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加减法复习评课稿
分数加减法复习评课稿
本节复习课的重点是通过回顾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在练习中,让学生经历“看、通、算、约、验”五步法。
1、找准“知识点”,打下基础
课始,郑老师打破了常规的应用题形式,以简洁、有趣的线段来表示题目,要求学生列式解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导入了本节课的课题“分数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接下来,老师给学生布置了第一个任务:自己从课本中找出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表现积极,很快给出了答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样,在学生自己的努力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的基础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有一种自豪感。
2、串成“知识线”,理顺思路
本环节,郑老师通过精心设计,以10个分母加减法的算式为主线串联了这些知识点,配以郑老师轻松简洁的.提问方式,整个复习过程显得非常自然、流畅。
问题1: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学生很快得出,可以分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题2:哪一类能很快算出得数,请你直接给出答案。异分母加减算式不能很快算出得数,为什么?请你动手算一算。让全体学生在练习中再次体会同分母、异分母相加减的计算方法,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问题3:观察这一组异分母,其实哪几个算式也可以直接算出得出?这个问题非常好,打破了让学生按照常规思维看到异分母相加减就通分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习观察,深入思考。学生表现也非常好,很快得出了几个算式的更简便的计算方法。这里,郑老师重点讲解了分子为1的分数相加减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应用。不过,从后面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吗,学生对该简便方法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
问题4: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让学生在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很够合理的选择计算方法。这里,我觉得可以多加一个例题,来说明不一次性通分的计算方法有时比较简便。
3、建构“知识面”,灵活应用
最后,郑老师通过解决问题来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并灵活选择和运用。从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看,都掌握得不错,郑老师的课很成功。
总之,本节复习课郑老师思路清晰,富有激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
今天听了葛老师的同课异构课,通过与靳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较,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1、导入新知的不同。
同样是复习旧知导入,葛老师在旧知铺垫时复习比较全面,先口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再指名交流,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接着进行总结,最后复习了通分的方法,但是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靳老师是由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直接过渡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简单自然,而且节省时间。
2、资源利用的相异。
葛老师在教学新知识时,从生活垃圾统计表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然后提示运用转化的思想,经过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学生理解了方法,会说该怎样去做,但是在练习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不会通分的,不会写格式的,不化成最简分数的,说明在计算时,不是光靠说就行的,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去实践,去发现学生的不足。在靳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练习量比较大,出错率也比较少,所以做题多一点还是很有效的。
3、注重了算法的总结。
两位老师对于计算的方法都给予了语言总结。在这方面葛老师做的比较全面。她设计了表格去总结,然后填空,最后用“化异为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如何计算。
建议:
在课堂上教师说的再少一些,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算法。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
第三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
听了钟老师讲的课使我深受启迪,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说说我初浅的看法。
1、注重开展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在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这一新知时,王老师不忙于告诉学生怎样算,而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小组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空间,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
2、建构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学生在一种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学习,畅谈自己的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如:在教学异分母加法原理时,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做法,提出自己的异议。在这样的环境学习学生学的轻松,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练习设计有层次性,通过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4、教学中注重突出“转化”的思想。
5、教学中注意采用数形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成功地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了“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6、教学中注重学生书写格式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
1、问题暴露的不够充分。
2、整节课教师不能够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扶的较多。
3、计算课比较枯燥,可否设计生活情境引出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要大面积关注学生,不应只关注少部分孩子。
第四篇:《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何春英
今天听了任晓燕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任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购书一事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两本书一共花多小钱?”和“《数学家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教师的课堂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这样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听完这节课,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过去,我们一直提倡“精讲多练”。如果用现在的理念重新分析这句话,发现它存在许多问题。我们所说的“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尽量少讲些,讲到关键处,尤其是要把规律、结论性的知识讲明白讲透彻,然后,开始大量练习,在练习中见识不同题型,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其实这就是在培养一种应试的人才,会做题,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开发,智慧没有得到启迪。纵观任老师的这节课,她并没有大量的练习,也不是用很短的时间就结束了新课的学习。她是怎样做的呢?她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上,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教师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所以在练习时,教师只出了很少量却有代表性的、针对本课重点的练习,学生很轻松就巩固了知识,效果很好。如果经常这样上课,学生的课业负担会很轻的。所以,我觉得“精讲多练”应改为“重探究精练习”。
第五篇:《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卢老师的课朴实、实在。他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都是非常出色的。
卢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情境,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结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计算时的注意点。
课的开始卢老师选择简单的整数加法判断对错,复习了“末位对齐”的计算技巧,然后通过问题情境将整数加法改为小数加法过渡自然,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字“4”表示的意义,聚焦到算理层面上来,很好地将学生的认知与“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进行了对接,体会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的一致奠定基础。
在教学例题时,卢老师通过学生试做,交流,让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中的“末尾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全班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在师生一问一答中呈现出算法和算理,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功。学生凭借自我经验的深化,使无形的计算法则变成了支撑学生计算的有形拐杖,我认为这一点很成功。
卢老师用对比、改错等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算理,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各个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练习中设计一题解决问题,深化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与例题照应;课尾加一题思维拓展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思维空间。那么这节课更加完美。
(五年级组 韦倩
戚明娟点评)