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教学反思[5篇材料]

时间:2022-05-26 01:4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课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课教学反思》。

第一篇:化学课教学反思

化学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课教学反思1

通过两周的几部内听课,整体感觉到老师的课堂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比开学是有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教案、导案的设计上都内看出老师在课后的用心。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形式也灵活多样,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也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的深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的这些进步与我们全体老师的女里分不开的。为了迎接下一轮的级部课堂“授课比武”,更好的打造我们的课堂,在“校级授课比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这两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小的问题在这里一起与老师们探讨。

一、老师的备课不能把教案当成是学案简单重复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辟的一类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协帮并推进学生自学。所处置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力图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

教案:从教师本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传授的角度来考虑,真正在处置“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利用的。所以教案和学案的用词上要有一定的尺度。

二、在学案的编写上存在以下几方面

1、学案编写作业化

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程度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构成部门,有些老师们在设计“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学案中很少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教师若是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课本内容,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学案的编写缺少层次性

学案编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得到到喜悦。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决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学案编写时必需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正在通过他们的合做探究后有所提高。

3、学案的编写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

学案的中自学部分的设计缺少启发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就是简单的“看看课本多少多少页,然后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等语言,没有指明具体的看书要求,看书自学要弄明白的问题太大太模糊,不具体,不细致,导致学生刚学习这部分新知识难度加大(实际上使我们老师在编写自学学案时不具体、不细致造成的)。学案中探究性的问题的语言设计总是感觉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使得这些探究性的问题更加无从下手。(尤其理科学案的编写)

4、导学案检测试题的编写的针对性和梯度性以及全面性把握不准

有些学案中的试题只是随便找了几个题目列在上面,缺少和这节课紧密相关的知识检测,有些题目的设计梯度很大,层次性不强,导致学生感觉到这一节课学下来后收获不多,喜悦感不大。(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

1、小组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独立深度思考方式。

【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教师在给出学习的任务以后,没有为学生从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做出引导和必要的提示,就让学生开始了学习和讨论活动。结果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环节被“抹杀”,对于活动讨论的内容,即使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没有了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机会。其结果也只能是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低水平上徘徊。

2、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精彩、简练、启发性、引导性不够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思考的开头和余味无穷的结尾。我们老师的课堂在新课导入这环节上下的功夫有很大的思维定势,很少有引人入胜让人难忘的导入,(记得老张讲课的“必吃容”从而引入了“比热容”)我们老师应该在引入方面下功夫,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再就是老师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简练程度不够,拓展程度不够(尤其是理科)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

学生是最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我们老师可能为了赶时间,却把学习的主任——学生的感受给忽略了,把握不住学生的情绪感受,估计接下来的课堂效率也不会很好。我们老师一定要激励性的评价学生。这也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最好方法。

4、生成问题的处理

在课堂中,对于问题生成单的设计,不少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其理由是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没有教学价值,还是习惯于以前传统教学忽视学情的大包大揽。二是对学生如何生成问题在方法上缺乏有效引导,对生成的问题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收集、整合、提炼不及时,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生成的问题的处理不到位,使学生无法使知识链接,造成知识上的断层。(这是教学上的大忌)原因是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生成的问题纳入其中。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实质依然是教师个人的预设,依然将学生这个主体拋在一边。因而,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四、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四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自主去阅读并思考;(由教师编写学案时的语言决定)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3、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4、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上老师的几点要求

1、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由问题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的伊始,我都会用谈话的形式导入课,把休憩中的孩子慢慢的拽入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让学生质疑,设计符合该年纪阶段的的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情境当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老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探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老师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究,让学生处于自主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懂得的东西也多,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必须有更广阔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质,要丰富品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连接课堂内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品社教学应创设让学生学知识、长见识、多实践的社会活动。若只是盲目以教材为主去认识社会,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参加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时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激发了他们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4、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5、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别忘了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化学课教学反思2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应首先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在于突出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根本所在——有效碰撞理论。碰撞和活化分子理论仍是本节内容教授的核心本质。

2、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情况较复杂,关键是要分清引起压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但在压强对速率影响的万变题型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基本不变原则:压强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变化如果没有引起浓度变化,对速率则没有影响。

3、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4、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①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准各种资料上总结的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浓度是否不变,②平衡计算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三种关系的规范应用,③等效平衡的判定可编设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先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判定依据:恒温恒容看数值,体积不变看比例;恒温恒压看比例。

二、抽象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为将本章较多微观抽象的的理论具体化,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能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进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化解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许多知识同出一辙,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章课本内容已例举大量形象比喻,现把自己在教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列举一二:

1、使用正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比喻事例:体育课上跳高,降低竿的高度,跳过的同学就多。

2、平衡的建立有多种途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3、铁与硫酸反应加入醋酸钠速率减慢而氢气生成量不变。这里可把醋酸根的作用比喻为银行,硫酸电离的氢离子是家中的大量现金,部分存入银行(醋酸根),需用时提取,减缓了花钱速率,但资金总额未变。

我个人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时处变不惊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前几天听晓庄学院的在线继续教育让我感受颇多,其中钱志亮教授有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他谈到教师与专家的区别是什么时说,教师是把一个原本复杂难懂的问题或事物用自己的理解,用最简单形象,容易理解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提高教学质量要先从我们的业务本领做起,而不是变相转加在学生身上。

化学课教学反思3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不断地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不断地运用课程标准检验自己,从而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的一种过程。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化学课和其他科目一样要进行教学反思,长期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教学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化学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一、如何进行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呢?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求化学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要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查不足,改正缺点,弥补疏漏。只有在摸索中前行,时时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日趋完善,才能有力提高自己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高中化学教师还要善于反思他人。化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深入课堂听同行的新授课,在网络中观看同行的教学实录等,分析他人的得失、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听名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这样也能起到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再次,化学教师要善于集体反思。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切不可闭关自守,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积极与同事、同行交流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过程的创新、教育理念的界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纳等,听取同行同事的看法,从中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提高自己化学课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学反思《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

二、高中化学课应对哪些内容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www.xiexiebang.com/bjl/、不想问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问的麻木习惯。所以我们要反思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那是一个怪圈。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的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进行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可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保护了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要反思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有的教师曾作了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三、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应注意什么问题?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结果,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实现了这一宗旨,也就达到了通过教学反思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化学课教学反思4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

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

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化学课教学反思5

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4、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5、课程中利用几道反应特征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练习题,感觉不是很好.一方面,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是我在讲,学生只是在跟着我走,没有形成连贯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反应不好,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对通过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判断化学平衡不太好懂。第一,我在备课时习惯做大量习题,把难理解易错的题都归纳出来,上课时先讲解一下再让学生下去做练习。现在感觉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课堂任务加重,导致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自己做过错过后再听的情况下强。第二,平衡状态的判断难点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指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不会判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对于这一节,上课时应注意牵引学生思考,课后让学生练习找出难理解的地方,再进行指导。

化学课教学反思6

这个月为期两天的海南省化学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已经结束了。我因为又能参与这样的活动而倍觉自豪,我因为再次能走上讲台展示自我而深感幸运,我为能在这样的舞台上辛苦着快乐着成长着而终身难忘。赛课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收获却将陪伴着我。

一、备课思路

本节课在设计时,我力图体现复习课要改变方法,要创设复习的情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要精选练习并注重及时反馈,我采取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和互相点评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

二、课后反思

在反思本节课时,我也体会到有许多问题值得我深思。

1、课堂教学的气氛还有待于创设。课堂教学的气氛还不够活跃,教学中学生的“自由度”还显得不够,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还可以更大,要努力创设学生自由谈论的空间,让学生在此空间中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以达到自主复习的目的。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在《山中探险》活动环节,如果设计成小组内先互改,再让小组总结写错较多的地方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点。这样的设计即可以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同时关注到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自我的有效途径。这样可能会让课堂教学再进入高潮。

3、探究实验活动中的不足。通过这节课让我再次体会到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更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探究活动,但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如果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空间,那这一环节就更完美了。

4、习题环节显得较匆忙。在习题反馈环节,我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所以第2小题并没有让学生展开思维,寻找其他的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应该测重于总结解题的方法。如果不能在课堂中完成那就应该让学生课后进行继续交流寻找答案,而不是只找到一个答案即可。

总之,在课堂上,我应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最后,我非常感谢各位评委的精彩点评和我校化学组的各位老师在此次比赛中对我课堂教学和实验准备等方面无私帮助和指导,还要感谢李蜀琼老师和陈成进副校长多次对我的教案、课堂教学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地指导和精心地陪同!

化学课教学反思7

20xx年保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了,学生的成绩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虽然每一次都有令人喜悦的地方,但是步伐却不够快,毕竟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要披挂上战场了。我们每一位课任教师都很着急。XX月10日化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上听取了其它老师的发言,深受启发,指出了二轮复习的基本意义和复习方法。

一、认真分析试卷,发现问题,有的放矢。

在高三后期的复习中,平时测验要让学生认真总结答题中的问题,作出详细的数据统计,然后总结出错题的共性之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作为专题独自攻破,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再通过强化练习加以掌握。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动手。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真正动手,去体会师生互动的快乐,并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所复习的知识。一直以来,我头疼的问题是,讲过很多遍的知识点,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当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学生都会说,课堂上我听的非常明白,但是真正自己做的时候,就没有思路了。其实,在课堂上学生只注重了听,而没有消化的过程,没有自己动手的过程。这几天,我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训练,发现了许多问题,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解决实验题大难关。

化学实验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也很大,但每次考试中学生实验题的平均分很低,从答题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混乱不清,不规范,没有使用化学术语。换句话说,就是心里明白,表达不出来。所以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将注重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规范解题,掌握其答题规律。

做过去的题进行分类处理,总结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总结遇到什么样的题,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答,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怎样回答才能是标准答案或是接近标准答案。

五、掌握做题技巧,节省解题时间。

做题首要审题,据统计做错题的同学,错的原因大多都是没有审清题就进行解题,费了时间也没有做对,很是冤枉。那怎么办?专家指出审三遍题才能动笔答题是很有道理的,第一遍快审,主要是审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第二遍是提出有用信息;第三遍是综合分析有用信息进行分析解答题。这样才能把题分析透,解答才准,且不用反功,还节约了时间,但现代高中生为了节约时间,第一遍审题就开始解答题,结果解到一半解不下去,还得回去审题,甚至还得重来,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正确。

做题还是注意解题范围,首先要平行题意,其次要平行课本,解题才能快速,才会准确。思考范围的大小决定着解题的快慢,所以要掌握准思考范围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思考范围是什么,那就是大纲和考纲。这样既省时间又准确,具体例子就不再举了。

反思教学是教师提升自己的必要阶段,经常反思的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总结出不同阶段学生的不足和自己教学的侧重点,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

化学课教学反思8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化学课前教学反思。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极限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对实验室氧气(O2)制法的教学中,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其中氢气(H2)和氧气的比例是2:1;教科书上就以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来制取氧气。虽然消耗大量的电能,但原料取之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产生一种无污染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过氧化氢需要制作。

同时,还要有二氧化锰(MNO2)等催化剂的参与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以加速度,反应前后物质没有变化。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激发、引导学生是关键。我问一堂45分钟,我们要制取氧气并研究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用水(H2O)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能否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象过氧化氢一样,也伴有催化剂来加快水电解的速率呢,这样既肯定了催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做到讲、议、辩、探相互融合环境,提高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虽然课的内容未尽致,但我很满意此堂课的收获。

化学课教学反思9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已经感觉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辅之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会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去反思。

一、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行为中: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扮演的是综合角色。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你就应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是一个引导者;,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不能作为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二、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我抛弃原先那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做法。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专研,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 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比原来有更多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自由和权利,可以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自己由经验型的教书匠逐渐向专家型的新教师迈进!

化学课教学反思10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 “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我高中时的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些年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高一化学教学反思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课教学反思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演示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本文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演示实验时教师应遵循的一般规则。

一、演示实验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富有针对性

教师演示实验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往哪儿看,看什么,更不知道观察目的,常常出现看“热闹”不看“门道”的现象,误把演示实验看成“魔术表演”。因此,教师选择的实验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演示实验,揭示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难点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记忆。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观察对象。其次,还应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力求能对所演示的实验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如:在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应从反应前后固体、液体、气体三方面变化进行观察,注意观察固体形状及颜色的改变,溶液颜色及温度的变化,产生气体的速度及气体颜色、气味等方面。

二、演示实验的操作要规范,忌随心所欲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因此每个实验都要精心备课。1、备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2、试做实验,演示实验中哪怕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应该试做一遍,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演示万无一失。

三、演示实验的现象应鲜明清晰,便于学生观察

四、演示实验要师生配合,忌孤军作战

演示实验不同于一般科学实验,特点是做给学生看,通过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因此,教师不能仅专心于实验操作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及观察效果。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只要是没有安全问题的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可作导演,引导学生上台演示,同时注意观察他们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固体、液体的取用;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向澄清石灰水中吹CO2气体等都可以让学生完成,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

五、把纯理论的知识点融化在演示实验中

化学中有些纯理论的知识,若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则十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如果把知识点融化在演示实验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化学课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

1.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这为后面讲离子的形成作好了铺垫,但在上课过程中,我前半节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导致寻找规律时时间不够,草草就结束。以后要吸取教训,组织好课堂,把握好上课的节奏。

2.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第二节课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但在上课过程中我的讲述放不开,多数重要的规律给学生提示太多,不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第三单元时候,我已经要求学生将化合价表记住,且要求每节课课前都由科代表带读。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了化合价的定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建议:

1.建议分成两课时。

2.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具体含义、练习绘画部分原子(如:金属元素原子—钠、镁、铝;非金属元素原子 —氮、硫、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氦、氖、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从中找出规律。

3.第二课时:

具体讲述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练习两种离子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代表板书到黑板,接着从中得出规律。

4.到这节书,应该让学生学会区分开原子、分子、元素、离子符号,所以应该针对这一内容设计大量的练习。

5.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就是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至于怎样分层的、怎么样排布是不要求的。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6.到课题3离子为止,教科书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科书中“物质及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来对原子、元素、离子、物质等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等来小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化学课教学反思13

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完成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好采用老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现象明显,操作比较简单,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训练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具体操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由结构决定性质,学生根据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利用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我设计了让两位学生一组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推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是一般学校的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的开展这种教学,作为为培养学生实验、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出发,老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教育,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具体操作办法:

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系列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及相关的时事报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好的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我先演示化学气体闻气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闻氯气气味,并讲让学生观看正确闻化学气体的多媒体动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采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体现用途。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很从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出氯气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体现得到电子,故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能与金属反应,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完成氯气与不活泼的金属铜的反应实验,完成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氯气能和铜反应的正确结论。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化学课教学反思14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方案的 “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虎头蛇尾,不着边际。

(4)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5)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我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一)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制造氛围,创设情境。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新颖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四)当机立断,对症下药。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尚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

化学课教学反思15

我们在一起开教研会,谈论最多的大概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难教”。一是教学时间少,二是知识点难把握。讲少了学生“啥也不知道”,讲多了学生“消化不了”,而高考以后如何考还一无所知。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在讲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时,按教材内容在其中一个班我按照下列程序开展教学:①离子反应的定义;②离子反应的条件;③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一节课下来,我感觉“真顺畅”,学生也说“好学、简单”。第二天上课再让学生写几个离子方程式却让我目瞪口呆,怎么办呢?再小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吧!这样效果好多了,还真体会到了“爽”。说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着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去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愿望各不一样,这就是教学的难处。但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要首先做好教学反思,本文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教学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左右相关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确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工夫去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必修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有时却实在让我们头疼,上课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学习用具,你得提醒他该坐正了,拿笔了,或者一问三不知…等等。学生的主动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学了有何用,没兴趣。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主动想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明确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成自主的探索学习。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他能主动的找教师、找同学帮助,上网、查资料,他会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教授新知识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已有知识,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思考问题,你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的“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沿着情景的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活动主体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演变成学习的检查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应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展成合作教学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会随之增强。例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教学,我把握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通过探究:什么是化学变化?在很平坦的台阶上使学生明确了“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时就有学生在下面议论:①离子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吗?②只有三种条件下才能发生离子反应吗?我很高兴地捕捉到了学生的疑惑,并由此使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要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尝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之后的情况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还是来看《离子反应》中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教学,通过离子反应的条件学生很快地写出了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②KOH溶液和H2SO4溶液③Na2C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④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随之我让学生讨论:①比较反应②和④离子方程式,并由此举例说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差异。②尝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略),并由此讨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步骤)。学生在讨论中说出了很多想法和“高招”,虽然不一定有代表性,但是他们能理解的,在一定时候去用也是有效的;可能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但经过教师的点拨他们会豁然开朗,你想这样的教学比说教不更有用吗?我在“情景导学式”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强调“实践与讨论”,使归纳和总结赋予了活力。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可能一处即蹴,并且在教学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伤心”,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但想想你的“说教”他(她)又听了多少?而尝试着鼓励他(她)动起来,从学习习惯让他变起来,终有一天会有突变。学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化学课堂教学中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将难于理解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触及的表演。如“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揭示,通过学生角色表演或者教师“相声”式的讲演,让学生进入角色自身融入其中,可有效地解决发展学生自学能力中的障碍,将学习变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这是自学能力提高的源泉。

三、教学后反思:小结教学得失,关注过程效果,提高师生素养

教学后写“教学后记”及时记录教学后的体会,或者及时修改教学过程设计,这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教学后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修正教学策略的必由之路。一节课下来想想有效果吗?你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还是探究,是将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吗?自我感觉好吗?自主学习安排了多少时间,学生得到充分的参与吗? 我们有多少问题需要反思,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指导学生的学习,我们在观念上转变到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境界了吗?

1.教学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强调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体系,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忽略教学的结论,很难想象一节课后你问学生知道了多少化学知识,他(她)却一无所知;如果学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却写不出化学方程式,那是什么境况!

教学中要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要不要规范和传统呢?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反思究竟什么是基础,应当打好怎样的基础。新课程要求用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它的界定在于它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些都是要求打好的基础,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要么只重结果忽视过程,要么只要过程忽视结果,应强调“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辨证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双基”的学习过程的,是在基础的活动中才能获得的。

教学应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真正的教学应该将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而且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应改变教育观念,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学形式的多种组合,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相长”源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词汇在教育界的使用率可谓频繁,反观过去的教学我们真正做到了多少。教师与学生谁是教学的主体,我们也争论了许多年。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互为主体。教的活动中,教师是该活动的承担者,是主体,强调教的本质即是引导;学的活动中,学生是该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的主体。活动中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等。自主性,是指活动的自我决定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活动者自己确定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活动;二是活动者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方式,自己掌握活动进程;三是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之更具目的性、科学性,更有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下师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二篇:化学课教学反思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一:化学课>教学反思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方案的 “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虎头蛇尾,不着边际。

(4)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5)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我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一)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新颖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四)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尚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

篇二:化学课教学反思

***年波斯纳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为:经验+ 反思= 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具体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个定义揭示了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以两个“学会”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主要特征。浅显地说,“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解剖,作出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改进。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教师如何对自已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呢?经过一年的化学新课程教学,下面谈谈个人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目标上的反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体现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新课程的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有“用教材教”的意识,知识作为一切教学的载体,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在一起。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应了解,知道或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等方面的学习目标;二是学生必备或必须达到的实验技能目标。如果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仅强调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贮存,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许不少,其结果却不会用它。在设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一方面是突出了化学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另一方面是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知识后面更有价值的东西。在倡导用“教材教”新课程理念设定教学目标要注意:第一、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即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注意目标的教体性,注意在知识的教学载体上有机结合观念和方法教学,即三维目标统一。第三,注意突出重点目标。平时教学中要防止制定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或教学中无目标意识、或只有知识目标、或重难点目标把握不准。例如:《金刚石石墨C60 》这一课题,借助碳单质知识载体让学生学习到了解不同单质的性质不同,而蕴藏于知识中的方法是,让学生学到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化学意识,同时学生初步认识到了世界物质的多样性,从而更加热爱这充满神奇色彩的物质世界。

二、教学理念上的反思――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表面上难度降低了,但是对老师来说,实际上是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要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的观念,而以“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把“学生本位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学生个体意识”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教学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传统教学的以“ 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让学生掌握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内容,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一定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落实到位,重点突出教学组织的主体性,要摆正师生关系,大力提倡教学民主。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而教师的任务是想办法创设一个既宽松民主又有竞争势态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课堂氛围。

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考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度中解脱出来,故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整合。一是将探究性学习和传授性学习的融合。教师可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探究情景,提供必要的动手操作和思维的工具,将传授性的知识转化为探究性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讨论评价――总结创新”的思维习惯。二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鲜明,有趣等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为化学教育提供了许多辅助手段,例如微观世界《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模拟,达到了其它手段无法或很难达到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大胆创新,注意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③在教学资源上,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悉心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可能在课内完成也可能在课外,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内容,应跳出课本走向科技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应给他们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学校的图书资源;介绍中学化学网站,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开放化学实验室,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和创造动机。

三、教学评价上的反思――多元化评价方式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①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针对档案中记录的内容(例单元知识总结,疑难解答探究方案设计过程纪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化学习惯„„)进行反思小结。有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师也能通过档案袋,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做针对性辅导。②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及表达交流能力等全方位的评价。③在纸笔测试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纸笔测试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试,而应入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从知识的整体关系上考核。

总之,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回顾和评价,对课前计划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认真分析和总结自己教学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整理,为今后教学实践参考与改进。下图为一个较好的反思文本以供教师们参考,我想只有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进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完善。

篇三:化学课教学反思

我们在一起开教研会,谈论最多的大概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难教”。一是教学时间少,二是知识点难把握。讲少了学生“啥也不知道”,讲多了学生“消化不了”,而高考以后如何考还一无所知。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在讲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时,按教材内容在其中一个班我按照下列程序开展教学:①离子反应的定义;②离子反应的条件;③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一节课下来,我感觉“真顺畅”,学生也说“好学、简单”。第二天上课再让学生写几个离子方程式却让我目瞪口呆,怎么办呢?再小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吧!这样效果好多了,还真体会到了“爽”。说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着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去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愿望各不一样,这就是教学的难处。但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要首先做好教学反思,本文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教学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左右相关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确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工夫去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必修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有时却实在让我们头疼,上课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学习用具,你得提醒他该坐正了,拿笔了,或者一问三不知„等等。学生的主动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学了有何用,没兴趣。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主动想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明确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成自主的探索学习。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他能主动的找教师、找同学帮助,上网、查资料,他会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教授新知识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已有知识,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思考问题,你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的“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沿着情景的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活动主体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演变成学习的检查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应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展成合作教学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会随之增强。例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教学,我把握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通过[实验2—1]探究:什么是化学变化?在很平坦的台阶上使学生明确了“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时就有学生在下面议论:①离子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吗?②只有三种条件下才能发生离子反应吗?我很高兴地捕捉到了学生的疑惑,并由此使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要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尝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之后的情况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还是来看《离子反应》中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教学,通过离子反应的条件学生很快地写出了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②KOH溶液和H2SO4溶液③Na2C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④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随之我让学生讨论:①比较反应②和④离子方程式,并由此举例说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差异。②尝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略),并由此讨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步骤)。学生在讨论中说出了很多想法和“高招”,虽然不一定有代表性,但是他们能理解的,在一定时候去用也是有效的;可能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但经过教师的点拨他们会豁然开朗,你想这样的教学比说教不更有用吗?我在“情景导学式”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强调“实践与讨论”,使归纳和总结赋予了活力。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可能一处即蹴,并且在教学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伤心”,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但想想你的“说教”他(她)又听了多少?而尝试着鼓励他(她)动起来,从学习习惯让他变起来,终有一天会有突变。学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化学课堂教学中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将难于理解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触及的表演。如“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揭示,通过学生角色表演或者教师“相声”式的讲演,让学生进入角色自身融入其中,可有效地解决发展学生自学能力中的障碍,将学习变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这是自学能力提高的源泉。

三、教学后反思:小结教学得失,关注过程效果,提高师生素养

教学后写“教学后记”及时记录教学后的体会,或者及时修改教学过程设计,这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教学后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修正教学策略的必由之路。一节课下来想想有效果吗?你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还是探究,是将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吗?自我感觉好吗?自主学习安排了多少时间,学生得到充分的参与吗? 我们有多少问题需要反思,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指导学生的学习,我们在观念上转变到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境界了吗?

1.教学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强调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体系,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忽略教学的结论,很难想象一节课后你问学生知道了多少化学知识,他(她)却一无所知;如果学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却写不出化学方程式,那是什么境况!

教学中要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要不要规范和传统呢?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反思究竟什么是基础,应当打好怎样的基础。新课程要求用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它的界定在于它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些都是要求打好的基础,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要么只重结果忽视过程,要么只要过程忽视结果,应强调“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辨证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双基”的学习过程的,是在基础的活动中才能获得的。

教学应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真正的教学应该将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而且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应改变教育观念,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学形式的多种组合,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相长”源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词汇在教育界的使用率可谓频繁,反观过去的教学我们真正做到了多少。教师与学生谁是教学的主体,我们也争论了许多年。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互为主体。教的活动中,教师是该活动的承担者,是主体,强调教的本质即是引导;学的活动中,学生是该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的主体。活动中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等。自主性,是指活动的自我决定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活动者自己确定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活动;二是活动者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方式,自己掌握活动进程;三是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之更具目的性、科学性,更有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下师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三篇:化学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王娜 教学反思

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化学课教学反思。通过对本部分的复习,我认识到了对身边的物质、身边的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当和自己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时,学生就会兴趣高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积极善于挖掘知识的外延——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所学知识出发加以调查、分析身边的化学现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1、教法设计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习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2、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探究气体制法的设计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考一些问题,经分析、探索、总结形成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

3、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本节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教材处理上,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节目标,本人对教材作如下处理,先通过思考:二氧化碳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了解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和密度,为后面手记二氧化碳气体打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要成功制取二氧化碳必须解决哪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的。接着通过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药品的选择的几个原则,教学反思《化学课教学反思》。当学生明确以上问题后,就可以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我们学过的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学生共同讨论,收集资料,说出了未学过的反应(一氧化碳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同等)。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经观察、分析、讨论,确定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又通过对比氧气的实验装置,确定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拓展到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即顺利突破难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探究之旅。紧接着让学生利用给定的仪器,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比较优缺点。这样设计的理由。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体会创作发明的成功感,也培养学生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美的美育教育。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具体实验步骤、检验和验满,因学生已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就可轻松完成。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手边仪器组装装置分组制取二氧化碳。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验的能力和描述实验的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是我认识到:

1.学生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课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二者是互动的,通过上面的教学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力量,他们在无形中促使我进步。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在这堂课中,我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学生想要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对这种做法我也仅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做的,还有一种隐忧:会不会找不到答案?会不会这节课的任务完不成?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种尝试让我更加相信学生中潜藏的巨大潜能。我会把这种做法继续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你能行的!

2.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兴趣的调动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适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

争鸣探索教学反思

第四篇:化学课教学反思

化学课教学反思

化学课教学反思1

1.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创新

整堂课每个教学环节,我都采取带着问题去引导学生认识各类化学电池的优缺点及不断改进创新的发展过程。

2.提供新科技信息资源,认识科技创新

目前,化学电池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教学注重电化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教科书中提供了“锌银电池”“锂电池”“微型燃料电池”等阅读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电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教学中,我们还密切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以适时地教学补充相关素材。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优质的学习资源,才能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化学电池的研制及使用的`新资料,提炼出汽车,飞机、航天飞机等使用新电池的一些信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科技创新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STS思想,这些方面都是新课程特别要求的。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取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合理的,以学生为主角这种方式,学生能做的,我们老师就不要代替。老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挥创造、创新的机会,学生表现的机会,其实学生能做到,能够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这节课学生表现得就比较充分,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各种电池的优缺点,积极讨论出改进措施,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互动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也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发表自己改进电池的一些设想,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了。

初中化学的课后反思3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化学课教学反思2

本月的教学任务是期中复习考试和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期中考情况分析来看,学生对高一化学的学习还不能掌握的很好,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中考制度造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产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以及学习方法的缺乏。

二,初中学习中靠记忆的偏多而理解部分又少,而到了高中,理解能力要求较多。

三,初中化学课堂容量比高中的要少很多,难度也相对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习也感到比较吃力。

而在专题二的教学中,由于本专题属化合物基本知识了解,所以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也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高,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导学、归纳对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教与学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学生在实验时,动手能力较差,只对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感兴趣。

二、化合物基本知识中需要记的内容较多而学生又偏偏赖得去记,造成很多题目不会做,从而产生高中化学难念的这一想法。

三、高中化学知识点稍微分散一点,而学生又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无法做到系统学习。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偏差。高中学习任务重,时间又紧,若不主动学习,那学习成绩就无法保证。

总的说来,高一化学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创出好成绩来。

化学课教学反思3

众所周知,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这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构成了学生成长的人生历程,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所思、所感、所悟、所获,以下是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随笔体验,希望与老师们同学共勉。

溶液教学的一点体会

在现实生活中,溶液处处可见,这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情感基础,但是,在学生列举的种。种液体中,很多可能并非是科学意义上的溶液,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溶液之前,可能对溶液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学习科学知识最忌讳的并非开始一无所知,而是一知半解。鉴于溶液的常见性和学生可能产生的误解,更要让学生坚持科学、客观的态度,谦虚地学习看似熟悉的知识。溶液学习的突破点在溶解,引导学生比较一些可尝性溶液味道的浓淡,从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溶质、溶质质量分数等内容,让学生养成不急于求成,踏实分析、谦虚谨慎的学习习惯。

化学课教学反思4

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完成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好采用老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现象明显,操作比较简单,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训练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具体操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由结构决定性质,学生根据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利用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我设计了让两位学生一组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推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是一般学校的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的开展这种教学,作为为培养学生实验、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出发,老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教育,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具体操作办法:

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系列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及相关的时事报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好

的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我先演示化学气体闻气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闻氯气气味,并讲让学生观看正确闻化学气体的多媒体动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采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体现用途。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很从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出氯气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体现得到电子,故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能与金属反应,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完成氯气与不活泼的金属铜的反应实验,完成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氯气能和铜反应的正确结论。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化学课教学反思5

化学中考分数为70分,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比例偏低了,所以现在的孩子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表现出的问题是孩子积极性不高,有轻视的倾向。在加上化学是文理综合较强的学科,有性质、反应规律、化学用语、基本操作等多方面内容需要记忆,且化学用语、分子、原子等内容的学习又是难点,不易较快的掌握。面对此情,我感觉到压力好大。为提高中考成绩,必须想办法,经过认真反思,决定在复习中从以下以几点入手:

一、晓知以理,让孩子从思想上重视

二、复习中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孩子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孩子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孩子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孩子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孩子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对化学失去兴趣。

三、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孩子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孩子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孩子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孩子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孩子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五、对难点内容加强练习

化学基本概念都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得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定律、规律、原理和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精辟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课题中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把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让孩子把握好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概念中要害的词语一定要讲解到位

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孩子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孩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孩子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3、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到位

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孩子对这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孩子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孩子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孩子学会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化学概念的复习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六、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经常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精选习题提高课堂效率。在习题处理上:

1、选题要有代表性和启发性

化学习题不在多,而在精。精的标准就是习题类型要全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针对重点。

选题的启发性是指选取的习题材料要从孩子的知识和能力的潜在水平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启发和激发作用,将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作为思维的路标,引导孩子循着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向进行思考,质难问疑、创造提问和答疑的民主气氛,从而提高孩子独立进行探索的思考能力。

2、以点带面,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重视题意的分析,逐步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通过审题,让孩子弄清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然后根据习题特点,找出解题的要害,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案,把握解题方法,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重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思路为:⑴审析题意。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⑵列已知,设未知。⑶列出比例式、求解。⑷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3、要重视习题课的反馈纠正。

习题课教学中,对孩子习题中出现的范例和错例应及时整理,并反馈给孩子。如解题中的简捷思路、方法和技巧,笔答题逻辑的严密条理清楚,通过讲评,介绍给其他孩子,有利于推广交流,启迪思维。使孩子熟悉到解任何题目,把握必要的知识是基础,间接新奇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不容忽视,从而调动孩子学的积极性,通过对错例的分析讲解,引导孩子积极思维,理解为什么会出错,从而对症下药。对错误严重的,还可以进行面批、面改,给予个别辅到,便于因材施教。

4、突出化学计算,提倡一题多解

化学计算使孩子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继续学习及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它能使孩子从量的方面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把握化学计算的技能和培养一些能力,因此在化学课教学中我有突出了计算习题的教学,因为:

⑴化学概念是化学计算的基础。

通过化学计算,可以了解孩子对化学概念的把握程度。这样,教师就能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例如:孩子对溶解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的换算经常搞错,那就必须从这些概念出发,弄清它们的涵义,然后从溶质、溶剂、溶液的量的单位寻找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得到解题的途径,这样通过化学计算,使孩子对化学概念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

⑵通过一题多解,能培养孩子的能力。

在孩子熟悉解题的一般要求,把握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一题多解的爱好,可以使孩子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机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引导孩子多中选优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⑶进行综合计算题的练习,培养孩子化学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化学综合计算题,把较多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知识和多种计算机能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计算题的练习,可以更好的练习孩子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孩子化学计算技能和解题能力。在加强综合计算题指导时,着重点放在题目的分析和解题思路上

七、加强实验教学。

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是孩子易失分点,此类型题应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引导如何审题、实验设计方案,收集相关题型加强训练。

以上是我在教学上的一些体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化学课教学反思6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方案的 “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 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 2)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 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虎头蛇尾,不着边际。

( 4)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 5)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我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一)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新颖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四)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尚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

化学课教学反思7

一、备课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制订教学计划通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特别是要领会课程标准中对本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标准对本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做好教材分析及学期化学教学目标分析;

2、情况分析。包括尖子生、学困生及中等生的人数、孩子的学习习惯等;

3、目标要求。理解并把握《化学课程标准》关于9年级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阶段目标;

4、教学进度。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包括课题学习、复习、检测等时间安排(要写明具体日期和周)。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教学设计化学课教学要精心设计,注重知识的落实,必须提前备课1~2课时,并做到:

1、钻研教材。研究并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思想、特点、体例、呈现方式,例、习题的编排意图,难易度、层次;

2、了解学情。充分了解孩子已有知识及经验基础,学习态度与方法;明确孩子在本节课的化学学习中,难在哪里?为什么难?怎样破难?

3、熟悉课型。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三类课程的备课,即基础性课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评讲课)、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等课型的备课;

4、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①教案要求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明确;②化学活动过程设计(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明晰;③学习活动方式设计得当,评价调控处理适度;④教学内容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

5、媒体与教具使用,根据教材内容、课型和教学方式,要求孩子提前备好上课必须的学习用品。媒体的使用要适度,知识的过程展示要详尽。

6、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在黑板或展示板(屏)上的以图文呈现式的设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7、编写教案在思考上述几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孩子的智能水平,把课堂教学程序及方法步骤等写成文本(即所谓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以便于教学的应用和调整。一般化学教案规范格式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教案序号,授课日期、节次。①课题:指教学课题②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及本课教学的创造性或拓展性目标。③重点、难点:指教学思考的要点和关键所在,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④教学过程:写出教学程序的具体设计与安排。对化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要有一定的层次,突出形成性练习,注重孩子板演等形式的知识反馈与纠错。⑤作业布置:精选习题(在课本与作业本范围内选),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关注减轻孩子过重课业负担。⑥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有利于巩固和反馈。⑦教学反思: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教学反思字数不限。

二、上课

1、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材、演示实验器材等,准时进入课堂,不空堂、不拖课,不以任何理由拒绝孩子进课堂。

2、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用普通话讲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生动、准确;板书工整、规范、有序;合理适当使用媒体辅助教学。

3、面向全体孩子。教学活动的组织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孩子。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遵循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引导孩子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重视孩子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5、有效组织好孩子的学习活动。提问要有思考价值,鼓励孩子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活动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6、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结构科学。留有孩子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间。认真组织好课堂的练习与反馈,及时调节,练习要有梯度、层次,适应绝大部分孩子,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设置。要求:①从课本作业题、作业本中精选习题;②作业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对不同水平的孩子有不同的作业要求。除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课型外,每节课后留3-4道作业题(解答题),选择题、填空题每3道折算成一道解答题作业。初三总复习教学阶段,每周至少批改2次单元或综合检测题。

2、作业辅导。辅导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促进每一位孩子发展的有效措施。要求:①针对孩子水平,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要面向学习困难的孩子,同时关注尖子生的发展和提高,提倡多作个别辅导,多作学习方法上的辅导;②辅导要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指导孩子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③辅导孩子应耐心,鼓励为主,帮助孩子树立学习信心。

3、作业批改。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孩子学习状况,了解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渠道。①作业全批全改,批改须及时,重视反馈;②分层次对孩子进行作业评定;③登记孩子平时作业成绩;④批改既要严格,更要正面鼓励引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业态度和习惯。

4、作业讲评①讲评及时,时间安排适当;②对孩子作业中有创见的解答或典型错误,要做好摘录,作为教学资源备用。对错误原因要适时作出综合分析,提出应对的措施和办法;③讲评形式多样,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孩子,可采取面批辅导、孩子互助等多种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错误,可组织全班孩子展开讨论、以讲解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纠正;④有计划地进行优秀作业或数学实践成果的展评(每学期1-2次)。

四、质量测评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评,能全面了解孩子的化学学习历程,激励孩子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化学教学质量测评应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孩子发展的进程,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测评体系。应积极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成长记录和综合表现等多种方式,质量测评的内容应全面。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评价要从孩子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和科学性。

2、对化学学习的测评既要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孩子学习化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化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质量测评的试题编制应以教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参考所选用的教材。注重对化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考查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并突出重点。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适度加强对化学应用意识和用化学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考查,适当体现对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应有层次性,但容易题(难度系数0.8以上)应占70%,试题表述力求科学、规范、简洁、无歧义。

4、科学选择测评方式和方法,恰当安排单元检测和期末考试。认真做好单元检测,期末考试的组织、批改、成绩记载,以及试卷分析等各项工作。每学期单元形成性检测不少于5次,要全批全改,并有讲评与订正。及时对检测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反思与反馈,使孩子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5、建立孩子、教师共同参与的质量测评体系,让孩子、教师能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利于反思、调整,改进孩子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6、建立孩子数学学习成长档案,并及时予以记录,教师每学期写一份所任教班级的质量分析报告。

化学课教学反思8

转眼间20xx-上半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这半年工作任务比较重,担任高一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我在教学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迫使我更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工作上,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跟同事共同商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

一、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认真积极听课

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有理论知识还不行,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去听课,课后认真总结他们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半学期以来,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

时,学生连一个氧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化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化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有气体放出和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从而得出结论:钠不能从硫酸铜

溶液中置换出铜来。这样既使学生走出钠可以置换出任何金属的误区,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尤其是我们学校的三人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教学,更是非常的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带动了学习的热情。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时,我提早准备,制作了一个比较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后发现,采取三人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课后的教学答疑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

在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遇到各种疑难,除了自己解决,我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以求不断进步。但是,我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一定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强优势,改进不足,力争有更大的进步。

化学课教学反思9

通过两周的几部内听课,整体感觉到老师的课堂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比开学是有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教案、导案的设计上都内看出老师在课后的用心。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形式也灵活多样,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也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的深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的这些进步与我们全体老师的女里分不开的。为了迎接下一轮的级部课堂“授课比武”,更好的打造我们的课堂,在“校级授课比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这两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小的问题在这里一起与老师们探讨。

一、老师的备课不能把教案当成是学案简单重复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辟的一类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协帮并推进学生自学。所处置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力图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

教案:从教师本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传授的角度来考虑,真正在处置“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利用的。所以教案和学案的用词上要有一定的尺度。

二、在学案的编写上存在以下几方面

1、学案编写作业化

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程度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构成部门,有些老师们在设计“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学案中很少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教师若是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课本内容,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学案的编写缺少层次性

学案编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得到到喜悦。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决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学案编写时必需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正在通过他们的合做探究后有所提高。

3、学案的编写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

学案的中自学部分的设计缺少启发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就是简单的“看看课本多少多少页,然后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等语言,没有指明具体的看书要求,看书自学要弄明白的问题太大太模糊,不具体,不细致,导致学生刚学习这部分新知识难度加大(实际上使我们老师在编写自学学案时不具体、不细致造成的)。学案中探究性的问题的语言设计总是感觉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使得这些探究性的问题更加无从下手。(尤其理科学案的编写)

4、导学案检测试题的编写的针对性和梯度性以及全面性把握不准

有些学案中的试题只是随便找了几个题目列在上面,缺少和这节课紧密相关的知识检测,有些题目的设计梯度很大,层次性不强,导致学生感觉到这一节课学下来后收获不多,喜悦感不大。(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

1、小组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独立深度思考方式。

【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教师在给出学习的任务以后,没有为学生从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做出引导和必要的提示,就让学生开始了学习和讨论活动。结果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环节被“抹杀”,对于活动讨论的内容,即使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没有了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机会。其结果也只能是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低水平上徘徊。

2、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精彩、简练、启发性、引导性不够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思考的开头和余味无穷的结尾。我们老师的课堂在新课导入这环节上下的功夫有很大的思维定势,很少有引人入胜让人难忘的导入,(记得老张讲课的“必吃容”从而引入了“比热容”)我们老师应该在引入方面下功夫,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再就是老师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简练程度不够,拓展程度不够(尤其是理科)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

学生是最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我们老师可能为了赶时间,却把学习的主任——学生的感受给忽略了,把握不住学生的情绪感受,估计接下来的课堂效率也不会很好。我们老师一定要激励性的评价学生。这也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最好方法。

4、生成问题的处理

在课堂中,对于问题生成单的设计,不少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其理由是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没有教学价值,还是习惯于以前传统教学忽视学情的大包大揽。二是对学生如何生成问题在方法上缺乏有效引导,对生成的问题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收集、整合、提炼不及时,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生成的问题的处理不到位,使学生无法使知识链接,造成知识上的断层。(这是教学上的`大忌)原因是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生成的问题纳入其中。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实质依然是教师个人的预设,依然将学生这个主体拋在一边。因而,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四、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四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自主去阅读并思考;(由教师编写学案时的语言决定)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

3、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4、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上老师的几点要求

1、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由问题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的伊始,我都会用谈话的形式导入课,把休憩中的孩子慢慢的拽入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让学生质疑,设计符合该年纪阶段的的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情境当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老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探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老师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究,让学生处于自主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懂得的东西也多,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必须有更广阔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质,要丰富品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连接课堂内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品社教学应创设让学生学知识、长见识、多实践的社会活动。若只是盲目以教材为主去认识社会,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参加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时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激发了他们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4、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5、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别忘了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化学课教学反思10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

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

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化学课教学反思11

20xx年保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了,学生的成绩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虽然每一次都有令人喜悦的地方,但是步伐却不够快,毕竟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要披挂上战场了。我们每一位课任教师都很着急。XX月10日化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上听取了其它老师的发言,深受启发,指出了二轮复习的基本意义和复习方法。

一、认真分析试卷,发现问题,有的放矢。

在高三后期的复习中,平时测验要让学生认真总结答题中的问题,作出详细的数据统计,然后总结出错题的共性之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作为专题独自攻破,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再通过强化练习加以掌握。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动手。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真正动手,去体会师生互动的快乐,并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所复习的知识。一直以来,我头疼的问题是,讲过很多遍的知识点,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当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学生都会说,课堂上我听的非常明白,但是真正自己做的时候,就没有思路了。其实,在课堂上学生只注重了听,而没有消化的过程,没有自己动手的过程。这几天,我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训练,发现了许多问题,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解决实验题大难关。

化学实验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也很大,但每次考试中学生实验题的平均分很低,从答题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混乱不清,不规范,没有使用化学术语。换句话说,就是心里明白,表达不出来。所以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将注重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规范解题,掌握其答题规律。

做过去的题进行分类处理,总结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总结遇到什么样的题,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答,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怎样回答才能是标准答案或是接近标准答案。

五、掌握做题技巧,节省解题时间。

做题首要审题,据统计做错题的同学,错的原因大多都是没有审清题就进行解题,费了时间也没有做对,很是冤枉。那怎么办?专家指出审三遍题才能动笔答题是很有道理的,第一遍快审,主要是审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第二遍是提出有用信息;第三遍是综合分析有用信息进行分析解答题。这样才能把题分析透,解答才准,且不用反功,还节约了时间,但现代高中生为了节约时间,第一遍审题就开始解答题,结果解到一半解不下去,还得回去审题,甚至还得重来,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正确。

做题还是注意解题范围,首先要平行题意,其次要平行课本,解题才能快速,才会准确。思考范围的大小决定着解题的快慢,所以要掌握准思考范围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思考范围是什么,那就是大纲和考纲。这样既省时间又准确,具体例子就不再举了。

反思教学是教师提升自己的必要阶段,经常反思的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总结出不同阶段学生的不足和自己教学的侧重点,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

化学课教学反思12

一、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3、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二、做好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准备充分。

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2、要操作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3、要注意安全。

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制取有毒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如爆鸣气)要更加小心。例如在演示用氯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实验完毕后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熄灭酒精灯。都是为了安全问题

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和类型很多,我只是从演示实验时,教师应遵循的一般规则,谈谈自己的感受,至于对一些具体的实验,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或需要采取一些什么技术性的处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化学课教学反思13

在初三上《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的时候,我课前预先留给学生的“前置小研究”是这样的:

请你任选一个“前置小研究”完成。

1、有一个化学兴趣小组,猜想燃烧可能与某些因素有关,他们借助于以下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请你根据这个小组的探究思路,试着分析一下他们是怎样猜想的呢?

2、在你的家里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正在燃烧的蜡烛,并说一说你的做法所涉及到的灭火原理。参考物品:蜡烛、玻璃杯、剪刀、小勺、湿布、水、食醋、碱面(或苏打)。再请你说一说,

下面我想说一下设计的意图。

一、为什么是两个前置小研究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第一个前置小研究是为课本中燃烧的条件的探究而服务的,第二个前置小研究是为灭火的'原理而设计的。

对于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教材中有现成的探究方案,但是由于涉及到对照试验和控制变量的化学学科核心的思想,如果课上直接让学生体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设计第一个前置小研究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顺着“这个小组”的探究思路预先产生一种体会,体会猜想——实验——结论的探究思想,少数学生还能从每一个猜想的验证过程中体会对照试验的运用,还有很少数的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猜想综合起来,涉及到化学学科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甚至可以说出来第一个猜想的验证是控制了氧气和温度这两个变量,而保留了是否是可燃物的变量;第二个猜想的验证是控制了可燃物和氧气这两个变量,而保留了温度是否能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个变量;第三个猜想的验证控制了可燃物和温度这两个变量,而保留了是否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这个变量。

对于灭火原理的探究,我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从感性的生活体验总结灭火的道理,如果学生两个前置小研究都做的话,我预期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的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在灭火时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

通过课堂的调查,发现有大约有20%的学生选做的是第一个,大约有60%的同学选做的是第二个,还有大约20%两个都做了。

选做第二个前置小研究的多,说明学生更加喜欢动手体验类的前置小研究,为了熄灭燃着的蜡烛,他们既有用嘴吹灭的,有用扇子扇灭的,有用剪刀剪断蜡烛的,有用玻璃杯盖灭的,有用湿布盖灭的,有用水浇灭的,有用碱面和食醋尝试产生二氧化碳而灭火的,甚至有同学用两个手指头捏住棉线熄灭。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做第二个前置小研究的同学没有预习或没有很好地预习教材文本,这也反映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现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还需要加强。第一个前置小研究选作的同学少,说明学生相对不喜欢那种做题类型的前置小研究。而两个前置小研究都作了的同学,是那些平时学习习惯好且自学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能认识到或者模糊地认识到我设计这两个前置小研究的目的。

化学课教学反思14

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进取、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修改,教学资料的安排与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变换,教学活动的检查以及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评估等,都需要教师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与确定,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付之于教学过程中。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此刻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我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坚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我的教学活动,使之到达最佳效果。

1、对教学目标的体会反思

教师应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到达的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景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免目标过高或目标过低,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本事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即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

第三,要突出重点目标。课程目标由系统的教学目标来体现,每一章节的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每堂课的目标要突出重点,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并不是说每节课是平均使用力量,没有重点目标。

2、对教学资料的体会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资料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情景不应作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只字不提。

其次是对教学资料广度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鼓励各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景,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作适当的调整。

3、对教学方法的体会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资料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我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我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对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把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为形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和反思自我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总之,仅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善

尝试改善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善、纠正和调节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表此刻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到达最佳效果。

1、教学理念的反思改善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本事的培养。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事。

2、教学过程的反思改善

教学过程的反思改善,其实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反思主要是应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善教法,优化教法。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到达高效和高质。

课后可从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加以改善,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中的细心体会,善于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仅有悉心沟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准确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师生间沟通能够是言语的,也能够是非言语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与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能够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善的延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善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我已经构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

例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一节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缺乏知识迁移的本事,对铁在不一样强弱氧化剂作用下的氧化产物,能较好掌握,但一碰到铁与稀硝酸、锌与氯化铁溶液等反应,涉及到因量的关系而引起产物不一样现象,往往研究问题就不周全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再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铁的变价特点,掌握Fe0价、+2价、+3价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0价Fe的还原性,+3价Fe的氧化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等。由此引导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这样就能够强化学生的认识。

实践证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我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本事。

此外,教师反思本事结构中的自我监控本事与教学监控本事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本事的培养为切入口,能够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本事,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

这样,教师的监控本事不断得以提高,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能够应付自如。

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善教学方法,使自我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化学课教学反思15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好准备。鉴于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特点,要想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就必须打造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要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的高效课堂,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走近学生,让学生喜欢上化学教师

教师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学生喜欢上某位教师,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假如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学生就与那位教师不配合,教学效果就自然低下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面

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还体现在个人的涵养上。教师欲在学生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课后还要做好自身的“充电”工作。其次,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不敢对所学的知识“插嘴”、“多话”。这种课堂,貌似师道尊严,但学生的内心不敬佩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同开展合作学习。因此,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

二、科学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喜欢化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化学是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学化学时,常常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等。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讲多练,开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把钥匙

精讲,就是配合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为学生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针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学生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教学过程中,只要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通过精讲多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 性和自觉性,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四、课后反思,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出现更多的失误。思考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找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我们的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智慧得以生成,人格得到完善,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第五篇:化学课教学反思

化学课教学反思15篇

化学课教学反思1

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化学课教学反思。通过对本部分的复习,我认识到了对身边的物质、身边的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当和自己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时,学生就会兴趣高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积极善于挖掘知识的外延——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所学知识出发加以调查、分析身边的化学现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1、教法设计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习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2、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探究气体制法的设计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考一些问题,经分析、探索、总结形成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

3、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本节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教材处理上,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节目标,本人对教材作如下处理,先通过思考:二氧化碳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了解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和密度,为后面手记二氧化碳气体打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要成功制取二氧化碳必须解决哪几个问题?使学明确本节课的目的,教学反思《化学课教学反思》。接着又通过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药品的选择的几个原则。当学生明确以上问题后,就可以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我们学过的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学生共同讨论,收集资料,说出了未学过的反应(一氧化碳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同等)。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经观察、分析、讨论,确定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又通过对比氧气的.实验装置,确定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拓展到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即顺利突破难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探究之旅。紧接着让学生利用给定的仪器,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比较优缺点。这样设计的理由。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体会创作发明的成功感,也培养学生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美的美育教育。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具体实验步骤、检验和验满,因学生已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就可轻松完成。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手边仪器组装装置分组制取二氧化碳。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验的能力和描述实验的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是我认识到:

1.学生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课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二者是互动的,通过上面的教学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力量,他们在无形中促使我进步。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在这堂课中,我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学生想要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对这种做法我也仅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做的,还有一种隐忧:会不会找不到答案?会不会这节课的任务完不成?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种尝试让我更加相信学生中潜藏的巨大潜能。我会把这种做法继续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你能行的!

2.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兴趣的调动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适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

化学课教学反思2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不断地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不断地运用课程标准检验自己,从而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的一种过程。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化学课和其他科目一样要进行教学反思,长期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教学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化学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一、如何进行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呢?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求化学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要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查不足,改正缺点,弥补疏漏。只有在摸索中前行,时时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日趋完善,才能有力提高自己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高中化学教师还要善于反思他人。化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深入课堂听同行的新授课,在网络中观看同行的'教学实录等,分析他人的得失、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听名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这样也能起到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再次,化学教师要善于集体反思。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切不可闭关自守,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积极与同事、同行交流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过程的创新、教育理念的界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纳等,听取同行同事的看法,从中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提高自己化学课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学反思《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

二、高中化学课应对哪些内容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www.jxzmb.cn/bjl/、不想问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问的麻木习惯。所以我们要反思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那是一个怪圈。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的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进行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可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保护了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要反思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有的教师曾作了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三、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应注意什么问题?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结果,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实现了这一宗旨,也就达到了通过教学反思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化学课教学反思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演示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本文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演示实验时教师应遵循的'一般规则。

一、演示实验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富有针对性

教师演示实验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往哪儿看,看什么,更不知道观察目的,常常出现看“热闹”不看“门道”的现象,误把演示实验看成“魔术表演”。因此,教师选择的实验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演示实验,揭示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难点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记忆。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观察对象。其次,还应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力求能对所演示的实验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如:在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应从反应前后固体、液体、气体三方面变化进行观察,注意观察固体形状及颜色的改变,溶液颜色及温度的变化,产生气体的速度及气体颜色、气味等方面。

二、演示实验的操作要规范,忌随心所欲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因此每个实验都要精心备课。1、备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2、试做实验,演示实验中哪怕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应该试做一遍,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演示万无一失。

三、演示实验的现象应鲜明清晰,便于学生观察

四、演示实验要师生配合,忌孤军作战

演示实验不同于一般科学实验,特点是做给学生看,通过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因此,教师不能仅专心于实验操作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及观察效果。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只要是没有安全问题的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可作导演,引导学生上台演示,同时注意观察他们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固体、液体的取用;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向澄清石灰水中吹CO2气体等都可以让学生完成,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

五、把纯理论的知识点融化在演示实验中

化学中有些纯理论的知识,若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则十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如果把知识点融化在演示实验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化学课教学反思4

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实践和研究的教学主题。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巧妙设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能帮助学生定量地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反应物的本性和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也是学习化学平衡必要的知识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能够分辨、识别化学反应速率,即要求学生知道如何判断反应的快与慢,了解与反应速率相关的观察与测量方法。同时,强调通过实验探究进行学习,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初中化学已初步涉及。学生已经知道温度、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但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反应速率,还必须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本节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特别是与物理学中的速度、速率的对比,大家相互交流,课堂气氛马上变得很活跃。在之后的比较“温度的高低、是否加入催化剂、反应物浓度的大小、压强的变化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采取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老师适时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做适当的总结,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反馈表明,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师生互动的协调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住自己在课堂教学的定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新课改要求。

化学课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

1.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这为后面讲离子的形成作好了铺垫,但在上课过程中,我前半节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导致寻找规律时时间不够,草草就结束。以后要吸取教训,组织好课堂,把握好上课的节奏。

2.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第二节课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但在上课过程中我的讲述放不开,多数重要的规律给学生提示太多,不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第三单元时候,我已经要求学生将化合价表记住,且要求每节课课前都由科代表带读。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了化合价的定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建议:

1.建议分成两课时。

2.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具体含义、练习绘画部分原子(如:金属元素原子—钠、镁、铝;非金属元素原子 —氮、硫、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氦、氖、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从中找出规律。

3.第二课时:

具体讲述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练习两种离子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代表板书到黑板,接着从中得出规律。

4.到这节书,应该让学生学会区分开原子、分子、元素、离子符号,所以应该针对这一内容设计大量的练习。

5.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就是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至于怎样分层的、怎么样排布是不要求的。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6.到课题3离子为止,教科书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科书中“物质及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来对原子、元素、离子、物质等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等来小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化学课教学反思6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

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

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化学课教学反思7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已经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上课开头,通过如何销毁一张记有秘密的纸,调动学生积极性。再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产物的`不同,引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一部分是通过4个化学变化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方式总结: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和生成沉淀的现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简单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学生兴趣比较高。由于是演示实验,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现象观察不够准确,应使用投影展示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观察。

第二部分通过生活实际例子,煤燃烧放出热能和光能引出化学变化过程伴随能量的变化,与此同时引出化学能的概念,但对于化学能的讲解不是很到位。之前在其它两个班级,讲解能量变化是通过本节课试验中镁条燃烧释放热能和光能进行引导,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所以对于此处能量的变化应该还是沿用镁条燃烧试验讲解较为有益。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同学给出预想范围之外的答案时,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课后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多扩展化学课外知识,用心准备教学材料。

化学课教学反思8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孩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孩子的知识视野,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孩子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孩子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孩子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孩子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孩子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孩子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孩子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孩子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孩子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孩子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孩子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孩子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孩子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孩子的主观性,增强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会考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孩子,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孩子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化学课教学反思9

通过两周的几部内听课,整体感觉到老师的课堂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比开学是有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教案、导案的设计上都内看出老师在课后的用心。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形式也灵活多样,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也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的深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的这些进步与我们全体老师的女里分不开的。为了迎接下一轮的级部课堂“授课比武”,更好的打造我们的课堂,在“校级授课比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这两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小的问题在这里一起与老师们探讨。

一、老师的备课不能把教案当成是学案简单重复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辟的一类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协帮并推进学生自学。所处置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力图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

教案:从教师本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传授的角度来考虑,真正在处置“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利用的。所以教案和学案的用词上要有一定的尺度。

二、在学案的编写上存在以下几方面

1、学案编写作业化

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程度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构成部门,有些老师们在设计“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学案中很少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教师若是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课本内容,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学案的编写缺少层次性

学案编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得到到喜悦。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决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学案编写时必需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正在通过他们的合做探究后有所提高。

3、学案的编写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

学案的中自学部分的设计缺少启发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就是简单的“看看课本多少多少页,然后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等语言,没有指明具体的看书要求,看书自学要弄明白的问题太大太模糊,不具体,不细致,导致学生刚学习这部分新知识难度加大(实际上使我们老师在编写自学学案时不具体、不细致造成的')。学案中探究性的问题的语言设计总是感觉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使得这些探究性的问题更加无从下手。(尤其理科学案的编写)

4、导学案检测试题的编写的针对性和梯度性以及全面性把握不准

有些学案中的试题只是随便找了几个题目列在上面,缺少和这节课紧密相关的知识检测,有些题目的设计梯度很大,层次性不强,导致学生感觉到这一节课学下来后收获不多,喜悦感不大。(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

1、小组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独立深度思考方式。

【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教师在给出学习的任务以后,没有为学生从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做出引导和必要的提示,就让学生开始了学习和讨论活动。结果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环节被“抹杀”,对于活动讨论的内容,即使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没有了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机会。其结果也只能是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低水平上徘徊。

2、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精彩、简练、启发性、引导性不够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思考的开头和余味无穷的结尾。我们老师的课堂在新课导入这环节上下的功夫有很大的思维定势,很少有引人入胜让人难忘的导入,(记得老张讲课的“必吃容”从而引入了“比热容”)我们老师应该在引入方面下功夫,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再就是老师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简练程度不够,拓展程度不够(尤其是理科)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

学生是最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我们老师可能为了赶时间,却把学习的主任——学生的感受给忽略了,把握不住学生的情绪感受,估计接下来的课堂效率也不会很好。我们老师一定要激励性的评价学生。这也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最好方法。

4、生成问题的处理

在课堂中,对于问题生成单的设计,不少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其理由是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没有教学价值,还是习惯于以前传统教学忽视学情的大包大揽。二是对学生如何生成问题在方法上缺乏有效引导,对生成的问题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收集、整合、提炼不及时,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生成的问题的处理不到位,使学生无法使知识链接,造成知识上的断层。(这是教学上的大忌)原因是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生成的问题纳入其中。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实质依然是教师个人的预设,依然将学生这个主体拋在一边。因而,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四、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四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自主去阅读并思考;(由教师编写学案时的语言决定)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

3、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4、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上老师的几点要求

1、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由问题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的伊始,我都会用谈话的形式导入课,把休憩中的孩子慢慢的拽入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让学生质疑,设计符合该年纪阶段的的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情境当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老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探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老师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究,让学生处于自主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懂得的东西也多,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必须有更广阔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质,要丰富品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连接课堂内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品社教学应创设让学生学知识、长见识、多实践的社会活动。若只是盲目以教材为主去认识社会,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参加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时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激发了他们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4、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5、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别忘了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化学课教学反思10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化学课教学反思11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已经感觉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辅之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会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去反思。

一、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行为中: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扮演的是综合角色。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你就应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是一个引导者;,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不能作为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 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二、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我抛弃原先那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做法。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专研,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 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比原来有更多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自由和权利,可以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自己由经验型的教书匠逐渐向专家型的新教师迈进!

化学课教学反思12

一、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3、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二、做好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准备充分。

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2、要操作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3、要注意安全。

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制取有毒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如爆鸣气)要更加小心。例如在演示用氯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实验完毕后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熄灭酒精灯。都是为了安全问题

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和类型很多,我只是从演示实验时,教师应遵循的一般规则,谈谈自己的感受,至于对一些具体的实验,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或需要采取一些什么技术性的处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化学课教学反思13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一切教学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对某种物质的学习,首先从结构推出性质,再从性质推出存在,制法、用途、检验方法等。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化学的'视觉放开,着眼于化学发展新成果,着眼于化学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化学发展的新成就,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松宽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练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教学反思14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化学课教学反思15

20xx年保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了,学生的成绩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虽然每一次都有令人喜悦的地方,但是步伐却不够快,毕竟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要披挂上战场了。我们每一位课任教师都很着急。XX月10日化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上听取了其它老师的发言,深受启发,指出了二轮复习的基本意义和复习方法。

一、认真分析试卷,发现问题,有的放矢。

在高三后期的复习中,平时测验要让学生认真总结答题中的问题,作出详细的数据统计,然后总结出错题的共性之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作为专题独自攻破,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再通过强化练习加以掌握。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动手。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真正动手,去体会师生互动的快乐,并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所复习的知识。一直以来,我头疼的问题是,讲过很多遍的知识点,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当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学生都会说,课堂上我听的非常明白,但是真正自己做的时候,就没有思路了。其实,在课堂上学生只注重了听,而没有消化的过程,没有自己动手的过程。这几天,我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训练,发现了许多问题,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解决实验题大难关。

化学实验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也很大,但每次考试中学生实验题的平均分很低,从答题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混乱不清,不规范,没有使用化学术语。换句话说,就是心里明白,表达不出来。所以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将注重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规范解题,掌握其答题规律。

做过去的题进行分类处理,总结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总结遇到什么样的'题,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答,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怎样回答才能是标准答案或是接近标准答案。

五、掌握做题技巧,节省解题时间。

做题首要审题,据统计做错题的同学,错的原因大多都是没有审清题就进行解题,费了时间也没有做对,很是冤枉。那怎么办?专家指出审三遍题才能动笔答题是很有道理的,第一遍快审,主要是审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第二遍是提出有用信息;第三遍是综合分析有用信息进行分析解答题。这样才能把题分析透,解答才准,且不用反功,还节约了时间,但现代高中生为了节约时间,第一遍审题就开始解答题,结果解到一半解不下去,还得回去审题,甚至还得重来,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正确。

做题还是注意解题范围,首先要平行题意,其次要平行课本,解题才能快速,才会准确。思考范围的大小决定着解题的快慢,所以要掌握准思考范围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思考范围是什么,那就是大纲和考纲。这样既省时间又准确,具体例子就不再举了。

反思教学是教师提升自己的必要阶段,经常反思的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总结出不同阶段学生的不足和自己教学的侧重点,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

下载化学课教学反思[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课教学反思[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课教学反思

    化学课教学反思1 对课堂的要求:1、师生必须使用普通话;2、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

    高三化学课教学反思

    9月26日,按照学校教学计划,高三各学科备课组组长进行了高三复习课展示。化学学科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进行了《原子结构》一节的展示,经过授课和组内评价,我特作教学反思如下:一、......

    记一节化学课的教学反思

    一、猜测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在乙......

    大学化学课教学实践

    大学化学课教学实践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环境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

    一节化学课的反思[五篇模版]

    一节化学课的反思 天堂镇中石启康 10月25日,盘荣聪老师让我准备一个演示实验,内容是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和生成物。这是教科书中没有的,我准备好了有关的器材后,没有亲手试做过......

    初中化学课教学前的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

    化学课点评

    课题:九年级下册 《生活中的化学》执教:梁玉青老师 课堂实录 一、教师导入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今天我们的开讲天下是——生活中的化学。下面咱们各小组准备的题目是:一......

    化学课改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改心得体会 李伟伟 【正文】2011年6月2日,随着我市教育局常少明局长带队,市教育局、教研室、局属学校校长、业务副校长一行25人去宜川中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