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十项基本要求 心得体会
学习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十项基本要求 心得体会
开远市第十一中学 宗家富
通过对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十项基本要求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理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地理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十项基本要求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1.教师在课前,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教师用书,对于初中地理有时仅仅了解一个课时或一个单元是不够的,必须将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系统都应该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教师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
(4)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例如在许爱军主任所执教的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复习第一课时,在课堂一开始,没有急着整理内容,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复习的方法,总结出“回顾整理,巩固练习,发现联系”,不仅适用于本节课,同样对学生今后的每一堂复习课都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5.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一步一回头”。高效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我们一直在积极寻找与探索,朝着目标前进。
第二篇: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就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作如下规定:
一、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除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功外,还具有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功能,是德育的重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为依据,挖掘教材的因素,形成德育渗透的机制,各学科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2、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个人的能力结构是一个多维的立体机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学科分别要求的能力,第二层是各学科共同需要努力,第三层次是创造力,各层次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知识既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又是培养能力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本着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精讲多练,注意创造和实践”的原则,要立足于知识,着眼于能力,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相结合,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3、教知识和教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起码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培养未来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坚持既教知识又教学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老师要做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人们学习要掌握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不完全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运用检验,才能成为完全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出发,又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要加强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课程的实验课;政治课教学要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
5、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但重视智力因素的传授,还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来培养学生。注重情感、能力、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依据全 体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组织教学,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又要通过设疑、讨论、提问、练习、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环节使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二、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环节。备课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备课首先要领会新课程标准,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把握教材,用新课程理念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要求一课时一教案,无教案不上课。教案要有教法和学法指导,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方法。要有科学的授想,明确的授课过程。有必要的电教手段,有课堂提问、板书、实验、图表、课后作业等内容。具体要求是:
1、学期初备课组和每一个教师要做好学期备课,制定全学期的教学进步计划,该计划要确定学期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做好课时分配,明确思想教育和教学重点。
2、每教一单元前,适时做好单元备课,明确单元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理清单元知识结构,安排单元教学计划及单元检测习题。
3、课时备课一般要提前一周完成,并写好课时教案。课时备课要领会课程目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教学目的要求、备内容、备方法、备手段、备板书、备作业。备目的要求时,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认识结构、思维方法和疑点、难点所在,从课标、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备内容时,要考虑学生思维规律,认真设疑,弄清每节课的知识点,要在突破重点、难点上作出精心设计;备方法时,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备手段时,要认真选择恰到好处的教学手段,音像材料、软件要提前制作,教学图表、实物、实验食品等要在课前做好准备。
4、实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制度。坚持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和新任教师传、帮、带作用。
5、认真编写教案,做到一课一案,学校要建立健全检查和交流教案的制度,坚持杜绝无教案上课的现象。对教案的基本要求是:
(1)有教学目的要求。分别写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目的要求。
(2)有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各环节层次要清楚。(3)知识要点、知识结构明确清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要点要详细。
(4)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案上要有所体现。
(5)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例题、习题要有答案;理科要写出解题主要步骤;实验课要写出主要操作过程;主要图示、图表要准确、清晰;课后作业要有答案。
(6)教案书写要认真、规范,字迹要工整。理科教师绘图必须用绘图工具规范制图。
⑺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三、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落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整体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2、课堂结构合理,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疏密恰当,容量适中,教学过程有张有弛,具有节奏和起伏性。
3、知识讲解准确、明白,知识结构清晰、完整、重点突出,提倡精讲多练,落实“双基”教学。杜绝科学性错误。
4、讲究教学方法,使讲课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使喾一在掌握知识和基础上,学会思维方法,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于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一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眼、耳、鼻、舌、身、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注意发展其多向思维。
6、要讲究教学艺术,教态自然,做到声情并茂,教学语言要规模、生动,板书要正确工整,演示操作要规范、熟练,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求知气氛浓郁。
学校应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定期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经常听取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改进教学。
四、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是教师巩固课堂教学,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老师必须具有设计、指导和批改作业的基本能力。具体要求是:
1、作业内容符合课标和教材要求,有利于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2、作业份量生难度适当,课堂作业要占一定比重。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高中各年级不超过2小时(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测定),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控制、调节学生每日课外作业总量。
3、作业类型多样,综合运用口头、书面和实验操作等形式,不要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更不得以多留作业或以重做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4、对各科作业格式要规范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正确、整齐、独立完成作业。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适当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补充作业,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辅导。
5、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认真批改。提倡课内作业随堂批改。批改符号要规范,批语和批改日期书写要明了工整。老师不得把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学生。
6、批改作业后要抓住优点和缺点及时进行讲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带有共性的问题要在全班学生中进行分析和解决,个别问题可单独指出,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
五、教师进行辅导的基本要求
课内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弥补个别学生学习缺欠和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欲望。要求教师具有关于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采取灵活的形式,及时进行辅导的能力。具体要求是:
1、教学中要承认差别,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内容与形式。
2、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答疑,要做到“五定”,即定对象、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措施。
3、对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及时进行补课。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提供拓宽加深的学习内容和发挥特长的活动形式。
5、各科任课教师都应主动承担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并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成效。对于统一布置和自由参加的各种学科竞赛,要积极组织辅导。
6、辅导学生,不仅重视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还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激发兴趣、培养良好习惯、规范书写做题格式、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
六、成绩考核的基本要求
学生成绩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和促进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要求教师具有科学命题和评价学生成绩的能力。
1、考核以平时考查为主。考试次数要严格控制,每学期一般不超过两次。考核要全面,要通过对学科和活动的有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
2、初中毕业考试,按招办要求参加自治区统一中考。中学各科期末考试均按照自治区对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高中毕业考核,根据我区的有关规定,实行毕业会考制度。除毕业会考外,禁止其他任何形式的统一考核。
3、考试、考查可采取闭卷、开卷的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试、操作等方式。成绩评定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批语制。
4、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考试命题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不出偏题、怪题,试题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当;试题的表达语和指导语要清楚;试题应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核,又有基本能力的考核;试题的答案要明确、具体,评分标准要准确、肯定。
5、期末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期中考试由各科任老师随堂测试,教务处对部分学科进行抽测。
6、监考教师要严格执行监考制度,学生要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7、每次考试老师都要及时批阅试卷,进行质量分析,并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共同认清教学中的成绩和问题,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学校不得按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
8、学期结束时,各科任教师应将考查、考试及总评成绩和试卷分析及时交教务处。
教学规程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来,为四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此,教师应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观念、增强改革意识,不断探索教育,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狠抓“双基”,培养能力;启发诱导培养兴趣;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改进教法,探索规律;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具体要求如下:
一、学期教学计划
1、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及教材的重难点,有教学进度计划并于开学第一周内交教务处备查。
2、有教改实验计划和学期课程目标,开展课外活动的计划。
3、有对学生思想,知识和能力状况的分析和转化后进生的计划措施。
4、教学管理人员要熟悉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及变动情况,切实按计划规定设置课程,安排课时和各项活动。
二、备课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备课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依据《课程标准》和 教材进行教学。备课要写好教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步骤、教具准备、作业等),并超前一周备课,无教案者不许进课堂。应提倡集体备课,刻苦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益求精。
1、《课程标准》
(1)学习《课程标准》,理解各年级的教学要求。(2)明确本册教材在全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年级段所学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重点、难点以及其它年级段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备教材:(1)了解所教教材的全貌,掌握全册教材的目的、要求、“双基”、“能力”、“思想教育”的重点、难点,体会编者意图,加强教学预见性和计划性。
(2)每课书的教学要求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训练什么能力,哪些思想教育,达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要精选作文,设计好板书,讲究教学语言。
3、备学生:
(1)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掌握知识和基础情况。(2)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方案,充分估计教学教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应变措施。
(3)根据班级学生实际,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与训练能力的难度以及习题的份量要适当。
(4)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备方法:
(1)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改革课堂结构,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达到课上培养能力的目的。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特别注意运用实验、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探索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注意发现和推广学生较好的学习方法,经常指导差生改进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注意积累资料,善于博览,努力学习,借鉴一些优秀的教材、教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情创造性的灵活使用处理教材。
二、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三、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情景,创设宽松、民主、娱乐的学习氛围。
六、教师基本功扎实,恰当使用电教媒体。
七、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能在指导过程中突出科学性,创造性和生成性,并形成自己的指导风格。
四、作业
布置和检查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培养能力有重要意义。
1、依据大纲精心设计作业,要求明确、清楚,分量要适当,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2、教育学生要独立、按时、认真作业,要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
3、各科作业都要有质和量的要求,提出明确的书写格式要求,字迹工整。作业本要统一,并教育学生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劳动果实。
4、要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力求面批,要求并指导学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养成自觉改错的好习惯,批改作业要有日期,并保证批改质量。
5、作业评分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五、课外(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知识领域、培养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必须按课外活动表现定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1、精心调选有专长的教师,担任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的指导老师。除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外,各年级组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组织1--2个兴趣小组,增强学生合作探索、动手制作的能力。
2、有计划地组织故事、朗读、速算、征文、书法、绘画、唱歌、舞蹈、乐器、棋类等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活跃生活,发现人才,提高素质。
3、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推荐好书,介绍阅读方法,记读书笔记,座谈心得体会,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养成坚持读书的好习惯。
4、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志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高尚情操。因此,课外活动的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参观、访问、春游、讲座、演讲、智力竞赛、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等)。活动要具有趣味性、知识性、要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第三篇: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戴黎明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落实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就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作如下要求:
一、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除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功外,还具有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功能,是德育的重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为依据,挖掘教材的因素,形成德育渗透的机制,各学科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维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知识与技能
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2、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个人的能力结构是一个多维的立体机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学科分别要求的能力,第二层次是各学科共同需要努力,第三层次是创造力,各层次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知识既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又是培养能力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本着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精讲多练,注意创造和实践”的原则,要立足于知识,着眼于能力,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相结合,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是课堂的主体,不能颠倒。现在我们的课堂是教是主体,知识的灌输,学是被动的,课堂的是接受知识的阵地。教者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听着开动大脑,加速运转,思维僵化,没有创造。知识点来不及消化,囫囵吞咽。
3、教知识和教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起码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培养未来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坚持既教知识又教学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老师要做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人们学习要掌握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不完全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运用检验,才能成为完全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出发,又要密切社会生活实践;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
5、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课施教,因需施教,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但重视智力因素的传授,还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来培养学生。注重情感、能力、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依据全体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组织教学,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又要通过设疑、讨论、提问、练习、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环节使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设疑的问题要有价值,不能随便一问,学生答一通,浪费时间;讨论要真讨论,避免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气氛活跃,欢声笑语,最终没有结果。提问要有层次,不能以优概全。
二、、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要求明确、重落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整体功能,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2、课堂结构合理,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疏密恰当,容量适中,教学过程有张有弛,具有节奏和起伏性。根据学情创造性的灵活使用处理教材。
3、知识讲解准确、明白,知识结构清晰、完整、重点突出,提倡精讲多练,落实“双基”教学。杜绝科学性错误。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双基教学是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法为基础,注重教法,具有启发性、问题驱动性、示范性、层次性、巩固性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
4、讲究教学方法,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讲课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在掌握知识和基础上,学会思维方法,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注意发展其多向思维。
6、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能在指导过程中突出科学性,创造性和生成性,并形成自己的指导风格。
7、讲究教学艺术,教态自然,做到声情并茂,教学语言要规模、生动,板书要正确工整,演示操作要规范、熟练,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求知气氛浓郁。
学校应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定期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经常听取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改进教学。
三、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环节。备课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备课首先要领会新课程标准,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把握教材,用新课程理念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要求一课时一教案,无教案不上课。教案要有教法和学法指导,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方法。要有科学的、明确的授课过程。有必要的电教手段,有课堂提问、板书、实验、图表、课后作业等内容。具体要求是:
1、学期初备课组和每一个教师要做好学期备课,制定全学期的教学计划,该计划要确定学期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做好课时分配,明确思想教育和教学重难点。
2、每教一单元前,适时做好单元备课,明确单元教学目的、要求和重难点,理清单元知识结构,安排单元教学计划及单元检测习题。
3、课时备课一般要提前一周完成,并写好课时教案。课时备课要领会课程目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手段。备目标
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认识结构、思维方法和疑点、难点所在,从课标、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备教材:
(1)了解所教教材的全貌,掌握全册教材的目的、要求、“双基”、“能力”、“思想教育”的重点、难点,体会编者意图,加强教学预见性和计划性。
(2)每课的教学要求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训练什么能力,哪些思想教育,达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要精心设计好板书,讲究教学语言。备学生:
(1)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掌握知识和基础情况。
(2)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方案,充分估计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应变措施。
(3)根据班级学生实际,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与训练能力的难度以及习题的份量要适当。
(4)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备方法:
(1)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改革课堂结构,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达到课上培养能力的目的。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特别注意运用实验、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探索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注意发现和推广学生较好的学习方法,经常指导差生改进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注意积累资料,善于博览,努力学习,借鉴一些优秀的教材、教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备手段
要认真选择恰到好处的教学手段,音像材料、软件要提前制作,教学图表、实物教学、实验用品等要在课前做好准备。
4、实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制度。坚持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和新任教师传、帮、带作用。思想引领,多种思想的融合。
5、认真写教案,做到一课一案,学校要建立健全检查和交流教案的制度,坚持杜绝无教案上课的现象。对教案的基本要求是:
(1)有教学目标要求。分别写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目的要求。
(2)有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各环节层次要清楚。
(3)知识要点、知识结构明确清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要点要详细。
(4)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案上要有所体现。
(5)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例题、习题要有答案;
(6)教案书写要认真、规范,字迹要工整。教师绘图必须用绘图工具规范制图。⑺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四、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是教师巩固课堂教学,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老师必须具有设计、指导和批改作业的基本能力。具体要求是:
1、作业内容符合课标和教材要求,有利于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2、作业份量生难度适当,课堂作业要占一定比重。
3、作业类型多样,不要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更不得以多留作业或以重做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4、对各科作业格式要规范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正确、整齐、独立完成作业。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适当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补充作业,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辅导。
5、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认真批改。提倡课内作业随堂批改。批改符号要规范,批语和批改日期书写要明了工整。老师不得把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学生。
6、批改作业后要抓住优点和缺点及时进行讲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带有共性的问题要在全班学生中进行分析和解决,个别问题可单独指出,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
五、教师进行辅导的基本要求
课内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弥补个别学生学习缺欠和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欲望。要求教师具有关于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采取灵活的形式,及时进行辅导的能力。具体要求是:
1、教学中要承认差别,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内容与形式。
2、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答疑,要做到“五定”,即定对象、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措施。
3、对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及时进行补课。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提供拓宽加深的学习内容和发挥特长的活动形式。
5、辅导学生,不仅重视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还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激发兴趣、培养良好习惯、规范书写做题格式、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
六、成绩考核的基本要求
学生成绩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和促进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要求教师具有科学命题和评价学生成绩的能力。
1、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考试命题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不出偏题、怪题,试题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当;试题的表达语和指导语要清楚;试题应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核,又有基本能力的考核;试题的答案要明确、具体,评分标准要准确、肯定。
2、每次考试老师都要及时批阅试卷,进行质量分析,并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共同认清教学中的成绩和问题,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四篇: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习特点,制定具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1.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确立“用教材”的观念。没有知识性的错误和疏漏。
2.教学容量合理。
3.能适当补充相关的情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并能够依据教学内容,适时拓展。
三、教学策略 1.激励性教学策略
①兴趣激励: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并且能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氛围激励:正确运用肯定与奖励。采取适当的方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③能恰当、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具、学具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习。2.自主性教学策略
①注意典型问题的设计、分析、解决,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②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并且评价到位。3.创造性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四、学习状态
①学生思维活跃,不断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②学生参与面大,有充分的参与时间与空间。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
五、教学效果
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第五篇:学习《河南省义务教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心得体会
学习《河南省义务教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心得体会
---以“课程标准”为纲,依规而行---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义务教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虽然我是高中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认识还很浅薄,但是今年特殊的原因目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真正到了义务教育的现场才会更深的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的一些差异,最主要的应该是学情。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相对而言由于非正式学习环境(家庭、社会、经历)差异更大,并且是带有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同一个班级学生分层更加严重,通常来说就是“不好管”,有时候教学内容的压力还比不上班级管理的压力。然而教学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在当前“双减”政策正在加紧落实的背景下,河南省教育厅出台这样一个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要求》中说,本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三大环节进行整体设计,每个环节从多个不同维度对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教学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规范和建议。以期引导和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进而大幅度提高河南省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虽然涉及的是小学和初中22个学科,各个学科之间有些差异。但是其核心都在强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准备首先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研读,并依据标准解读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依据学情确定目标。在这些准备完成之后来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从公布的《要求》看各个学科对教学过程相应环节做出了规定)。当教学完成后需要设计课后的作业、评价等。值得注意的里面已经提到了“学科核心素养”,而所用的学科素养的定义和内容就来源于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在当前,我们的教育正从“三维目标”时代全面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是最终达成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目标有三个层次——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国家提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并研制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但这是国家的教育目标,这些是宏观的,无法通过一个学科,一节课来实现。在当前现实条件下,国家教育目标需要分解为若干学科课程目标,而其具体载体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某一学科应该实现的具体任务,实施标准,实施内容,实施建议,评价标准等。依据课程标准,才能编订教材,教材是作为载体出现的,如果一线教师把自己独立在课程外,教材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那么教师充其量就是一个知识的传声筒。这样的观念下,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知识点走向孤立,追求的是学科的发展走向偏、难、怪。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但它不是课程标准,教师如何看待教材决定了教的层次,“教教材”很容易围绕教材将教材内容神圣化,只剩下教材知识点,然后就是教学生将答案写标准,让学生以记忆,复述为主。“用教材教”就要考虑教材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教材是提供了一种范例,教师要有能力和意识,围绕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重新加工整合教材内容。考虑本校的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围绕能力,基于学情,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发校本课程。
未来的学校核心竞争力是特色化课程和有能力开发课程的老师。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才是未来学校的方向。这中间特别有警示意义的就是我们要思考,一节课的目标不能是独立的,它必须从课程角度去考虑。这在很多时候有很多教师是缺乏课程意识的,缺少课程意识下的教学目标就像一盘散沙,即便是每一个都实现了也很难用它来建设宏伟的教育大厦。
教师从课程角度去考虑教学目标,那么一系列规划好的单节课目标实现了,合力实现的就是课程目标。比如我们以前写通过什么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等。这些都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实现,怎么可能通过一节课就培养起这么大的热爱呢?但是我们可以从一节节系列课,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最终达到这样的目标,也就是课程目标。
所以教师要做课程纲要,开发课程,在课程统筹下进行具体的教学。一个个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达成的是教育目标,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要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是通过课程进入学校,又通过教师一节具体的课实现的,但一节课能不能实现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就需要考虑如何学情,考虑如何实施,以及如何评价和测量了,如果不能在实施后进行评价就不是不适合的。
本次《河南省义务教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出台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希望通过这个文件来让教学最终规范到“课程标准”上来,已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保证教学达到国家的育人目标。但是这次出台时间也有一下小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还没有正式颁布,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新的变化和要求,当前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会不会和“新课程标准”有不一致的地方呢?从当前的《基本要求》看还有部分学科部分内容现行课程标准(2011)中的痕迹比较明显,我想“新课程”标准一定会有更新的理念,会更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等,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可能“新标准”颁布后《河南省义务教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稿也会进行修订吧。
然而无论如何,关注课堂改革,以“课程标准”为纲的“核心素养时代”已经来临,教师的教学需要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教、如何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