巨人和蚂蚁的多方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它的自信、勇敢,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再到文中去找一找,用文中小蚂蚁的话去印证它的自信,如“我能爬到天上去”、“我能行”、“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等语言让学生也变得自信起来。授课过程中使用了课件,让小蚂蚁动起来。因为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不过,这次讲课也有一些不足。

1.授课内容的主次不清晰,在环节的安排上没有好好把握,复习导入,在词语复习占时太长。

2.齐读的环节太多,没有顾忌到不同层次的孩子,缺乏学生个人的体验。

3.为了完成授课任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学生没有发挥出他们本应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这次开课能对我有十分大的督促和帮助,之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今后教学中我将取长补短把课教得更好。

《蚂蚁》教学反思13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本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小结课堂教学过程及各位老师的点评,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加以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比如夏天蚂蚁辛勤地搬粮食,蝈蝈自由自在地玩乐;冬天蚂蚁们在洞里安然过冬,蝈蝈们又冷又饿,下场悲惨等等,都已图片示之,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加工,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二、抓住教学重点,有目的进行教学,多种形式朗读

课文主要通过蚂蚁和蝈蝈的对比展开,特别是对于夏天里蚂蚁和蝈蝈的对比,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本课中我围绕此部分,进行读相关段落,找相关语句,做相关动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并且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相关语境相结合,如理解“自由自在”时,我让学生找出蝈蝈的相关动作,再想象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这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自由自在。

本节课中,学生进行了多样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表演读,教师范读等,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提高了朗读水平,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找出课文中的留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有多处情境可拓展学生思维,如: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如: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你还能想出它们会有哪些动作,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在学做蚂蚁的背、拉动作后,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我让学生来夸夸小蚂蚁,有的孩子说勤劳,有的说吃苦,有的说勇敢,不懒惰等。同样我在教学完蝈蝈夏天的表现以及学完全文后也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尤其在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你想对蚂蚁、蝈蝈或是自己说点什么?孩子们不仅有对蚂蚁的夸奖,对蝈蝈劝说,还有对自己的鼓励——向蚂蚁学习,做一个勤劳的好孩子。

教学中也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进行设计或处理不当。

1、没有完全抓住教材中有重点词语进行教学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有这样几句话“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教学中我没有引导学生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以此来感受蝈蝈夏天里的神气,所在直到课文学完后,仍有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课文结尾会说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神气”一词也是文是比较重要的词语,而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进行思考。

2、对学生的评价要用鼓励性的语言

进行小组赛读时,我有这样的话:你们小组的蚂蚁能读得更勤劳些吗?我的语言表面上是在激发这组同学,让他们读出相关语气,可是对没有关注到其他同学的感受。

3、语言不够简练

教学中对于学生回答听问题,我总是在不断地进行重复,不管学生说得准确与否,准确的,我会重复,不准确的我也重复,不断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做会让学生更加关注到老师的话,而忽视了其他同学的发言。

4、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学中我进行了几次语言的训练:如这是一只()的蚂蚁。进行“有的……有的……”的句式训练,这些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进行回答,但是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学中我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急于让学生回答。虽然孩子勉强回答了出来,但是是在我的提示下进行的。相信如果孩子的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说得更好!

5、学生的学习方法训练不足

教学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时,我让学生进行自学。在此之前,我没能对蚂蚁的表现部分的学法进行小结,只是简单的借助黑板上的几个字进行了要求,有的学生没有完全领会老师的意思,没有按要求进行学习。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细致地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一定学习方法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蚂蚁》教学反思14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在炎热的夏天,蚂蚁辛勤的搬运粮食,而蝈蝈在大树下乘凉;到了寒冷的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课文属于童话故事,内容浅显,道理清楚。因此学生在理解内容和论理方面不难。

首先,在教学本文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有趣的动画片导入课文,此环节先声夺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为了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参与学习。在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充分练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说说“满头大汗”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接着出示句型“有的……有的……”让学生用这一句型说说小蚂蚁还用什么方法搬运粮食,最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话,先个人说再同桌说,这一环节,学生由读到悟再到练,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动脑思考,参与学习,而且思维得到启迪,语言得到发展。如有学生拓展学习时说话:下课了,有的小朋友在操场上玩球,有的小朋友在操场上跳绳。

但是由于是新教师,经验不足,在备课时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新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教学,要注意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合作互动。如本节课的识字教学,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每一组选一个代表找出一张共同认为学起来困难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互助学习。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在实际操作时,由于考虑不周全,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已学会了生字,导致教学失控,此教学环节虽热闹,却无效。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不过是随意找一个字贴在黑板上,匆匆而过,期间没有过多的思考和选择。这样就变成了热闹的游戏,没有达到检查预习的效果,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自主学习。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的智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因为本节课容量较大,包括识字、词,学习课文,指导写字。在一些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考虑不周全,致使我为了使整个教学环节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还停留在表层,就匆忙把学生领到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去了。特别是在提问时,几乎没有等待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样做大多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思考,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作出反应。

 新课程标准强调:给每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让学生获得生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自信心增强了,也就会走向成功。但是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怕发生冷场的情况,导致面向全体不足,有的学生回答了很多次问题,而大部分学生一次机会也没有。

因此,我想,如果把识字熟悉课文放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重点讲解课文,可能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合作学习,那么他们的表现将会更精彩。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应该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结束以后做到认真反思,一课一得。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技能,争取做得更好。

《蚂蚁》教学反思15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这样一篇童话故事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再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鉴于文本具有这样的特点,史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利用表演,想象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使学生在读的语言实践中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语境,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兴趣。

例如春天、冬天的出场,老师都运用了声音、图片等直观手段,把握儿童的心理,创设具体生动的形象场景,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以情境激趣。文本出示之前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起表达的欲望,再适时进行朗读训练,把儿童带入文章的情境中,和课文产生共鸣。

二、拓展多样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几只蝈蝈看到了蚂蚁在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史老师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纵观史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独到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语文的训练是充实的……听完课后,我感到缺乏的是一点儿精雕细琢,老师的引导需要再巧一些,训练的设计需要再精一些,多媒体的运用需要再活一些。

举例说明:1、图片的运用,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从而走进人物内心,通过语言的训练将它外化出来。

2、表演,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知道“有的背,有的拉”,看图片就行了,既然表演了,就应该让学生真切的去体验劳动的辛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互动,可以利用采访的形式走进小蚂蚁的内心,这样不仅有语言的训练,也有人文的熏陶。

想象,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处来深化主题。“蚂蚁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很简单,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想象,它们在洞里怎样过冬呢?这是可以把“有的……有的……”的语言训练穿插进来,感受辛勤劳动后,收获的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与蝈蝈懒惰后凄惨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篇: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1

活动目标:

1、在手膝着地爬的游戏中,平稳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3、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幼儿手膝着地爬的经验。

2、物质准备:宽窄不同的爬垫、大小不同的沙包若干。

活动材料:小车、皮球、沙包、动物摇椅等重点指导:引导幼儿在固定的区域玩不同的运动器材,鼓励幼儿对玩具有不同的玩法。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以游戏的口吻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带领“蚂蚁宝宝”(幼儿)爬到蚂蚁洞里做睡觉状,然后说:“蚂蚁宝宝们,天亮了,我们爬出来做游戏吧!”(幼儿依次爬出“蚂蚁洞”)请幼儿说一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爬来爬去、搬东西)引导幼儿学一学小蚂蚁的动作。

2、基本部分

(1)利用情景进行游戏。

“蚂蚁妈妈”说:“孩子们,我们一起去散步吧。瞧,这里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河。咦?对岸是什么啊?闻起来可真香啊!小蚂蚁想不想把豆子运回家啊?”“可是这条河又宽又深,我们怎么过河呢?”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说出自己的想法。“这里有一座小桥(爬垫)可以帮你们过河。请你们每次搬一颗豆子,看看谁能又快又安全地回到妈妈身边。”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路径。教师随机指导幼儿动作完成情况。

(2)分享交流教师说:“小蚂蚁真聪明,你们是怎么掌握平衡,让自己不掉到河里的?”“有的小蚂蚁搬回来的豆子又大又香,可是有豆子大,小蚂蚁不小心把大豆子掉到河里去了,怎么才能不让大豆子掉到河里呢?”“你刚才是怎样搬豆子的?你觉得哪种办法最好?”

(3)再次游戏请幼儿再次游戏,验证自己的好方法,同时充分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运多次。

3、结束部分:幼儿放松练习:

师:“我们搬回了这么多豆子,真高兴,我们一起来庆祝一下吧。”幼儿跟着老师做各种简单动作。

(三)自由活动: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蚂蚁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故事(刘邦谋士张良用糖做诱饵,使蚂蚁闻糖聚聚成字,最终导致霸王自杀。)导入新课-----蚂蚁的救助。接着处理生字和疑点词句,并且分组竞争,上台展示,评出最佳组。然后,分段落大意,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激发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反馈练习,及时解决当堂问题,达到现学现用,不留知识漏洞。

优点:

1,小组合作,上台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导入新颖,引人入胜。

缺点:

1,品读课文,讲解有点多,给学生空间少。

2,假如课的结尾,用爱的奉献的歌曲,渲染氛围会更好。

拓展延伸:

生命是可以相互感动的,爱是可以相互传播的。有时,只要我们伸一伸手,就可以握住一份美好的情缘,跟可以牵出一份人世间的温馨!孩子们,小动物都知道,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难道我们人与人之间不更应该将爱心一个一个的传递下去,建立美好的家园吗?

蚂蚁教学反思3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对蚂蚁的活动很感兴趣,同时又想要锻炼他们身体的协调性,对于幼儿的乐感也有较好的培养,这是我班的发展方向,因此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能听信号手膝着地协调地爬行。

2、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能够随节奏的变化练习动作,并体验在音乐情景中参与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让幼儿能很好的伴随节奏做动作。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设置《蚂蚁找豆》的游戏场景;

2、材料准备:

(1)小鼓一只,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海洋球和塑料筐若干;供幼儿爬行的草地一块;拱型门六个;水上玩具六个。

(2)蚂蚁头饰若干只;

(3)录音机、音乐磁带若干。

【活动过程】

1、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小蚂蚁,一起听音乐活动身体。(教师与幼儿边做边配上好听的儿歌:今天天气真正好,蚂蚁蚂蚁起得早,穿上漂亮花花衣,跟着妈妈做游戏。点点头,转转手;踢踢腿,蹦蹦跳;发现一粒大豆豆,嗨哟嗨哟抬回家。摇摇身体转个圈,我是聪明的好宝宝)

2、随节奏变换,练习爬行。

幼儿听节奏以多种形式练习爬行:鼓声“咚咚咚”,蚂蚁就往前爬;鼓声“嗒嗒嗒”,蚂蚁就倒退着爬;鼓声“咚嗒咚嗒咚嗒”,蚂蚁就转着圈爬,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练习向后倒退爬的动作。接下来让幼儿听节奏变换速度爬行:鼓声快,爬得快;鼓声慢,爬得慢。这个环节主要让幼儿练习听信号做各种不同的动作。

3、调整活动量。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听音乐边在草地上做放松打滚的动作,以放松幼儿紧张的情绪。

4、游戏《蚂蚁搬豆》

在音乐的伴奏下,“小蚂蚁”们爬过草地,钻过小洞后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寻找豆豆。第一遍游戏:幼儿找到豆,爬回来后,要求幼儿把找到的豆放在同颜色的筐中。重点指导幼儿爬行时膝盖不离地,手膝协调爬行,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把豆按颜色分类放好。第二遍游戏:幼儿爬到小洞找到豆后,要求女孩子带一粒豆跑回,男孩子带许多粒豆跑回来。重点指导幼儿区分“一”和“许多”的数量关系。

5、放松活动“蚂蚁洗澡”。

请配教人员提前吹出许多泡泡,营造出泡泡漫天飞的情景,让全体幼儿随着《洗澡歌》的音乐一起洗个“泡泡浴”,洗澡后,请孩子们把豆抬回家,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让小班幼儿学习爬的动作时,我设计了《蚂蚁搬豆》的体育游戏。活动中将爬行的动作练习与音乐节奏有机的整合,借助鼓点可以敲击出轻重、快慢、缓急的节奏特点,作为幼儿执行爬行的动令。第一,根据不同的节奏型练习向前爬和倒退爬。鼓声“咚--咚--咚”,蚂蚁就往前爬;鼓声“嗒嗒嗒”,蚂蚁就倒退着爬;鼓声“咚嗒咚嗒咚嗒”,蚂蚁就转着圈爬。第二、根据鼓点节奏的快慢练习快爬和慢爬。鼓点快就爬得快,鼓点慢就爬得慢等等。多变的节奏配以形式丰富的动作练习让幼儿觉得很新颖、很有趣,孩子们在活动中克服了平时的娇气、依耐和畏缩等不良情绪,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活动,玩的很开心,动作也掌握得很到位,并在音乐情景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因此也能完成预定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引进,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功能也越来越大。现代体育教育植根于实践,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音乐特殊的社会化教育功能正有助于幼儿体育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将音乐巧妙的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纲要》中将“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但由于小班幼儿身体的基本能力较差,自控力差,且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对新鲜事物感兴趣。通过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幼儿情绪激动、表情愉快。

蚂蚁教学反思4

本课是以蚂蚁搬家的故事为题材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是一节通过设情景渗透德育意识、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典型课程。通过对昆虫外型特征的描绘,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喜爱和探究兴趣。天真的孩子会凭着自己的观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进行无拘无束的表达。

一、引人入胜的情景导入。

1、让孩子们听故事。(教师播放录音故事——蚂蚁的王国)

2、孩子们分角色扮演小蚂蚁,教师扮演蚂蚁妈妈。

3、说一说你通过这个故事对蚂蚁有了哪些了解。

4、学生回答。(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的想法)

通过蚂蚁的王国故事到入和分角色的扮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环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老师学生的参与也融合了新课标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精神。

二、直观教学,探究学习相结合。

1、展示活动的纸蚂蚁模型,让学生上台来摆一摆,启发学生了解蚂蚁的结构和形态。

2、课件播放蚂蚁的分解图,学生试画蚂蚁的结构。

3、分组讨论:蚂蚁搬家时会出现哪些动态?蚂蚁搬家时会有哪些情况出现?

4、课件播放动态的蚂蚁以及生活中蚂蚁搬家的片段。

5、你认为还有哪些细节,大胆的说出来。

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蚂蚁的外型特征,结构以及蚂蚁的动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且通过展开讨论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提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集体创作,大胆表现。

1、课件播放:欣赏学生作品。

2、谈谈你对这些作品的评价。

3、分组讨论:分工合作(从构思到绘画完成将怎样分工?怎样合作?)

4、播放音乐,集体创作。

通过集体创作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现蚂蚁搬家的场景,在共同创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也能从孩子们的合作中感受团结的力量,这正是今天学习蚂蚁搬家中德育渗透的主题精神。

四作业评价,课后延伸。

1、让学生小组自评。

2、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

3、通过现场拍摄,当场展示优秀作品。

4、集体讨论:通过此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后的集体生活中你会怎样来做?

通过各种评价方式的尝试发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创作的魅力,而且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这种评价方式也验证了新课标评价方式的优越性。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延伸课后,提高学生的认识,内化情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蚂蚁都有这样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学生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团结,一切困难都会战胜。

本课虽然顺利的结束了,但是留给我的遗憾也有,我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寻找^答~`案,努力改进。

蚂蚁教学反思5

一、情境创设不明显

在设计中我抓住了中要语句要学生感悟,体验,但在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例如在刚开始的时候“夏天真热。”这个句子的教学,我是先出示课文插图,并讲述:“瞧,夏天到了,太阳公公火辣辣的照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的叫着,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是说出热了,可总感觉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图上的太阳光很柔和,也许应该加上知了的叫声点缀一下,和同学在课前去晒一晒火辣辣的太阳感受一下,或许学生在这时就会有更好的体验。

二、动作有些乱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最后让学生拿起书本齐读本节,并要求读出蝈蝈的懒和神气,舒服的不得了,要读出三种语气要求过多了,其实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读出来就可以了,也能够体会到蝈蝈的品质了。

三、评价不够

教师总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是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的局面。这一点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有待与进一步的提高。

蚂蚁教学反思6

教后记这篇课文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食粮,蝈蝈则乘凉、唱歌、睡觉,待到严冬来临时蚂蚁安然越冬,蝈蝈又冷又饿的对比描写,深入揭示了只有辛苦劳动,才干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既富有教育意义,又适合学生表演。

开始设计时,我原想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说清图意中,自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但真正学习课文时,我发现孩子们反而更善于、更愿意用肢体语言去表现,于是我利用课文中的几处空白让他们做一做文章,如:“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课文一语带过,所以我领导学生先看第二页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几只蝈蝈看到了,讥笑蚂蚁说:这么热的天,还在搬食粮,真傻!”还有的说:“蚂蚁啊蚂蚁,瞧我们,多舒服呀!”又如:“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课文也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我知道学生再翻回第一页看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相象蚂蚁在洞里安然过冬,那么蝈蝈过得怎么样?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真冷啊,我快冷死了!”有的说:“我好饿啊!”还有的说:“我不该讥笑蚂蚁。要是我也搬好食粮,就好了。”这些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中蝈蝈的话语和举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当然,还一些有遗憾之处:如学生光注意表演、说话,甚至玩了起来,却没能很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有声有色地朗读。所以我认为在“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去摸索的。

蚂蚁教学反思7

《蚂蚁做操》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的起始课,本节课之所以创设“蚂蚁做操”童话情境,不仅仅因为有趣,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童话情境可以很自然的抽象出点子图,并用点子图回顾乘法直观运算的各种算法及算理,为引入乘法的竖式笔算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我在讲《蚂蚁做操》这节课时,在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点子图来口算12X4,并且重点讲了把12拆分成10和2的圈法。因为我知道这与竖式的算理有关。在第一阶段培训的时候,我深深地记住了何教授的这句话“数计算的本质是数单位的计算”,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始终不忘这句话。在课后的练一练1题中,我并没有做过多的强调,所以,学生各种圈法都有。现在看一看,第一题通过画点子图的直观运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什么意思,优化。

经过大家的研讨,都认为点子图应该优化,特别是在听了崔老师的课后,使我深深地知道优化的利,同时使我感触到对教材的挖掘不够透彻。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从细微处入手。

充分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从细微之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这次培训,使我知道练习不再回到数学原点。

蚂蚁教学反思8

《蚂蚁做操》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在学习《蚂蚁做操》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与加减法竖式不同的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养成教育。由谜语引出蚂蚁做操图后,让学生在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再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首先采用在点子图上圈一圈,让学生动手操作,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算法与算理。为下一步的竖式计算做铺垫。学生动手圈一圈,尝试独立解答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你是怎么圈的?

生1:10个一圈,圈了4次,4个10,也就是40,剩下的4个2也就是8,所以有48只小蚂蚁。

生2: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6×4=24,两份24+24=48;

生3:每6个为一份,分成了8份6×8=48;

生4:把12分成10和2,一部分用有4个10,4×10=40,一部分用2×4=8,两部分合起来40+8=48。师追问:一共有48只蚂蚁,那除了用圈一圈、数一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计算小蚂蚁的只数?可不可以尝试下用竖式来完成呢?小组探究讨论。

生5:我是用表格法完成的。

生6:我是用列竖式法完成的。

思考: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算的过程是怎样的?算的过程要注意什么?并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学生根据自己的书写顺序回答。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要对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乘到哪一位,所得的积就和哪一位对齐。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竖式的方法。

蚂蚁教学反思9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

教学本课,我特别注重了以读为本探究体验式的朗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力求更好地实现童话教学的教学目标。

比如对关键字的朗读,如“夏天真热”的“热”,“西北风呼呼地挂起来了”的“呼呼”,就采用看图、听录音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官体验,读出不同的感受。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设计意图。

还有对关键句的朗读,如“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习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针对蝈蝈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一句,采用了看图和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再反复读这一句,感受蝈蝈的懒惰。对于段落、全文的朗读,我更是采取了多种方法,特别谈谈全文的朗读,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分角色来读全文,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对勤劳品质的热爱。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一二年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童话这种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载体。在童话教学中,我将时时刻刻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要传递的价值观,实现童话教学的目标。

蚂蚁教学反思10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蜻蜓和蚂蚁》一时,我细细品读课文,蜻蜓由于夏日里悠闲自在而冬日来临时则又冷又饿,故事短小有趣耐人寻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配上直观的'插图,有利于学生的观察,理解课文。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注重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味去感悟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表达的欲望。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为说话训练搭建平台

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词语意思,积累好词佳句,运用词语,丰富语言积累。这也是本课教学力求体现的重点。认真而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我采用抓住重点词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例如积累叠词“嘀嘀咕咕”,ABAC式词“逛来逛去”,ABB式词“软绵绵”,及“愁眉苦脸”等好词。积累句式“哪有……呀?”,“难道……吗?”教学中围绕重点语句,训练词语的掌握与理解,重点句式练习说话,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改变学生词语贫乏的现象,为三年级的习作打好基础。

二,为朗读创设环境。

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小蜻蜓和小蚂蚁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习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想象当时的情境,去体会小蜻蜓的心想,理解小蚂蚁的话的寓意,让孩子们在边听边想中品赏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分角色朗读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品味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阅读的乐趣。

三,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儿童创造力想象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蜻蜓又会怎样做呢?引导学生想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使学生懂得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课堂上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自由想象,畅所欲言,这样学生自身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想: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平台,我一直在努力,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蚂蚁教学反思11

今天组织了语言活动《小蚂蚁的生日会》,我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小蚂蚁开生日会的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活动一开始我就出示了精心准备的一张海报,让小朋友猜一猜海报上写了些什么?在这一环节中我成功的吸引了所以孩子的目光,他们都猜着上面的字,有几个小朋友忍不住地说出了“小、生、日、的、天”等几个常见的汗字,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可见他们对汉字非常地感兴趣,然后我就把海报上的内容念给小朋友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自信地我就边放课件边讲故事,孩子们沉浸在我精彩的故事中,讲完后我就开始提问了,“小蚂蚁的生日会都来了哪些朋友?”小朋友的小手像雨后春笋一样都冒了出来,看来,难不倒他们。“它们都是昆虫吗?”这时,我发现小朋友都相互看看,好像没听懂似的,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可是还是没人回答我,为了打破僵局我又话峰一转,利用边讲故事边出示昆虫图片的形式重复了一遍故事,当我问“小蚂蚁请来的朋友都是昆虫吗?”孩子还是回答不出,这时,袁翔举起了小手,我像捡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赶紧让他来回答 “小蚂蚁请来的都是昆虫。” “为什么?” “因为它们都是虫子。” “是吗?那为什么小蚂蚁会把蜈蚣和蜘蛛回去呢?”“ 蜈蚣和蜘蛛的脚太多了,小蚂蚁不喜欢它们。”看来小朋友根本就不知道昆虫是什么概念,真是失败呀。最后,我在讲到蚕宝宝时,利用蚂蚁妈妈的话总结了昆虫的特征:昆虫都有头、胸、腹,还有六条腿和一对翅膀,这样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昆虫的特征,他们也对昆虫产生了兴趣。乘热打铁,我列举了很多动物,让幼儿说一说是不是昆虫,并让他们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更加深了幼儿对昆虫的认识,孩子们也更愿学习了。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对蚕宝宝是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运用图片,使孩子们了解了蚕宝宝变成蚕蛾的有趣过程。

课后,我就很快地进行了反思,觉得我的失败在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让小朋友在平时了解一些关于昆虫方面的知识,所以小朋友会有这样的反应。但我也收获,就是我发现小朋友对认识汉字很感兴趣,真是有失必有得,有忧也有喜。

蚂蚁教学反思12

《小蚂蚁》是湖北版小学艺术第1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属于造型表现板块的内容。本课主要学习用彩笔表现蚂蚁的活动,在前几课基础上,本课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蚂蚁为题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自然界微小生物的美,进而产生创造美的欲望。蚂蚁是孩子们非常热衷去绘制的对象,蚂蚁有趣的生活激发学生对身边小动物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美术知识。

我的最初的教学设计是先看视频导入。观看时请学生注意观察蚂蚁的外形和活动时的样子。接着新授蚂蚁的画法:出示用几个圆片组成的蚂蚁身体。出示时引导学生观察和视频里的蚂蚁比,老师的蚂蚁缺了什么(触角和足)再请同学上来添画。之后出示另一组几个圆片组成的蚂蚁身体。蚂蚁力气虽然大,但是要抬一个更重的东西时,它们常常会和同伴合作,请小朋友上来表演小蚂蚁和抬重物。老师添画另外两只蚂蚁的足,表现合作的蚂蚁。最后欣赏蚂蚁和西瓜的故事边看边思考故事里怎么表现很多蚂蚁和西瓜的故事。

根据试教的学生反映,发现孩子虽然看了蚂蚁的视频,但观察的还不够仔细。所以用圆片拼蚂蚁的过程中可以将视频中的蚂蚁形象特写留在屏幕上,孩子可以通过静态蚂蚁的观察与比较,发现蚂蚁的表现方法。例如触角的形态,眼睛的样子,脚的生长位置。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孩子能轻松掌握走路蚂蚁的姿态。

本课通过抬重物蚂蚁和蚂蚁故事的展示,孩子们自己能掌握蚂蚁站立等其他姿势的画法。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强调构图,因为考虑到有的孩子喜欢画大大的蚂蚁,而有的孩子喜欢画小小密密的很多蚂蚁的场面。不过下次可以增加两种不同构图方式的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己的画面。

蚂蚁教学反思13

《 蚂蚁》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接近小动物蚂蚁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蚂蚁的内容。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在出去探究之前已经让学生明确了。可是,在外出探究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蚂蚁很脏,不愿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细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设想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教学录像,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蚂蚁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美好情感。

2、指导幼儿分配角色,合作进行表演。

3、引导幼儿有情感的歌唱,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小蚂蚁、蘑菇头饰,雨伞两把。

2、桌面教具:一群小蚂蚁、两个蘑菇。

3、录音机、雨声的磁带、歌曲伴奏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带幼儿到室外观察小蚂蚁,引起课题。

二、基本部分:

1、创设情景,用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

(1)教师操作桌面教具,一群蚂蚁正在搬东西,(伴磁带中的雨声),忽然天上怎样?

(2)这可怎么办?(操作蘑菇)两个小蘑菇,呼唤小蚂蚁,“快快快,到我伞下避一避。”

(3)天晴了,雨停了,小蚂蚁要回去,说声“谢谢你”。出示小蘑菇说声“不客气”。

(4)教师唱:你帮我,我帮你,世界最美丽。

2、小朋友,刚刚歌曲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样?

3、教幼儿做发声练习。

4、教师完整范唱。

5、教幼儿学唱新歌。

(1)幼儿听老师弹琴一次。

(2)完整教幼儿演唱歌曲。

(3)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随琴练习演唱。

(4)集体一起演唱。

6、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歌曲。

1)、引导幼儿根据歌词逐句创编表演动作。

准备:扮蘑菇的幼儿蹲在地上,扮蚂蚁的幼儿扛食物。

第一段(1)—(11)小节,小蚂蚁做搬食物的动作。

第二段(1)—(11)小节,蘑菇做呼吸、邀请的动作。

(12)—(21)小节。

2)、完整的进行歌表演。

7、幼儿自选角色头饰,听音乐分角色进行合作表演和演唱。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

集体听音乐进行歌表演《小蚂蚁避雨》。

三、结束部分:

欣赏故事录音《小蚂蚁做火车》。

四、活动延伸:组织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绘画小蚂蚁。

教学反思:

在这节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很集中,对活动很感兴趣。在教师出示图谱的时候,因为图片有点小所以导致坐在后面的幼儿不是看的很清楚。教师在与幼儿讨论设计动作的时候应该多问问幼儿的意见,而不是一味的自导自演。我觉得通过这节活动幼儿在情感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对这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有所把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去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并且多去发展幼儿的情感、知识技能和积极的个性。

蚂蚁教学反思15

今天,我参加可慕学区二年级语文的教研活动,执教《上天的蚂蚁》这一课。本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执教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说明,要想做成一件事,靠的不是身材、体力等物质方面的条件,而是要有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的恒心和毅力。因此教案设计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通过学习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体会努力的含义。

本课短小紧凑,浅显易懂,故事性强,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因此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设计三个问题统领全文:1、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从哪里看出来?用“——”在文中画出;2、谁想爬到这棵树上?谁更容易爬上去?为什么?;3、面对这么高的树,蚂蚁和巨人分别是怎样做的?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思、悟、演,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描写通天树高的句子,读出树的高,突出上天的难;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巨人,在表演读中感受巨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懦弱;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出蚂蚁说的话,反复读,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出蚂蚁的自信、坚持不懈。同时,设计了多种读的形式,有自由读,个别读,轮读,男女生读,表演读,教师示范读,抓住重点词语,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共鸣,加深对“努力”的理解,懂得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如填空“仰望( )”,“——鼓励——:‘试一试吧!————’”,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本堂课参与听课的老师给予了我不错的评价和建议,我也深感有很大的进步,学生参与率高,师生互动良好,气氛活跃,学生基本能体会努力的含义。但是在执教过程中我还是有许多的不足,如课堂后面部分时间仓促,导致人物对比不突出,没能更好地让学生从对比中体会巨人的懦弱,蚂蚁的努力;课堂上还不能很好地做到收放自如,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总之,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争取不断地自我提升。

第三篇:《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1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以下是我就第一课时授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将说说每个环节我设计的想法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教学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为语言创造平台

2、为语言积累创造环境

3、说好一句话

4、质疑解疑

不足:

1、没有把蚂蚁和蝈蝈进行比较

2、板书复杂

3、生字教学环节应该在更细化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不成熟的设计。感谢校教研室,感谢张明山主任给了我这次的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有这么一个难得跟骨干同台的机会。谢谢一年里语文备课组的姐妹们,小花老师。教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将里努力努力再努力!

《蚂蚁》教学反思2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在炎热的夏天,蚂蚁辛勤的搬运粮食,而蝈蝈在大树下乘凉;到了寒冷的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课文属于童话故事,内容浅显,道理清楚。因此学生在理解内容和论理方面不难。

首先,在教学本文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有趣的动画片导入课文,此环节先声夺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为了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参与学习。在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充分练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说说“满头大汗”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接着出示句型“有的……有的……”让学生用这一句型说说小蚂蚁还用什么方法搬运粮食,最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话,先个人说再同桌说,这一环节,学生由读到悟再到练,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动脑思考,参与学习,而且思维得到启迪,语言得到发展。如有学生拓展学习时说话:下课了,有的小朋友在操场上玩球,有的小朋友在操场上跳绳。

但是由于是新教师,经验不足,在备课时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新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教学,要注意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合作互动。如本节课的识字教学,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每一组选一个代表找出一张共同认为学起来困难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互助学习。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在实际操作时,由于考虑不周全,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已学会了生字,导致教学失控,此教学环节虽热闹,却无效。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不过是随意找一个字贴在黑板上,匆匆而过,期间没有过多的思考和选择。这样就变成了热闹的游戏,没有达到检查预习的效果,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自主学习。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的智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因为本节课容量较大,包括识字、词,学习课文,指导写字。在一些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考虑不周全,致使我为了使整个教学环节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还停留在表层,就匆忙把学生领到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去了。特别是在提问时,几乎没有等待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样做大多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思考,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作出反应。

新课程标准强调:给每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让学生获得生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自信心增强了,也就会走向成功。但是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怕发生冷场的情况,导致面向全体不足,有的学生回答了很多次问题,而大部分学生一次机会也没有。

因此,我想,如果把识字熟悉课文放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重点讲解课文,可能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合作学习,那么他们的表现将会更精彩。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应该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结束以后做到认真反思,一课一得。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技能,争取做得更好。

《蚂蚁》教学反思3

《上天的蚂蚁》围绕一棵通天树展开故事,沿着通天树下往上爬能爬到天上去。巨人和蚂蚁通过与树下的白胡子老爷爷对话,表现出对上天去看看这一愿望的不同做法。巨人身材魁伟但却懦弱退缩,蚂蚁很小很小却自信勇敢,并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贴合了本单元主题。赞扬蚂蚁敢干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本课我采用了顺序的方法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调动了课堂气氛,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通过多次阅读,感受巨人和蚂蚁的多方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它的自信、勇敢,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再到文中去找一找,用文中小蚂蚁的话去印证它的自信,如“我能爬到天上去”、“我能行”、“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等语言让学生也变得自信起来。授课过程中使用了课件,让小蚂蚁动起来。因为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不过,这次讲课也有一些不足。

1.授课内容的主次不清晰,在环节的安排上没有好好把握,复习导入,在词语复习占时太长。

2.齐读的环节太多,没有顾忌到不同层次的孩子,缺乏学生个人的体验。

3.为了完成授课任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学生没有发挥出他们本应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这次开课能对我有十分大的督促和帮助,之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今后教学中我将取长补短把课教得更好。

《蚂蚁》教学反思4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这样一篇童话故事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再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鉴于文本具有这样的特点,史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利用表演,想象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使学生在读的语言实践中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语境,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兴趣。

例如春天、冬天的.出场,老师都运用了声音、图片等直观手段,把握儿童的心理,创设具体生动的形象场景,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以情境激趣。文本出示之前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起表达的欲望,再适时进行朗读训练,把儿童带入文章的情境中,和课文产生共鸣。

二、拓展多样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几只蝈蝈看到了蚂蚁在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史老师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纵观史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独到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语文的训练是充实的……听完课后,我感到缺乏的是一点儿精雕细琢,老师的引导需要再巧一些,训练的设计需要再精一些,多媒体的运用需要再活一些。

举例说明:1、图片的运用,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从而走进人物内心,通过语言的训练将它外化出来。

2、表演,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知道“有的背,有的拉”,看图片就行了,既然表演了,就应该让学生真切的去体验劳动的辛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互动,可以利用采访的形式走进小蚂蚁的内心,这样不仅有语言的训练,也有人文的熏陶。

想象,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处来深化主题。“蚂蚁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很简单,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想象,它们在洞里怎样过冬呢?这是可以把“有的……有的……”的语言训练穿插进来,感受辛勤劳动后,收获的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与蝈蝈懒惰后凄惨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蚂蚁》教学反思5

今天的故事书封面就非常的引人注目,于是我就把孩子们的好奇带到了阅读这本故事书上,《书本里的蚂蚁》这本故事书非常有趣,主要讲述了一段离奇的经历。而这经历会带给孩子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就根据这内容来设计了一堂适合我们孩子的.阅读活动,因为大班下学期,孩子的阅读兴趣会不断的加深和阅读经验也会不断的在积累,他们中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身边常见的汉字,也有不少幼儿已经能够认识不少的汉字。所以,我选择这内容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故事的内容我把故事分段为四段以蚂蚁为线索而展开,此活动的重点及难点是:知道字的位子变化会出现新的句子和新的意思。第一环节:介绍故事的名称和故事中的角色。这一环节引导孩子猜猜故事中的内容,教师引导不够,因该具体少举点例子!第二环节:幼儿自由阅读第一幅至第三幅,由于书本只有一本,所以只能通过视频仪大家一起自由阅读。但是在幼儿阅读前我没有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去阅读。第三环:分段阅读第四幅至第七幅图书,引发质疑和讨论。由于在第二环节落实的不好而导致”那小蚂蚁被夹进了书本后会看到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问题孩子回答不出来。第四环节:继续快速阅读第八至第十二幅图模仿蚂蚁跑50—200页,这一环节融合了数领域。第五环节:重点阅读第十三至第十八幅图片,这一环节为重点环节,孩子回答问题积极,但是这里缺少了总结的环节。最后请从头到尾再阅读一次《书本里的蚂蚁》幼儿已有了基本的理解意识,所以集体讲述的时候还是比较熟悉的。

《蚂蚁》教学反思6

孩子的情感是孩子发挥“创意留白”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就是孩子,他所听到的感受的可能就是和他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而赋予自己的.情感在里面。不管孩子心里所感知的内容情感是否与作品本身的结局内容一样。孩子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想象时,我们不该给予扼杀,而是给予帮助,因为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是如此巨大,孩子们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惊喜,让人兴奋不已!我觉得,有时需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寻找,在体验中发现新的意境。

教学中我将学生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孩子们个个都很积极参与,从中可以看到,当孩子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时,设置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话题时,孩子的思维就会不受约束,而想象的也远远超过了大人,会收到很好的活动效果

《蚂蚁》教学反思7

上完《蚂蚁》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自由读)“他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课后题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在黑板上贴小问号的形式激发学生质疑。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把小问号逐一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研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在此点作为切入角度我出示6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也肯定,同时指其不足。我想: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跨越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除了引导学生读文品析,还把写作也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我让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执教《蚂蚁》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创造。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蚂蚁》教学反思8

在上这节课前,特意到山上去抓了些大蚂蚁,让学生更好的观察。但出乎意外的是:蚂蚁显然并不适应我准备的“家”。过了一天,就死了一大批,到上课的时候总共只剩下8只活的蚂蚁,12个小组都不能分配好,只能用几只死蚂蚁代替(死蚂蚁身体会缩成一块,特别是胸部这块很难观察到)。四人观察一只蚂蚁,即使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还是有一些学生观察得不到位。在画蚂蚁身体结构时,难点是蚂蚁的六条腿都长在胸部,学生会观察得不够仔细。我指导的`还不够到位。或者说学生在观察前的讨论的并不充分。关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学生应该是有较丰富的前概念,但学生都羞于表达。在通过视频展示蚂蚁的生活习性时,学生看到了表面的关于蚂蚁的信息,却不够深入。这里主要是我挖掘得不够,如蚂蚁是团体动物,在搬运食物时是靠大家团结努力的,本应该以此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我觉得课是比较失败的。学生这节课对于蚂蚁的关注度并不多,就是说对蚂蚁的兴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涨,这与上蜗牛时相差是较大的。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课前组织学生自己去抓蚂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中,走进小动物,学生才会自主的投入到它们的世界中。

《蚂蚁》教学反思9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运用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蚂蚁搬粮食还有哪些动作。再让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教师扮演蚂蚁,学生扮演蝈蝈,他们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蚂蚁》教学反思10

一年级音乐下册小蚂蚁教学反思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就连古人也强烈地认识到“兴趣”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因而留下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至理名言。

在歌曲《蚂蚁》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思维比较活跃,为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各种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喜欢和热爱音乐,开始让同学们猜猜谜语: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学生在议论声中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讲小蚂蚁的'>故事,故事内容主要是根据歌词内容来编,通过故事把同学们带入蚂蚁世界,同学们入神的听着,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蚂蚁特殊的情感,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让他们随着音乐读读歌词,按童谣形式读一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按歌曲节奏读一读,使其掌握歌曲的节奏,通过这些训练后,同学们随着歌曲开心的哼唱,时间不长就学会了,如果单纯的演唱是枯燥乏味的,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要提倡学科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综合。因而,在教学中融入了歌表演创作,让学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头上方,来表示蚂蚁的触角,大家围成一个圈,全盲学生站在原地表演,低视学生可以做各种动作来表现小蚂蚁的生活常态,然后他们一起合作表演,除了融入体态律动,还让学生用诗朗诵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学生的感官、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但在音乐活动中,由于全盲生的视力缺陷,他们的肢体动作不那么协调,我想只要他们理解了音乐,即使他们表达的不那么完美,也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我想通过练习,他们的动作会更加完美,他们会一样唱的好,跳的好,相信他们明天会做的更好。

《蚂蚁》教学反思11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细细品读课文,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中,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上直观的图片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是编者的意图,初读文章,我就很明白的把握了这点。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教学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为说话训练搭建平台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蚂蚁们还会怎样搬粮食?推、拉、抱、扛等词都学生都说了出来,我顺势出示“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让学生练说。在说话练习之后,让孩子们亲自表演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

在后面理解蝈蝈们在炎热的夏天休息时也是一样。在说话训练中让孩子们充分明白蝈蝈自由自在、懒惰的本性。

接着,我还结合孩子日常的`活动,让他们练习“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和“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的说话。就这样,在观察、练说、表演、朗读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为语言积累创造环境

在本单元的读读背背中,让孩子积累的是“有备无患防范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恰好是对本课中蚂蚁勤劳身影的真实写照。在学生的读、思、议、说之后,我适时地出示以上及“未雨绸缪得过且过”等词语,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积累、丰富语言,这样的积累,他们很容易在具体生活中调动积累。其实,不止这一课,在《三个小伙伴》中积累“人心齐、泰山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谚语。

三、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处: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补充文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第二年夏天,蝈蝈又见到蚂蚁在搬粮食……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有不思悔改,终于没能熬过第二年冬天的蝈蝈;有知错就改,也开始储存粮食的蝈蝈;还有没有储存粮食,但和蚂蚁成了好朋友,与朋友一起温暖过冬的蝈蝈……

我很欣赏: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平台。我一直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蚂蚁》教学反思12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本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小结课堂教学过程及各位老师的点评,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加以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比如夏天蚂蚁辛勤地搬粮食,蝈蝈自由自在地玩乐;冬天蚂蚁们在洞里安然过冬,蝈蝈们又冷又饿,下场悲惨等等,都已图片示之,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加工,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二、抓住教学重点,有目的进行教学,多种形式朗读

课文主要通过蚂蚁和蝈蝈的对比展开,特别是对于夏天里蚂蚁和蝈蝈的对比,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本课中我围绕此部分,进行读相关段落,找相关语句,做相关动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并且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相关语境相结合,如理解“自由自在”时,我让学生找出蝈蝈的相关动作,再想象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这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自由自在。

本节课中,学生进行了多样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表演读,教师范读等,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提高了朗读水平,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找出课文中的留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有多处情境可拓展学生思维,如: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如: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你还能想出它们会有哪些动作,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在学做蚂蚁的背、拉动作后,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我让学生来夸夸小蚂蚁,有的孩子说勤劳,有的说吃苦,有的说勇敢,不懒惰等。同样我在教学完蝈蝈夏天的表现以及学完全文后也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尤其在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你想对蚂蚁、蝈蝈或是自己说点什么?孩子们不仅有对蚂蚁的夸奖,对蝈蝈劝说,还有对自己的鼓励——向蚂蚁学习,做一个勤劳的好孩子。

教学中也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进行设计或处理不当。

1、没有完全抓住教材中有重点词语进行教学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有这样几句话“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教学中我没有引导学生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以此来感受蝈蝈夏天里的神气,所在直到课文学完后,仍有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课文结尾会说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神气”一词也是文是比较重要的词语,而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进行思考。

2、对学生的评价要用鼓励性的语言

进行小组赛读时,我有这样的话:你们小组的蚂蚁能读得更勤劳些吗?我的语言表面上是在激发这组同学,让他们读出相关语气,可是对没有关注到其他同学的感受。

3、语言不够简练

教学中对于学生回答听问题,我总是在不断地进行重复,不管学生说得准确与否,准确的,我会重复,不准确的我也重复,不断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做会让学生更加关注到老师的话,而忽视了其他同学的发言。

4、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学中我进行了几次语言的训练:如这是一只的蚂蚁。进行“有的……有的……”的句式训练,这些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进行回答,但是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学中我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急于让学生回答。虽然孩子勉强回答了出来,但是是在我的提示下进行的。相信如果孩子的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说得更好!

5、学生的学习方法训练不足

教学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时,我让学生进行自学。在此之前,我没能对蚂蚁的表现部分的学法进行小结,只是简单的借助黑板上的几个字进行了要求,有的学生没有完全领会老师的意思,没有按要求进行学习。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细致地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一定学习方法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蚂蚁》教学反思13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导同学读长句子。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教同学字

1、读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米”字旁。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写。

4、指导同学写字。

5、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同学对蚂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

大家都知道蚂蚁是一种勤劳的小巧玲珑动物,我们要怎样做?

二、读课文,体会道理。

1、出示挂图,问:这是什么季节?它们各在干什么?

2、自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汇报。

(1)你觉得这群蚂蚁怎样?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2)蝈们都在干什么呀?蝈蝈怎样讪笑小蚂蚁,说了些什么?它们是怎样享受的?

(3) 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蚂蚁、蝈蝈是怎样过冬的`?

三、语言文字训练。

(1)指导读词:满头大汗、自由自在、又冷又饿。

(2)指导朗读句子:

谁喜欢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谁愿意来夸夸它们?

谁能把蝈蝈这种瞧不起人的样子读出来?

(试读、评读、扮演读)

(4) 课文,分角色朗读。

(5) 导用“有的……有的……”“又……又……”说话。

四、结全文。

五、拓展训练。

转眼间,夏天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回来,讨论今年夏天怎样做。现在你们就是蝈蝈了,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好了,你们要么分角色扮演出来,要么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一画今年夏天蝈蝈们会怎么做呢?

19 蚂蚁和蝈蝈

夏天 勤劳 懒惰

满头大汗 自由自在

冬天 躺着过冬 又冷又饿

教学后记:同学积极地模仿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能够领悟到其辛苦地劳动价值。

《蚂蚁》教学反思14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

教学本课,我特别注重了以读为本探究体验式的朗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力求更好地实现童话教学的教学目标。

比如对关键字的朗读,如“夏天真热”的“热”,“西北风呼呼地挂起来了”的“呼呼”,就采用看图、听录音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官体验,读出不同的感受。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设计意图。

还有对关键句的'朗读,如“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习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针对蝈蝈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一句,采用了看图和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再反复读这一句,感受蝈蝈的懒惰。对于段落、全文的朗读,我更是采取了多种方法,特别谈谈全文的朗读,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分角色来读全文,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对勤劳品质的热爱。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一二年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童话这种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载体。在童话教学中,我将时时刻刻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要传递的价值观,实现童话教学的目标。

《蚂蚁》教学反思15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努力”为主题。本文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说明了“只要意志坚,鸡毛能上天”的道理。本文共有13个自然段,第1个自然段写树很高,第2—7自然段写白胡子老爷爷与巨人的对话。既写出了大树之高,也就是蚂蚁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大,也写出了巨人的懦弱,怕苦怕累,不肯努力,为下文反衬蚂蚁的坚强毅力作铺垫。8—13自然段写白胡子老爷爷与蚂蚁的对话,表现了蚂蚁决心爬到天上去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努力的精神,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任务对话——白胡子老爷爷与巨人、白胡子老爷爷与蚂蚁的对话传达出来的。学生在反复诵读对话的多数中,体会本文所讲述的道理。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体察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经常给学生进行生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读出音乐般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倾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倾听他们是否能读出不同身份的人声音的特点,是否能读出人物在不同情景下所具有的品质。当其朗读不足时,及时加以指导、练习;当其最后配乐朗读重点句子时,适当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情感。孩子们朗读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有效地体会到了故事所带给的精神。

第一,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在理解“有一课树很高很高,……”一句中,采用男女生赛读的方式;在理解“抬头仰望”一词时,请生做动作体会,体会看的辛苦并读好本句;在读“我能行!”这句时,采取师生对话的形式,体会自信;文末的中心句,采取老师层层深入的引导。在体会蚂蚁有坚持不懈时,我请孩子们思考:“面对这么高的树,小小的蚂蚁爬树上天会非常的不容易。你觉得它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去面对呢?”并适时创设情境“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如果烈日当空,蚂蚁怎么做?”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第二,注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理解“有一课树很高很高,……”一句中,开始出现的树很矮,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做出判断。开始有学生根据“很高很高”判断出树太矮了,我把树升高一截,但马上有学生指出“这棵树是插入云霄”,看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我喜在心里。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请学生说出从课文里哪些地方读出蚂蚁很小很小?学生进一步深入走进文本,训练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我还注意从孩子们的“说”上来倾听。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孩子们说的机会多,内容多,形式也多。丰富的口头活动使孩子们的思维、情感、认知等不断处于此起彼伏的状态。当讲到巨人的样子时,我出示了巨人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强壮,高大,有力气),从而理解这就是“身材魁伟”的意思。在讲到巨人胆小退缩时,请孩子们讲巨人还会怎么说,来理解巨人的害怕懦弱才会“连连告退”。比较,当课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巨人和蚂蚁身材的差距,我立刻用图作比较,引导孩子们发现两者的不同,前者高大,后者弱小。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了解巨人的胆小蚂蚁的勇敢坚持,也为体会故事的情感和主题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最后让学生谈体会,大家仿佛一直认同,如“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能成功”等观点,没有凸显个性。如果教师事先考虑到这种情况,多做一些指导,等等,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才会有缤纷的答案,充分凸显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蚂蚁》教学反思16

在《蚂蚁搬家》这一节课上,我先用录像片将孩子们带入蚂蚁的世界,让他们认识、观察各种各样生活中的蚂蚁和动画片中的蚂蚁,再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蚂蚁的姿态,然后欣赏范图,最后把自己的认识进行夸张想象之后画下来。孩子们通过观察、表演、欣赏,很快进入状态,画得很好。而且蚂蚁的花纹和造型都有了一定的夸张。看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得到了发挥,我不禁沾沾自喜,同时也问自己:是否还能引导他们再发展?有一些孩子画得很快,完成之后问我可不可以玩橡皮泥、可不可以去剪纸等等,我同意了,然后继续指导还未完成作品的孩子。没想到过了一会,一个孩子拿着一只用橡皮泥捏制的七星瓢虫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了只七星瓢虫!"看着这只用橡皮泥制作的蓝底黄点的七星瓢虫,我眼前一亮!呀,多么大胆的做法!我表扬了他。过了一会,又有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看!我也做了一只!"我一看,原来是用彩纸折成的一只蜻蜓!紧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纷纷举起自己用各种方法制作的蚂蚁和其它的小昆虫。

于是,我采用集体合作的表现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身边现有的材料进行大胆表现,进行课后延伸,在制作的过程中加一指导。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制作平面或立体的昆虫。提高孩子的'学习认识,内化情感。把制作好的小昆虫来编故事、做游戏。这一过程符合学生好动、易兴奋、好探索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我的心为之一怔!同样是表现昆虫,我们备课时想到的是按照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绘画,而孩子却能想到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改变色彩、进行造型上的夸张!这不就是发展吗!同一个题材,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想象,用平面和立体等不同手段来表现,不仅画一画,还可以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绘画更多,孩子们可以自己动脑筋解决,也可以与小组里的伙伴一起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玩中悟,在玩中学,自由表达,自由创造,能大大的挖掘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各种新方法、新点子蜂拥而上。这样,同样的一节课,孩子们不就能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吗?

《蚂蚁》教学反思17

教材分析: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单元努力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说明了“只要意志坚,鸡毛能上天”的道理。

本课短小紧凑,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说明,要想做成一件事,靠的不是身材、体力等物质方面的条件,而是要有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的恒心和毅力。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体会努力的含义。

本课的难点是从蚂蚁的话中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在识字、朗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巨人与蚂蚁的不同表现,从对比中体会“蚂蚁”品质。

4、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蚂蚁的自信和勇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就是——蚂蚁!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蚂蚁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再读词语。

(蚂蚁虽然是本课的生字,但是学生早就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它的读音,因此把重点放在渗透形声字的规律:形旁表意思,声旁表读音上,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为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作有益的渗透。)

2、同学们都见过蚂蚁,站在蚂蚁面前,你有什么感觉?很小很小的蚂蚁平常都干些什么事情呢?

3、一只蚂蚁却要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大事情,它要——上天。(板书:上天)它就是上天的蚂蚁。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上天的蚂蚁》——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翻到语文书69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懂得地方打个问号。

2、复习识字方法,认读词语。

a:课文中的词语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想考考你们,你们认识他们吗?(小老师领读)

b:看到大家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玩个抢读的游戏,就是老师指大家读,比比谁的反应快?

3、同桌互读课文。

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记住这些字了,那调皮的词语趁大家在游戏的时候又回到了课文中去了,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同桌轮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得好,夸夸他;读不好,教教他。

(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倾听习惯。)

(三)品读课文

树高,路长,困难大。

1、蚂蚁和巨人都想从哪里爬到天上去?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勾出描写通天树高的句子。

(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a:谁找到了?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有一棵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

读得好时:通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插入云霄的通天树。(板画通天树:用绿色粉笔)同学们,像他这样来读一读。

没读好:孩子们,通天树高吗?而且是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可是,这个孩子的读,让老师觉得通天树不太高。谁能读得更高一些?(评语:有点高了!更高了!好一棵插入云霄的通天树!)来,大家一起读。

b: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从树干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通天树就像一架通向天上的梯子,好高哟!来,一起读,边读边想象。

c: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他抬头仰望,脖子都仰酸了,也望不到树尖。

做一做“抬头仰望”的动作。

(根据词语特点,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词语,直观、形象。)

同学们巨人多么想知道通天树到底有多高啊!他就抬起头望呀望,脖子都仰酸了,他可能望到什么,也望不到树尖?

他望到了白云,也望不到——(引读)树尖。

他望到了小鸟,也望不到——(引读)树尖。

他望到了大雁,也望不到——(引读)树尖。

通天树实在是——(引读)太高了。

来,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通天树的高。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简笔画为学生直观地展示通天树的高大,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句子感受通天树的高,为后面体会蚂蚁的精神奠定基础。)

巨人的懦弱

1、这时,多么想上天的巨人怎么说?

(生读巨人的话)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想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树很高,我知道了巨人认为爬到天上去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学生说到巨人心里很害怕,及时表扬,“你真会读,读到了巨人的心里,掌声送给他。”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巨人心里的害怕,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说树很高,老师就引——树很高,巨人心里就很——害怕,所以他说,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孩子们,现在你就是这个心里十分害怕的巨人。加上动作、加上表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巨人的害怕,可以站起来读。谁来读?

——从你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害怕!谁再来读?

——从你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了害怕!

——胆小的巨人们,来,一起读。

小结: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加上表情动作,读出心里的感受。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快乐地学,扎实地学,有效地学。)

2、我们读出了巨人的害怕,白胡子爷爷也听出了巨人的害怕,白胡子爷爷怎样鼓励巨人?(如果学生没有读好,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想想白胡子爷爷会怎样说话)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生读第五自然段))声音再低沉一点,再慢一点。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师读第五自然段)

巨人说——(生读第六自然段)

3、通天树下还有黄牛、山羊、小鹿、大象等等,当然,也有你和同学们。想想谁还会怎样鼓励巨人?(课件出示)——鼓励巨人:“试一试吧!————————”

《蚂蚁》教学反思18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经过多次磨讲《蚂蚁和蝈蝈》,坐下来想想,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去反思,让自己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便改进。

一、“三步导学”引领整个课堂。

整堂课围绕“三步导学”这一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有了这理论基础,使整堂课上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采用适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孩子更喜欢直观的感官刺激,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用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棵“智慧树”的成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既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给学生一定的自然知识,还很好地解决了第一课时要求琐碎,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我在这堂课中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因为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第一课时,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火车检查词组、长句子的认读情况。在记生字、

写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我的写字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相结合的原则。

四、注重课堂评价。

一年级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激励性的评价,他们刚刚进入小学学习,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最怕的是在学生最开始学习就给他大的受挫性打击,这样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激励性的评价不仅会使他在这一堂课上更加积极,而且也会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和热情。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及时通过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适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不足的地方:

驾御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生成的东西还是有限。

总之,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我相信只要有一颗不断向上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会越来越好的!

液压学校 曹燕平

第四篇: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自由读)“他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课后题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在黑板上贴小问号的形式激发学生质疑。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把小问号逐一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跨越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除了引导学生读文品析,还把写作也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

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执教《蚂蚁》一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创造。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第五篇: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去抓蚂蚁,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我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蚂蚁画下来。然后共同回忆蝗虫的身体特征,并同时出示蝗虫与蚂蚁的图片,小组间讨论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 我 也尽量的在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设想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教学录象,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而且也合乎情理的,实在是值得表扬,但对于个别学生,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下载《蚂蚁》教学反思(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蚂蚁》教学反思(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在本周四上午的《蚂蚁》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得到了刘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许多不足,通过刘老师的点评,我也看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会......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篇一:蚂蚁>教学反思《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

    蚂蚁的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李俊清 2012年 1.核心概念的厘定“各课均是由同类动物中的不同动物个体开始,由个别特征到一般特征构建的,结构清晰。所有这些无不指向核心概念——“归纳某......

    蚂蚁搬家教学反思

    一年级美术上册《蚂蚁搬家》教学反思 施明慧 在《蚂蚁搬家》这一节课上,我先用幻灯片将孩子们带入蚂蚁的世界,让他们认识、观察各种各样生活中的蚂蚁,再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蚂......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5篇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1 《蚂蚁做操》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在学习《蚂蚁做操》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 对本文的教学中我仍采用了读写的方式去进行,因为任何的一篇文章都是先要去阅读才能对资料有所了解所以根据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给出......

    《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这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继蜗牛、蚯蚓后,这是本单元观察的第三种小动物。对学生来说蚂蚁恐怕是观察......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 指导第一自然段时,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第一句话“夏天真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夏天的炎热。结合孩子们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